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老师讲课有感

合集下载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这堂课感受颇深2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这堂课感受颇深2

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这堂课感受颇深2第一篇: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这堂课感受颇深2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这堂课感受颇深,吴老师在课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

一般说来,估算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体验不到估算的必要性,不能自主选择何时估算、何时精确计算。

教学常常是为了估算而估算,为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而多样化,将估算看做一种具体的技能来教。

例如,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个足球78元,买2个足球,请你估计150元够吗?”“估算388+120、388+110的和各是多少。

”“一班学生238人,二班学生158人,399个座位够吗?”由此,教学的现实必然是“老师让我们‘估’我们就‘估’,老师让我们精确计算我们就精确计算”。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提出在估算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个问题脱颖而出:“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学习了精确计算还要学习估算?”??此课就在学生的一个个问题中拉开了帷幕。

我选择的第一个讨论问题就是: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1.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不是够用时;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时; 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往日的课堂教学,我很可能在同样的情境下只提出“妈妈带200元够吗?请你估一估”,今天我提出的“你认为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首先帮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估算,在什么情况下不估算。

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的影响,借鉴了TIMSS的国际数学测试题目,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力求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估算”的判断能力。

因此,选择合适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是很重要的。

吴老师的提问朴实自然,这个问题既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顺应了教学的根本:真正的思维基于“问题”。

正如杜威所言:真正的思维(反省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第1篇:吴正宪教学心得吴正宪教学心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

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 9 +几的计算方法计算 8 +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 …… 同学们之间出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

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 1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

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看了吴正宪老师讲的商不变规律,那真叫一个过瘾,就像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而吴老师就是那个神奇的魔术师。

吴老师一开场,就把那种神秘又有趣的氛围给带起来了。

她可不是那种干巴巴讲课的老师,上来就用特别简单又好玩的例子,像什么分糖果啦之类的。

这一下子就把商不变规律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东西,变得特别接地气。

就好像她拿着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这扇神秘的数学大门,然后带着我们这些小迷糊,一步一步走进商不变规律的奇妙世界。

在讲课的过程中啊,吴老师就像一个特别有耐心的导游。

她知道哪里是我们容易摔倒的坑,哪里是值得好好欣赏的风景。

比如说,在解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时候,她不是只给我们讲公式,而是用好多不同的数字组合,让我们自己去算,自己去发现规律。

这就像带着我们在数学的花园里漫步,这里摸摸花,那里碰碰草,然后突然恍然大悟:“哦,原来商不变规律是这么回事啊!”而且吴老师特别会调动课堂气氛。

她的眼神就像有魔力一样,能让每个同学都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是这个数学探索之旅中的重要一员。

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管对错,她都能给出特别温暖又有启发的回应。

要是对了,她就像个超级啦啦队队长,把那种兴奋劲儿传递给大家;要是错了,她也不批评,而是巧妙地引导,就像把迷路的小羊羔轻轻地拉回正道。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她的那种板书。

那板书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清晰得很。

把商不变规律的重点、难点,还有那些容易混淆的地方,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我们跟着她的板书走,就像拿着地图在寻宝,心里踏实得很。

看完吴老师的课,我就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个让人头疼的大怪兽了。

商不变规律也不再是书上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像一个有趣的小秘密,被吴老师用最生动的方式分享给我们。

我就想啊,如果我的数学老师都像吴老师这样上课,那我肯定会成为一个数学小天才,天天盼着上数学课呢!这堂课就像一颗种子,种在我心里,让我对数学充满了新的热情和好奇。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篇1五一放假归来的时候,学生的期中学力检测成绩也出来了,接学校通知,5月3日晚上要开家长会,内容主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那个时候我非常苦恼。

检测平均分虽然上了90分,但整体上的水平较上学期差了很多,其中有个女孩子更让我惊讶,原本能考八十多甚至第一单元考出96分好成绩的她,那次检测只考了62分。

成绩出来后我和她进行了交流,并且耐心给她辅导,但是第二个星期,她跟我提出要辞掉数学小组长的职务,也不说明原因,此后我听说,她现在特别讨厌数学,觉得数学很难,甚至有点讨厌我了,说实话,我心里有些难过。

上个学期我就知道,她学数学学得很吃力,每次考试都在八十分左右徘徊,我也经常和她家长交流,可是成绩和兴趣互相影响,导致她最终失去了兴趣,成绩也一蹶不振。

怎么样才能提高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这样的种种过程,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而其中触动我内心的有两件事。

其一,吴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原班老师用一个字概括了对该班学生的印象——懒。

而吴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设置了这样的场景:黑板上排列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字迷宫"、"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这一切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学生的心。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看了吴正宪老师讲商不变规律,那真叫一个过瘾,就像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坐了一趟超级刺激又妙趣横生的过山车。

吴老师一上来,那气场就把人给抓住了。

她可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在黑板上写几个算式,然后就开始念经似的讲规律的老师。

她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那些枯燥的数字变得活灵活现的。

她先从简单的除法算式开始引入,就像在给我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的开头。

然后呢,慢慢带着我们去发现当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的时候,商怎么就不变了呢?这过程就像是在解谜一样,每一步都让人充满了好奇。

我感觉自己就像跟着大侦探福尔摩斯(吴老师这时候就化身福尔摩斯啦)在寻找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神秘规律。

吴老师特别擅长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她就像在我们心里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然后引导我们自己去浇水施肥,让这颗种子发芽长大。

她提的那些问题,就像是一把把小钥匙,打开了我们思考的大门。

而且呀,她特别有耐心,不管同学们回答得多么不靠谱,她总是能从那些回答里找到闪光点,然后再巧妙地把我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这就像在爬山的时候,我们不小心走了岔路,吴老师却能把这个岔路变成一条有趣的小道,最后还是能带着我们成功登顶,看到商不变规律这座山峰的美丽风景。

还有啊,她在讲解过程中,用了好多生动的例子。

那些例子就像桥梁一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了起来。

比如说分糖果的例子,一下子就把商不变规律变得通俗易懂。

我就想啊,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些小事里藏着呢,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这就好比宝藏就在自家后院,吴老师一来,就拿着小铲子(那些生动的例子)把宝藏给挖出来,还递到我们手里,告诉我们:“看,这就是数学的宝贝,可好玩了呢!”在整个课堂里,气氛那叫一个活跃。

同学们都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抢着回答问题,我想这就是吴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她把一个本来有点让人头疼的数学规律,变成了大家都想去探索、想去分享的有趣玩意儿。

她就像一个热情的导游,带着我们这群小游客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畅游,每到一处景点(知识点),都能让我们发出“哇”的惊叹声。

读《感知吴正宪教授评课》有感

读《感知吴正宪教授评课》有感

读《感知吴正宪教授评课》有感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吴正宪教授评课的一些感受。


过参加吴正宪教授的授课,作者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
认识,并且对于吴正宪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吴正宪教授的评课深入浅出,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所学内容。

他使用大量的实例和案例来说明概念,使得抽象的理论
变得具体易懂。

同时,他还鼓励学生们主动参与讨论,不断提出问
题和思考,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
研究的兴趣和深度。

此外,吴正宪教授对于学生的关心和关注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
印象。

他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研究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他不断鼓励学生们锻炼自己的能力,并
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使得学生们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成
长和进步。

通过参加吴正宪教授的评课,作者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优秀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吴正宪教授正是一个这样的榜样教师,他的评课给了作者很多启发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感知吴正宪教授评课》让我对于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对于吴正宪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给予了高度赞赏。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有能力又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第1篇:读吴正宪心得体会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2013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成员。

按照工作站对核心组成员的要求,近三周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吴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从“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将她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吴老师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有很多经验想对我们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年经教师们,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

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吴老师通过多的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

“有营养”有数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一言之,“有营养”的数学一定是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

“好吃”的数学就是马“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即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

一言之,就是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堂。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

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

观吴正宪乘法分配律观后感

观吴正宪乘法分配律观后感

观吴正宪乘法分配律观后感今天看了吴正宪老师讲乘法分配律,那真叫一个绝啊,就像一场魔法表演,把原本枯燥的数学公式变得超级有趣。

一开场,吴老师就像是个超级故事大王,没有直接上来就讲那些干巴巴的定律条文。

她用特别接地气的例子把大家给吸引住了。

就好比说,给同学们分糖果,两种不同包装的糖果要分给一组同学,这就巧妙地引出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我当时就想,这哪是讲数学啊,分明是在讲一个超级有趣的生活小剧场嘛。

在讲解过程中,吴老师特别注重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规律。

她就像一个耐心的导游,带着同学们在数学的花园里漫步,不是直接告诉大家哪里有宝藏(乘法分配律),而是引导着同学们自己去发现这片花园里隐藏的宝藏。

同学们就像是小探险家一样,眼睛里都闪着好奇的光。

我想啊,要是我小时候也能有这样的老师,那数学肯定学得嗷嗷棒。

而且呢,吴老师特别会利用课堂上同学们的互动。

她就像是一个指挥家,把每个同学的回答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大乐章。

有个同学回答错了,吴老师也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笑眯眯地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就像把一棵长歪了的小树苗轻轻扶正一样。

她还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同一个概念,这就像是从不同的角度给乘法分配律这个“大怪兽”拍照,不管你从前面看、后面看还是侧面看,都能把它看个清清楚楚。

比如说,用图形来表示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给数学公式画了一幅超级形象的漫画,一下子就印在脑子里了。

吴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就像乘法分配律,其实在分东西的时候就会用到,只不过我们以前没发现罢了。

她的教学方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同学们理解数学的大门,也让我这个在一旁围观的“大朋友”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原来数学还能这么玩啊!这堂课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数学知识里那个神秘又有趣的角落。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最终5篇)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最终5篇)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寒假期间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为了能够在以后的教师之路上走的更远,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去补充自己,把自己这一桶水装的更多。

这个期间我读了一本关于教好数学的书籍《跟吴正宪学教数学》。

在这本书的'开头印象最深的几句话:剔透初心,宁静致远。

师法自然,大道至简。

由这几句话我都能想到吴正宪老师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始终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让人不禁敬佩,更是心神向往她的课堂风采。

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她的一些教学片断,低段教学充满生趣,活泼又自然,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中高段的教学逻辑性很强,而且每一节课都给足了学生认真思考的空间,给予他们课堂上的精神自由,这让孩子们更愿意,也更能够在课堂上开心地去学习。

而且课堂上经常会展现一些数学上的小故事,吸引着学生跟老师一起去发掘知识。

试问学生怎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读完此书我受益颇丰,无论处于高段还是低段的教学都能够让我们能够学有所用。

在教师的这条道路上我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并不是读一两本书就能够融会贯通的,主要还在于尝试,在实践中反思,在思考中前行,才能够有所收获。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1.《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2.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作文3.小学老师《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1300字4.跟爸爸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日记5.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的活动总结6.关于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的活动总结7.书正宪扇读后感8.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9.《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第二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在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多次听闻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了,并对她钦佩不已。

这一次,新教师培训,结合我们小组的研读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

《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1有一种善良叫“理解”有一种善良叫“尊重”有一种善良叫“博爱”,在我们实践的教育经验中会发现学生善良的心很容易被老师,成人的感染,但伤害也许发生在不经意间,可能一句话,可能一个举动,也可能一个眼神。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让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感动学生、影响学生的前程与发展。

让我们在学生失败的时候送上一个温暖的眼神并给予真诚的帮助,在他们成功的时候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在他们痛苦的时候送上一个关怀的拥抱,在他们有困难思维时候伸出一双温暖的手……。

这些都是小事,但为人师者应“不以善小而不为”。

愿我们都能为善良的使者,为孩子送去知识的同时播撒下善良的种子,总有一天这颗种子发芽、开花!热爱数学是教育的智慧源泉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

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数学和蔼亲切,数学生动活泼,数学耐人寻味,数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周期现象的特写;孙行者,者行孙,孙悟空的名字便成了排列组合;“曹冲称象”触摸到了等量代换的脉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展现着极限的定义;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成就了游乐场里的翻滚过山车……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决定了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必然需要智慧,需要思考。

而数学教育的任务正是教育者要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演绎成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接受的,又不失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形式,并展示给学生,数学教师应当用有效的方式启发与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并使他们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学到有用的东西。

观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有感

观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有感
本文旨在对观看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的感受进行总结和表达。

在观看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公式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

他一步一步地解析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变量的含义和作用,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变得清晰易懂。

吴正宪老师在讲解公式时,注重实际应用和生动例子的引入,使得公式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实用性的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公式不仅仅是一些符号和方程式的组合,而是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讲解,我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公式背后的原理和应用场景,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和揣摩。

此外,吴正宪老师在讲解公式时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

他将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清晰地呈现整体的思路和推导过程。

这种系统性的讲解方式让我更好地掌握了公式的结构和内容,加深了我对公式的理解。

总的来说,观看吴正宪老师解读公式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他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注重实际应用和系统逻辑,让我对公式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将会继续研究和应用公式,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更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吴正宪老师的讲解,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思考水平。

谢谢。

吴正宪老师商不变的规律观后感

吴正宪老师商不变的规律观后感

吴正宪老师商不变的规律观后感看了吴正宪老师讲的“商不变的规律”,那感觉就像是在数学的神秘花园里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探险。

吴老师一开场就像个超级魔法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特别吸引人。

她不是那种一上来就干巴巴地讲定义的老师,而是通过简单又有趣的例子引入。

就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些小木棒或者小珠子,开始摆弄起来,让同学们猜猜在不同的分组情况下,每份的数量会怎么变。

这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也把我这个在屏幕外的“大同学”给吸引住了。

在探究商不变的规律过程中,吴老师就像是个特别有耐心的导游,带着同学们一点点地去发现宝藏。

她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去计算不同的除法算式,然后去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变了,商却不变的那些情况。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吴老师就在旁边微笑着听着,时不时地提点一两句。

这种课堂氛围,就像是一场热闹的聚会,大家都在积极地参与,没有那种沉闷的感觉。

而且吴老师特别擅长用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那些数学概念。

比如说讲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她会用特别形象的比喻,就像一群小蚂蚁排队,如果队伍变长或者变短,但是每一小段里的蚂蚁数量不变,这就像商不变的规律。

这比喻一出来,我瞬间就觉得这个原本有点绕的规律变得好理解了。

吴老师在整堂课里还特别关注同学们的错误。

有个同学计算错了,吴老师没有批评,反而把这个错误当成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机会。

她让同学们一起看看这个错误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这就像是在走迷宫的时候,有人走错了路,但是吴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研究这个错误的岔路,反而让大家对正确的路记得更清楚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吴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控。

她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什么时候该让同学们自己探索,什么时候该集中讲解,什么时候该总结,那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到同学们都能自己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而且感觉大家都学得特别扎实,这可真是了不起。

这堂课让我觉得,原来数学不是那种冰冷冷的数字和公式,在吴正宪老师的魔法下,它可以变得这么有趣、这么温暖。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doc-免费下载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当时封面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玉仁说:“每次听吴老师的上课,我总被她和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精彩互动场景感动,被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的孩子们乐学的氛围吸引。

听她的课的确是一种享受。

”怀着这样一种享受的心理,我翻开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仔细体味书中的每一章节的文字,感受吴正宪老师上课的艺术魅力。

“真情”,是品味吴老师的课堂,最突出且最有力的字眼。

她用这真情诠释着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用真情润泽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培育和谐的课堂环境,用真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用真情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

她的课堂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洋溢着激情与智慧。

她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课堂生活的'幸福。

品味此书,我被吴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深深震撼。

1、尊重每一个学生。

吴老师把孩子看成一个有尊严的个体,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

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2、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磁场。

孙晓天教授说。

吴老师的课堂“教”的色彩很淡,“商量”的气氛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适时的点拨与指导随处可见。

吴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景或“陷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3、为学生设计有过程的参与。

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

乘法分配律吴正宪观后感

乘法分配律吴正宪观后感

乘法分配律吴正宪观后感看了吴正宪老师讲乘法分配律,那可真是让我像发现了数学世界里的一个超级宝藏一样兴奋。

吴老师一上来,就没有那种干巴巴地直接讲公式。

她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魔法师。

比如说,她可能会用买东西的例子,像去商店买几个一组的文具,这样的场景一下就把我拉进了生活里。

我就想啊,这数学原来就在我身边晃悠呢,我以前咋没好好瞅见呢?乘法分配律这个本来在我脑袋里干巴巴像根枯树枝的概念,突然就像春天的树枝开始冒绿芽了。

她讲的时候,特别注重让我们自己去发现规律。

不是那种老师说啥就是啥的感觉。

就好比她带着我们在一个神秘的数学花园里溜达,然后指了指几簇长得有点奇怪的花(数学现象),让我们自己去琢磨这花到底咋长的。

我就在那挠着头想啊想,突然就像开窍了似的,发现了乘法分配律这朵“花”的秘密。

这感觉就像是我自己发现了一个被隐藏的魔法咒语一样,超有成就感。

而且吴老师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互动的方式也特别逗。

她就像一个超级大朋友,同学们一点都不害怕答错。

就算有人说错了,她也能从这个错误里揪出一点正确的苗头来鼓励大家。

就像一个寻宝游戏,哪怕你找错了地方,但是你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小线索,她也会给你点赞。

这让整个课堂就像一个欢乐的大家庭,大家都抢着发言,都想把自己心里对乘法分配律的那点小想法掏出来。

吴老师还会用好多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这个乘法分配律。

一会儿是画图,那些小方块和小长条在黑板上一摆,就像在玩拼图游戏似的,让乘法分配律这个概念变得可视化了。

我就看着那些图形想,哦,原来这几个小方块加起来和那边几个长条合起来是一样的啊,这就是乘法分配律啊。

一会儿又用数字举例,把数字当成小士兵一样排列组合,看它们怎么变换队形,这就和乘法分配律联系上了。

我就感觉自己的脑子像个小剧场,吴老师带着数字和图形这些小演员,演了一场乘法分配律的大戏。

看完吴正宪老师讲乘法分配律,我就觉得数学不是那个让人头疼的硬骨头了。

乘法分配律也不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像一个很有趣的朋友,我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甚至还能自己创造一些关于它的小故事呢。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3篇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3篇

《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读后感3篇刚拿到《跟吴正宪学教数学》一书时,就被“吴正宪”这个名字拉回到2019年11月,那时的我刚入职2年,刚休完产假,带着娃参加了杭州“千课万人”的学习。

毕竟不是师范类毕业的,所以那时的我其实对数学界的这些大咖们一无所知,但执教老师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场下一拥而上的场面,我顿时惊呆了!他们是明星?竟然有这么多的老师们蜂拥而上想和他们去合影?这种大型追星现场的主角竟然不是某知名歌星或知名演员,太震撼了,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界的魅力!对于吴正宪老师,我也是印象深刻,当时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课,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用意甚至如何突破重难点并其实没有过多的想法,但是感受最深的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那种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变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另外,当时也当了回“伪粉丝”,想着难得参加这种大型活动,既然受到这么多老师的追捧,吴正宪老师一定很牛,所以我也努力地从人堆里挤进去拍了张吴正宪老师的照片(想合影实在是太困难了)。

回想吴正宪老师的课,我也很想像她一样,让自己的课堂变成“艺术的享受”,拿着这本书时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很想对吴老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怀着一种好奇又敬佩的态度拜读了这本书,也好像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吴正宪老师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

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吴正宪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

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

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

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2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

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

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我最欣赏的一节课胡学成假期里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用字母表示数”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

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

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

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

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

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记得有一次,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

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

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

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十足。

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

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精选5篇)

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精选5篇)

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精选5篇)第一篇: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观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真的很珍惜能有此次研修机会。

从中能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思路方法,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可谓是受益匪浅。

听吴正宪教师《估算》一课我认为是一种享受,课堂上吴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学生积极互动、大胆提问并能讲述自己的想法,学生完全沉静在学习的快乐之中。

现就吴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视频估算1是这节课导入的部分。

吴老师引导学生就估算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就此进行讨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也大胆积极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吴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的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学生的提问激发学生对估算的求知欲望和浓浓的兴趣,也为整节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

但有一位同学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意思一样的问题,教师:“重复的问题就不再提”。

我觉得虽然这位学生提了相应的问题,学生难免心理有些气馁,没有被老师认可而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我认为此时应该及时的鼓励该学生,虽然问题意思相同,能大胆积极的举手提出问题都是很棒的!视频估算2是这节课的探索过程部分。

由于视频模糊了一点,吴老师设计的一些问题以及学生的解题步骤看不清楚,可谓是有点遗憾!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学生时不时发出哈哈的笑声,避免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局面,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习的过程也是积极活跃。

吴老师很尊重学生的想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予肯定。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围绕学生的活动为主,更多的让学生答题讲述自己的想法及解题的思路,真正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视频估算3是这节课的练习提升部分,吴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结合实际,间接的回答了视频估算1学生提出的问题,(1)我们为什么估算?(2)估算有什么好处?(3)生活中有什么好处?吴老师的这节课我反复的看了好几遍!看完以后再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慢慢挖掘比较,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学习吴正宪实践教学随笔(3篇)

学习吴正宪实践教学随笔(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讲座,深感吴教授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我对吴正宪教授实践教学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吴正宪教授认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体验和感悟。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吴教授强调,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吴教授认为,实践教学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吴教授强调,实践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创新实践:吴教授提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吴教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吴教授提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创新实践:吴教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跨学科教学:吴教授认为,实践教学应注重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观吴正宪乘法分配律观后感

观吴正宪乘法分配律观后感

观吴正宪乘法分配律观后感看了吴正宪老师讲乘法分配律,那真叫一个绝啊!就像一场魔法秀,把原本干巴巴的数学知识变得超级有趣。

吴老师一上来,根本就没直接扔公式给大家,而是像个故事大王一样开始了。

她举的例子那叫一个接地气,就拿买东西来说事儿。

比如说买几个苹果和几个梨,怎么算总价更简便。

这一下,乘法分配律就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看不懂的东西了,就像变成了生活里的小窍门。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发现规律的过程。

课堂上那些孩子们就像小侦探一样,在吴老师巧妙的问题下,一点点地摸索着乘法分配律的奥秘。

吴老师总是笑眯眯地听孩子们发言,不管对的错的,她都能从中找到闪光点,然后把大家的思路往正确的方向上引。

这可不像我以前见过的一些课堂,老师就希望听到标准答案,吴老师这里是真正的思维碰撞的乐园。

而且啊,吴老师在讲解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a + b)×c = a×c + b×c”这个式子就完事儿了。

她通过各种方式,画图啊、摆小棒啊,从不同的角度让孩子们去理解这个等式背后的意义。

就好比我们看一个东西,从正面看是一个样,从侧面看又有新发现,全方位地把乘法分配律这个“家伙”看了个透。

在课堂上,孩子们和吴老师的互动也特别棒。

感觉他们不是在上课,而是在玩一个超级有趣的数学游戏。

孩子们一个个都可积极了,争着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想这就是吴老师的魅力所在吧,她能让每个孩子都觉得数学不是可怕的敌人,而是好玩的朋友。

我看完之后就在想,要是我以前上学的时候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讲乘法分配律,那我数学肯定能学得更好。

吴正宪老师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孩子们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个复杂知识的大门,还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走进门里探索数学的世界。

她这堂课,让我知道了原来数学也可以教得这么生动、这么有人情味儿。

这可不仅仅是一堂数学课的展示,更像是一场关于教育的精彩演讲,告诉我们怎么把知识真正地种到孩子们的脑袋里,还能让它茁壮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吴正宪老师《商不变的规律》有感
辛立庄小学刘喜强2014年3月1日,我有幸听了吴正宪老师的建模课《商不变的规律》这一课。

那是一个真实的课堂,使我体验到了数学课堂的精彩魅力,课堂中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的精彩场景,对每一位学生都心怀大爱的教学思想深深的打动了我。

在《商不变的规律》中,吴老师首先由故事引入:孙大圣拿桃让小猴分让学生得到一组算式:
6÷3=2 每个小猴分到的桃是2
60÷30=2 每个小猴分到的桃还是2
600÷300=2 每个小猴分到的桃还是2。

学生看到了商不变,是2,还是2,还是2。

被除数在变,除数在变,商不变。

然后吴老师提出了这节课主要是研究被除数在变,除数在变,商是怎么不变的。

接着又出示一个图让学生自己看图又得到了一组算式:
10÷2=5
20÷4=5
40÷8=5
接下来都让学生自己从两组算式中去找每组算式之间,式子与式子之间是怎么变的写在本子上。

然后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划出联系,并从中引导他们自己对话,讨论,逐渐得到规律。

并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总结规律。

然后吴老师巡视并找到四种学生总结的规律,把学生的总结分成了四类:第一类是商不变或者这种算式写不完,吴老师把这种回答比作开了个窗,但是人站着窗外;第二类是被除数×10,除数跟着×10,商就不变,吴老师把这种比作打开了窗并进去了,只是这种带了个帽子而且有点小;第三类是被除数、除数做同样的事,商就不变,吴老师把这种比作打开了窗并进去了,带了个帽子而这个帽子刚合适;第四类是被除数×a,除数×a,商不变。

吴老师说他只用了一个a就把所有的算式都包括了。

吴老师告诉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打开一扇窗还要进去,然后要全面点看问题,系统地思考问题。

这节课不仅给同学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课,也给我上了一节新颖的课,在学习上要打开一扇窗还要进去,然后要全面点看问题;在教学上也该打开一扇窗要进去,不仅要进去还要全面看学生、看教材,还要系统地备学生、备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