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板块4生态专题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

合集下载

2020届 生物二轮复习 热点高考题型——生态类 课件39张 (全国通用)

2020届 生物二轮复习 热点高考题型——生态类 课件39张  (全国通用)
故共需要甲 500+250+1 250=2 000(g)。
• 题型技法
• 在具体计算时务必先澄清分配比例,再确定求解中应“顺 推(用乘法)”还是“逆推(用除法)”,以下图食物网为例 :
• (1)若已知“植物同化量(A)”,并告知其“传向动物与直 接传向人比例由1∶1调整为1∶2”,求解人最多增重变化 (M),计算时宜调“整顺前推A(用×12乘×15法+)A”×12×152=M1
模块四
微专题四 热点高考题型——生态类
能量流动图解类问题分析
• 能量流动图解类题目主要是通过能量流动图解考查能量的 来源、去向和能量传递效率等知识,以及结合生态工程考 查能量流动在生产中的应用。
• 典例1 图甲是某生态农业的结构模式图,图乙表示能量 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 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典例5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 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请回答有关问 题:
• (1)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呼吸是作_用__________。
• (2)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15率.62是5% _________________。第12一.7%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 效率是_____________。 1.17×105
• 2.合理选取能量传递效率
• 在进行能量流动计算时,应结合题意根据能量的来源和方 向,确定能量传递效率是10%还是20%。

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复习总结课件(期末复习课件)

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复习总结课件(期末复习课件)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该 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 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 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环境类型 树林 灌丛 草甸
样方个数
15 15 6
样方总面积/m2 6 000 375 6
蛇岛蝮蛇总量/条 56 83 19
在表2的三种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种群密度最低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 根 据 表 1 和 表 2 中 的 数 据 , 推 测 其 原 因 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2)营养物质(3)不换培养液 营养物 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4)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 数量
【解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酵母菌培养液的更换时间间 隔、培养时间,因变量是酵母菌数量,其中d曲线为对照组,其应该不 换培养液;培养液更换频率越高,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越少,营养越充 足,种群生长越趋向于“J”形曲线。
解题技巧:“J”形和“S”形曲线总结
[高考试炼]
1.(2019·全国新课标Ⅰ卷)某实验小组用细菌 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 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 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向预测

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在命题形式方面,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非选择题的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3.新考纲无变化。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关系图的判断技巧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

“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1)分析图示需注意: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某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只获得了“10%~20%”的能量,“所有狼”捕获“所有狐”时,获得的能量才是10%~20%。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开躲市安祥阳光实验学校专题十五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一、生态系统

(一)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二)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其中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

境的总和。

(三)组成关系

(四)功能: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一)非生物的物质(水分、空气、无机盐等)和能量(阳光、热能等),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二)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及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三)消费者: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

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消

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

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

(四)分解者:为异养型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蜣螂)。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是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

(五)各成分相互关系(如图)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一)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开始,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3、对食物链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生态学模块复习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生态学模块复习

【例】(2017年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 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 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 中合适的是( D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λ=1:种群增长率 = 0,种群属于稳定型, (>t4) 数量基本不变。
3 “S”型增长曲线(现实状态)
归纳比较 两种曲线的比较
3 “S”型增长曲线(现实状态)
【例】(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 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 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 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 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 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 出现J型增长阶段
3 “S”型增长曲线(现实状态)
③“S”型曲线 <K,出生率 > 死亡率,增长率 > 0 ≈K,出生率 = 死亡率,增长率 = 0 >K,出生率 < 死亡率,增长率 < 0

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54张)

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54张)

2020·T31 2018·T32

1.生命观念:通 过对群落结构类 型的考查,建立 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 通过对种群数量 变化曲线分析的 考查,提高考生 的模型构建能力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理清主干 1.据同化类型判断生态系统功能类群
生产者
“分解者”
2.辨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三个易混点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是“固定”而不是“照射”。 (2)10%~20%是相__邻__两__个__营__养__级__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 递效率。 (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传递效 率约为10%~20%。 ②能量利用率:能够被人类利用的能量占生__产__者__能量的比值。
(× ) (× ) (× ) (√ ) (× )
2.长句表达 (1)生物多样性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虎有东北虎、华南虎等多种类型,这属于哪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鹿 等多种动物又属于哪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 提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2)对于濒危物种来说,就地保护是否一定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为什 么?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 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名师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名师课件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 D 解析 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 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 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 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 故选D项。
替。(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 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人类的过度开垦 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由于 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 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
8.(2017·课标全国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 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 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 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 是________。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 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 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 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 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 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 级递减的特点。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ppt课件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ppt课件
1. 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化肥,食品 等工业废水以 及农田排水等含有大量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进入自然 水体后,使得以蓝藻和绿藻等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 殖,它们死后被需氧型微生物分解,使鱼类及其他水生生 物大量死亡,又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氨气和硫化氢的, 使水体发臭变黑。水体富营养化在淡水形成“水华”、 在海洋则产生“赤潮”。
3、水的利用和散失 水的利用:
植物体吸收的水大约有 1%—5%用于光合作用和呼 吸作用等。
水的散失:
未被利用的水,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是水分吸收的动力;是水分和无机盐在植 物体内运输的动力;还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
4、水分与矿质代谢
矿质元素必溶在水中呈离子态才能被植物吸收
水分——血管壁——组织液——组织细胞
血管壁可以让血液中水、无机盐、葡糖、氨基 酸等小分子物质通过,即它们不影响血浆与组 织液的浓度差
血浆中的蛋白质大分子正常时不能通过血管壁, 即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浓度差主要由它造成,血 浆蛋白含量过低,组织液不能正常回流,会导 致组织水肿。
特殊情况下,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渗到 组织液,组织液的浓度增大,组织液也不能正 常回流,也会导致组织水肿,如急性肾小球肾 炎,或某些炎症导致局部组织水肿。例如2001 年的高考题1
2、血浆中水分来源
消化道吸收而来;组织液的回渗;淋巴循环三条 途径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出生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死亡的个体)数目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要控制 死亡率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年初个体总数)的比率 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迁入率、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目占 迁出率 该种群个体总数(年初个体总数)的比率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ACD 【解析】第3年λ=1,而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说明 第3年和第2年的数量相等,A正确;第3年和第9年之间年份的λ值均小于1, 说明这些年份乌鸦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所以第3年乌鸦种群数量大于第9 年,B错误;第9年λ=1,说明乌鸦种群数量第9年和第8年的数量相等,C 正确;第10年λ=1,说明乌鸦种群数量第10年和第9年的数量相等,D正确。 故选ACD。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 为食的现象
寄生
原始合 作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 (宿主)的体液、组织 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 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 危害的现象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 起时,双方都受益,但 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 生活
数量坐标图 /
能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彼此互相有利
豆科植物 与根瘤菌
彼此互相抑制
非洲狮与 斑鬓狗
& 解题技巧 1.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ppt课件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ppt课件

途径
信息传递的途径包括直接传递和间接传递。 直接传递是指信息发送者直接将信息传递给 接收者,如声音、肢体语言等;间接传递是 指信息发送者通过中介体将信息传递给接收
者,如通过蜜蜂传递花粉的信息。
信息传递的作用与意义
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信息传递有助于生物体适应 环境,如蜜蜂通过采集花粉获得食物来源的信息;其次,信息传递有助于调节种间关系 ,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调节;最后,信息传递还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 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保护土壤和水 资源。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 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
公众参与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 同关注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低。
能量流动的过程与途径
过程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将太 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消费者通过摄食 获得能量,分解者通过分解有机物获 得能量。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途径,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 于摄食关系形成的结构,食物网是由 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包括人与环境)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包括人与环境)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包括人与环境)

第一部分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核心考点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比较

在一定空间内,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叫做生物群落。

(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

核心考点2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生物圈。

2、生态系统类型众多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核心考点3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产者:①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②固定太阳能到有机物中

③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化能合成的细菌也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

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①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②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形成统一的整体

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

肉食性动物2遗体、粪便等分解者

无机盐等CO 2等

太阳能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核心考点4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023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生态平衡和常见环境问题治理

2023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生态平衡和常见环境问题治理

2)在整个研究期内,该地区近海海洋渔业的生态赤字的发展变化趋势是 _2_0_0_5__-_2_0__0_9_生_,态赤字呈上升趋势,2009-2011呈下降趋势,之后逐年上升 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①近海渔业过度捕捞 ②海水养殖和管理技术落后 ③人类活动导致的各种污染 ④远洋渔业捕捞力度不够
考法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和实例 ① 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 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例如,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首先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 度利用。
相关实事:长江十年禁渔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考法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和实例 ②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 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例如,为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需要不断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还可以人工建造“生态屏障”。
专题四:结合热点情境和课本模型的生态专题
第4讲:生态平衡和常见环境问题治理 考法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法2 生态足迹和生物多样性 考法3 常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与治理
考法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 ①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保___持__或___恢__复__自___身__结___构__和__功___能__相___对__稳__定____的能力。 ② 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具___有__一__定___的__自___我__调__节___能__力___ ——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有__一__定___限__度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2014·全国卷Ⅱ)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
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
2014·卷IIT31:物质循环的形式 2015·卷IT31、2015·卷IIT31:能量流动的特点 2016·乙卷T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基本规 律 2016·丙卷T5,2016·丙卷T31:微生物的分解作 用及能量流动的特点
3.生态来自百度文库统的信息传递(Ⅱ)
2014·卷IIT31: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信息传递
考点串讲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016·全国丙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 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3.(2016·全国丙卷)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 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 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丁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 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和________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C [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 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故A项错误。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 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 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故B项错误。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 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故C项正 确。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所以 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故D项错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 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 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 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解析】 (1)根据生态系统中相邻两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和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理论进行分析。戊含有的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 和丙含有的能量较多且相差很小,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含有的能量较少,处于 第三营养级;丁含有的能量最少,处于第四营养级。由此可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 食物网:戊乙甲丁丙。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2013·卷IT32:稳定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5年均未考查
6.全球生态环境问题(Ⅰ)
5年均未考查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Ⅰ)
5年均未考查
考情
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 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 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 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题目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 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填充 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 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3.备考时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 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及特点。 (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 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 等。 (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 值和保护措施。
考 点 串 讲 一
考 点 串 讲 三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考 点 串 讲 二
考点
全国卷5年考情导向 考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013·卷IIT3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2013·卷IT5,2014·卷IIT31:生态系统的生物组 分 2016·丙卷T5:食物链中种群数量的分析
2.(2015·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B [A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及分解者。B项,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 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 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项,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 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