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2019届高考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指导复习

2019届高考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指导复习
必修三[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过秦论》《师说》考点知识巩固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寡人之
于国也》(1)直不百步
耳通: ,(2)则无望民之
多于邻国也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
莩通:,(5)以为轮通:,“只”“毋”不要“斑”头发花“途”道路“А使弯曲只是、不过(6)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通:,
通:,《劝学》(7)
知明而行无过矣通:,(8)君子生
非异也通:,《过秦论》(9)
合从缔交通:,(10)倔起阡陌之中通:,(11)赢粮而景从通:,
“又”再“曝”晒
“智”智慧“性”资质、禀赋
“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崛”兴起“影”影子•《师说》(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 ,(13)或师焉,或不焉通: ,2.解释下列
句中加点的实词《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2)不违农。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教课课题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课设计1.掌握并累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教课目的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别文言句式。
教课要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七课时讲课时间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活动改正、备注活动第课时指南录后序【要点梳理】、文言实词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
作副词,全,都。
)师生互动.( 2)层见错出(见,通“现”。
)达成.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没有依靠今义:单一,没存心义( 2)初至北营,抗辞大方..古义:十分强烈今义:大方( 3)为巡船所物色..古义:找寻今义:找寻需要的人材或东西( 4)以致于永嘉..古义:抵达今义:表示退步的副词( 5)几徘徊死..古义:穷途末路今义:踌躇不定,不知往哪里好3.词多义( 1)间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时机).(2)靡(3)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 àn,动词,夹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动词,倒下)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副词,无,不。
靡及,达不到).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动词,往.......去,到.......去).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表面上)/则直前诟虏帅失期(上前)/..予分当引决(按名分)/ 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 日与北骑....相出没(每日)-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2)名作。
道海安、如皋(取道).二、文言虚1.而( 1),表承接。
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 2),表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2.以(1),表承接,相当于“当”。
但是忍以行.( 2),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不.( 3),因。
几以捕系死.( 4)介,用。
意北亦尚能够.口舌也( 5)介,凭。
以政殿学士行.( 6)介,依靠。
将以有也.3.(1),表承接,就。
直前失期.( 2),表折,却。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七)一、陈情表1、通假字①夙遭闵凶(通“悯”,凶丧,忧虑,指可忧虑的事,多指疾病死丧)②零丁孤苦(同“伶仃”,孤独的样子)2、古今异义词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能行走)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申诉)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酸苦楚)⑤臣欲奉诏奔驰(急速赶路就职)3、文言实词(1)矜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动词,怜悯)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动词,顾惜,珍重)③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怜悯)④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动词,夸耀,自得)(2)悯①祖母刘悯臣孤弱(动词,同情,怜悯)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同情,怜悯)(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动词,强行改变)(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形容词,少)(5)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名词,子女)(6)而刘夙婴疾病(动词,缠绕)(7)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副词,不久。
除:动词,授予官职。
)(8)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动词,听任)(9)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副词,“或许”,表示可能或期望。
)(10)夙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名词,早,早年)②而刘夙婴疾病(副词,平素,一向)4、词类活用①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上报,汇报)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形名,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③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名动,做官)④则刘病日笃(名状,一天天地)⑤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状,像犬马那样)⑥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形名,指卑微低贱的人)⑦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状,在外面,在家里)5、文言句式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②臣少仕伪朝(省略句,状语后置)③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④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6、其他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指代性副词,偏指第一人称,我)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固定句式,没有办法用来……)③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必修3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3文言文复习教案【课型类别】复习课。
【教学目标】1. 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2.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化常识;3. 准确翻译课文内重点语句或文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意义、通假活用等现象及特殊句式;2. 训练语句翻译的准确流畅。
【教学方法】1. 自行复习课文;2. 以分课练习形式检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3. 订正练习中的错误;4. 以再练习形式巩固。
【信息技术运用】重点知识投影讲解订正。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寡人之于国也》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 无.失其时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古今异义词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 弃甲曳兵而走.3. 请.以战喻4.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5.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 王无罪..岁(三)多义词1. 直直.不百步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2. 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3. 以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斧斤以.时入山林4.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不拘于.时(《师说》)(四)词类活用1. 填然鼓.之2. 树.之以桑3.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 谨.庠序之教5. 王无罪.岁6. 然而不王.者7.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文言句式及翻译1.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 非我也,岁也。
【布置作业】自读《劝学》并完成复习练习。
【板书设计】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赤壁赋》复习练习。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教案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教案(一)班级:姓名:时间:6、28《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一、解说加点的字1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2、众谓予一行为能够纾祸。
3、意北亦尚能够口舌动也。
4、以资政殿学士行5、但欲求死,6、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7、至京口,得间奔真州,8、中兴时机,庶几在此。
9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10、天高地迥,号呼靡及11、如扬州, 12 凡三百里,13 间以诗记所遭,14 以父亲母亲之遗体行殆,15、所谓“鞠躬全力,死尔后已”, 16、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7、郡之贤士医生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19、去今之墓而葬焉20、按诛五人21、说笑而死 22 、有贤士医生发五十金2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24、蹈死不管25、视五人之死 26、忠义暴于朝廷27、发其志士之悲哉2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9.焉用亡郑以陪邻30.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2 因人之力而敝之33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 34. 吾其还也二、通假字指出并解说1 缙绅、医生、士萃于左丞相府2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3 臣死有余僇4、敛赀财以送其行5、独五人之曒曒6、共其乏困7.失其所与,不知三、词类活用指出并解说1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2,道海安、如皋3 诡踪影,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4,去今之墓而葬焉5、其疾病而死6、缇骑按剑而前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个人毛一鹭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9、人皆得以隶使之10、亦以明死生之大11、安能屈好汉之流1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13.越国以鄙远 14. 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四、古今异意指出并解说1 众谓予一行为能够纾祸。
2 意北亦尚能够口舌动也。
3、穷饿无聊,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个人毛一鹭6、然五人之当刑也,洋洋得意7、颜色许多变8、特别之谋难于猝发9、保其领袖以老于户牖之下10.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行李之来往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⑸ 句式指出并翻译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第一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文言文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的阅读能力,作好备考的准备。
二、教学设想:以学生间的互相解答、教师的辅助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复习旧的文言文段中的知识点,以旧带新,总结出文言文学习与记忆的规律,以指导初中会考的复习。
三、教学步骤:1、导入(师生明确复习课的目标、以及共同选点进行文言文的评析)投影文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问题设计:在文段中找出所学的文言知识点。
文段中没出现的其他文言知识点。
(学生讨论、师生分析)3、总结规律:初中文言学习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文言实词,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品味其中的变化;一是文言虚词,则需从它们的大致用法、用途着眼。
4、初中会考文言知识点的切入:A、熟读并背诵名篇中有关资料,了解常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名句B、掌握有关文言字句的基本常识:文言实词: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别、注意辨析一词多义多音的现象、通假字的现象、词性活用的现象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乎”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式;留、补、删、换、调5、练习引入吾欲之南海顷之,烟炎张天操蛇之神闻之宋何罪之有?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其真无马耶?以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扶苏以数谏故悉以咨之黑质而白章得而腊之吾恂恂而起人不知而不愠然足下卜之鬼乎?在乎山水之间6、文言虚词的规律的整理。
7、总结。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点。
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复习讲义 精品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复习讲义第二单元(诗歌)《蜀道难》属必背篇目,特别是第三节首句。
《杜甫诗三首》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登高》两首属必背篇目。
《琵琶行并序》属必背篇目,其中五大名句特别注意。
《李商隐诗两首》中的《锦瑟》属必背篇目,其中后三联常考,特别要注意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正确写法。
第三单元(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必背篇目)一、正音正字(通假字)1、弃甲曳(yâ)兵2、申之以孝tì(悌)之义有饿piǎo (莩)3、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4、数(cù)罟(gǔ)不入wū(洿)池5、谨庠(xiáng)序之教7、颁(bān通假字,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涂(tú通假字同“途)二、词类活用王无罪岁“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食”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
“填然鼓之”中“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三、句式1、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
(宾语前置句)四、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shuî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6、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7、凶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缉拿元凶杀人的人8、于寡人之于国也对于移其民于河东到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9、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王好战,请以战喻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根据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五、背诵常考查六、七两段默写,特别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3必修

定期检测
定期进行自我检测或参加模拟 考试,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
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备考心态建议
保持积极心态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 态。
合理期望值
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不过高也不过低,以保 持学习动力。
期望学生通过本学案的学习,激发对文言 文的兴趣,主动探索古代文化的魅力。
提高文言文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期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 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 。
鼓励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拓展视 野,培养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词汇
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包括 实词和虚词,如名词、动词、形 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特殊句式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如判断句、 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理解其 结构特点。
固定结构
熟悉常见的固定结构,如“是以”、 “何为”、“之所以”等,理解其在 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词类活用与文言修辞
文言文阅读理解
总结了本学案中的阅读理解要点,包 括对文章主旨、作者观点、人物形象 等方面的理解。
文化背景知识
简要介绍了与本学案相关的古代文化 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内容。
鼓励与期望
鼓励学生自主复习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兴趣
建议学生根据本学案的重点内容,自主复 习相关知识点,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国语》选篇
总结词
各国历史,外交辞令,文化交流
VS
详细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编写者:于雪彦
【课时】八课时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关注作者及时代背景
2重视朗读和背诵指导
3重视积累文言知识
4要重视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
识记积累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鉴赏学习文章的论证艺术
【过程与方法】
注意训练质疑解难的能力,认真诵读,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
言妙处
【情感与态度】
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提高自身修养
【重难点】
注意翻译时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式特点等,牢记典型例句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孟子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翻译并背诵全文
3文言知识积累
A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只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斑涂有饿莩途
B古今异义。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三复习导学案

3、特殊句式
①夫晋,何厌之有?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何以知之⑤求人可使报秦者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⑧珍宝尽有之。
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大王来何操?11)沛公安在?
12)客何为者?13)不然,籍何以至此?
4、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拓展训练
课堂自主检测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相关习题。
(一)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之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尔,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个案补充】
预习导学
课前自主学习
【专题复习指导】
本专题的三个板块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循序渐进。复习时将每个板块朗读、梳理和训练有机结合。
第一板块“因声求气”复习时必须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的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当然也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第二板块“仔细理会”《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是《史记》中经典的篇目。在复习时,应注意以读为主,在读中兼顾读史,在读文中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第三板块“融会贯通”复习重点是“历练”。从文言文学习的最原始的方法人手,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把各种具体的方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高考复习语文教材必修三文言文学案3

A.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B.秋水时.至 斧斤以时.入山林
C.以亏.人自利也 亏.无为之大道哉
D.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宜可使 ②
A.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无乃尔是.过与 B.河内凶.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则将焉用彼相.矣 D.材木不可胜.用也 刑人如恐不胜.
④滋可痛已: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3
。盖均无
⑥每逢佳节倍思亲:
(2)表示“轻视、看不起”之义的词
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②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③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2.“焉”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社稷有重,介词结构后置)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之四海,定语后置)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能不易其志者之缙绅,定语后置)
(6)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
(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
2.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然五人之当刑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动词使动用法。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倒地)/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4)动词作名词。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
(5)形容词作名词。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百姓)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连词,表修饰。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
2.被动句
(1)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
(2)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
(3)几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
3.倒装句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2)君亲其谓予何(何谓予,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
B.道海安、如皋取道
(2)公之逮所由使也(意念被动句,“逮”其实是“被逮”)
(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于”表被动)
3.省略句
(1)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省介词“于”)
(2)问:“谁为(之)哀者?”(省介词宾语“之”)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头)卒与尸合(省主语“头”)
(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省介词宾语“之”)
(2)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
(3)连词,表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
(3)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代词。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吴之民方痛心焉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D.安能屈豪杰之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激于义而死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发其志士之悲哉
(2)动词。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
(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判断)
(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示判断)
2.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被”表被动)
教学课题
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七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修改、备注
第一课时
指南录后序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作副词,全,都。)
(2)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4)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答案:1.D(没有依托)2.C(句中停顿,助词/……的人)3.略
第二课时
五人墓碑记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只”,不过,仅仅;通“又”)
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
(3)固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
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
(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
(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
(6)按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
(2)介词,向。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介词,在。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为
(1)动词。以旌其所为(做)/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2)判断动词,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介词,替,给。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8.当
(1)介词,在……时候。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
(2)层见错出(见,通“现”。)
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没有依托今义:单调,没有意义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十分激烈今义:大方
(3)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搜寻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4)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5)几彷徨死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
6.且
(1)连词,表并列,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连词,表递进,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2)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取道)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
(2)连词,表转折。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
(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然而隐忍以行
(2)连词,表目的,来。挟匕首以备不测
(3)连词,因为。几以捕系死
(4)介词,用。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⑺动词使动用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阙秦以利晋(使……损害)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
(3)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越国以鄙远
(5)连词,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5)介词,凭。以资政殿学士行
(6)介词,凭借。将以有为也
3.则
(1)连词,表承接,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表转折,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初至北营,(我)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
(2)(我)但欲求死,不复顾(个人)利害
(3)(我)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4)(我)坐桂公塘土围中,(元人)骑数千过其门,(我)几落贼手死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2)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名词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以……为鄙)
(4)形容词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5)形容词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5)代词。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5.其
(1)代词,作定语成分。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2)代词,作主语成分。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3)指示代词,那。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于
(1)介词,表被动。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
3.一词多义
(1)间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动词,夹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