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分期

合集下载

高血压的分级标准及危险分层

高血压的分级标准及危险分层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的标准,高血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正常血压:收缩压(SBP)低于120毫米汞柱(mmHg),舒张压(DBP)低于
80mmHg。

2. 正常高值:SBP在120-129mmHg之间,DBP低于80mmHg。

3. 高血压一级(轻度高血压):SBP在130-139mmHg之间,或DBP在80-89mmHg之间。

4. 高血压二级(中度高血压):SBP在140-159mmHg之间,或DBP在90-99mmHg之间。

5. 高血压三级(重度高血压):SBP高于或等于160mmHg,或DBP高于或等于
100mmHg。

危险分层是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来进行的分层评估,以帮助确定
治疗策略和目标。

一般可以将高血压危险分层分为以下四类:
1. 低危分层: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靶器官损害,无明显的危险因素。

2. 中危分层: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靶器官损害,但存在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如家族史、高胆固醇、糖尿病等)。

3. 高危分层: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靶器官损害,或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

4. 极高危分层:已有严重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等)或存在多个危险因素和
靶器官损害。

对于不同的危险分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等,以达到控制血压和降低心血管风险的目标。

重要的是,高血压患者应及
时就医并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

高血压分期分级

高血压分期分级

高血压分期分级高血压分期分级1、概述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对于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高血压的分期和分级系统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合理的治疗决策,并评估患者的风险。

2、分期系统2.1 前高血压在血压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达到高血压阶段之前,被称为前高血压。

此阶段通常伴有较高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2.2 高血压阶段1高血压阶段1是指收缩压在130-139毫米汞柱(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80-89 mmHg之间的情况。

2.3 高血压阶段2高血压阶段2是指收缩压大于等于140 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 mmHg的情况。

此阶段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以降低其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3、分级系统3.1 分级为A、B和C在高血压的分级系统中,分为A、B和C三个等级,用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3.2 分级A分级A指血压在正常范围之上,但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较低的患者。

3.3 分级B分级B指血压在高血压阶段1范围内,或者在高血压阶段2但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较低的患者。

3.4 分级C分级C指血压在高血压阶段2范围内,且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较高的患者。

此类患者需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以降低风险。

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 血压测量记录表- 饮食控制指南- 运动计划表- 药物治疗方案5、法律名词及注释- 高血压:指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 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 mmHg的情况。

- 收缩压: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 心血管病: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中风、心力衰竭等。

眼底动脉硬化诊断标准

眼底动脉硬化诊断标准

眼底动脉硬化诊断标准1. 引言1.1 眼底动脉硬化的定义眼底动脉硬化是一种较常见的眼部血管疾病,主要指眼底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变厚,管腔变窄,导致血管功能减退的病理过程。

眼底动脉硬化发展至一定程度时,会造成眼底循环障碍,严重影响眼部组织的供血和氧气供应,从而引起视网膜缺血、视网膜出血、视网膜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血糖异常、吸烟、饮食不良等。

预防眼底动脉硬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预防眼底动脉硬化并发症的关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眼底动脉硬化的症状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在早期并不容易察觉。

及时进行眼底动脉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眼底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保护视力和眼部健康。

1.2 眼底动脉硬化的重要性眼底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病变,通常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眼底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研究表明,眼底动脉硬化与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及时发现和诊断眼底动脉硬化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眼底动脉硬化也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在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中,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更高,且病情发展更快。

及时诊断和治疗眼底动脉硬化对于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也非常重要。

眼底动脉硬化还会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对于视力健康的维护和保护,及时检测和治疗眼底动脉硬化至关重要。

眼底动脉硬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预警信号,更在于其直接影响到视力健康和生活质量。

加强眼底动脉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个体健康和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眼底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眼底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症状主要包括眼底动脉壁变薄、透明度降低,呈现出微血管断裂、微血栓形成等现象。

患者在此阶段可能并不明显出现明显的症状,但眼底检查可能会发现视网膜动脉变细、弯曲、粗细不均等改变。

眼与全身病学习

眼与全身病学习

• 屈光不正
• 虹膜睫状体炎
• 虹膜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
青光眼
第6页/共16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改变:
血糖升高引起视网膜微循环异常:
• 早期:基底膜增厚,丧失周细胞 → 屛障功能损害 → 出血及渗出→ 毛细血管闭塞。一般无症状。
• 晚期:广泛视网膜缺血引起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形 成,可造成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期 ﹙ 1984年﹚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Ⅴ期
第10页/共16页
Ⅵ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P)的国际临床分类法
分期
建议的疾病严重程度 散瞳下检眼镜可观察的发现
1期
无明显视网膜病变 无异常
2期
轻度非增生性DRP 仅有微动脉瘤
3期
中度非增生性DRP 比仅有微动脉瘤重,但比重度者轻
感谢您的观看!
第16页/共16页
一、动脉硬化与高血压
第2页/共16页
动脉硬化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二者的 眼底改变,在眼底镜下很难区别。
• 眼底表现分为四Ⅰ级级视Ⅱ:网级主膜:要动主为脉要血呈为管动收脉缩硬、化变。窄。
视网铜膜丝动或脉银轻丝度状变,窄,动脉反光带 处增透宽动可过,出动表远或脉见ⅢⅣ动有血视静现端呈硬棉级级脉静及盘脉为膨梭化绒::看脉广水交:胀形的斑主Ⅲ不隐泛肿叉偏。各、要级到蔽微,处移种硬为改其现血以静,并性渗变下象管及脉发渗出加的(改症出,静动变、脉静血脉柱交)叉
第3页/共16页
第4页/共16页
急进型HRP眼底改变
• 多见于40岁以下青年。 • 主要为视盘水肿和视网膜水肿。 • 同时可见视网膜火焰状出血、棉绒斑、
硬性渗出等。

我国高血压分级与分期的演变史

我国高血压分级与分期的演变史

我国高血压分级与分期的演变史《黄帝内经》中曾指出:“按尺寸,观浮观浮沉滑数,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这是目前为止论述血压升高的最早文献,随着《心血管运动论》的出版、瓦罗基发明袖带血压计、雷奈克发明听诊器,我们对血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自由血压概念以来,对其如何确定其正常值及高血压的分期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讨论,本文简要的总结了主要的演变事件,正所谓“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总结历史,是为更好发展。

1924年,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大会上成颂文《血压之研究》中提到“血压之检查关一生之安危。

若血压过高过低均为病征。

至吾国人血压度数就余所检查者小孩约85~110,成人110~140”。

1926年,应元岳发表论文《华人寻常血压之测量》,论文选取不同年龄段共269人测量血压,得出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长,40岁以后收缩压和脉压增高,而由于动脉硬化,舒张压有下降趋势,血压有性别差异,卧位测量血压较坐位高等结论。

1958年,全国各地开展高血压普查工作,但各地标准不一,特制定统一的高血压普查方案标准:(1)凡舒张压超过90mmHg者,不论其收缩压如何,均列为高血压。

(2)舒张压在80mmHg以上,而收缩压按不同年龄超过下列标准者均列为高血压:39岁以下>140mmHg 40—49岁>150mmHg50—59岁>160mmHg 60岁以上>180mmHg(3)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列为可疑高血压:1)不论其收缩压如何,舒张压在86~90mmHg者。

2)收缩压虽未超过正常范围,而在以下情况者:39岁以下132~140/>80mmHg 40—49岁142~150/>80mmHg50—59岁152~160/>80mmHg 60岁以上160~170/>80mmHg1959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讨论决定了我国第一个高血压分期标准。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解读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解读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解读动脉硬化检测数据应用检测草位I 检测日Uh 2016年02月26日08时5,分42砂武汉康司令健康管理中心动脉硬化检测报告单ID:065 性别:男性身高:“1cm体重指数(BMI) : 28.9诊断结论:中度动脉硬化。

建议:针对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对心脏、脑、颈动脉、血脂等状况做进一步专科检查 ,配合相应药物干预,改善饮食结构,戒烟酒,注意休息,适量运动,对动脉弹性变化实施动态监测。

•・医生釜名:右上臂血压收缩舒张117 70平均脉压92 47右脚踝血压收缩舒张17191半均脉压12280左上官血压收缩舒张11866平均脉压8452左脚踝血压收缩舒张13377平均脉压10356脉搏波传导速度趙势图心功能心字(HR)74外周PB力(SVR)1 ・ 23 —u •/<毎搏心愉出・(SV)82.24 -毎分心■出*(8)6. 04在心(ET)0. 43 S趾臂指数右TBI:左TBI:健康人群參考值SV>50mLC0>4L/minSVR <1.5mmHg. s/mLTBIM0.6▼动脉硬化指数(ASI): 174 t58%iFtt »»iMMH•O "0变硬▼大动脉顺应性指数(C1):IE*T50%小动脉顺应性拒数(C2): 3正第T25%100QwiWIOO踝習指数(ABI)四肢血压200 400 600 W0 1000 1200 1400 1600 1300 2000 2200 2400 2100 2W0 JOOO 3200 MOO 3400 3800 5右趾左趾收缩收缩逐渐变谀<r«(»■左ABI: 1.13 ▼右ABI:1.45 亍"阻基度变大100△。

窥一“眼”而知全身

窥一“眼”而知全身

窥一“眼”而知全身王荣华【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2页(P24-25)【作者】王荣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是可以通过人的眼神变化观察其内心世界。

其实,医学上可通过瞳孔看眼底变化来发现疾病,尤其诊断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等更为简便有效。

高血压:高血压造成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压力持续增高,久而久之使内膜纤维组织和弹力纤维增生、管壁缺氧、管腔变窄、血管呈硬化改变,眼底血管能反映其相应的变化。

临床上高血压分4期:视网膜动脉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有压迹;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

糖尿病:糖尿病眼底改变早期为视网膜小静脉扩张和微血管瘤,随后可出现视网膜出血、水肿、微血栓改变,新生血管出现标志着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提示预后不良。

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时,部分病人有显著持续性高血压和轻度的小动脉狭窄、视网膜水肿,偶有出血或渗出。

但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在肾功能尚未出现异常时,眼底可现早期改变,即视网膜贫血、放射性水肿,动脉呈阶段性痉挛,此时应积极治疗,一旦肾功能恶化,眼底就有视乳头水肿、渗出、出血等改变。

血液病:血液病的眼底改变对诊断有很大帮助,有些甚至是特征性的。

贫血时,眼底视网膜颜色变浅,血管变细,少数动脉、静脉不易区分,由于缺氧可出现程度不同的视网膜水肿、出血。

白血病时眼底静脉充盈曲张呈腊肠状或串珠状,加之白细胞积聚及神经纤维的部分变性,视网膜往往有梭形白色中心的出血。

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发生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改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表现在视网膜上的动静脉交叉处,易使血管弯曲度增加,动脉管壁粗细不均,颜色变浅,呈铜丝状或银丝状改变。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多数患者50岁以后,角膜边缘部出现一圈灰白色或白色的环,宽约1~2毫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宽,颜色变深,医学上称之为角膜老年环。

高血压病眼底疾病

高血压病眼底疾病

高血压眼底疾病分期【高血压病Ⅰ期】初期全身小动脉多正常或有轻度功能性收缩,无器质性损害,眼底多正常。

当血压持续性升高或一时性的急剧升高时,出现反应性的局部管腔狭窄,反光增强变窄,称为动脉痉挛。

此时为暂时性的,当血压正常后即可恢复正常。

【高血压病Ⅱ期】已有器官损害,但功能可以代偿。

眼底可出现高血压视网膜动脉硬化(hypertensive arteriolosclerosis)表现:(1)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加宽,血柱颜色变浅。

由于动脉硬化收缩视网膜动静脉管径之比由正常的2:3,可减少为1:2,甚至更细。

由于管壁屈光指数增加,透明度降低,使得动脉反光增强加宽,呈黄红色,形成铜丝状外观(copper wire)。

当发展到管壁不透明时,不能看到血柱,仅见一白线,则呈银丝状外观(silver wire)。

(2)动静脉交叉部位可出现特有的交叉压迫征。

正常情况下,此处的动静脉共为一外膜,当动脉硬化及血管周围胶质增生时,产生对静脉的压力并使其管腔缩小,其表现为静脉隐匿、削尖、肿胀、移位或偏向,以及静脉拱桥等。

静脉隐匿是交叉部位的静脉受硬化动脉管壁压迫下陷,遮挡动脉两侧的静脉血柱,似被隔断样。

动脉硬化时,交叉部位的静脉壁也增厚且不透明,因而显示血柱变窄呈削尖样。

交叉部位静脉受压使其血流回流受阻,静脉远端扩张,加上硬化动脉的牵引关系使局部静脉偏向或移位。

当静脉隐匿并有受压出现回流障碍时称为Gunn征。

若静脉隐匿合并有偏向或移位时称salus征。

桥拱现象则是交叉部位的静脉位于动脉表面时,静脉骑跨形成驼峰状隆起,这是硬化的动脉增粗撑顶的体现。

【高血压病Ⅲ期】合并有器官损害,且功能已失代偿,眼底即形成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ypeaensive retinopathy)。

慢性高血压病晚期或急进性高血压舒张压超过130mmHg以上时,由于视网膜内屏障破坏失代偿,视网膜出现大面积的灰白色水肿,并有散在的或多发性片状出血灶,深层有黄白色斑点状硬性渗出,浅层有团状或棉絮状软性渗出斑。

高血压眼底病变分级

高血压眼底病变分级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三千米以上,且确保 30分钟,并坚持做到有恒、有度,过分剧 烈旳运动对身体不利。
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力量,健康是建 功立业旳基础,切勿等闲视之。加强自我 保健,注意预防,保持主动,人人有机会, 关键在自己。预防保健重在了解,贵在坚 持,麻痹大意,后患无穷。
在临床上发觉:脑血栓、脑溢血、心脏猝 死等常发生在夜间。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 图监测显示,许多病人旳心脏跳动一天都 很平稳,唯独夜里有几次大旳波动,且大 多数在病人夜间起床上厕所时。
“三个半小时”是:早上走半小时; 中午睡半小时;晚上散步半小时。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国际睡眠会议上强 调了午睡旳好处,但午睡时间不能超出半 小时。世界卫生组织以为:最佳旳运动是 步行,尤其提醒心脑血管病人;步行运动 要注意“三五七”。
高血压眼底病变分级
高血压旳眼底变化可分为4种程度不等旳情 况,医学上称为4级:
第1级:视网膜动脉功能性狭窄或伴有 轻度硬化,主要发生于第2分支及下列旳分 支。
第2级: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比第1级 明显,动脉管径狭窄不均,并出现动静脉 交叉压迹现象。
第3级:除视网膜动脉狭窄与硬化外, 还有视网膜水肿、棉絮状斑、硬性白斑、 出血斑等视网膜病变。
第4级:除第3级变化外,还有视盘水 肿。
眼底病变级别越高,高血压病情越重, “靶器官”受害旳程度也越厉害。
高血压眼底病变分级
眼底病变是毛细血管破裂,压了神经, 还有就是和长久吃药有关系,这期间不要 给鱼油 血管破裂还是因为血液不流通,血 脂稠,胆固醇高,再加上心情不好 劳累过 分 就很危险了。
严格防治高血压病及其并发旳心脑血管病 如心绞痛、心梗和中风等,对高血压病人 旳健康长寿格外主要。教授提出旳健康处 方“三个三”,就是“三个半分钟”、 “三个半小时”和“三杯水”。

高血压与眼底病变

高血压与眼底病变

高血压与眼底病变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肾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许多人知道高血压对心脏和肾脏有害,但很少有人了解高血压与眼睛的关系。

事实上,高血压对眼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高血压对眼底的影响眼底是一处重要的结构,可以反映出全身的血管状况。

高血压会对视网膜和视神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进而引发眼底病变。

常见的高血压相关眼底病变包括:1. 视网膜动脉硬化:高血压使眼部血管收缩和增硬,导致视网膜动脉供血不足。

视网膜动脉硬化表现为动脉狭窄、壁厚增加,严重时甚至可以闭塞,影响视网膜的正常供血。

2. 出血和渗出:高血压引起眼底血管壁的改变,增加了血管破裂和渗漏的风险。

这可能导致眼底出血和水肿,进而影响视力。

3. 黄斑水肿:高血压会导致黄斑区域的水肿,影响视力的中心区域。

黄斑水肿是一种严重的眼底病变,需要及时治疗。

二、高血压引发眼底病变的机制高血压引发眼底病变的机制非常复杂,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1. 血压的直接影响:高血压使眼部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从而引起眼底病变。

2. 微循环改变:高血压会导致微循环障碍,使眼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眼底病变的发生。

3. 血液成分改变:高血压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等改变,使眼部微血管易受损,增加眼底病变的患病风险。

4. 神经调控异常:高血压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增加和交感神经调控功能紊乱,影响眼部血液流动,进而引发眼底病变。

三、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相关眼底病变高血压相关眼底病变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相关眼底病变的关键。

患者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来控制血压,同时也可以适当使用降压药物。

2. 定期眼底检查: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非常重要。

早期发现眼底病变的存在,并采取及时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减轻病情,保护视力。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分型和分期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分型和分期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分型和分期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内膜下存在高脂血症斑块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上非常常见,患者常常出现心脑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病理分型和分期的相关知识。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分型主要基于斑块的组成,常见的病理类型有:脂质坏死斑、脂蛋白沉积斑、纤维斑和钙化斑。

1. 脂质坏死斑:脂质坏死斑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期病理变化,它由脂质积聚、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等组成。

脂质坏死斑对血管壁的破坏性很小,很多时候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2. 脂蛋白沉积斑:脂蛋白沉积斑是脂质坏死斑的进一步发展,脂质积聚更加明显。

斑块内的脂质沉积可以分为浅表沉积和深层沉积两种形式。

脂蛋白沉积斑会显著增加斑块的体积,并且会导致血管壁的破坏。

3. 纤维斑:纤维斑是脂蛋白沉积斑发展的终末阶段。

斑块内的脂质减少,纤维组织增生,斑块内形成大量的胶原纤维。

纤维斑对血管壁的破坏性明显,容易形成溃疡。

4. 钙化斑:钙化斑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最后阶段。

血管壁内发生钙盐沉积,形成斑块内的钙化物。

钙化斑的形成导致斑块更加稳定,减少了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期则是依据斑块的形态和血管壁的病理改变来划分的。

1. 初期动脉粥样硬化:初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脂质坏死斑组成,血管壁的破坏不明显。

2. 中期动脉粥样硬化:中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脂蛋白沉积斑和纤维斑组成,血管壁的破坏明显增加。

3. 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纤维斑和钙化斑组成,斑块趋于稳定,血管壁的破坏减少。

分期的目的是帮助医生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和预测可能的并发症风险。

通过病理分型和分期,医生可以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并减少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高血压分级分层分期

高血压分级分层分期

高血压如何分级分期
一、高血压病分级:
二、根据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程度,高血压病可分为三期:
1、I期高血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上无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表现;
2、Ⅱ期高血压: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下列一项者——左心室肥厚或劳损,视网膜动脉出现狭窄,蛋白尿或血肌酐水平升高;
3、Ⅲ期高血压: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下列一项者——左心衰竭,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视网膜出血、渗出、合并或不合并视乳头水肿;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
危险因素
吸烟;>220mg/dl;糖尿病;男性年龄>55岁,女性>65岁;早发家族史发病年龄:女性<65岁,男性<55岁;
靶器官损害
左心室肥厚或超声心电图;或/和轻度升高;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粥样斑块颈、髂、股或主动脉;视网膜动脉局灶或广泛狭窄;
并发症
心脏疾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力衰竭;脑出血、、;、血肌酐升高>dl;、周围动脉疾病;高血压视网膜严重病变出血或渗出,;。

中老年人群眼底动脉硬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老年人群眼底动脉硬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2 ] 蔡碧 兰. 无创呼 吸机治疗 C O P D合并 呼吸衰竭 的护理 [ J 】 . 海 南医
学, 2 0 0 9 , 2 O ( 6 ) : 1 5 4 — 1 5 5 .
[ 3 】 黄桂桃 . 丁劲松. 无创 机械通 气在 C O P D慢性 呼吸衰 竭急性加重
期 中应用 的护理[ J 】 .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 0 0 9 , 8 ( 5 ) : 7 7 — 7 8 .
烟酒史 和是否合并 高血压 、 高血脂 、 高血糖及 颈动脉硬化 等。培养 良 好 的生 活习惯 , 定 期体检 , 及早发 现动脉硬
【 关键词】 眼底动脉硬化; 中老年 ; 脑卒中 【 中图分类号】 R 7 7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o 0 3 —6 3 5 0 ( 2 O l 4 ) O 1 —0 1 O 8 —0 2
它们 之 间的 相关 性及 临床 意义 。 1 资料 与 方法
用 我 院医学检 验 中心 的相关 仪器检 测空腹 血糖 和
血脂 。
1 - 3 统计学方 法 患者的一般资料 采用 S P S S 在我院体检 中心体检 的 5 0 岁以上 中老年人 群 l 2 5 8 1 3 . 0 统 计 软件 包对 数 据进 行统 计 分析 , 两 组 问 的 比较 采 用秩 和检 验 , 以P < 0 . 0 5 为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例, 其 中男性 6 5 2 例, 女性 6 0 6 例, 年龄 5 0 - - 8 1 岁( 平均 6 2 . O l 岁) 。 2 结 果 1 . 2 方法 ( 1 ) 所有人群的眼底检查均 由具有眼 l 2 5 8 例5 O 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8 3 2 例眼底正常, 科 副 高职 称 的专业 医师应 用直 接检 眼镜 在 暗室 开展 , 4 2 6 例( 3 3 . 8 6 %) 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眼底动脉硬化程 眼底 动脉硬化判定标准按照 K e i t h — Wa g e n e 分级法确 度与年龄 、 性别 、 是否嗜烟嗜酒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 、 定严 重程度 。具 体标 准为 : 1 级, 在小 动脉 与小静 脉 高血脂 、 高血糖和颈动脉硬化等因素的关系见表 l 。

高血压的最新分级

高血压的最新分级

高血压的最新分级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指查不出明确病因,以非特异性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征象。

在高血压患者中95%以上属原发性高血压。

另有少数高血压是由于肾缺血或肾上腺皮质或髓质肿瘤等明确病因所致,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根据1990-1991年我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15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1.26%。

以此推算目前国人高血压患者约9000万,其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并随年龄增高。

女性在绝经前期低于男性,绝经后高于男性。

高血压患者小动脉的张力持续增高,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为脑卒中、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

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与高血压并发症者在150万以上,致残者达数百万之多,因此,高血压是中年以后心脑血管病的主要根源,也是基层防治的重点任务。

症状和病程原发性高血压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多在查体时发现血压高,有时可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

症状与血压水平未必一致。

体检时可听到主动脉瓣第二音亢进,高血压持续时间长可有左心室肥厚。

随着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引发心、脑、肾等器官受损(表1),在我国以脑血管并发症更为常见,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是急性心肌梗塞的5倍左右。

眼底血管改变是高血压的直观反映,但不一定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完全一致。

表1 高血压的并发症靶器官与高血压本身有关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心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血压脑病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肾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肾动脉狭窄动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阻塞性病变按器官损害程序分期(表2):高血压进展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受累器官损害的程度一般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但也非绝对如此。

重度高血压不一定有严重靶器官损伤,而中度甚至轻度高血压也可能出现靶器官损害。

检查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对高血压分期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病情做必要的检查,做为病情长期观察的基础。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分级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分级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分级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分级”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分级
是对高血压患者用眼底镜检查眼底获得的有关定性资料而进行分级的方法。

视网膜动脉是高血压的靶器官之一。

在高血压过程中可引起程度不同的视网膜动脉硬化,表现为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出血与渗出、视乳头水肿等。

临床上通过眼底镜检查可获得这些定性资料。

1964年高血压及心血管内科学术会议(兰州)的规定,高血压的眼底病变可分为4级:Ⅰ级:视网膜动脉痉挛;ⅡA级:视网膜动脉轻度硬化;ⅡB级:视网膜动脉显着硬化;Ⅲ级:Ⅱ级加视网膜出血与渗出;Ⅳ级:Ⅲ级加视乳头水肿。

临床上也有沿用wabener-keith-Barber视网膜动脉病变的分级方案:Ⅰ级:除视网膜小动脉稍窄外其它均正常;Ⅱ级:视网膜动脉中度至重度硬化;Ⅲ期:Ⅱ级的变化加上视网膜病变(出血与渗出);Ⅳ级:Ⅲ级的变化加上视网膜病变乳头水肿。

上述分级可作为高血压临床分期的依据之一。

如过去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检查时视网膜病变表现为Ⅲ级或Ⅳ级,即使血压值未达确诊高血压水平,仍可定为Ⅲ期高血压。

请问动脉硬化分几级?请问动脉硬化分几级,什么叫三级动脉硬化?

请问动脉硬化分几级?请问动脉硬化分几级,什么叫三级动脉硬化?

请问动脉硬化分几级?请问动脉硬化分几级,什么叫三级动脉
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合理简称。

因为视网膜动脉是正常状态下唯一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所以根据视网膜动脉的状态改变来对动脉粥样硬化分级。

常以下列方法进行记录:
第一级视网膜动脉痉挛期.根据视网膜动脉痉挛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①轻度痉挛动静脉的比例在正常与1∶2之间。

②中度痉挛动静脉的比例在1∶2与1∶3之间。

③重度痉挛动静脉的比例为1∶3或大于1∶3。

第二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期。

根据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分为三种类型:
①轻度硬化动脉中央反射增强,但尚不到铜丝样程度,同时可见在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在动脉下面,其动脉两侧的静脉稍有变窄或隐匿现象,在交叉处静脉有移位或与动脉呈弯曲角度。

②中度硬化动脉中央反射极期增强呈铜丝状,交叉处的静脉变窄,呈梭形,几近中断。

③重度硬化动脉呈银丝状,交叉处静脉完全与动脉分离,且其远端膨隆扩张,呈肿瘤状。

第三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期。

除第二级变化外,主要的变化是视乳头水肿。

第三级很严重的,相当于恶性高血压,预后差,平均存活期2~3年。

动脉硬化指数与年龄对照表

动脉硬化指数与年龄对照表

动脉硬化指数与年龄对照表
年龄(岁) 动脉硬化指数
20 0-99
30 0-199
40 100-299
50 200-399
60 300-499
70 500-999
20岁时,动脉硬化指数一般处于0-99之间,即在20岁左右,多数人的动脉硬化指数不超过100。

这时候,我们只有少量的动脉硬化症状,医生建议的治疗可能只是一些日常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
运动。

即使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疲劳、胸闷等不适,也可以拔高血液循环,降低动脉压力。

30岁时,动脉硬化指数通常处于0-199之间,此
时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动脉硬化的大致趋势。

一般
来说,30岁以前,动脉硬化比较轻,可以做一些减轻症状的治疗,如血管养护、血压控制等。

40岁时,动脉硬化指数一般处于100-299之间,
动脉硬化已经发展到轻度,真正的动脉硬化开始
出现。

建议此时多做一些测量,如血液糖、血脂等,以及血压的检查,为下面的治疗做好准备。

50岁时,动脉硬化指数大致在200-399之间,此时动脉硬化发展到中度,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建议多做一些相关的体检,以及静息心电图,心血管预后测试等,判断动脉硬化的程度。

60岁时,动脉硬化指数一般处于300-499之间,此时动脉硬化已经发展到中重度,建议应该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如冠心病检测,心肌炎检测,脑梗塞检测等,并作出更加细化的治疗方案。

70岁时,动脉硬化指数一般处于500-999之间,多数人的动脉硬化发展到重度,发展到心脑血管方面可能会有一定威胁。

此时,除了正常的药物
控制以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治疗措施,如
早期发现异常血液循环,及时行冠状动脉介入等。

高血压眼底病变ppt

高血压眼底病变ppt

2.渗出
1)硬性渗出:形状较规则,是慢性视网膜疾病 引起,主要为脂质和脂蛋白的渗出;常见于高 血压性、肾炎性、糖尿病性等视网膜病变。 2)软性渗出:形状不规则。主要由小动脉急性 的闭塞、缺氧所致的局部渗出,称为棉絮软斑 。
2)深层:点状,暗红色。
血管异常
渗出期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渗出期的出现表明视网膜 的灌注压已超越其生理性自我调节机制,导致 了血-视网膜屏障破坏从循坏系统中漏出液体和 血细胞,血管壁破损和血流异常。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级
• 1级 视网膜小动脉轻度普遍变细,小动脉管径均 匀,无局部缩窄。 • 2级 明显小动脉狭窄及局部管径不规则。 • 3级 弥漫小动脉狭窄及管径不规则合并视网膜出 血、渗出和棉絮斑。 • 4级 在3级基础上加上视乳头水肿和视网膜水肿 。
高血压的眼底表现
1 动脉的改变 动脉缩窄、粗细不均,血管迂曲。 血管壁玻璃样变,动脉呈黄红色铜丝状反 光——铜丝动脉。 管壁增厚进一步发展,看不见血管内血流, 血管呈白色银丝状反光——银丝动脉。
高血压的眼底表现
2 动静脉交叉处的改变 硬化的动脉在静脉上面,可将静脉压断、 或被压两端呈梭形、或被压静脉远端扩 张呈瘤状。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专业:中医五官科学 方向:中医药治
疗眼底病变 主讲人:祁清芬
目录
概念

告 发病因素

容 发病机制


容 报
正常眼底




病变分期
一、研究背景
高血压视网膜病 (Hypertensive Retinopathy,HRP)是全 身惟一能直观的看见的小 血管及其变化的部位,常 能反映机体心、肾、脑等 脏器的受害程度,对估计 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 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分期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分期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分期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按Scheie分级方法分为4级:分别反映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

1级小动脉光反射增宽,有轻度或无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2级小动脉光反射增宽,动静脉交叉压迫较显著。

3级小动脉铜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明显。

4级动脉银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更严重。

高血压眼底检查分为三期:1、视网膜动脉痉挛期:见于高血压的初期,视网膜动脉普遍性或局限性狭窄弯曲,动静脉(A:V)比例失常;由正常的2∶3变为1∶2或1∶3,动脉变直,动静脉交叉后之小静脉曲张。

2、视网膜动脉硬化期:主要表现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及交叉压迫征。

正常动脉反光的宽度约为该动脉管经的1/4~1/3。

当动脉硬化时,因有血管壁增厚和玻璃体变性,故反光增强而加宽,外观呈铜丝样。

当进一步硬化时,由于管壁密度增加,几乎看不到血柱反光,则形成银丝状。

3、视网膜病变期主要表现为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静脉怒张,动脉显著变细等。

预防措施因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朋友,除了积极有效地控制全身疾病,包括合理的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和适当的体能锻炼,还需每隔3~6个月检查眼底,争取早发现问题,早采取针对性治疗,这是减少或减轻眼底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治疗措施编辑一般不用服用任何药物,也不用辅助以其他治疗手段。

患者需要做的就是,平时饮食中注意尽量少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勿暴饮暴食;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运动等。

一般认为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老年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

如果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可加快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所以,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病人要积极治疗,以免引起严重的眼部病变而失明。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典型“信号”,患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人,全身动脉血管多有硬化。

但是,反过来身体部分大动脉血管硬化的患者,不一定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

教职工眼底动脉硬化检查及分析

教职工眼底动脉硬化检查及分析

教职工眼底动脉硬化检查及分析
赵怡红;赵芳玲;赵玉新;李雪
【期刊名称】《中国热带医学》
【年(卷),期】2005(5)9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眼底动脉硬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预防与控制相关疾病提供依据,同时,为脑卒中、脑中风发生提供可行性预防措施。

方法测血压同时对395名教职工进行眼底检查,并按眼科教科书中眼底动脉分期标准进行分期登记备案。

结果共发现眼底动脉硬化257人,占体检总数65·06%,动脉硬化1期为195人,占体检总数49·36%,2期为62人,占总数15·69%。

结论眼底动脉硬化形成与年龄呈正相关,高血压是造成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适量的运动可以延缓它的发生。

因此,高校医院需加强普及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动脉硬化倾向,从而干预性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总页数】2页(P1991-1991)
【关键词】动脉硬化;脑卒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作者】赵怡红;赵芳玲;赵玉新;李雪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3.4
【相关文献】
1.某重点中学女教职工健康体检乳腺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J], 孙颖慧;刘烁
2.1126名高校女教职工妇科检查结果分析 [J], 唐小琼;唐卫民;范营
3.某大学852例女教职工乳腺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J], 郑劼
4.中老年教职工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校40岁以上教职工健康检查情况分析[J], 谈东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分期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按Scheie分级方法分为4级:
分别反映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

1级小动脉光反射增宽,有轻度或无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2级小动脉光反射增宽,动静脉交叉压迫较显著。

3级小动脉铜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明显。

4级动脉银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更严重。

高血压眼底检查分为三期:
1、视网膜动脉痉挛期:
见于高血压的初期,视网膜动脉普遍性或局限性狭窄弯曲,动静脉(A:V)比例失常;由正常的2∶3变为1∶2或1∶3,动脉变直,动静脉交叉后之小静脉曲张。

2、视网膜动脉硬化期:
主要表现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及交叉压迫征。

正常动脉反光的宽度约为该动脉管经的1/4~1/3。

当动脉硬化时,因有血管壁增厚和玻璃体变性,故反光增强而加宽,外观呈铜丝样。

当进一步硬化时,由于管壁密度增加,几乎看不到血柱反光,则形成银丝状。

3、视网膜病变期
主要表现为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静脉怒张,动脉显著变细等。

预防措施
因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朋友,除了积极有效地控制全身疾病,包括合理的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和适当的体能锻炼,还需每隔3~6个月检查眼底,争取早发现问题,早采取针对性治疗,这是减少或减轻眼底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2治疗措施编辑
一般不用服用任何药物,也不用辅助以其他治疗手段。

患者需要做的就是,平时饮食中注意尽量少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勿暴饮暴食;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运动等。

一般认为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老年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

如果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可加快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所以,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病人要积极治疗,以免引起严重的眼部病变而失明。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典型“信号”,患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人,全身动脉血管多有硬化。

但是,反过来身体部分大动脉血管硬化的患者,不一定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

因此,前者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查明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