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英语理论看中国古诗文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以倪瓒诗文
评价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
260评价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王崇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其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理论作为分析研究的工具,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作一初步的分析,旨在探讨评价理论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启示。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文化负载词;散文英译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
文化作为国家发展软实力的体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日益成为我国当前文化建设方针。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文学领域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中的优秀作品不断被翻译成外国文字,这些译作很好地展现我国上下五千的悠久历史文化,社会风土人情,民族气质,社会价值观等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
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及语言体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因而承载民族文化差异的文化负载词就成为翻译时的重点及难点,本文探讨散文体裁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如何在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的同时,宜于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
近代以来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领域出现了很多大家,这些学者的译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与学术价值。
在这些优秀译作中张培基先生自编自译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三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
国内学者大都从译者主体论,顺应论,文本类型理论,美学理论等角度对其译文的翻译风格及技巧进行研读,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评价理论系统作为研究视角分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评价是判断事物价值的一种思维活动。
[1]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以独特的视角研读其翻译策略及技巧,为现代散文英译提供有益的借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2006年第1期总第129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6,N o.1Serial N o.129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陶友兰(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提 要: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
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试图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通过“三化”策略,来剖析成功的译诗中运用的一些补偿方法,意在说明怎样更好地克服文化差异,最低限度地减少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古典诗歌;文化因素;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6)01-0093-05 1 引言中国是个诗歌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歌,或质朴刚健,或清新绮丽,风格各异,出神入化。
因此许多英语学者或汉学家都很醉心于汉诗英译这片园地,乐此不疲地把这一文学中的奇葩介绍给英语读者,借以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丰富异域文化。
如今,《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都有了很好的译本。
可是,由于“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钱钟书1996:80)”,“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同上)”。
古典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
由于中国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底蕴等方面与现代作品不一样,所以说古诗的翻译更具有挑战性,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
质量是翻译的生命。
“一首好诗,如果译者没有将其精髓和风貌和盘托出,就会影响该诗在所译语言中的档次,损害诗人在译本读者中的形象。
[翻译学,汉语,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国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寻求最佳翻译,促进中外交流。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学英译现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为了更好的融入世界,中国需要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关注中国文化。
汉语文化负载词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又反映了新时代的发展动向。
只有准确的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才能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比较新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国际翻译大会提出的。
它借鉴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则,强调从生态角度对原文进行翻译,即所谓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适应”与“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标准,译者首先要适应原文的生态环境,然后再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原文的生态环境进行选择,从而表达出具有新意的译作。
最佳的适应和选择造就了最佳的译文。
要实现“最佳”就要进行多维度地适应和选择。
所谓的多维度是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以这三个维度为视角,进行适应性选择,从而整合出适应度最高的译作。
三、文化负载词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包含社会习俗、历史典故、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行为规范等。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所有的文化现象。
所谓的文化负载词就是指那些最能体现文化信息并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
它是文化诸因素最直接的反映,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的集合,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四、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通过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的选择和适应,从而产生出最佳的译作。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浅析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浅析作者:刘阳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期摘要:文化负载词在中华文化向外传播过程中一直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观为理论基础,以《论语》为文本,探讨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的策略,以及如何解决其英译过程中的文化失真问题。
关键词:典籍英译;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一、引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必不可缺的就是其传统的文化。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表现为其文化凝聚力且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那么,想要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典籍外译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了。
然而,中西方无论在生活方式、宗教理念、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都给典籍外译的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更需要对翻译技巧进行准确考量,达到目的效果。
《论语》它作为中华文化典籍的典型代表,其中包括了很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世界范围内不乏有很多著名学者对它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指导,浅析《论语》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等现象,是否存在文化空缺并总结翻译策略,以期对之后的典籍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文化负载词由于气候环境,地理纬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等等因素的不同,各地区的人民相应地已经形成了他们自己独具风格的风俗习惯,于是,就会产生带有各地区特色的独具意义的词语。
那么,在语言的大系统中,若语言能够承载一定的特殊的文化信息,且其能够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则被称为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反映其特定的语言与文化特征。
总之。
文化负载词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文化负载词反映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其承载着特有的语言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输出的桥梁。
第二,他们蕴含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
第三,在其他的文化体系之中,其很难找到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对等的词汇来表达。
读古诗词,鉴赏中国文化的英语作文
读古诗词,鉴赏中国文化的英语作文Appreciat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a wonderful way to delve into the rich and diverse culture of China.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Song dynasty, Chinese poets have created timeless works that are still cherished and celebrated today.Read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llows u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thoughts, emotions, and values of people from centuries past. Through the intricate use of language and imagery, poets like Li Bai, Du Fu, and Wang Wei were able to capture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struggles of life,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emotions.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ems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is "Quiet Night Thoughts" by Li Bai. In this poem, Li Bai expresses his feelings of homesickness and longing as he gazes at the bright moon in the night sky. His words evoke a sense of melancholy and nostalgia that resonates with readers across time and space.Another renowned poet, Du Fu, is known for his powerful and poignant verses that reflect the turbulent times he lived in. His poem "Spring View" paints a vivid picture of the changing seasons and the fleeting nature of life. Through Du Fu's eyes, wesee the beauty of spring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change and impermanence.Wang Wei, on the other hand, is celebrated for hisZen-inspired poetry that captures the tranquility and simplicity of nature. In his poem "Deer Park", Wang Wei describes the serenity of a remote mountain retreat, where he finds solace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midst of the chaos of the world.By immersing ourselves in the world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we not only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language and imagery but als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s and beliefs that have shaped Chinese culture for centuries. Through the words of these poets, we are able to glimpse into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people who lived in a different time and place, yet shared universal truths and experiences that continue to resonate with us today.In conclusion, reading and appreciat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a profound and enriching experience that allows us to connect with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Through the timeless words of poets like Li Bai, Du Fu, and Wang Wei, we are able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beauty, complexity, and wisdom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t is through poetry that we can trulyappreciate the depth and richnes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英语毕业论文)《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英语毕业论文)《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Explo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liments2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3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4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5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6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7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8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9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0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Island Literature from Lord of the Flies11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12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13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14 英语非限定性动词的语言分析15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6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案例研究1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18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19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20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21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22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23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24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25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26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27 《简爱》与《呼啸山庄》女主人公比较分析28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29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30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31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32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33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34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35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36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37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38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39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40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4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42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43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44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45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46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47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48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49 浅谈英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50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51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52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53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Lead-i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54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55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56 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研究57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58 黑暗中的光明—《蝇王》的主题探析59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60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61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62 夏洛克悲剧性原因探究63 Analyzing Holden's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64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65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66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67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68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69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70 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71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72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73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74 论《红字》中的象征75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76 金钱与婚姻—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与导向77 A Brief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78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79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80 论《老无所依》中的英雄缺失81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82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83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 olls by Hemingway84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85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86 Strategies of V ocabulary T 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87 论翻译单位88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89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90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91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92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93 An Analysis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94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95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Iceberg Principl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96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97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98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99 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100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101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02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103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104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105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106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107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意识108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109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110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111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112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113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14 角色中体现的悲剧主题——《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之对比分析115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16117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118 A Study of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in Idioms119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120 《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121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22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123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24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25 物欲与爱情的搏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对现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启示习策略的实证研究126 《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127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128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剖析《喧嚣与骚动》129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30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131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132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133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134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135 《推销员之死》中丛林法则的牺牲品136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137 An Analysis of Grotesque Features in Sherwood Anderson’s Winesbur g, Ohio138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139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140 浅谈毕业生求职面试技巧141 谈电影片名的翻译142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霍桑对美国形象的思考143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Racism and Black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144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Western Wine Culture 145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146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147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48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149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150 对中国英语语言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151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152 浅析舒肤佳品牌的翻译153 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154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155 广告对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响156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157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158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研究15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60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161 影响中国高中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实践的因素162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163164165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 and Roles of Interpreters 166 从文化语境分析习语翻译167 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168 《太阳照样升起》内外的迷惘一代169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170 试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伦理冲突171 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72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173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174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175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76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177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178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179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180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181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182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183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184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分析185 英语流行语的文化内涵186 古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187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188 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189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 190 The Application of Role-pl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91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192 “生活大爆炸”中美式幽默的翻译方法研究193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194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19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96 论被动句的翻译197 论英汉翻译过程198 《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困惑1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 n Great Expectations200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国内古诗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原则研究
福莱切 ( . . . F ec e )在翻译时没有将这 两个典 wJ B l t h r
毫 不 夸 张 。面 对 文 化 间差 异 之 时 ,译 者 要 么 在 译 文 中保 留 故 译 出 ,换 之 以意译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式表 达 : 原 语 文 化 , 即 异 化 ;要 么 由 译 语 文 化 取 代 原 语 文 化 ,这 叫 归 化 。异 化 与 归 化 之 争 由来 己久 , 到 现 在 实 际 也 未 能 分 清 孰 轻 孰 重 。 西 方 译 学 认 为 , 持 异 化 策 略 翻 译 观 的 译 者 目的
译 者 则 有 较 大 自由度 , 可 以在 目的语 文 化 和 原 语 文化 之 间 译没有完全传达 出原文信息 。福莱切试 图用 归化法翻译这 自 由裁 量 。 森 古 普 塔 的 翻 译 思 想 是 否 对 国 内 古 诗 中 文 化 负 两 个 典 故 ,但 却 只 成 功 了 一 半 ,另 一 半 的 失 败 在 于 将 原 文
在 于 保 护 和 保 存 原 语 文 化 ; 而 倡 导 归 化 策 略 的 译 者 目的 则 接 译 出 了该 喻 意 , 成 功 地 把 典 故 的 隐 含 意 义 转 化 为 非 隐 含 在 于 便 于 增 进 自己所 处 社 会 的 读 者 对 原 文 思 想 和 意 义 的 理 意 义 ,这 是 归 化 翻 译 策 略 的 典 型 应 用 ; 望 夫 台是 居 高 远 眺 解 。 对 于 什 么 时候 采 用 这 两 种 翻 译 策 略 中 的 一 种 , 也 许 森 守望 夫君 之 地 ,此 处 隐含 着 女 主 人 公 的 爱 人 即将 别 离 的 可
同 内涵 的词 汇代 替 。
关键词 :文化 负载词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摘要:中国古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将魅力无穷的古诗作品转换成魅力无穷的英语译文,才能更好地被全世界的人民一同欣赏。
文章梳理了中国古诗的意境与西方移情异处,提出古诗意境的英译策略。
此研究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外国友人更深层次地领略中华名族的文化内涵,也助于中国古诗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境西方移情翻译策略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Abstract: Sinc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the common treasure of the mankind, it will be better appreciated together b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f the enchanting ancient poetr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the enchanting English translation.The paper organ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empathy of the West, and sugges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study will help translators more accurately translat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nd foreign friends appreciate the connotation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 deeper level, and also realize the sp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o other countries.Keyword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empathy of the West; translation strategies中国古诗中,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内足以抒写怀抱,外足以感染读者;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这部作品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北京城南的生活画卷,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负载词。
这些负载词的翻译,对于传递原作的情感、意境和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在英译本中,负载词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保留原文和解释性翻译。
保留原文的方法在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优势,但有时可能导致读者理解困难。
解释性翻译则更注重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原文的含义,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失原文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城南旧事》中,“胡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负载词。
在英语翻译中,直接保留了“hutong”这一词汇,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然而,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在注释中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另一个例子是“洋车夫”。
在英语翻译中,这个词被翻译为“rickshaw puller”。
虽然这样的翻译在语法上没有问题,但“rickshaw puller”并不能完全传达“洋车夫”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在这个情况下,解释性翻译可能更为合适,例如将“洋车夫”译为“taxi driver”,并在注释中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城南旧事》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大体上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直接保留原文可能会导致读者理解困难,而解释性翻译则可能更好地平衡文化差异和读者理解。
对于翻译者来说,如何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仍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对于希望进一步研究《城南旧事》英译本的读者,建议阅读由台湾的版本,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负载词翻译的注释和背景信息。
这些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也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英译本,以获取更全面的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的机会。
《城南旧事》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是成功且富有启发性的。
它们不仅传递了原文的情感和意境,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中国古诗英译评析
中国古诗英译评析
中国古诗英译,是将中国古代优美的文言古诗以英语的形式再现的文学表
现形式。
它在西方文化拓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历史文化的历史传承,对文明的润泽、熠熠生辉,使源远流长的古诗之美英灵蕴意,纳入到英语文化中。
中国古诗英译,能够很好地满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蕴涵精髓。
因此,它也是
一种非常宝贵的新兴文学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能够把中国古代文化作品的精髓本质精准地传达给英语群体,对于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心,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想做好中国古诗英译,必须把握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技巧。
此外,在赋
译的过程中,要以正确的态度去体会古诗本身的精髓,获取原作及其主题思想,然后把它们用英文重新构建出来。
英语表达要保持紧凑,内容完整,商榷酌备,还要重视诗的韵律特色,注重穿插虚实,饱满古诗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做好中国古诗英译,我们可以不仅了解古诗的原作,探究深厚的文化
沉淀,更能学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文化思想。
这对于基础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学习经历,他们能够从中受到更多拓展性知识,不断拓宽视野。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中国古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简洁、意蕴深远的特点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中国古诗是一项极其挑战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中国古诗的英译始于几个世纪前,但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对中国古诗产生了兴趣。
因此,如何将这些经典作品翻译成英语,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翻译中国古诗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英语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古诗中常用的象征、隐喻和典故等修辞手法,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如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是一项极其挑战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翻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策略。
首先,对于那些没有直接对应英语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一些近似的方式来表达。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意象、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
其次,为了保留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英语中的押韵和节奏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韵味。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头韵、尾韵和行内押韵等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总之,翻译中国古诗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采用一些特殊的策略和方法,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
中国古诗的英译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本的美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对于古诗的英译来说,音美的再现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古诗的音美不仅包括节奏、押韵、声调等语言层面的要素,还包括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意象。
首先,节奏是古诗的灵魂。
在中文中,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声调,而声调的变化就形成了古诗的节奏。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找出一种可以对应这种节奏的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边塞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边塞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者:张玮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5期摘要:英国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t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中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现今的翻译也越来越多的将向文化翻译的方向靠拢。
诗歌,作为文化翻译中最璀璨并最不容忽视的一种翻译题材被众多国外汉学家和国内翻译家所青睐。
本文主要选取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三个译本,即许渊冲、C. Gaunt和Witter Bynner的译本,在文化翻译的视角下,对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讨论。
文中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三类(地名官名类、乐器兵器类和自然景物类)进行讨论,主要讨论在这些词的文化意义的传递上,四位译者所采用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边塞诗;文化负载词;翻译一、引言在汉文化的灿烂宝库中,唐诗一枝独秀,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诗种类繁多,但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构成的边塞诗派成为盛唐诗林中璀璨的明珠,与山水诗和田园诗齐名。
其中岑参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积极进取,热衷功名,屡怀而立之年当有作为的壮志”,“因此,为了建功立业,他嫉妒远赴西北边陲,亲身体验了边塞生活的坚信与异域的民俗风情”。
(石观海,2013:201)正因他的这些经历,使得他的边塞诗情感豪迈、比喻奇警、想象奇特。
“他边塞诗里漫天风石的戈壁、千树梨花的白雪、沉重不翻的红旗、沸浪炎波的热海以鲜丽奇诡的色彩使这一传统主题有了新的活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涉及到了很多具有文化意义的词,“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6:232)它们被统称为文化负载词。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概括了五种文化因素: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Nida, 2004:91)而这首诗中的文化负载词包括了其中三种,在下文中,笔者将其分为了地名官名类、乐器兵器类和自然景物类三部分,分别对应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和生态文化。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英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诗有咏景,有抒情,有托物言志,有情景交融,情意一体。
就中国的古诗词而言,其结构严谨,而意群模糊,重在写意。
而英语诗歌在结构上收放自如,在意群上富于层次,重在形体。
要充分理解英译古诗词,就得从汉英两方面着手去把握古诗词朦胧、含蓄、蕴籍的文化内涵。
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例展开赏析,旨在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译古诗词,领略语言之美。
归去来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Going Home%罗经国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①.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②by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③and 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redressed④,I can still retrieve⑤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The boat is moving swiftly⑥ahead with the windblowing on my garment,I ask the way from a passer-by and feel sadthat there is yet only a gleam of early dawn⑦.The shabby house is in view in the distance,I run happily towards it.The boy servant comes forward to welcome me,My youngest son is also waiting for me at the gate.Though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have nearlybeen decimated⑧,The pine trees and the chrysanthemums⑨arestill there.Holding the hand of my child,I walk into thehouse,There on the table is wine prepared.I take up the wine vessel and drink alone,Enjoying the view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I lean against the south window to indulge inmy lofty meditations⑩,Contented with the ease of living in a smallhouse.I find pleasure in walking in the garden every day,Though there is a gate,it is closed all day.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輥輯訛,and rest wheneverI feel the need,And at times raise my head to look at thingsin the distance.Clouds drift out aimlessly輥輰訛from behind themountains,Birds will return to their nests when tired.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王贵学特别策划古诗词44英语·It grows dim as the sun sets ,I linger ,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pine tree 輥輱訛.Going home !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Since the world is at odds with 輥輲訛me ,What should I seek by driving out in a carriage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 輥輳訛,And forget my miseries by playing on the harp and reading books.Country folks 輥輴訛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boat 輥輵訛,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path 輥輶訛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 輥輷訛,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Alas 輦輮訛!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earth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isWhy do I worry What am I aspiring to 輦輯訛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 輦輰訛.I would go out alone on a fine day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aside 輦輱訛.I would shout aloud on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And compose poems by clear streams.Welcoming death as part of the vicissitudes 輦輲訛oflife ,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What else do I want一、从汉语角度把握诗歌的原味《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
刍议文化语境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表达
刍议文化语境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表达摘要:翻译诗歌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比较困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诗歌隐含的、简洁的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结合古典诗词英译的理论视角,我们提出了再现古典诗词意境美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语境;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表达一、前言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审美特征,它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璀璨的明珠。
它吸引了许多中西方学者来翻译和介绍中国古典文化。
它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和促进欧美地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翻译诗歌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比较困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诗歌隐含的、简洁的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内涵的文化内涵的翻译中很难找到完整的词汇。
此外,当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唐诗和宋词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由原语读者沉淀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特征词的背景知识已经悄然消失。
如果作为一名译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读原著中微妙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让读者真正欣赏原诗的风格和内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前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风格或主体的选择、翻译主体对古典诗歌多元阐释和翻译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翻译的古典诗词的研究,以及对独立藏书中的文化特征词的研究,发现了简宇文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和空白地位。
二、古典诗词英译的理论视角描写翻译理论自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东西方文化的渗透,古典诗歌的翻译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如徐元的“三美”理论。
和顾正坤的“翻译标准的多重互补”。
二是大量引进西方的翻泽理论,如奈达(Nida)的“等效等值论”、古特(Gun)的“关联翻译论”等。
这种不同的理论取向直接导致了直译、意译、异化或归化、诗词或散体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争论,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思维与嬗变。
简言之,西方强调直译,体现了现代科学精神或西方文化的“真”。
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一.引言随着各国交往的频繁和密切,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想要了解中国,因此,大量的中国艺术作品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翻译。
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提到:“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
”(许渊冲,2006:1)由此可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和沟通。
然而,尽管译者遵循各种原则,应用不同策略,但是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就需要译者进行补偿。
尤其是对于古诗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其精炼的语言、大量的专有名词和典故以及严格的格律给译者带来很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利用文化补偿策略,使译文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而且可以被译文读者所接受,达到与原文相似的表达效果。
许渊冲,作为中国诗词翻译的领军人物,其译文和翻译思想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因此,笔者在拜读了许先生的《唐诗三百首》之后,以其中几首诗为例,从不同方面探索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二.文化与翻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了解一个民族必须要涉及的方面。
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影响并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可以说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整体。
因此,翻译在转换两种语言的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无论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如何精通,如果缺少对另一国文化的了解,在译作中就难免会丢失某些文化信息,而往往文化信息的损失会大大影响译文的可读性。
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背景中才有意义。
传承中华古诗词文化英语作文
传承中华古诗词文化英语作文Chinese ancient poetry, a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boasts a history spanning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embodying the profound wisdom, aesthetic追求,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serves as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preserv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Through the study and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poetry, we can gain insights into the lives, thoughts, and emotions of古人, an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tapestry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The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poetry lies not only in its aesthetic value but also in its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importance. It is a repository of Chines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thought. Moreover, it is a means of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it encourages readers to reflect on life,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and to seek harmony and balance within oneself and with the world.In conclusi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is not just about preserving a cultural relic but about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and wisdom of our ancestors. It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cultural renewal and innovation, which requires our collective efforts to cherish, study, and promote this invaluable cultural遗产.。
评价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
260评价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王崇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其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理论作为分析研究的工具,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作一初步的分析,旨在探讨评价理论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启示。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文化负载词;散文英译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
文化作为国家发展软实力的体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日益成为我国当前文化建设方针。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文学领域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中的优秀作品不断被翻译成外国文字,这些译作很好地展现我国上下五千的悠久历史文化,社会风土人情,民族气质,社会价值观等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
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及语言体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因而承载民族文化差异的文化负载词就成为翻译时的重点及难点,本文探讨散文体裁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如何在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的同时,宜于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
近代以来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领域出现了很多大家,这些学者的译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与学术价值。
在这些优秀译作中张培基先生自编自译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三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
国内学者大都从译者主体论,顺应论,文本类型理论,美学理论等角度对其译文的翻译风格及技巧进行研读,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评价理论系统作为研究视角分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评价是判断事物价值的一种思维活动。
[1]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以独特的视角研读其翻译策略及技巧,为现代散文英译提供有益的借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从文化视角谈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策略
从文化视角谈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策略译林出版的《汉诗英译》收录了冯友兰,李商隐,杜甫,陆游等72位诗人的三百多首名作,其英译是“以中文母体,以英文表达”的一种传统译法。
在译者操作过程中,要紧紧把握原诗中的意象,有效运用意象处理策略,将汉语的意象和英语中的形象相呼应,才能得到比较完整的语言表达。
首先,在意象处理策略中,保持意象的原貌有时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汉语和英语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以中文母体的汉诗英译,表达汉语的文化形象时,必须保持原意象本身的特点,从而在英译中保持原诗的字句较好的对应关系。
例如,李白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英译为:“Springriver rise connecting sea level,The bright moon on the open sea sharing its birth in the tide.” 春江、潮水、海平、明月、潮生,这些形象之间都保持了一定的语义关联,并没有进行重新意象,从而保持了原诗中的精神和内涵。
其次,在进行意象处理时,可以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有的汉语意象重新定位或替代,从而达到更加精确的阐释效果。
例如,杜甫的《采薇》:“膏泽曾被祖辈耕,苗苗入穴勤种荐。
”英译为:“In time gone by our ancestors cultivated the soil and passed down their legacy, generations of farmers ploughingthe land with diligence and sowing the seeds.”这里将“膏泽”拆分成“cultivated the soil”,“苗苗入穴”替换为“generations of farmers ploughing the land”,以英文的表达习惯将这个活力四射的意象具体而形象地表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可 以分为 “ 内圈”“ 外 圈”和 “ 发展圈”英 语 ,还有 的认 为 可 以分 为 “ 标 准提 供者 ”和 “ 标 准依 赖者 ” ,学者并 据此对英语教 学与研究等 提 出 了一 些 意 见 。口 那 么 ,从 翻译 的 角 度 , 尤 其是 中国古 代诗 文 中文化 负载词 翻译 处理 的角 度 看 , 世 界英 语 理 论 又 可 以对 我 们 有 什 么
Vo 1 _ 3 0No . 1
J a n .2 0 1 7
从世界英语 理论看 中国古诗 文文化负载词 的英译处 理
— —
以倪瓒诗 文英译 为例 赵海 萍
( 宁波 大学 科学技术 学院,浙 江 宁波 3 1 5 2 1 1 ) 摘要 :随着英语在全球的广泛使 用,出现 了许 多英语 变体 ,世界 英语理论也随之得到发展 。世界 英语理论
所 说 ,英 语是 英 国和美 国的母语 ,而在 1 7至 1 8
英 语是 世 界最 主要 的语 言之一 , 从 目前 世 界
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而言 , 英语 已经成为仅次于汉 语 的 世 界 第 二 大语 言 。 随着 英 语 使用 地 域 的扩
大 ,英 语 自身也 产 生 了许 多 变 体 ,原来 单 一 的
样 启 发 ? 二 、世界 英 语 的发展
世纪 , 英国是最主要 的殖 民国家 ; 1 8 至1 9 世纪 , 英 国执工业革命之牛耳;2 0 至2 1 世纪 ,美国又
是 全球 最 主要 的经 济 与技术 创新 强 国 。 2 0世 纪 以来 ,国 际政治 、经 济 、文化 活动 的加强 ,尤
理解的要求 。
关键词 :世界英语 ;翻译 ;文化 负载词 ;倪瓒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5 1 2 4( 2 0 1 7 )0 1 —0 0 8 1 —0 7
一
、
引言
鲁人与 日 耳曼部族的语言 , ” 使用地域与人 口均 极其有限。 后来 , 随着伊丽莎白时代大英帝 国的 崛起 ,英语主要经历 了两次大规模的传播 , 带 来 了现今 美 洲 和 大 洋洲 作 为母 语 的新 的变 体 英语和一系列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变体( 参见英 语作为本 国语和第二语言地区年表 ) 。” 卅 保守估 计 ,l 7世纪全世界说英语的人数仅约 7 0 0万 , 至l 9 世纪末 ,全世界 以英语为母语 的人数已上 升到 1 亿 。… 英语的大规模传播 , 其最主要原 因是它 “ 在 正 确 的时 间处 在正 确 的地点 ” 。 p ” 如克 里斯 特 尔
使是第一语言标准 国的英语( 如英 国英语和美国 英语这两种人们普遍认为最为 “ 标准”的英语 ) ,
也 在语 音 、 词汇、 语 法甚 至语 用等 各方 面都 存在 这 些数 据 略有不 同 , 但 无 论它 们之 间有 多 大 差距 , 今 天世 界上 使 用英语 的人数 足 以使 5世纪 不 列颠 群 岛的居 民 目瞪 口呆 了 。
提供 者 和标 准依 赖者 两大 类 , 前 者包 含第 一语 言 标准 提供 者 ( 如英 美澳 等 ) 和第 二语 言标 准提 供 者 ( 如新 加 坡 、尼 日利亚 、印度 等 ) ,后 者则 均 为英语 为外语 的 国家 和地 区 ( 如 中 国 、埃及 、韩
国等 ) 。
根 据这 一 区分 ,我 们 可 以将 第 一 语 言标 准 ( 包括 第 二语 言标 准 ) 看 作标 准英 语 。然而 ,即
第3 0卷 第 1 期 2 0 1 7年 1 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科 学 版) J O U R N AL O F N I N G B O U N I V E R S I T Y( L I B E R A L A R T S E D I T I O N)
8 2
宁 波 大学 学报 ( 人文 科 学版 )
随之 而来 的是 英 语 使 用 者 的 大 量增 加 , 研 究 者 估 计 当 今 全 世 界 使 用 英 语 的 人 数 大 约 如
表 1 : 他 , 。 , ”
表 1 研 究 者 估 计 全 世 界 英 语 使 用者 人数 亿
英 语 起源 于 公元 5 世 纪 占领不 列颠 的盎格
其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 , 则更加有力地推动 了英语 的国 际化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1 1 — 2 6
基金 项 目 : 2 0 1 5 年 宁波 市 教育规 划 课题 “ ‘ 世 界英 语 ’理论 观照 下 的高 校英 语教 材编 写与 教学 研究 ”( 2 0 1 5 Y G H 0 0 6 ) 作者 简介 : 赵海萍( 1 9 7 7 一 ) , 女, 浙江 宁波 人 , 讲师, 主要 研究 方 向 : 英美 文学 、 英 语教 育 、翻译 理 论 与实践 。 E - ma i l : z h a o h a i p i n g @n b u . e d u . c n
“ E n g l i s h ” 已经 演 变 为 “ E n g l i s h e s ” ,“ E n g l i s h
l a n g u a g e s ”“ Wo r l d E n g l i s h e s ”“ n e w E n g l i s h e s ”这
样 的说 法 已经屡 见不 鲜 。 世 界英 语 的发 展带 来 了世 界 英语 理论 的发展 , 有 的研 究者 认 为 , 世 界
认为 ,英语输 出应向标准英语看 齐,输入 则应 能接 纳不 同的英语 变体。以这一理论指 导倪瓒诗 文翻译 实践 发 现 :中国古代 诗文的翻译 ,尤其是 其 中的文化 负载词 的翻译 处理 ,可以有 两种策略 ,即诗 词 中文化 负载 词的处理应注重 源语情 志的表 达 ,以更好 地引起 目标语读者的情感共鸣 ;散文 中文化 负载词的处理则可更 多使 用带源语文化特 色的英语 变体 ,以传 达源语的文化身份为主。这也恰好符合 当今世界文化 交流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