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仁布县上三叠统朗杰学群物源分析
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物源对比: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变迁的线索
关键词: 松潘 甘孜 ; 西 前 陆 盆 地 ; 屑 锆石 ; 源 ; 造 演 化 和古 地 理 重 建 川 碎 物 构
位 于华 南陆块 西北缘龙 门 山两侧 的松潘 甘孜 和 四川 盆地是 印支期 中国大陆拼 贴 的关 键地 区。本文 将 首次利用 碎屑锆石 U— b定 年 的方法 对二 者 的物 P 源直 接进行对 比, 而 揭示 晚 三叠 世 松潘 甘孜 和与 进
在中一晚三叠世拉丁期一诺利期松潘甘孜盆地复理石沉积期间四川盆地西部主要沉积了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等浅海相的灰岩砂泥岩地层而龙门山古岛链问隔的海湾成为沟通松潘甘孜深海一半深海盆地和川西浅海的纽带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1
维普资讯
4 7 地 质 论 评 0 曹
地 层 中的 碎 屑锆 石 年 龄 大 致 主 要集 中在 1 0 ~ 1 0 和 2 0 ~2 0 、2 ~8 0 Ma 9 0 2 0 Ma 4 0 5 8 0 9 0 Ma 4 0 5 0 Ma 7 0 5 、 5 ~1 0 、0 ~4 0
Ma 。该 统 计结 果 总 体 上继 承 了松 潘 甘 孜数 据 体 的特 征 , 示 出须 家河 组 物 源来 自西 部 —— 松 潘 甘 孜 褶 皱 带 的再 旋 揭
20 ; 0 6 苏本勋 等 ,0 6 E k l n t 1,0 7 。在 2 0 ; n ema ne a. 2 0 ) 与松潘 甘孜 以龙 门 山相 隔 的川 西前 陆 盆地 , I 上三 叠 统须家河组 的砂岩组 分分析 和古 流向等资料 显示 其 沉 积物源 主要来 自西部 古龙 门山 ( 良彪 等 ,0 6 林 20 ; 谢 继容等 ,0 6 , 是盆 地 内的 物 源研究 仍 缺 少必 2 0 )但 要 的数据支 撑 。
西藏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及晚三叠世生物绝灭 事件研究
第13卷第4期2006年7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Eart 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Vol.13No.4J ul.2006收稿日期:20051028;修回日期:200603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072001,40320120168,40572013)作者简介:阴家润(194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地层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教学研究。
西藏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及晚三叠世生物绝灭事件研究阴家润1, 蔡华伟2, 周志广1, 张翼翼1, 段 翔1, 谢尧武3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31西藏地质勘察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西藏拉萨851400YIN Jia 2run 1, CAI Hua 2wei 2, ZHOU Zhi 2guang 1, ZHAN G Y i 2yi 1, DUAN Xiang 1, XIE Yao 2wu 311Chi na Universit y of Geosciences ,Bei j ing 100083,China21N anj ing I nstit ute of Geolog y and Paleontolog y ,CA S ,N anj ing 210008,Chi na31Geological S urvey Team of Tibetan Geological Ex ploring B ureau ,L hasa 851400,ChinaYIN Jia 2run ,CAI H u a 2w ei ,ZH OU Zhi 2gu ang ,et al.Study of m arine T riassic/Jurassic bound ary stratigraphy and the latest T riassic m ass extinction in Tibet.Ea rt h Science Frontiers ,2006,13(4):2442254Abstract :Study of the latest Triassic extinction is required to define the Triassic and J urassic boundary ;the field work has recently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Nyalam ,Linzhou ,Muzugongka ,Longzi and L hoza areas ,Tibet during the years f rom 199822004.No continuous ammonoid 2biostratigraphic sequence across the Triassic and J urassic boundary has been known f rom the Longzi and L hoza areas.Data f rom the L hasa block indicate that the late Triassic magmatic and volcanic activities were likely the cause of the mass extinction ,however ,the Triassic and J urassic boundary there requires to exactly define.The ammonoid succession f rom the Germig sec 2tion which is the only uncondensed Triassic and J urassic boundary section in the Tethyan realm ,allow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test Triassic Marshi zone of the Rhaetian ,the earliest J urassic Tibeticum zone of the Hettangian ,as well as the Hettangian Calliphyllum and Pleuronotum zones ;the end 2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is coupled with a carbon isotope negative excursion.The relationship implies that the biotic crisis is related to the changes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A pronounced negative excursion is recognized at the T 2J boundary be 2tween Triassic and J urassic in coincidence with the end 2Triassic extinction ,caused likely by a “super green 2house ”effect.K ey w ords :Tibet ;end 2Triassic extinction ;Rhaetian ;Hettangian ;ammonoid zone ;carbon isotope negative excursion摘 要:1998—2004年间在西藏聂拉木、林周、墨竹工卡和洛扎等地进行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研究表明,西藏隆子县和洛扎县尚未发现具有连续菊石层序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地层剖面。
西藏仁布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物源分析
西藏仁布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物源分析徐文礼;李祥辉;王尹;曾庆高;孙勇;尼玛次仁【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11(17)2【摘要】运用砂岩碎屑组分、古水流、微量和稀土元素方法对西藏南部仁布地区上三叠统朗杰学群和涅如组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碎屑组分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盆地中的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部分来自造山之前的混合区,少数源于大陆基底,且物源区蕴含有造山前的大陆边缘岛弧过程;物源区母岩主要为沉积再旋回和后太古代再旋回沉积物;古水流测量分析表明,朗杰学群和涅如组的物源可能均来自北边,但前者物源偏于东北方向,后者物源偏于西北方向,且前者较后者离物源区相对较近,符合现今二者地层的分布特征.这些认识为研究区上三叠统复理石可能来自北部甚至拉萨地块的观点提供了新的支持.【总页数】11页(P220-230)【作者】徐文礼;李祥辉;王尹;曾庆高;孙勇;尼玛次仁【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一分院,堆龙德庆850000;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一分院,堆龙德庆8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1【相关文献】1.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的物源和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J], 杨超;陈清华;吕洪波;张洪涛;曲长胜2.西藏仁布县上三叠统朗杰学群物源分析 [J], 徐文礼;李祥辉;舒珺3.西藏山南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岩性分布样式及其意义 [J], 张朝凯;李祥辉;王尹;孙勇4.西藏仁布地区上三叠统重矿物组合与物源分析 [J], 曾庆高;李祥辉;夏斌;徐文礼;尼玛次仁;普琼;李君5.试论西藏南部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与涅如组 [J], 李祥辉;周勇;刘玲;王尹;徐文礼;孙勇;孔庆友;曾庆高;谢饶武;毛国政;尼玛次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西藏南部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与涅如组_李祥辉
第8 5卷 第1 0期2 0 1 1年1 0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85 No.10Oct. 2 0 1 1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072075)资助成果。
收稿日期:2011-02-09;改回日期:2011-09-10;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李祥辉,男,1964年生。
教授,1995年获“沉积学(含:古地理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于南京大学从事沉积学及相关学科科研与教学工作。
Email:seanlee@nju.edu.cn。
DOI:CNKI:11-1951/P.20110923.1446.011 网络出版时间:2011-9-23 14:46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1951.P.20110923.1446.011.html试论西藏南部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与涅如组李祥辉1),王尹1),徐文礼2),孙勇2),孔庆友1),曾庆高3),谢饶武3),毛国政3),尼玛次仁3),周勇2),刘玲1)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2)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3)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一分院,拉萨,850000内容提要:根据新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西藏南部仁布以东上三叠统复理石两套地层郎杰学群和涅如组的岩层特征、化石面貌、碎屑组成、沉积特性、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及分析。
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除亚相、岩层厚度分布、砂岩与板岩比例、重矿物ZTR指数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差异外,郎杰学群和涅如组的其他十余项特性(颜色、岩性、碎屑组分、重矿物组成、ZTR指数、沉积构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Hf同位素、碎屑锆石同位素年谱、变质变形)相似度极高。
分析认为,少数特性差异是地层体地质记录的正常现象,不应成为郎杰学群和涅如组各自独立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大量相似度极高的各项特性指示它们具有相同或极其相似的沉积盆地和物源构造背景,既不属于喜马拉雅地体也不属于增生楔,而可能同源于拉萨地体或者其他未知地体,属于与造山带有关的沉积盆地建造。
龙门山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四段砂体研究3.18
龙门山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四段砂体研究王伟明1,李勇1、2,陈斌1,刘颖倩1,邵崇建1,周游11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摘要:通过野外岩石露头、WFSD-1、WFSD-2、WFSD-3钻井岩芯、镜下薄片分析和测井曲线等地质资料,研究龙门山中段逆冲推覆体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四段砂体类型及特征,分析砂体古沉积环境以及形成过程。
表明研究区内沉积砂体主要由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和扇三角洲砂体组成,还原了古地理条件在砂体的沉积过程中的控制作用。
另外研究区内有煤矿富集层位,高品位烃源岩也较为发育。
因此,对这一区域须家河组砂体的研究,不仅是对龙门山前陆盆地古沉积环境的恢复也是对该区域煤藏和油气资源的远景探索,因此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逆冲推覆体 须家河组 砂体类型 沉积环境 油气藏1 引言龙门山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南北延展约500km 东西布局为 30-50km ,是整个地表上地形起伏度最大的区域,在小于50km 的直线范围内地形高低起伏约4000m 。
龙门山地区主要存在3条北东走向并且大致平行的断裂(图1):汶川—茂县断裂(后龙门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龙门山中央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龙门山前山断裂)。
此次的研究区在龙门山冲断带中段(图2),主要依托汶川断裂科学钻井的钻井资料。
前人根 据地表露头、钻孔岩芯和地震反射剖面对残留的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盆内区域(原地系统)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已卷入龙门山冲断带推覆体内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地层(异地系统)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究其原因在于:(1)现今在地震反射剖面上所看到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是经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114,41340005,41172162,40972083,41402159)和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5ZB0085)的资助。
四川盆地东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分析毕亦巍;张昌民【摘要】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段,该地区的沉积受到多物源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重矿物、碎屑组分、岩屑成分和古水流方向的分析,最终确定了研究区须四段的物源来自龙门山、大巴山和米仓山3个方向.其中,元坝西部地区物源来自于龙门山褶皱带方向;元坝东部地区物源来自大巴山褶皱带东南部方向;元坝中部部分地区表现为龙门山和大巴山的混合堆积;通南巴西部地区物源来自米仓山褶皱带方向,通南巴东部物源表现为大巴山和米仓山的混合堆积.【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7页(P134-139,159)【关键词】四川盆地东北部;须家河组四段;物源方向【作者】毕亦巍;张昌民【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P618.120 前言近年来,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展现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和勘探前景,多口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是川东北地区陆相勘探的重点层段[1].在勘探研究工作中,物源区母岩性质控制砂岩类型、骨架矿物成分及其平面分布规律,同时影响了砂岩的成岩作用路径与成岩产物的类型,并最终影响了油气勘探的结果,因此对于母岩来源方向研究是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前人对川东北地区物源方向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2-6],运用沉积学特征及测井特征分析等方法,确定其具有多物源的性质,分别来自龙门山、大巴山和米仓山方向,但对于物源范围没有精细的研究,因而制约了准确沉积相、砂体展布和储层特征的认识.随着基础资料逐渐丰富,深入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研究区重矿物、碎屑组分和古水流方向的分析,对须四段的物源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储层的预测,有利勘探区块的落实,以及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基础.1 研究区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川北低缓褶皱带,西临龙门山断褶带,北接米仓-大巴断褶带,包括元坝及通南巴地区(图1)[7].须家河组沉积于晚三叠世中晚期,由于华南与华北地块间的持续挤压及古特提斯大洋板块的向东俯冲,川东北地区在龙门山冲断带远程效应和米仓-大巴山逆冲推覆导致的上地壳载荷作用影响下,缓慢沉降形成了川东北类前陆盆地,并开始接受沉积[8].在须三段和须四段之间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构造运动——安县运动,波及影响了整个四川盆地[9-11].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全面抬升,逆冲褶皱成山,研究区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12],米仓-大巴山也开始进入强烈的构造隆升,川东北前陆盆地较大幅度的持续沉降,龙门山和米仓-大巴山向研究区提供了大量陆源碎屑.图1 研究区位置图Fig.1 Loca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1—盆地边界(basin boundary);2—断层(fault);3—构造单元界线(tectonic boundary);4—研究区(study area)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是一套以砂岩和泥岩为主的地层,前人根据沉积厚度和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须一至须六段,其厚度整体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向南减薄的趋势,其中元坝地区普遍缺失须六段及部分须五段地层,通南巴地区普遍缺失须六段、须一段及须二下段.须四段厚度不稳定,差别较大,总体厚度在40~130 m之间,岩性以灰白色—浅灰色中—粗砂岩、杂色砾岩、灰色含砾粗—细砂岩为主,元坝地区西部灰质含量较高,砂岩中夹有黑色炭质页岩和薄煤层,见植物碎片及大型冲刷面,为特征明显的陆相环境.2 物源分析2.1 重矿物分析沉积学中的重矿物指的是存在于陆源碎屑岩之中,比重大于2.86 g/cm3,含量一般不超于1%的透明和非透明矿物.重矿物耐磨蚀且稳定性强,可以较多的保留母岩的特征,是物源分析中的重要方法[13].在碎屑物质搬运的过程中,稳定重矿物的含量相对增加,不稳定重矿物的含量相对减少,因此稳定重矿物的比值可以更好地反映物源特征,这些比值被称为重矿物特征指数,其中ZTR指数是重矿物中最为稳定的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组成的透明矿物的百分含量,是一种重矿物分析中常用且有效的一种方法[14].经统计,研究区7个野外剖面及10口井的数据中发现的陆源重矿物类型有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石榴石、磁铁矿、赤褐铁矿、白钛矿、绿帘石、绿泥石、黝帘石、闪锌矿等(图2).其中位于元坝东部的区域Ⅰ中,YL26井、YB29井和YL32井的重矿物组合相似,以白钛矿+金红石+磁铁矿+锆石为主要重矿物组合,与工农镇剖面相比,稳定重矿物白钛矿、金红石、磁铁矿、电气石和锆石的含量均有升高,不稳定重矿物石榴石的含量减为零,且ZTR指数增加,因此其与工农镇剖面来自同一物源;位于元坝地区中部及通南巴地区西部的区域Ⅱ内,YL28井和RL1井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以白钛矿+金红石为主,以磁铁矿+锆石+电气石为次要重矿物组合,与桥亭剖面的重矿物组合特征相似,且与剖面相比ZTR值升高,不稳定重矿物含量减少,因此区域Ⅱ物源应来自桥亭剖面方向;位于通南巴地区东部的区域Ⅲ内,M201井和M102井重矿物组合十分接近,以白钛矿+赤褐铁矿为主要重矿物,以磁铁矿+金红石+绿泥石+锆石为次要重矿物组合,尤其是赤褐铁矿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井,与竹裕剖面的重矿物组合特征相似,根据ZTR指数,M201井和M102井的物源应来自于竹裕剖面方向;位于元坝地区东部的区域Ⅳ内,YL172井、YL173井和YL176井的重矿物组合特征相似,以白钛矿+金红石+磁铁矿为主要重矿物组合,以锆石+电气石+绿泥石+绿帘石为次要重矿物组合,与长石剖面的重矿物特征相似,且ZTR指数接近,为同一物源体系.图2 研究区须四段重矿物组合特征Fig.2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ZTR 指数(ZTR index);2—锆石(zircon);3—石榴石(garnet);4—白钛矿(leucoxene);5—黝帘石(zoisite);6—金红石(rutile);7—磁铁矿(magnetite);8—绿帘石(epidote);9—闪锌矿(sphalerite);10—电气石(tourmaline);11—赤褐铁矿(hematite and limonite);12—绿泥石(chlorite);13—露头(outcrop);14—井位(well site);15—研究区(study area);16—分区线(subarea boundary)2.2 轻矿物分析轻矿物是相对于重矿物而言,密度小于2.85 g/cm3的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岩屑等.盆地沉积物中轻矿物主要来源盆地周缘的物源区,二者组分、结构特征与构造性质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盆地内沉积物中轻矿物含量来判断物源位置.陆源碎屑岩的碎屑物质是母岩的破碎产物,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升高,容易被风化和剥蚀的长石和岩屑的含量相对减少,石英的含量相对增加[15],而来自不同物源碎屑物质的岩屑组成成分及含量不同.研究区须四段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石英含量普遍高于岩屑和长石含量,且长石含量偏低,其岩屑组成中各地区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含量有明显不同.根据各井砂岩岩石类型、碎屑成分以及岩屑成分的不同(图3~5),将整个研究区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域.其中区域Ⅰ(元坝地区西部)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与岩屑砂岩为主,岩屑含量与其他区域相比较高,其岩屑组成中,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含量基本相同,且大于变质岩含量,该区域应属于同一物源.区域Ⅱ(通南巴西部地区)的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石英含量在整个研究区中最高,且沿着自北向南的方向,石英含量逐渐增高,其岩屑组成中,变质岩含量最高,沉积岩次之,岩浆岩含量最低,该区域沉积物应来自同一物源方向,物源来自北方.区域Ⅲ(通南巴地区东部)岩性主要以岩屑砂岩为主,长石相对含量最低,其岩屑成分中变质岩相对含量最低,该区域应属于同一物源.区域Ⅳ(元坝地区东部)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长石含量较其他区域略高,自东南到西北方向,石英含量增加,其岩屑组成中变质岩的含量略高于沉积岩和岩浆岩,该区域属于同一物源,物源应来自东南方向.图3 研究区须四段岩石类型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of rock types in 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露头(outcrop);2—井位(well site);3—研究区(study area);4—分区界线(subarea boundary);A—石英砂岩(quartz sandstone);B—长石石英砂岩(feldspar quartz sandstone);C—岩屑石英砂岩(lithic quartz sandstone);D—长石砂岩(arkose);E—岩屑长石砂岩(lithic arkose);F—长石岩屑砂岩(feldspar lithic sandstone);G—岩屑砂岩(lithic sandstone)图4 研究区须四段碎屑成分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of clastic constituents in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石英(quartz);2—长石(feldspar);3—岩屑(debris);4—露头(outcrop);5—井位(well site);6—研究区(study area);7—分区界线(subarea boundary)图5 研究区须四段岩屑成分分布图Fig.5 Distribution of debris compositions in 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2—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3—岩浆岩(magmatic rock);4—露头(outcrop);5—井位(well site);6—研究区(study area);7—分区线(subarea boundary)2.3 古水流分析古水流分析是对沉积时期波浪和水体运动状况的重建,根据古水流可以判断沉积盆地演化中古斜坡的倾斜方向、沉积物的供给方向、沉积环境以及沉积体的走向和几何形态[16],以此可以确定沉积物的物源方向.研究古水流的方法有很多,主要运用不同类型的交错层理、波痕、印模构造、生物化石、颗粒组构等标志.本文应用成像测井资料对交错层理的统计,绘制交错层理倾向玫瑰花图.根据玫瑰花图(图6)显示,元坝西部YB204井、YL6、YL8井显示主要的古水流指向东南向,说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元坝中部的YL2井显示的古水流主要指向为东南和东北方向,次要指向为西南方向,说明该区域的沉积物具有混源的特征;元坝东部的YL16井和YL171井的古水流方向为西北方向,说明其主要物源来自于东南方向;通南巴地区东部的M3井显示的古水流方向主要指向东南,说明该区域接受了来自西北部的物源沉积,但根据该区域的重矿物分析,该区域同时接受来自东北方向的物源,因此该区域的沉积物为混源堆积. 图6 研究区须四段古水流方向分布图Fig.6 Distribution of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of 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井位(well site);2—露头(outcrop);3—研究区(study area);4—古水流玫瑰花图(rosediagram of paleocurrent)根据古水流资料对物源方向的指示,结合以上重矿物和轻矿物的分析结果,综合认为川东北地区须四段时期的沉积物受到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褶皱带3个不同方向物源的共同作用(图7).其中元坝西部地区重矿物组合相似,自西北至东南方向ZTR指数逐渐增大,岩古类型、碎屑成分及岩屑组成类似,物源应来自于西北部的龙门山褶皱带;元坝东部地区重矿物组合相似,ZTR值相近,自东南至西北方向碎屑成分中石英含量逐渐升高,岩屑组成类似,物源应来自于东南方向的大巴山褶皱带;通南巴西部地区与正北方向的野外剖面相比ZTR值升高,岩石特征及岩屑特征相似,石英含量自北向南逐渐增高,物源应来自于正北方向的米仓山褶皱带;而元坝中部地区和通南巴东部地区的沉积物,应受到混合物源的影响.图7 研究区须四段物源方向示意图Fig.7 Provenance direction sketch map of 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井位(well site);2—露头(outcrop);3—研究区(study area);4—物源方向(provenance direction)3 结论(1)综合运用重矿物、碎屑组分、岩屑成分和古水流方向的分析方法,得出研究区须家河组须四段时期共存在3个不同方向的物源区,分别为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该结论验证了前人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精细厘定了物源范围.(2)元坝地区西部发育长石岩屑砂岩与岩屑砂岩,母岩以沉积岩和变质岩为主,物源来自龙门山褶皱带方向;元坝地区中部部分地区具有混源的特征,其物源来自于龙门山和米仓山褶皱带;元坝地区东部发育长石岩屑砂岩,母岩主要为变质岩和岩浆岩,物源来自于大巴山褶皱带东南部.(3)通南巴西部地区发育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母岩以变质岩和沉积岩为主,物源来自米仓山褶皱带;通南巴东部地区发育岩屑砂岩,母岩多为沉积岩,物源是来自米仓山和大巴山褶皱带的混合物源.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周霞.川东北地区须四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西部探矿工程,2017,29(12):33-36. [2]谢继容,李国辉,唐大海.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供给体系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29(4):1-3.[3]戴朝成,郑荣才,任军平,等.四川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区分析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44(4):1085-1096.[4]淡永.川东北须家河组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5]周霞,王威,杜红权,等.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及沉积体系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5,36(4):443-449.[6]潘磊,申继山,郝景宇.川东北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四段储层物源类型及主控因素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6,36(1):104-108.[7]盘昌林,刘树根,马永生,等.川东北须家河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3):27-34,190-191.[8]钟怡江.川东北长兴期—须家河期构造-沉积演化[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9]王金琪.安县构造运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11(3):223-234.[10]罗启后.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J].天然气工业,2011,31(6):21-27.[11]林良彪,陈彦庆,淡永,等.川东北须家河组中铝土矿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J].岩石学报,2011,27(8):2392-2402.[12]林良彪,陈洪德,胡晓强,等.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J].地层学杂志,2007,31(4):415-422.[13]赵红格,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2003,21(3):409-415. [14]沈丽琪.沉积岩重矿物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其应用[J].中国科学:B 辑,1985(1):70-78.[15]周新锋,李继红,王帅,等.沉积物物源分析方法综述[J].地下水,2013,35(1):107-108.[16]汪正江,陈洪德,张锦泉.物源分析的研究与展望[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0,20(4):104-1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物源区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砂岩 物源区分析 泥石流 沉积环境 黄骅北部地区 黄土-红粘土 颗粒粒径 青海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起动过程 藏南 胶莱盆地 粒度效应 粒度 第三系 磷灰石裂变径迹 碰撞事件 碎屑沉积物 碎屑岩 硅质岩 盆地 百分含量 琼东南盆地 物质组成 物源分析 熊耳群 热历史模拟 源区分析 渤海湾西岸 海侵 沉积物源 沉积物 沉积岩 汶川地震 柴西地区 构造背景 暴雨 新生代 控制因素 微量元素组成. 容重 始新世 大陆碰撞 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 四合屯 周缘前陆盆地 同位素年代学 古气候 南黄海 华北陆块 北羌塘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新元古代演化 新元古代 成矿模式 微量元素 安徽东南部 土门格拉组 周期性 古环境意义 古流向 南秦岭 南海南部 华南陆块 北羌塘盆地 北大港潜山 前陆盆地 优质储层 伊利石结晶度 二叠纪 主微量元素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东秦岭 东海内陆架 东沟钼矿床 东亚季风 上新统 u-pb年龄 u-pb年代学 re-os同位素测年 la-icp-ms碎屑锆石微区u-pb定年 la-icp-ms测年
北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巴贡组烃源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
北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巴贡组烃源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其面积约22×104km2,是目前我国陆域地区油气勘探程度最低的海相含油气盆地。
羌塘盆地又位于特提斯构造东段,和盛产油气的中东地区在大地构造、地史演化、沉积充填及油气地质条件等具有相似之处,其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对我国,尤其是西藏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黑色岩系,也就是富有机碳沉积物,包括深灰色-黑色泥质岩、硅岩和碳酸盐岩。
而黑色泥页岩是黑色岩系的主要研究对象,作为黑色岩系形成机理核心问题,对有机质堆积聚集的控制因素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近年来,野外石油地质调查发现北羌塘盆地东部地区巴贡组的黑色泥岩有机碳含量高并且分布广泛,是羌塘盆地非常好的的烃源岩层,巴贡组烃源岩的研究不仅对整个盆地烃源岩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为黑色泥岩有机质富集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本文采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学、沉积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巴贡组泥质烃源岩进行研究。
通过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对巴贡组泥质烃源岩进行评价;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有机质来源、成熟度和沉积环境就行了分析;通过岩石特征、主量、微量、孢粉、矿物学等方法分析巴贡组泥岩的初级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沉积速率、古气候和古环境等条件,综合得出巴贡组泥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取得的成果如下:(1)上三叠统巴贡组总体以深灰-灰黑色泥质烃源岩为主,烃源岩厚度沉积厚度大且分布广泛,为一套三角洲相沉积体系的产物,有机碳含量及生烃潜量等显示以中等有机质丰度为主,有机质类型以Ⅱ2为主,含少量Ⅲ型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及。
(0.95-1.41%)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一高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为好烃源岩。
(2)巴贡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反应了有机质母质来源属于混合来源,既有水生低等生物来源,又有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大部分样品已经达到生油阶段晚期,处在成熟-高成熟阶段;烃源岩为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环境。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矿床学
第十一章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成矿物质来源与含矿建造现代矿床学研究表明,多数矿床,尤其是非成岩矿产矿床都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重视成矿物质多来源是矿床学地球化学的研究趋势。
同时研究发现,许多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复合成矿的特点,常不是一次成矿作用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预富集到再富集成矿的多次地质作用完成的。
我们把预富集阶段形成的成矿物质丰度较高的岩石组合称为含矿建造,含矿建造是包含一系列含矿岩石与非含矿岩石的岩石系列,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
含矿建造中有一部分是成矿元素的富集岩,一部分是具有与矿化有关的矿化剂元素,如S、Cl、F、C等。
而根据矿床学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分为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
直接由地幔岩浆、花岗岩浆或沉积介质提供成矿物质到矿床中的物质来源称为直接来源,由幔源、壳源固结岩石,即矿源层或矿源岩提供成矿物质所反映出的幔源或壳源来源特征,称为间接物质来源。
对于成岩矿产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更多地反映直接物质来源,而对于非成岩矿产,由于其经过多次富集成矿,其物质来源特征可能更多反映间接物质来源。
一、上地幔物源含矿建造以上地幔为直接成矿物质来源的矿床局限于有限的矿床类型:1、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和部分碱性岩浆有关的矿床,在空间、时间和成因上与岩浆岩有联系,矿产种类有钒钛磁铁矿、铬铁矿、铜镍硫化物、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金刚石、铌、稀土等,大部分是成岩矿产。
部分形成上地幔岩含矿建造,其中富集Ni、Co、Ag、Bi、U等。
2、与镁铁质火山有关的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期后热液自变质交代作用或喷流喷气作用。
其中包括块状硫化物、玢岩铁矿、黑矿型矿床等。
3、与上地幔煌斑岩岩浆有关的绿岩型金矿,可以通过地幔对流煌斑岩侵位形成金矿;富金煌斑岩浆在地壳浅层与地壳物质发生反应形成花岗岩浆或加入变质热液中参与成矿。
煌斑岩脉含金丰度一般87PPb,明显高于壳源岩,金一般以Au-F络合物搬运。
以上地幔岩为物源岩含矿建造,成矿物质间接来自地幔,这类矿床对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区金矿最为重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基本构造样式、特征与勘探潜力
准噶尔盆地南缘基本构造样式、特征与勘探潜力摘要:本文在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演化和对地震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该区中新生界构造样式、构造特征,对构造变形在平面上的东西分段性与南北分带性、垂向上变形的差异性以及走滑扭动变形特征和扩展方式进行了研究。
证实该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构造控油作用明显,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样式构造特征勘探潜力0 引言准噶尔盆地南缘指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南部山前褶皱—冲断带地区,西起精河,东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长约650km;南与依林黑比尔根山相邻,北到准噶尔盆地腹部昌吉凹陷,南北宽40~90km,面积约3.0×104km2。
该带已先后发现了独山子、柴窝堡等油气田(藏)以及西湖背斜、古牧地背斜等多个含油气构造,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1 基本构造样式1.1 构造滑脱层及主要分布区该区主要存在6个构造滑脱层:①二叠系上统芦草沟组泥岩和油页岩,博格达山尤其博格达山北麓最为明显,如在西大龙口沟可见到逆断层沿油页岩层面顺层滑动;②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煤系和③中统西山窑组煤系,这两套地层的构造滑脱现象在全区均可见到,如吉木萨尔石场沟等;④白垩系吐谷鲁群上部泥岩,主要见于独山子—昌吉一带;⑤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泥岩,主要发育于霍尔果斯至吐谷鲁一带;⑥上第三系塔西河组盐膏层和膏泥岩层,主要发育于四棵树凹陷。
1.2 基本样式准噶尔南缘地区构造成因主要为挤压和压扭应力体制,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期构造变形的改造与叠加,目前识别出的构造样式主要有以下3大类型。
1.2.1 压缩构造断层传播褶皱:是区内最常见的构造样式,其形成与下伏逆冲断层的断坡有关,褶皱(背形)产生于断坡之上,与断坡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
这种褶皱一般一翼很陡而另一翼很缓,背斜核部岩层变形强烈。
独山子、齐古和苜蓿沟背斜等属于这种类型(图1)。
断层转折褶皱:是逆冲岩块在爬升断坡过程中形成的褶皱。
西藏改则地区昂拉仁错中-下二叠统昂杰组-下拉组地层古生物
西藏改则地区昂拉仁错中-下二叠统昂杰组-下拉组地层古生物周羽漩;赵兵;严亮;李杨【摘要】详细描述了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拉清乡汤模长二叠系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拉嘎组、昂杰组和下拉组.讨论了二叠系昂杰组和下拉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其中昂杰组横向延伸不稳定向西相变尖灭.依据化石分布及组合特征,建立了Neoschwagerina-Chusenella conicocylindri-ca 蜓组合带、Pachyphloia ovata-Eotuberitina reitlingerae 非蜓有孔虫组合带、Lytvolasma asy-metricum-Bradyphyllum caninoidia 珊瑚组合带和 Akagophyllum coqenense-Amplexocarinia muralis 珊瑚组合带.昂杰组为早二叠世,下拉组下部为中二叠世栖霞期,而下拉组上部为中二叠世茅口期,并以暖水型气候环境为主.在昂杰组—下拉组中发现了珊瑚的2个新种和1个新亚种,并进行了描述.新种名称分别为Lophotabularia longiseptata sp.nov.和 Iranophyllum longi-septatum sp.nov.,新亚种名称为Cyathocarinia tuberculata multiseptata sub sp.nov..%Permian section located at Tangmochang of Laqing town, Gaize county,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was described in details;the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Angj ie Formation and Xiala Formation were discussed;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fossils,assemblage zones werebuilt;finally,two new species and one new subspecies of rugosa were discovered and describ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ian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Laga Formation,Angj ie Formation and Xiala Formation from bottom to top;Angjie Formation exists only in the eastern area and disappears toward the west because of facies change;there areNeoschwagerina-Chusenella conicocylindrica fusulinid assemblage zone, Pachyphloia ovata-Eotuberitina reitlingerae non-fusulinid foraminiferida assemblage zone,Lytvolasma asymetricum-Bradyphyllum caninoidia rugosa assemblage zone and Akagophyllum coqenense-Amplexocarinia muralis rugosa assemblage zone; Angjie Formation belongs to Early Permian,the lower Xiala Formation belongs to Xixia period ofMiddle Permian,but the upper Xiala Formation belongs to Maokou period of Middle Permian with warm climate;the new species are Lophotabularia longiseptata sp. nov. and Iranophyllum longiseptatum sp.nov.,and the new subspecies is Cyathocarinia tuberculata multiseptata sub sp.nov.【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10页(P107-116)【关键词】古生物学;二叠系;昂杰组;下拉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西藏【作者】周羽漩;赵兵;严亮;李杨【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6;Q911.60 引言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昂拉仁错一带地处滇藏地层大区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冈底斯板片中的革吉—措勤复合弧后盆地[1-2]。
西藏层序地层研究进展
西藏区内的层序地层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具代 表性的沉积盆地中, 如藏东的江达弧内盆地、藏南的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996200) 资助。 改回日期: 2001 5 16; 责任编辑: 宫月萱。 第一作者: 彭勇民, 男, 1965 年生, 博士, 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后, 主要从事西藏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与火山学等科研工作。
பைடு நூலகம் 3期
彭勇民等: 西藏层序地层研究 进展
275
2000) ; ! 西藏与国外的对比分析, 通过层序地层研 究所获得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的比较, 例如藏南的日喀则弧前盆地与印度尼西亚、新西兰、 日本 和 阿 尔 卑 斯 等 地 之 间 的 对 比 ( Einsele 等, 1993) 。上述多方位的层序地层对比分析反映出层 序的数量、结构、类型的差别以 及相对海平面 的不 同。
图 1 江孜县沙拉岗矿区加不拉组第一至五段层序地层划 分 F ig. 1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first to fifth Mb. of Jiabula Fm. in Shalagang mining area
1 生屑灰岩; 2 泥质灰岩; 3 砂屑灰岩; 4 硅质泥岩; 5 硅质砂岩; 6 硅质砾岩; 7 砾岩; 8 砂岩; 9 粉砂岩; 10 板岩; 11 甲不拉组一段;
2 74
地球学报
2002 年
日喀则弧前盆地、江孜被动陆缘盆地和喜马拉雅被 动陆缘盆地中。迄今为止, 所开展的层序地层分析 多涉及中生代的二级或三级层序。 1. 1 层序年代格架
西藏的层序地层研究主要针对三叠纪至白垩纪 的海 相 沉积 展 开 的 ( 叶 和 飞等, 1999; Einsele 等, 1993; 史晓颖等, 1997; 李祥辉等, 1997, 1999; 彭勇民 等, 1999, 2000) , 少量的工作涉及到第三纪海相与非 海相沉积。由于三叠系至白垩系具有露头分布广、 沉积类型复杂、建组剖面多、化石丰富等特点, 较适 合进行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目前, 在不同性质的沉 积盆地中通过沉积学( 精细沉积相、岩相转换面、成 岩与暴露标志) 、上超与下超等和古生物学等研究, 识别出三级层序界面, 划分出不同类型( ∃ 和 %类) 的三级层序( 图 1) 。例如, 藏南喜马拉雅被动陆缘 盆地的浅海至深海背景的侏罗纪 白垩纪层序地层 分析( 史晓颖等, 1997; 李祥辉等, 1997) 和冈底斯岛 弧带的拉萨 甲马日喀则次深浅海相晚侏罗纪至白 垩纪弧内盆地( 叶和飞等, 1999; Einsele 等, 1993; 史 晓颖 等, 1997; 李 祥 辉 等, 1997, 1999; 彭 勇 民 等, 1999, 2000) 浅海 至 深海 白 垩纪 弧 前盆 地 ( Einsele 等, 1993; 史晓颖等, 1997; 李祥辉等, 1997, 1999) 的 层序研究。藏北的浅海相三叠纪 白垩纪羌塘盆地 的层序划分( 叶和飞等, 1999) 以及藏东的海相三叠 纪江达弧内盆地、生达弧后盆地与昌都克拉通盆地 ( 彭勇民等, 2000) 的三叠纪可划分出 4~ 10 个三级 层序( 图 2) , 其中, 江达盆地的 10 个三级层序包括 6 个 ∃ 类和 4 个 %类层序; 侏罗纪划分出 13 个三级层 序( 叶和飞等, 1999) ; 白垩纪划分出 5~ 9 个三级层 序( 图 1) , 其中, 甲马盆地的 5 个层序均为 %类层序 ( 彭勇民等, 2000) ; 江孜盆地的 9 个层序包括 3 个 ∃ 类和 6 个 %类层序( 彭勇民等, 2000) 。另外, 二级层 序在 藏南 白 垩纪 江 孜盆 地中 为 5 个 ( 李 祥 辉等, 1999) , 侏罗纪 白垩纪喜马拉雅被动陆缘盆地也为 5 个( 史晓颖等, 1997) , 在藏 北的三叠纪 白垩 纪羌 塘盆地为 6 个。从而建立了区内中生代层序的年代 格架。它们与穿 时的岩石地层 格架明显不同。而 且, 三级层序界面往往与岩组的地层界线不一致( 图 2) , 类似的情况在其它类型的沉积盆地中也可见到。 至于高频层序, 例如四、五级层序等未进行研究, 这 无疑是一个不足。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碎屑岩油气成藏年代分析
作者简 介 : 孟海龙 ( 1 9 8 8一 ) , 男, 四川安岳人 , 成都 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油气藏地质与成藏动力学 。
孟 海龙 , 等: 四川 盆地上 三 叠统碎 屑岩 油 气成 藏年代 分析
对川 西地 区须 二段 、 须 四段 储 层不 同地 区 的 1 8
探讨 四川 盆地不 同地区上三 叠统成藏 年代差异 。
1 区域地质背景
四川 盆地 是形 成 于 中生代 的一 个 大型挤 压 性 构 造盆 地 , 约 1 9×1 0 k m ¨ 。构 造 运 动 强 烈 , 同 时 受
多方 位逆 冲推覆 构 造 的影 响 , 盆 地 产 生 了 巨大 的 构
相对 最 早 , 稍 晚为川南地区 , 川 中地 区 成 藏 时 间 最 晚 。
关键词 : 四川 盆地 ; 上三叠统 ; 生排烃期 ;流体包裹体 中图分类号 : P 6 1 8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1 9 8 0 ( 2 0 1 3 ) 0 6— 0 0 0 1— 0 5
造变 形 , 经历 了多 边 界 和 多 期 次 的 构造 叠 加 。根 据 四川 盆地 基底 、 古 隆起 、 区域性 大 断裂 特征及 含 油 气 特征 可将 四川盆 地划 分为 川西 、 川 中、 川南 和川 东 四
大地 块 ( 图1 ) 。
入 高成 熟 阶段 , 主要 为湿气 生成 阶段 ; R 。 在2 . 0 % 以
第 1 5卷 第 6期
重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2 0 1 3年 1 2月
四川 盆 地 上 三 叠统 碎 屑 岩 油气 成 藏 年 代分 析
孟海龙 周鑫 宇 黄 亮 沈利 霞 郭 萌萌 尹思奇
沱沱河地区上三叠统苟鲁山克措组物源区特征
沱沱河地区上三叠统苟鲁山克措组物源区特征陈琳;张杰;史俊波【摘要】沱沱河地区的苟鲁山克措组是保存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内唯一的晚三叠世地层,该地层总体出露较好,是研究该区三叠世晚期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进程的良好载体.前人对其沉积环境、物源区背景等有过简要论述,但未进行过系统的物源及源区构造背景方面的研究,该文以野外实测地层剖面为基础,结合室内薄片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对苟鲁山克措组物源来源及物源区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7(037)003【总页数】6页(P363-368)【关键词】物源区;上三叠统;构造背景;沱沱河【作者】陈琳;张杰;史俊波【作者单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四川德阳618000;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四川德阳618000;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四川德阳6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不同物源区的母岩和构造背景在沉积盆地中有不同的沉积、地球化学响应(王成善等,2003),物源分析就是根据沉积物的不同沉积、地球化学属性来推断物源区的母岩的岩石学特征及构造背景,物源区分析在确定沉积物物源来源和性质及沉积物的搬运过程,甚至在沉积盆地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及构造演化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研究区内苟鲁山克措组岩性以砂岩为主,夹有砾岩、粉砂岩、泥页岩组成,本文拟通过砂岩碎屑组分分析方法(Dickinson三角图解)结合稀土、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方法来对苟鲁山克措组沉积物物源区进行分析。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横跨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地处羌塘地块中段北缘和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中段南缘缝合部位(图1)。
根据项目安排,笔者曾两次到青海沱沱河地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实测了多条地质剖面,通过实测地质剖面结合野外调查,初步归纳该地区苟鲁山克措组(T3g)岩性总体为灰色、灰黑色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下部偶夹灰黑色有机质(炭质)泥岩、页岩,上部见一套杂色复成分砾岩夹层,由底至顶,泥质含量逐渐增多。
马路背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特征
马路背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特征彭绍坤【摘要】通过对通南巴地区钻井、岩性、测井及野外观察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马路背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冲积平原、湖泊沉积、三角洲沉积、海陆过渡相四种类型及5种微相,有利的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沉积、冲积平原及滨海相砂体,砂体分布受构造格局及物源区抬升的强度控制。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concerningdrilling ,lithology ,logging and field observa‐tion in Tongnanba Area ,this paper holds that Xujiahe Formation is well developed with alluvial plain facies ,lake sediment facies ,delta deposit facies and transitional facies as well as five microfacies .Favorable accumulative sand bodies are delta plain distributary channel facies sand body ,alluvial plain sand body and littoral facies sand body . Their distributions are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its lifting level in source area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3页(P11-13)【关键词】马路背;三叠统;三角洲;冲积平原;沉积相;控制因素【作者】彭绍坤【作者单位】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录井公司,湖北潜江 433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马路背构造位于四川盆地北部通南巴构造带的东部,圈闭面积、构造幅度较大,由马1断鼻和马 2 断背斜两部分组成。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一、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五省,拥有广阔的地理范围和丰富的矿产及能源资源。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坦,内部可划分为六个次级构造单元,整体呈现出东缓西窄的格局。
中生代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导致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并闭合,鄂尔多斯盆地地区因此发生强烈下陷,沉积了一套巨厚的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包含10个油层组,近年来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对于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研究却仍显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物源分析、岩石学特征、测井相特征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三角洲沉积特征,并重建其沉积演化历史。
我们将探讨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揭示其沉积体系发育特征、沉积中心及沉降中心的位置。
还将探讨延长组主要油层组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确定晚三叠世不同沉积期的湖岸线和深湖线位置。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其中包括上三叠系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以及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本文将对每个阶段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以期全面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的沉积及演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与地质背景介绍鄂尔多斯盆地,又称陕甘宁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心脏地带,主要涉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五省区。
这一巨大的沉积盆地总面积超过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具有深厚且丰富的地质历史。
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北至阴山、大青山,南至陇山、黄龙山、桥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盆地内拥有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前陆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特征与油气成藏研究
收 稿 日期 :0 90 1 改 回 日期 ;0 90 0 责任 编 辑 : 雨 旭 。 2 0 —11 ; 2 0 72 ; 章
1 区域 概 况
川 西地 区位 于龙 门 山和米仓 山一 大 巴山山脉 的 前 缘地 带 , 地理 上位 于 四川 盆地 西部和 中部地 区 , 本
次研 究 区范 围包 括 : 起 龙 门 山 推 覆 带 , 至 米 仓 西 北 山一 大 巴山推 覆带 , 至 巴中 、 山一线 , 东 营 南抵 自贡 、
经过反 演对可 容空 间 的变 化 特征 做 初 步 的研 究 , 以 期对工 区沉积体 系和地 层 的划 分等 的研究 提供一 定
的参考价 值 。
山逆 冲推覆 带与米 仓 山一 大 巴山逆 冲推覆带 之 间存
注 : 文 为 中 国石 油 天然 气 股 份 有 限公 司科 技 风 险 创 新基 金 资 助 项 目( 号 0 0 1— ) 石 油大 学 ( 东 ) 士研 究 生 创 新 基 金 资 助项 目 本 编 6 5 118 及 华 博
( 李勇等 ,9 5 。在前 陆盆地 中 由于构 造运 动 、 19) 海平 面升降 、 气候 变化 、 物源变 化等导 致 了盆 地可 容空 间
的变化 , 特别 是构 造 运动 , 可 容 空 间变 化之 后 , 在 随 之变 化的就是 沉积 中心 的迁 移 , 终导 致 了地 层 厚 最 度变化 。所 以可 以利 用地 层 厚度 的研究 分析 , 后 然
上三 叠统须 家河组 可容空 间的变化 特征作 初步 的分
析和研究 。
前 人 对 川 西 盆 地须 家 河 组 地 层 作 过 大 量 的 研
西藏仁布地区上三叠统重矿物组合与物源分析
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28卷第1期2009年1月Vol.28,No.1Jan .,2009收稿日期:2008-07-04;修订日期:2008-10-23地调项目:西藏仁布地区4幅联测1∶5万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6102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6CB701401)联合资助作者简介:曾庆高(1966-),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E-mail:zqinggao@ 通讯作者:李祥辉(1964-),男,教授,从事沉积地质学教学和科研。
E-mail:seanlee@西藏仁布地区上三叠统重矿物组合与物源分析曾庆高1,3,李祥辉2,夏斌1,徐文礼4,尼玛次仁3,普琼3,李君5ZENG Qing-gao 1,3,LI Xiang-hui 2,XIA Bin 1,XU Wen-li 4,NIMA Ciren 3,PU Qiong 3,LI Jun 5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3.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4.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一分院,西藏堆龙德庆850000;5.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1.Guangzhou Geochemistry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2.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Jiangsu,China;3.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Sichuan,China;4.No.1Subdivision of Tibetan Geological Survey,Duilongdeqing 850000,Tibet,China;5.Falcuty of Earth Sciences,Changjiang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Hubei,China摘要:采用重矿物组合和指数方法对西藏南部仁布地区上三叠统朗杰学群和涅如组的物源进行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3月第29卷第1期 地质学报 Vol.29 No.1 Mar.,20098 西藏仁布县上三叠统朗杰学群物源分析徐文礼 ,李祥辉,舒珺(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摘要: 西藏仁布县地区上三叠统深海~半深海郎杰学群49件砂岩样品的碎屑的分选和磨圆度较差,有轻微变质作用。
用Gazzi-Dickinson 的计点法对碎屑组分进行估计,运用Dickinson 三角图解方法,对郎杰学群进行了物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物源总体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和构造混合区,含有大陆基块及混合造山带砂岩成分。
关键词:物源分析;郎杰学群;上三叠统;仁布县中图分类号:P53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09)01-0008-03仁布县位于西藏西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崖谷地,介于东经89°45′~90°22′,北纬29°02′~29°30′之间。
东倚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南邻江孜县,西靠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北与拉萨市尼木县隔江相望(图1)。
朗杰学群的研究一直集中在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方面,但至今仍存在不同意见[1—5]。
一般来说,以羊八井—穷堆断裂(或江孜—浪卡子) 为界,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三叠纪地层出现东西分异,西部修康群以构造混杂堆积为特色,东部郎杰学群为一套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也有将二者统归为修康群的[3]。
本文认为,郎杰学群系指分布在西藏南部沿雅鲁藏布江以南、羊八井—穷堆断裂以东的一套晚三叠世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 南边为同一构造、地层分区的三叠系涅如群或/和田巴群,它与南北两侧地层均为断裂接触。
尽管没有明显证据证明郎杰学群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长期以来它被归属印度北部稳定大陆边缘[6、7]。
但有人对此归属提出了质疑[8、9],认为它可能不是来自印度次大陆,而是来自北边的某一地块。
在仁布县附近的郎杰学群构造地层分区属于雅鲁藏布江地层区中的拉孜-曲松地层分区[10]。
朗杰学群岩性以浊积变砂岩、板岩夹灰岩透镜体为主,岩层变形较强烈,各层之间多为断层接触。
1 研究方法采用Dickinson 三角图解方法对朗杰学群中采集的49件砂岩样品进行室内碎屑成分鉴定统计,进行物源区分析,试图解决郎杰学群母源区构造背景情况。
显微镜下观察研究区郎杰学群的岩性以板岩、(变粒) 砂岩、粉砂岩为主,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杂)砂岩和(长石)岩屑(杂) 砂岩,碎屑的分选和磨圆度较差,岩石变质程度较低,改造较少。
砂岩结构和组分基本保持原岩特性,个别有定向改变。
大部分碎屑有轻微成岩作用甚至后期变质作用改造,但各种颗粒基本上完整,并不影响碎屑含量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碎屑组分含量统计采用的是常用的Gazzi-Dickinson的计点法,这种计点法可以消除碎屑组分含量受粒度大小带来的影响。
在获得各个薄片碎屑颗粒含量之后,利用Steve J . Baedke 和Todd A.Thompson 编制的TriPlot 2. 0 版本三角图软件,将这些碎屑组分含量的数据投点到Dickinson三角图图解上,从而获得物源区构造背景信息。
收稿日期:2008-06-06项目资助:西藏地调院仁布地区1:5万区调研究专题《西藏南部低分水岭上三叠统地层对比》资助作者简介:徐文礼(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盆地分析研究西藏仁布县上三叠统朗杰学群物源分析92 数据结果统计分析49 件砂岩薄片样品,获得49组数据。
这些样品包括仁布县奴日村剖面样品12件;仁布县普松乡和帕当乡剖面样品7件;色麦乡和卡拉乡剖面样品8件;吉雄村剖面样品6件;边据村剖面样品6件;甲旺麦村路线样品2件;斯隆村—仁布县城寺庙路线样品3件;斯隆村(河对面)—仁布县城(河对面)路线样品5件。
重点编绘了碎屑砂岩的QmFL、QmFLt、QtFL、QpLvLs、QmPK 五种Dickinson 三角图解。
QmFLt 使用了Dickinson1983 和1985 年两种图解。
从Dickinson 的QmFL 和QmFLt 两个三角图解(图2、图3)来看,研究区郎杰学群的碎屑物源成分主要落在两个范围,即再旋回造山带和混合区。
对于再旋回造山带,主要集中在石英再旋回区。
Dickinson的四种辅助三角图解(图4)可以显示物源特征。
图中:QtFL 图解大部分样品集中在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QmFLt 图解与前述图3相似,主体分布在再旋回造山和混合区带;QpLvLs 图解物源区构造特性大多具有碰撞缝合线和褶皱—逆冲带和混合造山带砂岩性质;QmPK图解中的碎屑物源重心落在稳定的、成熟的大陆块。
综观上述碎屑三角图解,上三叠统郎杰学群的物源区构造背景基本上属于再旋回造山带和混合区,部分含有大陆基块及混合造山带砂岩成分。
3 问题讨论1) 盆地性质。
如前所述,郎杰学群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以再旋回造山带为主。
那么,当时这套碎屑浊流体系的沉积盆地性质是什么呢?是正常稳定被动大陆边缘外的深海盆地,还是活动板块边缘的浊积盆地?或者别的性质的盆地?2) 物源区构造归属。
前已述及,向盆地提供碎屑来源的物源区属于再旋回造山带和构造混合区,含大陆基块及混合造山带砂岩成分。
那么,提供物源的构造板块是什么?喜马拉雅?昆仑山?冈底斯?还是拉萨地块?或者含有造山带的未名地块?对以上两个问题,目前争议较大。
希望通过对仁布或者其它地区的朗杰学群进行考察图4 西藏仁布县朗杰学群砂岩平均碎屑成分的Dikinson 三角图解(图例见图2)图3 西藏仁布县朗杰学群砂岩碎屑成分2009年3月第29卷第1期 地质学报 Vol.29 No.1 Mar.,2009 10 研究,运用地球化学(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重矿物研究等等)和沉积构造(槽模)等手段来进一步研究分析朗杰学群的物源特性。
参考文献:[1] 王乃文, 刘桂芳, 陈国铭. 西藏羊卓雍错区域地质研究[A]. 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C].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2. 1~20.[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 西藏地层[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3] 西藏地质矿产局. 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3.[4] 西藏地质矿产局. 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M] .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183~184.[5] 西藏区域地质调查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100 万(拉萨幅H - 46)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9.[6] 王鸿祯. 试论西藏地质构造分区问题[J]. 武汉地质学院学报, 1983 , 19 (1) : 1~8 .[7] 黄汲清,陈炳蔚. 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7. 78 [8].[8] 郑海翔, 张选阳. 青藏高原大地构造问题[C].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8. 73~90.[9] 李祥辉,曾庆高, 等.西藏南部上三叠统朗杰学群物源分析[J]. 沉积学报,2004,22(4).[10]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青藏高原南部地层与古生物综合报告[R]. 2006.Material Sources of the Upper Triassic Langjiexue Group in Rinbung, TibetXU Wen-li ,LI Xiang-hui ,SHU Ju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Abstract : 49 sandstone sample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Langjiexue Group in Rinbung, Tibet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degree of sorting and psephicity and slight metamorphism. Study by the use of Gazzi-Dickinson method and Dickinson diagram indicates that material of the Upper Triassic Langjiexue Group was derived from recycling orogenic zone and mixed region.Key words : material source; triangular diagram; count method; Langjiexue Group; Upper Triassic; Rinbung County(上接第7页)Study of History of Uplift and Denudation in Southeast Sichuan since Yanshan EpochWANG Dong 1,WANG Guo-zhi 1,LIU Shu-gen 2(1-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2-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Geology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610059)Abstract: T-t thermal history path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from the Jurassic sandstone shows two stages of uplift and denudation in southeast Sichuan since Yanshan epoch. The initial uplift took place during 127 Ma-105 Ma with a rate of uplift and denudation of about 5 m/Ma, resulting in denudation of 106 m thick Lowery Cretaceous. The second uplift took place during 75 Ma-0 Ma. This stage may be divided into four interval with different uplift rates such as 75 Ma-65 Ma, 65 Ma-20 Ma, 20 Ma-10 Ma and 10 Ma-0 Ma. The uplift during 75 Ma-65 Ma was rapid with a rate of uplift and denudation of about 28 m/Ma. The uplift during 65 Ma-20 Ma and 10 Ma-0 Ma was slow with rates of uplift and denudation of 14 m/Ma and 10 m/Ma, respectively. Rapid uplift happened during 20Ma -10Ma with a rate of uplift and denudation of about 147 m/Ma. Strata with a thickness of about 2580 m were denuded in the two stages of uplift since the Yanshan epoch.Key words: apatite; fission track; T-t path; uplift and denudation; southeast Sic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