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2)

合集下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金沙县汪莎一、教学内容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部分知识位于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依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第十条编写,要求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成为世界上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最好的国家之一,充分显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学好这一框以利于更好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通过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达到共同学习、互助合作共同完成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懂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懂得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具体内容,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生、师生合作探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

(2)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环节展开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从认识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长期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大政治优势,合乎国情、顺乎民心,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2)法制渗透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至第22条《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2.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四、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讨论法、情景创设、启发设问法、课件演示法、合作探究等。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2.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2)如何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3.学会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际运作,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讲座、课后阅读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地位和作用的短文,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2.设计一份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等方面。要求至少设置10个问题,并在课后向同学、家人或社区居民发放,收集至少20份有效问卷。
5.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作。
2.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民族自治权利方面的作用。

初中道法民族试讲教案

初中道法民族试讲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道德与法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试讲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目标:1.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2.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难点: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课堂导入(5分钟)1. 展示中国行政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国行政区域划分及自治区的数量和名称。

2. 设问:这些都叫XXX自治区,反映了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制度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这些制度呢?环节二:新课讲授(15分钟)1. 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2. 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

环节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提供几个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案例中自治机关是如何行使自治权的。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自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2. 设问:那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哪些优越性呢?环节二:新课讲授(15分钟)1. 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了解这一制度对国家、民族和公民的意义。

2. 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制度对国家稳定和民族和谐的重要性。

环节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则?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为保障各民族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意义和实施情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3)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际应用;(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定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自主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自治地方的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2)自治机关的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政府;(3)自治权: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1)我国已设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2)各自治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问题。

2.新课导入: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3.内容学习: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4.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统编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课件2(共49张PPT)

统编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课件2(共49张PPT)

典例3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
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
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
1.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原因: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
国家的
统一和具稳有定重要意义。
2.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的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
宗教信仰。自由
②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
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
③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教。这是由其唯物主义指导思想 政策
决定的,不是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定
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依法管理宗教 事务
而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 ②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境外势力也可 能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因此国家必须对宗教事务依法进
行管理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对外
民族的
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
发展。
②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
国,家依尊法严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
盾和问题,依法打击
民族势分力裂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
利用民族问题进敌行对的势渗力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
1.正确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政治、经济、 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 各族人民和谐相处、

部编高中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于钦亭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高中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于钦亭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我国的行政区域是怎么划分的?有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哪些自治区?看看这些地方和其他省份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吗?都叫自治区。

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在这些地区实行了一项什么制度?为什么要在这些地区实行这项制度呢?实行这项制度又会有怎样的优势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板书: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教师: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国家统一领导,这也就是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国家统一、领土完整)2、是不是在凡是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民族语区域自治一定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3、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法院,对不对?只能是当地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是司法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值得注意的是: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既行驶一般性国家机关应当行驶的职权,又享有和行驶自治权,它的权利具有双重性。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家看一下,应当怎样连接这些权利和对应的解释?教师:在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这里的立法自治权,只能制定本区域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并且不能与国家的宪法、法律相抵触;变通执行权。

板书: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直接原因教师: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各民族同胞也都为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为了国家的兴亡而不断的同侵略者们英勇的斗争,这说明他们都有着广泛的政治认同——政治基础教师:大家想一想在民族自治地方是不是仅有单一的一个民族在生活那?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你都了解有哪些民族在那里生活?学生回答:维吾尔族、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教师:这些民族在新疆那个民族占人口的多数(维吾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等)说明:在一个较大的自治地方允许有其他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存在,我国民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地域界限,并不是整齐划一分布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分布的,这说明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基于这种特点就不能实行以民族为单位的民族自治,而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符合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初中政治区域自治教案

初中政治区域自治教案

初中政治区域自治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其含义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意识,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2. 学生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意识。

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2. 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提问学生:我国的行政区域是怎么划分的?有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2. 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案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和发展。

2. 学生分组讨论: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哪些优越性?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是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二、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2.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

三、情景模拟1. 教师设计情景:在学校里,有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他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与汉族同学不同,同学们应该如何对待他?2. 学生表演情景,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第二课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第二课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3.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和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历史起源。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和限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权限和职责。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各民族地区的实施情况;•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政策和措施。

5.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发展•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2. 概述(20分钟)•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历史起源。

3. 基本原则(30分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4. 内容和实施情况(30分钟)•分析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和限度;•列举民族区域自治的权限和职责;•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各民族地区的实施情况;•讲解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政策和措施。

5. 历史和发展(30分钟)•梳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意义。

《第六课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第六课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观点、内容及意义,掌握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民族对等的认识,树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及其实践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图片等素材,用于教室展示。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收集有关民族自治地区的相关资料。

3. 设计教室讨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准备教学课件,用于教室教学展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图片、视频或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二)讲授新课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特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域性;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

通过诠释这三个要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包括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管理权,如制定和实施内地区的政策、规划、计划等。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也有利于增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三)教室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实际案例,如某个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取得的成就,或者存在的问题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发展与基本原则。

2. 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与特点。

3. 能够分析和评价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与定义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法律法规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与特点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状与问题a.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与成果b.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维护与发展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维护与完善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前景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兴趣,可以使用一些真实案例或问题进行引导,如“西藏自治区是如何实现自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其他省份有何不同?”等等。

2. 知识讲解(2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进行系统讲解,教师可使用PPT、案例、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3. 讨论与分析(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探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并展示自己的结论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

教师可以就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拓宽思维。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相应的案例和数据进行支持。

4. 个人思考与总结(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总结自己在本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体会,并针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维护与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 课堂展示与评价(1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和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持续关注和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地位和内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掌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案例和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教学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应用和优越性。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视频,提问学生:“视频中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怎样的景象?我国是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讲授新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通过举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自治地方:介绍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自治机关: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详细讲解自治权的内容,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4.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2.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的民族多样性,引入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论讲解(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即国家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为少数民族创造了具有特殊权力和自治事权的条件,使其享有自治权利,管理本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保障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 基本原则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团结、互助、保护、融合等。

4. 实施情况教师介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自治机关的组织和职权、自治权的保障等。

5.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6. 归纳总结教师进行总结,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7. 课堂练习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讨论的能力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民族自治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与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引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

在教育教学中,深入了解和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意义: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团结、民主协商、依法自治等,并介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如地方自治权、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等。

3.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增强对居住地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活动,如合唱比赛、民族舞蹈表演等,促进学生的民族交流和团结。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基本原则和内容。

2.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影响展开深入思考和交流。

4.实践活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参观民族文化展览、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以学生参与度、掌握程度和表现为主要评价指标。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培养和弘扬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明白维护国家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难度。针对本章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政治制度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尚缺乏深入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民族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法治意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探讨民族问题时,既能保持独立见解,又能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促进课堂的和谐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2.掌握民族自治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力以及自治机关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3.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分析我国民族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2.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中的价值。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3. 掌握我国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情况。

教学重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

教学难点:1. 掌握我国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情况。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我国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

2. 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言,引起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0分钟)1. 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如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政府、地方自治条例等。

三、讲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25分钟)1. 介绍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

2. 讲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经验,如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四、讨论我国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情况(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情况,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价: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解答,检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情况,并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高中政治必修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着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幺?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3《民族区域自治》教学设计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3《民族区域自治》教学设计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3《民族区域自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区域自治》是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章节,主要介绍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章节通过阐述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含义、性质和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真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含义、性质和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含义、性质和特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知识。

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件,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运作。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分析。

2.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课堂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安排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例如,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性质和特点,呈现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三、教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具:PPT课件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
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
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回忆初中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地位: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的民族政策。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教师活动:“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师活动:聚居是否等同于居住?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点击课件“自治机关”四个字打开相关链接补充知识:自治机关的双重地位学生活动:做笔记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并思考:怎么认识“自治权”呢?
学生活动:学生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并展开讨论。

2、(1)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2)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那么该如何理解“自治权”是它的核心内容呢?教师展示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所给材料积极探究思考。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还享有其他的自治权等。

展示相关练习题。

教师活动: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异同?
辩论。

教师活动:提示并揭示答案。

展示相关练习
题。

教师活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找出多方面原因。

原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事实证明我国的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有它无比的优越性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材料看看这一制度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文字材料和图片提醒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去思考问题。

总结得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其显著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考虑。

学生合作思考。

得出结论: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
有优越性。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练习题。

最后教师展示本课小结。

教师提升: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七、板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八、作业:完成《夺冠方略》本课练习
九、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引领学生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多媒体板书设计合理注重系统直观清晰把内容主干知识书写。

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能跟随老师的思路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分组讨论合理探究成果明显。

不足之处:个别知识点前后衔接不够自然缺少必要的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