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PK苏格拉底

合集下载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一、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相同点都是"问---答"互动式交谈,都属伦理谈话,都激发了对方积极的思考。

二、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不同点(一)就"问---答"交谈的地位来看,《论语》的基本性质是"独白性的","问与答"只是其中辅助性的一部分。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大抵是采取这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某问"的"子曰"。

前者相当于"独白",其具体语境被完全抽掉了,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

从全篇来看,"子曰"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问与答",据陈桂生考证,前者在《论语》中,共204章,约占总章数(521章)的39.8%,后者中师-第对话68章,仅占总章数(521章)的16.8%。

而"问与答"在苏格拉底思想的生成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对话集》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成。

(二)就"问---答"交谈的方式来看,"产婆术"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而"启发式"则以第子问、先生答为主。

据陈桂生考证,在《论语》师-第对话68章中,第子问、先生答或不答65次,总75.6%,先生问、第子答或不答21次,仅总24.4%。

而"产婆术中的"问---答",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其原因大凡与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的理念有关,即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所概括的: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更为他本人求知欲所驱使。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孔子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里有两层俗话说钱是自然的天,如其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的这层意义的天道观上,孔子还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语中就论述了“行”、“生”与“逝”的辩证关系。

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孔子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在人性问题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人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气习染不同而使之悬殊。

孔子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他一生“不语怪、力、乱、神”,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和知行观上,孔子虽然承认人有“生而知之”,但强调的是“学而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

孔子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而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一致。

因为在他看来,“仁”是一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无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

简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异同

简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异同

简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异同
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或“产婆术”。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法。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他们的共同点与区别点如下:
共同点:
1.目的都是启发学生思维,而非灌输知识。

2.都采用了互动式交谈;教师在对话、交谈中启发学生。

3.讨论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伦理方面。

这些伦理问题往往没有终极答案,但
4.又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哲学类问题和道德类问题。

不同点:
1.启发方式不同。

苏格拉底只是单纯的提问,用一系列的问题使对方无言以对,
从而推导出结论。

孔子更强调学生本人对知识的思考,不会穷追不舍,通过学生的学与思,得出结论。

2.教育顺序不同。

苏格拉底强调从特别到一般,而孔子强调从一般到特殊;
3.教育目的不同:苏格拉底强调探索新知,而孔子强调温故知新。

4.在师生关系上:苏格拉底主张教师为主体,而孔子主张学生为主体。

5.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而孔子的形式多样且与
实际紧密结合
6.在人才培养结果上:苏格拉底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单一;而
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较高,人才类型多样,既有从事工商的人才也有从事政治的官吏等。

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

那两人有什么可比性呢?苏格拉底又是怎样的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

但很少有人会把他们两人之间的联系或者差异进行一定的比较。

两位古代最著名的大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相同点主要集中在道德和知识上,两人都强调了这两者的重要性。

但是两人因为所处的社会阶级不同,导致他们所服务的阶级的不同。

孔子出身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候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孔子是为了奴隶制度服务,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但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民主治之下,雅典在后来的日子里,世风日下,苏格拉底为了挽救这种状况,强调了美德与正义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天”的重要性,主张学到的知识应该用到实际中来;在理的思想中,他又着重“仁”的重要性。

孔子对仁的见解并不唯一,但是他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做人的准则。

在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中孔子希望统治者以“礼”教化天下。

在教育学生方面,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君子,强调“四教”,以及阅读六经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得古希腊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转而研究人类本身。

苏格拉底强调正义的重要性,他把哲学从天上引到了人间。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非常出名,他发明了“苏格拉底法”,通过对学生的一步步反问来达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得他们认真学习。

这便是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简单介绍。

苏格拉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苏格拉底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分别从事雕刻和接生工作。

苏格拉底热爱祖国的一大表现是,在他年轻时曾3次从军,出发点是为了日渐衰落的祖国。

而且,在从军过程中,苏格拉底还显示了他勇敢聪颖的一面,他能够冒死解救战友,也能赤脚在冰面上行走,身体和心理素质堪称一流。

后来,苏格拉底弃戎从文,潜心研究教育事业。

他虽没有创建学校,但他把课堂搬到了广场、市场、庙里、大街上,他教的学生有农民、手工艺者、贵族还有平民。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提出了深刻的生死观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苏格拉底则是古希腊的哲学大师,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分别活跃在中国和希腊,但是他们对于生死观的思考,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首先要了解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在极其不稳定的时代生活着。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不稳定和混乱。

而苏格拉底则出生在希腊的克里特岛,而他所处的雅典,正处于希腊城邦时期的鼎盛时期。

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的思想都是在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这也决定了他们对于生死观的思考,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思考,更是对生命的现实体验和回应。

对于生死观的思考,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深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孔子在困乱的战国时代,亲身经历了乱世的苦难和痛苦,从而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怕牺牲,愿为真理和正义奋斗到底。

这种不畏牺牲的奋斗精神,也成为了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而苏格拉底则更多地受到古希腊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他对于生死观的思考,更多地是在宗教和哲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他认为,死亡不过是一种新的生命状态,而人应该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真理和正义,这样,他的灵魂才能在来世获得永恒的幸福。

这种对于死亡的理性思考,也成为了苏格拉底思想中的一大亮点。

在生死观的表达上,孔子和苏格拉底一点都不含糊,他们的思想在追求永恒的真理、正义和伦理规范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

比如说,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实际行为和品德修养,他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中心,修养自己,改造世界。

苏格拉底也非常强调人的伦理品质和道德观念,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自己无知,并且能够自我反省和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

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纵观中西哲学史,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

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

孔子被称为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

二人有很大相似之处,比较如下:1、从二人所处的时代上看,孔子处于我国的春秋末年,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是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而苏格拉底则处于希腊城邦奴隶制发展至衰落时期, 后者是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2、从两人肩负着相似的历史使命为看,大致相同。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社会混乱;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陷入深刻危机,社会动荡,人心不稳。

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两人都极力想挽救社会危机实现国家安定,都苦心探求着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

3、从代表有阶级利益来看,两人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代表的阶层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4、从两人的政治主张来看,孔子理想中的政体是开明的君主制,主要观点有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最高统治者是天子,然后层层分封下来。

但是他提出君主要有仁德的品质,要能够做到真正的关爱百姓,还要具备任贤举能的能力,要做民众的偶像,让万民归心,安居乐业;而其它各个阶层则是安分守己、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序。

这些都强调了君主作为榜样应起的作用,并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小康社会的蓝图。

与之差别很大地,苏格拉底的理想社会则更接近一种民主制。

但是,在目睹了雅典的过度泛滥的民主所导致的混乱、道德败下后,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新的民主体制。

他认为国家的领袖应该是具备极高的美德和深邃的智慧,应该由善于治理国家、能为国家某福利的“专家”来担当,这样才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而这个领袖应当是由公民选举出来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很像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民主制。

孔子VS苏格拉底

孔子VS苏格拉底

孔子VS苏格拉底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教育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考查的形式是单选题,是孔子与其思想,地位的匹配反选,以及所能体现其思想的古语的例子反选。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考查的较少。

苏格拉底作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考查的相对多一些,主要也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其人物的地位以及教育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匹配是主要考查内容。

斯格拉底是西方第一个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我们需要将其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地位进行区分。

孔子思想:1.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仁爱,仁政,即以道德为核心。

2.提出人性说。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生来性格、能力等是相同的,但因为后天环境的不同,所以每个人差别很大。

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3.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每个人“性相近”,就是因为没有好的环境。

因此孔子为了让每个人都有好的环境,在广纳弟子的时候提出有教无类,也为后期私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因材施教。

孔子广纳弟子,因此也发现弟子之间的个别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5.启发性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是聪明的,所以注重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思考。

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6.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习不思考没有收获,只思考不学习不能解惑,所以要学思结合。

苏格拉底思想:1.以培养治国人才为教育目的。

2.道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即知识。

3.教学方法:产婆术,也称为问答法。

产婆术分为四步: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第一步是讥讽,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第二步是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第三步是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第四步是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

他强调通过对话和问答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真理, 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 的智慧和美德,教育者的任务 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 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采用对话和问答的方式 进行教学,通过不断提问和追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发现真
理。
他通常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出发,通过类比和比喻等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是平等和自 由,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和疑问,与他在课堂上进行平等
的交流和讨论。
03
孔子教学思想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其 思想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深入理解 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异同,为现代教育提供启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分析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思想的异同,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意义
通过比较东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促进东西方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2
苏格拉底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简介
02
01
03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 方哲学之父。
他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家庭,通过自学成为一位卓越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教诲对西方哲学、文化和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教学理念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 养美德和智慧,使人成为有德 行和智慧的人。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未来研究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对生死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探讨生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从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我们来看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在其一生中游历列国,以求得心中理想中“大同”社会之路。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死于公元前399年。

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开创了理性主义哲学。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雅典从事教学和思想探索,他以辩证的方法引导人们思考,对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在生死观方面,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应该注重当前的生活,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修养来影响他人和社会,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强调“时不利兮骓不逝”、“道不行兮魄不飞”,意思是时机未到,骏马也不会自行飞升离去;道路未畅,魂魄也不会飞扬离去。

这表明孔子对于生死问题持有一种比较宏大的人生观,在强调个人修养的也深信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则更加注重个体内心层面的精神境界。

他在《普拉托的对话录》中提到,死亡可能是一个美好的事,也可能是一个可怕的事,但绝对不是人所能知晓的。

他认为人应该不断地探索真理,追求智慧,直面死亡。

苏格拉底曾说:“发现一切的美和善,无非是通过哲学对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为了真理而死的决心。

”可见,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看法是与生命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相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来看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生死观强调修养和社会责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异同点相同点:都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打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思想基础;不同点: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进行文化改革,宗教改革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伪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实践了政治变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

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②时间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异同点同:他们都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人生平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都痛斥了时政的残暴统治异:伏尔泰认为,因为农民不需要思考,农民需要贵族的统治,他的重心在于批驳残暴的宗教制度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试比较孔 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倾向之异同

试比较孔 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倾向之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倾向之异同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巨匠,他们的思想对各自文化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他们在思想倾向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点之一,是他们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伦理规范。

孔子强调“仁”,认为这是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

他主张通过“克己复礼”来实现仁,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礼仪规范。

苏格拉底则倡导“美德即知识”,认为只有拥有正确的知识,才能具备良好的品德。

他通过对话和辩论,引导人们思考什么是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

再者,他们都关注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弟子。

苏格拉底也认为教育是塑造灵魂、培养美德的关键途径。

他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发现真理。

然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倾向也存在诸多不同。

在对道德的具体理解和追求方式上,孔子的“仁”更侧重于人际关系中的伦理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他的道德观念是基于社会等级和秩序的,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而苏格拉底的美德观念则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道德判断和理性思考,追求真理和智慧,更加强调个体的自主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政治观点上,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希望通过道德的力量和君主的仁德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各阶层应各司其职。

苏格拉底则对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进行了反思,他更关注政治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追求一种基于理性和智慧的政治治理模式。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主,注重对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他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而苏格拉底则是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反驳,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获得真理。

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来看,孔子的思想更多地是一种实用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对比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对比

孔子培养的是具有群体意识的行动者,个人服从群体、服从国家。

为此,他用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天下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君子”型的从政人员,希望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标则不同,更注重培养具有自我意识的思考者。

在《会饮篇》里,他借第俄提玛之口,说出人之为人不能仅仅凭借生育子女使自己不朽,还必须要有自我意识,能够思维。

人有心灵和头脑,必须孕育心灵所特宜孕育的东西——思想、智慧以及其它心灵的美质,使自己得到不朽。

苏格拉底在培养自我意识的认识中获得了莫大的喜悦,并认为最高幸福本身在于认识。

他常教育别人“认识你自己吧”。

通过认识,人可以找回真正的自我且可以增长才干。

教育目的他们都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都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构建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为宗旨,同样都是为解决具体的社会道德问题。

孔子的教育目的旨在让统治者拥有“仁”的道德修养,并以政治手段使伦理纲常固定化。

孔子走的是一条教育政治化的道路。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

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

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

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旨在使所有的个体掌握真正永恒不变的、本质的美德,他走的是一条教育伦理本质化的道路。

教育方法不同点:孔子的教法中,在思与行上,他更重视告诫学生如何去行。

这些具体的做法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行,更游刃有余地从政,实现各自的政治抱负。

孔子与众弟子的周游列国便是例证。

这种“行”可以看作是外在的锻炼。

苏格拉底更注重从内在的自觉、沉思方面去加强修养,从而达到追求真理的目的。

”这就是以自己意识的复归,用自己意识的觉醒去探求真理。

这种复归与觉醒往往表现为沉思。

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孔子看重结论,而苏格拉底更看重过程;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苏格拉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等等。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一、苏格拉底问答法1.1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起源和基本原理苏格拉底问答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灌输和传授而来,而是通过自我发现和思考得到的。

他倡导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和探求真理,从而达到认识和学习的目的。

1.2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和作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是强调启发性、引导性和对话性,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促使他们在互动中逐步发现和建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深刻思考,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2.1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来源和基本原理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是根据我国古代儒家思想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

孔子认为,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建构知识、培养品质和形成道德。

2.2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是重视启发性、人文性和价值导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品德,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尊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3.1 区别苏格拉底问答法更注重对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倡导通过辩论和讨论来发现真理;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更注重对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通过启发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情感。

3.2 联系苏格拉底问答法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都强调启发性教学,都强调对学生思维和品德的培养,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它们都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都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可以融合这两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孔子VS苏格拉底

孔子VS苏格拉底

孔子VS苏格拉底:竟有这么多话不谋而合连怕女人都一样作为东西方两位影响最大的先哲,孔子和苏格拉底有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同处于“轴心时代”,他们都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他们都强调关注人和社会本身。

今天如风小编为大家解读这两位思想家的说过的那些相同的话,以期在两位圣哲的思想中找到他们共同强调的东西,奉献给大家。

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〇苏格拉底说: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

这个“党”不要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

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

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所犯的过错,通常和他身边的人或者朋友们的错误相类似。

苏格拉底也强调,一个人结交什么朋友,就能反映出他自身的一些品质。

如果一个人的朋友都是爱好哲学的人,我们也能够推出,这个人是也是喜爱哲学的。

启示:能从一个人的朋友和他周围的人的情况看出这个人本身的品质、喜好等,这是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识。

另一个方面似乎也告诉我们,结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朋友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〇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〇苏格拉底说: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孔子对爱徒颜回的评价。

可以说是一个人难以企及的修养。

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

不贰过,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

苏格拉底的话与孔子所说不二过,可以说完全一致。

启示:德国文豪歌德说,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可见,圣哲们并不反对犯错误。

但是人都有内省的能力,犯了错误一定要反思,以求不二过。

可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少吗?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的一句话,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人人能做到吗?〇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〇苏格拉底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修身。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

”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

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

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

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

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

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

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

”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

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

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邓晓芒苏格拉底的言说,他的标准是确立于言说本身的,就是说,话语本身有自身的标准。

所以我们在言说伦理道德问题时,以及言说其他任何问题时,我们都应该遵循话语本身的标准。

这个标准,到后来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就形成了西方的逻辑。

西方重逻辑、重语法规范,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西方言说的一个特点。

今天,跟大家谈谈关于苏格拉底与孔子在言说方式方面的区别。

这个问题很重要。

首先,这两个人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夫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有了一个转向,从原来探讨自然界的本原转向了探讨伦理与道德问题,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性的大师。

大家都知道,孔夫子在中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

今天我要谈的,不是他们具体的道德观点和道德历程,而是他们在谈话的时候,他们的说话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中西方的差异,想从这个问题来切入到我们在讨论伦理道德、政治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所不知不觉在遵循、在运用的某种思维方式。

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对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产生一种清晰、宏观的认识。

在说话的方式上,孔子的《论语》是众所周知的。

孔子一生,没有留下他自己专门撰写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著作。

《论语》,就是他跟他的一些弟子们的谈话,由他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对话录,所以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也就是说,他不写书,他只整理古籍,然后以口头的方式把他的意思和道理讲出来。

苏格拉底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著作。

苏格拉底也没有一部自己写的书,也只有由他的弟子们所记录的对话录。

特别是他的大弟子柏拉图,在他的书里,往往就是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转述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柏拉图自己的理解。

所以这两个人都是用他们口头的对话形式来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以这种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而阐述的话题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物质的运动、变化、分合产生了万事万物)也无法令人相信。当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之时,人真的
感觉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知”的困境让“欲有所知”愿望变得强烈起来——西方文化的特质,
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因为一
无所知所导致的欲有所知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苏格拉底的名言,道出了西方哲学的根本:只有经严格逻
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典型的对学问求知的态,也是其高超的教学方法的体现。首先,他自己在求问的学生面
前表现的很谦虚,以便于下一步的启发,他让学生感受到是在与老师探讨问题,于是学生也便有了一颗
非常虔诚的求问索答的心。然后孔子再对学生的所疑之事逐步进行刨根问底,这是一个让学生自己思索
的过程,直到其自己恍然大悟。这样不但学生的所疑之事得到了解决,学生还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1、对待学问的谦虚态度,同时传授求知的方法--叩其两端。通过一定的方法,由不知到知,由无知到
有知的过程。
苏格拉底处在古希腊历史中只是范式的变革时期。这时,不但神话叙事(宇宙由神创造、由神统治,世
上的一切因神或由神的介入而产生)无法令人相信,就是自然哲学家的哲学叙事(宇宙产生于某一物质,
孔子:“扣其两端而竭焉。”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比较:几乎同时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所说“I only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思考:这个信条对
西方学术界2000多年的影响!)
对这句话的解读:“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
辑的审查和反思而来的知识,才具有确定性、明晰性、可证明性和可证伪性,才是“真知识”。
2、对待知识,要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始终对知识保持敬畏的态度,这样就能一直激励人们
不断的学习知识,但其并没有如孔子般教授他们学习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