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MSTP关键技术专题
MSTP是多业务传送平台
MSTP是多业务传送平台(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又别称(MSPP,NG-SDH)。
它是以SD H平台为基础,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的技术。
MSTP完整概念首次亮相于1999年10月北京国际通信展。
2001年底,信产部委托华为公司主笔起草了MSTP的国家标准,该标准于2002年11月经审批之后正式发布。
2003年3月开始,由北京权威机构组织了MSTP互通性测试。
RPR是弹性分组环(Resilient Packet Transport Ring) Resilient Packet Ring 。
它是一种新的链路层协议。
从1999年开始由IEEE 802.17工作组对其进行标准化。
RPR是一种基于环形的带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吸收了以太网的经济性和SDH的多种保护机制以及快速的倒换时间的优势。
在这里首先要声明的是,MSTP本身不是一种全新的网络,而是SDH的发展和延续。
众所周知,SDH原本是为传输话音业务而设计的,SDH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所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占据了非常大的份额。
有机构指出,在2001年时语音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为60%,而到2006年则为46%。
以北美市场为例,2001年到2006年,语音服务将由接近70%降低到52%左右,而SDH又是支持话音业务的最成熟最广泛的传输技术。
所以,取代SDH设备是要花费运营商无法承受的金钱。
所以从金钱上来讲,MSTP就已经注定了它作为SDH延续或发展的性质。
MSTP的兼容性是它最大的优点。
一方面它支持各种速率从155Mb/s到10Gb/s甚至更高的各种速率话音业务,同时它又提供ATM处理、Ethernet透传以及Ethernet或RPR的L2交换功能来满足数据业务的汇聚、整合的需要。
MSTP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1年国内行业标准《基于SDH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中已经包含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对二层交换的支持。
MSTP关键技术总结(个人整理和心得)
3.L2 交换模式:透传与交换
一个 WAN 口——一条 VCG(预先设定了路由和带宽) ;一个 LAN 口——FE/GE 口 以太网的透传模式:类 E1 专线,不需知道 MAC 地址,FE 端口与 VCG 为一对一映射 (不考虑保护) ,其映射关系通过网管固化。MSTP 专线对于业务终端设备来说只是一条透 明通道。第一代 MSTP 只支持透传,缺点在于:汇聚节点耗用 LAN 口数过多;不提供以太 网业务层保护;支持的业务带宽粒度受限于 SDH 的虚容器,最小为 2Mbps;不提供不同以 太网业务的 QoS 区分;不提供流量控制;不提供业务层(MAC 层)上的多用户隔离。第一 代 MSTP 在支持数据业务时的不适应性导致了第二代 MSTP 解决方案的产生。 以太网的交换模式:第二代 MSTP 以支持二层交换为主要特点。MSTP 交换板卡=二层 交换机,可识别 MAC 地址,实现任意端口(包括 LAN 口和 WAN 口)到任意端口的转发。 可以在 LAN 口和 WAN 口之间实现基于以太网链路层的数据包交换。多个以太网物理接口 可以对应一个 VCG(称为共享) ,一个以太网物理接口也可以对应多个 VCG(称为汇聚) 。 汇聚用于主站的 MSTP,汇聚多个端站的专线,在同一个 FE 接口上送主站。共享用于在站 里没有其他汇聚交换机时,汇接不同业务终端,送往同一个目的地。 下图示例了两种模式的区别:透传模式,调度中心的 MSTP 板卡需占用 6 个 FE 口,而 在交换模式下只需占用 2 个 FE 口,但传输网络开的带宽都是 6 条。同理,如同一远动端站 要同时送往多个调度端的远动主站,在交换模式下也只需 1 个 FE 口,通过 MAC 地址区分 信道, 这个场景比较多。 我认为需要开传输网专线、 两端没有交换机时时用交换模式比较好, 而承载调度数据网/综合数据网链路时用透传模式即可。 交换模式下的 MSTP 和以太网交换机一样,支持 VLAN 和 STP 等功能。
MSTP和SDH
第二代MSTP:MSTP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是指在一个或多个用户以太网接口与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基于SDH虚容器的点对点链路之间,实现基于以太网链路层的数据帧交换。
第三代MSTP:在数据业务和传输虚容器之间引入智能适配层(1.5层)、采用PPP/LAPS/GFP高速封装协议、支持虚级联和链路容量自动调整(LCAS)机制,因此可支持多点到多点的连接、具有可扩展性、支持用户隔离和带宽共享、支持以太网业务QoS、SLA增强、阻塞控制,公平接入以及提供业务层环网保护。
传统SDH技术来承载数据业务的网络通常是通过PoS将数据包映射到SDH的V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该方式实际上是在使用基于传输设备的一种点到点的“专线”,要求预先确定带宽,大多数业务量以E1、E3、STM-1/4的粒度以专用“管道”形式进入网络。
针对以太网数据具有突发和不定长的特性,引入中间智能适配层(1.5层)、采用PPP/LAPS/GFP高速封装协议、支持虚级联和链路容量自动调整(LCAS)机制,完成以太数据封装,实现到SDH VC的帧映射。支持多点到多点的连接、具有可扩展性、支持用户隔离和带宽共享、支持以太网业务QoS、SLA增强、阻塞控制,公平接入以及提供业务层环网保护。
MSTP是基于SDH的多业务传输平台,从各厂商商用的MSTP看,除了具有SDH功能外,还具有Ethernet功能和ATM功能。伴随着电信网络的发展,MSTP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对以太网业务的处理上,共经历了从支持以太网透传的第一代MSTP、支持二层交换的第二代MSTP和当前支持以太网业务QoS的第三代MSTP三步。
MSTP、SDH+ATM、OTN、RPR四种技术的比较
MSTP、SDH+ATM、OTN、RPR四种技术的比较以下是我对四种常用于轨道交通传输组网技术的比较分析,不正之处欢迎指出,大家一起讨论:a)MSTPMSTP技术自问世以来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它继承了SDH的一切优点,并与接入技术配合,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承载业务的特性要求。
MSTP技术具有下列特点:可以兼容PDH的网络体系,支持多种物理接口。
简化网络结构,支持多协议处理。
如:PPP、ML-PPP、LAPS、GFP等。
支持以太网业务透传、二层汇聚、二层交换,可实现对以太网业务的带宽共享以及统计复用、带宽管理和环路保护功能。
支持VP-Ring保护,可以和SDH的通道保护和复用段保护协同处理。
传输的高可靠性和自愈保护恢复功能。
MSTP继承了SDH的各种保护特性,实现99.99%的工作时间、硬件冗余、小于50ms的通道保护恢复时间,这些对提高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具有622M、2.5G和10G平滑升级、扩容能力,并可与波分复用技术相结合,满足用户更大的带宽需求。
高度多网元功能集成,有效的带宽按需分配、管理。
支持弹性分组环(RPR)和多协议标志交换(MPLS)等新技术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是永恒的,随着弹性分组环(RPR)、多协议标志交换(MPLS)等新技术在MSTP平台上的应用日趋成熟,MSTP技术在网络保护、带宽按需分配、流量控制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第三代MSTP技术最明显的特点是引入了RPR over SDH,以及引入MPLS保证QoS并解决接入带宽公平性的问题,支持虚级联和链路容量自动调整(LCAS)机制,支持多点到多点的连接。
综上所述,MSTP技术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通信网络和业务的综合化和一体化。
既简化了网络层次,提高了带宽的使用效率,又降低了通信系统的运营维护成本,可供选择的厂家较多,主要有阿尔卡特、马可尼、ECI、朗迅、北电网络、泰乐、中兴、华为等。
MSTP 技术已经成为轨道交通通信网传输系统制式的选择之一。
MSTP技术及其在WCDMA本地传输网中的应用
、
前 言
术革 新 , 是对 已 有成 熟 技 术 的组 合 应 用 和 优 化 , 正 是 MS P的生 命 而 这 T
20 0 9年 , 中国迎来 了第三代 移动通信 ( G) 3 网络的大 规模建设 时 代 , 大运营商都将 3 各 G建设作 为 自己的首要任 务 , 同时也将 3 G业务 作为 自己的第一 品牌来推广, 消费者期盼已久的 3 G大规模正式商用 已 指 日可 待 。 作为移动通信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输 网络 的好坏直接影响 着 无 线 网 络 质量 、 务 质 量 以及 移 动 运 营 商 的成 本 。 由于 3 服 G业 务 网 包 含语音 、 数据 和多媒体业务 , 因此网络在不同的区域和发展阶段有着不 同的特性 , 虑到网络扩展性和灵 活性 , 考 多业务传输 平台 ( T 被认 MS P) 为是 比较 理想 的组 网选 择 。本文 首 先 简 单 介 绍 了 MS P的 关键 技 术 , T 然 后 以苏州联通 WC MA本地传输网为例 , D 详细介绍 了 MS P技术在 3 T G 传输 网络中的应用 。 二、 T MS P技 术
科技信息
计 算机 与 网络
MS P技市及其在 WC MA本地传输网巾昀应用 T D
苏州职业 大学 成珏飞 中 国联通 苏州分公 司 毕 晓峰
[ 摘 要 ] T ( l— evc rnp rPa om) 基于 S MS P Mut Sri i eT asot lfr t DH 的多业务 传送 平台, 提供 T MD、 M、 AT 以太网业务的接入 、 处理和传 送 。本 文首 先 简要 介 绍 了 MS P技 术及 其 优 势 , T 然后 以具 体 组 网为例 介 绍 了 MS P在 W CDMA 本地 传 输 网 中的 应 用 。 T [ 关键词 ] 多业务传输 平台( T M太网的二层交换 技术 、T D A M技术都已经十分成 熟 了 , 着 广 泛 的 市 场基 础 , 数 据 业 务 才 是 未 来 网 络 的 主 导 。 这样 看 有 但 来, 抛开现实去豪赌未来 的技术选择倾 向是不现实 的。MS P正好 满足 T 了“ 立足现状 , 放眼未来 ” 的战略 , 当前的 3 在 G传输 网技术 中是 比较好
MSTP概念详解
MSTP概念MSTP(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指,基于SDH 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除应具有标准SDH传送节点所具有的功能外,还具有以下主要功能特征。
(1)具有TDM业务、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接入功能;(2)具有TDM业务、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传送功能包括点到点的透明传送功能;(3)具有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带宽统计复用功能;(4)具有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映射到SDH虚容器的指配功能。
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节点可根据网络需求应用在传送网的接入层、汇聚层,应用在骨干层的情况有待研究。
城域网是当前电信运营商争夺的焦点,目前城域网组网技术种类繁多,大致包括基于SDH结构的城域网、基于以太网结构的城域网、基于ATM结构的城域网和基于DWDM结构的城域网。
其实,SDH、ATM、 Ethernet 、WDM等各种技术也都在不断吸取其他技术的长处,互相取长补短,即要实现快速传输,又要满足多业务承载,另外还要提供电信级的QoS,各种城域网技术之间表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2 MSTP工作原理MSTP可以将传统的SDH复用器、数字交叉链接器(DXC)、WDM终端、网络二层交换机和IP 边缘路由器等多个独立的设备集成为一个网络设备,即基于SDH技术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
基于SDH的MSTP最适合作为网络边缘的融合节点支持混合型业务,特别是以TDM业务为主的混合业务。
它不仅适合缺乏网络基础设施的新运营商,应用于局间或POP间,还适合于大企事业用户驻地。
而且即便对于已敷设了大量SDH网的运营公司,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分组数据业务,有助于实现从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的过渡。
所以,它将成为城域网近期的主流技术之一。
这就要求SDH必须从传送网转变为传送网和业务网一体化的多业务平台,即融合的多业务节点。
MSTP技术介绍
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专辑(一)本专辑内容提要:随着城域数据业务的高速发展,电信城域网正面临深刻的变革—既要保证传统电信业务的实现,又要确保基于数据通信的多业务的承载。
MSTP正是满足了电信宽带城域网迅猛发展的业务需求,才被电信运营商所认可。
本专辑摘录了一组有关MSTP技术发展动态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目录1、MSTP为城域网带来什么2、MSTP该用在哪里3、基于SDH的MSTP技术分析4、从城域传送网技术与组网策略看MSTP5、MSTP撑起城域数据业务的桥梁6、MSTP加速城域网盈利进程MSTP为城域网带来什么一、“城域裂缝”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宽带业务需求,人们投入大量的精力改造了用户侧的接入网,目前的各种宽带接入技术如xDSL接入、以太网接入、HFC 接入、LMDS接入等,都能够比较好地疏通接入网的瓶颈,具备提供各种宽带数据、视频、音频业务的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DWDM技术的广泛应用,长途干线网的容量正向着T比特级进军,核心路由器的处理能力也达到了T比特级,干线网的巨大传输容量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坚实基础。
但是,在接入网和干线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本地网的容量和接口能力都难以满足业务疏导、汇聚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城域裂缝”。
二、MSTP的使命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案来解决上述的“城域裂缝”问题,总的称之为MSPP(多业务提供平台,Multi-Service Provisioning Platform)。
在目前来说,MSPP主要包含三个流派:WDM流派、SONET/SDH流派、纯数据流派。
不论是哪一类的MSPP 技术,总的来说都具有多种业务承载能力集于一身的特点,而且容量普遍比较大,还有就是可解决网络的可靠性问题。
人们没有放弃目前的主流传输技术SDH,并对其作了各种改动,以期能够适应多业务的承载环境。
改动SDH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简化,另一个是增强。
简化的SDH在这里姑且称之为SDHlite。
中国联通运维人员岗位培训传输MSTP技术培训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联通运维人员岗位培训传输 MSTP技术培训
新一代SDH的演进背景
既可以在完全与时钟同步下,又可以在准同步工作。 支持保护倒换机制。 远程配置开创了网络的可控制性。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联通运维人员岗位培训传输 MSTP技术培训
MSTP设计的针对性
多业务接入 QOS能力 网络的快速配置 线路接口数量和交叉连接容量的增大 更为容易地实现网络速率的升级与拓扑的改进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联通运维人员岗位培训传输 MSTP技术培训
以太网点到点透传MSTP(第一代MSTP)
MSTP以太网接口的信号直接映射到SDH的虚容器(VC)中,进行点 到点传送
以太网透传租线业务 业务粒度受限于VC,一般最小为2Mbps 不能提供不同以太网业务的QoS区分 不提供流量控制 不提供多个以太网业务流的统计复用和带宽共享 保护完全基于SDH物理层,不提供以太网业务层保护
PPT文档演模板
为2Mbps 4)VLAN的4096地址空间使其在核心节点的扩展能力很受限制,不适合大
型城域公网应用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联通运维人员岗位培训传输 MSTP技术培训
以太网二层交换MSTP(第二代MSTP)
节点处在环上不同位置时,其业务的接入是不公平的 MAC地址的学习/维护以及MAC地址表影响系统性能 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只是针对点到点链路 多用户/业务的带宽共享是对本地接口而言,还不能对整
基于SDH的MSTP的系统模型
•PDH 接口 •ATM 接口
•以太 网接口
MSTP 技术简介
• 2.1 MSTP 概述 •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2.3 MSTP 设备及组网
返回
2.1 MSTP 概述
• 2.1.1 MSTP 技术的发展状况
• MSTP 的完整概念首次出现于 1999 年 10 月的北京国际通信展。 2002 年年底,华为公司主笔起草了 MSTP 的国家标准,该标准于 2002 年 11 月经审批之后正式发布,成为我国 MSTP的行业标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2)弹性分组环(RPR)。 • RPR 是定义的一种专门为环形拓扑结构构造的新型 MAC 协议,它
的内容是如何在环形拓扑结构上优化数据交换,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处 理环形拓扑上数据流的问题。RPR 环由两根光纤组成,在进行环路 上的分组处理时,对于每一个节点,如果数据流的目的地不是本节点, • 就简单地将该数据流前传,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性能。通过 执行公平算法,使得环上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公平地享用每一段带宽, 大大提高了环路带宽利用率,并且一条光纤上的业务保护倒换对另一 条光纤上的业务没有任何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4. 智能适配层 • 为了能够在以太网业务中引入 QoS,第三代 MSTP 在以太网和
SDH/SONET 之间引入了一个智能适配层,并通过该智能适配层来处 理以太网业务的 QoS 要求。智能适配层的实现技术主要有多协议标 签交换(MPLS)和弹性分组环(RPR)两种。 • (1)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 MPLS 是 1997 年由思科公司提出,并由 IETF 制定的一种多协议标 签交换标准协议,它利用 2.5 层交换技术将第三层技术(如 IP 路由 等)与第二层技术(如 ATM、帧中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 得在同一个网络上既能提供点到点传送,也能提供多点传送;既能提 供原来以太网尽力而为的服务,又能提供具有很高 QoS 要求的实时 交换服务。
城域光网络互联互通关键技术透视
城域光网络互联互通关键技术透视城域传送网发展概述随着城域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在保证传统TDM业务传送的同时,如何高效地传输数据业务是城域传送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系统很好地解决了TDM业务和数据业务混合传输问题,在各运营商城域传送网建设中,已经大量采用了MSTP技术。
第一代MSTP设备解决了数据业务在MSTP中“传起来”的问题,通过将IP/ATM业务捆绑成Nx2M或直接映射进VC4,独占VC4通道,实现点对点透传。
为了实现 SDH/ATM/IP混合传输平台中三种业务的灵活带宽分配,第二代MSTP 增强了原有SDH系统的交叉连接能力,提高了系统组网能力,支持了在TDM、 IP 和ATM之间的带宽灵活指配;实现了以太网的二层交换,支持以太网业务的带宽共享、业务汇聚及以太网共享环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端口和带宽的利用率。
但第二代MSTP技术在以太环网的公平处理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针对城域传送网建设需求,根据城域传送网业务开展特点,UT斯达康公司采用创新的体系结构和先进的芯片技术,成功开发了基于SDH的第三代MSTP光传输产品NetRing ,其涵盖了从STM-1 、STM-4 、STM-16到STM-64的所有产品。
NetRing在实现强大的多业务传输能力的同时,极大提高了设备集成度,具有很好的性能价格比,能为城域传送网建设的三个层面(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UT斯达康第三代 MSTP NetRing 系统通过MSTP平台中内置RPR的处理功能,实现了以太网带宽的统计复用、带宽公平分配,从而对数据业务具有更好的支持能力;采用GFP的封装格式大大提高了数据封装的效率,并可实现不同厂家间的数据业务互联;通过LCAS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带宽的动态分配,可以根据业务流量对所分配的虚容器带宽进行动态调整,而且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不会对数据传送性能造成影响;通过UT斯达康智能网络管理系统OMC-O实现TDM和数据业务的统一管理,很好实现了业务的端到端配置。
MSTP技术在电网通信中的应用
由于 当前 湖 北 电 网 中大部 S H 设 备 支持 第 二 D
代 MS P技 术 , T 只能 实 现 L 2的交 换 , 能 实 现 路 由 不 的功 能 , 这样 相对 限制 了业 务 的 范 畴 。作 为 电力 系
基 于 以太 网链 路层 的数据 帧交 换 。 当前 湖 北 电网省 级、 地级 的主 流 S H( 2 以上 ) 备均 能 支持 第 D 62M 设
统 的专用 数据 网 络 , 如无 跨 企 业 、 网域 的连 接 , 跨 性 能 良好 的 L 2交换 也 能满足 大部 分业 务 的需求 。
实 际 中的 MS P应 用 主要应 集 中在城 域 网实 现 T
中实现 企 业 网络 边 缘 节 点 到 中心 节 点 的业 务 汇 聚
线业 务 时 , 由于 业 务 粒 度受 限于 V 一 般 最 小 为 2 C,
Mbts i/ 。
() 4 数据 网 内 的业 务 类 别 不 适 应 广 域 网 应 用 , 要 需
相对 集 中 。
第 二代 MS P技 术 的特点 是 支持 以太 网二 层交 T
换 。它 是在一 个或 多个 客户 以太 网接 口与一个 或 多 个 独立 的基 于 S H 虚容 器 的点 对 点 链 路 之 间 实现 D
1 MS P技 术 综 述 T
1 1 MS P的发展 和 技术特 点 .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 MS P依 附 在 S H 上 运 行 , 运 行 具 有 T D 其 S H 的典 型特 征 , D 同时也 能具 有 S H 的各种 优势 : D
第 一代 MS P技 术 的特点 是 提供 以太 网点 到点 T 透 传 。它是将 以太 网信 号 直 接 映射 到 S H 的 虚容 D
浅谈MSTP技术
( 1山西省 电力通信 中心 山西太原 0 0 0 ; 3 0 12山西鲁晋 王曲发 电有限责任 公司康保风 电分公 司 山西潞城 0 7 0 ) 4 5 0
摘 要 : 述 了 MS P技 术 的 引入 、 念 、 阐 T 概 发展 阶段 , 绍 了 MS P技 术 的 原 理 、 点 及应 用 。 介 T 特 关键词: T MS P原理 特点 应用
随着 I P数据 、 话音 、 图像等 多种 业务传 送 需求 的不 断增 长 , 电 力系统 中原 有的 以承载 话音 为主要 目的城域 网在 容量 以及接 口能 力 上都 已经 无法 满足 业务 传输 与汇 聚 的要求 ,通过 时 隙映射 和交 叉 连接 功 能 以及 端 到端 的质量 保证 机制 的 S DH 承 载 网 已不能满 足 以包 交换 为传 送机 制 的 I P数据 业 务 的大幅 度 、 速 发展这 一需 高 求 。现代 城域 网建 设 的一 个主要 的 出发 点就 是要求 城域 网 能够很 好 地支持 多种业 务类型 , 不但 能支持传 统 的业务… . 音业 务 , 话 而且 还 要 能支持 新兴 业务… . 数据 业 务 。业 务传 送环 境 的 巨大变化 , 使 得 MS P的概念 出现 了 , T ( l Sri r sot l fr T MS P Mut ev eTa pr Pa o i . c n t m) 基于 S H的 多业 务平 台 ( 于 S D 基 DH的 多业务 节点 ) 术应运 技 而生。 T ( MS P 多业务传 送 平 台) 术对 S 技 DH进 行改造 , 问题 解决 将 在 网络 的边 缘 ( 入端 ) 使 I 接 , P业务 在 S H 网络 中也 能有 良好 的 D 通 过性 , 这样 不仅 可 以使现 有的 网络资源 得 到更 为合理 的利 用 , 而 且 S H本 身具有 的一 些特 性也 可 以弥补 以太 网 的一些 不足 , D 例如 O s问题 。它有 别 于传 统的 S H 设备 。从 网络 定位 上讲 , T o D MS P 应 处在 网络 接入 部分 , 用户 侧一 向不 同的业 务接 口, 面 网络侧— — 面 向 S H传输 设 备; 象 的讲 , T 就象 一个 长途 客/ D 形 MS P 货枢 纽站 , 如 何有 效 的将客 货分离 , 照不 同的需 求安 全 、 按 快捷 的运送 到 目的 地 , 其追 求 的 目标 。 是 以 S H为基 础 的多业 务传送 平 台( T ) 备 , D MS P设 国外称 为多业 务提供 平 台( P ) 下一 代 S N T S H。 T Ms P或 O E / D MS P设备 , 首先 是 融 合 了最 新 的 S H( D 和 I 数据 ) 术,它还可 以方便 地引入 D T M) P( 技 WDM 技 术 。 以, T 所 MS P它 融 合了最 新 的 T M、 D I P数据 和 WD M ( 电路 、 组和 光域) 方面 的技 术 , 即 分 三 它既 能与 已大量 建成 的 S DH 网络 兼容又 能使 现存 的 网络 升级 , 使之 以一 套 网络 即能提供 先进 、 宽带 、 高收益 的 业务 ( 、 I 数据 、 音 、 P 语 图像 等 ) 。MS P技术 的发展 T 主要 体现 在对 以太 网业 务的 支持 上 , 以太 网新 业务 的 Q S要求推 o 动着 MS P的发 展 。 T 一般 认 为口 MS P技术 发展可 以划分 为三个 T 阶段 : 第一代 MS P的特 点是提 供 以太 网点到 点透 传 。 T 它是 将 以太 网信 号直 接映射 到 S H 的虚 容 器 ( ) D vc 中进 行 点到 点传送 。 由于 业务 粒度 受 限于 V 一 般最 小为 2 is C, Mbt 口因此 , 一代 MS P / 第 T 还 不能 提供 不 同以太 网业 务 的 Q s 分、 o区 流量 控制 、 多个 以太 网业 务 流 的统计 复用 和带 宽共 享 以及 以太 网业 务层 的保护等 功 能 。 第 二代 MS P的特 点是 支持 以太 网二层 交换 。 是在 一个 或 T 它 多个 用户 以太网接 口与 一个 或多 个独 立 的基 于 S H 虚容 器 的点 D 对 点链路 之 间实现 基于 以太 网链 路层 的数据 帧 交换 。相对 于第 一 代 MS P 第 二代 MS P做 了许 多 改进 , T, T 它可提 供 基于 823 0. x的流 量控 制 、 多用户 隔离 和 V A 划 分、 LN 基于 S P的 以太 网业 务层 保 T 护 以及基 于 8 21 0. p的优 先 级转 发等 多项 以太 网方面 的支 持 。 目前 正在 使 用的 MS P产 品大 多都属 于第 二代 MS P技 术 。但是 , T T 与 以太 网业务 需求相 比, 第二 代 MS P 然存 在着 许 多的不 足 , T仍 比如 不 能提 供 良好的 Q s支持 ,业 务带 宽粒度 仍 然受 限于 VC o ,基 于 S P的业 务层 保护 时 间太慢 , L N 功能 也不 适合 大型 城域 公 网 T VA 应 用 , 不能 实现环 上不 同位置 节点 的公平接 入 , 于 8 2 x 还 基 0 . 的流 3 量 控制 只 是针对 点到 点链 路 , 等 。 等 最 近才 出现 的第 三代 MS P的特 点 是支 持 以太 网 Q0 。 T S 在第 三 代 MS P中 ,引入 了 中间的智 能适 配层 、通 用成帧 规程 ( F : T G P G n r a n rc d r) e ei F mi P o e ue高速封 装 协议 、 cr g 虚级 联和 链路 容量 调整 机 制 (C S L A )等 多项 全新 技术 。第三 代 MS P是 以 V T C虚级 联 , G P C S和 R R 为特 征 的 。VC虚级 联更 好地 解决 了与传 统 F ,L A P S H网互联 的 问题 , D 同时提高 了带 宽的利 用率 ; F 提 高 了数据封 GP 装 的效 率 , 加健 壮可靠 , 更 多物理端 口复 用到 同一通 道减 少 了对带 宽的需 求 , 持 点对 点和 环 网结构 , 实现不 同厂家 间的数据 业 务 支 并 互 联 ;C S 大提高 了 以太 网一层 透传 的业 务可靠性 和带 宽的利 LA 大 用 率 :P R R解决 了基 于以太 网二 层环 的公平 接入和 保护 的 问题 , 并 通过 双 向利用带 宽大 大提 高 了带 宽利用 率 。因此 ,第 三代 MS P T 可支 持 Q S 多点 到多 点的连 接 、 户 隔离和 带 宽共享 等功 能 , o、 用 能 够实现 业 务等级 协定(L ) S A 增强 、 阻塞 控制 以及 公平接 入等 , 此外 ,
MSTP组网与Router组网的比较
MSTP组网与Router组网的比较一、第三代MSTP设备组网第三代MSTP技术以支持以太网业务QoS为特色。
为了能够将QoS引入以太网业务,基于MPLS的第三代MSTP技术在以太网和SDH间引入一个中间的智能适配层来处理以太网业务的QoS要求;由此,不仅克服了以往MSTP技术所存在的缺陷,而且还使得新一代MSTP技术具备了许多特有的技术优势。
1.基于MPLS的第三代MSTP技术特点MPLS技术结合了第二层交换和第三层路由的特点,将第二层的基础设施和第三层的路由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层路由在网络的边缘实施,而第二层交换则由MPLS网络的核心完成。
这使得基于MPLS的第三代MSTP网络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网络中的分组转发基于定长标签,简化了转发机制,使得转发路由器容量很容易扩展到大比特级;2)充分利用原有IP路由,并加以改进,保证了MPLS网络路由具有灵活性;3)利用ATM的高效传输交换方式,同时抛弃了复杂的ATM信令,无缝地将IP技术优点融合到ATM的高效硬件转发中;4)数据传输和路由计算分开,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传输技术,能够提供有效的QoS保证;5)不但支持多种网络层技术,而且是一种与链路层无关的技术,它同时支持X.25、帧中继、ATM、PPP、SDH、DWDM……,保证了多种网络的互连互通,使得各种不同的网络传输技术统一在同一个MPLS平台上;6)支持大规模层次化的网络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网络扩展性;7)标签合并机制支持不同数据流的合并传输;8)支持流量工程、CoS、QoS和大规模的虚拟专用网;MPLS是一种交换和路由的综合体,它将链路层交换和网络层路由融合在一起。
现在,业界的几乎所有主要厂商和技术专家都参与了MPLS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便将IP交换技术和ATM技术的优势充分体现在MPLS之中。
2、基于MPLS的第三代MSTP设备的性能优势基于MPLS的第三代MSTP技术在以太网和SDH间引入了中间智能适配层,将以太网的业务要求适配、映射到SDH通道上,并采用GFP高速封装协议,支持虚级联和LCAS。
第三代MSTP技术
浅谈第三代MSTP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p数据、话音、图像等多种业务传送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用户接入及驻地网的宽带化技术迅速普及起来,同时也促进了传输骨干网的大规模建设。
由于业务的传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以承载话音为主要目的的城域网在容量以及接口能力上都已经无法满足业务传输与汇聚的要求。
于是,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技术应运而生。
mstp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上,以太网新业务的qos要求推动着mstp的发展。
一般认为,mstp技术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mstp的特点是提供以太网点到点透传。
第二代mstp的特点是支持以太网二层交换。
第三代mstp的一大特点是支持以太网qos。
在第三代mstp中,引入了中间的智能适配层、通用成帧规程(gfp)高速封装协议、虚级联和链路容量调整机制(lcas)等多项全新技术。
因此,第三代mstp可支持qos、多点到多点的连接、用户隔离和带宽共享等功能,能够实现业务等级协定(sla)增强、阻塞控制以及公平接入等。
此外,第三代mstp还具有相当强的可扩展性。
可以说,第三代mstp为以太网业务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虽然在第二代mstp中也支持以太网业务,但却不能提供良好的qos支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现有的以太网技术是无连接的。
为了能够在以太网业务中引入qos,第三代mstp在以太网和sdh/sonet之间引入了一个智能适配层,并通过该智能适配层来处理以太网业务的qos要求。
智能适配层的实现技术主要有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和弹性分组环(rpr)两种。
(1)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是1997年由思科公司提出,并由ietf制定的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标准协议,它利用2.5层交换技术将第三层技术与第二层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在同一个网络上既能提供点到点传送,也可以提供多点传送;既能提供原来以太网尽力而为的服务,又能提供具有很高qos要求的实时交换服务。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传输技术比较与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传输技术比较与分析摘要: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它直接为轨道的运营管理服务,是轨道交通的信息传递器和神经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传输网,主要采用OTN、PTN、MSTP三种传输方式。
本文对这三种传输组网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轨道交通通信各传输技术的优缺点、应用情况及选择方法,希望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轨道交通;传输系统;OTN;PTN;MSTP引言传输系统是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骨干网,它既要考虑通信发展的方向,又要考虑轨道交通的安全,还要考虑轨道交通通信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个综合性系统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传输系统、电话系统、视频系统、广播系统等。
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一,必须保证轨道交通指挥和调度有效进行;二,要为广大旅客传输各种信息服务;三,维护设备和运营管理的服务。
通过这三种任务和能力的完成,才能确保整个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转。
1、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是指用于组织、指挥城市交通运营行车的专用通信系统,主要用于接收发送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信息,是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运营服务质量的重要设施。
传输系统是城市轨道通信系统的核心,负责为各应用业务提供通道。
主要包括:通信各子系统、电力监控(SCADA)、自动售检票信息(AFC)、列车自动监控信息(ATS)、运营管理数据或信息。
不同业务对系统的带宽、时延、可靠性等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传输系统应是一个实时、透明、无阻塞、可靠性高的系统。
2、方案研究当前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传输网络的主要有OTN(开放式传输网络)、PTN(分组传输网络)和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三种技术,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2.1 OTN技术。
OTN(Open Transport Network)是面向专网应用的开放式传输网络,基于TDM传输体制,采用时分复用技术,属于同步传输体系,帧长度为31.25us,帧速为32000帧/s ,OTN传输的主要业务是音频、中低速数据、E1、10M/100M以太网、信号传输;由于采用了一次复用机制,该传输网络的自愈能力强,网络管理机可在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接入,对全网进行管理;然而,OTN 技术是独家技术,内部技术标准非国际化,这给不同的网络之间互联互通带来不便。
MSTP 技术简介
2.1 MSTP 概述
• 中国通信标准协会于 2002 年发布了关于 MSTP 的行业标准《基于 SDH 的多业务传送节点的技术要求》。同时,中国通信标准协会还 制定了《基于 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的测试方法》,以便对厂家设 备进行入网验证,为多厂家互通性测试方面提供一个行业标准。已有 征求意见稿并即将发布的有《内嵌弹性分组环(RPR)的基于 SDH 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另外,《内嵌 MPLS 的基 于 SDH 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已开始制定。
第 2 章 MSTP 技术简介
• 2.1 MSTP 概述 •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2.3 MSTP 设备及组网
返回
2.1 MSTP 概述
• 2.1.1 MSTP 技术的发展状况
• MSTP 的完整概念首次出现于 1999 年 10 月的北京国际通信展。 2002 年年底,华为公司主笔起草了 MSTP 的国家标准,该标准于 2002 年 11 月经审批之后正式发布,成为我国 MSTP的行业标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MSTP 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1)虚级联技术原理。 • 虚级联技术可以被看成是把多个小的容器级联起来并组装成一个比较
大的容器来传输数据业务。这种技术可以级联从 VC-4 到 VC-12 等 不同速率的容器,用小的容器级联可以做到对非常小的颗粒进行带宽 调节,相应的级联后的最大带宽也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例如,如果 做 VC-12 的级联,它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只能到 139 Mb/s。 • (2)虚级联技术的特点。 • 虚级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使 SDH 提供合适大小的通道给数据业 务,避免了带宽的浪费。虚级联技术可以使带宽以很小的颗粒度来调 整,以适应用户的需求,G.7070 中定义的最小可分配粒度为 2M。 由于每个虚级联的 VC 在网络上的传输路径是各自独立的,这样当物 理链路中有一个方向出现中断,不会影响从另一个方向传输的 VC, 当虚级联和 LCAS 协议相结合时,可以保证数据的传送,从而提高 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浅谈MSTP技术及业务的解决方案
浅谈MSTP技术及业务的解决方案摘要从2009年开始,公司开始接应一些跨本地网的MSTP业务;2010年,市场部门陆续签约多家银行的MSTP电路订单,所以如何在现有TDM业务传输网的基础上快速的提供数据业务的传送和处理功能是市场发展的需求。
于是,如何以SDH为基础向多业务传送平台演进,快速的提供MSTP业务,成为近期光传输网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MSTP;传输网;技术及业务;解决方案1MSTP的概念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是指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
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节点除应具有标准SDH传送节点所具有的功能外,还应具有以下主要功能特征:具有TDM业务、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接入功能;具有TDM业务、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传送功能,包括点到点的透明传送功能;具有ATM 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带宽统计复用功能;具有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映射到SDH虚容器的指配功能。
2MSTP的发展阶段第一代MSTP:接入阶段,透明传输;在原有SDH基础上,增加宽带接口功能,实现数据业务的透明传输功能,如提供数据接口并映射到SDH虚容器;提供级联接口接入ATM和POS的高速接口等。
第二代MSTP:交换阶段,以太网二层交换+ATM交换;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数据业务的处理功能,包括以太网的二层交换,ATM交换等。
第三代MSTP:环网共享阶段, RPR+VP Ring;采用数据通信领域的以逐点转发为基础的环网技术,有效提高带宽利用率,包括弹性分组环技术(RPR)、ATM共享环技术(VP Ring)。
第四代MSTP:智能阶段,智能特性,如网络拓扑自动发现、带宽动态申请和释放等;智能化:由静态网络向智能网络的演进,实现网络拓扑自动发现、带宽动态申请和释放、Mesh网灵活高效的保护等。
3MSTP技术特点1)继承了SDH的诸多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代MSTP关键技术专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修订记录目录1MSTP概述 (5)2第三代MSTP关键技术 (6)3结语 (8)关键词:城域网,MSTP,MPLS,RPR摘要:首先概述了MSTP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接着详细介绍了第三代MSTP技术中虚级联、通用成帧规程、链路容量调整机制和智能适配层等关键技术,并对实现智能适配层的MPLS和RPR技术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缩略语清单:无。
参考资料清单:无第三代MSTP关键技术专题1 MSTP概述近年来,不断增长的IP数据、话音、图像等多种业务传送需求使得用户接入及驻地网的宽带化技术迅速普及起来,同时也促进了传输骨干网的大规模建设。
由于业务的传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以承载话音为主要目的的城域网在容量以及接口能力上都已经无法满足业务传输与汇聚的要求。
于是,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技术应运而生。
MSTP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上,以太网新业务的QoS要求推动着MSTP的发展。
一般认为 MSTP技术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MSTP的特点是提供以太网点到点透传。
它是将以太网信号直接映射到SDH的虚容器(VC)中进行点到点传送。
在提供以太网透传租线业务时,由于业务粒度受限于VC,一般最小为2Mbit/s 因此,第一代MSTP还不能提供不同以太网业务的QoS区分、流量控制、多个以太网业务流的统计复用和带宽共享以及以太网业务层的保护等功能。
第二代MSTP的特点是支持以太网二层交换。
它是在一个或多个用户以太网接口与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基于SDH虚容器的点对点链路之间实现基于以太网链路层的数据帧交换。
相对于第一代MSTP,第二代MSTP作了许多改进,它可提供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多用户隔离和VLAN划分、基于STP的以太网业务层保护以及基于802.1p的优先级转发等多项以太网方面的支持。
目前正在使用的MSTP产品大多都属于第二代MSTP技术。
但是,与以太网业务需求相比,第二代MSTP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不能提供良好的QoS支持,业务带宽粒度仍然受限于VC,基于STP的业务层保护时间太慢,VLAN功能也不适合大型城域公网应用,还不能实现环上不同位置节点的公平接入,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只是针对点到点链路,等等。
最近才出现的第三代MSTP的特点是支持以太网QoS。
在第三代MSTP中,引入了中间的智能适配层、通用成帧规程(GFP: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高速封装协议、虚级联和链路容量调整机制(LCAS)等多项全新技术。
因此,第三代MSTP可支持QoS、多点到多点的连接、用户隔离和带宽共享等功能,能够实现业务等级协定(SLA)增强、阻塞控制以及公平接入等。
此外,第三代MSTP还具有相当强的可扩展性。
可以说,第三代MSTP为以太网业务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2 第三代MSTP关键技术1、虚级联VC的级联概念是在ITU-T G.7070中定义的,分为相邻级联和虚级联两种。
SDH中用来承载以太网业务的各个VC在SDH的帧结构中是连续的,共用相同的通道开销(POH),此种情况称为相邻级联,有时也直接简称为级联。
SDH中用来承载以太网业务的各个VC在SDH的帧结构中是独立的,其位置可以灵活处理,此种情况称为虚级联。
从原理上讲,可以将级联和虚级联看成是把多个小的容器组合为一个比较大的容器来传输数据业务的技术。
通过级联和虚级联技术,可以实现对以太网带宽和SDH虚通道之间的速率适配。
尤其是虚级联技术,可以将从VC-4到VC-12等不同速率的小容器进行组合利用,能够做到非常小颗粒的带宽调节,相应的级联后的最大带宽也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调节。
虚级联技术的特点就是实现了使用SDH经济有效地提供合适大小的信道给数据业务,避免了带宽的浪费,这也是虚级联技术最大的优势。
2、通用成帧规程GFP是在ITU-T G.7041中定义的一种链路层标准 它既可以在字节同步的链路中传送长度可变的数据包,又可以传送固定长度的数据块,是一种简单而又灵活的数据适配方法。
GFP采用了与ATM技术相似的帧定界方式,可以透明地封装各种数据信号,利于多厂商设备互联互通;GFP引进了多服务等级的概念,实现了用户数据的统计复用和QoS功能。
GFP采用不同的业务数据封装方法对不同的业务数据进行封装,包括GFP-F和GFP-T两种方式。
GFP-F封装方式适用于分组数据,把整个分组数据(PPP、IP、RPR、以太网等)封装到GFP负荷信息区中,对封装数据不做任何改动,并根据需要来决定是否添加负荷区检测域。
GFP-T封装方式则适用于采用8B/10B编码的块数据,从接收的数据块中提取出单个的字符,然后把它映射到固定长度的GFP帧中。
3、链路容量调整机制LCAS是在ITU-T G.7042中定义的一种可以在不中断数据流的情况下动态调整虚级联个数的功能,它所提供的是平滑地改变传送网中虚级联信号带宽以自动适应业务带宽需求的方法。
LCAS是一个双向的协议,它通过实时地在收发节点之间交换表示状态的控制包来动态调整业务带宽。
控制包所能表示的状态有固定、增加、正常、EOS(表示这个VC是虚级联信道的最后一个VC)、空闲和不使用六种。
LCAS可以将有效净负荷自动映射到可用的VC上,从而实现带宽的连续调整,不仅提高了带宽指配速度、对业务无损伤,而且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动态调整系统带宽,无须人工介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网络利用率。
一般情况下,系统可以实现在通过网管增加或者删除虚级联组中成员时,保证“不丢包”;即使是由于“断纤”或者“告警”等原因产生虚级联组成员删除时,也能够保证只有少量丢包。
4、智能适配层虽然在第二代MSTP中也支持以太网业务,但却不能提供良好的QoS支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现有的以太网技术是无连接的。
为了能够在以太网业务中引入QoS,第三代MSTP在以太网和SDH/SONET之间引入了一个智能适配层,并通过该智能适配层来处理以太网业务的QoS要求。
智能适配层的实现技术主要有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和弹性分组环(RPR)两种。
(1)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是1997年由思科公司提出,并由IETF制定的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标准协议,它利用2.5层交换技术将第三层技术(如IP路由等)与第二层技术(如ATM、帧中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在同一个网络上既能提供点到点传送,也可以提供多点传送;既能提供原来以太网尽力而为的服务,又能提供具有很高QoS要求的实时交换服务。
MPLS技术使用标签对上层数据进行统一封装,从而实现了用SDH承载不同类型的数据包。
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通过中间智能适配层的引入,将路由器边缘化,同时又将交换机置于网络中心,通过一次路由、多次交换将以太网的业务要求适配到SDH信道上,并通过采用GFP高速封装协议、虚级联和LCAS,将网络的整体性能大幅提高。
基于MPLS的第三代MSTP设备不但能够实现端到端的流量控制,而且还具有公平的接入机制与合理的带宽动态分配机制,能够提供独特的端到端业务QoS功能。
另外,通过嵌入二层MPLS技术,允许不同的用户使用同样的VLAN ID,从根本上解决了VLAN地址空间的限制。
再有,由于MPLS中采用标签机制,路由的计算可以基于以太网拓扑,大大减少了路由设备的数量和复杂度,从整体上优化了以太网数据在MSTP中的传输效率,达到了网络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最优化使用。
(2)弹性分组环RPR是IEEE定义的如何在环形拓扑结构上优化数据交换的MAC层协议,RPR可以承载以太网业务、IP/MPLS业务、视频和专线业务,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处理环形拓扑上数据流的问题。
RPR环由两根光纤组成,在进行环路上的分组处理时,对于每一个节点,如果数据流的目的地不是本节点的话,就简单地将该数据流前传,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性能。
通过执行公平算法,使得环上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公平地享用每一段带宽,大大提高了环路带宽利用率,并且一条光纤上的业务保护倒换对另一条光纤上的业务没有任何影响。
RPR是一种专门为环形拓扑结构构造的新型MAC协议,具有灵活、可靠等特点。
它能够适应任何标准(如SDH、以太网、DWDM等)的物理层帧结构,可有效地传送话音、数据、图像等多种类型的业务,支持SLA以及二层和三层功能,提供多等级、可靠的QoS服务 支持动态的网络拓扑更新。
其节点间可采用类似OSPF的算法交换拓扑识别信令并具有防止分组死循环的机制,增加了环路的自愈能力。
另外,RPR还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良好的扩展性,具有TDM、SDH、以太网、POS等多种类多速率端口,能够承载IP、SDH、TDM、ATM、以太网等多种协议的业务 还可以方便地增加传输线路、传输带宽或插入新的网络节点,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新业务、协议或物理层规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再有,由于RPR环路每个节点都掌握环路拓扑结构和资源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环路带宽分配情况,所以网管人员并不需要对节点间资源分配进行太多干预,减少了人工配置所带来的人为错误。
RPR使得运营商能够在城域网内以较低成本提供电信级服务,是一种非常适合在城域网骨干层、汇聚层使用的技术。
(3)MPLS技术与RPR技术比较MPLS技术与RPR技术各有优缺点。
MPLS技术通过LSP标签栈突破了VLAN在核心节点的4096地址空间限制,并可以为以太网业务QoS、SLA增强和网络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很好的支持;而RPR技术为全分布式接入,提供快速分组环保护,支持动态带宽分配、空间重用和额外业务。
从对整个城域网网络资源的优化功能来看,MPLS技术可以从整个城域网网络结构上进行资源的优化,完成最佳的统计复用,而RPR技术只能从局部(在一个环的内部)而不是从整个网络结构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
从整个城域网的设备构成复杂性上来看,使用MPLS技术可以在整个城域网上避免第三层路由设备的引入,而RPR设备在环与环之间相连接时,却不可避免地要引入第三层路由设备。
从保护恢复来看,虽然MPLS技术也能提供网络恢复功能,但是RPR却能提供更高的网络恢复速度。
目前RPR技术已经为大多数厂商所采用,在市场上具有相对优势。
3 结语随着对业务种类和带宽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城域网必须要灵活可靠、具有大容量和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多协议和多业务、有灵活的电路调度和业务管理能力,从而使运营商在保护既往投资的同时,又能够灵活、快速地进行网络扩容和开展新业务,进而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业务收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城域网的建设中,虚级联可以提供一种更加灵活的信道容量组织方式以更好地满足数据业务的传输特点;LCAS可以提供一系列动态改变传送信道容量的规约和步骤;GFP可以提供一种对于以帧为单位组织的数据业务的简单有效的封装方式;MPLS和RPR可以提供大量数据业务传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