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角下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策略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其中大部分农民工携带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来到城市打工。
这些孩子被称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方面,他们可能面临着一些严峻的困境,这对于上述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深入探讨。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难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市民和政府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些孩子来到城市后,会面临许多难题,包括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语言问题、学习环境条件和家庭支持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学校入学和穛建立相应的网络随迁子女拥有的学籍往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首先,这些孩子要想进入城市学校,必须证明自己的身份,如何证明其身份成为了一个困难。
其次,由于人口流动较大,受教育机会有限,城市内的学校尚未按需求分布,中心城区学校容纳难度大,没有设立分校制和新城镇学校等延伸设施。
最后,随迁子女可能没有得到相应的网路和资源,无处得到良好的教育。
这些问题,给随迁子女的入学带来了诸多困难。
2. 家庭负担重重,难以付出时间和精力随迁子女家庭的劳动力通常都被迫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所以他们无法全面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更谈不上帮孩子管理好学校的相关事务了。
家长的教育情况参差不齐,家庭读书氛围也十分有限。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得电视和互联网成了他们的学习场所。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也就失去了向成长相应的优质发展环境。
3. 市场经济下的教育机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育机制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随着房价不断攀升,开始出现了一些看重学区房的父母,而且绝大多数入学困难的随迁子女来自于农村,不少孩子处于贫困的家庭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教育的竞争不断升级,质管部门为了刺激学生学习的努力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开始了加强课程教学的探索。
二、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基础教育的公平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
教育公平视角下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教育公平视角下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通过对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立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必要的意见和建议,以期通过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标签:教育公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一、正确看待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上做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表明至2010年初我国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已达两亿,而在这两亿人口的背后,有他们7000多万的孩子,在这个庞大数据的背后还包括跟随着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的随迁子女,5800多万的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的儿童在14周岁以下。
在这些随着父母到处迁移的流动儿童中约有9.3%处于辍学状态。
农民工随迁子女应该和城市子女一样能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随迁子女随父母迁移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下,虽然在这座城市中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沐浴着同样的阳光,但是相对于那些城市的同龄人来说,这些农民工及其子女们的生活环境、所接受教育的质量等等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读公立学校来看1.“以公立学校为主”的情况在很多的城市都还不能够很好的落实。
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与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中的重要群体。
然而,农民工随城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产生原因1.户籍、土地制度的限制我国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是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原因。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随城子女在城市享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权利,城市户籍的学生可以在城市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优惠。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工随城子女对城市资源的占有,导致难以在城市中获取公平的教育机会。
2.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除了户籍、土地制度的限制,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对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产生影响。
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等方面。
农民工随城子女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的家庭和社交环境仍然是农村的,与城市学生的家庭背景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农民工家庭收入较低,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子女的教育,这也是农民工随城子女无法享受教育公平的困境所在。
二、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表现1.入学难问题农民工随城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城市公立学校有划片招生制度,一般是以户籍来划分的,将孩子的入学现状与家庭的户籍所在地挂钩。
所以,农民工随城子女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学校。
2.升学难问题农民工随城子女升学难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在城市学校中,农民工随城子女往往会遇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人际关系。
另外,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的支持,一些农民工随城子女的学习成绩有限,进入名校的机会更少。
这些都导致他们的升学竞争力较低。
3.教育质量不均问题农民工随城子女在城市中的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很难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
另外,由于农民工随城子女的学习背景和家庭经济实力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大,难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这会导致农民工随城子女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与城市学生想当水平竞争。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打工。
这其中不乏有一些人携带着家庭、携带着未成年的子女一起来到城市。
这些子女被称之为“随迁子女”。
然而,由于一系列现实因素,这些随迁子女的教育经历几乎都是曲折而艰辛的。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所面临的公平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公平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基础教育方面面临的公平问题1.教育资源不公一些城市的公立学校拒绝招收随迁子女,导致他们只能选择相对较差的民办学校。
同时,就算随迁子女能够进入公立学校,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比如说,许多优质的公立学校只面向本地户籍学生招生,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到优越的教育资源。
此外,在同一所学校,随迁子女还面临着教学设施、教师素质、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资源不足问题,这也增加了他们在学习、竞争中的弱势。
2.身份不平等由于随迁子女和本地户籍学生的身份不同,他们的福利、优惠等待遇也存在差异。
比如说,在考试、升学、招聘等事项中,随迁子女常常需要提供更多的证明材料,他们不能享受到与本地户籍学生相同的待遇。
在受教育方面,随迁子女的健康保障、文化活动、校车等服务也经常受到限制。
3.家庭环境不稳定由于农民工长期在城市打工,他们的工作往往不稳定,甚至时常存在失业、改变职业的情况。
这使得他们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使得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随迁子女普遍存在多动、自闭、孤僻等问题。
二、对策1.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特别是在城市的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等方面,要考虑到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2. 消除身份不平等不同地区应当逐步实现学籍平移制度,让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享受相同福利待遇和支持,要在城市户籍管理改革中,采取积极措施,逐渐使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的社会、政治、文化体系。
文化资本视野下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no i v l p n n oca tbii m c de e o me ta d s i sa lt l y.Thi a e ntn dt nay e t sp o l m r m h e s cie o ulu a a t1 sp p ri e de o a lz hi r b e fo te p rpe tv fc t r lc pia.
Ke r s y wo d :mi a t h l rn;c l rlc p tl d c t n p o lm ;c u tr a u e r g n i e c d u t a a i ;e u a i rb e u a o o n e me s r s
Ab t a t h d c t n p o l m fmir n hl r n i o eo e ma y s c a p o lmsfcn h n a s i n p r d f sr c :T e e u a i r b e o ga tc i e s n f h n o il r be a i gC ia St n i o e i .I o d t r t o t i p o l m sn tw l r s le hs r b e i o el e ov d,i n t ny wi f c eh at yg o t f e eai n u loaf c ec u t c — t o l l af t h e h w h o g n r t ,b t s f t h o n r S e o o l e t l r a o a e t y
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的关键方法与措施
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的关键方法与措施2023年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的推进方法与措施引言: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2023年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的关键方法与措施,以期为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一、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的关键方法之一是积极投资和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政府应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农村地区的学校和教育资源。
同时,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师资培训与技术支持,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也应鼓励优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的关键措施之一是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政府应构建完善的农民工子女教育资助体系,提供普惠性的教育资金支持。
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专项资金,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费减免、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教育资助;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资助力度,确保所有农民工子女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三、推进教育公平评价机制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的关键方法之一是建立公平的教育评价机制。
要改变传统教育评价的单一性与功利性,将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此外,应加强对教育评价的监督与反馈,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和客观。
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异地均衡配置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的关键措施之一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异地均衡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合作,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农村地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同时,在农村地区建设职业教育中心或农民工子女学校,提供与城市学校相当的优质教育资源。
五、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的关键方法之一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政府应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投入,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奖励力度,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加强家庭教育培训与支持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加强家庭教育培训与支持。
文化资本视域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困境及对策
・
1 ・ 4
郭长伟 : 文化资本视域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困境及对策
置势必有不断固化的趋势。因此 , 通过改进贫困阶层 l 女学业发展 。 我国教育这种知识 的选择最直接的后果
后代的受教育状况, 进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 l , 有乡土文化 的农 民工子女 由于其具体化资本方 拥 是
中的重 大问题 , 如何有效解 决 , 将深刻影 响中国城市 对 问题答案 的寻求 , 如果仅仅 从学校内部找出问题的
原 因已经没有多少意义。 通过解读布尔迪厄的文化资 化 发 展 的进 程 I l _ 。 曾经 相 当长 一 段 时 期 , 民工 随迁 子 女 教 育 问题 本理论 可 以使得我们更 清晰深入认识 此类 问题 的根 农
的经济收入来影响求学的孩子 , 文化资本 的传承也是 而缺乏对子女 的教育 , I 他们 的家庭文化背景和社会 主
l 很难适应严谨、 系统化的学校教育。 农 阶级再生产 的重要一环 , 在剔除 了经济位置 和社会 出 流文化相分离,
I 无论是具体化 、 身的因素 的影响后 , 那些来 自更有文化教养 的家庭 的 民工家庭和城 市市 民家庭相 比之下 , : 学生 , 不仅具有更高 的学术 成功率 , 而且在几乎所有 客观化还是体制化 的文化资本都 呈现出弱势 的特征 。
世 袭性 的循环和传递 , 完成所谓的“ 社会炼金术”1 : 同家庭出身的学生 由于所继承的文化资本不 同 , 【 在 不 3 。 必
我国家族文化与差序格局社会 结构背景下 , 贫困阶层 定导致他们在社会场域中不同的人生轨迹。 f 农民工的
社 会资本 的匮乏 导致 其发展缺乏必要 的内外部资源 子女因缺乏来 自那些所谓社会承认的高雅品位的熏 I 的支持 , 反而受到贫困社会关系与贫困文化的严重制 陶 , I 缺乏对学校文化 的认 同和认知 的解码 能力 , 而被 约, 使其发展机会更 为渺茫 , 最终导致 阶层不断固化 ,l 抛在 了后边。 言之 , 换 早期文化资本拥有的不平衡 , 导 形成穷 者恒穷 的现_ l 象 。 1 致了社会竞争先天潜在的不平等[ 7 1 。我们知道实现社
提升家庭文化资本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健康成长——基于东祝小学农
昌盖 茨 回归 到 自己穆 斯 林 的 身份 , 回到 祖 国 , 并 引领 巴基 斯坦 学 f 2 1 虞颖. 试析莫欣・ 哈 米德 在 《 拉 合 尔茶馆 的 陌 生人 》 中的 叙 生 开始 抵 制 美 国制 定 的针 对 巴基 斯 坦主 权 的 不平 等政 策 。 述 策略一 基 于认 知 诗 学的视 角. 福 建论 坛. 2 0 1 1 , ( 2 ) : 5 卜5 5
提 升 家庭 文化 资本促进农 民工随迁子女健康成 长
基 于 东祝 小 学农 民 工 随迁 子女 家庭 教 育调 查研 究
张聪 敏 叶 竹 生
( 浙 江省金 华 市 汤溪 东祝 小 学 3 2 1 0 7 5 ) 【 摘要 】 随 着 时代 的发 展 , 农 民工 随 迁子 女 已经 成为 一 个规模 庞 大 的特 殊群 体 , 他 们 的教 育 问题 已成 为 外 来务 工人 员流 动过 程 中 日益 突 出的社 会 问题 之 一 。 家庭 是 儿 童获得 文化 资本 的 主要 场所 。 家庭 文化 资本 上 的差 异使 得 不 同层 次 家庭 的 孩 子 的教 育获 得 也 存 在 差异 。农 民X - 随 迁子 女 家庭 的文 化 资本 相 对 匮乏 , 造 成 农 民工 随 迁子女 在 成 长过程 中的 不利 影 响 , 因而 , 提 高农 民 工随 迁 子女 家庭 文化 资本 的积 累 , 为农 民工 随迁 子女 创造 良好 的 家庭教 育 氛 围成 为 亟待 解决 的 问题 。 【 关 键词 】 家庭 文化 资本 农 民工 随 迁子 女 家庭 教 育
四、 结 论 美 国看似 是 个 多元 文化 国 家 .但 没有 真 正 实行 多元 文 化 主 义 。 因为 以盎 格 鲁一 撒 克逊 白人 为代 表 的 美 国主 流 文 化 。 只承认 多元 文 化存 在 , 一旦 他 们 的地 位 受到 威 胁 , 他 们 将排 斥非 主 流 文 化. 保 持 自 己的 主导 地位 。 参考文献 : 【 1 】 莫辛 ・ 哈米德. 《 拉 舍 尔茶 馆 的 陌生 人 》 . 吴 刚译 . 上 海: 上 海
论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为视角
论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为视角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然而现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入学困难、教育不公平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社会、经济、农民工子女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对于这些出现的问题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为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提供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教育公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
于是许多农民工的孩子也跟随着进了城,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
社会各界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因为其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譬如上学困难、教育不公平、上学受限制等等。
虽然现在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政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外地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最公平的教育权利,因此必须探析其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并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和措施,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困境1.教育机会不平等,入学困难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外地入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当地公办的公立学校,另一种是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对于想进入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而言,他们在入学方面受到多重限制,例如户籍限制和收费过高等,要么就不能进入公立学校。
特别是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由于是农村户口,没有城市户口而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
即便是能进入公立学校,也交了许多高价费,这本身对于经济力量薄弱的农民工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张益萍、刘玉霞、张艳等人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入学困难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也导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起点不公平。
2.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受歧视,农民工子女心理不健康对于那些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来说,学校里有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都对他们产生一些歧视。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一:问题背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指由于农民工父母工作迁移、社会保障不全等原因,导致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面临困境的现象。
这一问题涉及到教育资源不平衡、家庭经济困难、教育缺乏关注等多个方面,亟需制定相应对策。
二:解决途径1. 支持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助和教育资源。
具体措施包括:(1) 增加扶贫资金:可以通过增加扶贫资金来支持贫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教育资源。
(2) 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基金: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女的学费、书本费、交通费等,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3) 优先解决入学问题:应优先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确保他们能够就近入学,减少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上学的情况发生。
2. 学校支持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提供优质教育的同时,应给予相应的关怀和支持。
具体措施包括:(1) 开设特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色课程,提供实践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等,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设施的改善、图书馆资源的开发等,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3) 贴心辅导与关怀:学校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怀和辅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具体措施包括:(1) 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企事业单位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
(2) 开展志愿者活动: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一些志愿者来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辅导和关怀,为他们搭建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3) 举办就业培训活动:社会各界可以举办就业培训活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附件:1. 农民工子女教育法规政策相关文件2. 农民工子女教育经验案例研究报告3. 农民工子女教育项目申请书范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 扶贫资金:用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专项资金。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解决策略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解决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日益庞大。
然而,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愈发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以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首先,政府在农村地区应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在当前,不少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民工子女只能接受低质量的教育。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财政补贴和教育补助金的额度,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动建立教育基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
其次,农村地区教育设施建设需加强。
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差,缺乏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学校的硬件水平。
同时,可以引入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手段和资源共享,使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
此外,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学校的问题也亟需解决。
因长期生活在农村环境中,他们到城市后面临的文化、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容易造成适应困难。
为此,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培训,帮助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教育。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农民工家庭的支持和指导,提高农民工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
慈善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资助计划、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形式的支持,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同时,大学和高中可以积极开展招生政策的优惠,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的机会进入优质学校就读。
综上所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府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提供帮助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学校的措施。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和机会。
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让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文化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策略研究
文化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策略研究文化资本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由于文化积累而形成的不平等现象。
文化资本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具备的教育、知识、技能和社会关系等一系列与文化有关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在教育领域特别重要。
教育公平一直是各个国家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文化资本的不平等现象使得教育公平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教育公平策略来弥补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对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解决文化资本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可以从教育机会均等入手。
教育机会均等的核心是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善教育条件,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
其次,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以弥补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此外,为了解决文化资本不平等对教育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个体差异的平等。
个体差异的平等意味着在教育中不应该因为个体条件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待遇。
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同时,还需要完善评价制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
最后,加强家庭教育的力度也是解决文化资本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发展阶段。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家长教育的机会和资源,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帮助家庭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弥补文化资本不平等对孩子教育机会的影响。
总之,文化资本理论认为个体的文化资本差异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个体差异的平等和家庭教育的加强等策略来弥补文化资本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提升家庭文化资本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健康成长
提升家庭文化资本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健康成长一、研究背景(一)理论背景文化资本(capital culture)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或者无形资产,指世代相传的文化背景、知识、性情倾向与技能。
此外,个体的语言能力、行为习惯、以及对书籍、音乐和美术作品的亦属之。
文化资本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进行扩展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
布迪厄认为家庭文化资本是家庭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和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对学生的成长起至关重要的指引、促进,乃至阻碍作用。
家庭是儿童获得文化资本的主要场所,家庭文化资本上的差异使得不同层次家庭的孩子的教育获得也存在差异。
(二)社会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流入城镇务工,现阶段,农民工进入城镇往往是举家迁徙,这就形成了大批的农民工随迁子女。
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932.74万人,在初中就读328.23万人。
农民工随迁子女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成为外来务工人员流动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二、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分析学生成长出现差异,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早期家庭教育的差异。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最关键的阶段是早期社会化,主要依靠学前的家庭教育。
通过家庭生活,前辈人对后代人有意识地文化传递或者无意识的耳濡目染,使儿童逐渐形成了与家庭背景相符合的气质、品位等惯习。
1.客观化文化资本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客观化,包括书籍、绘画、古董、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①家庭中文化氛围越浓厚,即家庭所拥有的书籍、绘画和古董等物质性文化财富越丰富,或者其质量越高,表明家庭拥有的客观化地文化资本就越多。
农民工子女学校融人困境解析——基于文化资本的视角
表现在 对学 习内 容 的不 适 应 , 中 又 以英语 学 习最 其
为突 出。 从一 段公 立学校 民工 子女 的独 白中我们可
的上 海市 为例 ,到 2 0 “ 0 7年底 , 在全 日制公 办学校
就 读 的外来 流 动人 口子 女约 为 2 6 9 2人 , 1 ,2 占总数
以充 分感 受到这 一 点 :我 英 语 基 础很 差 , 该从 哪 “ 我
乎 对未来 都任 天 由 民了 ( 天 由命 )对 于学 习都 很 听 , 顺 其 自然 , 于作业 都马 马虎虎 , 对 像这样 的态度 怎 么 能学 好 ?我很迷 茫 ……”5其 次 , 习进 度跟 不 上 。 ¨ j 学 再则 , 民工 子女 日常 获取 学 习资 源 的渠 道也 相 当 农
的 5 . %。I但是 , 民工子 女进 入城 市 公 办学 校 7 1 ”3 J 农 后, 普遍 面临学业 困难 、 言 障碍 、 际关 系不 和 谐 语 人 问题 。究竟 是什么 原 因导致 农 民工子 女学校 融人 困
境 的产 生? 布尔迪 厄 的文 化资本 理论 为我们 认识此 问题提 供 了一 个 良好 的视 角 。
@g 女 学 校 融 入 困境 解 析 — — 基 于 文 化 资 本 的视 角 农
2 3
2 语 言 困难 .
认 可 的学历 和 各种 技 能证 书 的形 式 。文 化资 本作 为
一
语 言作 为 思 维 的 表达 方 式 , 一 种 重 要 的 文化 是 形 态。城 市 公 办 学 校 使 用 普 通 话 作 为 公 共 交 流 语
中图分 类号 : 4 —0 18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0 5 2 22 0 )2 H 2 0 G 0 1. A 10 —2 3 (o 9 1 ~0 2 — 5 D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推进和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
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随迁子女的基础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公平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围绕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进行探究。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否获得公平的基础教育,与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有极大的关系。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城市中的教育资源通常要比农村更加发达。
而在城市中,这些资源又往往集中在一些富裕区域。
因此,如果农民工家庭无法居住在这些区域,那么他们的子女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就会非常有限。
其次,教育机会不平等。
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中,选拔材料往往是基于同龄人之间的比较。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面无法取得好成绩,那么他们的所有教育机会都会受到影响。
而农民工的子女由于家庭环境和起点不同,很可能会在学校里面遇到很多困难,这也就让他们的教育机会受到了限制。
第三,教育质量不同。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不同。
在城市的一些好学校里面,学生通常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质量,而在一些较差的学校里面,学生则难以获得同等的机会。
而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由于家庭环境和起点的原因,他们进入的通常是这些较差的学校,这也就让他们的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以上就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而言,会导致他们承受着更大的不公平。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逐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之间逐步转移教育资源,让那些没有富裕家庭的人也能够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
同时,我们还应该向农村地区注入更多的教育资源,让那些留在家乡的孩子能够得到好的教育。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教育的公平性。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改变教育的选拔机制,让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也能够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资源分配与公平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资源分配与公平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数量逐渐增多。
然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却一直备受关注。
在城市中,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公平问题愈发突出。
本文将就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资源分配与公平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由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对较低,他们的子女往往只能就读于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这些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往往无法与城市中的优质学校相媲美。
农民工子女在这样的学校中,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这使得他们的学习环境相对较差。
其次,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
在城市中,优质学校往往集中在繁华地区或者高收入社区,这使得农民工子女很难进入这些学校就读。
而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相对较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然而,农民工子女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往往无法享受到这些优质教育资源,这导致了他们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
此外,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还存在着户籍限制的问题。
根据我国户籍制度的规定,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享受的教育资源往往受到限制。
由于户籍限制,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中享受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只能就读于民办学校或者农民工子弟学校。
这种户籍限制使得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机会。
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分配与公平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硬件设施,以保障他们的基本教育权益。
其次,应该推动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取消户籍限制,让农民工子女有机会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享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教育奖助金、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等方式,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
总之,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资源分配与公平问题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工作。
随之而来的是众多随迁子女,他们陪伴着父母来到城市,却往往面临许多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
本文将从现实状况、问题原因、措施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一、现实状况1.随迁子女人数呈增长趋势2008年开始,我国经历了“四万亿”投资计划,使得建设项目的需求大增。
一些农村劳动力不再仅为农业服务,而是开始往城市务工,这样就有了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
截至2010年,全国随迁子女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而到了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随迁子女数量已经达到3000万。
2.教育机会缺乏由于许多随迁子女的父母都只是农村出身的劳动者,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无法承担昂贵的市区房租和高昂的学费。
培养一名孩子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这使得随迁子女在教育领域面临着不均等的待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城镇中学受过不少于9年义务教育的儿童,随迁子女比其他儿童的中考择校率更低,目前仅有20%的随迁子女能够考入中考重点学校,而其他儿童的这一比例为50%。
3.认识上的阻碍随着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带着孩子在城市购置了房产并入住,但是由于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很多家长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并不理解学校应该与城市居民融为一体。
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校的机会,因为交通和住房、费用成为这种心态的阻碍。
二、问题原因1.相关不健全尽管教育部颁布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加强了对特殊人群的关注,但是这些措施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随迁子女没有享有应有的教育资源和校内附加费。
此外,户籍制度的限制也是一个问题,农民工父母如果没有在城市居住的合法身份,就不能将孩子纳入公立学校的课堂。
2.教育资源占用不均衡就城市而言,由于非公立学校教学质量平均而言不够高,因此随迁子女大多选择申请进入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教育资源似乎出现了一些不公:学区划分的局限可能使得随迁子女上不到好学校,没有优质教师的支持,对一些随迁子女而言,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忽略他们的权利和需求好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资本视角下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策略作者:汪恭敬王守恒姚运标 ??阅读次数:75 ?发布日期:2010-6-18 ? 资料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2期(下) ?? ?责任编辑:fuye目前,国家“两为主”政策已在各地得到深入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为保障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以下简称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作了明确规定。
尽管这些规定为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公立学校就学和在学校生活中不受歧视提供了政策保障,但“进得来、留得住”,未必就能一样“学得好”,因为尽管进入同样的学校,学习同样的课程,享受同等程度的免费教育,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校外影响的较大差异性决定了他们享受的教育并不平等。
要想真正促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仅仅从学校内部寻求策略是不够的。
本文试图从文化资本的视角来探究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子女学业产生的不公平性影响,并试图寻找消解这些不公平性影响的策略。
一、文化资本的基本内涵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布迪厄指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它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并且需要以具体化及身体化的方式进行积累,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有。
他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大形态。
其中,文化资本是指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
[1]为了进一步理解文化资本,他描述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形式:一是具体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文化资本是由劳动者亲力亲为,通过教育、教养等具体化、实体化的过程形成的,它是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体现的资本,是行动者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等文化产物。
[2]二是客观的状态,即物化状态。
具体地说,就是以图片、书籍、音像等为代表的文化商品形式。
三是体制的状态,就是将行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某种形式正式予以承认,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等社会公认的方式将其制度化,是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学历资本。
[3]布迪厄用文化资本的概念来解释出身于不同社会阶级的孩子取得不同学术成就的原因。
他认为:“出身于不同阶级和阶级小团体的孩子在学术市场中所能获得的特殊利润,是如何对应于阶级与阶级小团体的文化资本的分布状况的。
”[4]在社会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儿童所拥有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其学业成就的影响十分突出。
二、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布迪厄认为,个人在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前就已经从家庭中获取了不同数量与类型的文化资本,不同的文化资本将通过学校教育的作用转化为学生学业成绩上的优势或劣势。
在农民工家庭中,无论是具体化、客观化还是体制化的文化资本都呈现出不同于城市普通家庭文化资本的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子女获得学业成就。
下面从文化资本分类的角度论述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
1.具体化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所谓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就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作用而储存于个体身上的文化知识、文化修养、文化技能等。
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情况等等。
农民工虽在城市工作,但是其“孤岛化”的生活状态、文化的差异性和绵延性特征,阻碍了其更新原有文化储备。
农民工缺少公共生活空间,缺少对城市文明的了解渠道,缺少与城市居民的交往,过着边缘化的生活,这就切断了其更新原有文化的可能。
此外,城市文化也将农民工排斥在外,成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遇到的最大障碍。
另一方面,农民工习惯了以家庭和社区为纽带、人际关系结合紧密、重视情谊的乡村文化,要适应更加注重个人奋斗、更加注重竞争以及理性的市场经济文化有一定的困难。
[5]同时,文化的绵延性强化了农民工的乡村文化心理的惯性特征或者说保守意识,从而加大了农民工适应城市文化的困难。
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是核心家庭中的两种最基本的关系。
农民工将子女带到流入地,将年老的父母留在家乡,因此,农民工家庭多属于核心家庭。
但在农民工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却常常表现为沟通较少,关系一般。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父母往往强调服从、遵从权威,更倾向于严厉和专制,与孩子说理较少,语言比较贫乏,很少向孩子表示温情。
就农民工子女而言,他们往往不愿就学校的活动或学习上的问题与父母交流,害怕讲到不好的地方引起父母的不满甚至愤怒。
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窘迫,住房拥挤,各种设施缺乏,这往往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失衡,特别容易引发夫妻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夫妻关系紧张以致恶化,这无疑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害。
因此,农民工对家庭氛围的忽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业成绩。
教育的期望从何而来?布迪厄认为来自于习惯,是人们对客观可能性的主观内化和领悟。
农民工出于对自身地位的认识,出于对客观可能性的认识,出于保险的考虑,一般不会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
父母的期望带有一种隐蔽的强化作用,通过子女的直觉和投射两种心理机制,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激励。
[6]因此,农民工对其子女教育的较低期望影响了其子女的学业成绩。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其根本目的是主流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一项知识只有经过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过滤”,最终才会成为学校课程中的一部分。
“知识的选择与权利相关,它符合某特定时期优势团体的价值和信仰,与优势团体的文化相一致,因而也更有利于优势阶级子女的学习。
”[7]我国学校教育在知识选择上的城市化倾向,使得通过家庭教育获得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城市文化资本的儿童更容易取得学业的成功,同时也决定了农民工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
2.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客观化,包括“书籍、绘画、古董、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
[8]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属于简单劳动,这就决定了其获得的收入十分微薄。
他们的花费往往集中在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消费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一般来说,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在低层次的生存需要没有很好得到满足时,较高层次的文化需要并不强烈,因而他们的文化消费非常少,结果造成了农民工家庭拥有的客观化文化资本相当匮乏。
以民工家庭的藏书数量为例,在对浙江省七地民工家庭的实地调查显示,44.3%的农民工明确自己“一本书都没有”,37.0%的人表示自己的书在“3本以下”,只有18.8%的人说自己的书在“3本以上”。
[9]布迪厄指出,“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不是一种与身体化过程毫不相关的完全‘物化’的资本。
”[10]也就是说,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只有在被人“身体化”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
“大多数农民工家庭均无藏书可言,而部分家庭虽有一定的书籍,但主要是供父母消遣娱乐的杂志或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类书籍。
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书籍远不在他们阅读的范围之内”。
[11]这些书籍缺乏被小学生身体化的过程,因而无法发挥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作用。
相反,城市居民家庭经济能力较强,为城市儿童购买与学习关系密切的文化产品的能力较强,从这点来看,农民工子女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明显不如城市儿童。
3.体制化文化资本对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所谓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也称学历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程度。
体制化文化资本具有代际传递的倾向。
也就是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学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其子女受教育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
我国城乡二元分化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城乡教育投资体制也是二元的,这就导致了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
农民工受农村教育水平、教育机会乃至对教育向上流动期望的制约,学历水平必然不高。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东省3100万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2%,初中及初中以下程度的却占68.8%。
2004年,全国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在总人口中占66%,对北京、无锡和珠海的近期调查发现,80%的农民工只有初中或者不到初中的教育程度。
[12]农民工在学历水平上的弱势,决定了在代际传递中其子女处于弱势地位。
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子女在家庭教育中所获得的帮助的多少,间接影响其子女的入学机会和学业成就。
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越倾向于辅导其子女的学习,其子女也越有可能进入质量较高的学校。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对其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也较高;反之,则要求较低。
由此可见,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无疑会影响农民工家长的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等,从而影响其子女的学业成绩。
另外,学历不同的家长,习惯使用的语言类型不同,其子女在生活中往往习得与其父母一致的语言类型。
伯恩斯坦认为,这种语言的代际传递将会影响儿童以后的学校经验。
他将语言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精密型编码构成的规范性强的书面语言,另一种是由封闭型编码构成的描述性强的口头语言。
在综合分析两种编码的特点之后,伯恩斯坦指出,习得了精密型编码的儿童能够更加容易地概括和表达抽象性的概念,使得他们更容易适应学校的课程环境、教学活动环境和文化环境,从而享有更多的受好教育的机会,优先占有教育资源。
布迪厄指出:“根据目前的社会情况和教学系统,学校所要求的思维技术和习惯的传递首先在家庭环境中进行”。
[13]然而农民工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基本上都保持着乡村模式,无法提供学校所要求的思维技术和习惯,其子女更习惯使用封闭性的语言,这就使得他们在适应学校教育,取得学业成功方面遭到更大困难。
三、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策略布迪厄指出,“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常常来自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都相对优越的家庭,来自文化资本丰富的家庭的学生,能够以一种不自觉的耳濡目染的方式,在他们的家庭环境中获取了知识。
”[14]农民工阶层处于社会底部,文化资本十分匮乏,这必然对其子女学业产生不平等性影响。
因此,要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公平化,必然要改善影响其学业成就的文化资本。
1.改善制度环境,为农民工城市化提供服务当前的制度环境使农民工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农民工进城务工需要办理外出务工证和城市就业证,被聘程序十分繁琐,所从事的也多是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行业和工种,即使同工也不同酬。
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居民普遍享有医疗、失业、养老、工伤和生育等方面的保障,而农民工却没有任何保障,工伤、大病时的医疗问题成为他们最担心的问题。
农民工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情况表明,他们属于二级市场劳动力,工资低、工作条件较差,没有升迁机会,因而,他们被代表城市主流劳动力市场的一级劳动力市场排斥在外,难以流动。
这样,一方面,农民工不能像城市市民那样就业、生活,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接受城市主流文化,更不能向其子女传递;另一方面,不公平的就业回报使得农民工经济收入微薄,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很难为子女购买富足的学习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