中国要不要做世界的工厂——探寻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合集下载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享有诸多比较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并提出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中国的比较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等。

这些设施的发展使得物流更加便捷,有助于降低制造业的运营成本。

市场规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这为制造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市场规模的优势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并迅速调整和满足市场需求。

廉价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这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工艺技术与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不仅仅是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还在工艺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中国的制造业正朝着更加高端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深化产业链与价值链合作通过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深度合作,中国可以借助国际市场的优势,实现资源和技术的整合。

与国际企业合作,利用他们在研发、销售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经验,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迅速提高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中国制造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机制,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和技术资源。

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日益复杂和技术化的制造业要求。

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建立世界工厂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加强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

加强国际合作与开放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制造业发展。

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促进国际投资,扩大市场准入,吸引更多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

2023年春国开形势与政策大作业

2023年春国开形势与政策大作业

请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并概括总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

1.学生答题完毕后, 可点击保存草稿。

在提交前可反复修改并保存。

考生一旦提交后, 不能再进行修改。

注意: 只可提交1次!2.考生请在答题框内录入试题答案, 不能复制黏贴, 不能以附件形式提交试卷。

3.答题要做到论述严谨、语句通顺, 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材料, 进行深入分析, 字数不少于1000字。

注意: 截止时间2023年(待定, 具体时间以总部教务部下发通知为准)《请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并概括总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现代化道路, 它结合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现实, 以及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愿景。

本文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并概括总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独立自主, 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国家独立自主, 坚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过去的发展中, 中国曾受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影响, 但在长期实践中, 中国逐渐认识到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2.发展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使亿万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面前,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1.实现了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下, 中国成功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跨越,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

党史讲稿《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范文多篇

党史讲稿《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范文多篇

党史讲稿《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范文多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旧社会,变成如今繁荣昌盛、团结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党带领全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不断推向深化。

一、探寻社会发展之途——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近代以来,在长期的奋斗中,中国人民得出了重要的历史结论即:惟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它包含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探索。

事实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但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经历了曲折而艰苦的奋斗征程,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奠基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以1/ 8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对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

首先,摆脱苏联模式,坚持走自己的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缺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苏联建设模式便成为我国建设的必然。

但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在我国建设中逐渐显露,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最近苏联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教训,少走了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在总结苏联经验的基础上,主张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

其次,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并揭示了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

我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一、我国式现代化的内涵1. 文化自信: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拥有自主的发展路径和文化认同,展现出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

2. 创新驱动:我国式现代化注重创新的驱动力,强调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3. 绿色发展: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活方式。

4. 社会和谐: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实现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5. 开放包容: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开放和包容,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二、我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1. 探索一条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我国式现代化是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其他发展我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

2.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国智慧: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开放合作、文明交流、多样发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为推动全球发展提供了积极助力。

3. 为世界注入正能量:我国式现代化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世界注入正能量,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

4. 为维护全球和平稳定增添信心:我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全球和平与稳定增添了信心和正能量。

5. 为促进全球发展提供新动力:我国式现代化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机遇。

我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深远而重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希望我国式现代化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球发展进程,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公正、包容、普惠、有序的全球治理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随着我国的持续崛起和不断发展,我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时代意义也日益凸显。

中国能否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将取决于机器人带来的工厂革命的成败

中国能否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将取决于机器人带来的工厂革命的成败

中国能否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将取决于机器人带来的工厂革命的成败随着中国劳动力短缺日益严重,许多工厂开始引入工业机器人日媒:中国变机器人大国将超越日本成世界第一《日本经济新闻》2014.2月12日文章,原题:中国走向工业机器人大国中国正在进行走向世界最大机器人大国的华丽转身。

到2015年,中国按工业机器人新增设置台数计算有望超越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依靠人海战术成长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将面临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劳动力不足和人工费上涨问题,中国“世界工厂”的宝座正受到东南亚的威胁。

中国将通过积极利用机器人来成为最尖端的生产基地。

机器人能轻松搬运重达数十公斤的铸件,并能迅速完成金属焊接。

与头戴防护罩的员工一起,像人类手臂那样拥有多个关节的多关节机器人在发出机械音的同时,不间断地进行着作业。

铸造需要在高温状态下熔化金属,因此对人类来说是严酷而危险的工作。

中国劳动力短缺严重以江苏苏州的铸件企业苏州明志科技为例,汽车发动机部件等的生产采用了6台机器人。

2014年将增加研磨用机器人。

“依赖人力存在极限。

希望借助机器人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该公司设备负责人如此强调。

“能用于哪些用途?”2013年12月,不二越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工厂举行的新型机器人说明会盛况空前。

从事铸件和螺栓加工等的约20家当地企业参加了说明会。

参与者都被用于组装和涂装的机器人的高速而准确的动作深深吸引。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台,有望与日本并驾齐驱。

而到2015年将达到3.4万台,将比日本多出3千台,成为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需求国。

而中国2005年的需求仅为4500台。

换言之,将在10年里增加至8倍。

中国开始积极引入机器人的原因之一在于人力短缺。

明志科技设备负责人带着阴郁的表情说,“由于严酷的劳动环境,年轻人一般不到3个月就会辞职”。

工业机器人可以不间断地进行作业,生产各类产品在中国,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转为了减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作者:龙萍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实事求是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同时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实事求是的基本概念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被认识的和被改造的客观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方法,从中发现规律,以此作为我们的行动向导,这就解决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就是正确的认识国家的基本情况,实现科学的态度,承认客观事实,尊重客观事实,找到规律性。

这里所说的实际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要善于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把事物当成是不断发展的,并在动态中考察规律;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促进主观符合客观。

3、两者的关系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科学的理论。

实事求是,是我们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方法论。

它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原则,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中国是否应该成为“世界加工厂”

中国是否应该成为“世界加工厂”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民族论坛
页码: 10-11页
主题词: 中国;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产业经济
摘要:时下国人出国,最感自豪的事情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标者'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你从国外买回一台向往已久的数码相机,说不定它就是产于你家门口.无可否认,中国的制造业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异乎寻常的发展起来,地球上凡是有人的地方肯定都有中国的商品.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家电、医药、电子、钢铁、化肥、建材、电讯设备行业中,有80种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由此可见,'中国制造'这标签,已经贴到全球每一个角落.。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中国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升级
劳动力市场: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缓解了就业压力
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贸易逆差:中国出口商品增加,导 致其他国家贸易逆差扩大
竞争压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给其 他国家带来竞争压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产业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导 致其他国家产业转移
劳动力优 势:大量 廉价劳动 力吸引外 资企业投 资建厂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 优惠政策, 鼓励外商 投资
基础设施 建设:加 强基础设 施建设, 提高物流 效率
技术引进: 通过引进 国外先进 技术和管 理经验, 提升生产 效率
出口导向: 大力发展 出口贸易, 推动经济 增长
制造业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引 进外资,发展劳动 密集型产业
20世纪90年代: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产品质量
21世纪初:加强 自主创新,发展高 端制造业
近年来:推进智能 制造,实现产业升 级
高技术产业崛起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发展高技术产业 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制造中心 21世纪初:中国在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5G、人工智能等 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第 四
影界国 章
响工成
厂为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为全球市 场提供了大量廉价商品
中国的出口贸易带动了全球经 济增长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促进了全球 产业链的转移和升级
中国的崛起为全球经济带来了 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中国自身的影响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利大于弊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利大于弊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利大于弊本资料由辩论中国网收集制作———————————————————————1、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集中的国家,而且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2、成为世界工厂,从时间上来看指的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成为,而不是永久的成为,从辩题的现实意义来看,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应该是指中国在本世纪中叶以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前)从空间和经济结构来看,并不是全中国都搞制造业,是是要在中国广大地区发展制造业,从而让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种制造业的发展,并不表示中国要放弃发展高技术产业。

这个就好象工业国家并不表示就完全放弃农业和信息产业一样。

3、中国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成为世界工厂,是利大于弊的。

理由:A、从哲学上来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当今国际社会是全球化的,任何一个国家是否能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获得优势,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化的经济分工中是否具有自主的、不可替代的、不可缺少的地位。

因此,中国在国际经济的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有利,就要看这个角色是否是自主的、不可替代的、不可缺少的,而不是以某种特定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为目标来模仿。

B、从中国自身的情况来看,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市场的前提。

中国的特点是劳动力丰富、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大量地区人口生活水平较低、大量劳动者素质尚待提高。

在这个前提下,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力需求大的制造业无疑可以在中国大量发展,而中国无论从什么条件来看,都有大量发展制造业的条件。

这个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此为利一C、从过程中来看,中国如果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自然就成为了全球化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因此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有利的地位。

生产汽车的国家并不见得比生产电脑的国家低贱,正如福特公司不比微软低贱一样D、从发展的结果来看,在特定历史阶段,依靠对知识、技术要求不高的制造业,可以为中国广大不发达地区打下经济积累的基础,让那里有更多的资金来发展教育、提高生活水平,从而为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

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

主题阅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不断进行引领时代的新创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两个大局”出发,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面对的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奋斗的壮丽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以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的重要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且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要有新思想新理念新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十个明确”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作出深刻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

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

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其制造业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供应链的中心。

中国的制造业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巨大的生产能力。

中国具备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先进的生产设备,能够满足全球市场对各种产品的需求。

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将其生产基地设在中国,以利用中国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

无论是电子产品、家电、纺织品,还是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产品,中国都有相应的制造能力。

第二,全球供应链的中心。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逐渐形成全球跨境生产和分工合作的模式,中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供应商和制造商与全球的原材料供应商、组件供应商等形成紧密的关系,共同构建了高效的供应链网络。

第三,高度的产业集聚效应。

中国的制造业不仅仅是一系列孤立的企业,更是形成了产业集聚的现象。

例如,深圳、苏州、广州等地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等。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第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中国的制造业不再满足于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加强研发能力,推动技术进步。

中国在一些高端制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

然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中国的制造业逐渐失去了一部分低端产品的竞争力。

其次,制造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安全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之,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不断提升,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中国的制造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

在未来,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全球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应成为世界工厂吗?

中国应成为世界工厂吗?

产 品在 未来 相 当长 的 时期 内仍 然 是 中
国 出 口 的 主 要 产 品 , 继 续 发 挥 这 些 产
随着 中 国入世 ,中国正 似 乎逐 步 走 上成 为世 界 工 厂的 道路 。目前 中 国
制 造 的 彩 电 、洗 衣 机 、冰 箱 、冷 气 机 、
的彩 电生 产基 地移 师 中国, 本 田的 电 单 车 、 京 都 陶 瓷等 也 有 同样 的 行 为。 日立 则 打算 在 未来 五 年把 中 国的生 产
富 的 劳 动 力 , 发 挥 本 国 的 比 较 优 势 是

其 次 ,单 一地 成 为世 界 工 厂,也
然 O M的 出现 , 以优 化 产 业 结 构 , E 可 节
国最 基本 的经济 发 展 之路 , 有着 其
内 在 的 合 理 性 。但 单 一 地 强 调 发 挥 比
只会 使 中 国成 为世 界简 单 的制 造 基地
此 外 随 着发 达 国 家 向知 识 经 济 的 转
型 ,其 制 造 基 地 也 大 量 向 发 展 中 国 家 转移 ,而 中 国是 主要 转入 国,这也 将 继续 增 强 中 国的制 造 能力 。
国 目前的经济 发展 有着 巨大的诱 惑力 。
首 先 , 成 为世 界 工 厂 可 以 解 决 中
生 , 并有 成 为 中 国入世 后 贸 易指 向 的 趋 势 概 括 。但 另一 方 面 ,必 须意 识 到
这 种 提 法 对 中 国 在 世 界 经 济 格 局 中 的
定 位 有很 大 的误 导 性 。
首 先 , 跨 国 公 司 纷 纷 将 制 造 环 节 转 移 到 中 国, 将 中 国作 为 世 界 工 厂 ,

中国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吗?

中国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经济泡沫与危机是现在经济话题的必备词,如果不提及这两个词汇,文章都不会有人看了,但是如果最基本地问一下经济泡沫与危机的定义,恐怕没几个人能说的出。

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的回调,没有发展就没有危机,任何一国或全球的经济危机,在出现之前都有一段非常辉煌的发展史。

而经济的发展,关键在当时要有国际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力,不但要有实力储备,更要有国际大环境带来的机遇。

我们简单看看最近几次经济危机之前的发展机遇:1929年危机前,美国的机遇是一战战争红利;1990年危机前,日本机遇是冷战战争红利;1998年危机前,东南亚的机遇是日本经济低迷和日本的扩展性财政政策;2008年危机前,美国的机遇是中日及中东的贸易盈余回流美国。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机遇是发展的基础,机遇的消失,往往意味着危机的来临。

而人类的天性是自负的,一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不会归因于外部机遇,却会归因于本民族是多么智慧、勤劳、勇敢,因而在机遇消失后,仍然沉浸在经济高速成长的幻影中,经济开始大幅回调时,不但不思转型,反倒不断刺激经济,最终导致严重崩盘。

当经济高速发展后,很多人手中有了余钱,这些余钱,要么投入到产能扩大中,要么进入金融市场。

当然,很多人把钱存到银行里,但是银行会立即把钱借出去,借钱的人会更加激进,他们的资金去向无非是扩大产能和投资金融产品。

投资和投机往往被混淆。

最简单的区分便是投资会通过采购行为进行资源整合,带来新的生产能力,而投机只是简单持有某种商品或金融产品,并不直接带来新的生产能力。

当然投机带来的商品价格上涨,会吸引资金进入该商品的生产领域,这是附带效应,而投机带来的负面效应远大于这种附带正面效应。

当经济发展资本充裕时,投机是必然选择,而投机一旦变成潮流,泡沫就开始产生了。

人类天性有从众性,当某一商品价格开始上涨时,其价格弹性开始变中国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吗?文/2010不太平48中国商人CBMAG. All Rights Reserved.为正数,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大,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最开始是国内资金,随即开始大量吸引国外资金进入,而国外资金的大量注入,则引发该商品的价格严重超出合理的价格范围,这就是泡沫。

请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概括总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参考答案二

请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概括总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参考答案二

论述题:请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概括总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

(100分)参考答案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近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改变,改变了中国旧有的地理局势,多次满足世界的需求,并实现了对中国生活质量和发展程度的巨大改善。

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国家减贫和农村发展规划的推进,让所有中国人收益,进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带来了广阔的机遇和重要意义。

中国迅速崛起,中国的发展模式激发了世界的发展潜力,为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尊重国际法和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一直在积极发动全球合作,为世界的繁荣和安定贡献力量。

现代化在中国的成功推动了世界的新型经济全球化,从而推动了世界共享丰硕的发展红利。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深深影响了许多国家、地区和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步步推进中国的发展,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世界实现和平发展和进步注入了中国精神和力量。

参考答案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加强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与对策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与对策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与对策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

然而,随着全球市场的不断变化,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成为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水平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

当前,我们的制造业仍然存在技术上的欠缺,无论是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与高端技术企业的合作,加快技术转移进程。

同时,要注重实际需求,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市场需求和使用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提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率和质量当前,我们的制造业仍然存在着很多老问题,比如资金、技术、管理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首先,应该加大对关键技术的投入,积极推进制造业升级,引导企业朝着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

其次,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鼓励其参与全球价值链,弥补小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不足。

三、加强产业链协同,提高整体效率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到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各个企业之间能够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形成产业协同,就能够提高整体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比较优势,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于国内制造企业来说,有效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对于改善竞争力和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的关键。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必须要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一方面,需要加大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保护企业合法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1 比较优势与早期中国工业化关系的简要回顾建国后我国政府迅即把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提上议事日程。

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左右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起步的标志。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开始工业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和472美元(按1965年美元计算)而我国在工业化起步之初的195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50美元大大低于上述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当时的印度(其19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0美元)。

如此低的起点迫使我国领导人在面对我国工业化的起步时作出了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即以农业为代价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以此迅速建立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我国工业化在刚刚顺利走完启动阶段之后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虽然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基本独立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几乎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却已无法维持。

工业化进程受阻的深层原因远不止于农业贡献的萎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前期基本上是游离于国际经济流程之外没有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来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出现了工业化发展与比较优势的背离状态。

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即便是有限的对外贸易也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外贸的动因仅是为进而出量入为出或者说以进口规模强制出口。

所以对外贸易不是从国际分工角度出发而是属于一种非竞争型外贸方式。

它考虑的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而是为了换取必需的外汇来购买本国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设备按照比较优势取得国际分工利益的作用不明显。

这说明我国的这种工业化道路和比较优势处于一种背离状态。

2 改革开放:中国“世界工厂”的端倪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毅然摈弃了前30年的传统封闭的工业化战略思想和体制开始实施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开放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要不要做世界的工厂——探寻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文本根据教师录音整理)樊纲教授中国要不要做世界的工厂?为什么还要讲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应该说现在仍然在争论当中,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了。

但是,很多人瞧不起这个世界工厂,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工厂太低级,我们不要做世界工厂,我们要做世界的研究院,做世界的实验室,要做世界高科技的这些产品的生产者。

有的学者提出来我们要跳跃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不搞重化工业,实现现代化,行不行?我们怎么来看待中国今后几十年发展模式当中的这些问题,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我们把他分成两大问题。

讲到第一是我们要不要做世界工厂?要不要搞各种制造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包括重化工业,要不要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能不能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做世界工厂。

我想就针对这样二大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不要。

我想我们从什么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什么角度呢?就是我们现在大家都讲,要以人为本,要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三维一体的东西。

我们就从以人为本开始,中国现在为什么以人为本的问题最大?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什么问题最大?我们可以想一想。

说白了,就是人的问题,而且是什么人的问题呢?三农问题、农民问题。

然后是低收入阶层的问题,是人的收入差距的问题。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谈论这个问题,政府每天在谈论这个问题。

国务院开会现在出的新一些政策,都是有关收入分配,都是有关社会平等的一些问题。

上到总理、下到小民,大家都在关心这个问题,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出发,谈论中国要搞什么产业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就业问题,这是中国最大的以人为本。

中国现在最大的成就不是人均GDP到了一千多美元,最大的成就是创造了这些就业。

而下一步的问题,仍然是能不能继续创造出就业。

就业不是件容易的事,过去平均每年创造了八百万到一千万的新增就业。

现在我们大概每年创造一千万的新增就业,大概其中两三百万到三四百万是城里人的新毕业生的就业。

只有四五百万农村人口可以转变为城镇人口。

按照这个速度的话,我们大概还需要多少年?我们还需要二十到三十,甚至四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进程。

而这个进程,能不能完成现在可能都是问题。

世界上是不是还有那么多的就业,咱先不说你搞什么,先不说你干什么,假定你什么都想干,世界上有没有那这么多的就业都可能是问题。

按照2001年的世界劳工组织的数据,全世界制造业的分布,中国八千万,其它三十五个主要制造业国家八千万,中国已经是一半了。

八千万就业,三十五个制造业国家其中一半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其它,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步发展。

印度将来的人口比中国还多,也在跟我们竞争,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也是三亿人口,发达国家还可能继续转移出一点来,能有多少?然后,就靠我们发展中国家自己的成长创造出更大的市场,创造更大就业,希望能够创造出这么多就业来。

但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什么都得做。

有什么就业就创造什么就业,而且能够创造就业,千万不要让他流失到别的国家去。

而别的国家就业尽可能的吸引到我们中国来,为了我们民族的私利,为了解决我们发展的问题,为了使中国不陷入由于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社会危机和社会的矛盾当中去。

因此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我不同意有人说,我们这个不干那个不干,我们这个不要干那个不要干。

我们任何一个就业岗位对中国都是宝贵的,中国如果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如果能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到中国来,这是中国的万幸。

收入差距的问题是不可能靠政府补贴解决的,是要靠就业的创造来解决的。

这是一个基本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中国要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

我们已经创造的劳动密集型的这些就业岗位,这些产业,要巩固住,要继续发展。

也许一个企业可以不做了,一个企业它走着走着,它要升级换代,它可以不做了。

但是,尽可能留在中国做,别的企业接过来,别的农民接过来,继续在中国做。

不要让那些宝贵的就业机会,包括那些来料加工那些就业机会流失到孟加拉国去,流失到印度去,流失到印度尼西亚去,将来流失到非洲去。

对于企业来讲,最光荣的不是你干什么,而是你能够挣钱,能挣钱的这些劳动密集型的有什么可丢人的。

而且,现在世界上最富的是谁啊,比尔盖茨最富?其实最富的不是比尔盖茨,最富的是沃尔玛家族。

只不过是兄弟几个把钱分了,你看不出来了,他是最富的。

而沃尔玛是做什么的?针头线脑零售业,最原始的劳动密集型。

中国如果劳动力长期保持一个很低的一个成本的状况,我们长期可以搞世界工厂,我们为什么不搞,企业为什么不搞,我们的私人企业家为什么不搞。

很多劳动密集型产品,你说做鞋、做袜子。

你一个家族做它几代,做出个世界品牌,你现在生产几千双袜子,你将来生产几亿双袜子,几十亿袜子,做一个世界的袜子大王,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可丢人的?现在从媒体到政府一系列的学者都瞧不起劳动密集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能够创造就业的产业是中国最光荣的,最让大家去歌颂的产业。

然后是制造业,然后是重化工业。

现在有人说,我们可以跳跃重化发展阶段,我们不搞重化工业。

要跳跃那个阶段的话,你要先得回答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盖房子修路造桥,不需要钢材水泥了。

假如,你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技术上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那经济上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不做了让别人做,你还要用钢材水泥。

但是,你不生产它了,就业不在你这创造了,让印度人生产。

然后你从印度再买过来。

当然你说我搞高新科技,我就可以换他。

也就是说让人家创造就业,你来买这个产品。

这时候你就想了,从我们刚才所讲的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讲最好的方案,最好的发展道路是只要中国还用钢材水泥,最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世界上的资源拉到中国来,在中国生产,创造中国就业。

你先不要想能不能的问题,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有人说重化工业创造就业不多,我觉得不对。

重化工业本身也许将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高炉用不了几个人,但是,为重化工业前前后后服务的这些产业,包括为它提供设备的制造业,包括交通运输,包括其他的这种服务,创造大量的就业。

我们过去一个钢铁厂,一个大型的钢铁厂也许两三万的钢铁工人。

但是,周围为他服务的那个城市里就可以有三十万、五十万的工人。

五十万的工人为这个钢铁厂服务。

比如说,重化工业一样创造大量的就业。

即使是少量就业,对中国来讲,任何一个就业岗位将来都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不能大笔一挥,说我们这个不干了,说我们不要了,这不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在我看来,中国不是要提升产业结构的问题,而是要扩充产业结构。

什么概念?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主要还是比较低端的,我们现在能做东西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还做不了很多高新科技的东西。

高新科技也还是劳动密集型环节。

而不是真正的高新科技的创造。

我们确实需要逐步的在高端的产业里面,有更大的作为,能够去做更多的行业,特别是高端的这些行业,这确实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政府政策应该引导的一个方向。

但是,即使我们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从我们要解决几亿农民进一步进城的这个问题出发,恐怕我们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即使我们能够更多的造飞船导弹,我们仍然要生产皮鞋袜子。

能够更多的造飞船导弹了,我们也不要把做皮鞋袜子那些东西扔掉。

继续让它长期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留在中国做,创造中国就业。

我们现在不能做的东西,我们进一步能做,使我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展充实,而不能像有些发达国家一样。

发达国家因为人口少,劳动成本慢慢也提高了,它就把低端的东西让出去了,他集中就做高端,那叫提升产业结构。

我们不能这样,中国人太多了,我们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面,能够看得见的未来的一个时期里面,能做什么做什么。

我们要保持一个相当宽的,一个世界上最宽的产业谱,才能够解决我们最大的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

我们是五分之一的人类,至少得有五分之一的就业。

而且,我们要成为工业国,意味着什么呢?农业的就业大大减少,工业就业要提到相当大的比重。

所以,最理想的状态,这些就业岗位就不仅为我们生产,而且要为世界生产。

第二个问题当然就是能不能的问题了。

恨不得世界上的就业都跑到我们中国来,能不能呢?你能不能做?这就要进行多方位的深入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大笔一挥就能解决问题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还是从现在的劳动就业格局和收入格局出发。

我们现在农民转移出了一半。

转移了两亿到两亿五,还有一半需要转移出来,转移压力很大。

正是因为还有二亿到二亿五。

而且,要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面逐步才能走出来。

因此一个基本的结论是什么?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面,至少五年十年二十年。

我们的劳动力的成本价格不会涨得太多,这是我们能够发展各种制造业的一个基础。

即使我们将来有了技术的优势,就是我们将来有了技术的创造能力。

但是,我们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仍然存在,我们仍然可以利用他来发展我们自己,来创造就业,把那些宝贵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留在中国,这是第一点。

第二,能不能的问题。

当然就是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按照现在说的成为一个创新的社会。

能不能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上,从科研体制的改革上,从基本制度的改革上,来使我们能够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的能力。

包括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包括市场的创新等等。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重化工业要想能够在中国有大的发展,今后也需要有大量的创新,才能够使中国的这些产业在世界上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个市场改革进一步的开放,我们跟世界越来越接轨,越来越感到世界上竞争的压力,我相信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是能够有所作为。

第三,当然能不能搞,能不能成为世界工厂,能不能发展各种行业,要取决于我们的体制改革。

方方面面的体制改革,我们正在进行。

我们体制的成本,因为体制上的缺陷,造成我们企业竞争力低下的问题。

如果不解决的话,我们没法成为世界工厂。

因此也是需要我们努力的事情。

我们的很多产业,如果还是按照现在的做法,现在我们还在初级阶段,在达到一定大的规模之前,也许还能够发展一段时间。

但是,越往下走,世界竞争力越来越激烈。

在跟世界上比较,我们的差距就开始逐步暴露出来了。

因此也需要我们努力。

那么能不能呢?我相信,如果我们的改革能够继续进行下去,最好是能够加快进行下去,包括我们资本市场的改革,资本市场涉及到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效率,包括我们整个产业的效率等等。

包括我们政府机制的改革,政府减少他对企业的这些成本。

企业减少一些跟政府打交道、审批的资源。

那么,我们的这方面的竞争力也会不断的改善,使我们各行各业都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第四,资源。

这是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在这一轮争论中国将来搞什么,中国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产业结构的时候,一个新的话题和一个新的辩论的焦点。

全世界都是讨论如果中国,当然再加上印度,继续增长下去,全世界资源够不够的问题。

国内也经常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我们哪里有资源搞重化工业?但是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资源约束从来不能够限制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