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
简论新经济泡沫及其破灭
简论新经济泡沫及其破灭导读:本文简论新经济泡沫及其破灭,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新经济的迅速崛起及其表现曾经如神话一般风靡全球,令人目眩。
但2001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在连续120多个月的高增长后持续低迷,失业率攀升,购买力低下,投资增速探底,股市动荡,各大公司大规模裁员,种种迹象都表明: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期;“殃及”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一个新经济泡沫破灭了。
一、新经济泡沫破灭的原因对于新经济泡沫的破灭,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人们对新经济的流行看法中窥其一斑,寻找出新经济是否与传统经济的商业周期类型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了。
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首先,新经济所使用的主要资源与传统经济不同。
新经济所使用的主要资源是信息,物质资源仅作为辅助材料,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所决定;传统经济则以物质资源为主,以信息资源为辅,信息生产尚未达到产业化程度。
其次,新经济的运行规制也与传统经济不同。
比如,信息产品销售和使用的可重复性,平均成本递减的无限趋势,垄断与竞争的双向极端强化型市场结构等,都正在或将要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规则。
最后,新经济的创新频率加快,新的产品不断出现,经济始终处于景气状态,传统经济周期的变化在所难免。
也许有一天,信息技术的成熟将会改变传统经济的某些规律,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经济环境之中。
让我们对上述观点稍加分析。
首先看第一个观点,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所使用的主要资源是信息,物质资源仅作为辅助部分,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所决定。
如果仅从IT行业中的软件生产的角度来讲,上述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信性。
软件作为信息产品的典型代表,它的生产主要靠人的脑力劳动来完成,其物质载体仅仅是再也普通不过的硅。
但是,我们要问,软件仅仅是最终被人们用来直接消费的最终消费品吗?显然不是。
因为人们使用软件的最终目的是扩大人们对物质产品和其他精神产品的消费范围和程度。
有了软件,不仅可以借助于与之相配套的计算机硬件来帮助完成其他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等社会经济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人们消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程度和范围。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泡沫经济的简介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第二是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贸易立国”的政策。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日本经济增长迅速,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
从战后到泡沫崩溃前的这段时间看,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在1950年只有109亿美元,而到了1980年则超过了10000 亿美元,同时期人均国民收入在1950年只是123美元,在世界上排第三十七位,到了1980年则增长到7680 美元,上升到发达国家的第十三位。
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崛起,“贸易立国”的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日本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资金,为本国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日本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经济飞速发展,而同期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如在198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而此时的日本则保持着4% 的增长率,美国对日本长期的贸易顺差地位越来越不满意,美国国内对改变这种状况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1985年9月,美国主导了由美、德、日等国签署的《广场协议》,此协议要求日元升值并开放国内市场等。
就这样,日本的经济改革就在美国的逼迫下匆匆进行,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这次改革并不能完全独立的以本国利益优先为目标进行,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渗透着美国的特殊影响。
正是在这次改革之后日本国内的流动性迅速增加、投机盛行,这导致了日本国内股市和楼市泡沫越吹越大,是泡沫就会破裂,最终在1990年前后股市和楼市的价格出现大幅下降,而后崩盘,资产价格的暴跌无可避免的导致实体经济的大幅收缩,此后日本经济陷于长达十年的低迷期。
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
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通过对1985-1990年国际经济协调过程中日本宏观政策的分析,从一个更宽阔的视角来说明泡沫经济形成、破灭的原因和过程。
这个过程或许可以表明,一个国家在改变增长模式、转变发展战略、开放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社会的初期,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因为失去平衡感而出现的失误。
毫无疑问,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等多个层面,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
但是,由于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现象。
由此出发,分析将主要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上展开。
一、泡沫经济的有关背景(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
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
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
”(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削减联邦政府支出;(2)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3)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干预;(4)反通胀的货币政策。
其中,降低税率和减轻纳税人负担是“里根经济学”的核心。
里根认为,“税率低则国库盈;税率高则国库空”。
要想国民富裕、国家富强,应该从减税开始。
只有降低所得税率,人们收入增加了,才会更多地去消费、去储蓄、去投资,才能刺激生产。
生产规模扩大了,就能克服“滞”;市场供应增加了,就能克服“胀”,从而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
同时,“我们不只是希望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而且还要通过减税来减少政府开支、压缩政府规模、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日本70年代后的泡沫经济破灭对我国的警示
日本70年代后的泡沫经济破灭对我国的警示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大量剩余资本引发泡沫,宏观政策失误,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土地神话”,投机之风席卷列岛,政治体制不健全;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对我国的启示有: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实施泡沫经济风险教育,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日本;泡沫经济;启示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形成及破灭,教训深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诸多启示。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从1956年至1975年,日本经济举世瞩目,GDP年平均增速9.5%,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经济出现了“外向化”的趋势,即从高速增长时期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了“出口主导型经济”。
日本政府实施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及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造成大量资本过剩。
过剩资本集中流向了投机性较强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造成股价、地价及房价暴涨。
房地产、股票价格节节攀升,资产效应使得日本经济表象极度繁荣,股票、土地等资产价格的异常上升,明显脱离了实体并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过热的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潜在危机。
由于土地价格太高,个人住宅用地、企业商业用地均无法得到满足。
为降低土地价格,日本政府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
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
日本股市大幅下挫,到2003年,已跌破8000点,创20年来新低。
紧随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急剧下跌,跌幅超过46%。
1994年,东京、大阪等的房价跌幅已经超过了50%。
由此,房地产泡沫破灭了。
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至2001年,由于股市和地价等资产价格的缩水,日本经济累计资产损失就达1330万亿日元,并且,造成了长达10年的经济萧条。
二、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客观判断我国经济状况。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可能使宏观政策失去回旋的空间。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问题等交织在一起时,宏观政策的权衡、选择和调整会变得非常困难,可能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严重失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80年代在美美国人。日本从此陷入长达10多年的经济衰退,后来日本人将整个90年代称为失去的10年。
逼迫日元升值,这样才能彻底削弱日本出口工业品的竞争力。
广场协议的背后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此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 金刚柱般的大楼是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物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 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语中“平成景气”基本与此同义,但有时也包括此后的经济萧条阶段。
泡沫经济背后的原理
泡沫经济背后的原理泡沫经济是指由于市场炒作和投机活动的过度泛滥而产生的一种不合理的经济现象。
虽然泡沫经济的形成往往源于特定的经济背景和政策环境,但其背后的原理主要包括市场心理、信息不对称、资金过度流动和投机活动等因素。
首先,泡沫经济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心理的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普遍存在“市场心理”现象,即盲从和羊群效应。
在这种心态下,投资者倾向于跟风追涨杀跌,盲目跟从他人的投资行为,使得市场价格失去了与基本面的关联,形成了投机泡沫。
当市场信心低迷时,投资者普遍出现恐慌性卖出,加速了泡沫的破灭。
第二,信息不对称也是泡沫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泡沫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往往存在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能力的不对称。
一些经济重要信息往往被少数人所独有,而普通投资者难以获得,导致市场价格失真。
信息不对称还存在于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当某一方以不透明的方式操纵或掩盖信息时,也容易引发泡沫经济。
第三,资金过度流动也是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金过度流动是指大量的资本涌入某一市场或领域,使得市场价格异常上涨。
这种过度流动的资金往往涉及银行信贷、股票市场等其他金融工具的运作,使得市场产生了过于乐观的情绪,形成了虚假的经济繁荣。
当资金流动性减弱或流出时,市场容易出现恐慌性抛售,使泡沫迅速破灭。
最后,投机活动也是泡沫经济背后的重要原理之一。
在泡沫经济中,投机活动在推动价格上涨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投机者往往采取多种手段,如短线交易、融资炒股等,追求快速高额的利润。
这些投机活动往往与市场的基本面脱节,并且容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加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综上所述,泡沫经济的形成背后主要涉及市场心理、信息不对称、资金过度流动和投机活动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经济和政策背景下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出现。
了解并掌握泡沫经济的原理,对于预防和应对泡沫经济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分析报告
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泡沫经济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报告旨在对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和应对之策。
一、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的背景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出现,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1. 技术变革的引领:互联网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推动了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
2. 投资热潮的兴起:由于对互联网的憧憬和追逐,大量投资涌入互联网行业,推高了相关企业的市值。
3. 媒体宣传的推波助澜:媒体不断渲染互联网行业的光鲜形象和高回报率,引导了更多人投资于该行业。
二、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的特点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具有以下特点:1. 估值虚高:互联网企业由于投资者的炒作和预期,其市场估值高企,远超其实际价值。
2. 创业浪潮: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下,创业者迅速涌现,传统行业和新兴企业都投身互联网行业。
3. 资金链紧张:投资者过度乐观的预期导致资金大量流入互联网企业,而很多企业却无法持续盈利。
4. 大量的投资并购:由于投资者对互联网行业的好处看好,大量投资并购活动展开,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引发的问题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 资产泡沫破灭:投资估值虚高的互联网企业沦为“空中楼阁”,市值暴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2. 就业危机:互联网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许多企业破产或倒闭,造成大量失业。
3. 经济不稳定:互联网泡沫经济的破灭会导致金融系统和整个宏观经济出现动荡,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风险。
4. 投资热情降低:一旦投资者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他们可能对这个领域的投资兴趣减弱,进一步造成互联网产业的萎缩。
四、应对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的策略为了避免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监管:政府应该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力度,防范资金的过度流入和估值虚高的情况。
2. 风险防范:投资者应该审慎评估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避免盲目追逐热门概念和夸张的宣传。
第四章日本的泡沫经济总结
泡沫经济期(1986年——1991年)
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种经 济现象。表现为经济异常繁荣。根据不同的经济指 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 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这是日 本战后仅次于19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 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日语中「平成景気」的指的就是这个时期,泡沫经 济日语为「バブル経済」。
广场协议(プラザ合意)--泡沫经济的导火索
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 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 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美、日、英、 法、西德5个工业发达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秘密会晤 并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 使美元对日元、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 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从而导致日元大幅升值。
启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 本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即“失落十年”(The Lost Decade)。从高速增长到长期停滞,日本的发展 经历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于经济起飞的新兴国家提供 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活教材。作为最重要的产品输出国,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人民币面临巨大的 升值压力。这一局面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极 为相似。 纵观日本经济近三十年来的发展,1985年的广场协议 是一个转折点。有分析指出,广场协议后,受日元升 值影响,日本出口竞争力备受打击,经济一蹶不振了 十几年。甚至在经济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广 场协议是美国为整垮日本而布下的一个惊天大阴谋。
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格出现投机性的暴涨,因而背 离经济基本的一种虚假经济现象,这犹如附着在经 济体系表面的一层肥皂泡,可是却缺乏足以支撑经 济持续繁荣的基础因素。
关于日本泡沫经济溯源与启示
关于日本泡沫经济溯源与启示题目:1. 日本泡沫经济的缘起2. 泡沫经济的形成与扩大3. 泡沫经济的破碎4. 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的影响5. 泡沫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启示摘要:本文旨在揭示日本泡沫经济的溯源与启示。
首先,文章简述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缘起,探讨了在1980年代初期,日本通过资金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等手段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背景。
接着,文章分析了泡沫经济的形成与扩大的原因,发现日本政府在形成泡沫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后,文章重点讨论了泡沫经济的破碎及其对日本经济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最后,文章总结了泡沫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启示,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缘起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是指股票、土地等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引发经济虚高繁荣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由于资金政策的改变和金融自由化等因素,出现了资本流入及房价上升等现象,这些趋势助长了一种繁荣景象,即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通过资金政策的调整达成了通货紧缩的目标。
与此同时,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使得资本市场和股市运作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和青睐。
在通货紧缩和金融自由化的微妙背景下,日本经济出现了旺盛发展的趋势,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和影响。
具体来说,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金融、地产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有关,日本各种资产价格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上涨,形成了资产价格过度膨胀的现象。
二、泡沫经济的形成与扩大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金融自由化、资产价格日益上涨、股市狂潮和土地价格上涨。
首先,1980年代初,日本FSA(金融服务局)将金融自由化作为其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政策之一。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成果在于激发了股权市场和银行贷款市场的活力,加快了投资回报率。
然而,日本许多银行放松了对于贷款规则的监管,从而导致了许多非法的金融交易,使得经济出现了大量的资本增长和缺乏充分的市场价格监管现象。
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
• 3、三“信”现象:信用危机、信心危机、 信任危机。 • 银行暴露出坏账问题——信用危机 • 人们对经济前景感到不安——信心危机 • 人们对政府与政治家感到不可信赖——信任 危机。
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
• 一、泡沫经济膨胀与破灭的过程 • 1987年10月,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美 国股市暴跌,美国经济开始步入萧条。 • 日本央行将再贴现率调至2.5%的水平 • 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89年 底将225日经指数推至38915日元的高点。
• 资产效应的影响下: • 1、刺激了消费的膨胀 • 2、导致建筑、土地交易的空前活跃。资产 价格不断攀升,住宅需求、设备投资快速 增长。 • 3、在股票市场高涨的影响下,企业的生产 活动转向资本运作。
• 繁荣的日本与萧条的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超过和取代美国指日可待。 • “全世界要向学习日本,依赖日本的援助” • 1989年5月日本央行将再贴现率提高至 3.25%,年底股价到达顶点,90年年中土地 市场开始下跌。
• 二、泡沫破灭的主要表现 • 1、三“惜”现象:银行“惜贷”、企业 “惜投”、家庭“惜买”。 • “泡沫经济”的后遗症: • 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惜贷 • 企业设备过剩、收益下降——惜投
应用文-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影响和思考
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影响和思考'\r\n 【摘要】日本在战后飞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然而,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被称为“泡沫经济”的经济过热现象,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严重经济萧条,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危机?“泡沫经济”的产生和破灭,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一事件对同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我国,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值得思考。
【关键词】日本经济泡沫经济赶超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1960 —1990 年间的日本经济增长是全世界最快的,30 年里日本的国民收入增长了3 倍,而当时美国经济则饱受滞胀的困扰。
日本在完成赶超欧美的目标后,在80 年代末出现的泡沫经济,以及90 年代初这种泡沫经济的崩溃并发生内生型的金融危机,一批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纷纷倒闭,日本政府采取的持续多年的经济刺激收效甚微,在20 世纪的最后十年里,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徘徊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经济在90 年代高速增长,产生巨大的反差。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破灭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首先,让我们对这次“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和过程作简单了解。
一、“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及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越南战争,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元严重外流,带来美国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
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美元陷入危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开始崩溃。
而此时,日本的对外贸易摩擦加剧。
特别是美国对日本贸易,在1965年转为逆差之后,1971年美国的贸易赤字猛增至35.6亿美元,1972年又增至41.6亿。
由于美元危机后日本的大量出口遭到非议,国际在1973年3月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同时,也要求日元升值。
此后,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加之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为日后的萧条埋下了祸根。
1985年五国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1985年9月至1988年11月的3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从1美元兑换23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换121日元。
浅析“泡沫经济”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
“
. 刃 .. 口 .口曰 ...
. X ; ”
、
遥害 及 对 策
O 刘江云
“
泡 沫 经 济 是 经 济 发 展过 程 中
、 ,
”
增 长 之 后 忽 视 了 国 际 市 场 变动 因
,
的政 策 在 客 观 上 阻 碍 了产业 升 级
,
,
某 一 阶 段 各 种 证券 资 产 房 地 产 的
。
因 此 大 量投 资者认 为 在
“
”
。
业 产 品 技 术 含 量低
,
当 国 际市 场 需
经 济 增 长过 程 中 土地 价 格 会 出 现快 速 上 涨 为 了 赚取 巨 额 利 润 必 然 将 大 量 资金投 入 到 房地产业 因此 更 加 速 了 房地 产 价 格 的飘 升
。 ,
在 分 析 东 南 亚 金 融 危 机 的 原 因时 也 可看 到 东南 亚 各国 在 以
, , 。
;
大 损 失 并 保证 其 在 健 康 轨 道 上 运 行
。
、
银 行 以 为 房 地 产 抵 押 贷 款 方无 一
甚 至 不惜 以 超 金 融 缓 和 政 策 为 手 段 来确 保 美 元 汇 率的 稳 定 结 果 付 出 了 平 成 泡 沫 经 济 的 巨 大 代价
, , ,
带 动 了整 个 经 济 的 高速 增 长
些出
,
。
而这
特 别 是 经 济 相 对 发达 的 大 城市 情 况 更是 如此
,
口
企 业 主 要 是 劳 动 密集 型 企
素的 影 响 特 别 是 在 日元 已 大 幅 贬
西方经济史中的金融泡沫与经济崩溃
西方经济史中的金融泡沫与经济崩溃金融泡沫与经济崩溃是西方经济史上重要的现象,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出现过,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西方经济史中的金融泡沫与经济崩溃,并分析其原因和教训。
一、南海泡沫与南海经济崩溃南海泡沫与南海经济崩溃是17世纪英国经济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17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在东南亚进行贸易活动。
由于东南亚地区的财富和资源,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一度飙升,形成了南海泡沫。
然而,由于公司的经营不善和贪污腐败,南海泡沫最终破灭,导致了南海经济的崩溃。
二、美国1929年股市崩盘与大萧条美国1929年股市崩盘与大萧条是20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繁荣,股票价格不断上涨,投资者信心高涨。
然而,由于投机行为和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股市最终崩盘,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
三、2008年次贷危机与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是近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的起点。
在200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银行纷纷发放高风险的次贷,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高涨。
然而,由于次贷的违约率上升和金融机构的杠杆过高,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崩溃,许多银行破产,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四、金融泡沫与经济崩溃的原因金融泡沫与经济崩溃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投机行为和过度杠杆是金融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
投资者的贪婪和对未来的过度乐观导致了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形成了泡沫。
其次,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和风险管理不善也是金融泡沫破灭的重要原因。
金融机构过度放松贷款标准,导致了不良贷款的增加,一旦经济出现问题,这些不良贷款就会迅速暴露出来,引发金融危机。
此外,政府的监管不力和政策失误也是金融泡沫与经济崩溃的原因之一。
五、金融泡沫与经济崩溃的教训金融泡沫与经济崩溃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教训。
经济学家如何解释经济周期中的泡沫
经济学家如何解释经济周期中的泡沫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泡沫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经济学家通过不同的理论和解释来探讨经济周期中的泡沫现象。
1. 效用理论解释根据效用理论,人们的需求和购买行为是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决定的。
在经济周期中,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人们对商品和资产的需求会增加。
这种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形成泡沫。
当经济开始衰退时,需求下降,泡沫破灭。
2. 市场失灵理论解释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无法自我调节,导致资源的错配和泡沫的形成。
在经济周期中,市场可能出现过度投资的情况,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的预期过于乐观,过度投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泡沫的产生。
当市场开始调整时,泡沫会破灭。
3. 投资信心理论解释投资信心理论认为,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泡沫起着重要作用。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投资者对经济的未来表现充满信心,他们愿意购买和投资更多的资产,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形成泡沫。
当投资者信心下降时,资产价格会下跌,泡沫破灭。
4. 金融创新与泡沫近年来,金融创新的发展也给经济泡沫的形成带来了新的因素。
金融创新可以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但也可能导致过度杠杆化和不稳定性。
当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滥用金融创新时,可能导致泡沫的形成和爆破。
在实际经济中,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来分析和预测泡沫的出现和破灭,以帮助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然而,泡沫的预测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尽管有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泡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管理泡沫仍然具有挑战性。
因此,及时识别和防范泡沫,以及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是保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什么叫泡沫经济以及泡沫经济如何产生的
什么叫泡沫经济以及泡沫经济如何产生的什么叫泡沫经济三个阶段泡沫经济可分为三个阶段,既泡沫的形成阶段、泡沫的膨胀阶段、泡沫的溃灭阶段。
产生根源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是以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流量的的资本。
现实资本(Actual Capital)就是以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实物形态的资本。
在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中不会出现泡沫,因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都是以实物形态流量为媒介,并进行和其相对应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货币形态流量。
因此人们认为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这也是泡沫经济总是起源于金融领域的根源。
此外,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其特殊的价格构成使土地资产成为了一种具有虚拟资本属性的资产,同时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每次经济泡沫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地产泡沫的破灭。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与联系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
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
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
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
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
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客观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泡沫经济如何产生泡沫经济,顾名思义是指经济运行状态像泡沫一样,繁荣的表面终究难逃破灭的结局。
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第二。
诸多“世界领先”的称谓和经济新常态,让我们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
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日本经济泡沫形成、破裂历程及影响1、日本经济泡沫形成破裂历程回顾从二战后一直到1985年,日本实施“贸易立国”发展战略,依靠美国提供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并在1987年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但80年代的美国,却是经济持续低迷。
美国认为日本长期搭美国的便车致富,于是在1985年发动了以“广场协议”为代表的“货币战争”。
美国联合英法德日,直接干预日元汇率,迫使日元大幅升值,随后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资产价格飞涨。
日本政府为了挽回出口市场的损失,意图刺激内需,使用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短短一年连续五次降息,将央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
长期超低利率政策和大量发行的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迅速膨胀。
到了1989年,经济泡沫已非常巨大。
日本政府为了阻止泡沫继续膨胀,打出两个组合拳,第一拳提升再贴现率,紧缩货币;第二拳直接管制房地产交易,控制土地融资。
但这两拳力度过猛,结果直接导致股市暴跌,房价崩盘,泡沫破裂。
此后10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和低迷的状态,被称为日本“失去的10年”。
2、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1)经济停滞不前。
日本战后GDP增长率平均保持在15%左右,到80年代泡沫期则稳定在7%左右,泡沫破裂后,增长率从90年的7.5%下降95年的1.4%,甚至出现了好几个年度的负增长(见图1)。
GDP总量在1997年到达到515万亿日元的峰值,然后开始裹足不前。
日元汇率从“广场协议”到1989年泡沫破裂前升值约1倍,到2011年,升值达到3倍(见图2)。
(2)资产泡沫严重。
日本股市从1982年的6000点,一直上涨到1989年的38900点,涨幅550%,泡沫破裂后,连跌4年,跌幅达到60%(见图3)。
房地产价格指数从战后到1989年上涨了约150倍,在泡沫顶峰时期,仅东京23个区的总地价已经超过美国全国地价,可谓盛极一时。
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
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泡沫经济是指经济中某一项资产价格(股票、房地产、黄金、艺术品等)出现不符合实际经济价值的快速上涨,并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内破裂的现象。
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对实体经济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研究。
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最直接影响之一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泡沫经济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投资者对于高涨的资产价格产生过度乐观的预期,大量资金涌入相关领域,金融市场因此迅速膨胀。
一旦泡沫破裂,资产价格会急剧下跌,使得金融市场陷入混乱,投资者纷纷赎回资产,甚至面临着破产风险,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
这将对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一旦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实体经济的运转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还表现在消费行为上。
泡沫经济出现时,大量的资产涨幅会刺激人们的财富效应,使得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进行高消费行为。
一旦泡沫破裂,资产价格下跌会导致财富缩水,进而使得消费者增加谨慎消费的倾向。
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力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泡沫经济破灭后,大量消费者都会选择降低消费水平,这将导致商品需求量下降,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生产和发展。
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显现在投资行为上。
泡沫经济时期,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会吸引投资者加大资产投资,甚至进行高风险的投机行为。
一旦泡沫破裂,资产价格的下跌会导致投资者的投资损失,进而使得投资者减少甚至停止投资。
这将造成实体经济中的资本投资不足现象,从而限制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经济萎缩。
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投资的稳定性将产生负面影响。
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还会产生影响在就业方面。
泡沫经济时期,资产价格上涨会带动相关行业的繁荣,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一旦泡沫破裂,资产价格的下跌会导致相关行业产生裁员潮,进而使得失业率上升。
这将对实体经济的就业市场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实体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从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看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
国际金融
! 上海金融 "!"地 # 四 $持续加息使泡沫经济破灭 资产价格的上涨毕竟难以持续 # 到了 !"#" 年
济萧条# 五 $ 从日本泡沫的经济形成和破灭看货币政 策的灵活性 & 广场协议 ’ 之后 % 日元的确出现了大幅升值 # 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 真正对日本经济产生 破坏性影响 $ 最终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达十年萧 条的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 % 而是日本银行连续失 误的货币政策 # 在日元升值后 % 出于对宏观经济紧缩的过度 担心 % 日本银行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 快速下 调了贴现率 % 使得金融市场流动性过于宽松 ) 出于 对汇率升值的过度担心 % 日本银行忽视了国内经 济平衡 % 持续地保持了低利率 ) 在低利率和过多的 货币刺激泡沫形成后 % 日本银行又过于担心资产 价格上升 % 匆匆忙忙快速下调了贴现率 % 导致泡沫 经济的破灭和金融市场的崩溃 #
$-$, # 是同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最高的 # 称为 ’ 平
成景气 (% 低利率更是刺激土地和股票价格持续而急剧 地上升 % )"(/ 年到 )"(" 年 #日本的土地价格暴涨 了约两倍 # 东京和大阪等大城市甚至达 *-$%+ 倍 ) 日经平均股价 )"(/ 年还只有 ))&&& 多日元 # 随后 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增加了美元对国外投 资者 的 吸 引 力 #大 量 海 外 资 金 流 入 美 国 #导 致 美 元 持 续 $ 大 幅 上 升 % )"’" 年 至 )"($ 年 * 月 # 美 元 与 其 他 )& 个 发 达 国 家 货 币 的 汇 率 上 升 了 一路上升 #)"(’ 年底 # 日本股票市场超过美国成为 世界第一 # 股价上涨在 )"(" 年达到最高值 +"&&& 日元左右 # 比 )"(/ 年上升了两倍多 % 资产价格膨 胀异乎寻常地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 形成了以 ’ 土地泡沫 ($’ 证券泡沫 ( 和 ’ 银行泡沫 ( 为特点的 ’ 泡沫经济 (% 日本的货币供应量在 )"(.%)""& 年的增长远 远超过名义 012 的增长幅度 # 实际经济增长率也 呈上升态势 # 但是除股价 $ 地价以外的普通商品价 格几乎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 没有发生变化 % 因此 # 面对货币供应 $ 贷款急速增加 # 地价 $ 股 价 等 资 产 价格暴涨的情况 # 日本银行虽然发出过信号 $ 提出 过警告 # 但在制定 $ 执行政策时并未反映出紧迫 感 # 没有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 与此相反的是 # 为了阻止投资者将资产从美 元转向日元 # 引起更大幅的升值 # 日本银行持续地 保持低利率 % 日本银行坚持认为 # 考虑到利率平价 的影响 #只有在美国保持较高利率的情况下 # 日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通过对1985-1990年国际经济协调过程中日本宏观政策的分析,从一个更宽阔的视角来说明泡沫经济形成、破灭的原因和过程。
这个过程或许可以表明,一个国家在改变增长模式、转变发展战略、开放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社会的初期,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因为失去平衡感而出现的失误。
毫无疑问,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等多个层面,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
但是,由于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现象。
由此出发,分析将主要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上展开。
一、泡沫经济的有关背景(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
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
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
”(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削减联邦政府支出;(2)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3)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干预;(4)反通胀的货币政策。
其中,降低税率和减轻纳税人负担是“里根经济学”的核心。
里根认为,“税率低则国库盈;税率高则国库空”。
要想国民富裕、国家富强,应该从减税开始。
只有降低所得税率,人们收入增加了,才会更多地去消费、去储蓄、去投资,才能刺激生产。
生产规模扩大了,就能克服“滞”;市场供应增加了,就能克服“胀”,从而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
同时,“我们不只是希望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而且还要通过减税来减少政府开支、压缩政府规模、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二)美国的财政赤字和高利率。
以“里根经济学”为基础的,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在里根总统的任期内,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
1980~198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上升到3.3%,失业率降到6%,平均通胀率大幅降低到4%。
但是,由于国防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的不断增加,里根政府关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
1980年,里根入主白宫时,美国私人部门的盈余和政府部门赤字尚能大体保持平衡,两者抵消仍能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净储蓄额还能为政府的过度开支提供融资支持。
1980年以后,美国私人部门的储蓄和投资持续缩小,政府支出不断扩大,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
1980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为79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2.9%。
1985年,里根总统第一届任期结束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为212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5.2%(见表1)。
在里根政府实施减税计划、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美联储则通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
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上任之初,他就连续三次提高利率。
当时,美国的官方利率达到两位数,明显高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市场利率高达20%左右,比主要发达国家大都高4个百分点(见图1)。
表1 美国财政赤字变化情况亿美元财政年度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财政部公布赤字790 1280 2080 1850 2120 2210图1 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中央银行贴现率(1979~1985年)(三)美元持续升值与巨额贸易赤字。
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启动了“美元利率上升→美元升值→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过程。
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增加了美元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大量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升值。
1979~1985年2月,美元与其他10个发达国家货币的比率上升了73%,美元对这些国家的汇率甚至已经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的水平(见图2)。
图2 1973-1987年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波动(年平均值)美元升值使美国的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
1980年,美国贸易赤字为150亿美元,1982年增加到360亿美元,1983年增加到670亿美元,1984年增加到1130亿美元。
巨额的贸易赤字使美国从1981年的拥有1410亿美元国外净资产的债权国,转变成1985年的拥有1110亿美元负债的债务国。
在4年时间里就发生了高达2500亿美元财富的转移。
到1986年末,美国对外净债务总额达2636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
对于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里根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认为,贸易赤字是过度投资的必然结果,而过度投资又是巨额预算赤字造成的。
著名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当时担任里根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一再向里根解释,只减少贸易赤字、不减少预算赤字不利于国民收支平衡和国民经济运行。
但是,里根政府始终没有把削减预算赤字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保罗.沃克、行天丰雄,1996)。
1985年初,美元涨风席卷了整个国际货币市场,美元汇率已经达到了极端高价。
盛极必衰,从1985年2月起,美元开始走低。
由于美元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和贸易计价货币,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元的贬值过程也就是非美元货币的升值过程。
因此,也是从1985年2月起,世界主要国家的非美元货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值,日元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也开始走强,并从此进入了一个持续升值的通道,后来的“广场协议”只是加快了日元的升值进程。
(四)日本的1985年。
在日本历史上,尤其是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与破灭的过程中,1985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一系列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
“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只是其中的一环。
1.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曾带有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日本政府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2.随着日本经济国际化步伐加快,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中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后来的“广场会议”和“卢浮宫会议”等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3.1985年前后,日本还酝酿着一场更深刻的变革,即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舆论更是指责日本政府封闭市场,输出失业。
这些舆论给了日本政府以强烈的震慑。
1985年,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也就是说,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非常重大的战略转变:(1)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2)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3)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显而易见,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同一个年份,本身就缩小了宏观政策的回旋空间。
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问题、国内经济目标与国外经济目标问题、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增加了宏观政策选择和调整的困难。
(五)日本贸易盈余的积累。
1985年前后,在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与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贸易盈余的积累。
从1964年开始,日本出现了贸易盈余,并逐年扩大,由此引发了长期的日美贸易冲突。
1980年以后,美国与日本的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激化、贸易摩擦升级。
1980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76.62亿美元,1985年为461.5亿美元,5年时间增加了5倍。
(六)“中曾根主义”。
1982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内阁首相。
1983年,他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略,从此日本进入了“中曾根主义”时代,即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提升国际地位,改善国际形象,以实现日本的政治大国理想。
早在1964年,日本加入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时,日本政府就提出,“日本只有争取成为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大国,直接参与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才能更有效地保持和发展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大国”。
1983年和1984年,中曾根在七国首脑会议上反复强调,日本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实现以内需为中心的稳定增长,维护世界经济自由贸易体制,通过加强经济政策协调,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并通过稳定外汇价格,扩大世界贸易。
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这些讲话均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阐述日本立场的,大国思维跃然其中”。
(七)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受日益扩大的贸易赤字和出口衰退的影响,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
1985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美日贸易决议案》和《紧急贸易及促进出口法案》,提出凡对美出口超过从美进口额65%的国家,将对其进口产品一律征收25%附加税。
日本首当其冲。
1985年9月,里根总统首次援引《贸易法》301条款,授权对日本进行贸易报复。
从本质上讲,贸易保护主义是与“里根经济学”相矛盾的。
长期以来,里根一直坚持贸易自由主义立场,强调“自由贸易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贸易越自由,就越利于经济发展,在美国与海外贸易伙伴之间,再也没有什么比自由贸易更重要”(里根,1991)。
但是,许多文献都表明,1985年前后,强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已经在美国国会中形成。
包括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美国财长詹姆斯.贝克在内的里根内阁成员,纷纷要求里根政府立即采取行动。
十多年以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在其回忆录中,谈到曾对他的决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封信,这封信是美国财政部的一位官员托他转交给詹姆斯.贝克的。
信中说:“我越来越担心美元的不断升值,同时也担心美元升值将给国内和国际经济带来的后果。
虽然,我不赞成政府过多地干预外汇市场,但是,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尤其是从最近市场波动和市场条件恶化的情况看,我们不得不考虑采取新办法,即我们应该干预。
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不稳定的均衡,我们的巨额预算赤字和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是通过融入海外资金来弥补的。
在财政赤字、经常账户逆差和国外资本流入这个因素中,前两个因素,即财政预算赤字和经常项目逆差不容易被改变,但第三个因素,即国外资本的流入则很容易发生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