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界面与网络控制课程标准》
《工业控制网络与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电子教案 第五章网络互联设备
(3)网络的互操作 指网络中的计算机具有透明地访问对方资源的 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互联接和互通基础之 上,通过高层软件实现的。 注意:互联接、互通和互操作分别表示了不同 层次的内涵,互联接是网络连接的物质基础, 互通是通信手段,互操作是网络互联的最终目 的,只有解决好这三个层次上的问题才能真正 实现网络的“互联”。
2
✓ 10BASET:100m ✓ 10BASE2:185m ✓ 10BSEE5:500m 2. 网络分段
在组建局域网时,往往需要进行网络分段。所 谓网络分段是指将一个大的网络系统分解成几 个小的局域网,然后通过网络互联设备(交换 机、网桥或路由器)将各个子网连接成一个整 体网络。
3
3. 网络互联的类型
(1)网络互联的应用类型 局域网之间的互联 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互联 局域网通过广域网与Internet之间的互联 多个远程局域网之间互联为广域网
4
(2)互联局域网的类型 同构网络 所谓同构网络是指具有相同特性和性质的网络,也就
是说它们具有相同的通信协议,呈现给接入设备的 界面也相同。 异构网络 所谓异构网络是指具有完全不同的传输性质和通信协 议的网络。
有目的地转发数据帧。 网络层的互连设备 ✓ 主要设备有:路由器。 ✓ 功能:路径选择、拥塞控制和控制广播信息 ✓ 主要用于: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连。如,当一个局域
网通过广域网与远程局域网连接时,就应当使用这 层设备。
10
高层互连设备 ✓ 主要设备:网关。 ✓ 当互连的网络的传输层及以上层协议不同
时就需要网关进行协议转换。 ✓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应用层网关。
8
2. 网间互连设备的层次
物理层的设备
✓ 主要设备有:中继器和集线器。
✓ 物理层互连设备的主要功能:对不同电缆段 之间的信号进行复制、整形、再生和转发位 信号。
人体工程学第五章人机界面与交互设计
③解释要求:任一给定的信号,应使作业者能够作出迅速、准 确的理解和判断。
3.视觉信号与操作者之间的关系 (1)视觉信号与操作者之间的功能关系
③视张角:信号系统所用颜色以及信号标志大小的选择应部分 取决于观察距离,视张角不应小于20°,在所要求的距离上应 能准确辨认颜色。
(2)对视觉信号的基本要求
①放置在人们视野内,并且从所有需要观察的位置都可以看到。
②与背景相比有合适的视亮度和颜色反差。
③图形符号应简单、明晰、合乎逻辑,便于理解且释义明确。
(3)对视觉信号的感知要求
①觉察要求:信号应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频次布置在适当的有 效视区之内;应根据信号与人之间的功能关系,选用适当的 信号类型并进行合理布置;应具有良好的照明环境(充足的 照度,无反光、眩光),并要避免振动的影响。
在人机系统中,按人接受信息的感觉通道(信道)和信号不 同,可将显示装置分为视觉显示、听觉显示和触觉显示。其 中以视觉和听觉显示应用最为广泛。
第二节 视觉信息显示设计
视觉信息显示设计是以人的视觉为信息通道的人机界面设计 系统。 一、视觉机能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注视点、视线与视野的关系 ①注视点是指需观察的目标。 ②在视野内,仅在围绕注视点的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视觉信 号是清晰的。 ③假如视线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视野(直接视野、眼动视 野)或视区(良好视区、有效视区)的中线,把这些视野或 视区近似地视作以视线为中心线的圆锥体。
4.影响直接视野的因素 ①光刺激的最大直接视野范围,适用于充分的光亮度(大于
《机车网络控制》课程标准
《机车网络控制》课程标准适用专业: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课时:60一、课程概述《机车网络控制》是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机车网络系统操作与维护是机车司机、地勤司机等岗位的核心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车网络系统操作与维护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职业岗位所需工作任务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机车网络操作技能和应急故障处理能力。
学生在完成全部工作任务后,应达到如下要求:熟悉机车网络系统的结构及原理;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对机车网络系统进行日常检查、维护保养和应急故障处理;能根据运用保养规程要求,对机车网络系统故障检修任务进行评价和分析;能采取行动导向确定机车网络系统调试与维护的步骤;能使用专用设备、仪器对机车网络系统进行试验与检测;能阅读机车维修资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遵守安全规章,安全检修的工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数据通信网络的组成、原理、特点及应用。
(2)掌握TCN列车通信网络系统的组成、原理、特点及应用。
(3)掌握WorldFIP总线网络系统的组成、原理、特点及应用。
(4)掌握工业以太网系统的组成、原理、特点及应用。
(5)掌握LonWorks控制网络系统的组成、原理、特点及应用。
(6)掌握CAN总线与ARCNET总线系统的组成、原理、特点及应用。
(7)掌握典型机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检查及故障排除。
(8)掌握典型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故障的应急处理措施。
(9)掌握安全操作规范。
2.能力目标(1)能够识别机车网络控制系统各类设备的名称及作用。
(2)能够规范操作机车网络控制系统。
(3)能够简单调试机车网络控制系统。
(4)能够对机车网络控制系统进行常规检查。
(5)能够对典型机车网络控制系统进行常规检查及故障排除。
(6)能够对典型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故障进行应急处理。
3.素质目标(1)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2)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牢“四个意识”;(3)加强品德修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素质和认真、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4)增长知识见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5)增强综合素质,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工业控制网络与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电子教案 第八章+工业以太网技术与应用
首选,并且有逐渐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 通信的趋势。
工业以太网应具有的特性:
工业以太网与商业以太网在技术上兼容,但在 产品设计时,在材质的选用、产品强度和适用性方 面应能满足工业现场的需要。工业以太网产品需具 有一下特性:
因此,以太网成为“确定性”网络,为它应 用于自动化控制领域消除了主要障碍。
与其他现场总线或工业通信网络相比,以太 网具有一下优点:
以太网技术的优点:
(1)应用广泛。
(2)成本低廉
(3)通信速率高 (4)软硬件资源丰富 (5)可持续发展,潜力大 (6)易与Internet连接,能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与工业控
第六章 工业以太网技术与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以太网得 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以太网 交换技术的发展,给以太网的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带来了 新的契机。
首先,以太网通信速率的一再提高,从10M到100M到 1000M甚至10Gbps,在相同通信量的条件下,通信速率的 提高意味着网络负荷的减轻和碰撞的减少,也就意味着确 定性的提高;
控制与信息协议(CIP)
CIP的主要特点 (1)基于生产者/消费者的网络模型
目前市场上的总线通信模型有较大的区别,根据所基于的模 型不同,可以把工业网络分为两类: 1) 基于源/目的地模型 2) 基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生产者是发送报文的节 点,而消费者是接受报文的节点。 基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网络除了CIP网络外,还有 基金会现场总线(FF)。而PROFIBUS等是基于源/目的地 模型的。
(1)环境适应性。具体包括机械环境适应性 (如耐振动、耐冲击)、气候环境适应性(工业温 度要求为-40~85℃,并要耐腐蚀、防尘、防水)、 电磁环境适应性或电磁兼容性(EMC应符合 EN50081-2、 EN50082-2 )。
《人机界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人机界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431107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数:2
课程性质: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 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人机界面是人与机器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包括硬件界面和软件界面,是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设计艺术学、认知科学和人机工程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软件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和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推动,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设计学科的日益膨胀,人机界面的设计和开发已成为国际计算机界和设计界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
教学要求:感觉信号的检测、人的特性。
3. 人机工程学
教学内容:人机工程与人机界面、显示界面设计、控制界面设计、显控协调性设计、集中控制中的显控上桌面设计、人机系统中及其界面设计、视觉显示终端作业的人机界面设计、数字化人机工程。
教学要求:人机工程与人机界面、显示界面设计、数字化人机工程。
教学内容:软件人机界面概述、软件人机界面的形式与标准、软件人机界面设计、Internet网页界面设计、图标设计。
教学要求:软件人机界面概述、软件人机界面的形式与标准。
8. 人机界面设计评价
教学内容:人机界面设计的测试和评价的意义、设计准则、人机界面的测试、界面设计评价、硬件人机界面设计评价、软件人机界面设计评价与可用性测试、新交互技术及展望。
14级人机界面授课计划(2课时)2
教学内容:软件的安装与构成,工程的建立,画面设计和变量定义及编辑,动画连接及程序设计。
实操
5
2
练习三:多功能按钮、指示灯画面制作
实操
4
2
PLC项目一
实操
5
2
练习四:工艺画面制作
实操
一体化
6
2
PLC项目二
实操
8
2
制作一简单画面
实操
一体化
9
2
PLC项目三
实操
10
2
水塔水位自动控制
实验
12
2
制作一典型画面
实操
一体化
13
2
填充属性连接
14
2
复习
15
4
考试
课题
章学时数
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实操教学
课大
堂型
练作
习业
课堂测验
机动
1
概述
2
2
2
软件的安装
3
组态软件的构成
4
工程的建立
2
2
5
画面设计工具
10
5
5
6
变量的定义及编辑
2
0
2
7
命令语言
2
0
2
8
动画连接及程序设计
4
2
2
9
复习
人机界面的基本概念PPT课件
2020/11/24
17
2020/11/24
10
1.2 组态软件的功能及特点
1.2.1组态软件的功能
组态软件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他们是在自动 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能以灵活多样的组 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 用方式,他就解决了控制系统通用的问题。其余设置的各种软件 模块可以非常容易的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并能同时支 持各种硬件厂家的计算机和I/O产品,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网 络系统结合,可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进行 系统集成。
2020/11/24
18
1.2.3常用的组态软件
国外
CiT(熟雅特)公司的Citech也是较早进入我国市场的产品。Citech产 品控制算法比较好,提供了类似C语言的脚本语言进行二次开发, 但其操作方式更多的是面向程序员,而不是工控用户。
Siemens(西门子)公司的WinCC也是一套完备的组态开发环境, 功能强大,提供类似C语言的脚本,包括一个调试环境。WinCC 内嵌OPC支持,并可对分布式系统进行组态。
2020/11/24
8
人机界面的基本功能
• 过程可视化:将工业生产控制过程动态的显示在HMI设备上。 设备工作状态显示,如指示灯、按钮、文字、图形、曲线等; 可连接多种工业控制设备组网。
• 操作员对过程的控制:操作员可以通过图形用户界面来控制工 业生产过程。数据、文字输入操作。
组态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组态控制技术课程标准一、引言组态控制技术是现代工业控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图形化界面和易于操作的方式,实现对工业过程中控制设备的监控和操作。
为了规范组态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本文将介绍一套可行的组态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组态控制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2. 培养学生使用组态软件进行工业过程监控和调整的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组态控制技术应用中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进行组态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组件控制技术基础知识1.1 组态控制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组态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作用1.3 组态软件的选择和使用方法1.4 人机界面设计原则和要求2. 组态软件的基本操作2.1 组态软件的安装和配置2.2 组件控制系统的建模和参数设置2.3 组态软件的界面设计和布局2.4 组件控制系统的编程和调试3. 组态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3.1 工业过程监控系统的组态设计和实施3.2 建筑物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态设计和实施3.3 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组态设计和实施3.4 能源管理系统的组态设计和实施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组态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 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组态软件和调试组态控制系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项目实践学生参与组态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组态控制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每个章节结束后进行小型测验,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项目实践评估根据学生参与的项目实践情况和项目成果,评估他们的组态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能力。
六、课程实施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总计48个课时,分为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和项目实践三个阶段。
2. 实验室设施要求2.1 每个学生配备一台个人电脑,并安装好组态软件;2.2 实验室配备合适的组态控制系统设备,以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组态技术(DCS)应用与实践》课程标准
《组态技术()应用与实践》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组态技术()应用与实践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计划课时:课程学分:先修课程: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应用,技术及工程应用后续课程:顶岗实习制订人:课程标准内容第一部分:前言随着以工业为核心的工控集成系统技术的日趋完善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组态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工控组态软件和、变频器、传感器、气动技术作为自动化技术集成部分正突飞猛进地在各行各业发展着。
《组态技术()应用与实践》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模块顶岗实习的前修课程。
该课程标准参考高级技术资格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依据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制定。
该课程通过企业真实项目——水处理系统的组态软件和人机界面开发的训练,培养工控系统设计、集成、人机界面组态、调试、维护、改造、运行、销售等总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新兴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
本课程以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全过程,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利用工控计算机组态现场人机界面监控技术,实时监控现场的运行状态、实时查询数据和曲线、打印各种需要的报表,以及具有将工控组态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变频器技术、传感器技术、驱动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和现场维护能力。
二、课程理念(一)工作过程模式和“行为导向”教学的职业行为模式相结合选择在和企业合作过程在、中开发的典型、先进、可操作的项目放入了课堂,以该课程的“ 硬件集成、软件组态、控制编程、安装调试”关键能力为主线,围绕该技术岗位的工作过程模式:“工控项目了解一方案设计一硬件集成T流程图绘制一软件组态一控制编程T安装调试一评价验收一技术资料编写”深入展开“行为导向”教学,每个阶段从“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评估阶段”完整的职业行为模式和教师主导模块、学生拓展模块和课程设计模块三个教学实践层次引导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基础篇-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电子教案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基础篇-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电子教案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的概念及其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人机界面组态软件进行参数配置、界面设计、程序编写。
3. 掌握自动化生产线的组成部分及其安装与调试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人机界面组态技术概述1.1 人机界面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领域2. 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的使用2.1 软件安装与启动2.2 参数配置与界面设计2.3 程序编写与调试3. 自动化生产线的基本组成3.1 输入输出设备3.2 控制器与执行器3.3 传感器与信号处理4.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4.1 生产线布局与设备安装4.2 电气连接与系统调试4.3 生产流程与参数设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2. 演示法:展示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人机界面组态软件,进行生产线模拟。
四、教学资源1. 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用于参数配置、界面设计、程序编写。
2. 自动化生产线模型:用于展示生产线布局、设备安装及调试。
3. 教学PPT:包含教案、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课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
2. 软件操作练习:评估学生对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的使用能力。
3. 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评价学生对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实践基地:设有自动化生产线模型,可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人机界面组态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领域。
3. 软件操作演示:展示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参数配置、界面设计、程序编写。
控制工程课程标准
控制工程课程标准1. 介绍本文档旨在为控制工程课程制定一组标准,以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一致性。
控制工程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到系统分析、设计和控制。
通过制定这些标准,我们希望为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参考框架,以便实现控制工程教育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 课程目标- 深入了解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 掌握控制工程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 能够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
- 熟悉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领域,并能提供解决方案。
3. 课程内容1.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信号和系统理论- 传感器和执行器2. 数学和物理基础- 微积分和线性代数- 物理学和电路理论3. 控制系统分析- 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模型- 稳定性和性能指标- 频域和时域分析方法4. 控制系统设计- PID控制器- 根轨迹和频域设计方法- 鲁棒控制5. 进阶主题- 最优控制- 自适应控制- 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6. 实践项目- 学生需要完成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项目,包括建模、分析、设计和实现阶段。
4.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对控制工程的理解和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 课堂作业和小测验- 实验报告和项目报告- 期中和期末考试- 课堂参与和讨论5. 参考教材- Franklin, G.F., Powell, J.D., & Emami-Naeini, A. (2014). "Feedback Control of Dynamic Systems". 7th edition.- Ogata, K. (2010).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 5th edition.- Dorf, R.C., & Bishop, R.H. (2001). "Modern Control Systems". 9th edition.6. 结论通过制定这些课程标准,我们希望能够为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个有序和标准化的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使学生具备构建、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能力,为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
2、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传输、编码解码、差错控制等。
3、熟悉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4、理解 IP 地址、子网掩码、路由选择等网络层的关键概念和技术。
5、掌握传输层的协议(如 TCP 和 UDP)及其工作机制。
6、了解应用层常见的网络应用和服务,如HTTP、FTP、DNS 等。
(二)技能目标1、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规划和设计,绘制网络拓扑图。
2、熟练掌握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
3、具备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能够运用常用工具进行网络性能监测和分析。
4、能够搭建和配置常见的网络服务,如 Web 服务器、FTP 服务器等。
5、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能够采取基本的安全措施保护网络。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网络项目中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网络技术。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网络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三、课程内容(一)计算机网络基础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网络体系结构(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模型)。
3、数据通信基础知识,包括信号类型、传输介质、数据编码等。
(二)网络拓扑结构与网络设备1、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型)及其特点。
2、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分类和配置。
3、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和配置。
(三)网络层1、 IP 地址的分类、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的计算。
2、路由协议(如 RIP、OSPF)的原理和配置。
《人机界面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
《人机界面设计》导学案第一部分: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提高用户体验。
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掌握设计界面的基本原则、常见设计模式、用户钻研方法等知识,为将来从事用户界面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进修目标1. 了解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能够运用常见的设计工具和软件进行界面设计;4. 能够进行用户钻研,了解用户需求,设计出符合用户习惯和喜好的界面。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人机界面设计概述- 什么是人机界面设计- 人机交互的基本原理- 人机界面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人机界面设计原则- 可用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反馈原则- 可见性原则3. 人机界面设计方法- 用户需求分析- 界面原型设计- 用户测试与评估- 界面优化与改进4. 常见的人机界面设计模式- 扁平化设计- 响应式设计- 材质设计- 挪动优先设计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室教学、PPT讲解等方式,介绍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观点和原则;2.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分析、设计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界面,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五部分:评估方式1. 教室表现:参与度、提问能力、讨论质量等;2. 作业成绩:设计作业、实践操作、报告等;3. 期末考核:闭卷考试、设计项目等。
第六部分:参考资料1. 《界面设计模式》2. 《用户体验因素》3. 《交互设计之路》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将能够全面掌握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进修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祝愿学生们在本课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息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愿大家都能成为优秀的人机界面设计师!。
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网络基础课程标准第一篇:网络基础课程标准《网络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 1.1课程性质网络技术课是一门以切身体验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网络技能技术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技工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1.2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网络的七层结构,初步学会网络分析工具的使用,能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掌握网络分析的方法,网络分析的技能,网络构建的技能。
1.3 教学要求为了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本课程以Internet中使用的TCP/IP 协议为主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高职学生,要求对于网络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网络实用技术及实际应用的介绍,并以实际中需要的技术、操作和使用技巧为主体。
在内容安排上,紧密结合最新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了解和理解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当前普及的局域网主流技术、TCP/TP协议与应用、Windows 2000 Server网络配置与管理及网络安全和管理方面的技术,通过典型范例的引入详细介绍学生应该掌握的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
2、课程设计理念教学中应使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基础为导向,面向实际、面向应用,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各项技术的实用性。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讲解与实际参观、调研、实例使用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演示、实验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
采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有限的状况、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遵循亲身经历和实践的原则、在教学中强调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理解问题的水平、培养细心、周到的品质、形成探索和尝试的意识。
4、教学内容、要求及建议 4.1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第三节网络分类第四节网络的组成第五节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4.1.1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分类及组成对计算机网络建立整体概念,掌握网络分类的方法,特别是了解局域网、广域网及互联网的概念及区别,了解网络的基本组成,了解三种最重要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其组成方式的区别,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主要应用。
《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一、引言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机器人技术正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技术之一。
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作为培养和提升我国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技能的重要指导,其编写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标准概述1. 课程标准背景《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编写,是为了适应我国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强对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的培养和管理。
该课程标准将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为培养高素质的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提供有力保障。
2. 课程标准内容(1)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掌握机器人系统操作与维护的基本能力,熟悉机器人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具备在各类机器人设备上进行操作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2)课程设置:本课程共分为若干模块,包括机器人系统概述、机器人系统操作与维护、机器人系统故障排除与维修等,全面覆盖了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
3. 课程标准意义《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机器人操作人才,为我国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文章结构1. 主题展开:深入解读《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2. 课程目标解析:详细分析学生通过该课程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技能3. 课程设置探讨:对课程的模块设置进行分析和讨论4. 教学要求分析:就教学方法、方式和要求进行详细解读5. 深入讨论:个人对于《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观点6. 总结回顾:对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实施带来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回顾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机器人操作人才非常重要。
《网络操作系统使用与管理》课程标准(第二稿)
《网络操作系统使用与管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网络操作系统使用与管理二、对象:三年制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三、课时:108四、学分:6五、课程目标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活动,掌握安装Windows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配置Windows Server 网络环境, NTFS管理数据,网络资源共享,磁盘管理与灾难保护,终端服务,配置DHCP、DNS、WEB、FTP服务器,配置Windows Server 网络安全防护。
职业能力目标:●能按照网络组建的项目要求,进行Windows Server 操作系统的规划。
●能熟练安装Windows Server 网络操作系统。
●能熟练安装与配置DHCP、DNS服务●能根据组网需求进行管理共享文件夹、磁盘、文件系统及打印机设备安装、维护等工作。
●能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安全管理、网络监测与性能优化●能根据网络需求进行Web服务器、FTP服务器和终端服务的安装、配置、调试。
六、设计思路先对典型中小型企业网案例项目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本网络操作系统课程项目的具体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将本课程项目分成各个小项目。
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组网的设计方案,组建局域网的网络整体方案的设计等内容,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根据网络服务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学习项目。
其编排依据的是工程项目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七、内容纲要项目一典型中小型企业网案例分析 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认识典型中小型企业网络项目拓扑图2.了解中小型企业网络项目广域网和局域网基本业务3.了解本课程项目主要任务(一)工作任务1.认识典型中小型企业网络项目拓扑图2.分析中小型企业网络项目IP地址规划3.分析中小型企业网络项目广域网和局域网基本业务4.分析本课程项目主要任务(二)相关实践知识1.广域网和局域网硬件设备组成2.绘制局域网拓扑图(三)相关理论知识1.IP地址相关知识2.局域网IP地址规划(四)拓展知识1.简单绘制典型中小型企业网络项目拓扑图项目二构建银河数码公司内部局域网 12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规划企业内部局域网网络环境2. 掌握虚拟机软件VMware Workstation基本使用方法3. 掌握用光盘安装与配置Windows Server 的基本方法4. 掌握用光盘安装与配置Windows单用户桌面操作系统的基本方法(一)工作任务1.规划银河数码公司企业内部网络。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中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1、授课对象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2.参考课时68课时,理论教学课46时,实践教学22课时。
3、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介绍现行的、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我们的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以学生的社会化自觉的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
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
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
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
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网络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深入的学习。
本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掌握网络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分层协议,网络互连。
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能通过常用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组网。
能对常见网络故障进行排错。
三、内容标准(一)第一单元单元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参考学时8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该阶段的典型代表网络。
《DCS自控基础》课程标准
《DCS自控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方向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本标准是依据化学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和DCS自控基础课程目标要求,参照化学工艺专业专家研讨会分析所得的典型工作任务"DCS的安装、调试、维护"的相关要求,主要用于指导DCS的安装、调试、维护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建设工作。
(二)设计思路DCS自控基础课程是生自专业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发电厂实际生产过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体化课程。
DCS自控基础课程是使学生较全面、综合地运用所学课程的知识进行集散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组态、人机界面的组态、集散控制系统综合调试等内容,培养学生查阅有关参考资料进行设计和组态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形成严肃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DCS自控基础课程与化工设备维修基础、化学产品分析与检测、工业电器与仪表等课程同时开设。
本课程的教学建议学时为126学时,7学分,分1学期开设。
二、课程目标通过DCS自控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运用分散控制系统的软件、硬件、通信等知识,根据任务要求,进行系统的设计、软硬件的组态、调试、维护等工作。
(一)知识目标1.掌握DCS控制系统的安装、检修工作;2.掌握DCS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组态、监控画面组态、系统调试、故障排除等工作;3.掌握针对现场热工对象诸如全程给水系统、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燃烧控制系统、汽轮机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的组态,调试和运行。
(二)能力目标1.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能够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搜集、整理、分析相关工程资料;3.能主动探索与研究完成工作任务所遇到的问题;4.能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三)素质目标1.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社会能力;2.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能承受挫折,勇于改正错误,完善自我。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为了规范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特制定本课程的标准。
本标准包括课程的性质与课程定位的定性描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教学时数分配建议及考核方案等。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管理领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任务。
它的任务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使学生能够掌握企业或局域网的组建、企业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等相关技术和职业技能,达到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专门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知识的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理解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内涵,及时了解网络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为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定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学院所有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本课程属于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后续课有“网络设备”、“网络安全”等课程,其专业地位十分重要。
3.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该课程以能够搭建和管理一个中小型局域网络为最终目标,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基础知识部分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内容是结合前驱的《计算机技能教程》与《电脑安装与维护》等课程中必须掌握的网络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局域网的规划、制作网线及测试分析网络连通性的基本技能,这部分的内容主要由任课教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及学生的课堂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实践教学部分,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域控制器、WWW服务器、FTP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等多个教学任务,实践部分的教学模式采用“典型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小组共同承担网络应用服务器的架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最后通过一个功能全面、综合性强大型企业局域网组建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具备中小型企业局域组建与管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2018级《人机界面与网络控制》课程标准
五、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工作量、难度等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协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难度的不同,不同生源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同,分别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系统功能分析法、案例分析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六、课程实施基础与条件
1.硬件资源:
1)设备条件:实验设备名称等等
3)工具:
4)材料:
2.教学文件
1)课程讲义
2)教材
3)技术手册
3.教学资源库(课程组共建)
1)录像库、动画库、PPT课件、习题库、案例库
2)教学指南、学习指南、各类教学指导文件
3)操作说明书、技术参考资料
4.教师资源
1)设备台数6-8台需配教师1-2人。
2)教师均需准备必要的教学文件(如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备课笔记、学生记分册),按授课计划与课程标准统一进行教学,对小组同学进行指导、考核并记录成绩3)主带教师负责填写授课计划、成绩登入系统,其它如召集同学、课前布置任务、课后点评、材料工具领用等,可课程组教师协调安排。
七、课程考核与评价
1、本课程的态度性、知识性、技能性三类评价按20:40:40的比例来划分。
2、态度性评价采用扣分制,按20分计。
课堂上出现迟到、早退,仪容不整,不带书本、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事项、打瞌睡、不参与团组活动以及其他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现象的,每次扣1分;缺课、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每次扣2分,直至该项成绩扣完。
3、知识性评价中,《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主要对课堂布置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课堂提问相关知识点来进行考核。
4、技能性考核评价内容,可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特点自定。
本课程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安排3个综合项目,项目实施完成后提交详细的项目报告。
表1 《》课程成绩分配情况
八、其它说明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