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2 《礼记》二则 导学

合集下载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所以人们不但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但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2课《礼记二则》教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介绍两个古代的故事,阐述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并从中汲取敬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3. 掌握古代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引发学生思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2. 学生合作阅读课文,鼓励他们个别或小组提出问题,直观感受故事情节。

3. 共同分析课文,明确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5. 小组合作,设计问答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礼仪规范,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

2. 把握课文的主旨与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

2. 学生:语文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国际礼仪大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问学生:你们对礼仪有什么了解?礼仪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学生陆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Step 2 导读(5分钟)1. 提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规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2. 学生回答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规范的背景。

Step 3 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惑。

Step 4 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明确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Step 5 讨论(1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一、诵读理解1、字音与(jǔ)睦(mù)矜(guān)分(fèn)恶(wù)2、字词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与:通“举”,选举,推举。

修:培养。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壮:青壮年。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

恶:憎恶。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闭:杜绝;兴:发生。

作:兴起。

故:所以。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谓:叫做。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同:有和、平的意思。

3、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二、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苏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苏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苏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编写:黄魁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学生姓名_______ 上课时刻学习目标1.积存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重点难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

资料链接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期望显现一个太平盛世,因此有了这番关于“大同社会”的言论。

“大同”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天朝田亩制度》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男有分谋闭而不兴货恶其弃于地也2.请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朗读停顿,并试读课文: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货恶其弃于地也③是故谋闭而不兴3.重点词。

①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②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第二个“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第二个“子”:小孩,儿女。

③出自本文的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大同”社会的全然特点是什么?原文回答。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文章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的呢?明确:能够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有归”。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文中哪些句子折射显现实社会的情形?明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总结归纳《诫子书》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

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孔子的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

2.文章中心概括《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

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 深入了解本课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其代表作品。

2. 积累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以便更好地疏通文意。

3. 深入理解并体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领悟其深层含义。

【知识链接】《礼记》——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瑰宝,位列儒家经典之一,乃西汉学者戴圣精心辑录、编纂秦汉以前丰富礼仪论著之结晶,全书共含四十九篇宏篇巨制。

此书实为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对《仪礼》这一经书进行深入阐释与说明的精选文章汇编,它不仅承载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亦被誉为《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并称为“三礼”,共同构筑了古代礼仪制度的辉煌篇章。

其内容广泛涉猎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规范,深入剖析仪礼之内涵,忠实记录孔子及其弟子间的智慧对话,并详细阐述修身立德的处世之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记》作为《礼记》中的璀璨明珠,诞生于战国晚期,它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全球范围内最早专注于教育、教学议题探讨的专著之一。

其文笔精炼,寓意深远,以生动的比喻和严谨的逻辑,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宗旨与功能,详细阐述了教育体制、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与角色,同时,也精妙地描绘了师生间及同学间的和谐关系,展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下列词语旨:至道:困:达到: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歆()掷()去轩冕()()
(2)解释下列词语:
锄菜()片金()同席()废书()
(3)翻译句子:
①宁读如故。

②子非吾友也。

二、阅读并回答问题。
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课堂检测】
1.加粗字注音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jǔ,通“举”,选拔)
B.盗窃乱贼而不作(zéi,小偷)
C.男有分,女有归(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D.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B.矜寡孤独
C.便要还家 D.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 盗窃( ) 乱贼( )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大道之行也( ) (2)讲信修睦( )(3)不独子其子( ) (4)男有分( ) (5)女有归( )
(6)货恶其弃于地( )
(7)力恶不出于身( ) (8)外户而不闭(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导学案

22《礼记》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学法指导: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二、预习任务1.你觉得《虽有嘉肴》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3.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4.《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5.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三、预习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弗.学(fú)男有分.(fèn)天下为.公(wéi)B.嘉肴.(yáo)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己(wèi)C.学.学半(xiào)选贤与.能(jǔ)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jīn)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本古代典籍——《礼记》。

这是一本关于礼仪、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教材,它记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正是因为《礼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针对《礼记》这一主题,设计两则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典籍。

一、导学案一:礼仪之变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探究礼仪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背景和特点。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向学生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引发学生兴趣,并渐进式预告本课内容。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讲师的辅导下,阅读相关《礼记》文献,学习中国古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并结合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进一步思考礼仪之变的原因和特点。

3. 示范与实践:以学生为单位,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设计一幅《礼制演变图》,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说明。

4. 讲解与互动:讲师围绕学生的展示和说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形式,开展课堂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礼仪文化的演变。

5. 总结与拓展:通过课堂讨论和反思,总结本课学习成果,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自己文化背景的同时,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和传统。

二、导学案二: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涵和特点,拓展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贴图、短片等多媒体材料,讲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听讲师课程的同时,对比不同版《礼记》文献,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探究其内涵和发展。

3. 示范与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阅读相关《礼记》文献,把握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做出小组总结报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教学相长”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儒家经典知多少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2 《礼记》二则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礼记》及写作背景。

(1)作品简介教师展示本文作品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6)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就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本课节选部分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二、参考答案: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三个方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课文开头即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纲领,注意理解体会。

三、参考答案(示例)《虽有嘉肴》: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熊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解析:找出两文中的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的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四、参考答案:1.教学:教与学。

2.子:子女。

3.归:女子出嫁。

4.货:财货。

5.贼:害人。

解析:注意文言现象。

如“教学”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教与学,现代指教书或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参考答案:1.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和学习,就难以成才。

2.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发展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

这告诚人们,人要想学有所成,应该及时发挥年龄优势,不要浪费光阴,抓住应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提升自己。

3.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碰,就必然会导致所学狭险,见识短浅。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学友,以便互相砾砺、学习,共同进步。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礼记》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部分。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比如“虽有嘉肴”这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值得重视《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1.搜集戴圣的有关资料,了解《礼记》。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4.领悟两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记下不懂的地方。

(2)《虽有嘉肴》要分析什么道理?(3)你认为“大同社会”好在哪些地方?(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走进文本1.导入新课《礼记》是一部儒学杂编,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很大。

它在教与学的问题上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来探知教学相长治学之法。

2.交流分享简介《礼记》是怎样的书。

(1)学生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学生介绍,其他学生做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

答案:二、预习与交流(一)文学常识:1. 《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西汉/戴圣《礼记》《周礼》《仪礼》2.《礼记·学记》/教育学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yáo)(qiǎng)(jiāo)(zhǎng)(yuè)(xiào)四、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一)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的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知识归类2.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最、达到极点;今义:到(2)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思、旨意。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贫穷。

(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篇。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â) 学.学半(xiào)2.作品链接《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5.特殊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交流点拨】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交流点拨】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交流点拨】所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交流点拨】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有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4)《说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交流点拨】《说命》篇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2.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比喻: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

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4.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交流点拨】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交流点拨】观点: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6.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交流点拨】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7.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二、三句:阐述教学相长的关系,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

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并熟记重点词句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交流】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择师不可不慎也。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一、新课导入“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天下为.公(wã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矜.(guān) 男有分.(fâ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听老师范读,用“ ”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3)一词多义①为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②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4)词类活用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干出众的人。

)4.语文常识“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文本探究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交流点拨】“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交流点拨】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殊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交流点拨】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圣哲先贤话大同(1)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大同学说的人,他说:“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

”在此基础上,他独创性地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2)谭峭提出的“太平”“大和”理想社会谭峭在《化书》中说:“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兴,礼乐兴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

”由太平社会而进至更高级的社会,就是“大和”社会,他说:“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恶无爱,是谓大和。

”(3)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解释康有为曾这样给《礼记》作注:“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

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

孔子生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

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

至不得已,亦为小康。

”康有为认为,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