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景 深沉蕴藉
孙权文学的抒情方式。
孙权文学的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面对所描绘的客观世界,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示鲜明的褒贬爱憎。
直抒胸臆的诗歌,思想感情的表露非常明显,往往以感情强烈和坦诚真挚取胜,从而以真情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通过写景写物来抒情,思想感情的抒发寄寓在对景物的描绘之中。
诗人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渗透、融会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里。
所选择的景物与诗人的主观感情是息息相通的,景物的色调与抒情主人公的情调是协调一致的。
寓于景中之情,往往含蓄、深沉、凝重,更耐人咀嚼、体会。
托物寄情,就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
诗人不在所抒之情上着笔,而是在所寄托之物上落墨,抓住事物的特征与现象做传神的描绘,深入其中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采用象征等手法通过对事物的赞扬或议论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或理想。
这一抒情方式大都出现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表象,寄情言志是实质。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万物皆有天性,美无处不在。
一处美景,一棵树木,一只小鸟,一件小小的工艺品,往往都蕴含着某种情趣,它们能引起人的联想,触动人的相思,给人以美的享受。
2015年不少中考作文题目,适合于写成“写景状物”类的记叙性散文,比如山东青岛题“身边风景也动人”,山东聊城题“风景在路上”,山东淄博题“有那么一棵树”,四川遂宁题“风景”,浙江丽水题“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等。
作文时,要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写作者就要把握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即“象”和“景”)和所抒发的内心情感(即“意”和“情”)这两者之间的表达关系,使其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读这样的文章,就如啜饮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定会令阅卷老师心醉神迷,青眼有加。
写景状物,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
写景,历历如在眼前,情寓其中;状物,栩栩如生,意蕴其内,咏叹吟哦流泻着诗意,字里行间饱蕴着深情。
大家知道,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此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那么,如何写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呢?其实,在我们的初中课文中,就有不少写景状物的名家名作,达到了“情景交融、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下面,笔者以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简要谈谈“写景状物”类作文主要的写作技法。
一、选择自己最熟悉或最喜爱的景物或事物来写。
只有写自己熟悉或喜爱的景物,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实际上,即使写作者单纯写景也是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
譬如皎洁的月光,给人以宁静的感觉;咆哮的大海,给人以力量与振奋……抓住这些感受来写,不仅能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描写之中,还能有力地烘托出景物的特点。
比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开头直抒胸臆:“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弄不清楚和它相关的几个词的概念: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今天我们试着用简单的方式来记忆、掌握这些术语。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眼前之景触发情感 心情都变好了!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着我色彩水穷云低,甚是压抑心中之情被贬了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四川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书愤③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①和銮:同“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
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①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前者从衰病起笔,后者紧扣住一“愤”字,抒发自身感怀。
B.前诗中“位卑”一句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C.后诗选取“楼船”、“铁马”“衰鬓”等典型意象,将辉煌的过往与无奈之现实做对比。
D.后诗中“塞上”句用“长城”的典故自比,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
2.两首诗尾联均谈到了诸葛亮,试分析两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苏轼原序:大雪,有怀朱康叔①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
晓开帘,欲平檐。
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
水晶盐,为谁甜。
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①朱康叔使君:朱昌寿,在鄂州为太守,清正爱民。
东坡贬居黄州,与之往来甚密,成为至交。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既写景亦抒情,作者先状写雨后雪景,再由景写到人,最后三句独白作结,以雪喻人,可谓寓意深远。
B.“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两句,描绘出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雪景,也暗示词人自己的处境,欲借酒浇愁而不得。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知识梳理及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泊秦淮》一.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四.古诗赏析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更多晏殊诗词作品请关注。
【原文】清平乐金风细细①,叶叶梧桐坠②。
绿酒初尝人易醉③。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④。
斜阳却照阑干⑤。
双燕欲归时节⑥,银屏昨夜微寒⑦。
【注释】①金风:金风: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②叶叶梧桐坠:梧桐树叶一片一片地坠落。
③绿酒:古代土法酿酒,酒色黄绿,诗人称之为绿酒。
五代南唐冯延巳《长命女》词:“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④紫薇朱槿:花名。
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
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
又名扶桑。
⑤却照:正照。
⑥归:归去,指秋天燕子飞回南方。
⑦银屏:屏风上以云母石等物镶嵌,洁白如银,故称银屏,又称云屏。
【白话译文】微微的秋风正在细细吹拂,梧桐树叶正在轻飘飘坠下。
初尝香醇绿酒让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浓睡。
紫薇和朱槿在秋寒里凋残,只有夕阳映照着楼阁栏杆。
双燕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镶银箔的屏风昨夜已微寒。
【作品介绍】《清平乐·金风细细》作者是宋代词人晏殊,此词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
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赏析】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
刘攽《中山诗话》说:“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
”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
寓情于景 深沉蕴藉
寓情于景深沉蕴藉辛弃疾任建康通判至任镇江知府期间[约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词作共有九十九首。
其中五十四首词中出现“山”的意象68次,明写62次,暗写6次,标题中出现了3次。
“青山”、“云山”、“江山”、“空山”、“东山”、“残山”、“溪山”、“山河”、“山川”、“山色”、“山圆”、“山水”等直接出现在词作中。
词人辛弃疾爱山爱水,爱白云,爱花草,爱自然界的一切美景,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水、花、鸟以人的性格和感情。
然而靖康之乱,金人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掳,这个惊天动地的变动,使北宋一百多年的承平、都市的繁荣富丽都毁灭了。
金人兵马纵横,汉人被杀被辱,土地丧失,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处处显出国破家亡的惨痛。
辛弃疾对此感到悲痛与愤恨。
他放眼看山,景中有人,景中寓情,深沉蕴藉。
透过词句,我们感到的是词人辛弃疾“收拾旧河山”的强烈抗敌情绪和遭受压抑的无限悲愤,一颗炽热的赤诚之心呼之欲出。
下面,我先分析一下“山”的意象在辛弃疾词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一、借山借水抒积愤,壮怀长想洗胡沙辛弃疾斩义端,活捉张安国,任江阴签判后,到了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以“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犹草菅,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落职。
南归后历时二十年,尽管在治滁州,灭“茶商军”、论“盗贼”、办荒政、创建飞虎军等事件中为大宋朝廷立过汗马功劳,但南宋统治集团已经安于半壁河山的局面,偏安于东南,失掉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把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抛在脑后。
辛弃疾眼看着国家依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却走马灯似的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被调来调去,感慨年华易逝、报国无期,无法为抗战扎扎实实地做一番事业,反遭主和派的嫉妒、排挤,怎能不因此愤懑,更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
“山”这一意象在词人的笔下频繁出现,首先就成了沦陷区的象征,成为词人抒发壮怀——“西北洗胡沙”的对象。
词人为了从金人铁蹄下夺回失去的土地,聚众起义,率众南归;在短短的四、五年内连上《美芹十论》,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并在一些地方官任上练兵习武,作好进兵中原的准备,可这一切都未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家乡仍在金人的占领之下,自身也如飘蓬,还不时受谗遭谤。
登高诗鉴赏(5篇材料)
登高诗鉴赏(5篇材料)第一篇:登高诗鉴赏“登高诗”鉴赏——登山则情满于山一、回忆与“登高”有关的诗句,思考“登高诗”的含义。
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一种诗歌。
二、旧题再练,归纳“登高诗”常见情感。
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的女婿。
不久,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
诗作于泾原节度使幕中,作者当时24岁。
了解典故: 贾生: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
年20余为博士,上书发表政见,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等语。
因权贵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写《吊屈原赋》。
《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
后世成为才高遭贬之士的代称。
虚垂涕,白白痛哭流涕而不起作用。
王粲:汉末(177—217)文学家。
17岁避长安之乱到荆州,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去国远游,感世伤时的慨叹。
此诗几个典故用意何在?(8分)李商隐善用典。
(1)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诗人相似,比拟自己忧时羁旅之感,使一位奋发有为却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2)暗引范蠡功成“乘扁舟游五湖”表明回转天地豪迈气概,但不贪恋禄位心迹。
(3)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明他无意名利,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巧妙地反击了对自己的恶意中伤。
以登高聘望发端,将忧含国事、抒写抱负、感慨身世、抨击腐朽融为一体,展示诗人理想抱负与客观境遇的尖锐矛盾。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译文及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芙蓉楼送辛渐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芙蓉楼送辛渐》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
借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2010-02-28 09:00:38| 分类:诗歌|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高考试题:1、(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闲适的心情。
2、(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3、(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单元学习任务关键能力培养——散文阅读之景与情【相关知识】富有情感是散文的主要特征。
“借景抒情”是散文表达情感的常用手法。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需要关注文中的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体味景中之情。
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一般分为景触动情、景承载情、景反衬情三种关系。
一、景触动情景触动情,就是眼前景物触动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在表现手法上称之为“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最早出现在元代无名氏的《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
”触景生情,在古今散文中俯拾皆是。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句诗写出农村初春生机蓬勃的景象,随后触景生情,引发“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为结尾抒发“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再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因听闻“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的秋声,展开了秋对自然万物影响的联想,最后是对人生命情状的思考。
还有季羡林先生的《海棠花》一文,开头写在异域看到海棠花,于是想起家乡的海棠花,海棠花勾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景触动了情。
以上示例都是触景生情的优秀作品,我们可从作者的写作中体味其中的含义。
二、景承载情景承载情,即景中寓情。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描绘中。
所以散文中的景物是具有灵性和情感的,它有别于日常所见,它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我们通过自然景物,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思想变化。
景承载情,具体可分为景明现情、景暗示情、景象征情三类。
1.景明现情,顾名思义,景物描写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我们通过所描写的景物,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或喜或忧或痛或愤的思想感情,一目了然。
如下面的一段文字:“菜园大小不一,但都平坦方正。
”“黄瓜、青椒、芫荽、韭菜、西红柿、香葱、茄子,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五颜六色,有嫩有老,有圆有长。
”这段文字通过美丽的菜园景色,写出了大生产的勃勃生机。
2.景暗示情,即情隐藏于景中,需要通过观察、比较,仔细体味,方能感受到景物描写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情”与“景”教案
“情”与“景”之一———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教学目标:1.通过典题精练、类题回忆,了解“以景结情”的概念及考查方式,掌握其艺术效果。
2.随见随攒古诗中的有关词汇,熟练运用这类题型的答题术语,自我找茬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3.引导学生心临其境去揣摩写景文字里隐含的丰富情感,把握“景”与“情”的逻辑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下学期艺术生,艺术生大部分从今年1月回来搞文化学习,这是他们诗歌鉴赏的一轮复习。
在之前复习当中,我们已经就诗歌的意象、语言进行了一定复习,也对近两年的诗歌鉴赏的真题进行了练习和讲解。
学生普遍反映诗歌鉴赏比文言文阅读还要难,如果没有选择题正确的四分之三的翻译简直看不懂。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他们对于诗歌简省的地方,不懂得自己去补充连贯;对于古诗句式灵活、跳跃变动的地方,也难以理解到位;对于古诗含蕴不尽、余味悠长的地方,更是无法通过想象联想去读出言外之意。
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解决字词障碍,二是对于诗歌这种技术密集型的题材的特点把握不准,三是不能准备把握诗歌中意象特征进而明晰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等,四是做了大量题目却没有梳理,知识碎片化等等。
教学理念: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收获;课堂既要有意义又要有趣味;强调基础知识与能力,抓细抓实。
具体到诗歌鉴赏复习,我有以下几个理念,一是积累词汇随见随攒,集中整理。
定期复习,打歼灭战。
二是要养成好习惯。
总结阅读经验、做题经验,总结好经验,固化成习惯。
三是主题做分类。
熟悉类型,以简驭繁。
把一道一道做变成一类一类学。
第四是琢磨、反刍真题答案。
琢磨一道题:规律看不出,看出不靠谱。
对比类比几道题:规律看得出,靠谱又灵活。
总结起来就是复习资料有汇总,题目答案我总结。
心有类型,灵活运用。
要就题论题,勿机械套用。
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的多样的言语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读懂“诗家语”。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去填充诗歌的画面,调动起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评价诗歌的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提升其审美能力。
思乡诗赏析与答题技巧
思乡诗赏析与答题技巧第一篇:思乡诗赏析与答题技巧一、知识梳理1.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
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都是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乡之作。
2.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3.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
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
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
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
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21古诗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塞下曲》:《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应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唐代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渐芙蓉楼送⾟渐唐·王昌龄寒⾬/连江/夜⼊吴,平明/送客/楚⼭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冰⼼/在⽟壶。
试译寒冷的⾬洒落⼤地,雾⽓迷蒙,笼罩着吴地江天;我在这样的夜晚来到吴地。
天刚亮时送⾛了好友,只留下楚⼭孤影。
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依然像珍藏在⽟壶中的冰⼀般晶莹纯洁。
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2.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
3.平明:天刚亮。
4.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
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5.冰⼼:像冰⼀样晶莹纯洁的⼼。
赏析《芙蓉楼送⾟渐》是唐代著名边塞诗⼈王昌龄写的⼀⾸赠别诗。
"寒⾬连江夜⼊吴",⾸句中的"寒⾬连江"点明诗⼈是在秋冬时节送别⾟渐的。
"连"是指⾬⽔与江⽔连在⼀起,表现了⾬势之⼤。
"平明送客楚⼭孤",次句中的"孤"字寓情于景,既写出了诗⼈眼前看到的楚⼭的孤耸,⼜表明了诗⼈因朋友离去⽽产⽣的孤独之感。
⼀⼆两句描写了这样的画⾯: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洒落⼤地,迷蒙的烟⾬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中孤耸的楚⼭,⼼中感到⼀阵凄凉和孤寂。
诗⼈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
"洛阳亲友如相问",第三句中"相问",问我。
相,代"我",指诗⼈⾃⼰。
不是互相或者相互。
洛阳亲友会向⾟渐问起王昌龄的什么情况呢?由于诗⼈当时被贬江宁,所以"洛阳亲友"最有可能问的是:"他因为什么事被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或者犯什么罪了?" "⼀⽚冰⼼在⽟壶",结句运⽤了⽐喻的修辞⼿法。
"冰⼼"指像 "⼀⽚冰⼼在⽟壶",结句运⽤了⽐喻的修辞⼿法。
"冰⼼"指像冰⼀样晶莹纯洁的⼼。
"⽟壶"是⽟⽯制成的壶,⽐喻⾼洁清⽩的品格。
"冰⼼在⽟壶"表明诗⼈的品性从未受到世俗的污染,依然冰清⽟洁,同时,更突显出诗⼈坚守⾼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这⾸送别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的⾼风亮节。
⾸两句苍茫的江⾬和孤峙的楚⼭,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冰壶,表达⾃⼰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2018高考复习】《咏史怀古诗》(完整版)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3)怀古诗的一般结构:临古地(绘景象)——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4)咏史怀古诗的典型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华清宫、汴河、淮水等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李白坟等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E.其他:吴钩、《后庭花》等(5)常用的技巧手法“诗”与“史”的结合:用典(明用、暗用、反用),双关“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联想想象、象征、衬托以及拟人、比喻、对偶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附:典故举隅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3.《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悲痛。
《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表故国之思。
4.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5.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6.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勒,指刻石记功。
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
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鉴赏答案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鉴赏答案《旅夜书怀》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旅夜书怀》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旅夜书怀》唐代: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注释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
危,高。
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旅夜书怀》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从景与情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从景与情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沉郁雄浑山西联盛中学王秀清摘要: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
”句中之意意在表明诗人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即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写景抒情方面却不乏独特的一面,即通过雄浑壮阔的景物描写来抒写诗人凄凉的身世、悲苦的心境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沉郁雄浑,为我国悠久灿烂的古典诗歌增添了恢宏壮丽的一笔。
文中主要通过对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四首诗来分析他的这种艺术风格。
关键词: 风格情景交融雄浑壮阔沉郁雄浑正文:王夫之在《姜斋诗话》①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诗歌中的景与情交融在一体的,景与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使诗歌达到出神入化的笔力.即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古典诗歌中诗人往往运用这种手法来表情达意。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也不乏采用这种手法,但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往往用雄浑壮阔的景象来表达阴郁愁苦的心情,即乐景写哀情.下面我们就从景与情相交融的角度去品味他诗歌的艺术风格——沉郁雄浑.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正如陈廷焯所言:“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白雨斋词话》卷一)。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从字面上看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从结构上看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
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还记得古诗词鉴赏是怎样做的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寒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5分)9.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
(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3分)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
(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3分)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②(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
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__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_之凉。
(2分)(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
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一、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
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
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
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情于景深沉蕴藉辛弃疾任建康通判至任镇江知府期间[约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词作共有九十九首。
其中五十四首词中出现“山”的意象68次,明写62次,暗写6次,标题中出现了3次。
“青山”、“云山”、“江山”、“空山”、“东山”、“残山”、“溪山”、“山河”、“山川”、“山色”、“山圆”、“山水”等直接出现在词作中。
词人辛弃疾爱山爱水,爱白云,爱花草,爱自然界的一切美景,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水、花、鸟以人的性格和感情。
然而靖康之乱,金人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掳,这个惊天动地的变动,使北宋一百多年的承平、都市的繁荣富丽都毁灭了。
金人兵马纵横,汉人被杀被辱,土地丧失,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处处显出国破家亡的惨痛。
辛弃疾对此感到悲痛与愤恨。
他放眼看山,景中有人,景中寓情,深沉蕴藉。
透过词句,我们感到的是词人辛弃疾“收拾旧河山”的强烈抗敌情绪和遭受压抑的无限悲愤,一颗炽热的赤诚之心呼之欲出。
下面,我先分析一下“山”的意象在辛弃疾词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一、借山借水抒积愤,壮怀长想洗胡沙辛弃疾斩义端,活捉张安国,任江阴签判后,到了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以“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犹草菅,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落职。
南归后历时二十年,尽管在治滁州,灭“茶商军”、论“盗贼”、办荒政、创建飞虎军等事件中为大宋朝廷立过汗马功劳,但南宋统治集团已经安于半壁河山的局面,偏安于东南,失掉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把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抛在脑后。
辛弃疾眼看着国家依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却走马灯似的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被调来调去,感慨年华易逝、报国无期,无法为抗战扎扎实实地做一番事业,反遭主和派的嫉妒、排挤,怎能不因此愤懑,更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
“山”这一意象在词人的笔下频繁出现,首先就成了沦陷区的象征,成为词人抒发壮怀——“西北洗胡沙”的对象。
词人为了从金人铁蹄下夺回失去的土地,聚众起义,率众南归;在短短的四、五年内连上《美芹十论》,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并在一些地方官任上练兵习武,作好进兵中原的准备,可这一切都未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家乡仍在金人的占领之下,自身也如飘蓬,还不时受谗遭谤。
这是词人在遥望烟波阻隔的家乡时所兴起的千古遗恨。
“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多想“好都取山河献君王”(《洞仙歌·上叶丞相》),驱逐金兵,收复中原。
词人登临赏心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山欲共高人语”(《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纵目远望,那千姿百态的山峰,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螺旋形的发髻,壮阔秀丽的祖国山河,在轻纱一样的烟雨中时隐时现,低回徘徊,人们盼望着它,可它始终没有回来。
这就更激起了他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从而也就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面对着眼前的剩山残水,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国势日衰,却没有一点振奋作战的气象,词人怎能不感伤落泪呢!词人惦念遥远的故国家园,细观山河的动作,表达了多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挚爱和报国无门的愤懑呵。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深江晚,听着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眼看恢复大业为主和派所阻挠而终于不能取得成功,这不仅是词人与当时爱国者和广大人民的巨大悲痛,更是词人“长想洗胡沙”而不能的积愤。
在南归长达二十年期间,词人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宿愿,江山依然半壁,南北仍旧阻隔,自己恢复中原的《美芹十论》不被采纳,还不时遭到攻击、诽谤。
无何奈何之中,“青山”又成了词人怨怒的对象。
“层楼望春山叠”(《满江红》),主和派像重叠的群山阻碍着爱国者的抗金恢复大业。
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见“长安”,但是江水依旧顽强地向东北流去,犹如诗人的爱国热情是“青山”所遮不住的。
二、永远不消之愁,无处倾诉之恨南归二十年来,辛弃疾曾把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即位之初似乎颇有作为的赵昚身上,然而符离一战失利以后,赵昚终于变得同赵构一样,屈膝求和,苟且偷安。
词人也曾把希望寄托在采石一战大败金兵的虞允文身上,但虞允文也被主和派排挤到四川,不久就病死了。
词人最后希图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不死不活的现实,在滁州训练民兵,在潭州建立飞虎军,然而个人的苦心经营和孤军奋斗,又有什么用呢?最后落职闲居带湖。
一闲二十年,这使文武全才,慷慨负气的辛弃疾困于遭际,不得施展抱负。
难能可贵的是在退隐带湖二十年间,词人始终没有忘怀恢复中原,以及统一祖国、驰骋沙场的壮志。
这种感情常常涌至他的笔端,寄情山水,为自己被排挤的遭遇唱出“永远不消之愁,无处倾诉之恨”。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词人自问平生志趣、气度都不同于凡庸之徒,且不屑与之同浮沉,甘愿以啸傲云山自期,那么为什么还老是挤身于龌龊的官场,而受到那些衣冠楚楚的俗士的嘲讽呢。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鹧鸪天·博山寺作》)。
这里松花竹鸟,只是作悠闲高洁的象征,是词人的托意。
词人并非真是心甘情愿地过那种与松竹花鸟为友,闲饮酒、醉吟诗的生活,反而让人体会到的正是那种英雄失志的孤愤。
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壮志事业却付之尘土,怎能不潸然泪下呢?但是词人并没有在泪花中淹没斗志,希望的火花仍在胸中燃烧。
词人在对时间飞逝的恐惧感中,促发了愈加珍惜有为之年的感慨:“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一阵秋风吹透薄被,惊现梦中所见正是日夜眷念和热爱着的万里江山,词人浮想联翩,难以入睡,急欲乘时而用。
可惜困于遭际,不得施展抱负。
他又是极有性情的人,对恢复大业的无成、朝廷的失计,一直耿耿于怀。
可自己却与鸥鹭为伴,“剩向空山餐秀色”(《临江仙·探梅》),使壮志消磨,无补国家,因而不平之气随处触发,往往流露于不自觉。
“剩山残水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青山意气峥嵘”,“清溪上,被山灵却笑”(《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水龙吟·过南涧双溪楼》)。
词人本想只关注冰雪覆盖的远山近水,雄伟高峻、多姿多彩的峰峦,借寄情山水来医治心灵上的创伤,忘掉在政治上所受到的打击,但眼看白发日多,岁月蹉跎,报国理想难以实现,心境不能平静,反而曲折地表达出了内心的隐痛和愤懑。
长期被排斥,受打击,饱尝忧患,偶尔起用,又遭免职,眼看着恢复国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种欲进不得、欲退不甘的情况。
表现出一种悲愤难诉、极端郁闷的感情,只能够“投空老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
回首往事,词人不禁牢骚满腹;想当年曾满腔热情地进献《十论》、《九议》,为中原光复大计呕心沥血,结果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算了吧,既然无人理解我,青山总是理解我的,“顾青山,与我何如耳”(《贺新郎鸟倦飞远矣》)。
然而在闲居期间,词人面山而居,日与青山相对,夜共白云同宿,也充分享受到摆脱樊笼后的清闲和愉快:“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老人曾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玉楼春·戏赋云山》);“半遮山,翠竹栽成路”,“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细雨”(《蓦山溪·停云行径初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好一派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的恬静景象,看见青山觉得十分妩媚,料想青山看见自己也一定会觉得十分可爱。
词人置身于这恬静的大自然之中,探寻胜景,杯酒遐想,自得山水之乐,一切尘俗名利和烦恼都得到了荡涤。
这又充分反映了词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政治生涯的厌倦。
然而辛弃疾毕竟素怀建功立业的大志,怎甘老死山间水涯?只因人间知音稀少,才把无知无觉的青山当作朋友互相欣赏。
这对于想“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词人来说,是何等可悲,其心境的沉重表露得更深邃。
在此期间,词人也写过不少酬唱应和之作。
词作“援古证今,用人若己”(《文心雕龙》),借“山”的意象除表明自己的心志,排遣心中的忧伤外,还以古代贤相才人相勉:“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如(《八声甘州》)咏李广“志士凄凉闲中老,名花零落雨中香”,抒发了英雄失志的寂寞与悲哀。
这也正是词人的本志。
在送友人诉心曲的同时,告诫友人当防朝内群小的政治迫害:“带雨云里一半山”(《鹧鸪天》)。
二十年带湖闲居,好友来访,相聚又分离,词作中渗透、交集了多少人间离别之恨,壮志难酬之悲,河山破裂之痛啊!三、有志难挣谁与共,青山浊酒慰寂寞辛弃疾在带湖、飘泉先后被闲置近二十年,宝刀空老,壮志消磨。
他怨恨“不是长卿终慢世。
只缘多病又非才”(《瑞鹧鸪》);他愤懑,“人沉下土,我上天难”(《柳梢青》);他嘲笑那些当权者“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他无意再出仕了,“无心出岫,白云一片孤”,“吾有志在丘壑”。
但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的夏天,因一纸诏书,辛弃疾竟然“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风采凛然”前去赴任。
正当词人运筹帷幄之时,党争倾扎,南宋政府竟又因一纸诏令将辛弃疾降职处分,给年迈却仍雄心勃勃的词人当头一棒。
从此词人不再乐观,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中写道:“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山天一柱”。
天柱是残缺的,补天石被闲置着,这种怀经世之才而难为当世所用的遭遇,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词人不禁感慨:“老我山中谁来伴?须信穷愁有脚”(《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
词作映衬出孤寂与穷困、愁苦,忆当年中燃烧着今日的内疚和遗憾,悲年老中充满着对当时社会的愤懑和不满。
这时,词人进一步认识到“天下有恢复之理而难为恢复之言”(《辛稼轩诗文钞存·九议》)。
他壮志莫展,报国无路,而且“心似伤弓塞鹰,自如喘月吴牛”,经常感到处境危殆,再没有条件为恢复事业奔走。
于是就只好寄情山水园林,以排遣自己内心的抑郁悲愤:“几个相知可喜,才厮见,说山说水”(《夜游宫·苦俗客》)。
词人虽是一个英气勃勃的豪杰,但是到了晚年,受了无尽挫折,心灰意懒,也渐渐走上了陶渊明的路,自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水龙吟》);“乃翁依旧管些儿,管山管水”(《西江月》),表现出了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