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2)
[第二课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案
[第二课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导航】
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课前自主预习】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⑴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⑵民族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⑶我国自治机关职权: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⑴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⑵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请选择】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②人民政府③人民法院④人民检察院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
县(旗),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答案:B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课堂合作探究】
一、全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科目:政治。授课班级:未知。课时:1课时。授课者:未知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理解其适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将引导学生区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并通过连线、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更具体、更容易地理解自治权的含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主题,我们将在导入新课环节播放歌曲《青春舞曲》并让学生拼出完整地图。通过这种方
式,我们可以创设情景,展现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引导出本节课主题。在展示几组民族游园会的图片后,我们将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此为基础,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优越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关注学生的学情,针对本框的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突破,以老师启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同时也能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设计2: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正确理解并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重要意义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2.法律意识:结合实例,阐述我国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公共参与: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
1.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及其优越性。[重点+难点]
2.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好关系。讲授新课
总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议题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情景:围绕“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一主题,同学们搜集了以下材料。
◆王医生所在的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家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他经常到内蒙古出差。
◆一个仫佬族自治县的小村寨居住着仫佬、壮、苗、汉等六个民族,有林、彭、周、郑等十个姓氏,讲着不同语言的七十多户乡亲和睦相处。
◆一场名为“多彩中华”的中国56个民族服饰表演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上演。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饰,令巴黎观众赞叹不已。一位观众说,过去我们了解京剧、武术等中国文化,但没想到中国有那么多民族、那么丰富多彩的文化。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理解。
学生合作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第六课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观点、内容及意义,掌握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民族对等的认识,树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及其实践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图片等素材,用于教室展示。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收集有关民族自治地区的相关资料。
3. 设计教室讨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准备教学课件,用于教室教学展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图片、视频或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二)讲授新课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特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域性;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
通过诠释这三个要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包括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管理权,如制定和实施内地区的政策、规划、计划等。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总结。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地、有目的去体验学习,探究问题。
课堂练习
精选题目,要有时政性、典型性,渗透国际事件的分析,并注意答题方法的引导。
阅读多媒体投影的高考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探究主题。播放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唱的一首关于民族的歌曲《爱我中华》
通过欣赏家喻户晓名曲《爱我中华》,思考:歌曲名称?主唱者?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关系?
,以同学们都熟悉的歌曲引入话题,通过师生简单对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课堂提出三个问题:(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和地位;(2)怎样自治?(3)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学生课前按照《导学案》要求预习,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举手抢答。
通过这一环节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探究
新知
探究一
播放《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视频,并提问西藏6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1,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展现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2)时事教学法。(3)举例和归纳相结合法。通过事例让学生探究、归纳、总结知识
教学设计2: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分布情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条件。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代背景。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分析的方法,解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上的促进作用。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当代民族政策的学习,加深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意义。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观察民族服饰的图片并结合《爱我中华》的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思考,当代中国实行了什么民族政策来管理这个大家庭?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3)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发展与基本原则。
2. 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与特点。
3. 能够分析和评价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与定义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法律法规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与特点
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a.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与成果
b.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维护与发展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维护与完善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前景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发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兴趣,可以使用一些真实案例或问题进行引导,如“西藏自治区是如何实现自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其他省份有何不同?”等等。
2. 知识讲解(25分钟)
根据教学内容,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进行系统讲解,教师可使用PPT、案例、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3. 讨论与分析(3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探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并展示自己的结论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教师可以就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拓宽思维。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相应的案例和数据进行支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课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目标:
1.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2. 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来源和发展。
3. 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国的统一和多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4. 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法。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二、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来源和发展
1. 中国传统的民族区域自治传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1. 统一的保障和平稳发展
2. 多民族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3. 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合作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法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多民族情况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第二步: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
通过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步: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来源和发展(20分钟)
通过讲解中国传统的民族区域自治传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基础和演变过程。
第四步: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国的重要意义(15分钟)通过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国统一和多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4.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2.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的民族多样性,引入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 理论讲解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即国家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为少数民族创造了具有特殊权力和自治事权的条件,使其享有自治权利,管理本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
发展、保障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 基本原则
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团结、互助、保护、融合等。
4. 实施情况
教师介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自治机关的组织和职权、自治权的保障等。
5. 学生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6. 归纳总结
教师进行总结,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7. 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8.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12: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理解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2、能力目标: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乎民心,正确认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讨论法、讲授法、情景设置、设问法、课件演示法、探究讨论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存在差异。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如何落实原则,实行一项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学习新课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设立民族区域自治需要什么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有几种类型?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相关内容)
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条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双重地位和职权
最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学准备
【课
题】高中必修二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台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预式学习,引导和培养学生将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运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和科接触过本节课内容,对知识体系不目生。但对于远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学生来说,对所学内容缺乏认知体验,学习起来会觉得有些空洞,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想】针对学生对所学知识既熟悉又目生的现状,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感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
义。用“探访民族地区之美”寻觅中国最美春天贯通其中,使学生在夸姣的情境中探索问题、自主学习、提升认同感和自信心;通过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深化认识,减少或者避免生硬的说教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情境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参预学习。
【教学准备】设计制作视频材料、搜集相关素材、制作课件等。
教学设计16: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懂得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通过对有关材料的收集与分析,感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与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音资料,设计活动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附近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
3、本地的少数民族情况(果松村)。
三、教学过程:
【复习:教师提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学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师:很好!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多媒体出示图片与问题】
你知道吗?
【多媒体显示】我国行政区地图
1、请在地图上填出我国设置的民族区域自治区。(五大自治区)
2、我们附近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3、果松的变迁。(朝鲜族与满族)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活动和探究,我们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民族聚集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引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在教育教学中,深入了解和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团结、民主协商、依法自治等,并介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如地方自治权、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等。
3.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增强对居住地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尊重。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活动,如合唱比赛、民族舞蹈表演等,促进学生的民族交流和团结。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基本原则和内容。
2.案例分析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影响展开深入思考和交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微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
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从材料﹑视频中提取﹑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
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
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本课理论
性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教师查阅搜集整理资料,设计制作课件。学生预
习本课,搜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及风
俗习惯等具体资料。
【教学过程】
播放《民族姑娘图片视频》
导入新课: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本课主要知识点: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制度?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意义?
3.我国新型民族关系:--- --- --- ---。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 ---。
5.维护民族团结,青少年应怎样做?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
八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三、教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具:PPT课件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
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
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回忆初中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地位: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的民族政策。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教师活动:“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师活动:聚居是否等同于居住?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点击课件“自治机关”四个字打开相关链接补充知识:自治机关的双重地位学生活动:做笔记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并思考:怎么认识“自治权”呢?
学生活动:学生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并展开讨论。
2、(1)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2)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那么该如何理解“自治权”是它的核心内容呢?教师展示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所给材料积极探究思考。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还享有其他的自治权等。展示相关练习题。
教师活动: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异同?
辩论。
教师活动:提示并揭示答案。展示相关练习
题。
教师活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找出多方面原因。
原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事实证明我国的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有它无比的优越性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材料看看这一制度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文字材料和图片提醒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去思考问题。
总结得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其显著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考虑。
学生合作思考。得出结论: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
有优越性。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练习题。
最后教师展示本课小结。
教师提升: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七、板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八、作业:完成《夺冠方略》本课练习
九、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引领学生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板书设计合理注重系统直观清晰把内容主干知识书写。
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能跟随老师的思路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分组讨论合理探究成果明显。
不足之处:个别知识点前后衔接不够自然缺少必要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