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理论指导: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合集下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外段膜暗电流↓ 电紧张方式扩布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医教园
38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锥细胞的换能与颜色 视觉 感光换能机制与视杆细 胞基本相同。 三种不同的感光色素, 分别存在于三种不同的 视锥细胞中,分别对不 同波长的光线敏感。
医教园
39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三种不同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光敏感的 视色素 。 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例 不同。
医教园
1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晶状体调节 视网膜模糊物像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视觉皮层
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缩瞳核
睫状神经节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晶状体前后凸 弹性↓→老视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医教园
17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近点:眼作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物体的距离。 (1)近点为判断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近点距 眼越近,晶状体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越强。 (2) 随年龄的增长近点距眼的距离增大。
医教园
35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
医教园
3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制:由视杆细胞外段细胞膜 对钠的通透性减小引起。 无光照时:cGMP控制的钠通道与钠泵平衡维持RP。 光照时:cGMP分解,钠通道关闭,导致超级化。 超级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医教园
3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能感受体内外环境变 化的特殊结构。

人眼的视觉原理

人眼的视觉原理

人眼的视觉原理
人眼的视觉原理主要涉及光线入射、感光换能、视神经传导和大脑整合等过程。

1.光线入射:当光线从物体发出并进入人眼时,首先通过眼的折光系统,如角膜和晶状体,这些结构对光线进行折射和聚焦,将其映射到视网膜上。

2.感光换能: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线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

这一过程主要涉及视网膜上的两种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对光线强度有反应,而视锥细胞则对颜色敏感。

3.视神经传导:这些生物电信号随后通过视神经传至大脑,这一过程中,信号经历了复杂的神经处理过程。

4.大脑整合:最后,这些信号在大脑中被整合起来,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大脑通过对这些信号的分析、判断、识别等过程,使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此外,视觉的形成还需要完整的视觉分析器,包括眼球(折光系统)和大脑皮层枕叶(处理视觉信息)。

当我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根据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目前认为在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
视网膜中存在着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一种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成分
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光刺激而引起
视觉,但视物无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且视物时只能有较粗略的轮廓,精确性差,这称为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另一种由视锥细胞和与它
们有关的传递细胞等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类似
白昼的强光条例下才能被刺激,但视物时可辨别颜色,且对物体表面
的细节和轮廓境界都能看得很清楚,有高分辨能力,这称为视锥系统
或昼光觉系统(前述视敏度的测定实际是视锥系统视力的测定)。

感光器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感光器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感光器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器官之一。

它可以感知周围的光线、色彩、形状和运动等信息,并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分析。

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由非常多的部分组成。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讨论眼睛的感光器官——视网膜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 视网膜的结构视网膜是位于眼球背内面的一个薄膜,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解析。

视网膜的结构非常复杂,但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是视网膜中最基本的感光细胞。

它们位于视网膜的最内层,能够感知周围的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视杆细胞主要用于感知低照度下的黑白图像,而视锥细胞则主要用于感知高照度下的彩色图像。

②神经篮子细胞:神经篮子细胞位于视网膜的中间层,主要负责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转化出来的神经信号进行整合和增强。

③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是视网膜的最外层,负责接收神经信号并将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分析。

2. 视网膜的工作原理视网膜的工作原理非常复杂,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①传递能量:当光线进入眼球后,它会首先被角膜和水晶体所折射,并传递到位于眼球后方的视网膜上。

在这个过程中,光线的能量已经被转化为了神经信号的形式。

②变化强度: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能够感知光线的强度,并将其转化为不同强度的神经信号。

③整合和增强:神经篮子细胞负责将不同的神经信号进行整合和增强,以便更准确地传递给神经节细胞。

④传递到大脑:神经节细胞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分析。

大脑可以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从而对周围的光线、色彩、形状和运动等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

3. 结论视网膜是眼睛最基本、最重要的感光器官之一。

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非常复杂,但可以简单地分为几个部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神经篮子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可以感知周围的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分析。

通过了解视网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视觉系统,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优化我们的视力。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的大小。

2、视力:视力是指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能力。

3、暗适应与暗视觉:指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物体,以后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对光的敏感度高,可在黑夜或弱光环境中发挥作用,但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不能分辨细节,没有彩色感,这种视觉称为暗视觉。

4、明适应与明视觉:从暗处进入亮处,视紫红质大量分解,改由视锥细胞细胞视物,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的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物体细节有高分辨能力,这种视觉称为明视觉。

5、近点:晶状体做最大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6、近视: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经屈光间质屈折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者称近视。

7、黄斑:在视神经乳头的外侧约3.5mm处,稍偏下方,有一黄色的小区域,叫黄斑,此处感光最灵敏。

9、行波学说:基底膜的振动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幅也逐渐加大,在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以后则很快衰减。

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高频声波传播近,最大振幅位于蜗底部;低频声波传播远,最大振幅位于蜗顶部。

二、选择题1、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率最大的是 AA、晶状体B、角膜C、玻璃体D、房水2、看近物时的视觉调节过程包括 BA、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散大B、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缩小C、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缩小D、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散大3、眼尽最大能力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DA、节点B、前主焦点C、远点D、近点4、下面哪种非正视眼矫正用凹透镜? AA、近视眼B、远视眼C、散光眼D、老视眼5、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其原因是 AA、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单线式联系B、视锥细胞多而直径最小,聚合式联系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较大,聚合式联系D、视杆细胞多而集中,单线式联系6、视神经的轴突是由哪个部位离开眼球的? CA、中央凹B、黄斑区C、视神经乳头D、周边部7、关于视杆系统下面哪项是错的 CA、由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等组成B、对光敏感度较高C、能分辨颜色、司昼光觉D、分辨力较低、感受弱光刺激8、按色觉三原色学说,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敏感的颜色是 DA、红、蓝、紫B、红、黄、黑C、绿、蓝、白D、红、绿、蓝9、视物精确性最高的部位在 BA、视神经乳头B、黄斑中央凹C、生理盲点D、视网膜周边10、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DA、晶状体变凸B、瞳孔缩小C、双眼会聚D、眼轴变短11、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DA、角膜曲度增大B、瞳孔缩小C、晶状体曲度减小D、晶状体曲度增大12、对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位于 CA、视神经乳头B、黄斑C、视网膜周边部D、视网膜中央凹1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为:BA.色素上皮细胞B.视锥和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14、老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BA.晶状体透明度改变B.晶状体弹性减弱C.角膜曲率改变D.角膜透明度改变E.房水循环障碍15、对视杆细胞而言,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A.分布在中央凹B.含有视紫红质C.对光的敏感度较高D.能辨别明暗16、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A.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愈多B.中央凹处分布最密集C.视网膜周边部,视锥细胞少D.对光的敏感度较差E.与颜色的辨别无关17、在中央凹的中心,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CA.此处感光细胞兴奋性高B.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含量高C.其信息传递系统成单线联系D.其信息传递系统成聚合联系E.此处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处于合成状态18、根据听觉的行波学说,声波频率越高,基底膜振动幅度最大部位就越靠近 AA、蜗底部B、蜗顶部C、耳蜗中段D、耳蜗全段19、中耳结构不包括 DA、鼓室B、听小骨C、咽鼓管D、基底膜20、声音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是:BA、骨传导B、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C、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D、外耳→鼓膜→听骨链→圆窗→内耳21、耳蜗顶部的基底膜受到损害时,可能出现的感官障碍是 AA、低频声音B、中频声音C、高频声音D、各种频率的声音22、飞机上升或下降时,乘客做吞咽运动,其生理意义在于调节 DA、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圆窗膜两侧的压力平衡D、鼓室压力与大气压之间的平衡23、关于基底膜振动,正确的叙述是 BA、声音频率越高,最大振动越近顶部B、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顶部C、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底部D、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中部24、声波感受器是 AA、耳蜗基底膜毛细胞B、球囊斑毛细胞C、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D、椭圆囊斑毛细胞25、声音由外耳传向内耳的最佳通路是 CA、颅骨→骨迷路→内淋巴B、鼓膜→鼓室→圆窗的途径C、鼓膜→听骨链→卵圆窗D、咽鼓管→鼓室→卵圆窗26、听觉的感受器是 AA、耳蜗螺旋器B、内淋巴与蜗管C、外淋巴与卵圆窗D、鼓膜与听骨链27、耳廓和外耳道的主要作用在于 AA、传音作用和增压作用B、集音作用和共鸣作用C、感音换能作用D、对声音信息只有整合作用28、与声波传导无关的结构是 DA、鼓膜B、听小骨与卵圆窗C、内耳淋巴D、膜半规管29、听骨链的主要功能是 CA、集音作用B、共鸣作用C、增压效应D、减压效应30、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是 BA、蜗管B、咽鼓管C、前庭阶D、鼓阶31、鼓阶与前庭阶两者间的压力平衡经过哪一结构? CA.咽鼓管B.蜗管C.蜗孔D.圆窗32、飞机上升和下降时,嘱乘客作吞咽动作其生理意义在于:D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调节圆窗膜内外压力平衡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33、柯蒂器位于下列哪一结构上:CA.前庭膜B.盖膜C.基底膜D.圆窗膜34、基底膜由底部到顶部:BA.逐渐变窄B.逐渐变宽C.逐渐变薄D.逐渐变厚E.宽度不变35、耳蜗底部受损时,出现的听力障碍主要是:AA.高频听力B.低频听力C.中频听力D.中、低频听力三、是非题(对)1、正常眼看6米以外物体时,不需任何调节就可产生清晰的视觉。

视网膜感光原理解析

视网膜感光原理解析

视网膜感光原理解析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而视网膜作为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感光和传递光信号到大脑的关键作用。

理解视网膜感光原理对于研究视觉系统的工作方式以及了解眼睛疾病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视网膜是位于眼球后部的一层薄膜,它包含了多个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这两种细胞都能够感受到光线的存在,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对不同光线强度的感知能力。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分为三种类型:红色感锥细胞、绿色感锥细胞和蓝色感锥细胞。

它们分别对应我们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感知能力。

红色感锥细胞对红光敏感,绿色感锥细胞对绿光敏感,蓝色感锥细胞对蓝光敏感。

这种不同颜色的感知能力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另一种感光细胞是视杆细胞,它们对光线的强度敏感,而不是对颜色敏感。

视杆细胞主要参与夜间视觉和低亮度环境下的物体辨识。

虽然视杆细胞不具备区分颜色的能力,但它们能够提供清晰度较低但更敏锐的图像。

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感知能力与视觉信息的传递密切相关。

当光线进入眼球并照射到视网膜时,它与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相互作用。

当光线入射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上的感光色素时,光信号就会引起感光色素的结构变化。

这种结构变化将激活感光细胞,生成电化学信号。

在感光细胞内部,光信号的转变是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的。

感光色素的结构变化触发了酶的活化,从而引发了复杂的信号级联反应。

这些反应导致了细胞内离子通道的开闭,进而改变视觉神经元的膜电位,产生了视觉信号。

当信号被感光细胞产生后,它们需要通过视网膜的其他神经元传递到视觉皮层进行处理。

这些神经元包括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它们在信号传递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双极细胞承接感光细胞产生的信号,并将其传递到水平细胞,再由水平细胞传递到视觉神经元。

视网膜感光信号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元之间的化学和电信号交互完成的。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能够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

视力通过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转化为神经信号

视力通过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转化为神经信号

视力通过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转化为神经信号视力是人类获得信息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它通过光线的投射和神经信号的传递来实现。

当我们看到周围的世界时,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并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精确的过程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让我们知晓外界的事物和景象。

视网膜是位于眼球后部的一层薄膜,它包含了感光细胞,主要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这些细胞对光的刺激非常敏感,能够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

当光线进入眼睛时,首先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这样就可以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角膜是一个透明的凸面镜,负责将光线引导进入眼睛。

晶状体则可以通过调节来聚焦光线,使其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

一旦光线到达视网膜,它会遇到视觉色素,这些色素可以吸收光的能量。

视觉色素能够感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包括红、绿、蓝等不同颜色的光。

当光线通过作用在视觉色素上时,色素会发生结构上的改变,并释放出化学信号。

这些化学信号会激活视觉细胞中的视觉传导链。

视杆细胞主要负责在低光环境下的视觉,并对黑白色的敏感。

视锥细胞则负责对颜色和细节的敏感。

这两种细胞的信号会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视神经,然后进入大脑,特别是视觉皮层。

大脑接收到这些神经信号后,会对其进行解析和处理。

视觉皮层位于头部的后部,是大脑中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主要区域。

在视觉皮层中,神经元会对神经信号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分析,以识别和解释外界的图像。

这些计算过程包括边缘检测、形状识别、运动感知等。

一旦图像被解析和处理,我们就能够感知到外界的景象和事物。

大脑会将这些信息与之前的经验和记忆进行结合,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周围的世界。

视觉起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辨别物体,还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遇到视力问题。

近视、远视等属于常见的视力问题,它们可能导致人们无法清晰地看到远处或者近处的物体。

视力问题的发生通常与眼睛的屈光度不匹配有关,这意味着光线无法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近视是指眼睛的屈光度过高,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从而让人们无法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物体。

视网膜光感传导和感受器功能的分子解析

视网膜光感传导和感受器功能的分子解析

视网膜光感传导和感受器功能的分子解析视觉是人类感官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而人眼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视网膜。

视网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膜状结构,是视觉信息感受和转换的关键部位。

视网膜中的光感传导和感觉功能是由复杂的分子机制控制。

本文将从分子层面入手,介绍视网膜的光感传导和感觉机制。

1. 视网膜的组成和结构视网膜是一个多层细胞结构,包含光感受器、中间神经元和神经元轴突。

光感受器有两种,一种是感光细胞杆状体,主要负责黑白视觉,另一种是锥状体,主要负责彩色视觉。

中间神经元包括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和星形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在感光细胞和其他神经元之间进行信号转换和处理,使得光信息可以被大脑正确地识别和理解。

神经元轴突则将视网膜接收到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输至大脑。

2. 光感受器与视网膜光感传导的分子机制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的最内层,是感受光信号的细胞。

在人眼中,杆状体和锥状体的数量分别为120 million和6 million,其中锥状体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颜色敏感性。

光感受器中含有光敏色素,即视蛋白。

视蛋白包含一个特殊的色素分子,可以吸收光能并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发出信号。

当视蛋白吸收的光子能量足够大时,色素分子会发生形态学变化,从而变成激活态的视蛋白。

这个视蛋白的激活态会与一个蛋白质结合,导致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进而激活下游的蛋白酶,触发光信号的扩散。

细胞内的钙离子是视网膜光感传导途径中极其重要的物质。

视蛋白和钙离子在细胞膜内交互作用,使得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启,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并被传播至神经元,光信号最终被传递到大脑。

此外,视蛋白还会被过量激活,导致视觉疲劳和眼疲劳,进而不再对光子作出反应。

3. 中间神经元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中间神经元既不直接感知光信号,又不将信号传输至大脑。

它们承担了视网膜光感传导的核心部分,即信号传递的加工和整合。

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优化了光信号的处理,使得人眼的视觉感知更加精确和快速。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章感觉器官的功能【讲义】第⼗⼆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精品课程——⽣理学【讲义】第⼗⼆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第⼗⼆章感觉器官的功能第⼀节感受器的⼀般⽣理⼀、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感觉器官:分类:分布的部位刺激的性质⼆、感受器的⼀般⽣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第⼆节眼的视觉功能⼀、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眼的折光系统: ⾓膜,房⽔,晶状体,玻璃体,视⽹膜前表⾯该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发⽣在⾓膜。

正常⼈眼处于静息状态⽽不进⾏调节时,眼的折光系统的后主焦距的位置,恰好是视⽹膜所在的位置。

对于⼈眼和⼀般光学系统,来⾃6⽶以外物体的各发光点的光线,都是平⾏光,可以成像在视⽹膜上。

(⼆)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简化眼(reduced eye) 是⼀个假想的模型。

其光学参数和其他特征与正常眼等值。

简化眼和正常安静时的眼⼀样,正好能使平⾏光线聚集在视⽹膜上。

AB(物体的⼤⼩)/Bn(物体⾄节点的距离)= ab(物像的⼤⼩)/nb(节点⾄视⽹膜距离)nb固定不变,根据AB和Bn,可以算出物体成像的⼤⼩。

利⽤简化眼,可以算出正常⼈眼能看清物体在视⽹膜上成像⼤⼩的限度:视⽹膜上的像⼩于5 µm,⼀般不能产⽣清晰的视觉。

正常⼈眼的视⼒或视敏度有限度,该限度⽤⼈眼所能看清的最⼩视⽹膜像的⼤⼩表⽰。

正常⼈眼所能看清的最⼩视⽹膜像的⼤⼩,⼤致相当于⼀个视锥细胞的直径。

视敏度:5⽶远处, .5mm缺⼝的⽅向, 视⽹膜像距为5µm, 眼视⼒正常定为1.0(三)眼的调节当眼看远物时(6⽶以外),正常眼不需任何调节物体就可成像在视⽹膜上。

看近物时,⼊眼内光线不是平⾏的,需进⾏调节:1.晶状体前凸2.瞳孔缩⼩3.两眼轴向⿐中线会聚(四)眼的折光能⼒和调节能⼒异常1.近视近点前移轴性近视屈光近视2.远视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近点远移。

2015 秋 生理学 第1234批

2015 秋 生理学 第1234批

2015 秋生理学第一批1、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答: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分别组成了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与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其结构与功能上的主要区别就是:(1)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处分布密集,愈近视网膜的周边区域视锥细胞愈稀少;视锥系统细胞间特别就是中央凹处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单线联系”,甚至还可能存在辐散式的联系,无视杆细胞的会聚现象;同时,视锥细胞还有三种吸收光谱特性不同的视色素。

因此视锥系统特别就是中央凹处对光的分辨能力强,主司昼光觉与色觉,但对光的敏感度较差,中央凹在亮处有最高的视敏度与色觉。

(2)视杆细胞在中央凹处无分布,愈近视网膜的周边区域视杆细胞愈密集;视杆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联络方式中普遍存在会聚现象;而且视杆细胞只有视紫红质一种视色素。

所以视杆系统有总与刺激的结构基础(会聚联系),因此对暗光敏感,但分辨能力差,在弱光下只能瞧到物体的粗略的轮廓、视物无色觉。

在暗光下视物主要靠视杆系统。

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答:(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与其它物质(电解质与小分子有机物)从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还有葡萄糖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钠离子、氯离子、水与尿素,虽然在肾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就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质就是由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它们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3、为什么说小肠就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位?首先胃就是暂时储存食物及研磨食物的地方,进入小肠后,多种外分泌消化腺,如胰液中各类胰酶,胆汁,小肠液将三大营养物——糖,脂肪,蛋白质,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分解为各类可吸收最小物质。

复习题(09)

复习题(09)

复习题(09)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一、A型选择题1.感受器的发生器电位和感受细胞的感受器电位具有以下哪一特征A.“全或无”现象B.沿膜向远处迅速传导C.可总和D.有较长的不应期2.下列关于感受器电位的叙述中,错误的为A.都为去极化型的电位变化B.为导致传入神经纤维爆发动作电位的一种过渡性电变化C.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D.可进行总和3.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对刺激强度的表达方式之一为A.改变传入冲动的幅度B.改变传入冲动的频率C.改变传入冲动的速度D.改变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4.参与兴奋传入的神经纤维数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为A.呈正变B.无关系C.呈反变D.呈双曲线5.刺激感受器时,刺激虽仍持续但传入冲动已开始下降的现象称为A.疲劳现象B.抑制现象C.传导阻滞D.适应现象6.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快适应感受器的为A.肌梭B.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触觉感受器7.眼折光系统的功能是A.调节入眼的光量B.感光换能C.使物像清晰成像于视网膜上D.产生色觉8.下列哪项是关于正常成年人眼折光系统光学特性的正确描述A.视近物(<6m)必须调节,视远物(>6m)也必须调节B.视近物(<6m)必须调节,视远物(>6m)不需调节C.视近物(<6m)不需调节,视远物(>6m)也不需调节D.视近物(<6m)不需调节,视远物(>6m)必须调节9.在生理范围内,人眼折光系统中折光能力经常改变的结构是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10.下列哪种情况下,眼的近点远移A.眼的折光能力增大B.晶状体的凸度增大C.晶状体的弹性下降D.睫状肌中的环形肌收缩11.当悬韧带松弛时,可导致A.瞳孔增大B.瞳孔缩小C.晶状体曲率半径变小D.晶状体曲率半径变大12.在5m处的E字中相距1.5mm的缺口在正视眼的视网膜像中的距离约为A.0.5μmB.5μmC.50μmD.500μm13.当睫状肌中的环形肌成分收缩时,可导致A.瞳孔缩小B.晶状体变得较为扁平C.眼的折光能力变小D.晶状体向前向后凸出14.人眼充分调节后,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A.第一焦点B.第二焦点C.节点D.近点15.眼的近点主要取决于A.瞳孔的直径B.角膜的弹性C.晶状体的弹性D.玻璃体的折光度16.平行光线经过眼折光系统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前的眼为A.近视B.正视C.远视D.老视17.下列关于远视眼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视近物(<6m)必须调节,视远物(>6m)也必须调节B.视近物(<6m)必须调节,视远物(>6m)不需调节C.视近物(<6m)不需调节,视远物(>6m)也不需调节D.视近物(<6m)不需调节,视远物(>6m)必须调节18.下列哪种情况时瞳孔缩小A.视远物时B.暗处C.交感神经兴奋D.有机磷中毒19.人眼视网膜上仅有视锥细胞的区域是A.黄斑中心的中央凹B.视神经乳头C.视网膜的周边部D.鼻侧视网膜20.下列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外段呈短圆锥状B.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部C.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D.不能产生动作电位21.人眼视网膜中央凹处分辨能力最高的原因主要为A.视杆细胞多而集中,视网膜细胞间为单线联系B.视杆细胞多而集中,视网膜细胞间为聚合联系C.视锥细胞多而集中,视网膜细胞间为单线联系D.视锥细胞多而集中,视网膜细胞间为聚合联系22.下列关于视紫红质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对光敏感B.合成、分解为不可逆反应C.为视杆细胞外段视盘膜上的受体蛋白D.在暗处合成增快23.下列哪一种情况可引起夜盲症A.缺维生素AB.缺维生素BC.缺维生素CD.缺维生素K24.受光刺激后,感光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是A.去极化B.反极化C.爆发动作电位D.超极化25.光刺激引起感光细胞形成感受器电位的主要机制是导致外段膜上的A.Na+通道开放B.Na+通道关闭C.K+通道开放D.K+通道关闭26.视网膜细胞中能产生动作电位的为A.视杆细胞B.视锥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27.暗适应过程的第二阶段,发生视觉阈值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分解B.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合成增强C.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分解D.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合成增强28.从暗处初到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而不能看清物体的主要原因为A.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分解B.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合成增强C.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分解D.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合成增强29.通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A.20-2000HzB.1000-2000HzC.20-20000HzD.1000-20000Hz30.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通路是A.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耳蜗B.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耳蜗C.外耳→鼓膜→听骨链→圆窗→耳蜗D.颅骨→耳蜗31.通过鼓膜-听骨链通路传导声音可使声音振动A.压力不变而压强增大B.压力增大而压强不变C.压力不变而压强减小D.压力减小而压强不变32.耳蜗底部受损时A.高频听力受损B.中频听力受损C.低频听力受损D.所有频率的听力都受损33.低频声波引起基底膜的最大振动部位位于A.靠近卵圆窗的基底膜B.耳蜗底部的基底膜C.中段基底膜D.耳蜗顶部的基底膜34.下列关于耳蜗基底膜振动的描述中,错误的为A.以行波的方式进行B.由蜗顶处的基底膜向蜗底传播C.不同频率声音行波传播的远近不同D.不同频率声音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35.下列关于耳蜗微音器电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一种交流性质的电变化B.在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频率与声波振动完全一致C.在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幅度与声波振动完全一致D.对缺氧和深麻醉敏感36.听毛细胞顶端膜两侧的电位差值为A.40mVB.80mVC.120mVD.160mV37.椭圆囊的适宜刺激是A.身体水平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B.身体垂直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C.身体水平方向的直线匀速运动D.身体垂直方向的直线匀速运动38.球囊的适宜刺激是A.身体水平方向的直线减速运动B.头以重力作用方向为参考点的相对位置变化C.以身体长轴为轴心的旋转变速运动D.身体水平方向的直线加速运动39.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A.旋转匀速运动B.旋转变速运动C.直线匀速运动D.直线变速运动40.当人体头部前倾30o、围绕身体垂直轴向左旋转开始时,出现的水平方向的眼震颤的表现为A.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右B.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左C.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左D.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右二、B型选择题A.机械感受器B.伤害性感受器C.光感受细胞D.化学感受器E.温度感受器1.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属于2.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属于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属于4.肌肉内的肌梭属于A.角膜B.晶状体C.瞳孔D.玻璃体E.房水5.视近物时变凸的眼球内结构是6.在人眼折光能力的调节中,发生变化的主要结构是7.在视近物时,直径变小的眼球结构是8.弱光小散大而强光下缩小的是A.正视眼B.老视(老花眼)C.近视眼D.远视眼E.散光眼9.晶状体弹性减小导致调节能力下降,近点远移的眼为10.视近物和视远物都必须调节才能看清的非正视眼为11.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方的非正视眼是12.需带凹透镜矫正的非正视眼是13.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的非正视眼为A.极化状态B.去极化(状态)C.超极化(的慢电位)D.去极化或超极化E.动作电位14.无光照时,视杆细胞的膜电位处于一定的15.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为一种16.视网膜的各种细胞中,只有神经节细胞能产生17.当毛细胞顶端膜上静纤毛受外力向动纤毛侧偏转时,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为18.当毛细胞顶端膜上静纤毛受外力向背离动纤毛的一侧弯曲时,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为三、X型选择题(多项选择题)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包括A.具有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C.编码作用D.适应现象E.相对不疲劳性2.感受器对刺激强度表达的编码方式包括A.改变传入神经纤维上冲动的幅度B.改变传入神经纤维上冲动的频率C.改变传入神经纤维上冲动的波形D.改变传入神经纤维上冲动的速度E.改变传导冲动的神经纤维的数量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包括A.晶状体凸度增大B.瞳孔缩小C.眼裂增大D.眼内压增高E.双眼视轴向鼻中线会聚4.眼的折光异常包括A.近视B.远视C.老视D.散光E.色盲5.下列哪些是关于老视的正确描述A.晶状体弹性下降B.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下降C.近点远移,因此视近物需佩戴眼睛矫正D.视远物需眼调节,因此视远物需佩戴眼镜矫正E.随老年人年龄增长而发展6.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B.对光的敏感度高C.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差D.可产生色觉E.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7.下列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B.对光的敏感度较低C.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高D.可产生色觉E.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8.中耳增压效应的机制包括A.鼓室内空气的共振B.鼓膜与卵圆窗受力面积之比C.咽鼓管的作用D.听骨链中杠杆长臂与短臂之比E.耳内肌(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收缩9.下列关于耳蜗基底膜振动的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A.正常时卵圆窗膜的振动最终导致基底膜振动B.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的方式传播C.基底膜振动是由蜗底向蜗顶传播D.声音频率不同时,引起的行波传播距离和最大部位不同E.基底膜的振动导致盖膜与基底膜之间出现横向的交错移动10.下列关于耳蜗微音器电位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是一种交流性质的电变化B.潜伏期短C.无不应期D.对缺氧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E.频率、幅度与声波振动完全一致四、是非判断题1.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周围环境改变的结构。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第一篇: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人体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与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构成各种复杂的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有眼、耳、前庭、嗅上皮、味蕾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各种感受器只对一定性质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特性称为特异敏感性。

每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

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各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受刺激时,在感受器细胞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特征。

当它引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功能的完成。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四)感受器的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继续存在,但由其所诱发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第二节视觉器官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

引起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它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折光系统等部分组成。

生理学第二版 第9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二版 第9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3.眼球震颤 *概念:躯体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眼球不随意运动。 *分类: 水平性 垂直性 旋转性 *过程:慢动相、快动相
照强度而变化的反 射。
弱光→扩大, 保证清晰成像 强光→缩小, 保护视网膜 互感性对光反射:光照一侧,两侧瞳
强光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 区双侧缩瞳核双侧瞳孔缩小
临床意义:判断CNS病变部位-中脑 全身麻醉的深度 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3.双眼球会聚(辐辏反射)
视近物,双眼同步内旋.
意义:使物像落于 两眼视网膜的 对称点上, 产 生单一像觉。
蜗管: 内淋巴,为盲管
顶部相通
鼓阶: 外淋巴与圆窗膜相连
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 功能: 1、速度变化 2、维持姿势平衡 3.头部位置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
1、毛细胞(如图) 2、半规管的感受装置:壶腹嵴
适宜刺激:旋转变速运动 3.椭圆囊和球囊
感受装置:囊斑 适宜刺激:直线变速运动
距离感受器
接触感受器 平衡、本体、内脏感受器等
光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2) 所接受刺激的性质:温度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适宜的刺激 定义: 一种感受器通常对某种特定 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 意义: 一种感受器仅向中枢传递一种 刺激信息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定义: 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 刺激的能量转变成生物电能。
带,后者 又系于睫状体;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
反射过程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视物模糊 皮层-中脑束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 肌痉挛→近视

光反射到视网膜上的原理

光反射到视网膜上的原理

光反射到视网膜上的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遇到物体时,会发生一系列的光学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光的反射。

视网膜上的光反射原理是指光在穿过眼睛的各个透明介质(包括角膜、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后,最终在视网膜上产生反射。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性。

光传播过程中,如果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遵循两个基本原理――光的折射和反射。

光的折射是指光通过透明介质界面时,会发生偏斜的现象,而光的反射则是指光在介质边界上的反射现象。

在眼睛中,光首先通过角膜,这是一层透明的球形面,可以视为眼睛的窗户。

光进入角膜后,会经过一个折射过程,使光线偏转,并聚焦到眼球内部的一个点上,这个点被称为焦点。

接下来,光经过水晶状体,水晶状体是位于眼球内部的一个透明体,它具有变焦功能,可以调节光线的聚焦距离。

最后,光通过玻璃体,继续向后传播,直到达到视网膜。

视网膜是眼睛中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它位于眼球内部,相当于一个反射层。

视网膜的关键结构是视觉细胞,包括感光细胞(棒状细胞和锥状细胞)和神经细胞。

这些感光细胞中的视觉色素可以吸收光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当光到达视网膜时,光的能量会激活感光细胞,这些细胞通过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再将这些信号解读为我们所能看到的图像。

当光线穿过角膜、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时,会受到光的折射作用,这意味着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光的折射现象使光线在眼球内部聚焦到一个点上,这就是光的焦点。

如果眼睛的组织产生了不正常的结构或形状,光线的折射就会产生偏差,导致视觉问题,如近视或远视等。

另一方面,光的反射也是视网膜上光反射的重要原理之一。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如果介质的特性不同或介质表面不光滑,光就会发生反射。

在眼睛中,光从空气中通过角膜进入眼睛,然后从玻璃体通过视网膜。

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光会反射回角膜表面,称为角膜反射。

角膜反射是医生在进行眼睛检查时用来评估角膜曲率和眼球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理学——人体感觉

生理学——人体感觉

.第三章人体感觉第一节概述一个感觉的形成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首先是感受刺激并对刺激的特性、强弱加以区别,这通过感受器完成。

其次是将感觉信息传到各级中枢和大脑。

最后形成感觉。

1.感受器对不同刺激的区分-适宜刺激各类感受器具有一个共同的机能特点,即对某种机能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而对其他能量形式的刺激则敏感性极低或不发生反应,对某种特定感受器而言,敏感性最高的或阈值最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如光对视网膜,声波对耳蜗螺旋器。

感受器具有不同的适宜刺激,从而使人能区分不同的刺激形式。

2.感受器冲动的产生–感受器的能量转换特性感受器在适宜刺激作用下发生兴奋,无论刺激是何种形式,感受器可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电变化或神经冲动,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膜电位产生变化,它是一种局部性的电位变化,这种局部性的电位称为发生器电位或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具有如下特征:①只有刺激作用于感受膜区域时才发生;②不传播,只对临近部位发生电紧张效应;③在一定限度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减升降,当电位上升至一定水平达到轴突膜的阈电位时,即转为沿着轴突传播的神经冲动;④在一刺激连续的作用下,电位往往逐渐减小,发生适应现象;⑤无潜伏期;⑥不易受局部麻醉药物(如奴佛卡因)的影响。

3.感受器对刺激强弱的区分-编码作用随着刺激强度增加,感受器传入神经上的冲动频率增加,感受器将不同刺激强度的刺激转化为传入纤维上的不同冲动频率的特性称为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4.感受器的适应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一段时间之后,感觉纤维冲动发放的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第二节视觉器官引起视觉的外周感受器官是眼,它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折光系统等部分组成。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在这个可见光谱的范围内,人脑通过接受来自视网膜的传入信息,可以分辨出视网膜像的不同亮度和色泽,因而可以看清视野内发光物体或反光物体的轮廓、形状、颜色、大小、远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但视物无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且视物时只能有较粗略的轮廓,精确性差,这称为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另一种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有关的传递细胞等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类似白昼的强光条例下才能被刺激,但视物时可辨别颜色,且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境界都能看得很清楚,有高分辨能力,这称为视锥系统或昼光觉系统(前述视敏度的测定实际是视锥系统视力的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