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绿洲农田防护林增产效益研究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的地区,这种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效率,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就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抗旱造林技术1. 种苗选择选用适应性强、生长快、耐旱抗寒的树种进行造林是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进行抗旱造林的树种有松树、柏树、油松、樟子松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较快,可以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土壤改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比较贫瘠,缺乏养分和有机质,这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抗旱造林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入有机肥、石灰、磷肥等,以及通过耕作和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3. 水源供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证树木的充足水源供给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灌溉系统,保证树木在生长期间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供给。
科学合理地运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水源供给的方式。
4. 技术指导在抗旱造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抗旱造林方案,并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
对于树木的管理和护理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包括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生长调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二、节水保水技术1. 土壤保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包括覆盖、植被覆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可以通过施入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来改善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分析
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分析作者:王磊孟维维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19期[摘要]农田防护林在改变自然面貌、促进生态平衡、调节农田小气候、防风保田、增产增收等方面均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农田防护林的空气动力效应、热力水文效应及作物增产作用。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空气动力效应;热力水文效应;作物增产[中图分类号] S72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9-67-2农田防护林具有多重防护效能。
在防旱上,由于林地面积的增加,调节了气温和土壤湿度,增加降雨量,减少水分蒸发量,从而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含水量。
在防洪上,由于大力治山造林、封山育林、营造水土保持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地表径流和洪水冲刷的作用。
在防风上,在农田林网基本成型的地方,起到防风固沙作用,风灾沙害基本得到控制,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1 空气动力效应1.1 林带结构的防风效果不同农田防护林结构的防风效果不一样。
观测表明,疏透结构林带的背风最低风速区在5倍树高处,在20 倍树高处仍能降低风速32.6%。
通风结构和紧密结构的林带降低风速区虽然不一样,但都有防风效率。
疏透式林带结构好,其次是通风结构林带,最差是紧密结构林带。
1.2 林带宽度的防风作用观测表明,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距离和防风效率与林带宽度并不成正比,林带宽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防风效率反而降低,因为过宽的林带透风度小,使通过和翻过林带的气流比例失调而降低防风效果。
如30 m宽、17 行树的林带,透风系数0.38,防风效率37.8%,而15 m宽、8行树的林带,透风系数0.60,防风效率41.7%,后者为好。
1.3 林带季相的防风效率根据对不同疏透度的两条林带进行定期观测发现,林带季相(有叶与无叶状态)对林带的防风作用影响较大,疏透度偏大的林带,全叶期比无叶期的防风效率增大约15.8%;疏透度偏小或适中的林带,全叶期比无叶期防风效率减小。
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效的关键措施
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效的关键措施摘要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种草是恢复植被、改善恶劣环境的重要举措。
分析了植树种草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必须建立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依靠科技植树造林、工程整地应要因地制宜并熟土回垫、实行封山禁牧等提高造林成效的措施,以期指导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种草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种草;成效;关键措施同心县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属典型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强烈。
全县年平均降雨量272.6mm,蒸发量是降雨量的8.4倍。
据统计,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3 866.67hm2,疏林地206.67hm2,未成林造林地7.53万公顷,产生水土流失的荒山荒地4.33万公顷,全部实施人工造林需投资2.6亿元。
按照目前国家平均每年对同心县生态建设投入资金600万元左右计算,全部用于造林尚需40~50年时间;如果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实施封山禁牧,依靠生态的自然修复,对提高造林成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必须建立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纵观同心县50多年造林经验,农民在各个阶段的造林积极性无不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0世纪60~70年代,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民对植树造林很认真,造林的成活率相对较高;到了80~9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农民造林的积极性主要依靠利益机制来调动。
栽植经济林因为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就愿意栽植;而生态林的收益很低或没有,农民根本不愿栽,行政干预要求栽植也不太认真,从而直接影响到苗木成活率和造林成效。
为了从根本上调动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以便迅速有效地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营林政策。
一是营造的生态公益林都能给予补偿。
二是对生态林产出的农林特产品一律免征农业税,待栽植的乔木型生态林到成熟期后,由林业部门严格把关,允许间伐,只要及时补植,可以免去一切税费。
干旱区绿洲综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管理技术评价
干旱区绿洲综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管理技术评价干旱区绿洲综合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管理技术评价干旱区绿洲是人类长期以来依靠水源和绿色资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区。
绿洲地区的综合生态经济系统是基于当地特殊气候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经济形态。
本文将对干旱区绿洲综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进行分析评价,并探讨管理技术的应用。
干旱区绿洲的生物多样性和主导产业起着关键作用。
在生态层面上,绿洲是由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物种组成,这些物种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能够生存和繁衍。
这样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绿洲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经济层面上,绿洲地区的主导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
农田及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是该地区的经济命脉,并且也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能值分析中,我们将综合考虑绿洲的经济效益、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
首先,经济效益方面,我们将分析绿洲地区的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包括庄稼、水果、牲畜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绿洲地区的农业生产所需的投入成本,如种子、化肥、农药等。
其次,生态价值方面,我们将评估绿洲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这包括对土壤保护、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的评估。
最后,社会效益方面,我们将分析绿洲地区的人口就业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
管理技术评价是保证绿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水资源管理是绿洲地区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利用降水和地下水资源,并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力度。
其次,土地利用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规划和管理绿洲地区的农田和农业生产布局,防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保护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在农业生产中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与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相关的还包括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保护和恢复绿洲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其经济发展和生存空间至关重要。
需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推动绿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民勤农田防护林对作物增产的贡献率
21年 6 00 月
甘肃林业科技
J u a f n uF rs yS in ea dT c n lg o r l s oet ce c n e h ooy n o Ga r
V0 .5 No2 I . 3
Jn 2 1 u.00
文章 编号 :0 60 6 ( 0 0 0 —0 30 10 —9 0 2 1 )20 4 —5
we e man y s a e tu t r . nd t ewh a il t h he b l r t ci n i i h rt a op oe to 6 . m— r i l p r ssr cu e a e t ed wih s e r e t p oe to h g e n n r t ci n 1 % Co h y s s h 8.
作物产量 , 民勤地 区的防护林与其他因素共 同影响对小麦增产的贡献率达到 2 . 民勤位于石羊河下游, 08 %。 受 风沙危害严重, 而小麦产量高于石羊河上游的凉州 区, 明农 田防护林及其 它因素共 同影响对民勤绿洲的粮 说
食安 全具 有重 要作用 。
关键 词 : 民勤 ; 洲; 绿 防护林 ; 物产 量 作
h ’ r a i ; o il n M i m e s tr p Yi d i l ac ‘ ng e nq nq"
S n -iYAN h n -h n HAN h — e , ONG xa g L AO i UN Ho gy, C a gz e , Z iw n S in , I Je
t e i r a e r a i 3 h g rt a o h nc e s d a e s3.% ihe n c mmo il h n y ed. ewh a i l nd rt epr tc in o r a d s e r lsi e tye d u e o e to ff ml n h he bet s h a
干旱区绿洲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干旱区绿洲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干旱区绿洲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引言:干旱地区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其地表水资源匮乏,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等特点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且容易遭受破坏。
然而,在这个干旱荒漠中,绿洲就如同一片热带雨林般令人神往。
本文将探讨绿洲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绿洲效应的因素。
一、绿洲的形成机制1. 地下水资源绿洲常常形成在干旱地区的地下水脉络附近。
地下水是绿洲得以存活的重要源泉,它们通过裂隙、泉眼或河流渗透至地表,为植物提供生命所需的水分。
2. 地理位置绿洲往往位于山谷、盆地或河流附近。
这些地理位置往往能够促进绿洲的形成,因为它们可以阻挡风沙的侵蚀和保持湿润气候。
3. 植被覆盖绿洲的植被覆盖是其能够形成和维持的关键因素之一。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驱动整个生态系统,为其他生物提供庇护。
二、绿洲效应1. 温度调节由于绿洲植被的遮蔽作用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的水分,绿洲内气温相对于周边沙漠地区要低。
2. 湿度增加通过植物的蒸腾,绿洲内部的湿度相对于周边地区会明显增加。
这为绿洲内的植物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3. 空气质量改善绿洲内的植物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空气中的碳含量,增加了氧气的浓度,从而改善了空气质量。
三、影响绿洲效应的因素1. 水资源绿洲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水资源。
当干旱地区的地下水脉络逐渐枯竭或水位下降,绿洲的生存和发展会受到严重威胁。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对绿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气候的干旱程度、温度变化以及降水量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绿洲的形成和繁荣。
3. 人为活动人类的活动也会对绿洲产生一定的影响。
过度的开采地下水和过度放牧等活动会破坏绿洲的生态平衡,导致植被退化和土壤贫瘠。
结论:干旱区的绿洲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们对于维持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研究绿洲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保护和恢复绿洲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增产作用
浅谈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增产作用【摘要】本文通过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林网内作物增产的机理原因,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得出了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增产的一般性规律,阐明了发展农田防护林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光合作用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营造农田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
农田防护林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目前已得到广大社会和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但由于随着农田防护林树龄的增加,林带会使靠近林缘两侧附近的农作物由于生长不良而造成减产,部分农民只看到了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害,却看不到农田防护林在整体上的护田增产作用,不了解农田防护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美化家园等生态、社会功能,只注意到眼前的直接农业经济效益受到损失,因而存在着在农田周围栽树怕胁地、怕影响农机作业等思想,对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存在抵触情绪,对建好的林网也不注重保护,导致烧麦茬、烧秸秆、大型农机具作业时多有破坏,形成了部分地区农田防护林年年建设,年年遭受破坏的局面。
其实,防护林带胁地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使农作物减产,但由于林带能够有效改善林网内农作物的小气候环境,从而使整个防护范围内的作物总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形成“胁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的结果,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具有十分明显的增产作用。
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据专家测定,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益普遍在10%以上,有一些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高达30%以上。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克服水资源短缺、抵抗干旱气候,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抗旱造林技术1. 选种合适的树种。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树种要具备耐旱性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
红柳、黄柳、紫穗槐等树种都是适合干旱地区的优良树种。
2. 改善土壤条件。
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营养贫瘠、保水能力差。
可以采用改良土壤的方法,如施加有机肥或矿质肥、深耕翻土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等。
3. 实行合理的植树密度。
在进行抗旱造林时,应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和土壤水分条件,合理确定植树密度。
一般来说,密植可以降低单株树木的竞争程度,减少水分蒸发量,提高生态系统的水利用效率。
4. 采用缓释肥料和保水剂。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时,可以适当使用缓释肥料和保水剂来提高树木的生长能力和抗旱能力。
缓释肥料能够稳定供应养分,保持根系健康;保水剂能够增加土壤持水量,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速率,提高树木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二、节水保水技术1. 林下植被覆盖。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植物,如草本植物或草坪植被,在林地下方覆盖植被,增加土壤覆盖率,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
2. 实施集雨措施。
在干旱地区,雨水是稀缺的水资源之一。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收集雨水,如建设雨水集水池、挖掘沟渠等,将雨水集中储存,以满足树木的生长需求。
3. 实行滴灌或微喷灌溉技术。
传统的洪灌灌溉方式会造成大量的水分蒸发和土壤沉渗,而滴灌或微喷灌溉技术则可以将水分直接送达植物根系,减少水分的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4. 合理调整灌溉定额。
根据不同树种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情况,合理调整灌溉定额,确保树木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同时避免过度灌溉造成的水分浪费。
通过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技术,可以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保水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干旱区防护林空间配置模式及成本效益分析
营建 灌木 固沙林 提 供依 据 。
1 研 究 区概 况
盐池 县位 于宁 夏 回族 自治 区东 部 , 理 坐标 北 地 纬 3。4 ~3 。0 , 70 81 ’东经 163 0 。 1, 陕 、 、 0 。0 ~174 属 甘
冯 泽 深 , 甲荣 , 哲 光 , 高 赵 贺康 宁 , 李 柏
( 京 林 业 大 学 , 育 部 水 土 保 持 与 荒 漠 化 防 治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0 8 ) 北 教 北 003
摘 要 :测 定 研 究 了 3 不 同 配 置 格 局 沙 柳 林 的风 速 廓 线 梯 度 , 出行 带 式 配 置 防 风 效 果 最 好 , 匀 式 次 之 , 种 得 均 随 机 式最 差 。通 过 实地 观 测近 地 表 输 沙 率 和 地 表 粗 糙 度 , 算 行 带 式 配 置 中不 同规 格 沙 柳 林 的 防护 成 本 效 益 。结 计 果 表 明 : 行 一 带 、 高 1 5m、 距 7 5m、 深 0 5m 配置 规 格 的行 带 式 沙柳 林 防 护 成 本 效 益 最 好 , 限于 1 一 带 . 带 . 插 . 但 5倍 带
宁 、 4省 ( ) 界 地 带 , 面 积 7 10 k 2 盐 池 蒙 区 交 总 3 m 。
如 何设计 灌 木林 的 空 间配 置 模 式 , 低 覆 盖 度灌 木 使 林 既能 达到 防风 固 沙 的最 大 效 果 , 能 取得 最 大 防 又 护 成本效 益 , 目前急 需解 决 的重要 问题 。 目前 , 是 我 国学 者在 防 护林 空 间 配 置 格 局 方 面 作 了 较 多 的工 作, 贺大 良等 l 开 展 原状 土样 风 蚀 物 理 过程 的 风洞 5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ηττπ://σβϕ.φορεστρψ.γοϖ.χν2009年07月14日中 小】一、改善农区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1.防风减害防风效应或风速减弱效应是农田防护林最显著的生态效应之一,人类营造农田防护林最初目的就是借助林网、林带减弱风力,减少风害。
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是防止农田土壤风害的主要措施。
农田防护林减弱风力的重要原因有:林带对风起一种阻挡作用,改变风的流动方向,使林带背风面的风力减弱;林带对风的阻力,会减低风的动量,使其在地面逸散,风因失去动量而减弱;减弱后的风在下风方向短时间内即可逐渐恢复风速。
在风沙危害严重的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较我国其它区域更为显著。
见表2—2。
表2—2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资料统计2.调节农田小气候农田林网能够减少近地层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对水资源状况如蒸发、湿度、水平降水等产生重要影响,调节林网内部的温度、湿度条件,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首先,林带可通过改变林带附近热量收支各分量,引起近地层气温的变化,在不同季节和时间具有调控温度的作用,为农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以及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常情况下,在晴朗的白昼,林带附近的地面和空气温度较旷野高;在夜间,林带内温度比旷野的相应值高。
据对宁夏引黄灌区5—9月农田防护林旱柳林带周围空气温度的观测,春季由于林带的影响,可使林网内气温提高0.2℃;夏季林网具有降温作用,5—7月内1m高处的气温比空旷地带低0.4℃,20cm处比空旷地带低1.8℃左右,8月和夏季相似,9月与春季相似。
其次,在林带作用范围内,由于风速减弱,使得林网内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水分在近地层大气中的含量增加,林网中近地层空气的绝对湿度高于周围旷野,土壤含水量也随之增加。
据观测,夏季在新疆和田地区,与空旷区对比,农田林网内温度可降低0.6℃,土壤蒸发量可降低42.5%。
干旱地区造林覆膜抗旱技术与效益研究
李 彩 琴
摘 要 :干旱地 区利 用造林覆膜技术 ,与单纯 的抗旱 浇水抚 育对 比,对保墒抗旱 ,保成 活,促 生长效果 与效益 的影响 。 关键词 :造 林地覆膜 ;保墒抗旱 ;保成 活,促 生长;节资降耗
目前 ,干旱地区的造林 技术已普遍推广 ,成功的例子也很 多。但近 年来持续的大旱叉给干旱地区的造林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 就是在做 到适地
抗旱。 1 .试 验 用树 种及 材 料 1 . 1材 料 为 聚 乙烯 塑 料 薄 膜 1 .2树 种 为 赤 峰 杨 1 .2 . 1赤 峰杨 的 形态 特 征 赤峰杨 ( P .s i mo r i i C a r t . ×P .p y r a mi d a l i s i B o r k h ) 是 天 然 杂 交 品
适树 、因地制宜确保造林质量的前提下 ,由于连续的干旱 ,有 的整个~ 个 生 长 季 节 干 旱 无 雨 ,始 终 在 抗 旱 浇 水 ,投 入 大 量 的 人 力 、物 力 、财 力 的同时 ,还掠夺性地耗费 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 。然而 ,造林 成活率 、保 存 率 还 是 达 不 到 预 期 的 目标 ,甚 至 导致 造 林 的 “ 全 军覆没 ” ;有 的 勉 强 成活 ,也生长不 良。也就是说 ,在严重干旱 的环境条件 下 ,能否保持 造 林地有充足 的水份 ,已是造林成败 与否 的关键一环 ,或 者说 是决定性 因 素。为此 ,我 们对造林抗旱保水 问题做 了进一步研究 试验 ,借鉴 当地 覆 膜 育苗等的成 功经 验 ,将之应用 于造林抗 旱保水方 面 一造林地覆膜 保水
2 . 试 验 区概 况 2 . 1 自然 概 况
பைடு நூலகம்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是指针对这些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植被的抗旱能力,并有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一、抗旱造林技术1.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如松树、柏树、刺槐等,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适应性,能够在干旱条件下生长。
2.合理布局造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该合理布局造林,避免集中种植,防止水分的过度蒸发和地面的水源丧失。
合理布局的还要注意种植的树种之间要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相互促进、保持湿度的生态系统。
3.加强水源管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加强水源的管理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完成水土保持工程等方式,实现水源的集中和调度,保证树木生长所需的水源供应。
4.加强树木的管理与养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树木的管理与养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浇水、施肥、修剪等方式,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抗旱能力。
要及时清除树木周围的杂草,减少水源的蒸发损失。
二、节水保水技术1.合理利用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较少,因此需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修建水池或蓄水设施等方式,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灌溉植物及其他生活用水。
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滴灌、微喷灌、渗灌等方式,减少灌水量和灌水频率,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改进土壤保水性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改进土壤的保水性能也是关键。
可以通过进行覆盖、翻耕、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并减少水分的蒸发。
4.推广节水灌溉器具: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使用节水灌溉器具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滴灌带、淋水管等,这些器具可以减少水的流失和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免灌造林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枝接和芽接 。同常规方法, 但要注意枝接时不要让 泥 下形芽接, 也是 目前果树育苗上应用最广泛 的嫁接方 法。.
在接后2 ~ 0 0 3 天才能解绑 。芽接采用的是 利用仅次于中国李 的一个种。 根据在和硕 、 台等地试种 土落进刀 口内; 轮
县人 民政府及时将欧洲李确定 为和硕重点产业 ,采用公 需要注 意的是在捆绑芽穗 时系活扣 , 出叶柄 , 露 露芽不露 接后半个月左右可解绑。 司+ 基地+ 农户的生产模式 ,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 了欧 芽均可 , 洲李产业化 。 为了进一步适应上述要求 , 根据欧洲李生长 2 水分 管 理
据。
1 研 究 区概 况
林管理 由阜康市林业局荒漠林管理站负责管理 。主要 工 作是落实管护责任制 , 加强造林地保护 。 造林 的存 活和保存情况主要是采用随机抽样 调查 的
研究 区为一条长3 m、宽3k 0k m的绿洲荒漠过渡带 , 4 免灌 造 林 成 效分 析
位于天山北麓阜康市附近 , 南部为坦 阔的平原 , 北部为古
32 鱼 鳞坑 整 地 .
● 2 ■ 新疆林业 2 1 6 01 5一l
科技推广
和硕县 欧洲李
成 园后 管理技 术 初探
和硕 县林业局 王惠频 艾 力・ 阿不都 热衣木
欧洲李是蔷薇科李属植物种之一 ,是李属果树栽培 结果来看 , 欧洲李在和硕种植发展是可行 的。和硕县委 、
31 造 林 时间 .
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处进行免灌造林无疑为农业开发
区与荒漠 区提供 了防护屏障 , 防风固沙 、 田防护 、 在 农 水 土保 持 、 草牧场 防护 、 改善气候 、 生物多样性保护 等方面 均表现 出良好 生态效益 ,同时也产生 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旱造林技术1. 选择抗旱树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选用抗旱树种进行造林是非常重要的。
如柏树、槐树、油松等都属于较为耐旱的树种,它们能适应干旱环境的特点,抵御干旱条件下的生长压力。
2. 合理布局造林:在设计抗旱造林项目时,要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来合理布局。
一方面,可以利用山地地形,进行阶梯状种植,以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可以根据地势高低,将抗旱树种与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植被覆盖,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3. 种植技术:在抗旱造林过程中,要注意种植技术的操作。
要选择质量好、适应能力强的苗木进行种植;要适时进行补栽,保证造林工程的连续性;加强灌溉管理,确保苗木的充足水源供应。
二、节水保水技术1. 水土保持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于保持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植被覆盖、建立沟壑、修建护林宽带等方式,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径流损失。
2. 高效灌溉: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紧缺,因此要合理利用水源进行灌溉。
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浪费。
结合土壤水分状况进行定量浇水,避免过度灌溉或缺水导致的废水损失及植物枯萎。
3. 覆盖技术:覆盖技术是一种有效降低蒸散作用、节约水分的方法。
可以利用覆盖材料,如秸秆、麦草等覆盖在土壤表面,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还可以使用覆膜技术,通过覆盖塑料薄膜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蒸腾。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证农业生产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抗旱树种,合理布局造林,并采取节水保水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实现节水用水。
加强灌溉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应。
浅析西北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浅析西北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的重点沙漠化和荒漠化区之一,抗旱造林技术是该地区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和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从抗旱造林技术的意义、应用范围、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抗旱造林技术的意义1.保护生态环境西北干旱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荒漠化区域,具有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稀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抗旱造林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恢复植被生态系统,稳定地表地貌,保护水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2.增加经济价值西北干旱地区资源贫乏、经济欠发达,抗旱造林技术能够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增加森林资源,扩大生产空间,促进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改善气候条件抗旱造林技术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了地面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还有助于改善当地气候条件,促进降雨、稳定气温,缓和干旱带的气候局势,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二、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范围西北干旱地区盛行的土地类型主要有戈壁沙漠、荒漠、草原、半沙漠和黄土高原,这些地区由于长年干旱、日照长、地温高、风沙大等环境条件不利,植被生长相对困难,因而抗旱造林技术主要适用于以下场合。
1.防沙治沙在戈壁沙漠和沙漠化的区域,以沙质植物和荒漠灌木居多,这些植物的根系和枝干可有效控制风沙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和水源,改善沙漠环境质量。
2.水土保持在半干旱地区,土地的水分相对充裕,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和滑坡等灾害发生。
3.改善气候环境在旱区人工林中加入适当的落叶树、半落叶树和阔叶树,以调节地表水分和增加水蒸发量,改善当地气候,增进生态平衡。
三、抗旱造林技术的实施方法1.选择适宜的树种树种是抗旱造林技术的关键,应根据该区域的土地类型、气候条件、水分状况和地形地貌选择适合的树种,如胡杨、柠条、榆树、杏树、杨树等,能够适应旱区环境,有较强的耐旱性和适应性,同时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论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研究综述.doc
论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研究综述-
“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生态环境;环境效益
摘要综述了农田防护林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认为农田防护林对农业生态环境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降低风速、调节气温和湿度、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及水文等方面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1防风效应
2温度效应
3湿度效应
4水文效应
5净化空气
总之,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
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环境问题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农田防护林的生态研究应结合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新趋势,着力探索农田防护林对农田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以及农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环境的相
互作用机理。
干旱区绿洲植被动态变化研究与分析
干旱区绿洲植被动态变化研究与分析王 宏1,范英霞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摘 要:以2000年ETM+和2016年高分一号影像为数据源,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拜城绿洲盆地区进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类,分析绿洲盆地植被时空动态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耕地面积增加了155.94 km 2,密林地在研究期内面积较为稳定,没有明显变化;而灌木林地和沼泽湿地近16 a 间面积分布减少了11.15 km 2和14.89 km 2。
因此保护和恢复木扎尔特河流域的天然植被资源,保持绿洲自然植被生产力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测绘成果分发;全生命周期;保密安全中图分类号:P 237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4623(2018)08-0067-04绿洲是西部干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理状态,其分布格局基本为山地—绿洲—荒漠。
同时绿洲是维系干旱地区人民生存、活动与发展的基本场所,是干旱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石,因此绿洲的稳定性是维系绿洲人民生活、生产的重要前提[1-3]。
而绿洲植被是反映绿洲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绿洲植被的覆盖状况及变化是绿洲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重要体现和表征[4-7]。
本文选择受大陆性干旱气候和山盆相间地貌格局影响,发育典型干旱区绿洲的拜城盆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RS 、GPS 、GIS 技术,定量研究该典型绿洲生态植被的动态变化,从而分析绿洲生态植被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今后如何保持绿洲自然植被生产力稳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拜城盆地位于80°44′~83°17′E 、41°26′~42°20′N 。
该绿洲盆地地处新疆天山中段南麓地带,却勒塔格山北缘的山间盆地,渭干河上游,总的地势是呈四周高、中部低,海拔1 190~2 600 m 。
本区长年水系发育,源于山区并依靠冰雪融化供水。
干旱区绿洲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干旱区绿洲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干旱区绿洲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干旱区绿洲效应是指在干旱地区形成的少量水源周围形成具有生态功能的气候调节区域。
这些绿洲地带通常具有比周围地区更高的植被覆盖率和水分供应,为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系统供水提供了重要支持。
研究干旱区绿洲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干旱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绿洲效应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首先,地形起伏是绿洲效应形成的基础。
在干旱地区,山谷与丘陵地形的相互交错形成了多个小尺度的独立水系统,充分利用了山地的水源。
其次,降水是绿洲形成的主要源头。
干旱区雨水的流动往往形成地下水或地表水,为绿洲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而在地下水表面出现的泉水和渗漏水则成为绿洲中重要的水源之一。
此外,地下水的类型和质量也会影响绿洲的形成。
最后,土壤类型和质量对绿洲形成也起着积极的影响。
较好的土壤通透性和水保持性有助于形成更为持久的绿洲。
绿洲效应在干旱区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绿洲地带的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能够有效固定土壤和减少水源的蒸发。
绿洲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通过蒸腾作用促使地下水上升到地表,从而形成持续的水循环系统。
其次,绿洲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栖息地和饵料来源,吸引了大量的动植物聚集,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绿洲地带,各种植物和动物相互依赖,形成了复杂的生态链条和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绿洲还能够减缓干旱地区的土壤侵蚀和风沙灾害,保护着周边地区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
然而,绿洲效应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气候变化是干旱区绿洲效应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干旱区气候条件的不断恶化,过去的一些绿洲地带可能会受到干扰和衰减。
其次,过度利用水资源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进而影响了绿洲效应的形成和维持。
当人类活动过度开采地下水和改变水流路径时,绿洲地带的地下水会受到显著影响。
此外,不合理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发也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减少绿洲地带的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论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研究综述
论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生态环境;环境效益论文摘要综述了农田防护林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认为农田防护林对农业生态环境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降低风速、调节气温和湿度、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及水文等方面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近年来,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已成为与人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0个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防护林建设,50年代前苏联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以及70年代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无不是为维护生态和粮食安全而采取的应变措施。
综观农田防护林领域的研究史,前苏联、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1]。
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
本文重点综述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包括风速、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指标,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等水文指标及改良作用、保护作用等土壤指标[2]。
1防风效应防护林体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是通过防风作用体现出来的。
由于林带改变了气流结构,削弱了风的动能,从而使通过农田林网的风速降低。
在林带背风面有效防护范围内,可使旷野风速降低30%左右[3]。
如张掖市年均风速1991~1995年与1971~1975年相比降低了38%[4];三江平原垦区7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风速降低2.96%,80年代比60年代降低14.93%[5];“三北”防护林体系由于明显地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因而产生了明显的防风效应,造林后风速平均降低20%左右[6];新疆和田绿洲内实现农田林网后,1981~1985年的平均风速较绿洲以外和田机场降低了1.15m/s,较1980年以前本地年平均风速降低了0.42m/s。
绿洲内林网防护下的小麦田风速较绿洲以外的砾石戈壁降低了58.1%~71.0%[7];海涂农田防护林林网内的棉花生长环境多年实测与对照点相比平均降低风速38%[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7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5No.7 2011年7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uly.2011文章编号:1003-7578(2011)07-178-05干旱区绿洲农田防护林增产效益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宋翔1,庞国锦2,颜长珍1,韩致文1,孙宏义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2.兰州大学兰州730000)提要:通过对民勤绿洲巴丹吉林沙漠边缘25条农田防护林带的详细调查,研究农田防护林对林带生态环境要素影响和林下作物的生长状况。
结果表明:1)农田防护林对林下作物叶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主要集中在林下1倍树高范围内;2)农田防护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有显著影响,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F=4.446,P=0.001),而土壤温度的变化随距林带的距离的增加而降低(F=32.430,P=0.000);3)农田防护林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距离树高1/2倍处单位面积产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1倍、3倍树高处相比,也明显降低(P﹤0.05),在距离树高3倍处,农田产量达到最大值。
与无防护林对照样地平均单位产量比较,农田防护林间距较大的农田平均单位产量与对照样地比较增产8.84%,但是农田防护林间距较小的农田出现减产现象,减产约7.49%;4)随着距离的增加两个高度防护林的防风效能均逐渐增大(F=482.749,P=0.000),距离地面100cm林带的防风效能明显高于距离地面200cm的防风效能(P﹤0.05)。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增产效益;民勤绿洲中图分类号:S727.2文献标识码:A防护林是以保持、控制、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类型,而农田防护林又是干旱区绿洲的防护林主体,由于它对近地面风速有明显的削弱作用,使近地表高程内的输沙率明显减少,因而在防止风沙灾害和荒漠化危害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1-3]。
西北干旱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区域内天然植被稀疏,地表裸露,戈壁沙漠广为分布,普遍存在着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这些区域的农业发展。
绿洲农田防护林体系作为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干旱区绿洲农田的重要生态屏障,有着调节气候、防风防沙、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作用。
但是也存在着林带胁地造成两侧作物减产的负效应[4]。
民勤绿洲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过度地带。
民勤绿洲农田防护林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在调整绿洲农田生态平衡、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5]。
但是,一方面由于以单一树种杨树为主,林带的抗病虫能力下降,导致病虫害严重,部分地段防护林枯死;另一方面随着林带的成熟,林带胁地作用日趋突出,造成林带与农作物争水争肥,导致林带附近作物生长发育不良,出现粮食产量下降的趋势。
文中通过调查研究民勤绿洲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及绿洲中部的25条林带及林下作物的生长状况,对农田防护林的增产效益和林带胁地造成的减产负效应进行分析,为民勤绿洲农田防护林的下一步建设和林带更新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试验区选在民勤绿洲中西部,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102ʎ53' 103ʎ15'E,38ʎ28' 38ʎ50'N),是民*收稿日期:2010-5-18。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YW-08-02-04)资助。
作者简介:宋翔(1983-),男,甘肃省高台县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通讯作者:庞国锦E-mail:panggj08@lzu.cn勤绿洲和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区。
该区年平均气温7.6ħ,多年平均降水量113.2mm ,多年平均蒸发量2604.3mm ,日照时数达2799.4h ,≧10ħ积温3064.4ħ,年平均风速2.5m /s ,属典型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6]。
由于近年来石羊河流域过度开垦和灌溉,处于下游的民勤绿洲灌溉用水减少,不能满足正常灌溉需求,因而常年超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致使非灌溉区植被因缺水退化枯死,土地沙漠化和风沙危害严重。
现存防护林以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为主,树种主要为二白杨(Popu-lus gansuensis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 )为主。
1.2调查内容及方法2008年6月21日-6月25日,在甘肃省民勤县薛白乡、大滩乡和泉山镇选择典型农田防护林进行观测,并于2008年7月13日至7月15日收获选择样方小麦测定农田产量。
1.2.1带状林地结构因子观测内容在研究区内选择25条林带结构相似的杨树或沙枣成熟林带。
观测林带的带宽、走向、疏透度、树龄、平均胸径、株行距、冠幅和树高。
林带内以当地种植模式种植小麦。
垂直于林带于奇数倍树高处布设3个1m ˑ1m 样方。
1.2.2小麦叶面积指数测定在样方内随机选取10个样株,取其所有叶面,进行称重得到叶面总重量M ,然后,选择部分重量均匀的叶面称重得到计算样本重量m 。
将样本叶片在标准纸上压平,用数码相机垂直照相,利用图形处理软件获得样本叶片面积a 。
则单株的叶面积A ,可由下式就算:A =M ˑam ˑ10(1)样方的叶面积指数可以利用式(2)计算:LAI =A ˑnArea(2)式中:n 为样方内植株个数,Area 为样方面积。
图1防护林风速观测风杯设置图Fig.1The observation of wind velocity in shelterbelt1.2.3土壤水分和温度测定在样方中心点,分别取0cm 、10cm 、20cm 三个层次土样,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取土样的同时利用热敏电阻温度计测定0cm 、10cm 和20cm 温度。
每个样本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1.2.4作物常量测定收获小麦取样方内所有植株,晾干,脱粒后用天平称重得到样方小麦产量,农田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利用加权法计算,权重根据林带树高和农田长度计算。
1.2.5风速观测采用8通道自动风速仪。
观测高度距离地面100cm 和200cm ,水平分布在垂直于林带奇数倍数高处(图1),两高度同时观测。
每10min 观测一组数据,连续观测10组,取其平均值。
2结果与分析2.1民勤农田防护林现状调查的25条农田防护林带树种主要以二白杨和沙枣为主,其中二白杨林带19条,占调查样本的76%。
树龄9-11年,二白杨树高约10-12m ,沙枣树高约6-·971·第7期宋翔等干旱区绿洲农田防护林增产效益研究7m 。
二白杨多种植在田间水渠两侧,双行种植,株行距约为1ˑ1.5m ,沙枣主要种植在靠近沙漠边缘的农田,单行种植,株距约3m 。
2.2林下小麦叶面积指数变化小麦叶面积可以反映小麦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表明:在林带作用下,小麦叶面积存在明显的差异(P ﹤0.05)(表1),在林带1倍树高的范围内,小麦叶面积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2倍树高处出现最小值,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意义(P ﹤0.05)。
而在大于1倍树高的范围内,小麦叶面积变化不显著。
因此,林带对小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1倍树高范围内,野外观测中可发现林下作物长势较差,作物密度和高度远小于平均值。
表1林网下作物叶面积指数Tab.1The crop's LAI under farmland shelterbelt编号防护林带垂直距离1/2H 1H 2H 3H 5H 7H11.86ʃ0.07ab 7.02ʃ1.11a 7.81ʃ1.1612.55ʃ1.30b2*10.69ʃ1.81a12.04ʃ1.66a12.08ʃ1.2512.61ʃ1.5734.60ʃ0.69ab 7.82ʃ0.28a8.52ʃ1.3610.03ʃ1.13b 13.36ʃ1.32b4*9.21ʃ0.84a 9.32ʃ0.32a8.78ʃ1.58*2号和4号分别为1号和3号样本的对照组,测定值为等距离取样。
a 与对照组比较P ﹤0.05;b 与1/2H 比较P ﹤0.05。
2.3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林带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影响作物生长。
从表2中可以看出,林带对距林带不同距离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随着距离的增加,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F =4.446,P =0.001),与1/2倍树高下相比,表层土壤1倍、3倍和5倍树高处含水量均有明显增加(P ﹤0.05),而深层土壤3倍和5倍树高处含水量明显增加(P ﹤0.05),深层土壤1/2倍和1倍数高处含水量明显低于表层土壤(P ﹤0.05)。
土壤温度的变化随距林带的距离的增加而降低(F =32.430,P =0.000)。
距林带不同距离处的温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P ﹤0.05),从侧面说明,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林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壤,在10 20cm 深度处林带对土壤温度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由于温度未能在正午测定,深层土壤的温度受外界影响较小,因此只能对林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做定性分析。
由于表层土壤温度较低,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减少,故林带对土壤温度和水份的影响趋势一致。
表2林下农田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温度Tab.2Farmland soil mois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under shelterbelt类型深度防护林带垂直距离1/2H 1H 3H 5H 7H F P水分(%)0cm 12.7ab 14.3ab 15.5b 14.3b 14.010cm 13.0ab12.9a15.9b13.712.94.4460.00120cm 11.8ab13.314.6b14.1b 12.9温度(ħ)0cm 24.5ab24.3a20.8ab20.2ab21.9ab 10cm 17.5a 20.5a18.0a 17.0a17.6a 32.4300.00020cm17.1a18.2ab16.5a16.2ab16.9aa 不同深度比较P ﹤0.05;b 与1/2H 比较P ﹤0.05。
表3林下小麦产量统计(单位:g /m 2)Tab.3The Crop yields under shelterbelt编号防护林带垂直距离1/2H 1H 2H 3H 5H7H农田长度(m )平均单位产量(g /m 2)1552.61ab 1075.51b 1004.69b 1236.42b 391020.102*1049.98a 1134.401167.201059.11401102.673846.88ab1113.95a1180.97b1000.771119.63801078.794*1015.15a982.6a975.8045991.18*2号和4号分别为1号和3号样本的对照组,测定值为等距离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