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3.2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练习课件新人教A版
新版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最新目录(1)-新版.pdf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2函数及其表示1.3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2.2对数函数2.3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函数与方程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直线的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算法与程序框图1.2基本算法语句1.3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1任意角和弧度制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函数y=Asin(ωx+ψ)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阅读与思考估计根号下2的值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等比数列2.5等比数列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基本不等式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双曲线2.3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4抛物线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变化率与导数1.2导数的计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2-3 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阅读与思考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行吗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选修3-1: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阅读与思考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行吗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选修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阅读与思考非欧几何简史选修3-4: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n元对称群Sn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选修4-1: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选修4-2: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a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选修4-5: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选修4-6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选修4-7: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选修4-9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
(完整版)高中数学各章节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2函数及其表示1.3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2.2对数函数2.3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函数与方程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直线的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第四章圆与方程4.1圆的方程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一章算法初步1.1算法与程序框图1.2基本算法语句1.3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2.2用样本估计总体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第三章概率3.1随机事件的概率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1任意角和弧度制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5函数的图象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等比数列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基本不等式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4抛物线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变化率与导数1-2导数的计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阅读与思考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行吗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
高中数学分章节全部知识点(含拓展内容)全面细致总结(必修必备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6(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非空真子集.【1.1.3】集合的基本运算(8)交集、并集、补集∅【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20)〖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a a b b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a b <,(前者可以不成立,为空集;而后者必须成立).(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2x k k Z ππ≠+∈.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2()()()0a y x b y x c y ++=,则在()0a y ≠时,由于,x y 为实数,故必须有2()4()()0b y a y c y ∆=-⋅≥,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6)映射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映射,记作:f A B →. ②给定一个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且,a A b B ∈∈.如果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 叫做元素a 的象,元素a 叫做元素b 的原象.〖1.3〗函数的基本性质【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函数的单调性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③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 =,令()u g x =,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减;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减. (2)打“√”函数()(0)af x x a x=+>的图象与性质 ()f x 分别在(,-∞、)+∞上为增函数,分别在[、上为减函数.(3)最大(小)值定义①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yxo(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大值,记作max ()f x M =.②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小值,记作max ()f x m =.【1.3.2】奇偶性(4)函数的奇偶性②若函数()f x 为奇函数,且在0x =处有定义,则(0)0f =.③奇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②化解函数解析式; 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 ④画出函数的图象. 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①平移变换0,0,|()()h h h h y f x y f x h ><=−−−−−−−→=+左移个单位右移|个单位0,0,|()()k k k k y f x y f x k ><=−−−−−−−→=+上移个单位下移|个单位②伸缩变换01,1,()()y f x y f x ωωω<<>=−−−−→=伸缩 01,1,()()A A y f x y Af x <<>=−−−−→=缩伸③对称变换()()x y f x y f x =−−−→=-轴()()y y f x y f x =−−−→=-轴()()y f x y f x =−−−→=--原点1()()y x y f x y f x -==−−−−→=直线 ()(||)y y y y f x y f x =−−−−−−−−−−−−−−−→=去掉轴左边图象保留轴右边图象,并作其关于轴对称图象 ()|()|x x y f x y f x =−−−−−−−−−→=保留轴上方图象将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 (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①如果,,,1nx a a R x R n =∈∈>,且n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当n 是奇数时,a 的n 次方根用符当n 是偶数时,正数a 的正的n负的n次方根用符号表示;0的n 次方根是0;负数a 没有n 次方根.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当n 为奇数时,a 为任意实数;当n 为偶数时,0a ≥.③根式的性质:n a =;当na =;当n 为偶数时,(0)|| (0)a a a a a ≥⎧==⎨-<⎩.(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0,,,m na a m n N +=>∈且1)n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1()0,,,m m n n aa m n N a -+==>∈且1)n >.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①(0,,)rsr sa a aa r s R +⋅=>∈ ②()(0,,)r s rs a a a r s R =>∈③()(0,0,)r r rab a b a b r R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4〖2.2〗对数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对数的定义①若(0,1)xa N a a =>≠且,则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其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真数.②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log (0,1,0)x a x N a N a a N =⇔=>≠>. (2)几个重要的对数恒等式log 10a =,log 1a a =,log b a a b =.(3)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常用对数:lg N ,即10log N ;自然对数:ln N ,即log e N (其中 2.71828e =…). (4)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1,0,0a a M N >≠>>,那么①加法: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 ②减法: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③数乘:log log ()n a a n M M n R =∈ ④log a NaN =⑤log log (0,)b n a a n M M b n R b =≠∈ ⑥换底公式:log log (0,1)log b a b N N b b a=>≠且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5)对数函数(6)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A ,值域为C ,从式子()y f x =中解出x ,得式子()x y ϕ=.如果对于y 在C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x y ϕ=,x 在A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x y ϕ=表示x 是y 的函数,函数()x y ϕ=叫做函数()y f x =的反函数,记作1()x f y -=,习惯上改写成1()y f x -=.(7)反函数的求法①确定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②从原函数式()y f x =中反解出1()x f y -=;③将1()x fy -=改写成1()y f x -=,并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8)反函数的性质①原函数()y f x =与反函数1()y fx -=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②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1()y fx -=的值域、定义域.③若(,)P a b 在原函数()y f x =的图象上,则'(,)P b a 在反函数1()y f x -=的图象上.④一般地,函数()y f x =要有反函数则它必须为单调函数.〖2.3〗幂函数(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 x α=叫做幂函数,其中x 为自变量,α是常数.(2)幂函数的图象(3)幂函数的性质①图象分布:幂函数图象分布在第一、二、三象限,第四象限无图象.幂函数是偶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二象限(图象关于y 轴对称);是奇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时,图象只分布在第一象限.②过定点: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1,1).③单调性:如果0α>,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0,)+∞上为增函数.如果0α<,则幂函数的图象在(0,)+∞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 轴与y 轴.④奇偶性:当α为奇数时,幂函数为奇函数,当α为偶数时,幂函数为偶函数.当q pα=(其中,p q 互质,p 和q Z ∈),若p 为奇数q 为奇数时,则qpy x =是奇函数,若p 为奇数q 为偶数时,则q py x =是偶函数,若p 为偶数q 为奇数时,则q py x =是非奇非偶函数.⑤图象特征:幂函数,(0,)y x x α=∈+∞,当1α>时,若0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下方,若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上方,当1α<时,若0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上方,若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下方.〖补充知识〗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①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②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③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 ③若已知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 x 更方便.(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①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2bx a =-顶点坐标是24(,)24b ac b a a--. ②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2b a -∞-上递减,在[,)2b a -+∞上递增,当2bx a =-时,2min 4()4ac b f x a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函数在(,]2b a -∞-上递增,在[,)2b a -+∞上递减,当2bx a =-时,2max 4()4ac b f x a-=.③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当240b ac ∆=->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11221212(,0),(,0),||||||M x M x M M x x a =-=. (4)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根的分布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涉及,但尚不够系统和完整,且解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系统地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设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实根为12,x x ,且12x x ≤.令2()f x ax bx c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向:a ②对称轴位置:2bx a=- ③判别式:∆ ④端点函数值符号. ①k <x 1≤x 2⇔②x 1≤x 2<k ⇔③x 1<k <x 2⇔af (k )<0④k 1<x 1≤x 2<k 2⇔⑤有且仅有一个根x 1(或x 2)满足k 1<x 1(或x 2)<k2⇔f (k 1)f (k 2)<0,并同时考虑f (k 1)=0或f (k 2)=0这两种情况是否也符合⑥k 1<x 1<k 2≤p 1<x 2<p 2⇔ 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5)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在闭区间[,]p q 上的最值 设()f x 在区间[,]p q 上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令01()2x p q =+. (Ⅰ)当0a >时(开口向上) ①若2b p a -<,则()m f p = ②若2b p q a ≤-≤,则()2b m f a=- ③若2b q a ->,则()m f q =①若02b x a -≤,则()M f q=②02x a->,则()M f p =xxx(Ⅱ)当0a <时(开口向下) ①若2b p a -<,则()M f p = ②若2b p q a ≤-≤,则()2b M f a=- ③若2b q a ->,则()M f q =①若02b x a -≤,则()m f q =②02b x a->,则()m f p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补集及集合的综合应用教案数学教案
第2课时补集及集合的综合应用[目标] 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2.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3.能利用集合的相关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意在培养数学建模及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重点] 全集与补集的含义,求补集以及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难点] 集合的综合运算及应用.知识点补集[填一填]1.全集(1)定义: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2)记法:全集通常记作U.2.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文字语言于全集U的补集,记作∁U A.符号语言∁U A={x|x∈U,且x∉A}图形语言(1)∁U U=∅;(2)∁U∅=U;(3)(∁U A)∪A=U;(4)A∩(∁U A)=∅;(5)∁U(∁U A)=A.[答一答]1.全集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集合?集合A的补集是不是唯一的?提示:全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因研究问题的改变而改变;A 的补集不唯一,随全集的改变而改变.2.∁U A的含义是什么?提示:∁U A的含义:∁U A包含的三层意思①A⊆U;②∁U A是一个集合,且∁U A⊆U;③∁U A是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构成的集合.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1)∁A∅=A.( √)(2)∁N N*={0}.( √)(3)∁U(A∪B)=(∁U A)∪(∁U B).( ×)类型一补集的简单运算[例1] 已知集合A={x|3≤x<7},B={x|2<x<10},求∁R(A∪B);B∩(∁R A).[解]集合A={x|3≤x<7},B={x|2<x<10}.如图,将集合A,B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易知A∪B={x|3≤x<7}∪{x|2<x<10}={x|2<x<10},∁R A={x|x<3或x≥7}.∴∁R(A∪B)={x|x≤2或x≥10}.B∩(∁R A)={x|2<x<10}∩{x|x<3或x≥7}={x|2<x<3或7≤x<10}.求解与补集有关的运算时,首先明确全集是什么,然后根据补集即全集中去掉该集合中元素后剩余元素构成的集合求出补集,再根据补集求解与补集有关的运算.[变式训练1] 设U={x|x≤4},A={x|-1≤x≤2},B={x|1≤x≤3}.求(1)(∁U A)∪B;(2)(∁U A)∩(∁U B).解:(1)∵U={x|x≤4},A={x|-1≤x≤2}.∴∁U A={x|x<-1或2<x≤4}.∴(∁U A)∪B={x|x<-1或2<x≤4}∪{x|1≤x≤3}={x|x<-1或1≤x≤4}.(2)∵U={x|x≤4},B={x|1≤x≤3}.∴∁U B={x|x<1或3<x≤4}.∴(∁U A)∩(∁U B)={x|x<-1或2<x≤4}∩{x|x<1或3<x≤4}={x|x<-1或3<x≤4}.类型二Venn图的应用命题视角1:利用Venn图进行有限数集的运算[例2] 设全集U={x|x≤20的质数},A∩(∁U B)={3,5},(∁U A)∩B={7,19},(∁U A)∩(∁U B)={2,17},求集合A,B.[分析] 题目给出的关系较复杂,不易理清,所以用Venn图解答.[解]易得U={2,3,5,7,11,13,17,19}.由题意,利用如图所示的Venn图,知集合A={3,5,11,13},B={7,11,13,19}.与集合有关的复杂题目,通常利用Venn图,将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以及集合间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进而根据图示逐一将文字陈述的语句“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变式训练2] 设全集U={1,2,3,4,5},A∩B={2},(∁U A)∩B ={4},∁U(A∪B)={1,5},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3∈A,3∉B B.3∉A,3∈BC.3∈A,3∈B D.3∉A,3∉B解析:根据条件画出Venn图,如图,3∈A,3∉B.命题视角2:利用Venn图进行抽象集合的运算[例3] 如图,请用集合U,A,B,C分别表示下列部分所表示的集合:Ⅰ,Ⅱ,Ⅲ,Ⅳ,Ⅴ,Ⅵ,Ⅶ,Ⅷ.[解]区域Ⅰ是三个集合的公共部分,因此Ⅰ=A∩B∩C;区域Ⅱ是集合A与B的交集与集合C在U中的补集的交集,因此Ⅱ=(A∩B)∩(∁U C);区域Ⅲ是集合A与C的交集与集合B在U中的补集的交集,因此Ⅲ=(A∩C)∩(∁U B);区域Ⅳ是集合B 与C 的交集与集合A 在U 中的补集的交集,因此Ⅳ=(B ∩C )∩(∁U A );区域Ⅴ是集合A 与集合B ∪C 在U 中的补集的公共部分构成的,因此Ⅴ=A ∩[∁U (B ∪C )];同理可求Ⅵ=C ∩[∁U (A ∪B )],Ⅶ=B ∩[∁U (A ∪C )].而区域Ⅷ是三个集合A ,B ,C 的并集在U 中的补集,因此Ⅷ=∁U (A ∪B ∪C ).利用Venn 图可以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图形,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变式训练3] 已知I 为全集,集合M ,N ⊆I, 若M ∩N =N ,则( C )A .∁I M ⊇∁I NB .M ⊆∁I NC .∁I M ⊆∁I ND .M ⊇∁I N解析:根据条件画出Venn 图,由补集的定义及集合间的关系可迅速作出选择.类型三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4] 2019年初,某市政府对水、电提价召开听证会,如记“对水提价”为事件A ,“对电提价”为事件B .现向100名市民调查其对A ,B 两事件的看法,有如下结果:赞成A 的人数是全体的35,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 的比赞成A 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 ,B 都不赞成的市民人数比对A ,B 都赞成的市民人数的13多1人.问:对A ,B 都赞成的市民和都不赞成的市民各有多少人?[解] 赞成A 的人数为100×35=60,赞成B 的人数为60+3=63.如图所示,设对事件A ,B 都赞成的市民人数为x ,则对A ,B 都不赞成的市民人数为x 3+1. 依题意,可得(60-x )+(63-x )+x +x 3+1=100,解得x =36,即对A ,B 两事件都赞成的市民有36人,对A ,B 两事件都不赞成的市民有13人.利用Venn 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先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集合问题,借助于Venn 图的直观性把它表示出来,再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求出问题的解.[变式训练4] 某班共有学生30人,其中15人喜欢篮球运动,10人喜欢乒乓球运动,8人对这两项运动都不喜欢,求喜欢篮球运动但不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解:设全集U ={全班30名学生},A ={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B ={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学生},设既喜欢篮球运动又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x ,则喜欢篮球运动但不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15-x ,喜欢乒乓球运动但不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为10-x ,则有(15-x )+x +(10-x )+8=30,解得x =3.所以15-x =15-3=12,即喜欢篮球运动但不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12.1.设全集为R,集合A={x|x2-9<0},B={x|-1<x≤5},则A∩(∁R B)=( C )A.{x|-3<x<0} B.{x|-3<x<-1}C.{x|-3<x≤-1} D.{x|-3<x<3}解析:∵A={x|-3<x<3},∁R B={x|x≤-1,或x>5},∴A∩(∁R B)={x|-3<x≤-1}.2.已知全集U=R,A={x|x≤0},B={x|x≥1},则集合∁U(A∪B)=( D )A.{x|x≥0} B.{x|x≤1}C.{x|0≤x≤1} D.{x|0<x<1}解析:∵U=R,A={x|x≤0},B={x|x≥1},∴A∪B={x|x≤0,或x≥1}.∴∁U(A∪B)={x|0<x<1}.3.已知全集U=R,A={x|1≤x<b},∁U A={x|x<1,或x≥2},则实数b=2.解析:∵∁U A={x|x<1,或x≥2}.∴A={x|1≤x<2}.∴b=2.4.已知全集U={1,2,3,4,5,6},集合A={1,3},集合B={3,4,6},集合U,A,B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4,6}.解析:题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为B∩(∁U A)={3,4,6}∩{2,4,5,6}={4,6}.5.已知全集U =R ,A ={x |-4≤x <2},B ={x |-1<x ≤3},P =⎩⎪⎨⎪⎧⎭⎪⎬⎪⎫x ⎪⎪⎪ x ≤0,或x ≥52,求A ∩B ,(∁U B )∪P ,(A ∩B )∩(∁U P ). 解:将集合A ,B ,P 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A ={x |-4≤x <2},B ={x |-1<x ≤3},∴A ∩B ={x |-1<x <2},∁U B ={x |x ≤-1,或x >3}.又P =⎩⎪⎨⎪⎧⎭⎪⎬⎪⎫x ⎪⎪⎪ x ≤0,或x ≥52, ∴(∁U B )∪P =⎩⎨⎧⎭⎬⎫xx ≤0,或x ≥52. 又∁U P =⎩⎨⎧⎭⎬⎫x 0<x <52, ∴(A ∩B )∩(∁U P )={x |-1<x <2}∩⎩⎨⎧⎭⎬⎫x 0<x <52={x |0<x <2}. ——本课须掌握的两大问题1.在进行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时,除了紧扣定义和性质,还要注意以下方法与技巧:(1)进行集合运算时,可按照如下口诀进行:交集元素仔细找,属于A 且属于B ;并集元素勿遗漏,切忌重复仅取一;全集U 是大范围,去掉U 中A 元素,剩余元素成补集.(2)解决集合的混合运算问题时,一般先运算括号内的部分,如求(∁U A )∩B 时,先求出∁U A ,再求交集;求∁U (A ∪B )时,先求出A ∪B ,再求补集.(3)若所给集合是有限集,可先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再结合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求解.另外,此类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常常借助Venn图来求解.若所给集合是无限集(数集),在进行运算时常借助数轴,把已知集合表示在同一数轴上,再根据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求解,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端点问题.2.解决有关集合的实际应用题时,要学会将文字语言转化为集合语言.涉及交叉有限集的元素个数问题往往用Venn图法处理较为方便.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5学科素养培优精品微课堂补集思想的应用开讲啦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比较抽象,条件和结论之间关系不明确,难以从正面入手的数学问题,在解题时,应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求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化难为易、化隐为显,从而将问题解决,这就是“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正难则反”策略运用的是补集思想,也是处理问题的间接化原则的体现.运用补集思想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步骤:①否定已知条件,考虑反面问题;②求解反面问题对应参数的范围;③对反面问题对应参数的范围取补集.[典例] 已知集合A={x|x2-5x-6=0},B={x|x2+ax+a2-12=0},若B∪A≠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分析] B∪A≠A,说明B⃘A,这时我们可以先由B∪A=A,求出实数a的取值范围,再利用“补集思想”求解.[解] 若B ∪A =A ,则B ⊆A .∵A ={x |x 2-5x -6=0}={-1,6},∴集合B 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当B =∅时,Δ=a 2-4(a 2-12)<0,即a 2>16,∴a <-4或a >4. ②当B 是单元素集合时,Δ=a 2-4(a 2-12)=0,∴a =-4或a =4.若a =-4,则B ={2}⃘A ;若a =4,则B ={-2}⃘A .③当B ={-1,6}时,-1,6是方程x 2+ax +a 2-12=0的两个根,∴⎩⎪⎨⎪⎧ -a =-1+6,a 2-12=-1×6,a 的值不存在.综上可得,当B ∪A =A 时,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a |a <-4或a >4}.故若B ∪A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a |-4≤a ≤4}.[名师点评]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补集思想解题时,需要明确全集是什么,子集是什么,否则就会出错.[对应训练] 已知集合A ={x |x 2-4mx +2m +6=0,x ∈R },B ={x |x <0,x ∈R },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由题知A ≠∅,所以设全集U ={m |Δ=(-4m )2-4(2m +6)≥0}=⎩⎪⎨⎪⎧⎭⎪⎬⎪⎫m ⎪⎪⎪m ≤-1或m ≥32. 若A ∩B =∅,则方程x 2-4mx +2m +6=0的两根x 1,x 2均非负,故⎩⎪⎨⎪⎧ m ∈U ,x 1+x 2=4m ≥0,x 1x 2=2m +6≥0,解得m ≥32. 因为集合⎩⎪⎨⎪⎧⎭⎪⎬⎪⎫m ⎪⎪⎪ m ≥32相对于集合U 的补集为{m |m ≤-1}, 所以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m |m ≤-1}.。
2019~2020版高中数学课堂新坐标必修1课件归纳第1章1.11.1.3第2课时补集及综合应用
1.1 集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2课时 补集及综合应用
2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了解全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
示.(易混点)
1.通过补集的运算培养数学运算
2.理解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 素养.
集的含义,并会求给定子集的补 2.借助集合思想对实际生活中的
集.(重点、难点)
对象进行判断归类,培养数学抽
结合数轴 思路点拨:法一: 由A求 UA ――UA―∩―B―=―→ 建立m的不等关系 法二: ( UA)∩B= ―等―价―转―化→ B⊆A
栏目导航
23
[解] 法一(直接法):由 A={x|x+m≥0}={x|x≥-m},得 UA= {x|x<-m}.
3.会用 Venn 图、数轴进行集合 象素养.
的运算.(重点)
栏目导航
3
自主预习 探新知
栏目导航
4
1.全集 (1)定义: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 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 (2)记法:全集通常记作 U . 思考:全集一定是实数集 R 吗?
栏目导航
5
[提示] 全集是一个相对概念,因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变化,如在 实数范围内解不等式,全集为实数集 R,而在整数范围内解不等式, 则全集为整数集 Z.
栏目导航
19
2.全集 U={x|x<10,x∈N*},A⊆U,B⊆U,( UB)∩A={1,9}, A∩B={3},( UA)∩( UB)={4,6,7},求集合 A,B.
栏目导航
20
[解] 法一(Venn 图法):根据题意作出 Venn 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A={1,3,9},B={2,3,5,8}. 法二(定义法):( UB)∩A={1,9},( UA)∩( UB)={4,6,7}, ∴ UB={1,4,6,7,9}. 又 U={1,2,3,4,5,6,7,8,9}, ∴B={2,3,5,8}. ∵( UB)∩A={1,9},A∩B={3}, ∴A={1,3,9}.
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2课时 全集、补集及综合应用课件 新
B.{x|x≤1}
C.{x|0≤x≤1}
D.{x|0<x<1}
(2)设集合 U={1,2,3,4,5},A={2,4},B={3,4,
5},C={3,4},则(A∪B)∩(∁UC)=_{_2_,__5_}__.
解析:(1)因为 A={x|x≤0},B={x|x≥1},所以 A∪B={x|x≤0 或 x≥1},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1)数集问题的全集一定是 R.(× )
(2)集合∁BC 与∁AC 相等.( × )
(3)A∩∁UA=∅.( √ )
2.若合集 M={1,2,3,4,5},N={2,4},则∁MN=( B )
A.∅
B.{1,3,5}
C.{2,4}
D.{1,2,3,4,5}
3.已知全集 U=R,集合 P={x|-1≤x≤1},那么∁UP=( D ) A.{x|x<-1} B.{x|x>1} C.{x|-1<x<1} D.{x|x<-1 或 x>1} 解析:因为 P={x|-1≤x≤1},U=R,所以∁UP=∁RP={x|x <-1 或 x>1}.
2.补集 对于一个集合 A,由全集 U 中不属于集合 A
文字 的__所__有__元__素____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 A 相对
语言 于全集 U 的补集,记作___∁_U_A__
符号 语言
∁UA=___{_x_|x_∈__U__,__且__x_∉_A_}__
图形 语言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已知全集 U={x|x≤4},集合 A={x|-2<x<3},B={x|-
3≤x≤2},求 A∩B,(∁UA)∪B,A∩(∁UB).
[解] (1)因为∁UA={2,4,6,7,9},∁UB={0,1,3,7, 9},所以(∁UA)∩(∁UB)={7,9}.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3.2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aa高一数学
2021/12/13
第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跟踪训练 1】 (1)设集合 U={1,2,3,4,5,6},M=
{1,3,5},则∁UM=( )
A.{2,4,6}
B.{1,3,5}
C.{1,2,4}
D.U
(2)若全集 U={x∈R|-2≤x≤2},则集合 A={x∈R|-
2≤x≤0}的补集∁UA 为( )
2021/12/13
第十四页,共四十四页。
解法二:借助 Venn 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B={2,3,5,7}.
2021/12/13
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拓展提升 求集合补集的基本方法及处理技巧
(1)基本方法:定义法. (2)两种处理技巧 ①当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可借助 Venn 图求解; ②当集合是用描述法表示的连续数集时,可借助数轴, 利用数轴分析求解.
A.{x∈R|0<x<2} B.{x∈R|0≤x<2}
C.{x∈R|0<x≤2} D.{x∈R|0≤x≤2}
2021/12/13
第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解析 (1)因为集合 U={1,2,3,4,5,6},M={1,3,5},所 以∁UM={2,4,6}.
(2)借助数轴(如图)易得∁UA={x∈R|0<x≤2}.
②若 A≠∅,则需满足2a-2≥1, a≤2,
解得32≤a<2,综上所述 a≥32.
2021/12/13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拓展提升
利用补集求参数问题的方法
(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 A ∁RB,对 A=∅与 A≠∅进行 分类讨论,转化为等价不等式(组)求解,同时要注意区域端 点的问题.
(2)不等式中的等号在补集中能否取到,要引起重视, 还要注意补集是全集的子集.
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
《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集合中的对象称为元素。
集合可以用列举法或描述法来表示。
1.2 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运算包括交集、并集、差集、补集等。
交集是指两个集合共同拥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并集是指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差集是指一个集合中除去另一个集合的元素后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补集是指一个集合中除去另一个集合的元素后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1.3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关系,它将一个集合(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唯一地对应到另一个集合(值域)中的元素。
函数可以用函数式、图象、列表等形式表示。
1.4 函数的性质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单调性指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单调增加或减少;奇偶性指函数在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也取相反数;周期性指函数在自变量增加一定值后,函数值重复出现。
1.5 反函数反函数是指将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互换后得到的新函数。
反函数与原函数互为逆运算,即原函数的值域是反函数的定义域,原函数的定义域是反函数的值域。
1.6 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复合是指将一个函数的输出作为另一个函数的输入,得到一个新的函数。
复合函数的图象是原函数图象的变换。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1 常数函数常数函数是指函数的值在整个定义域内保持不变。
常数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水平直线。
2.2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是指函数的值与自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2.3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指函数的值与自变量之间呈二次关系。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个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
2.4 幂函数幂函数是指函数的值与自变量之间呈幂次关系。
幂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曲线。
2.5 指数函数指数函数是指函数的值与自变量之间呈指数关系。
指数函数的图象是一条递增或递减的曲线。
2.6 对数函数对数函数是指函数的值与自变量之间呈对数关系。
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2课时 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A级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已知全集U=R,集合A={x|1≤2x+1<9},则∁U A=( )A.{x|x<0或x>4} B.{x|x≤0或x>4}C.{x|x≤0或x≥4} D.{x|x<0或x≥4}解析:因为U=R,A={x|0≤x<4},所以∁U A={x|x<0或x≥4}.答案:D2.已知全集U=R,集合A={1,2,3,4,5},B={x∈R|x≥2},则右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为( )A.{1} B.{0,1}C.{1,2} D.{0,1,2}解析: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为A∩(∁R B),因为A={1,2,3,4,5},B={x∈R|x≥2},所以∁R B={x|x<2},所以A∩(∁R B)={1}.答案:A3.已知集合A={x∈R|-2<x<6},B={x∈R|x<2},则A∪(∁R B)=( )A.{x|x<6} B.{x|-2<x<2}C.{x|x>-2} D.{x|2≤x<6}解析:由B={x∈R|x<2},得∁R B={x|x≥2}.又A={x∈R|-2<x<6},所以A∪(∁R B)={x|x>-2}.答案:C4.设全集是实数集R,M={x|-2≤x≤2},N={x|x<1},则(∁R M)∩N=( )A.{x|x<-2} B.{x|-2<x<1}C.{x|x<1} D.{x|-2≤x<1}解析:由题可知∁R M={x|x<-2或x>2},故(∁R M )∩N ={x |x <-2}.答案:A5.已知S ={x |x 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A ={x |x 是平行四边形},B ={x |x 是菱形},C ={x |x 是矩形}.下列式子不成立的是( )A .B ∩C ={x |x 是正方形}B .∁A B ={x |x 是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C .∁S A ={x |x 是梯形}D .A =B ∪C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知,选项D 错误.答案:D二、填空题6.设集合U ={1,2,3,4,5},A ={1,2,3},B ={3,4,5},则∁U (A ∩B )=________. 解析:因为A ={1,2,3},B ={3,4,5},所以A ∩B ={3},故∁U (A ∩B )={1,2,4,5}.答案:{1,2,4,5}7.已知全集U ={1,2,3,4,5},A ={1,2,3},那么∁U A 的子集个数有________个. 解析:∁U A ={4,5},子集有∅,{4},{5},{4,5},共4个.答案:48.已知全集U ={2,4,a 2-a +1},A ={a +1,2},∁U A ={7},则a =________. 解析:由∁U A ={7},得4∈A ,故a +1=4,即a =3,此时,U ={2,4,7},满足A ⊆U ,故a =3.答案:3三、解答题9.设全集是数集U ={2,3,a 2+2a -3},已知A ={b ,2},∁U A ={5},某某数a ,b 的值.解:因为∁U A ={5},所以5∈U 且5∉A .又b ∈A ,所以b ∈U ,由此得⎩⎪⎨⎪⎧a 2+2a -3=5,b =3, 解得⎩⎪⎨⎪⎧a =2,b =3或⎩⎪⎨⎪⎧a =-4,b =3.经检验都符合题意.10.已知集合A ={x |3≤x <7},B ={x |2<x <10},C ={x |x <a },全集为实数集R.(1)求A ∪B ,(∁R A )∩B ;(2)若A ∩C ≠∅,求a 的取值X 围.解:(1)因为A ={x |3≤x <7},B ={x |2<x <10},所以A ∪B ={x |2<x <10}.因为A ={x |3≤x <7},所以∁R A ={x |x <3或x ≥7},所以(∁R A )∩B ={x |x <3或x ≥7}∩{x |2<x <10}={x |2<x <3或7≤x <10}.(2)如图所示,当a >3时,A ∩C ≠∅.B 级 能力提升1.已知全集U ={-1,1,3},集合A ={a +2,a 2+2},且∁U A ={-1},则a 的值是( )A .-1B .1C .3D .±1解析:因为U ={-1,1,3},∁U A ={-1},所以A ={1,3},又因为a 2+2≥2,所以a2+2=3且a +2=1,得a =-1.答案:A2.已知集合A ={0,2,4,6},∁U A ={-1,1,-3,3},∁U B ={-1,0,2},则集合B =______________.解析:∵∁U A ={-1,1,-3,3},∴U ={-1,1,0,2,4,6,-3,3},又∁U B ={-1,0,2},∴B ={1,4,6,-3,3}. 答案:{1,4,6,-3,3}3.设全集U =⎩⎨⎧⎭⎬⎫-13,5,-3,集合A ={x |3x 2+px -5=0},B ={x |3x 2+10x +q =0},且A ∩B =⎩⎨⎧⎭⎬⎫-13.求∁U A ,∁U B . 解:因为A ∩B =⎩⎨⎧⎭⎬⎫-13,所以-13∈A 且-13∈B , 所以3⎝ ⎛⎭⎪⎫-132-13p -5=0,3⎝ ⎛⎭⎪⎫-132-13×10+q =0, 解得p =-14,q =3.故A ={x |3x 2-14x -5=0}=⎩⎨⎧⎭⎬⎫-13,5, B ={x |3x 2+10x +3=0}=⎩⎨⎧⎭⎬⎫-13,-3, 所以∁U A ={-3},∁U B ={5}.。
2020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超全)
2020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超全)高中数学知识点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集合的概念是指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
3) 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M,或者a∉M,两者必居其一。
4) 集合的表示法包括自然语言法、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5) 集合的分类包括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6) 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如下:名称记号意义子集 A⊆B A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真子集 A⊂B A⊆B,且B中至少有一元素不属于A集合相等 A=B A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B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A7) 已知集合A有n(n≥1)个元素,则它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2n-1个非空子集和0个非空真子集。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8) 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如下:名称记号意义交集A∩B {x|x∈A,且x∈B}并集 A∪B {x|x∈A,或x∈B}补集 A' {x|x∈U,且x∉A}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x|0)的解集为{-a<x<a}。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对于形如 $ax+b$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将其看成一个整体,化成 $|ax+b|a(a>0)$ 型的不等式来求解。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于形如 $ax^2+bx+c$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首先计算其判别式 $\Delta=b^2-4ac$,然后根据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图像,分类讨论 $\Delta$ 的大小关系。
当 $\Delta>0$ 时,解集为 $\{x|xx_2\}$;当 $\Delta=0$ 时,解集为 $\{x|x=x_1\}$;当 $\Delta<0$ 时,无实数解。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第2课时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1
2.已知集合A={x|x<a},B={x|x<-1,或x> 0},若A∩(∁R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B={x|x<-1,或x>0},
∴∁RB={x|-1≤x≤0}. 因而要使A∩(∁RB)=∅,结合数轴分析(如下图), 可得a≤-1.
1.全集与补集的互相依存关系 (1)全集并非是包罗万象,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它是对于 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它仅含有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 所有元素,如研究整数,Z就是全集,研究方程的实数解,R 就是全集.因此,全集因研究问题而异. (2)补集是集合之间的一种运算.求集合A的补集的前提是 A是全集U的子集,随着所选全集的不同,得到的补集也是不 同的,因此,它们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
解:∁RB={x|x≤1 或 x≥2}≠∅. ∵A ∁RB,∴分 A=∅和 A≠∅两种情况讨论. (1)若 A=∅,此时有 2a-2≥a,∴a≥2; (2)若 A≠∅,则有2aa≤-1,2<a, 或22aa- -22<≥a2,, ∴a≤1. 综上所述,a≤1 或 a≥2.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 A ∁RB,对 A=∅与 A≠∅进行分类 讨论,转化为等价不等式(组)求解,同时要注意区域端点的问 题.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5
谢谢欣赏!
求集合补集的基本方法及处理技巧
(1)基本方法:定义法.
(2)两种处理技巧:
①当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直接套用定义或借助 Venn图求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级:基础巩固练 一、选择题 1.设集合 U={1,2,3,4},A={1,2},B={2,4},则∁U(A ∪B)=( ) A.{2} B.{3} C.{1,2,4} D.{1,4}
解析 集合 U={1,2,3,4},A={1,2},B={2,4},则∁U(A ∪B)={3},故选 B.
解析 因为 B∪(∁UB)=A,所以 A=U. ①当 x2=3 时,x=± 3,B={1,3},∁UB={ 3}或{- 3}. ②当 x2=x 时,x=0 或 1. 当 x=0 时,B={0,1},∁UB={3};而当 x=1 时不合题 意,舍去.
8.某班共 30 人,其中 15 人喜爱篮球运动,10 人喜爱 乒乓球运动,8 人对这两项运动都不喜爱,则喜爱篮球运动 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___1_2____.
A.若 A∩B=∅,则(∁UA)∪(∁UB)=U B.若 A∪B=∅,则 A=B=∅ C.若 A∪B=U,则(∁UA)∩(∁UB)=∅ D.若 A∩B=∅,则 A=B=∅
解析 由图易知,A 正确;
由 A∪B=∅,得 A=B=∅,B 正确; 由 Venn 图易知 C 正确. 故选 D.
5.已知 U=R,A={x|x>0},B={x|x≤-1},则(A∩∁
解析 设两项运动都喜欢的人数为 x,画出 Venn 图得 到方程 15-x+x+10-x+8=30⇒x=3,所以喜爱篮球运 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 15-3=12(人).
三、解答题 9.已知集合 A={x|-4≤x≤-2},集合 B={x|x+3≥0}. 求:(1)A∩B; (2)A∪B; (3)∁R(A∩B).
解 由已知得 B={x|x≥-3}, (1)A∩B={x|-3≤x≤-2}. (2)A∪B={x|x≥-4}. (3)∁R(A∩B)={x|x<-3 或 x>-2}.
B 级:能力提升练 10.已知集合 M={x∈N*|1≤x≤15},集合 A1,A2,A3 满足: ①每个集合都恰有 5 个元素; ②A1∪A2∪A3=M. 集合 Ai 中元素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称为集合 Ai 的特 征数,记为 Xi(i=1,2,3),求 X1+X2+X3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UB)∪(B∩∁UA)=( )
A.∅
B.{x|x≤0}
C.{x|x>-1} D.{x|x>0 或 x≤-1}
解析 ∵A∩∁UB={x|x>0},B∩∁UA={x|x≤-1},∴ (A∩∁UB)∪(B∩∁UA)={x|x>0 或 x≤-1}.
二、填空题 6.设全集 U={n∈N|1≤n≤10},A={1,2,3,5,8},B= {1,3,5,7,9},则(∁UA)∩B=__{_7_,9_}___.
当集合 A1,A2,A3 中的最小值分别是 1,5,9,最大值是 15,14,13 时,和最大,如:
当 A1={1,2,3,4,15},A2={5,6,7,8,14}, A3={9,10,11,12,13}时,X1+X2+X3 最大,最大值为 57.
2.已知全集 U=R,集合 A={1,2,3,4,5},B={x∈ R|x≥3},则下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为( )
A.{1}
B.{1,2}
C.{1,2,3} D.{0,1,2}
解析 由题意得 A∩B={3,4,5},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
合为集合 A 去掉合 A∩B 中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所以为
{1,2}.
3.M={x|x<-2 或 x>2},N={x|x≤m},若(∁RM)∩N≠
∅,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为( )
A.m<2
B.m≥-2
C.m>-1 D.-2≤m≤2
解析 ∁RM={x|-2≤x≤2} ,再利用数轴来解决 (∁ RM)∩N≠∅时 m 的取值范围,易知 m≥-2.
4.下列四个命题中,设 U 为全集,则不正确的命题是 ()
解 ∵集合 A1,A2,A3 满足:①每个集合都恰有 5 个 元素;②A1∪A2∪A3=M,∴A1,A2,A3 中一定各包含五个 数值.当 X1+X2+X3 取得最小值时,集合 A1,A2,A3 中的 最小值分别是 1,2,3,最大值是 15,11,7,和最小,如:
A1={1,12,13,14,15},A2={2,8,9,10,11},A3={3,4,5,6,7} 时,X1+X2+X3 最小,最小值为 39,
解析 ∵U={n∈N|1≤n≤10}={1,2,3,4,5,6,7,8,9,10}, A={1,2,3,5,8},∴∁UA={4,6,7,9,10},
又∵B={1,3,5,7,9},∴(∁UA)∩B={7,9}.
7.已知集合 A={1,3,x},B={1,x2},若 B∪(∁UB) =A,则∁UB=_____{_-____3_}_或__{__3_}_或__{_3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