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五、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一、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和医学团体
(一)《普济方》
(二)《古今图书集 . 医部全录》 (二)《医宗金鉴》
橚:s ù
一、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和医学团体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 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 《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
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
明·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号 东皋。祁门人(今安徽歙县) 出身于诗书之家,父、祖俱业儒。早 年攻举业,因苦学失养,体弱多疾,遂 改攻医。 著有《古今医统大全》100卷,
《医学入门捷径六书》6卷。
一、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和医学团体
徐氏居京师,任职太医院,治病以救人为先。
徐氏是我国民间医药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发起人和
第五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明—清.鸦片战争前) (公元1368-1840年)
明清文明发展概况
1. 文学与哲学 文学——“八股文”制度、“文字狱”,古典小说(明清· 《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
梦》)
哲学——唯心(理学)与唯物斗争 2. 科学技术与文化 郑和七下“西洋” 西方传教士利马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先后来中国,带来了西方 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机械等知识 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对农业科技贡献突出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总结手工业技术专著 大型类书的出版 《永乐大典》:古代中国最大类书,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现存古代规模最大、用处最广的类书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绪论
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
二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
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
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
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一周代至三国时期
1周代出现了医学分科
2春秋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药物麻醉
3《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4三国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全身麻醉药
二晋代至唐代
1晋《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
2南北朝《僧深集方》载有“五瘿丸”是最早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载
3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肠吻合手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还记载了结扎血
管止血等等
4唐开创了世界最早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编撰颁行了世界上第一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三宋代至元代
1宋开办了世界上最早药局管理药事制剂管理的和剂局,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的药材
所,销售药物的卖药所以及慈善机构的惠民所
世界最早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
发明了世界最早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2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
四明代至清代
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论(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18---30p)
一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
居住,衣着,食物与用火(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由原始舞蹈演化而
,导弓丨是来,婚配
二人们一般把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代,其端绪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三多种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医学史6
《 傅 青 主 女 科 》
傅青主刻 寒泉孤月 印
傅 青 主 立 轴
(四)儿科学
明清时期,儿科诊断水平日益提高,理论 系统日臻完善,特别是对痘疹防治得到医 家重视。
薛铠《保婴撮要》:共载病证200余种,疾 病后均附有验案,论病条目清晰,辨证详 尽,施治得当。 重视乳母对婴儿身体与健康的影响, 对后世颇有影响。
明 ·江瓘
《名医类案》
(二) 最早的医学杂志
清 《 吴 医 汇 讲 》
(三)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
“一体堂宅仁医会”
明代隆庆年间,徐春甫在北京建立我 国民间最早的学术团体; 宗旨:探讨医药学术
二、临证各科的充分发展
明清临证医学发展,首先表现在诊断学 方面:表现为四诊合参,重视问诊、舌 诊。
反温补派:
徐大椿《医贯砭》 陈修园《景岳新方砭》
温补派——薛己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 学术思想:脾肾并举,注重温补
代表作:《薛氏医案》
《内科摘要》——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 科”命名的医籍
温 补 派 薛 己
薛己
医书
温补派——张介宾
张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 学术思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
下卷为薛己增补了眼科医论以及部分眼科 方剂,如石斛夜光丸、磁朱丸、黄连羊肝 丸等,为后世医家推崇。
(五) 眼科学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以前)
1.原始社会的医药活动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依靠自然界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些初步的认识为中医药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文化的正式形成.
二、古代时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840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药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都对医学产生了影响。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两汉时期的医药发展
两汉时期,中医药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医院,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同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魏晋南W娥时期的医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葛
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他们的著作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医药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中医药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和演变,不断被完善和丰富。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和疗效,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一.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夏商时期。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进步,形成了与西方医学不同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
古代的中医药医学理论主要以《黄帝内经》和《难经》为代表,它们强调人体
与自然界的关系,阐述了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同时在药物的分类和应用上,中医药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疗效和特色。例如,以逍遥散治疗心痛,以小柴胡汤治疗暑湿之症,以大黄甘草汤治疗湿热。
在宋代,中医药经历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宋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编纂的
《千金方》成为了一部代表性的中药书,该书对药物的来源、制备工艺和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此外,众多的中药名家如陶弘景、李时中等也推动了中药的发展。
明代是中医药的鼎盛时期,名医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国乃至世
界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书总结了中国炼丹、医药等领域三千多年的历史成果和经验,并对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详细排序,成为了以后时期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二.中医药在现代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与西医结合的趋势逐渐明显。中医药
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方面中药提供了丰富的药源资源,许多中药成分已被研究出来,并运用到现代医学中。例如,中药中的大黄和三七可以防止血栓和抗肿瘤;当归和黄芪能够调整免疫系统;甘草可以调节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等。
中医的历史发展和传承
中医的历史发展和传承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世界公认为珍贵的宝藏。本文将从
中医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带领读
者一同探寻中医的魅力所在。
一、历史渊源
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中。《黄
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的奠基之作,其中系统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方法。古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更是中医史上的经典
之作,至今仍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医在不同朝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发展。
唐代是中医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还亲自颁布《脉经》,为中医理
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宋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总结了前人
医学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中医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整理和发展。著名医学家李时
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典籍,对中草药的分类和功效做
出了详细的描述,至今仍在广泛应用。清代郑板桥提出了“四气调神”、“五运六气”等理论,为中医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近代以来,中医在面临西医的冲击和挑战下积极探索变革。中医诊
疗技术不断完善,针灸、推拿、药膳等疗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同
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中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成为了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三、传承与创新
中医传承是一项持久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医者传承发扬。近年来,中医传统知识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承成为了中医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的中医院校加强传统中医知识的教学和培训,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
医学史第六章1-2
郑和远洋图 (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海洋当时称为西洋)
明中期后,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科学文化。明 朝一些封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在与之接触交往中 受到一定影响,译述一些西方科技、医学书籍。 如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将《几 何原本》前六卷译成中文。
徐光启(1562-1633)
明末著名科学家,第一个 把欧洲先进知识,特别是天文 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 近代科学先驱者。在数学、天 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 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意识形态
明初继续盛行理学,出现王守仁的“心学”。
心学主张“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一切事物的源和 理都是出自人们的心中。 否定实践作用,提倡冥思苦索的思辨主义。 其在教育方面有合理的主张,对儿童教育,应 “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王阳明行草手札
意识形态
著《景岳全书》为医学史上著名文献。
李中梓(1588—1655)
学术思想:
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 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阳阴并需,而养阳在 滋阴之上” 指出“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 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 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 丸主之。”
陈修园《南雅堂医书全集》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
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中医的发展历程
中医的发展历程
中医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医逐
渐从经验性知识体系逐步建立起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1. 上古时期: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程度较低,中医
的起步阶段就是一些简单的草药治疗和穴位按摩等方式,这些方法主
要是通过对自然规律、采集经验和观察治疗效果的方式积累经验。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发展,中医开始形成初步理论体系,伴随着道家、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医疗方法也逐步提高,各类治疗方法也开始逐渐多样化。
3. 汉朝时期:汉朝时期运用较为广泛的中医疗法主要是针刺和草
药疗法,此外也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治疗的医学专家,这些专家手法
娴熟,药性搭配合理,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疾病多样、病原体不清,逐渐形成
了以辨证施治为基础的中医思想观念,强调“辨病论证”、“治未病”、调节阴阳、和谐五脏的概念,这些理论观念不仅影响了后来的
中医理论,也促进了中药学、针灸学、精神病学、妇科学等各个领域
的发展。
5.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的医药史是中医药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
期有很多福建漳州人在全国各地设医馆、铺药铺,中医逐步成为了一
门科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唐朝名医孙思邈对中医做了许多新探索,
他的学说主张阴阳调和,提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癫痫等病症的方法,
为中医治疗脑神经病和精神病等领域开了先河。
6.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医发展进一步成熟。黄帝内经、
伤寒论等经典被各种门派加以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一批名医大师,并
成立了一些学术机构,如四明中药研究院,将各种方子系统化,一些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龚廷贤著《寿世保元》卷1介绍诊断、用药基 本知识,其余分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 诊治,对急救、杂治、灸疗及一些疾病预后 亦有论及。
龚氏对中风防治有见地:“中风者,俱有先 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 或手足少力,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 风之至。……当预防之,宜朝服六味地黄丸, 暮服竹沥枳术丸与搜风顺气丸,二药间服, 久而久之,诸病可除。”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完善的古代类书是清政 府诏修的《古今图书集成》其《医部全录》 多达520卷,约950万字。
清太医院判吴谦奉旨“御纂”《医宗金鉴》 90卷,是教材性普及性医学丛书。
明王肯堂辑、吴勉学校《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为较早汇刻的重要医学丛书。
嘉靖万历间名医徐春甫编集《古今医统大全》 100卷,达140万字,综合性医学巨著。
把卒中“中风”和外感“中风”区别开来, “卒倒”非风所致,“多由昏愦,本皆内伤 积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 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认为此证 主要由真阴亏损,元气虚脱所致,治疗“只 当培补元气为主”。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又字念莪, 著《医宗必读》,在李杲、薛已、张介宾影 响下,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和“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阳阴 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乙癸同源, 肝肾同治”等概括性论断。
医会宗旨在探讨医药学术,要求会员深入研究《内 经》《伤寒论》及四家学术奥秘,切磋提高医术, 精益求精,讲求医德修养,深戒循私谋利,会员间 直诚相待,批评帮助,团结互助。
中医ppt
儿童学的发展
• 薛铠《保婴撮要》:全书共载病症200余种,且论病条目清晰。 • 万全《万密斋医书十种》:万全认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 足,肾常不足。”且重视小儿脾胃的调理,一是“调母乳,节饮食”。 二是用药平和,攻补当填。他还主张“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 并力倡“攻补兼施,不可偏攻偏补”。 • 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该书以五脏为纲论述儿科各种疾病。 • 陈复正《幼幼集成》 • 其他儿科专著:龚信《古今医鉴》从症候上把麻疹和痘疹作了鉴别。
医事制度与卫生预防
• 太医院
• 太医院是国家医药行政管理机构,也是皇室医疗单位,负有国家医 学教育,医学人才选拔,祭祀名医,医官的任免与派遣等功能。并有 奉旨诊视皇族大臣疾病的任务。 • 1. 医学分科:明代太医院分为大方脉,妇人,伤寒等13科。于元代 相比,改变一些科,取消了禁科,且更适合临床需要。 • 明太医院要求御医各专一种,每科由一到数名御医或吏 目掌管,下属有医士或医生。 • 清代医学分科曾先后合并递减。 • (《素问》,《难经》,《脉诀》,《伤寒论》,《金贵要略》是太 医院医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清代以后增加了《医宗金鉴》为主要的教 科书和考试内容。)
•
•
3.明.清时期内科学的发展还表现在 不少医学家能兼取历家之长,吸取 家传经验,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 完善对疾病的认识,著成综合性的 医著。 4.这一学期内科学发展的另一特点 是有关虚劳证治的专书大量出现。 5.明清时期,外科.内科学均有明显 的进展,主要成就有三:(1)对 外科理论方面的探讨被日益重视, 形成了不同的流派;(2)发明了一 些外科手术与伤科医疗用具;(3) 关于麻风病好梅毒病认识和预治的 提高,并出现了最早的专著。
中国医学史整理详解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中国医学史重点(常存库版)
中国医学史1401100022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
《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记载了植物药50余种,多为后世常用药物。《山海经》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典籍,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
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创制于商代(传说为伊尹)
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五行的最早记载是《尚书.洪范》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少了手厥阴心包经。
2、外科尤为突出的《五十二病方》
3、《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
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共162篇。
主要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4、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2、《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作者有人认为是秦越人,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湿病,针灸治疗部分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源
远流长,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方法,对
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中医的起源说起,探讨其发展历程。
一、古代医学的起源
古代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据史书记载,中国古
代医学源于神农氏、黄帝、岐伯等神话传说人物。神农氏是中国医学
的创始人,他亲自尝百草,创立了草药的分类和运用规律;《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秦汉以来,成为我国医学的典范,
广为传颂。岐伯《岐伯内经》记载了古代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后世
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的演变
中医的演变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脏腑学说逐渐
确立,医学理论逐渐完善;隋唐时期,医学教育逐渐兴起,学术交流
日益活跃;宋元明清时期,中医渐趋成熟,医学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名家学者纷纷亮相,推动了
中医的发展。
三、近现代中医的发展
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中医在一段时间受到挑战,但
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中医再度受到重视。建国后,我
国开始着手对中医进行系统整理和发展,相继出台了《中医药保健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促进了中医的传承和创新。现如今,中医在国际上
也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中医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起源和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学术的传承和创新,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希望中医在未来能够继续传承发扬,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
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PPT
24
❖ 针对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 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及 “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主张温补肾阴 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创左归丸、右归 丸以代替六味丸和八味丸,加强补肾之力, 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有滥用温补方 剂的偏向。
医学PPT
22
❖ 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脾胃论影响,注重脾胃虚 损证,又受王冰、钱乙的影响,重视肾中水火与脾 胃的关系,因而注重温补,脾肾并举,以补中益气 丸和肾气丸为治。
❖ 兼通内、外、妇、儿、眼、口齿等科,很多医著后 被编辑为《薛氏医案》。
医学PPT
23
❖ 张介宾(约1563—1640年)字景岳,又字会卿, 号通一子,浙江山阴(今属绍兴)人。青年从戎 幕府,中年后再度“肆力于轩歧“。
医学PPT
15
医学PPT
16
❖ 《吴医汇讲》内容广泛涉及医学各领域,不 拘体裁。重新意,“发前人所未发”。提倡 学术民主,选文不以年资分先后,按来稿早 晚定次序。
❖ 《吴医汇讲》及时推出有学术价值的文章, 叶天士《温证论治》,促进温病学说交流发 展。集中反映了江南尤其常州地区医家经验 以及疫病流行与治疗情况。
10
医学PPT
11
医学PPT
12
❖ 楼英《医学纲目》李梴《医学入门》等属全 书中有影响者。
❖ 薛已《薛氏医案》16种,汪机《汪石山医书》 8种,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10种,沈金鳌 《沈氏尊生书》陈修园的《南雅堂医书全集》 属著名医学丛书。
❖ 明清医案著作渐多,著名的汪机《石山医案》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最有影响。
医学PPT
8
❖ 宋代医书以官刻官修为主,明清以民间私家 刻本(或有官宦资助)为主,少量官刻官修 御纂。
❖ 藩府刻本质量高,如朱肃主持编纂《普济方》 收方61739首,集15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 是古代最大方书。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完善的古代类书是清政 府诏修的《古今图书集成》其《医部全录》 多达520卷,约950万字。
❖ 诊断学方面,重视问诊与舌诊。 ❖ 李梴《医学入门》指出,初学医必先学会问
诊,并列举应问事项55条; ❖ 张介宾《景岳全书》特设“十问篇”专讲问
诊,并编成《十问歌》。
医学PPT
20
❖ 随着温病学说形成,舌诊也被重视,舌苔白、黄、 燥、腻渐定为诊断寒证、热证、伤津、湿痰重要指 征。
❖ 脉学方面注意同类异脉鉴别,李时珍《濒湖脉学》 把27脉中同类异脉鉴别点和各脉象主病,编成歌诀。
医学PPT
13
医学PPT
14
最早的医学杂志
❖ 十八世纪末苏州医家唐大烈编辑《吴医汇 讲》。从乾隆五十六年(1792)至喜庆六年 (1801)逝世停刊,连续10年将苏州、无锡、 常熟、太仓等地医家文章结集,先后出版 《吴医汇讲》11卷,合订为一册,共41位作 者94篇文章,为我国最早医学杂志性质刊物。
7
第一节 传统医学的成熟与昌盛
一、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学术团体
明清时期,医书种类日趋丰富,呈现四个特点:
❖ 尊经复古思想影响,对《内经》《伤寒论》经典 注释著作大量出现。
❖ 大型综合性著作纷纷出现。
❖ 大型类书、全书、丛书先后刊刻问世。
❖ 医书由博返约,出现许多小型普及性著作,如药 性赋、汤头歌诀等。
医学PPT
2
医学PPT
3
医学PPT
4
❖ 封建社会后期,国家长期统一稳定,封建经济高度 发展,文化科学成就推动中医学发展至鼎盛时期。
❖ 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丰富和成熟,产生一批综合 性著述和集古代医学大成的成果,成为我国古代 医学发展的高峰。
❖ 明代造纸业和印刷术进步,为医书大量刊刻,尤 其大型医书印刷创造条件,医著如雨后春笋。
医学PPT
9
❖ 清太医院判吴谦奉旨“御纂”《医宗金鉴》 90卷,是教材性普及性医学丛书。
❖ 明王肯堂辑、吴勉学校《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为较早汇刻的重要医学丛书。
❖ 嘉靖万历间名医徐春甫编集《古今医统大全》 100卷,达140万字,综合性医学巨著。
❖ 明万历年间王肯堂编撰《证治准绳》广涉各 科。
医学PPT
❖ 鉴于有医家仅凭脉象诊病,明、清不少医籍强调四 诊全面应用的必要性。
医学PPT
21
(一)内科学
❖ 明代温补派医家薛已、张介宾、赵献可等针对刘完 素、朱震亨主张展开论争,强调温补肾阳养生治病 重要性,反对寒凉攻伐肾阳。
❖ 薛已(1488—1558年)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人。 医学世家,造诣较深,著述甚多。著《内科摘要》, 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医学PPT
18
❖ 提出22项会款,即诚意、明理、格致、审证、 规鉴、恒德、力学、讲学、辨脉、处方、存 心、体仁、忘利、自重、法天、医学之大、 戒贪鄙、恤贫、自得、知人、医箴、避晦疾。
❖ 从治学内容、方法、态度到医家思想素质、 道德品质、处事接物方法、对待患者态度等, 都有具体规定。
医学PPT
19
二、临证各wk.baidu.com的充分发展
医学PPT
17
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
❖ 隆庆二年(1568)或稍前,徐春甫在北京建立我国 最早的民间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 时徐客居京城,“……集天下之医客都下者立宏宅 仁医会”,先后参加者46人,来自安徽、江苏、河 北、湖北、四川、福建等地名医。
❖ 医会宗旨在探讨医药学术,要求会员深入研究《内 经》《伤寒论》及四家学术奥秘,切磋提高医术, 精益求精,讲求医德修养,深戒循私谋利,会员间 直诚相待,批评帮助,团结互助。
第六章 中医学的 鼎盛与创新
明-清·鸦片战争前 (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
医学PPT
1
[目的要求] ❖ 了解中医药学在传统方向上继续积累新经验,
高度成熟;而在药物学、温病学、解剖生理 学方面出现了革新的趋势。 [内容要点] ❖ 社会背景和文化状况 ❖ 传统医药模式的惯性发展 ❖ 医药学的革新成就 ❖ 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医学PPT
5
医学PPT
6
❖ 清出现“乾嘉考据学派”,影响中医学古 代经典著作研究热潮,也压抑了医学创新 精神。
❖ 明末清初西方科学技术随传教士进入中国, 知识分子始接受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后满清统治者闭关锁国,阻碍了外来文化 传播。
❖ 中医学在明清已进入全面、系统、规范的 总结阶段。
医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