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院士访谈录
一辈子与黄土打交道的人
一辈子与黄土打交道的人作者:卢盛魁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4年第07期刘东生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学家、黄土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长期从事地质学和环境学研究,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学、黄土学、古气候学、地质医学、高山科学等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250万年前,就在我国黄土高原的位置,这里是一片美丽的草原,不时有暖风轻轻拂过。
然而,上帝仿佛总是喜欢破坏一切美的景致,几乎是一夜之间,一场接一场类似现在沙尘暴的风沙天气把远至中亚、近到我国新疆的沙漠和戈壁上的细尘全都吹了过来。
最初,草原上的草还能拦住一些尘土,可是,这样的尘土一年年越积越厚,再加上持续的干旱、半干旱,到后来,有时候一场大的风沙甚至能把整头的牛羊埋住。
设想一下,如果每次这样的天气会带来001毫米厚的尘土,每年十次便能积01毫米之厚,十年1毫米,一百年1厘米,一千年10厘米,一万年1米,到现在,黄土高原上黄土堆集最厚的地方已达250米。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见的黄土高原已经存在250万年了。
这就是刘东生院士所描述的我国黄土高原的成因。
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
2004年2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把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和500万元奖金颁发给了这位毕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家。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过,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本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核,还有一本便是黄土。
国际上公认为把黄土这本书念得最好的就是刘东生院士,他被誉为“黄土之父”。
“黄土地是我们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地方,它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文献库,隐含着地球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
它像一把钥匙,能够解开无数的谜。
”黄土,在普通人眼中或许只能看到沙尘暴和贫穷,但经过近60年的“亲密接触”,刘东生已将其视作生命一样的宝物。
正是这份执著,刘东生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成就,利用黄土打开了地球气候的天书。
校庆专访校友院士发言稿
校庆专访校友院士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校友和老师们: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向大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一位崇高的校友——院士,他是我校的骄傲,更是祖国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者。
在庆祝学校创办XX周年的时刻,他的出席无疑为我们增添了无尽的光辉和激发了更多的动力。
现在,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他的杰出成就。
这位院士是我校的杰出校友,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
他曾在我校攻读本科学位,并毕业后继续深造,最终取得了博士学位。
随后,他在我国顶尖的科研机构工作了多年,致力于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以其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精湛的实验技术以及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奠定了他在科研领域的地位。
他的创新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的战略性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他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学术研究之外,他还兼具优秀的管理与领导才能。
他曾多次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科学论坛等重要学术活动,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发展。
他还担任多个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积极推动学术团队的建设和培养学术新秀。
他的领导才能和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无数年轻学子们的榜样和偶像。
在他的卓越事业之外,他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
他对母校非常热爱,积极参与校友会和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
他对母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推动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他的身上体现了我校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也充分展示了我校学子的品质与风采。
尊敬的院士,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本次庆典活动,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时光和珍贵的经验。
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期待您今天的发言,期望您能分享您在科研道路上的经验和心得,鼓励我们学子们矢志不渝地奋斗,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黄土与环境--刘东生
2002年12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2002第22卷第4期(总62期) Journal of X i′an Jiaotong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Vol.22(Sum No.62)黄土与环境刘东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摘 要] 黄土高原位于人类过去和正在居住的地球的陆地表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大自然打造的三个近代气候环境档案库之一。
以近代沙尘暴作为黄土形成过程的参照来研究,黄土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实验室,近代中国地质学家对黄土高原的研究中6次较大规模的破译了黄土高原密码,深刻地认识了人类地质全球变化的情景。
人类全球变化从现在的记录来看,应是一种加速了的全球变化,但我们可以控制其速度和规模以取得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黄土高原;环境;全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45X(2002)0420007206Loess and E nvironmentLI U Dong2sheng(G eology and G eophysic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 The loess highland,which lies on the land surface of the earth where human beings lived in the past and are living at present,is one of origi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a.It is one of the three archive banks of contem2 porary climate environment.When carrying out research taking the contem porary sand storm as a reference to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loess,the loess highland is a huge natural laboratory.In the study of the loess highland made by Chinese geologists,the cipher of the loess highland has been decoded on six larger scales,thus recognizing in depth the situation of global geological change of mankind.Viewing from the present record,the human global change must be an accelerated global change but we are able to control its speed and scale s o as to obtain reas ona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 ey w ords Loess highland;environment;global change research;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很多科学工作正向全球环境变化的方向发展。
刘东生 地球化学家
刘东生目录[隐藏]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平简介学术考察黄土之恋研究领域往事略集二、宝鸡市劳动模范[编辑本段]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编辑本段]生平简介刘东生(1917年11月24日-2008年3月6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
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后来又旁听生物系的课程。
1944年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地质部工程师,从事矿产勘探和工程地质工作。
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1958年,他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
1964年,刘东生参加了我国组织的科学考察队,攀登希夏邦马峰,同时还进行了川藏公路波密段泥石流考察。
曾于同年任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副队长,1964年任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副队长、队长。
1964年至今,他一直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他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
新时代林业期待破茧化蝶——访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
天地 ,努力打造生态宜居 的美丽 乡村 , 施 乡村绿化 美化工 程纳入 国家乡村振 居环境改善 ;有 的盲 目照搬城市模式 ,
让 广大农 民能够 安居乐业 ,让城 镇居 兴 战略规 划。在全 国实施 乡村绿化 美 绿化采 用城市 园艺手法 ,造成后 期管
民方便寻找 乡愁 。
化工程 ,建成一批特色鲜 明、原真自然 、 护 成 本 高 ;有 的 乡 村 推 山 削 坡 、 填 塘
副局长刘东生接受了本TI J ̄:g者的专访 。 品建设 ,标 准 、程序 、规范亟 须建 立 ;
刘 东生说 ,近年来 ,按照党中央 、
乡村 振兴离不开林 业
乡村经 济林 、木 本油料产 品关 系产业 国务院决策 部署 ,结合 社会主 义新农 振 兴 和 民 生 安 全 ,需 要 加 强 质 量 标 准 村 建设 ,全 国乡村开展 了形式 多样的
也 必 将 有 力 地 推 动 林 业 现 代 化 建 设 。 东 生 说 ,实 施 乡 村 绿 化 美 化 工 程 ,建 非 常需要通过 实施全 国范围的 乡村绿
振 兴乡村 最大 的优势在 生态 ,最 大的 设 生态宜 居美丽 乡村 ,是 实现建设 美 化美化工程来推动 。
潜 力 在 林 业 。为 农 业 农 村 现 代 化 提 供 丽 中国 目标的重要 内容 。同时还可 以
党 的十九 大首次提 出乡村 振兴战 化 、评 价规 范化 、管 理法制化 等工 作 ; 乡村绿化美 化行动 ,农 村人居 环境持
略 。刘 东 生 认 为 ,党的 十 九大 提 出, 乡村 农林 业 产 业 园区建 设 方兴 未 艾 , 续 改善 ,农 民收入也 不断提 高 。但还 按 照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 要 建立 绿色评价 和进 出机制 ;人造板 存 在着不 同的问题 。东 南地 区乡村绿 治理有 效 、生 活富裕 的总要 求 ,实施 作 为一 个体量 大 、范 围广 、贡 献多的 化程 度高 ,但 可造林 地有限 ;西北地 乡 村振 兴战 略 ,这是我 们党 着眼 “两 传 统产业 ,污染治 理和绿 色发展 是一 区大 部分乡 村绿化 水平较低 ,甚至还 个一百年 ”奋斗 目标 ,为解决 “三农” 个 重 大 课 题 。这 些 都 需 要 从 国 家 层 面 有无树 村 ;经济 实力较 强地 区的乡村 问题 、缩小 城乡 差距作 出的重大 决策 加 强战 略指导 ,完 善体制 机制 ,健 全 面 临提 高森林 质量 问题 ,经济实 力较
黄土之父--走近刘东生
黄土之父--走近刘东生
婉冬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上半月)》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 刘东生长年行走在黄土高坡上,他的事业以及成就不为外界所知,他习惯于孤独.所以当两年前的4月中旬他从国外捧回泰勒环境奖时,不光是国内的媒体,甚至包括学术界也都没有给予太大的关注.
【总页数】4页(P72-75)
【作者】婉冬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遨游环宇,光耀苍穹":忆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 [J], 葛肖虹
2.长者师者——追忆"黄土之父"刘东生 [J], 苏梅
3.黄土之父刘东生 [J], 余玮;美原
4.黄土之父刘东生 [J], 余玮; 美原
5.刘东生:“黄土之父”病逝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需求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
国家需求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贾宝余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06(000)018
【摘要】刘东生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的大家,更是一位慈祥、朴实、率真的老人。
他今年将近90高龄,如果没有特殊活动,他一般会在每个工作日的上午九点,走进他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大街的中科院地质所办公室,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前不久,笔者走进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与这位具有“大家风范”的科学家进行了3个小时的访谈。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贾宝余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6
【相关文献】
1.美丽中国建设是国家林草局的使命与担当——访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J], 缪宏; 耿国彪
2.修订森林法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J], 耿国彪
3.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J], 绿文
4.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访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
生 [J], 耿国彪
5.全民履"植"尽责共建美丽中国——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J], 胡利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与环境——刘东升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刘东生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及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等职。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很多科学工作正向全球环境变化的方向发展。
地球科学界与生命科学界共同组织了庞大的国际合作研究。
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科学联合会组织的“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即IGBP,又称“全球变化研究”,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黄土高原的黄土研究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环境变化。
有人曾形象地指出,新近时期古气候环境的历史是藏在大自然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笈”当中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解释和读懂三本这样的“秘笈”:一本是深海沉积,一本是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还有一本则是中国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黄土高原?首先,与极地和深海不同,黄土高原位于人类过去和正在居住的地球的陆地表面;另外,最近的研究还证实,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历时最长约2200万年、最完整的古气候记录的保存者。
中国的土地上拥有这样的一本“秘笈”,而且已经被读懂了一部分,这令我们深感幸运。
当然,还有很多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解释。
这是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挑战。
黄土高原秘密的不断发现,提示着地球科学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至少在亚洲大陆上是如此。
作为大自然打造的三个近代气候环境档案库之一,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里生活着上亿的人口,他们拥有百万年的历史;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科学;他们需要认识自己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需要了解祖先和自身所经历的复杂的环境演化历史。
黄土高原是由黄土构成的。
什么是黄土?形象地说,黄土就像人们常见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沙尘暴”的产物。
刘东生院士——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Liu Tungsheng Memb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outstanding Scientist and Educator 作者: 林秋雁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质教育
页码: 1-4页
主题词: 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科学家;教育家;刘东生
摘要:刘东生院士是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一代科学家、教育家的杰出代表。
他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这片沃土上传播他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以及他的科学理想。
他潜心科学研究,精心培育新人,为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黄土与环境——刘东升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刘东生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及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等职。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很多科学工作正向全球环境变化的方向发展。
地球科学界与生命科学界共同组织了庞大的国际合作研究。
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科学联合会组织的“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即IGBP,又称“全球变化研究”,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黄土高原的黄土研究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环境变化。
有人曾形象地指出,新近时期古气候环境的历史是藏在大自然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笈”当中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解释和读懂三本这样的“秘笈”:一本是深海沉积,一本是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还有一本则是中国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黄土高原?首先,与极地和深海不同,黄土高原位于人类过去和正在居住的地球的陆地表面;另外,最近的研究还证实,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历时最长约2200万年、最完整的古气候记录的保存者。
中国的土地上拥有这样的一本“秘笈”,而且已经被读懂了一部分,这令我们深感幸运。
当然,还有很多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解释。
这是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挑战。
黄土高原秘密的不断发现,提示着地球科学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至少在亚洲大陆上是如此。
作为大自然打造的三个近代气候环境档案库之一,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里生活着上亿的人口,他们拥有百万年的历史;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科学;他们需要认识自己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需要了解祖先和自身所经历的复杂的环境演化历史。
黄土高原是由黄土构成的。
什么是黄土?形象地说,黄土就像人们常见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沙尘暴”的产物。
走进红色草原_探讨绿色发展
7月21日下午,大型电视访谈节目“两山路上看变迁,绿色中国十人谈”在四川省红原县录制。
由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原副局长、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副主任刘东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丰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二级巡视员王卓然,清华大学哲学系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卢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原一级巡视员、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会长包建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州长依当措,中共红原县委书记杨文松,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恩来总理扮演者、全国关注森林活动形象大使、绿色中国形象大使刘劲等嘉宾团队,与本期节目主持人苏琳就“红色草原 绿色发展”进行了现场讨论。
“两山路上看变迁,绿色中国十人谈”电视访谈节目是绿色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实践,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一个践行“两山”理念的优秀地域作为案例,从实际出发以理论的高度进行剖析,最终达到思想、路径、实践、成效的总结提炼,使之能从理念和操作上对其他地区践行“两山”理念起到借鉴和示范意义。
走进红色草原 探讨绿色发展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摄/贾建新Walk into the Red Grassland to Explore Green Development2022年8月,为传承草原地区红色基因、助推草原资源保护修复,促进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红色草原”名单。
红原大草原榜上有名,成为首批12家“红色草原”之一。
红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而红原这个名字更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
从建县到如今,63年的时光,红原这片土地经历了从落后到进步、从封闭到开放、从萧条到繁荣、从贫穷到富裕的发展变迁。
刘东生:研读“黄土”60 年
石油学家PETROLEUMEXPERTS综合报道/本刊记者 高彤刘东生:研读“黄土”60年60载死磕黄土成因,破解了170多年谜团,重建了250万年以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刘东生,一生都在研读“黄土”。
地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部书,一部是深海沉积物,一部是极地冰芯,一部是中国的黄土。
而把黄土这部书“读”得最好的就是中国的刘东生。
风沙掩不住岁月吹不老,风沙掩不住。
2002年4月12日下午,刘东生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报告厅登上领奖台,捧取了世界环境科学的最高奖“泰勒环境奖”。
历经70多年,中国的地质学研究成果,终于登上了国际舞台的制高点。
自1804年以来,对于黄土的成因,大家公认的学说有两种,分别是“风成说”和“水成说”。
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把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作用,扩展到了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完整过程,并把风成沉积的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的黄土层拓展到了整个黄土序列。
理论的提出,平息了“风成”“水成”之说,为全球研究黄土的成因变化奠定了厚实基础。
1909年,国外学者提出的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古气候学研究。
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4次,对经典的4次冰期理论提出挑战,最终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大转折。
20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由此拉开了将中国黄土纳入研究全球环境演化框架的序幕,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际科学界所信服。
走遍黄土地1917年11月,刘东生出生于辽宁沈阳普通的工人家庭。
未来三年全国沙化土地治理超半——访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
方案 》是党中央 、国务 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切实 推进我国防沙治沙 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作出的一 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是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
期 开 展 防 沙治 沙 工 作 的 基 本 遵 循 。
面积 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 5 %以上 ,形成 了
题 ,国家 林 业 局 剐 局 长 刘 东 生 接 受 了 采 访 。
加 强封 禁保 护修 复
势在 必行
《 中 国科 技 财 富 》 : 刘局 长 ,请 您 介 绍 一 下
取得 了积极成效。特别 是进 入新世纪以来 ,采取
中 国科 技 财 富 I 2 0 1 7 年第7
了一 系 列 政 策 措 施 ,建 立 了 一 系 列 规章 带 J 『 度 ,实 施 了 一 系 列 重 点 工 程 ,探 索 了 一 系 列 防 治模 式 , 加 快 推 进 防 沙 治 沙 ,实 现 了 全 国 沙 化 土 地 面 积持 续净 减少 。土地 沙化 由上世纪 9 0 年代 末年均扩 展3 4 3 6 平 方 公 里 转 变 为 目前 年 均 缩 减 1 9 8 0 平方
公里 ,呈现整体遏制 、持续缩减的良好态势。但
是 ,我 国 沙 化 土 地 面 积大 、分 布广 、危 害重 ,防 沙 治 沙 取 得 的 成 绩 依 然 是初 步 的 、阶段 性 的 。我 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 7 2 . 1 2 万 平 方 公 里 ,占 国土 而
积的 1 7 . 9 3 %,还有 3 0 万平方 公里的土 地具有明
加 强 沙化 土地 封 禁 保 护修 复 ? 刘 东 生 i 习近 平总 书记 在 青 海 考 察 时 特 别 强 调 要 筑 牢 国 家 生 态 安全 屏 障 ,这 对 开 展 防 沙 治 沙 和 生 态 修 复 治 理提 出 了 明确 的 目标 和 要 求 。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我 国 持续 不 断 地 开 展 荒 漠 化 防 治 ,
院士人物专访发言稿
院士人物专访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交流。
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XXX。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对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以及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和经历。
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和分享,共同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发展。
首先,我想谈谈我是如何走上科研道路的。
小时候,我就对于科学和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家人的支持下,我选择了工程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
我在大学时期,就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毕业后,我选择留校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后来,我进入了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一直致力于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
在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一直在努力不懈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年来,我一直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一些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级、院级的认可。
我深切地感到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科技创新要想取得成就,就需要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同时,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国际合作,进行交流学习,从中汲取养料,才能够站在国际人类科技的前沿。
我相信,在诸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不仅能够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而且能够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同时,科技创新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只有国家有了重视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法规,只有国家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从政策上引导科技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才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而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说,也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资源。
在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工作,并且希望也能够在国际上与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学者进行交流合作,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影响更多的青年学子,让他们对科技有更多的兴趣,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读黄土万卷书——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
奖励故事│Award Story【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风采·2003年度】贡献刘东生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也是我国第四纪和环境地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60余年的地球科学研究生涯中,他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刘东生因此被誉为黄土之父、地学泰斗。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和多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学说”。
1958年,他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
他还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他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
人物简介刘东生,1917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环境学会、中国青藏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国际全球环境大断面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兼职教授、研究员,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2008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
荣誉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6年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1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5年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个人奖)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个人奖)1997年 中国南极探险研究特别奖2000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 泰勒环境成就奖2003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7年 洪堡奖章2009年 国际永久编号第5860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刘东生星”研读黄土万卷书——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 丁姗姗Award Story奖励故事74岁奔赴南极、79岁出征北极、85岁踏上青藏高原、88岁深入罗布泊……这一连串令人惊叹的经历属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
刘东生委员努力解决林草行业未来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
49投稿信箱 greenchina_b@刘东生委员:努力解决林草行业未来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林草行业开启新征程的起点。
在全国两会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向记者表示,未来的发展,林草行业要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难点和痛点。
他在今年带来了“关于支持做好禁食野生动物后续转产转型工作的提案”和“关于成立中国草原科学院的提案”两个提案。
在谈到关于支持做好禁食野生动物后续转产转型工作的提案时,刘东生说,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禁食决定”)发布后,各地区各部门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贯彻落实。
截至2020年年底,对在养8444.58万只(条、头)禁食野生动物Member Liu Dongsheng Called for Effort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and Pain Point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the Forestry and Grass Industry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50Speical Reports on NPC&CPPCC两会特别报道全面完成处置,对42424家养殖户补偿工作全部完成,兑付资金71.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亿元),约80%养殖户已重新就业或养殖转型,工作总体平稳有序。
四川、广西、海南、云南、重庆等5省(区、市)已明确农业农村厅为养殖转型转产牵头单位。
同时,受禁食政策影响的养殖户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且大多是贫困群体,尤其是广西、湖南、江西、广东、云南等养殖量大的省(区),根据调研和养殖户信访反映的情况,禁食野生动物工作仍存在一些后续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一是转型转产帮扶措施尚未完全到位。
勤于求实勇于探索 -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勤于求实 勇于探索———记刘东生院士的科学研究活动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周 辉 张 铭中国科学院计划局・王文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连杰摘 要 刘东生院士几十年来致力于全球变化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并荣获2002年泰勒环境奖和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刘东生院士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出色的科学组织攻关能力是他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同时,刘东生院士的经历也说明一个科技工作者只要坚持不懈、努力进取,其科学创新之路长青。
一、刘东生院士小传 刘东生先生,1917年11月22日生于辽宁沈阳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主席,这是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荣任该职;2002年获得了被誉为环境科学诺贝尔奖的“泰勒环境奖”;2004年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现仍然工作于一线,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二、丰硕的科研成果 在60多年地学研究中,刘东生院士对中国的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他的工作推动了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他共发表论文约300篇,撰写专著近10部。
截至2002年9月,主要代表论著[1—3]根据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 CI数据显示被引用2800多次[4];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东部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刘东生院士因其研究成果曾先后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表1)。
表1 刘东生院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览表年份等级成果名称1982年2等中国的黄土1987年1等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1991年2等黄土与环境2000年2等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十五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 自1954年起,刘东生院士开始从事黄土地层研究。
“黄土之父”刘东生
“黄土之父”刘东生地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本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第三本便是中国的黄土。
国际上认为,把黄土这本书念得最好的是中国的刘东生。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首曾被广为传唱的《黄土高坡》,描绘的正是黄土高原流传万年的风景。
然而,对于这些最普通最现实的“黄土”和“大风”,有位学者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过,他所关心的不是黄土高坡的风景,而是这“高坡”从何而来,是否与“大风”密切相关?中国黄土的分布范围是什么?黄土的确切年龄有多大?他,就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
在西南联大转学地质2004年2月20日,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灯火璀璨,鲜花如簇,气氛隆重而热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颁发奖励证书和500万元奖金,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大会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此时此刻,距离刘东生踏入黄土研究领域已经整整50年的时间。
1917年11月22日,刘东生出生于辽宁沈阳。
小学毕业后,刘东生第一次跨出家门到天津读书。
“七七事变”之后,他从天津前往昆明,成为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机械系的一名学生。
但是,学机械不到一年,刘东生便产生了转系学习的念头。
一天,刘东生无意中在《益世报》上看到一篇“论抗战和乡土的研究”的文章,“这文章是我后来的老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专家杨钟健写的,文章讲,只有了解自己的家乡,才能谈得上热爱自己的家乡。
热爱家乡才有抗战热情,爱国就是爱自己的家乡。
”刘东生说,这篇文章给他启发很大,“家乡的山山水水必须认识它,你通过什么认识呢?那就是地质学。
通过地质去认识家乡的美好,山是怎么形成的,水是怎么变化的。
年轻时就这么一个挺简单的思维,使我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
”当时,昆明有个易门铁矿,但谁也不知道它能不能开采、值不值得开采,于是,当地人找到西南联大,请地质系老师去看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性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 -6 题。
国家需求是我最大的动力(节选)----刘东生院士访谈录:命题人:开封市祥符高级中学张佳要和一流科学家在“一个锅里吃饭”刘东生1942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重庆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
中央地质调查所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科学研究机构。
1913年,地质调查所成立,由从英国学成归来的丁文江任所长。
地质调查所早期设在北京,后迁往南京。
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又曾迁到长沙、重庆。
从1913年地调所成立,到1950年撤消,这一中国最早建立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走过了37年的光辉历程。
中央地质调查所是近代中国最早从事地质科研与教育的机构,它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民族独立和科学振兴的需要。
刘东生认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是解放前中国一流的科研机构,“地质调查所有三个职能,科研、地质矿产调查和人才培养。
在地质调查所成立30周年的时候,当时物理学界、工程学界等的专家认为,当时的地质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方面的带头羊。
走向世界的前面。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作为国立研究机构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何能一支独秀?“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它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了,比如抗战期间,发现了玉门油矿,对抗战发挥了很大的贡献,这是地质调查所的光荣。
另一方面,在研究方面,它不停留在完成政府交办的任务上。
它立足于中国实际,站在国际同行的水平,和世界一流科学家在一个锅里吃饭。
”“比如,杨钟健先生研究恐龙,以前国内没有人研究过,他一发现新奇的东西,就直接和德国古生物学家许耐(Huene)直接联系,发现和他所研究的欧洲的恐龙是一回事,他们两个人就有效地沟通了。
这说明他们的研究工作是在一个水平上,杨钟健先生是站在国际同行之中、而不是之外的。
”这对今天的研究生教育有什么启发意义?刘东生说,“我现在鼓励研究生、年轻人,不要认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和国际同行从事的工作是两回事,而应该认为,我们研究的是同一个科学问题。
要真正做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
”“国家需求是我最大的动力”刘东生所带领的“黄土研究”队伍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除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前人的积淀、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等“秘诀”外,刘东生认为,“这里面,也有个机遇。
我研究的是中国有特色的黄土。
”“说老实话,我觉得真正支持我们的力量,还是国家的需求,国家的建设,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增强,这些是我们的动力。
国家需要我们做,我们就有信心。
我觉得,只要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不会有什么吃亏的感觉。
这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我自己问心无愧。
”“别人还以为我在说大话呢,”他愿意在这个春日的上午,面对着笔者的纸和笔而娓娓道来,并准确无误地转述给年轻的研究生们:“我这样做是对得起人民。
一个人在遇到最大的困难的时候,需要一个支持你的信念。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我们最大的信念,这些信念可以支持我们克服一切困难。
”“我不需要外国人来承认我,我们对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就好。
我们对黄土区的老百姓无愧。
我们吃了他们的馒头,我们给他们做了工作。
”“所以,有人问我们,你几十年来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我说,国家的需求是支持我们研究的最大的动力。
”创新型国家建设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刘东生给研究生们上的课,就叫“创新型国家建设时期的中国地质科学”。
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他有独特的见解:()“创新型国家也可以理解为不断前进的国家,总有新东西出现的国家。
我们不能靠别人替我们来研究、解决我们的困难。
创新型国家建设,就是要自己来做创新,要自主创新。
当然学习别人也是必要的。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最主要的是人才。
”那么,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怎样才能适应这一国家战略?刘东生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树立人才是第一位的观念,要树立未来观念。
教育要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这个非常要紧。
其次,要系统性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过去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如果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就是基础的训练,基础的科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要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科学态度。
”“对现在的研究生,很多人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基础还很不扎实。
主要原因是本科教育不够扎实。
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老一辈的人,进大学之后英文已经很好了,用不着在研究生阶段学英语,再花很多时间学基础课。
现在,研究生要用一年时间上基础课,这无形中缩短了用于科研训练的时间,这就自然降低了质量。
我希望大学本科的教育应该大大加强。
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应该把基础打好,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一个题目作研究。
外语应该在中学、大学学好。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中。
新的东西正在建立,旧的东西还在运行,中间会有一个空档,这改进需要一个过程。
”刘东生说,“比如,英语要学好,教育部必须对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提出一个系统化的改进方案。
单靠某一个大学、研究机构的努力是不够的。
”第三,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断失败、不断前进的过程。
就科学本身来说,需要知难而进。
这就需要一个人不怕挫折、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比如某种药品,作了数百次试验后才成功。
“我在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图书馆搬书、做校对,当初看来并没多少意义,但对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和教育。
第四,身体很要紧。
过去听前辈的学生们说,在国外,我们中国学生在大学里面比外国学生学习好,但工作之后,到作研究的阶段,外国人有可能几天几夜连续坚持做实验,都不在乎,但是我们好多中国学生身体就支撑不住了。
所以人才的培养是全面的、全方位的过程,身体素质本身也很重要。
“我一般让年轻人放手干”几十年来,刘东生培养了大批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学生及科研骨干,现都成为科研战线的领导和中坚。
他说:“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一直与年轻人在一起,认识到培养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我的学生或比我年轻的一辈对我也很重要,教学相长嘛。
在人才培养上,我一般让年轻人放手干,今后要靠他们争取更大的成绩。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刘东生认为,“主要是要发挥研究生、年轻人的积极性。
他愿意做什么,导师帮着做就好了。
我研究什么工作,不是找研究生来做,我的研究生和我的科研并没有直接相关。
”“导师要放手,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是引导他们,要让研究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你对那个有兴趣,你才能做好。
”刘东生说,他不赞成研究生帮导师干活的做法,但他认为,“导师从事一个大课题,和年轻人在一起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研究生也挺好。
”刘东生认为,对研究生来说,发现自我、超越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从小志向就定了,有人在工作中发现自己,有人是在失败后发现自己在另外的方面是成功的。
要发现自己的志趣、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超越自己。
兴趣、恒心、勤奋,都是从发现自己这儿来的。
只有发现自己了,才能有兴趣,才能做出贡献、才能更进一步超越自己,这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气质和条件。
”刘东生说,现在对很多研究生来说,有些专业课在大学阶段学得不扎实,回到所里面也不能学,所以,在研究生院集中学习很有必要。
此外,一些研究所圈子很小,在研究生院的圈子里面大得多,接触的面大一点,让学生接触的更广阔一点,通过接触、交谈一下对研究生更好一点。
对于研究人员上讲台的问题,刘东生说:我去讲一次课,要准备很久。
许多在一线工作的同志很忙,要他们花长时间准备课程也不现实。
目前研究生院实行的夏季学期制度,主要是搞一些专题讲座,这样可以将前沿热点问 给研究生们讲讲。
学校里也有些学术活动,这个很重要,这方面受到的教育有时候很大。
()最后,刘东生院士自谦地说,这是他个人的经历和一些简单的想法,并不一定有普遍的意义,“希望对研究生院和未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一点参考。
”相关链接:刘东生(1917.11.22-2008.3.6),辽宁沈阳人,籍贯还是国家的需求,国家的建设,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刘东生先生非常提倡研究生院实行的夏季学期制度,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准备课程,又可以将前沿热点问 给研究生们讲。
B、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层次人才树立人才是第一位的观念、树立未来观念,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最主要的。
C、“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原本就是告诉我们注重基础的训练,基础的科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D、刘东生认为,对研究生来说只有发现自己了,才能有兴趣,才能做出贡献、才能更进一步超越自己,这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气质和条件。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刘东生认为他所带领的“黄土研究”队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主要原因是还是国家的需求,国家的建设,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增强。
B、刘东生告诉年轻人和研究生要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国际同行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要和一流科学家在“一个锅里吃饭”。
C、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刘东生认为一个国家只有自己来做创新,要自主创新。
才能成为创新新型的国家。
D、刘东生虽然认为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是引导他们而不是让研究生研究生帮导师干活,但是很赞成和年轻人在一起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研究生。
E、研究生院集中学习很有必要,研究生院的圈子里面大得多,接触的面大一点,让学生接触的更广阔一点,同时有些专业课在大学阶段学得不扎实,回到所里面也不能学。
6、刘东生先生取得巨大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5分)附答案4、C(原文说的是“如果我们集体按正确理解”5、AC(A,"还是国家的需求,国家的建设,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是主要动力非原因;c太绝对化,文中还提到“当然学习别人也是必要的”。
)6、①,把自己的研究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国家需求是我最大的动力,②,就科学本身来说,需要知难而进。
这就需要一个人不怕挫折、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③,要和一流科学家在“一个锅里吃饭要真正做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
”(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