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集(二篇)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集(二篇)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集在上完初中数学课后,我意识到自己做得并不是很好,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这个课后反思集中,我将总结一些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来提高我的数学水平。

首先,我发现我在基础知识掌握上存在一些问题。

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概念和定理,我对它们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后续的题目做得不够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我打算在每次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先回顾一下相关的基础知识,确保自己有一个稳固的基础。

另外,我还计划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

其次,我发现我在解题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

有时候我会迷失在题目的要求中,不知道如何下手。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想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题目的习惯。

在阅读题目时,我会仔细审题,理清题目的意思和要求,然后再开始解题。

另外,如果我遇到不懂的词汇或概念,我会及时查阅参考资料,弄清楚它们的含义,以便更好地解题。

再次,在与同学们讨论和合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

有时候我会觉得紧张,担心自己的观点会被别人否定。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决定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多与同学们交流思想,分享自己的观点。

我也会尝试在课后找一些学习小组,通过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探讨问题,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最后,我发现我对于一些数学题目的兴趣欠缺。

有时候我会觉得数学题目很枯燥,缺乏乐趣。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决定要改变自己对数学的态度。

我会多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了解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应用,通过了解数学的应用场景和意义,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次课后反思,我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同时也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努力克服这些困难,我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集(二)近期我对自己在初中数学课上的表现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特在此总结一下,并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

数学习题课优秀教学反思

数学习题课优秀教学反思

数学习题课优秀教学反思1、数学习题课优秀教学反思在我们学习的《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研究》中论述的,习题课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

习题课是新知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教学活动。

该课型应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进行“解决问题学习”。

通过网上学习教学理论并结合初三复习课教学实际,我把在专题复习课中的体会和方法与大家交流。

一、精选习题。

课前针对某一知识点广泛收集某类习题,在这些习题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明确习题所考察的知识点、方法、能力、技巧和数学思想等,将精选习题由易到难编排成学案,注意不能贪多一节课三至五道大题。

二、学生完成学案。

先给学生大约1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学案,写出解题过程。

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组内学生交流解题过程和方法,不会的学伴互助,同时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等待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解决问题。

在上面交流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问题和好的解题方法技巧以及多种解法,教师收集到一起,由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此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知识深化拓广,拓宽学生思维。

四、总结反馈。

此环节不能忽视,要让学生反思所用知识点,总结解题思路、突破点和规律方法,有多种方法的要比较哪种方法好,今后如遇到此类习题要灵活应对,总结易错处等。

2、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旧课程认为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力争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以下是我对这节反思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大胆的重组、加深,通过证明推理题、计算推理题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进行了灵活的运用。

五下喝牛奶问题教学反思

五下喝牛奶问题教学反思

五下喝牛奶问题教学反思
“下喝牛奶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道经典应用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分数的基本知识。

以下是我对该问题的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要明确。

在讲解这道题目时,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数与整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并学会用分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同时,我也强调了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数学思维,如分析题目、画图表示等。

2. 教学方法要灵活。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在讲解“下喝牛奶问题”时,我采用了讲解、讨论、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基本知识。

3. 教学评价要及时。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我及时进行了评价,对学生的解答方法、解题思路、书写格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点评。

通过及时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4. 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讲解“下喝牛奶问题”时,我通过引入真实的牛奶购买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基本知识。

总结起来,“下喝牛奶问题”是一道经典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师在讲解该问题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并贴近生活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范文(二篇)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范文(二篇)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范文数学是一门专注于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学科。

我对数学的学习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尽力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课上也能够较为顺利地解决问题。

然而,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我深感还存在许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方面。

首先,我认识到自己在应用题的解决能力上存在不足。

数学是一个注重实践和应用的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运算和推理。

然而,一旦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我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一方面,我常常无法准确地理解问题的要求,导致无法正确地建立数学模型;另一方面,我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常常思路混乱,不知从何入手,导致最终答案的正确性受到影响。

因此,我意识到需要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解决应用题时充分考虑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并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其次,我在计算和推理能力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数学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我在计算过程中往往存在粗心和马虎的情况。

有时候,在解算过程中出现了计算错误,导致最终答案的正确性受到了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我在计算过程中缺乏细心和耐心,没有充分注意到每一步的计算和推理是否正确。

因此,我意识到需要加强计算和推理的技能,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的运算和定理需要更加熟练和熟悉,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

此外,我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尽管我在课堂上勤做笔记和认真听讲,但在课后做作业时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有时候,我会对某个问题完全没有头绪,甚至连思路都没有。

在这种时候,我常常会依赖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在他们的提示和指导下才能完成作业。

尽管借助他人的帮助可以解决问题,但我也逐渐意识到这种依赖性会降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因此,我将努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也意识到我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学科,但是我在学习中缺乏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导致我在看待数学问题时缺乏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思考。

由一道数学课后练习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由一道数学课后练习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由一道数学课后练习题引发的教学反思作者:邵春波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2期摘要:“求商的近似值”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

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会灵活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作为教师,要想设计好教学,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要在备课时认真分析教材、解读教材,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还要了解教材所体现的方法、技能、情感。

基于此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合理的教学增删,就能顺利实现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求商的近似值;去尾法;进一法;创造性;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新课改提倡教师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新理念。

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利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顺利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数学教师,下面就利用教材中的一道课后练习题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舍五入法”是使用最广泛的取近似值的方法,由于实际生活情况的需要,虽然仍需要求商的近似值,但出现了不满5也要进1的“进一法”,满5也要舍去的“去尾法”;看似同四舍五入法矛盾,但它符合生活实际。

因此我们又多了另外两种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这些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来确定。

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切地理解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是必要的,并感受到近似值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体会到用“四舍五入”法并不是取近似值的唯一方法,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些更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取近似值的例子。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会灵活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要突破难点就需要结合具体实例来诠释。

青岛版数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求商的近似值”第37页自主练习11题,有这样一道对比练习题:1.糕点房要用10千克五仁馅制作一批五仁月饼,做一个月饼要用0.06千克五仁馅,糕点房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月饼?(教材附单个月饼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比较合适?学生会用10÷0.06计算,在取值时会遇到问题,根据生活实际应保留整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167个不符合实际,通过讨论会得出:剩余的五仁馅不够做一个月饼,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值166个,此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嘿,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今天咱来聊聊我的数学课堂。

有一次上课,我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准备大显身手。

我在黑板上写下一道数学题,然后开始讲解解题思路。

我讲得那叫一个投入啊,手舞足蹈的,就像个正在表演的魔术师。

我看着同学们,期待着他们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可是,我发现有几个同学一脸茫然,好像根本没听懂。

我心里就有点着急了,这咋回事呢?我又重新讲了一遍,可他们还是不太明白。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以前老师说过,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就停下来,问同学们:“你们哪里不明白呀?”有个同学怯生生地说:“老师,这个步骤我不太懂。

”我赶紧又解释了一遍,还用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

这下,同学们终于明白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这件事情中,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我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讲,要多考虑同学们的接受能力。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例子就能让同学们豁然开朗。

还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做练习题。

我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观察他们的做题情况。

我发现有个同学一直在咬笔头,一脸苦恼的样子。

我走过去问他:“怎么啦?不会做吗?”他点了点头。

我看了看他的题目,发现他的思路有点混乱。

我就耐心地给他讲解,一步一步地引导他。

最后,他终于做出来了,开心得不得了。

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我要多关注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不能让他们在困惑中浪费时间。

总之啊,通过这些事情,我认识到自己在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要更加努力,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嘿嘿!。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题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与改进。

首先,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对数学练习题缺乏兴趣。

他们可能认为练习题只是机械的重复,缺乏趣味性。

因此,我决定在设计练习题时,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提供有趣的题材和场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一道题目关于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模拟购物过程并进行计算。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其次,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练习题的解题方法单一、呆板。

他们只记住了解题步骤,却不够灵活运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练习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外,我会设计一些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的题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比较时,我设计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用图形的形式表示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存在着粗心和粗糙的问题。

他们没有仔细审题,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导致最后得到错误的答案。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在教学练习题时加强了答题技巧的培养。

我会教导学生先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再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计算。

另外,我还会强调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细节,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合理。

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们的粗心问题逐渐得到了改善。

最后,我还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存在着依赖性。

他们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和答案,不敢独自思考和尝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练习题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我会鼓励学生自己解答问题,然后互相比较答案并进行讨论,从中发现错误和不足之处。

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尝试解答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道数学习题的教学反思

一道数学习题的教学反思

一道数学习题的教学反思【摘要】新课改的春风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让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压力。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成了很多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

我在农村高中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不断吸取新思想和新理念,在教学中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把点点滴滴记录成文,以下是我在“圆锥曲线”教学时的一个小体会。

【关键词】一道数学习题;教学反思新课改的春风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让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压力。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成了很多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

我在农村高中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不断吸取新思想和新理念,在教学中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把点点滴滴记录成文,以下是我在“圆锥曲线”教学时的一个小体会。

题目:已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y=±x2,焦点在坐标轴上且焦距是10,求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法一:设双曲线的方程为x2-4y2=λ当λ>0时,化为x2λ-y2λ4=1,∴25λ4=10,∴λ=20当λ<0时,化为-x2-λ+y2-λ4=1,∴2-5λ4=10,∴λ=-20综上,双曲线方程为x220-y25=1或y25-x220=1法二:当双曲线的焦点在轴上时,设其标准方程为x2a2-y2b2=1,则有ba-12且2a2+b2-10,从而求得b2-5,a2-20当双曲线的焦点在y轴上时,设其标准方程为y2a2-x2b2=1,则有ab-12且2a2+b2-10,从而求得b2-20,a2-5综上,双曲线方程为x220-y25=1或y25-x220=1以上两种解法,第一种方法可以避免由焦点位置不明确引起的讨论,我觉得是很好的方法,但是我的学生大部分都采用了第二种方法来作答,他们给我的理由是,第一种解法中有两个难点,一是由双曲线渐近线方程y=±x2设其标准方程为x2-4y2=λ;二是讨论λ的符号。

数学0乘5教学反思(四篇)

数学0乘5教学反思(四篇)

数学0乘5教学反思今天学习了0╳5=0后,我让学生尝试解决试一试“130╳5=?”,这是一道末尾有0的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计算题。

书本提供了三种计算方法:第一种:列竖式计算,末尾对齐。

130╳ 5650第二种:先计算13╳5=65,然后通过比较13╳5和 130╳5的异同,发现130是13的___倍,所以130╳5应该等于65的___倍,所以130╳5=650。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与第一种的方法不同,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的数末尾添上一个0。

130╳ 5650在交流反馈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后,基本上都是选择第一种方法做,学生只要运用0乘任何数都等于0这个道理后基本上都能算对这道题。

而没几个学生用第二、第三种方法,可是这两种方法对学生明白算理和简便运算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办呢?是照搬教案,将就塞给全部学生?还是另想它法?我决定放一放,用第二课时再想办法让学生掌握也不迟。

在第二课中,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知道45╳10=?这个问题一出来,很多学生有些吃惊,看起来很难似的,之前学生都没有接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这时候我鼓励学生,只要大家动脑筋,一定可以做出来的。

有了刺激,学生积极去思考谈论,全班反馈交流时学生梁心怡想到利用第二种方法去做,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学生听了都恍然大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大增!接着为了巩固这种算法,我出了___道算式题:130╳5=?和13╳50=?,这两个变式都是以13╳5=65为基础,然后扩大___倍得出最后答案。

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我引导全班学生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方法: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可以先不看0,把前面的数先算出来然后在末尾添上0。

其实这时也把后面整十整百整千乘个位数的计算包含在里面了,这样一来,即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

通过这___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基本上都掌握了,并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我为他们的进步而开心!课堂是生成的,灵活的。

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我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我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我的一些教学反思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试,对于很多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最近一道高考数学题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意识到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道高考数学题是一道综合题,涉及到几何、代数和概率。

题目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并给出准确的答案。

作为老师,我在看到这道题目时感到一丝挑战和好奇。

我想知道学生们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上课讲解这道题目之前,我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进行个人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学生们在理解问题、推理和计算上都存在着一些困难。

于是,我决定改变我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

首先,我引导学生们通过分析题目,找出关键信息。

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些提示,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问题。

我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解决这道题目。

其次,我在讲解解题思路时,采用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和直观的图像来解释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另外,我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后进行巩固。

我给他们提供了解题思路和详细的步骤解析,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我鼓励学生们多做练习,相信通过不断的练习,他们会用更熟练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我鼓励学生们主动提问,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回答。

我还鼓励他们相互之间进行合作,讨论解题思路。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此外,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些拓展资料,让他们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通过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学生们对这道高考题目的理解和解决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意味着我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

和差倍问题教学反思

和差倍问题教学反思

和差倍问题教学反思
“哎呀,这道题好难呀!”我愁眉苦脸地对着同桌说。

那是一次数学课上,老师正在讲和差倍问题,我一开始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不就是一些数量关系嘛。

可是随着题目越来越复杂,我就有点晕头转向了。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小明和小红一共有 36 个苹果,小明比小红多 12 个,问小明和小红各有多少个苹果。

我看着题目,脑子一片空白。

同桌捅了捅我,小声说:“别发呆呀,赶紧想想。

”我无奈地说:“我想不出来呀。

”这时老师看到我们在说话,就问:“你们讨论出结果了吗?”我和同桌都低下了头。

老师笑了笑说:“别着急,我们一起来分析。

”然后就开始一步一步地讲解。

我听着听着,好像有点明白了。

原来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呀。

老师讲完后问:“都懂了吗?”我有点犹豫地点了点头。

下课后,我还在琢磨那道题,同桌凑过来问:“真懂啦?”我不好意思地说:“好像懂了,又好像没太懂。

”同桌说:“我也是呀,这和差倍问题还真不简单呢。

”我们俩相视一笑。

回到家,我又把那些题目拿出来看,自己试着画线段图,慢慢地,我感觉越来越清晰了。

哎呀,原来也没有那么难嘛!我开心地笑了。

通过这次学习和差倍问题,我明白了遇到难题不能退缩,要多思考,多尝试。

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当你爬到山顶,看到美丽的风景时,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数学不也是这样嘛,只要我们努力去钻研,就一定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奥秘!我相信,以后再遇到和差倍问题,我肯定不会再害怕啦!。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练习题教后反思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练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仅仅给学生一堆练习题,未必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给学生布置练习题之前,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都不相同,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安排和指导。

为此,在下一次布置练习题前,我决定进行一次个别化的测验。

二、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测验的结果,我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设计练习题。

对于那些掌握较好的学生,我减少了重复题目的数量,增加了一些拓展性的题目,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而对于掌握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从简单的基础题目入手,逐步提高难度,帮助他们夯实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思维训练的学科,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我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鼓励学生不要仅仅停留在计算答案的层面,而是让他们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总结和反馈布置练习题后,我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对于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好的学习状态。

而对于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我会逐个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建议。

同时,我还会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共同进步。

五、启发性问题的引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题中,我会适当引入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决一个应用题时,我会让学生自行思考解决方法,而不仅仅去套用公式。

这样的做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妙。

总结起来,对于小学数学练习题的教学,教师应该重视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道试题的多种解法与教学反思

一道试题的多种解法与教学反思

一道试题的多种解法与教学反思试题描述:在一个圆形花坛中,有若干株花,每株花的周围都有一圈草。

如果将花坛的半径增加1米,花坛的面积将增加25平方米。

求花坛中花的数量。

解法一:几何法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原花坛的半径为r,面积为πr²;增加花坛的半径为(r+1),面积为π(r+1)²;两者面积之差为25平方米。

根据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π(r+1)² - πr² = 25化简上述方程,消去π,并展开平方项,得到:r² + 2r + 1 - r² = 25化简得到:2r + 1 = 25解得:r = 12因此,原花坛的半径为12米。

将半径代入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得到花坛的面积为π(12²) = 144π平方米。

解法二:代数法假设花坛中原本有n株花。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原花坛的面积为πr²;增加花坛的半径为(r+1),面积为π(r+1)²;两者面积之差为25平方米。

根据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π(r+1)² - πr² = 25化简得到:π(r² + 2r + 1 - r²) = 25化简得到:π(2r + 1) = 25进一步化简可得:2r + 1 = 25/π解得:r = (25/π - 1) / 2 ≈ 3.98因为半径必须为正数,所以取最接近的整数值,即r ≈ 4。

代入原花坛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得到花坛的面积为π(4²) = 16π平方米。

解法三:逻辑推理法根据题意,增加花坛的半径1米后,面积增加25平方米。

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设原花坛的面积为A,花坛内花的数量为n。

当半径增加1米后,面积增加25平方米。

这意味着原本半径为r的花坛的面积A与增加后半径为(r+1)的花坛的面积相差25平方米。

则有:A + 25 = A + π((r+1)² - r²)化简可得:25 = π(2r + 1)通过观察可知,π(2r + 1)必须约等于25。

从一道试题看教学反思

从一道试题看教学反思

从一道试题看教学反思作者:刘金霞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6期在一次小学六年级数学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在练习本上,画出教室里大黑板的平面图,采用()比例尺比较合适。

A.1:5.B.1:50.C.1:500”。

这道题目反映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实际问题,而它的目的就是要考察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认知、理解,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道带有强烈生活色彩的数学题,居然有一半学生错误地选择了“C、1:500”。

这种状况的出现,引起教师强烈的震撼:是考题出得偏了,还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出现了问题?于是我们一边对学生进行访谈,一边对自己和身边教师的教学作了深刻地反思。

一、学生个案访谈师:你为什么选择“C.1:500”这个答案呢?生1:教室的黑板大约长5米,5米就是500厘米,比的后项是500,我就选择了“c”。

生2:这道题只给出比例尺,没给黑板的实际距离,我不知道黑板的长和宽是多少,就随便选择了“C”。

生3:因为书中例题或者习题的比例尺的后项没有小于100的,我以前做题时见过“c”答案的比例尺,所以我就选择它了。

生4:我以为黑板的长大约是25米,宽大约是10米,要把它画在练习本上。

就应该采用1:500的比例尺。

二、教师个案访谈问:你们如何评价这道考试题?师1:这道题并不难,但是我们平时没有设计过这样的练习题。

师2:这道考题很好。

充分暴露出我们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往讲课时都是就教材讲教材,只是一味地套用公式反复做习题。

认为数学就是停留在纸上的图形、算式及长长的数字,数学课上学生就是解题的机器。

习题虽然做了一大堆,但是学生的数学素养并没得到提升,思维能力也没得到发展。

今后我们一定要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弥补老教材的缺陷,尽量避免生3出现的错误。

师3:因为我们教的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所以我们还是按照惯用的老方法教老教材。

从今往后我们必须得用新理念上好老教材。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反思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反思

深 的 了解 。 同时 ,反 思 总结 出在课 堂教 学 中 ,教 师 通过 对 学 生适 当的 引导 ,耐心 而 平 稳地 让 学 生有 一个 知 识认 识 和过 渡
的 过程 ,能促 进 他 们 更好 地 对所 学知 识 的掌 握 。
[ 关键 词 ]分 组 分 配 问题 ;平 均 分 配 问题 ; 学 生主体 性 与教 师主 导 性 的关 系 【 图分 类 号】G 3 . [ 献标 识码 ]A 中 63 文 6 [ 编 号 】10 .6 6 (0 0)1.0 70 文章 0 99 4 2 1 00 5—2
O t e 0 0 co r2 1 b
教育探索
举 一反 三 ,触 类旁通
对 一道 练 习题 的教 学 反 思
罗桑旦 增
( 喀 则 市第 二 高级 中学 ,西 藏 日喀 则 日 [ 摘 8 70 ) 5 0 0
要 ]排 列 组合 问题 中,分组 分 配 问题 、平均 分配 问题 是 一个 教 学 重点 和 难 点 ,学 生在 以往 的 学生 中,往 往 会 由
教 师 是一 位 顾 问 ,一 位 交 换 意 见 的
例 1 本不 同的 书 ,分 为 三 组 ,每 们发 现 , 中两 组 的 书 的本数 都 是一 本 , 六 其
参 与 者 ,一 位 帮助 发现 矛 盾 而 不 是 拿 出 组 两 本 ,有 多 少种 不 同 的分法 ? 现 成 真 理 的 授业 者 。 因此 ,数 学 课 堂 教 分 析 :分 组 与 顺 序 无关 ,是 组 合 问 9 种 ,这 9 0种 学 不 是 简 单 的 知识 传 递 的过 程 ,它 是 师 题 。分组 数 是 C = 0 ( ) 生 共 同成 长 的生 命 历 程 , 五 彩斑 斓 , 它 生 分 组 实 际上 重 复 了 6次 。我 们 不 妨把 六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课堂教学反思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课堂教学反思

业刚 2 3岁就参加 作 了 , 现在年龄还不 到 3 0岁 , 那 你们说 老师 为本节课一个棘手问题. 在教学中要关注两点 :
的年龄有可能是多少岁呀?( 再 次“ 自我介绍” , 有 意突 出“ 隐舍条
件” 。 为 确 定 范 围埋 下 伏 笔 )

是有必要吗?七年级学生在小学 已学过简单方程 的求解 ,
取 问题 .
教师 : 显然, 老 师的年龄 肯定不 是 2 5岁 , 那 会不 会是 2 3岁 教师 : 诶, x = 2 7满足方程左右两 边的值相等 , 那老师的年龄就 教师: 还有没有可能是 2 8或 2 9岁呢 ?我们不妨也代进 去检 验一 下吧. 当x = 2 8时 , 左边= 3 0 ≠右边 ; 当x = 2 9时 , 左边= 3 l ≠右
猜测 )
学生 : 可能 2 3 , 2 4 , 2 5 …
( 学生边报老师边板 演, 填表 ) ( 学生没有报 完, 老师追问) 教师 : 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 填完表格 ) 教师 : 那同学们觉得老师的年龄会是 2 5 岁 吗?
学生 4 : 不会.
简单 , 方程的实际背景具有隐藏尝试的必要. 二是有效吗? “ 尝试检 验 法” 首先要 确定范 围, 这个 范围不能过大 , 又要符 合实际 , 未知 数代 表的 实际意义 最好 只是整数 , 使得 “ 尝试检 验” 既方便 又有 效, 片段三的年龄 问题不失 为好 的情 境. 可见 , 设计好 实际问题是 “ 尝试检验法 ” 教学 的关键.
若课堂 中出现类似方程 , 自然首先想到小学方法求 解 , 此时, 如果
体 现不 了“ 尝试检验法 ” 的必要性 ; 如果先求解再 “ 尝试检 验” , 那

由一道易错题引起的教学反思

由一道易错题引起的教学反思

由一道易错题引起的教学反思近日,我在给学生批改试卷时,发现了一道易错题。

这个题目的出现引发了我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况的深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顾这道题目,并思考如何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这道题目是一道数学题,要求学生计算一个复杂的代数式。

虽然问题本身并不算难,但是很多学生都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这引发了我对该题目的设计和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这道题目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它可能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

我重新审视了这个题目,并决定修改它,使其更贴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通过简化问题,将它分解为更小的步骤,我希望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解答这道题目。

其次,我回顾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我意识到我在讲解这个题目时,可能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示范和练习机会。

我的教学方法可能过于简洁,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为了改进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并提供更详细的解题步骤演示。

除了题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我还要反思学生自身学习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我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困难点。

通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我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次教学反思中,我不仅关注了这道易错题本身,也关注了自身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状况。

通过重新审视潜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是持续改进教育方式的重要步骤,只有我们不断思考并尝试新的方法,我们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综上所述,一道易错题引发了我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

通过对问题本身、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问题的重新审视,我期望在下一次教学中做出改进,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领域,只有持续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由一道题引发地思考数学教学反思

由一道题引发地思考数学教学反思

由一道题引发地思考数学教学反思
【题目】
【境头回放一】
生1:我还有一种方法。

师:你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是比没投中的个数。

李晓明和赵强都是3个没投进,而陈冬冬只有2个没进,所以陈冬冬投得最准!
师: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2:我认为他的说法有道理!
生3:我也认为是对的。

师:行!看来这种方法很受你们欢迎!现在老师也来参加比赛,假设投了2个,投中了1个。

张老师只有1个没进,该是第一吧!
(停了片刻,“错了!错了!”学生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

)师:什么地方错了?
生4:不能比没进的个数!虽说张老师只有1个没进,但张老师投中的个数只占总个数,比、、小,所以张老师不能算第一。

【反思一】道理是悟出来的
“我是比没进的个数……”无疑,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但对此的认识仅局限于我与极少数的优生。

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这一道理,悟出这一方法的错误?如果我只是简单地判定这一。

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做——一道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做——一道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做——一道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反思数学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和灵活运用的学科,对学生来说,掌握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不仅需要理解数学知识,还需要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对于一道数学应用题依然不知所措,无法有效地解题。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对一道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探讨学生未能正确解题的原因。

这道数学应用题如下:某商场进行折扣促销活动,标价商品统一打九折,折后价格为120元。

若原价不打折,将会是多少元?首先,我们可以从数学知识出发,解答这道题目。

折后价为120元,所以打九折相当于原价的0.9倍。

设原价为x元,则有0.9x = 120,求解得原价 x = 120/0.9 = 133.33元。

所以,如果不打折,原价将会是133.33元。

然而,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却常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题目理解不准确。

学生在阅读题目时,未能准确理解题意,从而导致解题方向错误。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可能未能理解"打九折"是指将原价的90%作为折后价,而将折后价的9/10作为原价。

第二,计算过程错误。

即使学生理解了题意,也可能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于小数计算的运算规则不熟悉,或者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粗心错误。

第三,解题思路的局限性。

有些学生可能只会机械地按照公式计算,而缺乏对于问题背景的整体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对于这道题目,学生可能只会将折后价除以0.9得到原价,无法通过逻辑推理快速解答。

以上问题的出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

有些教师可能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只是简单地解答题目,而未能深入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疑惑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教学过程中的练习环节不充分。

解决数学应用题需要反复练习和实践,而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堂时间内只完成了一两道例题,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掌握解题方法。

高一数学教材中一道例题的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教材中一道例题的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教材中一道例题的教学反思作为高一数学教师,我认为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教授高一数学教材中的一道例题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总结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该例题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具体内容如下: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若对于任意实数x,f(x)≤k,其中k为常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对于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缺乏理解和掌握。

由于缺乏对二次函数基本概念的全面了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混淆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加强对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的讲解,特别是对最值问题的深入解析。

首先,我为学生讲解了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重点强调了开口方向和顶点位置与二次函数系数的关系。

同时,我通过实例演示了在最值问题中如何确定函数的最值点,并解释了K和a的关系。

这一部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了对二次函数的基本认识,并对题目中涉及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针对最值问题的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从简到难,逐渐提高了学生对最值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每道题的讲解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及时给予指导。

这种分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解决最值问题的经验,并逐渐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在画二次函数图像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我使用了数学软件进行了图像的展示,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了解释。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二次函数图像的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解题能力也有所提高。

然而,我也意识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引导,但可能忽略了对题目中的具体内容的解读。

下一次我将更加注重解题过程中对题目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对题目有更全面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教学反思在同步练习中的智慧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a、b、
c都大于0,如果8/9×a=3/5×b =c×1,那么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为
()。

解题思路如下: 1.因为8/9×a=3/5×b =c×1这三个算式相
等,并且8/9、3/5、1之间的关系是3/5&lt;8/9&lt;1,根据乘法算式的特征,当
一个数越大,另一个数就越小,才能使算式相等。

从而得出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
序排列应为(c)。

2.把 8/9×a=3/5×b =c×1转化为:8/9×a= 3/
5×b = c×1 8/9×(3/5×1) 3/5×(8/9×1 )(8/9×3/5)×1从而得出:a=3/5×1 b=8
/9×1 c=8/9×3/5即: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为(c)。

3.
根据分数乘法的计算,使每个算式的结果等于1,可以写成下面的算式:8/9×9/8=3
/5×5/3 =1×1从而得出:a=9/8 b=5/3 c=1,即:a、b、c按照从小到大的顺
序排列应为(c)。

思考:从上解题方法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根据以往所学知
识,去尝试、去思考、去发现来解决新问题,能够应用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转化
思想来思考,说明学生已经能够潜移默化的应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一把
等待燃烧的火把,只要给他提供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去想、去思考、去争辩,学生就会
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也会给我们一个异样的惊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
生提供一些必要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不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所
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关键是找准方向,
我们老师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