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创新

合集下载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案例16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实验目的通过简单实用的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利用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不同,但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而生成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

实验仪器及药品改进1、大烧杯(500ml)、大试管两支、橡皮塞两个、镊子、坩埚钳、酒精灯、药匙、滤纸、火柴、红磷、白磷、一试管氧气(或空气)、热水改进2、同上两个气球(白色和红色)改进3、烧杯(500ml)、铜片(平整)、两个小集气瓶、镊子、酒精灯、坩埚钳、药匙、滤纸、火柴红磷白磷一试管氧气(或空气)热水实验装置教材图图1 图2 图3实验步骤及现象改进1:(见图1)(1)在大烧杯中加入四分之三大约80 ℃左右的热水,用镊子取两小块白磷,一块放入热水中,一块用滤纸擦干表面的水后放入干燥的大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在另一个干燥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红磷,将两个试管同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现象。

(2)将收集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用坩埚钳在水面下取下橡皮塞,扣住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改进2:(白磷量多时使用)(见图2)同上。

改进3:(见图3)(1)在大烧杯中加入四分之三大约80℃左右的热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在大烧杯上放一块平整的铜片,左边放一小块表面用滤纸吸干水分的白磷,右边放少量红磷,观察现象。

(2)将收集氧气的大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用坩埚钳在水面下取下橡皮塞,扣住水中的白磷,观察现象。

仪器的组装说明:(注意事项)①大试管要干燥,白磷表面的水分要擦干。

②白磷的量不要太大,尤其是放在热水中的白磷,小绿豆大小即可。

③大烧杯里的热水占四分之三。

④往铜片上先放红磷,再放白磷,以免白磷先燃烧。

⑤燃烧后试管中或铜片上的白磷可能没燃完,小心处理。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3篇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3篇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3篇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二、原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教材中的原型实验有以下几个不足的地方:1、白磷燃烧时有可能会溅起来,从而引起边上的红磷燃烧,导致出现的实验现象和教材中的实验现象有不同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歧义,认为红磷与白磷的着火点一样,达不到教材中实验希望达到的要求.2、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引起人体的中毒.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通过我对实验的实践与探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以下几个地方的改进:1、用两根试管代替铜片,把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到试管里面进行反应.这样可以把试管放入热水中,加快反应的速度.2、在装有白磷的试管壁放入用氢氧化钠沾湿的海绵,这样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就可以利用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性质进行有效的吸收,避免大量的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四、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试管,烧杯,海绵,白磷,红磷,氢氧化钠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4P+5O2=(等号上方标条件:点燃)2P2O5 6NaOH+ P2O5=2Na3PO4+3H2O六、实验过程1、取两支试管A、B,向A试管里装入适量的红磷,放入圆孔内.2、用镊子把切好的白磷放入B试管里.3、向B试管壁上放入海绵,蘸好氢氧化钠溶液,把试管放入圆孔内.4、把A、B两支试管放入烧杯里,向烧杯中注入80℃的热水.七、实验效果热水注入烧杯后不久,B试管中的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试管里充满白烟,过段时间,白烟慢慢变淡,导管口没有白烟冒出.A试管里的红磷没有燃烧.八、自我评价本实验是在原改进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采用试管代替铜板,有效的解决了反应时间比较长,白磷引燃红磷以及排放的五氧化二磷无法处理的难题,而且操作相对而言属于比较简单的.特别是氢氧化钠的采用,解决了一些改进实验对五氧化二磷只收集不处理的不足.: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意图:通过自制简易实验装置,争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对于定量性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小。

九年级化学实验燃烧的条件创新方案

九年级化学实验燃烧的条件创新方案

《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方案一、创新实验名称:燃烧的条件作者:徐秀工作单位:龙山县第二中学二、创新实验目的:2012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7-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第128页),虽然现象比较明显,但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时间长:实验在冬天且敞开的条件下,利用水蒸汽传热,效果不佳。

2、污染大:本实验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白磷在铜片上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P2O5),弥漫教室造成污染,影响师生身体健康,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3、存在安全隐患:向热水下通氧气时,水下白磷会到处“乱跑”,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剧烈燃烧甚至飞溅,不安全。

4、实验可控性差:热水中白磷呈液态,通氧气时易成碎末不易控制,很难看到燃烧现象。

为使实验更科学、环保,现象更明显,对该实验作如下改进。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大烧杯、酒精灯、大试管、小试管、橡皮塞、胶头滴管、滤纸、红磷、白磷、药匙、镊子、热水、玻璃管、试管夹、气球、火柴、滤纸。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1、将原来白磷和红磷放在薄铜片上改为放在大试管里,并用带导管和气球的橡皮塞塞紧;2、将原来白磷用硬纸圈圈住放热水在热水中改为放在小试管里并浸没于水中;3、加热盛有大试管的烧杯。

五、实验操作:1、取三支试管,将一支小试管与一支大试管用胶带绑定,并将两支大试管编号为1、2,两个单孔橡胶塞上的导管绑好气球(课前完成)。

2、向500ml的烧杯中加入约400ml热水,再放在放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

3、取少量干燥的红磷放入到1号试管,再塞上橡胶塞。

4、取两小块白磷,分别装入2号试管和小试管,将2号试管塞号橡胶塞,并向小试管内加入热水。

5、实验准备就绪后,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就开始计时。

6、向小试管内通入氧气,这里氧气最好是通到白磷燃烧完全为止。

7、实验结束后,再拆卸装置、清洗仪器和整理桌面(最后完成)。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1、通过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并且现象明显、设计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可燃物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创新设计

对可燃物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创新设计

5 0 m1 注射器 1 个, 止 水 夹 2只 , 乳 胶 管 3根 , “ Y” 形 和直 角 玻 璃导 管 各 1个 , 氢 氧 化 钠溶 液 , 红 墨 水
等。
严谨 , 让 白磷 再次 燃烧 , 需 使 白磷再 与空 气 接触 , 但
由于试 管 内 的空气 有 限 , 所 以需 进 行 以下 操 作 。 继
泡后 , 其 表 面温 度 已 经达 到 着 火 点 , 故 此 时 可 观察 到 白磷 马上燃 烧起 来 。再次 抽动 注射 器 , 使 热 水 淹 没 燃烧匙 , 可 观察 到 白磷 不再燃 烧 。为使 实 验更 为
3 制 作 材料
2 7 mmX 2 0 0 mm 试 管 1支 , 铁架台 , 铁夹 , 燃 烧 匙 1个 , 5 0 0 ml 烧 杯 1个 , 6号 软 胶 塞 1个 ,
2 . 2 用途
本 教具 适用 于 利 用 白磷 来 探 究 可燃 物 的燃 烧 条件。
它仍未 燃烧 , 这 是 因 为 白磷 处 于 水 中, 水 将 白磷 与 试 管 内的 空气 隔 绝 了 。慢慢 推 动 注 射 器 使 管 内 的 水 位 下降 , 使 白磷 与 空气 接 触 , 因 白磷 在 热水 中 浸
4 制 作 方 法
( 1 ) 用 打 孔器 ( 或小 型 电钻 ) 在 6 号 软胶 塞上 戳

个 小孔 , 使 燃烧 匙 的铁 丝 能较 紧地 穿 过 软 胶 塞 ;
( 2 ) 通 过淬 火 手 段 在试 管 底 端 打 一 个 小 孔 , 即
其 对 可燃 物燃 烧 两 个 必 备 条件 的探 究 、阐述 并 不

室 里 的 仪 器 制 作 而 成, 便 于 教师 自制 。

九年级化学燃烧实验------改进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

九年级化学燃烧实验------改进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临澧县新安中学江姿一、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

一个设计合理的演示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燃烧条件的探究是初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教材的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不安全,且污染环境,不利于教学,为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创新。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图一图二实验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铜片放在烧杯上通过热水的蒸气传热,传热效果较差,白磷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燃烧。

2.白磷燃烧后,因为铜片传热快,加上白磷燃烧的火心溅落,会引起另一边的红磷也燃烧。

3.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在水里到处“乱跑”并易形成碎末,实验时需要不断追寻,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实验现象也不太明显,有时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而发生燃烧甚至飞溅,白磷易燃且有剧毒,存在安全隐患。

4.白磷燃烧产生的浓烟污染环境。

总之该实验不能体现绿色化学实验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我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图三图四1.我将图一中的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塞上单孔塞,玻璃导管上各系一只气球,然后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如图三)。

2.我将图二中的氧气收集在大试管中,然后将大试管直接罩在水中的白磷上,观察现象(如图四)。

四、实验器材烧杯(2个)试管(3个)单孔塞(2个)塞子(1个)气球(2个)玻璃导管(2个)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三:在相同的温度下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此温度也就是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

图四:水中的白磷开始不燃烧但是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六、实验过程1. 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塞上单孔塞,玻璃导管上各系一只气球,然后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2. 将氧气收集在大试管中,然后将大试管直接罩在水中的白磷上,观察现象。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

实验改进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江苏省宜兴市行知实验学校(214262)薛昊1教材中的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是:“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取表面上水的白磷”,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见图1)。

热水白磷图1教材中的实验装置2教材中实验的不足2.1不适于在教室中进行由于白磷、红磷的燃烧产物对人的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此实验应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而教室中并没有此类设施,所以在教学中此实验往往由演示实验变为教师口头描述O2.2操作不便且现象不明显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时,白磷易被氧气流吹得到处乱跑,不仅给操作带来不便,而且由于不便对准白磷,使得白磷的燃烧现象不明显。

2.3不便于处理实验用具和实验残余物,存在安全隐患白磷具有毒性,且极易燃烧,为安全起见,取用白磷的镀子要在通风厨中用酒精灯灼烧;吸干白磷表面的水的滤纸也要在通风厨中烧掉;实验中用过的水槽要冲洗数遍。

按教材上实验的做法,白磷必须在教室中从试剂瓶中取出,则使用的银子、滤纸和实验后铜片上的残余物不便于处理,从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3实验改进方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图见图2。

3教学反思由于该节内容是安排在欧姆定律内容的前面,无法直接用伏安法测出导体的电阻,只能通过同一电路(导体两端电压不变)的电流值大小间接地比较电路中的电阻值变化规律,所以是本节课无法绕开的难点。

如果只是通过铅笔组合创新实验来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感觉实验说服力有些不够,再用数字化传感器与改装后的鎳锯合金丝进行串、并联导体的电阻规律之量化实验探究,强化了导体串、并联电阻改变的本质就是改变了导体的长度或横截面积的道理,为下一步欧姆定律的教学扫除了科学思维的障碍,为后面欧姆定律的应用——串并联电路中电阻规律的理论推导卿了铺垫。

“探究燃烧条件”的教学反思与创新设计

“探究燃烧条件”的教学反思与创新设计
3 4
中小 学实 验与装 备 2 0 1 4年第 5期
第2 4 卷
自制 ・ 改进 ・ 创 新
“ 探究燃烧条件" 的教学反思 与创新设计
甘 肃省 临泽县 第二 中学( 7 3 4 2 0 0 ) 程 明银
化学实 验是 化学 教学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 化 学 实 验 的直观 性 是 学 生 获 得 知 识 、 培 养 能 力 的重 要 途 径 。化学 教师 在教 学 过 程 中做 好 演 示 实 验 尤 其 重 要 。一个设 计合 理 的成功 的演示 实验 , 既 可 以加 深 学生 对化学 知识 的掌 握和理 解 , 又有利 于 突破 教 学 的重 难点 , 更有 利于学 生 了解正 确使用 仪 器及 试 剂
条件 的实验 , 收到 了 良好 的效 果 。
对化 学实 验 的认 识 不 够 , 经 常用 讲 实 验 代 替 做 实 验, 或实验设 计 不够严 密 , 操作 缺乏规 范 , 从 而导 致 实验 教学 中存在 违背课 程标 准要 求 的做 法 , 这 不 利
于学 生科学 素 质 的全 面培 养 , 必 须予 以改进 。
的方 法 和操 作 过 程 。如 果 教 师能 充 分 利 用 演 示 实 验, 它 将能 有效地 激发 学生 学 习化学 的兴 趣 和探究 欲, 更 好地 帮助 学生学 好化 学 。不少化 学 教 师 由于
增加 用 导管 向热 水 中通 氧气 , 热水 中 的 白磷 燃 烧 ,
如 图 2所示 。这 个 实验 对 于燃 烧 条 件 的 得 出起 到 了很 大 的作用 , 通 过两个 简单 的实 验得 出了燃 烧所

差小 , 而 且避 免 了细绳 的体 积 对 实 验 结果 的影 响 。

燃星星之火 燎创新之光--《探究燃烧的条件》创新实验课堂设计

燃星星之火 燎创新之光--《探究燃烧的条件》创新实验课堂设计

2020年4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 51 •燃星星之火溱创軒之光_《探究燃烧的条件》创新实验课堂设计姚倩(胶州市第十八中学山东青岛266300)摘要:本文通过对化学实验课思考,结合《燃烧的条件》这一节课的内容,设计了这节创新实验课.通过实验设计 和课堂展示两个过程,实现了师生共同实验创新.寓教于乐,寓教于创,本节课展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智慧,以生为 本,教学相长.关键词:课堂设计;燃烧与灭火;创新实验;教学相长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戴安邦先生说 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 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 科学方法和思维.谨记先生的教诲,笔者在讲授《燃烧 与灭火》一节之后,对于燃烧的条件,进行了深人的实 验探究与创新,希望能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技能,完善 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以“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为支撑,本 文从课题背景目标解读等五个方面进行课例说明.1课题背景本节课基于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第六单 元内容,课本上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实验用品种类繁 多、过程繁琐,燃烧可能产生…定的危险,同时点燃钢 丝棉的实验不可重复.本节课是在《探究燃烧的条件》之后再次走进实验室对课本内容的思考与创新;是对 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复习和提升;重在使学生进一步体 会“对照实验、控制变量”等实验方法在研究“一种现 象的多种影响因素”时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与生活相 联系的实验探究,是学生理解“化学源于生活,化学服 务于生活”的良好素材;是学生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动手开启实验探究 与创新大门的金钥匙.学生的背景层面:学生已经准确地掌握了物质燃 烧的条件,已经认识到用对照实验法探究燃烧的条 件,已经具备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已经在之前的实验 学习中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目标解读2.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2) 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探究的过 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2) 通过实验评价,更好地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养成从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现象的好习惯;(2) 养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交 流、学会反思、学会创新的科学品质.3教学过程采用“问题衍生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3. 1实验设计阶段布置家庭作业:请小组合作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物质燃烧的条件,可以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可以对做过的习题实验进行验证,也可以从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创新.作业时间为一个星期.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找到了很多创新点.学生们的认真、执着、热情感染着教师,使教师全力配合他们,积极给予帮助和指导,为最终的课堂展示阶作者简介:姚倩(1985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化学创新实验,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52 •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 2020年4月10日段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这个作业阶段,是为了用足够长的时间,来开放实验的空间,通过对课本实验的改进与综合,通过对习题实验的验证与改进,通过对生活用品的设计与改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加深了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加深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加深了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3.2课堂展示阶段在课堂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这样的几个主要的教学环节.3.2.1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燃烧的三个条件,为后续探究做好知识铺垫和方法铺垫.3.2.2环节二:学生活动探究(1) 合作实验.小组合作完成创新实验,教师规范 学生的实验操作,体会控制变M法在对比实验中的应用.(2) 创新实验展示.在实验展示过程中,有一组学 生利用仿照点滴板节省药品的优点,分别把几滴水和酒精滴加进燃烧匙,用火柴引燃,酒精燃烧水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图1所示);另一组同学利用废旧铁丝制作了一个Y型架(如图2所示),分别将石块和纸团放在两边,用两个酒精灯同时引燃,将控制变量法做得更精确,纸团燃烧石块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图3所示).同时这个Y型架两边同时放纸团和煤块时,纸团燃烧煤块不燃烧,可以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如图4所示).图3图46所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氮气的存 在是否影响实验结果产生了质疑,组内交流的过程中 结合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证明的氮气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小组讨论的 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体现了小 组合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 精神.如图7所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之后在 试管底部放几块木炭,向其中通人氧气.可以看到木 炭不燃烧,也就是即使氧气充足,木炭在常温下也不 能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以上.停止通氧气,点燃酒精灯,给木炭加热.可以看到图1图2还有的同学利用家中常见的物质:食醋和小苏打 来做实验.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小苏打,倒人白醋, 一段时间之后,将燃烧的蜡烛放人,蜡烛熄灭,说明燃 烧需要与充足氧气接触(如图5所示).另一个同学做 了两支蜡烛一支罩烧杯一只不罩烧杯的对照试验,罩 上烧杯的蜡烛熄灭证明燃烧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如图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高温条 件下木炭不与足量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打开止水夹,向正在加热的试管中通入氧气.可以看到木炭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条件之二为与充足氧气 接触,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撤去酒精灯,向高温下的试管中通入氧气,木炭 燃烧;停止通氧气,木炭不燃烧,整个过程中玻璃制作2020年4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化学版• 53 •的试管始终不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三为物质具有可 燃性•3.2.4环节四:总结拓展提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学科价值.从 化学走向生活,养成从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现象的好 习惯.4创新意义本节课的使用废旧铁丝自制Y形架,食醋和小苏 打,蜡烛,烧杯等材料,实验材料在生活中容易寻找, 实验仪器易于制造,实验过程有趣,实验便于推广.学 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体验到探究的成功与乐趣,提 高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的创新实验中,实验 用品简洁明了,用木炭做实验,药品常见易得,产物不 污染环境,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将燃烧过程放在 试管中进行,安全可控,消除安全隐患;实验装置简 单,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可反复进行实验,节约 药品,提高效率;实验自身具有对比性.实验确实简单,改进的也只是…点点,呈现的是 教师和学生认真思考的过程,交流共享的勇气,批判 质疑的态度,创新探索的热情,凝聚着热爱生活,热爱 科学之心.5效果评价本节课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思维活跃,考虑问题的角度多样,开拓了教师的思路.本节课是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提前一周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生活用品设计实验证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空间和时间,实践了“学生主体”的理念.本节课有着开放的实验环境,采用不同办法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师保国.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以创新素养为 例[J]•人民教育,2017(Z l):47 -50.[3 ]朱清勇.创新设计实验呈现奇妙化学——沪教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视角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6(02) :81 -83.(收稿曰期:2020 - 01 -08)中考化学中有关共存题的群题技巧郭海珍(白银区武川新村学校甘肃白银730070)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溶液物质共存的条件;微观视角下离子不共存的条件的原理进行分析其中的隐含条件,并列 举历年中考题进行分析论述.物质在同一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离子在酸性或者碱性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物质或离子 能够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通过归类教学,能使学生对这类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关键词:共存;物质;离子物质在溶液大量共存的化学原理,是在溶液中两 种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气体,水或者沉淀.做题目 的时候只要将两种离子结合起来,看能否有沉淀,气 体或者水生成就可以判断了.如果有这些反应存在, 则视为不能大量共存.还要看清楚题目中是否有隐含 条件,例如,无色透明,p H大于7或者PH小于7.澄清透明与无色透明不一样,澄清透明意思是均一的溶 液,无色透明意思是没有颜色.物质共存是中考化学 的热点,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共存过 程中,涉及多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再加上 要对溶液酸碱性方面的综合知识,使共存过程综合性 强.学生普遍感觉做共存题比较难,基于以上考虑,就作者简介:郭海珍(1969 -),女,甘肃白银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完整版)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

(完整版)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
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目的:探究物质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原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约为240℃。

若同时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磷就会燃烧起来。

实验仪器、药品及用品:
大烧杯、硬质玻璃管、具支试管(两支)、镊子、刀子、药匙、白磷、红磷、气球、滤纸、热水等。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但是实验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 、铜片放在烧杯上通过热水的蒸气传热,传热效果较差,白磷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燃烧。

2 、向水中白磷通氧气时,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实验时需不断“追寻”白磷,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实验现象也不明显。

3、白磷燃烧产生的浓烟污染环境。

总之,该实验不能体现绿色化学实验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思与责任感。

为此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

实验的创新和改进之处:
1、将铜片改为具支试管放入热水中,传热快,节省时间。

2、通过鼓入空气,可控制试管内白磷的燃烧,视觉效果好,学生记忆深刻。

3、白磷和红磷通过具支试管分开,避免了白磷燃烧飞溅引燃红磷的现象。

4、水中的白磷放在金属圆柱体上,并套上玻璃管避免吹入氧气时,白磷四处游动。

实验效果:
实验评价:
1、该设计科学性强,安全可靠。

2、操作简单,节省时间。

3、解决了白磷燃烧的污染问题,可以很好地进行环保教育。

4、可以反复操作,且效果较好。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改进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课本上的有其不足之处:1、缺少对燃烧条件可燃物的探究。

2、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对教室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健康。

3、利用红磷做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总是不容易理解。

4、实验需使用铜片,铜片使用后表面被污染,很容易锈蚀,浪费金属资源。

针对不足将实验改进如下:实验教学目标: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酒精灯橡皮塞试管铁架台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白磷小石子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冷水热水实验过程:1.用镊子分别夹取小石子和小木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小石子不能燃烧,小木条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2.取两只试管编号为1、2,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向1号试管中加热水,放在试管架上。

2号试管塞上塞子放进装有热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1号试管中的白磷不能燃烧,2号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向一号试管中通氧气,观察,1号试管中的白磷也能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取小纸杯向其中加半杯冷水,点燃纸杯杯口,观察现象。

纸杯燃烧,到水面与杯子的交接处火焰熄灭。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实验说明1、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化繁为简,实验器材简单。

2、改进后的实验,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更不会影响师生健康,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

3、改进后的实验,节约药品和金属资源4、加深学生们对燃烧条件之一温度需达到着火点的认识,同时也为下面对灭火原理的理解打下基础。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共11张PPT)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共11张PPT)
目的:把两个铁夹不同角度焊接,能夹住两支大试管同时
伸入液体中,便于对比;两端焊上垫片,可防止铁夹滚动。
实验操作: 第一组
在两根玻璃棒上缠上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点燃。
棉花 蘸
酒精 燃烧 水 不燃烧
可燃物
实验操作: 第二组
把两粒干燥白磷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一支盛空气, 一支 盛二氧化碳,密封,同时放入热水中。
白磷冷水燃烧不燃烧热水白磷红磷燃烧不燃烧第三组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代替水隔绝空气避免操作不便和安全隐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探究“燃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条件”
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邓青松
教材实验
改进原因
1. “燃烧需要可燃物”这一重要条件没有探究。 2. 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易吹散白磷,操作不便;
白磷 空气
co2
燃烧 不燃烧
向co2中通入空气 白磷燃烧
氧气(或空气)
实验操作: 第二组
注意事项
2-3cm
1. “二号塞”密封时:长导管下端紧贴试管壁 ,距试管底2-3cm 2. 通入空气:长导管下端最好垂直对着白磷
实验操作:第三组
1. 两粒白磷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 2. 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入两支试 密封,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管中密封,同时放入热水中。
3.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比,得出燃烧与着火点的关系,加 深学生对这一关系的理解。
科学化 绿色化 实用化 趣味化
部分吹散的白磷浮在水面燃烧,存在安全隐患。 3. 白磷敞口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污染环境。
实验器材的改进与创新
1. 气球、导管、橡胶塞、胶皮管、玩具气筒、弹簧夹组装
目的:方便密封大试管,在密封的大试管中进行探究,安全、

燃烧教案及反思

燃烧教案及反思

燃烧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燃烧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概念2. 燃烧的条件3. 燃烧的实验操作4. 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安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燃烧实验的操作。

2.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烧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燃烧的应用和安全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燃烧的概念:讲解燃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特征。

3. 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并通过实验验证。

5. 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安全:分析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燃料、照明等,并强调安全意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燃烧教案一、燃烧的概念1.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 特征:发光、发热、气体和固体。

二、燃烧的条件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与氧气接触。

3. 达到着火点。

三、燃烧实验操作2. 实验注意事项: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四、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安全1. 应用:燃料、照明、加热等。

2. 安全:注意火源管理,预防火灾。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燃烧概念和燃烧条件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燃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措施——以“探究燃烧的条件”为例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措施——以“探究燃烧的条件”为例

案例采撷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措施———以“探究燃烧的条件”为例文|张雪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验不仅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验教学,还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实验教学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操作、记录实验现象,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把实验过程简化甚至省略掉,这样的实验失去了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不敢实验”的现象,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不敢做实验或者不敢做有风险的实验。

(二)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如一讲到实验,就先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还有些教师甚至让学生直接开始操作,只注重学生的操作步骤,忽视了化学实验的目的。

(三)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就是演示实验,没有真正了解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直接把化学教材内容通过直接讲解照搬到课堂上,忽视了实验教学,缺少对化学教材的深层次挖掘,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化学实验教学思路在讲解新知之前,教师可以播放微课短视频,结合视频内容,对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红磷和白磷探索燃烧的三要素,并针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中学科学实验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

中学科学实验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

导言在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燃烧条件的探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学生掌握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学科学实验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的过程和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实验目的1、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2、掌握如何控制燃烧的条件;3、掌握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实验器材烧杯、硫酸铜、铁棒、火柴、酒精灯、试管架、试管夹、打火机。

实验步骤1、取一只烧杯,加入适量的硫酸铜;2、取一根铁棒,加热到红热状态;3、将铁棒放到烧杯中,注意观察;4、拿出火柴点燃酒精灯,制造出需要的温度;5、用试管架和夹子取出一根铁棒,两端用火柴点燃;6、将铁棒的一个燃烧端移动到烧杯内,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1、硫酸铜颜色改变;2、铁棒慢慢变红,直至红热状态;3、当铁棒被放到烧杯中时,铁棒和硫酸铜开始剧烈反应,产生了燃烧现象。

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我们依次控制了燃烧的各个条件,比如温度、氧气、燃料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在第一步中,我们加入了硫酸铜,为实验奠定了基础。

硫酸铜作为催化剂,可以促进燃烧的发生。

在第二步中,我们将铁棒加热到红热状态,使铁棒达到燃烧的温度要求。

在第三步中,我们将铁棒放到硫酸铜中,铁棒和硫酸铜之间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当铁棒和硫酸铜产生化学反应时,燃烧就发生了。

实验意义1、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2、深入学习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从而更好地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结通过这次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燃烧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充分锻炼了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实验室安全意识。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相信让学生们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初级中学校周良建
【课标要求】
能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等实验探究方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3.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学习运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法,并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验证燃烧的条件。

4.通过对燃烧和灭火相关知识的再认识,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加深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表面皿、酒精、水、薄铜片、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对比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
实验活动3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思路
1.明确影响因素: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步骤:
满足所有因素进行实验→排除某一因素进行实验→对比两个实验现象→得出影响燃烧的某一因素二、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插入盛有适量水的塑料瓶内)再加入少量白
磷于试管内,塞上一端可鼓入空气的橡皮塞,
2放021/3入/9 热水中,白磷燃烧。
8
❖ ⑤待白磷熄灭后,间断式地鼓入空气。
❖ ⑥往玻璃管内鼓入氧气
❖ 方案二:
❖ ①取出装有红磷的试管,擦干表面的水,套 上导管(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适量水的塑 料瓶内),塞上一端可鼓入空气的橡皮塞, 于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磷燃烧,
1、可直接验证燃烧的三个 ❖ 条件的关系 :需同时具备 ❖ 2、也可取代教材中的实验 ❖ ——[实验7-1](教师只需 ❖ 设计相关的讨论题即可)
2021/3/9
11
7、自我评价
❖ 该设计科学性强、安全可靠; ❖ 操作简单、花时短; ❖ 解决了白磷燃烧的污染问题,可很好地
进行环保教育; ❖ 可反复操作,且效果好; ❖ 便于教学。
2021/3/9
12
❖请大家多多指导!
❖谢谢!
2021/3/9
13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2021/3/9
14
宜章县麻田镇学校初中部 黄四军
2021/3/9
1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和灭火》中有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 ——[实验7-1] 是学生认知可燃物燃烧条件的重要探究实验。
2021/3/9
2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2021/3/9
3
实验的不足之处:
❖ ①铜片上的白磷要燃烧,所需时间较长。
❖ ②金属片上即使放少量的白磷,燃烧产生 的白烟也会造成污染。
❖ ③白磷燃烧飞溅时易引燃金属片上的红磷, 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 ④水中的白磷吹氧气时,会四处游动,操
作起来很不方便。花的时间长,却很难看
到明显现象。
2021/3/9
4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 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 ①将铜片改为具支试管放入热水中,传热 快,节省时间。
❖ ②通过鼓入空气,可控制试管内白磷的燃 烧,视觉效果好,学生记忆深刻。
❖ ③白磷和红磷通过具支试管分开,避免了 白磷燃烧飞溅引燃红磷的现象。
❖ ④水中的白磷放在金属圆柱体上,并套上 玻璃管避免了吹氧气时,白磷的四处游动。
2021/3/9
5
4、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原理:
❖ 即燃烧的条件: ❖ ①可燃物; ❖ ②空气(或氧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 最低温度(着火点)。
2021/3/9
6
装置说明:
2021/3/9
7
方案一: 5、实验过程
❖ ①往大烧杯内倒入约300ml热水,盖上塑料盖
❖ ②取一支具支试管,加入少量红磷,放入热水 中;
❖ ③把玻璃管的一端套上金属圆柱体,放入热水 中,并加入少量白磷,塞上一端可鼓入氧气的 橡皮塞;
❖ ④取另一支具支试管,套上导管(导管的另一
❖ ②待红磷熄灭后,间断式地鼓入空气。
2021/3/9
9
6、实验效果
❖ (1)方案一③④:试管内 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说明可燃物燃烧要达到 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 (2)实验⑤白磷时燃 说明可燃物燃烧 要空气
2021/3/9
时灭, 需
10
❖ (3)实验⑥白磷剧烈燃烧, ❖ 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 (4)方案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