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谈作文
温儒敏谈2017高考作文八要八不要
高考在即,这里提出“高考作文八要八不要”,提供给考生参考。似乎大都是老生常谈,但注意一下还是好的。祝大家顺利。
一、如碰到熟悉的有所准备的作文题,也要认真构思,发挥创意;不要大喜过望,马上把原来准备的往上写。每年高考阅卷占相当比重的就是所谓“宿构作文”,题材构思彼此相似,有固定的套路。判卷的老师见得多了,会很厌烦“宿构”,难免就扣分。所以即使很熟悉的题目也要重新去构思。
二、如碰到出乎意料毫无准备的题目,则要沉着应对,想到肯定不只是自己感到难,很可能大多数考生都难,这就“扯平”了,能让自己静下心来;不要碰到难题就懵了,乱了阵脚。每年高考作文题都可能“别出心裁”,有时甚至有点“怪”,那也别被吓住了。考场上心理因素很重要,有信心,不着急,能自我调节,才能发挥得好。
三、一定要先审题,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指向,思考一下这题目可能有几种写法,哪种写法容易落于俗套,哪种写法更有创意、自己又能发挥得更好;不要似曾相识,就不再审题,这样往往容易跑题。而反复推敲自己的设计有无“跑题”,是开写的前提。
四、构思时最好列出简要的提纲,把论点、论据、如何分段、前后逻辑先想清楚,然后基本上就按照提纲的思路来写;不要只想到开头,还没有通盘的构想,就着急往下写,边写边构思容易乱。
五、构思时要想想如何超越平时的训练,超越“程式化”思维;不要轻车熟路,用做练习的习惯去写作文,不要照搬平时准备的框架、论点或素材。现今的高考作文训练往往都是“程式化”的,大家都这样去构思,甚至一种素材有几种用法都预先设计好了,只有超越,才能显示你的水平和创意,也才有好的成绩。阅卷时看10篇作文,9篇都大同小异,有1篇有点超越和创意,它和其他9篇的分差就拉开了。
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整理精校版)
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作文辅导
0904 1951
文章:
为公平起见,一般规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评阅,彼此给分差异若超过5分,就需重新评阅。
改作文的工作量相当于数学的两倍,又必须在7天之内改完。阅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的作文,时间只有一到两分钟,甚至只有几十秒。于是阅卷人就会彼此求同“趋中”,最简单的方式就给二等。这就是高考作文的事实……
“每个人都在抱怨,每个人都在参与。高考涉及考生前途,教师违心教学也可以理解。有位老师说自己找了三个名人——季羡林、霍金、苏东坡,让考生背熟这三个人的名言,经过排列组合,可以应对15个不同的题目。”——温儒敏
类似“高考作文需要改革”的呼吁早已屡见不鲜,其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到底是否一改就会“天下大乱”?稳步推进改革有什么思路?有些明显不合理的“技术性”弊端可否先改?不妨听听国家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和一些高考作文命题、阅卷专家的意见。
2015年底,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和《课堂内外》杂志召开了一次关于“高考作文”的“民间会议”,会议召集人温儒敏通知与会者——不必提供论文,以便直奔主题;会议现场不请领导,不请记者,畅所欲言。来自北京、天津、宁夏、四川等省份高考作文命题专家、高考作文阅卷教师、高考作文研究专家以及少量退休语文教师二十余人会聚北京。
会议开始,北大中文系前任系主任、现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开门见山:“不要发牢骚,要提建设性意见。重要的是要用数据说话。”与会者的踊跃发言表明,确实当得起“民主、求实、建设性”等用来描述会议的形容词。会后温儒敏综合与会者意见,向相关机构提交了《关于“高考作文”的有关问题和改进建议》。
温儒敏:2014年高考作文题评议 回归理性 看重思辨
温儒敏 2014年高考作文题评议回归理性看重思辨2014-06-08 03:2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
和往年一样,高考作文题格外引人瞩目,这再次说明语文的社会性。人人都可以评说,这就是语文。我从网上看了今年全国卷和一些省市卷的作文题,也设想自己若是考生会怎样应对,而从语文水平测试的角度看,哪些题出得好,又有哪些题存在什么问题。
先说今年高考作文的一个变化,就是很多试卷在大作文之外,还有一个小作文(或微作文)。字数不多,一二百字,题目比较具体,很多就要求写一篇应用性文字。这措施本来主要是为了增加作文的总分。可是小作文和大作文怎么“分工”?现在好像还不太明确。其实可以在功能上加以区分,如果说大作文主要是综合能力的考察,小作文则可以侧重考某一方面,比如阅读量,抒情描写,语言感悟能力或审美感悟能力,等等。
总的来说,今年多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质量都有所提高。突出的一点,是回归理性,看重思辨。大概有90%的作文命题都侧重考察理性思维能力。例如新课标卷要求围绕“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来展开讨论;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就此论述;北京卷题目是“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网上有过热议,要求考生就此议论为文。类似这样一些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思维力。题目比较活,那些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自然就会发挥得好,而靠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就未必“管用”。
温儒敏谈作文
温儒敏: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某报记者赵小雅
■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的标准不能简单套用
■套路作文教学败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胃口
■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文通字顺,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大量阅读、适当练写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记者:每年的高考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受关注的往往是高考作文,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温儒敏:这跟语文的学科性质有关语文属于基础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到处都有语文现象,说话写字读书看报都有语文,所以人人都在“语文生活”之中,有点“动静”就容易成为议论焦点而且好像谁都可以对语文、对作文发表意见,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不好随便插嘴每年高考之后各种传媒铺天盖地都在炒作语文、议论教育高考作文,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这门学科的社会性、人文性。另外,传媒的“话语权”很多掌握在文科出身的记者编辑手中,他们本身就是靠语文能力“吃饭”的,对语文现象情有独钟也不奇怪。高考作文本来也见仁见智,容易引起争议,正好为传媒提供了吸引眼球的素材实际上,传媒的过分关心有时会干扰学术探讨语文教育,包括作文教学,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不是痛快文章所能解决了的,需要大量意气消沉静的调查研究,传媒过于关注往往会帮倒忙,甚至产生困扰比如报纸上常见有的作家总是把作文教学说得一钱不值,恨不得全都像他们那样写放达文章其实这是两往返事,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的标准不能简单套用记者:每年阅卷完毕,总有一些考生的作文现象引人注目比如今年的四川籍一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也有的考生08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用寓言体写作文而湖北一考生写的古体诗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更被奉为2009年高考最牛作文您是怎么评价这样的个性化高考作文以及人们对个性化作文的追捧现象?
温儒敏主编的作文素材
温儒敏主编的作文素材
English:
"Wen Rumin, as the chief editor, has compiled a wide range of writing materials for students. The materials cover various topics,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societal issues, and are designed to inspir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emotions more effectively in their writing. The materials also include sample essays written by famous authors, as well as guidance on how to improve one's writing skills. In addition, the materials provide a diverse range of writing prompts and exercises to help students practice and develop their writing abilities. Wen Rumin has made an effort to ensure that the writing materials are not only informative but also engaging and stimulating for students, with the aim of nurturing their passion for writing and honing their writing skills."
温儒敏2012年高考作文评议
温儒敏2012年高考作文评议
让高考“指挥棒”朝正面的方向指挥
——就今年高考作文采访温儒敏教授
今年的高考昨天已开始,语文和作文再次引人瞩目。如何评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高考作文阅卷是否“秒杀”和“草菅人命”?在高考的前提下能否摆脱应试教育,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
1、请您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一下评价,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作文命题的趋势是什么?
从网上刚刚看到全国的和一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总的印象是比较放得开,体式多样,能尽量考虑让绝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材料作文还是占多数,让学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间,但又有一定的限制。和往年比较,还有一点变化很突出,那就是注意往理性思维靠拢。大约有半数以上作文题都是给一些材料(故事、图片或者语录等),要求学生找到材料所提示的核心,展开各自的思考与议论,考察的除了语言运用,很重要的是理性思维能力。如北京卷给出一个火车巡逻员每天在深山守护铁路的故事,上海卷引用一句有关人们容易舍弃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的话,福建卷关于“人生中的赛跑”不同于“运动中的赛跑”的提示,广东卷引用汤因比和居里夫人关于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的语录,等等,都是让学生在相关的材料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展开对人生、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议论。我觉得这个变化是可喜的。去年这个时候我在《人民》也曾评论高考作文出题的趋向,认为应当往理性靠拢,摆脱“文艺腔”和套式作文的风气,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现在看来,这越来越成为共识了。
《温儒敏谈读书》读后感
《温儒敏谈读书》读后感
《温儒敏谈读书》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书指南。这本书的作者温儒敏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在这本书中分享了他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一些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这本书中,温儒敏首先讲到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他认为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智慧,以及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他还指出,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温儒敏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很有用的读书技巧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选择好的书籍。他建议读者不要随便读一些无用的书籍,而是要选择那些对自己有用和有意义的书籍。他还建议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有所思考,要对所读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此外,温儒敏还提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他认为,阅读一本书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浏览内容,而是要有所计划地阅读。具体来说,他建议读者在阅读一本书之前,要先了解一下书的内容和结构,然后再制定一个阅读计划,逐步深入地了解书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温儒敏还强调了阅读的习惯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书籍。具体来说,他建议读者每天都要保持一定的阅读时间,并且要保持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避免被干扰和打扰。
总的来说,《温儒敏谈读书》这本书对于爱好读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选择好的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等一系列的知识和技巧,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书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时,这本书也是一本非常愉悦和有趣的读物,可以让我们
温儒敏 语文命题作文最能见水平高低
温儒敏语文命题作文最能见水平上下
温儒敏:语文命题作文最能见水平上下
和往年一样,今年高考语文刚考完,作文题就引发广泛的讨论。哪个题出得好?哪个比拟差?不少人潜意识里也许还会想,假设我上考场,能否应对?一年一度的“热议高考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今年多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都到达比拟好的水平。首先,注重思辨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近几年越来越明显的命题趋向。例如上海卷提供了这么一段话,“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要求就这段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考生必须理解并抓住人心中那些“坚硬”和“柔软”的东西,比方原那么、信念、感情等,去展开论说。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不是非此即彼,或用名言警句拼凑一下就可以写好的。上海这几年的作文题重思辨,往往还往哲理上引导,除了语言运用能力,还特别注重思维能力,这样的题很难“套题”,平时读书多的考生自然会发挥得更好。
又如浙江卷,所提供的材料是: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风格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但金代元好问那么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意味着作品的风格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要求考生写文章说明自己观点。这样的题也是要求有辩证的思维,而且要有较多的阅读积累。
我最欣赏的还是广东卷的题。其提供的材料是:“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翻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
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考生就此自命题写作。这题涉及信息化带来便利,也带来某些新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疏远,人的感受力降低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息社会的开展,都是近来的热点问题,考生一般都会有所准备。但这个题写好并不容易,不能只是讲保护自然,还需要有点哲理的思索。浙江卷和广东卷的两个作文题目都出得有水平。
温儒敏评论今年高考作文题
苟慈 明 , 既下 车又辟 孔文举 。 ” 高宽在 书信 中表示 ,
自己写这 封 自荐 信的原 因 , 是 受到 了古 人“ 怀 才不 遇” 到撰 写 自荐信 的启发 。信 中 , 高宽 还 罗列 了近 代 大家 的 “ 发迹 ” 故事, 他 希 望借 着 这封 信 能够 找 到 慧眼识 才 的伯乐 。莫砺 锋老 师在认 真 阅读 了高 宽的 书信 后评 语道 , “ 该 生读 过不少 书 ,文言 也写
日 皿
儒敏评论今年高考作文题
备 。但这 个题 写好并 不容 易 , 不 能 只是 讲 爱 护 自然 ,还需 要 有
点哲 理 的思 索 。浙 江 卷 和广 东 卷 的 两个 作 文题 目都 出得 有 水 平 。 他认 为 现今 的语 文 教学 有
据《 人 民 日报 》 报道 , 北 京
息 社 会 的 发 展 , 都 是 近 来 的 热
考查 读 书情 况 的 , 如上 海 卷 、 浙
江 卷 的命题 , 都 与 读 书有 关 , 需 要读 书来 “ 垫 底” 。这些命 题 , 对
于 语 文课 营 造读 书风 气是 能发 挥 正面 “ 指挥 棒” 作用 的 。
点 问题 ,考 生 一 般都 会 有 所 准
大 学语 文 教 育研 究 所 所 长温 儒
用“微写作”助力大作文:高中作文“微写作”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用“微写作”助力大作文:高中作文“微写作”
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种重文本教学轻写作的倾向;微写作,是平衡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一种良好模式;微写作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作文训练落到实处,循序渐进,最终助力大作文。
2017年11月《语文报》发表一篇文章,其中谈到“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的感慨:“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高一语文课学知识,高二忙会考,高三刷题奔高考。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高一必修课,高二选修课,高三兵荒马乱的考试。”笔者长期在一线教学,对温主编的话深有感触: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确实存在一种重文本教学轻写作的倾向。高一高二科目多,语文课时少,高三考试多,几乎抽不出时间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处于一种无序、随意的状态。而笔者近年在教学中,引进微写作,助力大作文,找到了平衡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一种良好模式。
荣维东认为:“写作实质是一种书面表达和交流活动,写作教学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应付生活需要的书面交流
技能。”微写作既能让高中作文教学摆脱困境,又能实现写作教学目的。它能够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愿望,就像生活中人们热衷于刷微博、发朋友圈,随
时随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随思所想并乐与人分享。写作从“要我写”到“我要写”有了质的飞跃。
一、微写作概念及特点
微写作是一种篇幅短小,主题明确、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强调写作的完整性,可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模式。当然,它也要求表达方式的纯粹与逻辑的完整。归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1.语段简短。微写作一次只写一个内容,可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字数从几十字到200字以内。
温儒敏: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
PEOPLE人物对话
温儒敏: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文/吴越
近日,201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开考。随即,
语文试卷走向、作文命题解读等内容引发了热议,“如何考
好语文”的话题又一次摆在人们面前。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所长温儒敏已关注语文基础教育十余年。在他眼中,“学好
语文”显然比“考好语文”更重要。只要置身于话筒与镜头前,
他总不忘用自己温和的语调不急不缓地“敲敲边鼓”,提醒
人们莫再忽视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
他们并不是真的不喜欢写作,
而是被缺乏生气和活力的命题束缚住了
问:每次中、高考作文题目公布后都有很多人关注,
网上还会出现很多解析和范例作文,但许多学生都反映,
平时在学校里“最怕写作文”。为什么会这样?
温儒敏:学生怕写的是什么样的作文?写作是一种创
造性的表达,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拥有表达的天性。
我想恐怕很多学生并不是真的不喜欢写作,而是被一些缺
乏生气和活力的命题束缚住了。
考试作文的命题应当回归理性,摒弃模式化和文艺腔,
应当有明确的意识去“围剿”套作。这些命题倾向会对老
师的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恶劣的效果。但现实中
的情况是,“人人喊打”,而“人人参与”。这个“僵局”怎
么打破,是值得思考的。
问:其实目前中小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平时的作文训练,
老师也想尽办法教授、评讲作文,但为何仍有“不得要领”
之感?
PEOPLE人物对话
温儒敏:如果一切教学都“瞄准”考试,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偏离了初衷。即使不是为了考试,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常常关注的是篇章结构、字词句的优美,让学生花心思把文章写“漂亮”,忽视了写作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温儒敏像导师一样的先生
温儒敏:像导师一样的先生
我在北大读书期间,除了导师谢冕先生外,交往最多的老师就是温儒敏教授,以致很多人都
以为我是温老师的博士生,需要我解释才搞明白。而温老师也把我当作他的学生,很多事情都
让我去做,比如他当年主持的“孑民学术论坛”,他都安排我去接待邀请的专家学者。他对自己
的学生说:“让高秀芹去,我放心。”我越来越不敢懈怠,只要温老师交待的任何事情,我都会
很漂亮地完成,那份难得的信赖让我对自己要求很高。
因为温老师就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作为王瑶先生的第一批博士生,1978年温儒
敏从广东韶关来到北京大学。那一年他已经45岁,人生的很多好时光都在边远而繁杂的工作
中度过,对文学的向往和追求让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广东人又一次踏上了北上的道路。多少年后,当我在人生的低谷对学术发生动摇时,当我一次次感到自身的无力和惶惑时,温老师就用
自己的人生经验劝慰我们:不要气馁,你们才多大呀,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还没有到北大
读书呢。他总是用自身的经验来教育我们,在他看来,那些大理论、大道理,都不着边际,不
关乎人生,唯有切身的体会和经验对后学者有启发。这也引发了他的知人论事、推己及人的考
量方式。他总是坦诚的,友善的。他看到的是这个世界里潜藏的情感和内在规则,所以,对很
多事情的看法,他总是有自己的判断,总是能看到一般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有时甚至是执拗的,奇特的,但是,他也坚持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我们在一个启蒙主义的高蹈教育下有时甚至背离
了人生常态,他却在对岸河上看着我们这些勇往直前的人,给与我们一些忠告和建议。有的人
浅谈作文创新思维的培养
和感受 ,学校 、家庭 、社会 ,人、事、景、物都可写 ,只
要能说真话 、吐真情 、表达 出真情实感 ,就是一篇优秀的
文章。这点在我们每周 的随笔中得到 了印证。
除 此 之 外 ,写 作 时 保 持 一 种 自 由 的 心 灵 状 态 也 是 极 为 重 要 的 。 自 由的 状 态 不 仅 是 产 生 佳 作 的 途 径 ,而 且 会
生 活的如节 俭迷信 又爱上 当的 《 老奶奶 》,聪 明诙谐 、
调 皮又善 良的 《 的表弟 》等等一 批佳作 。这些作 文先 我
后 刊登在校 刊 《 小荷 》上 ,也进一 步调动 了同学们 的 写
作 兴 趣 。 这 些成 功 的 习 作 , 使 我 发 现 模 仿 对 提 高 学 生 作 文 能 力 的 作 用 后 ,我 们 又 再 接 再 厉 ,在 学 了 《 国 石 拱 中
就 是 因 为没 有 写的 兴 趣 。 家 长送 孩 子 去 作 文 班 ,给 孩 子 买 很 多优 秀作 文 选 看 ,却 忽 略 了作 文 不 是 学 出 来 的 。 “ 事 世 洞察 皆学 问 ,人情 练 达 即 文章 。 ”
篇 ,千人一面 。作 文成 了学 生的 心理 负担 。针对 这种现
象 ,我 主要 采 取 了以下 几 种 做 法 .
一
、
照 猫 画虎 ,拄 棍 走 路 ,消 除畏 惧 心 理
理性——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的作文观
理. 不 仅是 丰富 温 儒 敏 语 文 教育 思 想 的 必 须 , 是 建 构 温 儒敏 人 文 教 育 思 想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更在中学作文理论探讨 、 作 文教学 、 高考命题 、 学生写作 、 考试评价等方面, 具 有现 实意 义 。
关誓 词 : 温 儒 敏 语 文 教 育思 想 ; 理性 ; 中学 语 文 教 育 ; 作 文 中 圈分 类 号 : G 6 3 3 . 3 4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3 6 3 8 ( 2 0 1 4 ) 0 1 —0 1 8 2—0 4
h i h g s c h ol C h i n e s e i s i n i t s f u l l s w i n g . i t i s n o t o n l y n e c e s s a r y b u t o f i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p u r p o s e t o s o r t o u t We n ' s w r i t i n g n o t i o n s
读《温儒敏谈读书》有感
读《温儒敏谈读书》有感
读《温儒敏谈读书》有感
原创:旮灵数学教育派
能有机会接触到这本书还要感谢学校给了老师们很好的读书资源,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摆满了书,感觉随处都是图书馆,一想到以后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还挺开心的。
我现在读书有一个习惯:首先是把书的目录浏览一遍,尤其是对于一些由许多小专题的文章构成的书籍,总喜欢先读那些一眼就被标题吸引的内容,这本书也不例外。
我最先读的是《读书能否少点功利?》,文章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在求学时读书情况、工作后的读书习惯与喜欢的书目、对现在大学生读书现状的分析与建议、对网络电子书的看法以及对增加国学在语文教材中的占比的观点等。其中有部分内容让我想起了自己最初读书的情景。
(一)哭着读完第一本书
在上大学之前我是没有读过任何课外书的,因为学校里要求学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有闲情逸致去看课外书,所以直到大学我对很多古今中外的名着都只是听过名字而没有
读过。上大学后时间宽裕了,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关于俞敏洪在大学读了好多书的励志视频,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想着是不是也可以在大学里读很多书,沾染一些文艺气息。说读就读,我到现在都记得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简爱》,当初选择这本书也是很有意思的,我看书名是《简爱》,猜想应该是描述的某种简单的爱吧,是谁对谁的爱呢?很好奇,于是便读起来,这一读才发现,原来简爱是一个人(自己当时都觉得自己挺好笑的,哈哈)。万事开头难,尤其那些外国名着,一个外国名字我就要好久才能记住,例如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先生,我估计看了有一周的时间才记住,所以故事情节根本看不进去。不过我有时候又是一个挺执拗的人,为了跟自己较劲,我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流着眼泪,用了多少长时间已经记不住了,只记得最终“哭”着看完了整本书的那天觉得自己可有成就感了,当时的自己很幼稚,现在想想也有点可爱,还蛮有趣的。
读《温儒敏谈读书》有感
【读书分享】做一颗“读书种子”——读《温儒敏谈读
书》有感
最近,有感于阅读以及指导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初中语文组的老师们共读了一本书——《温儒敏谈读书》。这是一本指导读书的书,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语文教育与读书,谈语文教学与激发读书兴趣、学好语文与养成读书习惯、课堂教学与读书方法、语文课改与阅读素养、如何阅读经典等等。二、通识教育与读书,谈通识教育中的读书、阅读书目和阅读素养。三、网络时代与经典阅读,围绕网络时代的阅读现象分析经典阅读的价值。四、名家名作导读,《乡土中国》等十余种名著名篇导读,提示阅读方法,揭示解读关键。全书所选文章大都短小、有趣、有料、实在,其中十多篇曾广为流传。
李成丽
温儒敏教授说:“读书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我们要营造“自己的园地”,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读书这件事本该如此,于学生如此,于教师更应如此。但在一地鸡毛的匆匆忙忙中,我们似乎没有找到读书的乐趣,更感受不到其中的优雅,每天为了读书而读书。《温儒敏谈读书》,让我找到了解决办法。
教师读书不应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课程标准里要求的知识,对教师来说,应当只是知识
素养中的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课程标准的要求宽广得多的时候,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真正从容,才能更好地做到关注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温教授建议教师应有一份书单,要有计划,为此画了三个“圈”。第一个是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第二个是与专业或职业相关的书,比如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的书,打好基础,拓宽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想。第三个是专业书籍。语文教师通过读书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同时建立“自己的园地”,有自己专属的读书时间和读书内容,营造良好氛围,防止陷入无边无际的“职业性倦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儒敏: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某报记者赵小雅
■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的标准不能简单套用
■套路作文教学败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胃口
■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文通字顺,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大量阅读、适当练写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记者:每年的高考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受关注的往往是高考作文,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温儒敏:这跟语文的学科性质有关语文属于基础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到处都有语文现象,说话写字读书看报都有语文,所以人人都在“语文生活”之中,有点“动静”就容易成为议论焦点而且好像谁都可以对语文、对作文发表意见,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不好随便插嘴每年高考之后各种传媒铺天盖地都在炒作语文、议论教育高考作文,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这门学科的社会性、人文性。另外,传媒的“话语权”很多掌握在文科出身的记者编辑手中,他们本身就是靠语文能力“吃饭”的,对语文现象情有独钟也不奇怪。高考作文本来也见仁见智,容易引起争议,正好为传媒提供了吸引眼球的素材实际上,传媒的过分关心有时会干扰学术探讨语文教育,包括作文教学,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不是痛快文章所能解决了的,需要大量意气消沉静的调查研究,传媒过于关注往往会帮倒忙,甚至产生困扰比如报纸上常见有的作家总是把作文教学说得一钱不值,恨不得全都像他们那样写放达文章其实这是两往返事,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的标准不能简单套用记者:每年阅卷完毕,总有一些考生的作文现象引人注目比如今年的四川籍一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也有的考生08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用寓言体写作文而湖北一考生写的古体诗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更被奉为2009年高考最牛作文您是怎么评价这样的个性化高考作文以及人们对个性化作文的追捧现象?
温儒敏:我没有读过所谓“最牛作文”,料想可能的确是有才华,阅卷者破例给个高分也无可厚非。其实每年阅卷,对于某些有才情个性甚至走偏锋的作文,老师们也还是以欣赏与肯定居多的。这些年新课改的精神深入人心,大家比较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对那些应试式的“套路作文”都很反感,这种社会心理就寄托在“最牛作文”上。其实,所谓“最牛作文”毕竟是很个别的,没有多少代表性。据我所知,“套路作文”在高考作文中还是占多数。话说回来,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镣铐”就是考试的必要限制,如果“太文学”、太自由、太不着边际,甚至有意冒险走偏锋,难免给评分的控制带来难度,考生也可能吃亏。高考作文和文学创作毕竟有差别,那些高分的作文总是既遵循规则,又尽可能摆脱通常的套路,显现自己立意构思的个性的。如果平时阅读写作训练较多,整体能力上去了,应对高考那些“规矩”并不难,“带着镣铐跳舞”也能跳得很“牛”至于那种走偏锋办法,我认为在教学中不值得提倡
记者:为应对高考,通行的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准备,您对这样的“套路”怎么看?
温儒敏: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以“仿写”作为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认识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但不应当把“仿写”沦为“套路”,着眼于“套路”这种学习太过了,肯定束缚个性,形成“八股”现在有很多作文书,不宜让学生多看,观多了,匠气就来了,兴趣也就没有了,那毕竟是敲门砖那种专门给学生讲作文套式窍门的所谓作文教学,也不应当提倡。为什么?败坏胃口即使考上大学,学生对这一套也可能深恶痛绝
上学期我给北大本科生上课,作了一个调查,想了解当今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感受与看法结果很不理想,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应试式方法表示反感有些同学说:胶原蛋白排行榜瘦身霜去痘痘最有效的方法口碑怎么样才能瘦腰洗面顺丰快递查询排名顺丰快递价格查询瘦腰胸部怎么变大卸妆怎样快速瘦腿美白怎样瘦脸最快最有效眼线眼霜什么牌子好减肥美白祛斑产品排行榜“作
文带给人的折磨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回忆面对高考,“铺天盖地的作文参考书、满分作文解密、各种作文文体结构、素材的迎面袭来,让我们迷失了方向……作文成了木偶戏,而不再是本色演出,那根操纵木偶的绳子就是高考高分作文的潜规则”学生们看透了高考作文的某些套路程式,认为无非就是所谓信心、希望、信任等一套不变的主旋律,如遇到“留给明天”或者“愿景”之类题目,将平时准备好那些素材套路往上一套,开头结尾点点题就可以了老师一般也不希望学生太多创新,因为高考改卷无非就是观是否切题、结构、字句如何,每篇两三分钟就翻过去了,哪有时间欣赏你的创新?于是有的学生考了高分,也观不起自己,“喜分数之高,悲文章之差”,知道就那么回事还有的学生回忆中学老师教如何吸引高考改卷者的眼球,框架如何变通,成语妙语如何贴上去增色,等等,甚至“感情也可以模仿”有些学生慨叹,“长期写着华而不实或者自己都难于相信的文章,又何来心灵的慰藉与净化?”所以我觉得范文仿写是可以的,但不应沦为套路作文教学,那不利于健全的情感与人格的培养,还可能养成说空话大话的弊病,败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胃口
记者:对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有各种评论,比如有人认为联系现实类的题目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也有人认为这类题目反而是忽略了我国农村与城市教育差距的现实您能不能总体评判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温儒敏:大概从2006年开始,高考出现较多新材料作文,就是想放开。今年很多省市的作文题都很放得开,可以让考生发挥但有些作文题目还是可以斟酌的比如北京的题目“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很多人说出得好,想象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这可能是侧重考想象力的题目,有些飘,容易跑题对女生或者艺术感悟力较好、文笔较好的学生可能有利,可以写得抒情、柔美、富有文学性相比之下,我更加欣赏那些比较有规定性,又有发挥空间,而且主要考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题目如江西卷让考生就兽首拍卖发表看法,辽宁的“名人代言”,江苏的“品味时尚”,等等,绝大多数考生都会有话说,不容易跑题当然,有些题目于农村的考生来说,可能陌生一些,他们限于条件,视野可能比城市孩子要窄一些,这的确也是出题时需要考虑的一方面
记者:近年来,抒情散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一直占据相当比重有人说,抒情性强的作文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的理性批判意识您怎样看待这种看法和这种命题趋势?
温儒敏:高考作文出题恐怕不能过于偏重文学化、抒情化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其次才是抒情、审美,等等高考作文恐怕还是要侧重考文字表达能力,当然,其中也就包括思考能力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注意文学性,语文课中文学类课文占70%以上这样容易给人造成错觉,觉得语文与作文就是追求文采、文笔以这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不见得好,但可能很在意文笔,以为文笔好就是语文好,这是误解。事实上,多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写作训练中,可能是偏重文笔的准备高考作文时,也往往教给学生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怎样用某些套式,加上某些漂亮的格言、警句、人生感慨、历史掌故,等等,故作深沉去吸引改卷子的老师,整个路数是往抒情、修辞、文学的方面走我给大学一年级学生改文章,发现多数都是抒情体、描写体,即使议论文,也往这方面靠,总是用很多形容词,但不太会论述,缺少思想内涵。我们的作文教学第一要务是文通字顺,有一定的思想内涵,然后才谈得上其他文学性、文笔等,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今年有些省作文命题太过“文学”,容易造成跑题,如“踮起脚尖”、“运动会上的兔子”、“弯道跨越”,等等相比之下,我倒是比较欣赏国外的一些高考作文题比如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有过这样的作文题:给出一份关于收录机的说明书,让考生想象给奶奶写一封信,让奶奶喜欢并决定买这个玩意儿,并学会使用你看,这里有情感、想象、思考,学生不会跑题,又能比较真实地考查其表达能力还有今年法国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如“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历史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历史学家的公正性”,等等让学生展开论说,等于写一篇小论文了,这是需要平时大量阅读思考积累才有话可说的,而且主要是考查理性思维、逻辑能力,当然还有表述能力我看这些作文题让我们的研究生来做都很困难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偏重文学性、抒情性,而对理性思维训练比较欠缺我希望对这个问题能有人作专门研究,这是牵涉到教学指向的大问题记者:有人说,作文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您怎么定位作文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及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