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艺术特色浅析

合集下载

报告文学《包身工》的艺术特色探析

报告文学《包身工》的艺术特色探析

阅读指南

《包身工》是作家夏衍在1935年写的一篇报告文学。为了创作这篇文章,夏衍深入东洋纱厂调查暗访,做了两个月的夜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才终于写成。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等特色,能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的活动。下面,笔者就探究一下《包身工》的艺术特色。

一、中心突出

全篇都充溢着作者对被奴役、被剥削、被压榨的包身工的同情,对冷酷、无情的资本家和包工头等剥削者的痛恨。制作衣服的布由一缕缕纱线缝制而成,穿在身上非常舒服。但是,在纱厂里制造纱线的过程就没有那么美好了。衣衫褴褛的包身工在为别人制作舒适的衣料,而满身罗绮者却不是他们。这是何等的讽刺!“包身工的衣服,合约上是包老板供给的。事实上,包老板只供给两套衣服,一单一棉。单衣是用质量最差的布做的,棉衣薄得可以照见阳光。她们是靠家里带来的衣服,补了再补,渡过三年。包老板不给她们鞋袜,包身工要省下饭钱,积起来买些鞋袜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剥削者逍遥自在,被剥削者却命如草芥,万恶的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百姓的处境有多么的可悲!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表示“黑夜没有过去,但是黎明终将来临,大家要怀抱希望,努力振作,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意在唤醒有志之士,希冀人们奋起反抗,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

二、脉络清晰

文章是双线结构,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是明线,也是主线;对包身工制度的阐释,是暗线,也是副线。文章主次分明,脉络清晰。明线,按照时间顺序从包身工清晨起床写起,然后写他们吃早餐,再写他们进厂上工……之后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命运。从“上午四点过一刻”到“四点半以后”,再到“五点钟”,最后到“黑夜”,作者将包身工所遭遇的非人的待遇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暗线,即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膨大以及必将灭亡的趋势,使文章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文章明暗两条线并行,相互推动,足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包身工》简析

《包身工》简析

《包身工》简析

鲁迅在“左联”期间,曾经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文学是战斗的!”“左联”的老战士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三十年代的战斗文学的代表作。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光明》杂志创刊号。

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左联”就曾经竭力提倡过报告文学这种文学形式。这主要是这种文学便于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便于“左联”作家同现实斗争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一九三六年春天,夏衍在上海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对社会作了实地考察。他每天清晨四点多钟就到日本纱厂的门前去观察,同工人们谈话,搜集资料,并详细地了解包身工的“劳动强度,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等等。(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在千头万绪的关系和纷纭复杂的事物中,夏衍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炽热的无产阶级正义感,运用匕首、投枪式的战笔,“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引文同上),写成了著名的《包身工》,为后来的报告文学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对“左联”时期提倡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的作用。

《包身工》反映了一九三二年“一·二八”后至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上海东洋纱厂童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和控诉了帝国主义与买办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并预言“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

《包身工》采取纵式结构,即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真实、生动、详细地记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遭遇。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了下来。”):描述包身工在“住”、“吃”方面的非人生活,并揭露了包身工的来历真相和分析了帝国主义工厂使用包身工的原因。

《包身工》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

《包身工》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

《包身工》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

夏衍在创作《包身工》时,充分运用了文学创作中各种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有效赋予了文本文学形象性、强烈感染性和艺术表现力。作者巧妙运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有着很大关系,本文主要从白描、比喻和词语移用三方面对其写作方法进行简要探究。

一、写作手法之白描

作为新闻类名篇,《包身工》不仅以客观事实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黑暗,而且还利用白描修辞手法,适时地将不同类型的人物、环境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形象的时代图景,不仅加强了文本的真实性,而且还提高了文本的控诉力。

比如:《包身工》开篇就描述了包身工起床时的场景:天尚未亮,在包工头的几声呼喊或几下拳脚后,包身工棚内就如同被惊动的蜂窝一样开始骚动起来,他们拿错了鞋子,随便踩在别人身上,在距离他人头顶不到一尺的马桶上肆意地小便等等。这些形象而生动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女包身工每天都处在这种条件恶劣、令人不堪忍受、精神紧张的生活状态下,过着一种超出常人想象的非人般生活。

还有,在对早餐场景的描绘中,作者将关注点放在了三方面。第一,饮食之差。包身工们所食用的粥就是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混上少得可怜的碎米和锅巴等煮成的,如同浆糊一样的薄粥,而且根本没有粥菜。第二,粥量之少。那些负责擦地板或倒马桶的,往往吃不上饭,因为等她们忙完饭已经没有了。老板娘只有将刮下来的残留锅巴和少许粥,重新拿到自来水龙头边上放上一些冷水,直接用脏兮兮的手搅拌一下,然后就是她们的一顿早餐了。第三,条件之恶。饭堂里只有两条板凳,包身工一股脑地涌来,一人一碗稀粥,然后就随便找个角落或蹲或立地把饭吃掉。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反映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她们过着“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

《包身工》

《包身工》

背景简介
《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 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 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 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 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 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 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 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 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 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 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 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卅(sà )
骷髅(kūlóu)
怜悯(mǐn) 怔住(zhè ng) 锭壳(dì ng) 虐待(nuè ) 绽放(zhà n) 舀水(yǎo) 淀粉(dià n) 包身契(qì )
皮辊(gǔn) 提纲挈领(qiè )
谄媚(chǎn) 贿赂(lù)
结束
(一)初涉文本,整体把握
恶劣的饮食条件
包 身 工
15——22、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23----32、(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33----34、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35----47、(十七点)放工。
来自百度文库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

1. 《包身工》

2. 内容:

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是我国著名作家夏衍所著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反响。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包身工》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主题背景

1.1 《包身工》简介

《包身工》是夏衍先生于1989年出版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全书由七篇以包身工为主题的散文组成,通过对包身工这一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的揭露,展现了当时我国农村底层人士的困顿境地和无奈处境。

1.2 主题关键词:包身工

包身工,是指在我国农村包产到户之后,因缺乏土地而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的人。这一群体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成为了当时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挣扎在城乡之间。

1.3 主题重要性

《包身工》这一主题不仅仅是对我国农村底层群体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反思。通过阅读《包身工》,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和农民生活的真实状态,深刻的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困境和问题,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二、作品分析

2.1 《包身工》的结构和格局

夏衍在《包身工》中以包身工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我国农村底层人

士的生存现状的真实揭露。全书由七篇散文组成,每篇散文通过具体

的案例和细致的观察,揭示了包身工的辛酸遭遇和无奈处境,为读者

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农村底层世界。

2.2 《包身工》的艺术特色

在《包身工》中,夏衍以饱满的笔墨、真切的情感和深入的观察,将

包身工的生存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自己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用真诚和温暖的笔调描绘了包身工的真实生存状态,让读者看到

浅析包身工的艺术特色论文-V1

浅析包身工的艺术特色论文-V1

浅析包身工的艺术特色论文-V1

四川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就是著名的包身工。包身工是以制作手工艺品为生的手工艺人,主要制作竹编、草编、纸扎、剪纸等物品。本文将从包身工的艺术特色入手,浅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

包身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川西地区的士绅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开始流行制作竹编、草编等手工艺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包身工的技艺不断发展,不断地与其他手工艺品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二、技艺特点

包身工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具简单

包身工的工具比较简单,常见的有竹、秸秆、纸张等。他们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运用自己的巧思和技巧,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艺术品。

(二)形式多样

包身工的产品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了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家具等等。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将一片板材、一根竹子变成了一个精美的工艺品。

(三)色彩鲜明

包身工作品的颜色非常鲜明,多采用黑白相间的对比色彩,让作品更

加生动、富有层次感。

(四)寓意深刻

包身工作品寓意丰富,常常体现了川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承,

也体现了包身工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和理解。

三、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包身工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术品的制作技艺,更是承载了民间传统文

化的重要代表。他们利用古老的手工艺技法,制作出具有代表性的艺

术品,传承了节日庆祝、生态环保、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多种中华文化

精髓。包身工作品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也成为重要的文化输出或中

国文化展示的代表。

总之,包身工作品在形式、内容、寓意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他们需要在传承中不断融合现代元素,使自己的艺术得以延续,并且

《包身工》课文赏析

《包身工》课文赏析

《包身工》课文赏析

一、写作手法

《包身工》一文采用了报告文学的写作形式,通过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黑暗与罪恶。这种以报告事实为手段,揭露社会矛盾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得文章层次分明,情感表达丰富。

二、人物形象

《包身工》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作者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的细致描绘,塑造出了一群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包身工形象。他们既是勤劳、善良、纯朴的普通劳动者,也是受尽剥削、生活悲惨的受害者。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三、语言特色

《包身工》的语言简练明快,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作者通过平实、客观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状态。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报告文学的特点,也使得文章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主题思想

《包身工》的主题思想是揭露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通过描绘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作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控诉。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关注社会问题、争取基本人权的主张,表现出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五、社会意义

《包身工》的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这篇作品唤起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深刻反思,推动了人们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和保护。它也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积极争取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

六、艺术价值

《包身工》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真实性和生动性上。作者通过对包身工生活的真实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作品中的生动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第一章:课程导入

1.1 教学目标

了解《包身工》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把握《包身工》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1.2 教学内容

简介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

分析《包身工》反映的社会问题

1.3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1.4 教学步骤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包身工”的了解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包身工”有直观的认识

简介作者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

分析《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封建主义残余、劳动者权益受损等第二章:作品人物分析

2.1 教学目标

理解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

2.2 教学内容

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

2.3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顺从、坚韧、无奈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第三章:作品情节分析

3.1 教学目标

理解作品的情节安排及意义

分析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3.2 教学内容

分析作品的情节安排及意义

探讨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3.3 教学方法

采用情节分析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步骤

梳理作品的情节脉络

分析情节安排的意义,如反映社会现实、突出主题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第四章:作品主题探讨

4.1 教学目标

理解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2 教学内容

分析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夏衍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2)能够分析并欣赏《包身工》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境遇的关注和同情。

(2)认识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罪恶,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夏衍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2. 分析并欣赏《包身工》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三、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夏衍的写作意图。

2.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作者夏衍及课文《包身工》的写作背景。

(2)提问:什么是包身工?为什么夏衍要写这篇文章?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和讨论。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包身工》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

(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境遇的关注和同情。(2)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

1. 根据课堂所学,总结《包身工》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认识,以及如何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包身工

包身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
夏衍
• 1、非虚构性——真实性 夏衍:“我认为报告文学要写的是真 人真事,而写真人真事则不允许虚构,而 且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一定要实事求 是,连起码拔高也是不可以的。一就是一, 把一说成一点一或零点九,都是失真。”
报告文学的特点
夏衍
• 2、较强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主要体现在真实客观 地陈述事物的状态和发展变化,迅速及时 地传递信息、增强舆论、引导思想,真实 性、时效性和信息传播性是其新闻特征的 显现。
报告文学
夏衍
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段及时地报道
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性的突出的人物、事 件的一种文体。是新闻和文学有机结合的 产物。
报告文学
夏衍
• 夏衍《包身工》——标志着报告 文学的成熟,我国报告文学的第 一里程碑。 •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我 国报告文学的第二里程碑。 •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我国 报告文学的第三里程碑。
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揭露包身工制
度必然灭亡的趋势:形成 → 发展 → 膨胀 → 必将灭亡。
夏衍
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芦柴棒” 出场
无名女工 惨遭毒打
放工
起 床
“芦柴棒”重病 早餐 遭受毒打

放工 “芦柴棒” 骨瘦如柴 上工 小福子挨罚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批判性地思考社会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劳动者的关爱,培养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价值观;(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2)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

(1)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

(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内容;

(2)学生自主探究,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3. 合作探讨:

(1)比较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2)结合生活实际,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

(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

(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

(1)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关注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

3. 综合评价:

(1)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2)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现。

浅谈《包身工》的描写技巧

浅谈《包身工》的描写技巧

浅谈《包身工》的描写技巧

《包身工》通过高超的描写手法,生动地体现了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劳动工人的悲惨命运,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本文抓住《包身工》描写与叙述相结合,描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这两方面来谈《包身工》高超的描写艺术。

标签:描写技巧描写叙述说明议论

《包身工》是夏衍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将作者的真实所见,以血和泪凝聚成文字,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非人生活,它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它高超的描写技巧,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下面我就《包身工》的描写技巧谈一谈肤浅的看法。

一、描写与叙述结合,生动展现包身工住、吃、劳的苦难生活

描写与叙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描写旨在具体显示人物或景物的状貌,以形象感染读者;叙述则是向读者介绍人物的经历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一篇文章若无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若无描写,则干瘪枯燥,毫无生气可言。《包身工》却能够把描写和叙述交融在一起,以时间为顺序,抓住包身工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向读者描写了一幕幕鲜活的场景,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下面就具体谈谈这三个场景描写。

第一个场景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一般”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还夹杂着“打呵欠,叹气”的声音。这就是带工们诱骗乡下女孩子所说的“洋式的公司房子”,它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像“鸽子笼一般”。就在这样的房子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她们当然不可能享什么福,也不可能见到外面的什么花花世界,甚至连充足的睡眠都得不到,就在晓星刚刚消失的时候,在带工的打骂中手忙脚乱地起床了。十五六岁的姑娘,正值豆蔻年华,天真活泼,但她们却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点活力,甚至连“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包身工课文解析笔记

包身工课文解析笔记

包身工课文解析笔记

一、引言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身工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课文的角度对包身工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起源、技艺、发展等方面。

二、包身工的起源与发展

2.1 包身工的历史背景

包身工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手工艺行业,其技艺源远流长。最早的包身工起初是为皇室和贵族制作服饰时使用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艺术。

2.2 包身工的技艺特点

1.精细而繁复的手工艺包身工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

完成。从设计图案到挑选面料,再到刺绣、缝合等工序,每个环节都需要工

匠们精确细致地完成。

2.丰富多样的图案与符号包身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注重技巧的运用,

更注重图案与符号的创作。它常常以花鸟图案、动物形象和吉祥符号等为主

题,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包身工不仅仅是刺绣技艺,它融合了绘画、雕刻、

织造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使得包身工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具备了实用

性。

2.3 包身工的发展与传承

包身工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重视,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包身工逐渐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包身工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政府和文化组织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包身工的发展与传承。

三、包身工在课文中的体现

3.1 课文内容概述

课文《包身工》通过描述包身工匠人生的不易与精神面貌,展现了包身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3.2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在《包身工》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描绘包身工匠人生的艰辛与奉献,以及包身工艺术的强大魅力,表达了对包身工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包身工》课件2

《包身工》课件2
包身工制度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贫困农民和破产手工业者的生活 困境、不法商人的利益驱动、政府和 社会的默许和纵容等。
包身工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 对被剥削的包身工造成了巨大的身心 伤害,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
02
《包身工》课文内容解析
课文背景和人物介绍
01
背景介绍
02
作品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包身工的 生活为主线,串联起整个故事,使读者能 够更好地理解主题。
作品通过包身工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 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的丑陋和贪婪, 具有深刻的主题内涵。
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分析
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作品采用了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没 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能够真实地 表达出包身工的苦难和悲惨。
削。
02
对比手法
作者通过对比包身工和其他工 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突出了
包身工的悲惨命运。
03
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对包身工日常生活的 细致描写,使读者能够更深入
地了解她们的苦难。
艺术特色分析
03
写实主义风格
独特的叙事结构
深刻的主题内涵
作品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 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具有很高的现实主义 价值。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包身工》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
小组讨论法

《包身工》备课教案设计

《包身工》备课教案设计

《包身工》备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作者、背景和内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包身工》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4.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作者和背景介绍:夏衍及其作品《包身工》。

2. 作品梗概:简要介绍《包身工》的故事情节。

3. 重点情节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关键情节,揭示作品的主题。

4. 艺术特色探讨:分析《包身工》的现实主义风格。

5. 社会问题反思:讨论作品中所反映的封建包办婚姻、农民破产等问题。

三、教学重点:

1. 作者和背景介绍。

2. 作品梗概和重点情节分析。

3. 艺术特色探讨。

4. 社会问题反思。

四、教学难点:

1. 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2.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梗概、重点情节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反思社会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阐述社会问题。

4. 互动提问法: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1. 导入:简要介绍夏衍及其作品《包身工》。

2. 讲解作品梗概,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分析作品中的重点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

第二课时:

1. 讲解《包身工》的现实主义风格,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 讨论作品中所反映的封建包办婚姻、农民破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 案例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阐述社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艺术特色浅析

孙晓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笔者就其写作艺术特色从如下两方面作一简单分析,以期让同学们获得写作上的帮助。1.选材精当,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场景。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描写中,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形象“芦柴棒”,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场景,作者也采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相结合的手法。文中既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材料的精当选择,点面结合,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同时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剥削也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2.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作者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兼用补叙、插叙。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他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开始描写包身工的早饭时段,早餐极其差劲,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繁重地劳作一天,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此时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使得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描写真实而又生动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