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农业技术获取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四川崇州的调查
金融创新支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践研究——基于崇州案例分析
作者: 蒲丹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崇州市支行,四川崇州611230
出版物刊名: 西南金融
页码: 72-7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土地股份合作社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村产权改革 土地经营权 两权抵押 金融创新
摘要:"股份合作"既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倡的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之一,又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成都地区崇州市现代农业不同发展阶段,金融创新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总体情况和具体案例入手,深入分析金融创新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必要性、可操作性和现实瓶颈,探讨金融运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支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探索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新途径——崇州市桤泉镇农业劳务合作社情况调查
探索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新途径——崇州市桤泉镇农业劳务合
作社情况调查
王德平;赵晓东
【期刊名称】《四川劳动保障》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2008年11月.崇州市在桤泉镇千功村、生建村、中和社区成立“农业劳务合作社”.探索解决农用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农民集中居住后的农村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新途径。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两村一社区”农民就业服务组织化、入社农民收益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王德平;赵晓东
【作者单位】成都市劳动保障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24.721
【相关文献】
1.“产城一体”开创纯农业地区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成功尝试——对崇州市桤泉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查 [J], 谢直兴;柳宁;欧剑耘
2.坚持城乡一体取向探索川西小镇"田园"路径——崇州市桤泉镇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J], 中共崇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3.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加快推进纯农业地区发展的实践探索——崇州市桤泉镇
纯农业地区发展试点的作法和成效 [J], 中共崇州市委党校、崇州市统筹局联合课题组
4.农业劳务合作社:就业增收新亮点——崇州市推行农业劳务合作社模式促就业 [J], 崇文
5.农业劳务合作社:就业增收新亮点——崇州市推行农业劳务合作社模式促就业[J], 崇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研究——基于对四川省147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调研
( )对农 业标准 化生产 能 力的界定 三 从 以一 文献综 述可 以看 出 ,农业 标准 化生产 k
农业 生产 资料 的使 用 关系 到最终农 产 品的质
量 ,在肥 药 、种 类 、用量 、次数 、时间 、间隔 、 方 法等使 用统一 的规 范和 准则是 农业 标准 化生产
现农 产 品生产 、加工 、销售 的一体 化经 营 ;较 好 县 、营 山县 、西 充 县 、宣 汉 县 等 8市 1 县 3个 地 解 决 了 在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集 体 经 济 组 织
( )开展针 对农 民专业 合作社 的调研与 志愿服 区
“ ” 不 了 ,政 府 部 门 “ ” 不 了 ,单 家 独 户 务活动 。所调 查地 区 的地 形 和经济 发展情 况如表 统 包
玲 ,2 0 ) 。 08 ( )农 业标准化 生产 发展 的长期 可能性 二
二 、文 献 综 述
( )农 业标准化 生产 依托 的组织 模式 一 杜志雄 (0 7 2 0 )在 如何 实施农 业标 准化 中提 到要 创新农 业经 营模式 ,逐渐 让企业 、基地 和农
从 长远来 看 ,实行农 业标 准化 生产是 专业合
专业 合作社 ,在 购买农 资 、销售农 产 品时可 以凭 专业 合 作 经 济组 织 发 展 迅 速 。笔 者 参 加 了 20 09
借 规模效 益降低 交易成 本 ,有利 于农 技 知识 和农 年 7月 份在 双流县 、郫县 、蒲 江县 、名 山县 、雨
业 机械 的应 用 和推广 ,有利 于在统 一 的标 准下 实 城 区 、东坡 区 、洪 雅县 、旌 阳区 、威远县 、合 江
农民合作社:从量变到质变r——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的调研与思考
农民合作社:从量变到质变r——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的调研与思考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名称】《乡村科技》【年(卷),期】2017(000)013【总页数】2页(P12-13)【作者】中国农民合作社【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合作社已达179.4万家,是2007年的69倍,年均增长60%。
在高速增长背后,如何促进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厘清思路、把握方向,提升合作社的发展质量。
本文以四川成都市温江区、郫县、崇州市和资阳市雁江区等地为例,调研合作社的发展状况,为全国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从调研看,合作社质量安全意识显著提升,更加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创建品牌、创新经营机制等,合作社成为当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
第一,从生产理念看,正在由追求产量数量向注重质量安全、绿色发展转变。
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促进了农药化肥投入减量化、废弃物再利用,逐步形成了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体系。
郫县永盛蔬菜合作社所在村是成都市水源地,该村的养殖大户过去将粪污直接排放到河里,合作社则组织养殖户将粪污沉淀发酵后形成有机肥用于发展有机农业,实现了种养结合。
温江区富农蔬菜合作社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尽管成本较高且产量较低,但蔬菜价格远高于当地价格,合作社收益也随之增加。
第二,从科技装备看,正在由被动接受向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转变。
合作社积极主动与科研机构对接,高度关注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注重依靠科技增强竞争力。
温江区2016年有22个水稻品种在合作社开展试验示范,水稻机械化直播等2项新技术在合作社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郫县永盛蔬菜合作社引入智能温室大棚,能更好地遮阳、调节温度、避免灰尘和霜冻,对提高蔬菜质量很有好处。
第三,从市场销售看,正在由卖原料向卖品牌、卖服务、卖体验、卖感受转变。
合作社一头联结市场、一头联结农户,把市场信息传导到农户,同时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崇州探索”
乡村振兴72崇州市作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经过两年多发展,初步形成具有崇州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特色路径和逻辑脉络,总结探索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
启示一:顺应大都市圈消费需求升级趋势,科学定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对以良好田园生态环境为本底的周末“农家游”“田园游”需求巨大。
崇州市位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成都平原特有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复合功能于一体的1700多个川西林盘在崇州境内星罗棋布。
悠久的农耕文化和粮油产品种植传统,使得崇州农业本身具有内部融合发展的基础,外部消费需求的拉动和良好的山水田园生态本底又使得以乡村为场景,发展多元复合新业态成为可能。
崇州市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科学选择了“农业内部融合+多业态复合”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启示二:集成利用统筹城乡改革的成果,大力提升乡村开发价值崇州市是较早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各类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区域。
在此基础上,崇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点。
推进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等改革探索。
创新性地提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农业共营制。
推进以农村产权抵押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以政府产权担保公司为纽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林权的抵押融资。
正是由于取得了前期统筹城乡改革的成果,崇州市乡村开发价值得到大力提升,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崇州探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贾晋崇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俞冬梅“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
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崇州“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对崇州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事 会 负 责 合 作 社 的 生 产 经 营 , 事 会 负 责 对 生 产 经 营 监 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 行监督。
2聘 用能 人 负责经 营 管理 。理 事会 负责 合作 社 . 的生产 经营 , 决定 “ 种什 么 、 如何 种 ” 。理事 会 出面聘 请农业 技术 人员 、 种植能 手等 能人 为生产经 理 ( 个 每
基础地位 , 提高农 民的种粮积极性 , 近两年来 , 崇州市 充分运 用农村产 权改革成 果 , 积极 推进农业发展 方式 和体制机制 的创新 , 建立并大 力实施 以土地股份 合作
为主 的经营 方式 , “ 以 文井源 ” 综合 性农产 品公共 品牌 服务 、 农业 “ 专家大 院 ” 技服 务、 农 业服 务超市 ” 科 “ 社 会化服 务 、 村金融 服务 四大服 务体 系为支 撑 , 索 农 探 实践 了一个 农业经营 方式 、 四大农 业服 务体 系的 “+ 1 4 农业 发展模 式 , 动粮食 规模 生产 , ” 推 加快 了农业 发
务、 农村金 融服 务四 大服务 体 系为 支撑 的“ + ” 14 现代农 业发展 方式 , 着力用现代 物质条件 装备 农业 、 用现代科 学 技 术 改造农 业 、 用现代 产业体 系提 升农业 、 用现代 经 营形式推进 农业 , 加快农 业发展 方式 转变 , 动现代农业加 推
快发展 , 动粮食 规模 生产 , 推 开创 了粮食 和农业 生产规 模生产新局 面。崇 州“ + ” 14 现代农 业发展 模式 , 构建 了一 套相对 完整的 以农 民为主体的现代 农业发展体 制、 机制 , 崇州市适应现代农 业发展 需要进行 的农业发展方式 是 的创新 实践探 索, 具有典 型意义和推广价值 。
0O 亩 折 成 一 股 , 股 出 资 1 .l 每 元作 为 合 作 社 生 产 启 动 资金。股分合作社 按照章程选举理事 会、 监事 会 。 理 中 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1年第3 01 期 圃 ■ -
[“土地合作社”,让崇州农业重获生机] 新型农村土地合作社
[“土地合作社”,让崇州农业重获生机] 新型农村土地合作社近年,由于农村劳动力紧缺、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
“谁来种地”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0年以来,崇州市通过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
其积极探索,为解决农村土地经营问题提供了一个“样本”。
作为成都市的种粮大县,崇州市近年来也被种田农民老龄化、应付种田甚至无人种田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从2010年开始,该市尝试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农业经营的新模式。
两年来的实践,其成效到底如何呢。
8月6日,记者头顶烈日来到崇州农村实地采访、寻找答案。
土地“入股”:农民“旱涝保收”“这几年,村里很多农民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家中的土地除了转租给他人外,许多农户为了得到农田补贴金而种‘应付田’,亩产少的只有四五百斤,土地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太严重了。
”当了10年村支书的宁致全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隆兴镇黎坝村就是崇州市最早成立的杨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所在地。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现有劳动力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农村耕地经营粗放的问题,黎坝村十五组30户农户于2010年5月自愿以101.27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了杨柳合作社。
与其他地区推行的“土地入股”不同,崇州市推行的合作社所流转土地的受让主体依然为农民,而不是现在较为普遍的农户与企业间的流转。
因此,合作社可以通过全体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理事会负责统一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农民有选择“请谁种”、“种什么”的权利。
杨柳合作社聘请隆兴镇农技站的技术员周维松为经理,双方签订奖惩协议并约定:2010年大春,合作社种植富硒水稻,要求保底亩产800斤,机具、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管理等生产费用亩平控制在510元以内,超产、短产部分分别按50%奖励或赔付。
合作社成立第一年,收效就显露出来了,“那年遇到稻飞虱灾情,职业经理人及时发现并对症用药,再加上合作社种植的是优质富硒水稻,保证了每亩800多斤的产量,社员个个开心。
[本期专题:崇州模式]崇州农业经营模式调查
[本期专题:崇州模式]崇州农业经营模式调查作者:程国强?罗必良郭晓鸣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成果。
30多年的实践证明,以“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体系,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与劳动力快速流动,我国农业经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弱者种地”“差地种粮”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第一,土地细碎化。
农业部数据显示,1986年农户户均经营耕地9.2亩、分散为8.4块;2008年下降到7.4亩、分散为5.7块;2011年全国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12.77亿亩,经营农户2.29亿户,户均仅5.58亩。
第二,农户兼业化。
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表明,1996年全国农业户中纯农户占62.8%,1999年下降到40%;2008年吉林、黑龙江、安徽、四川、浙江5省该比例只有25.3%,这意味着大多数农民已经不以农为主。
第三,劳动力弱质化。
2011年,在全部从业劳动力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下降到38.1%。
我们对全国931个村庄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2011年51岁以上劳动力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39.8%,妇女占比则高达69.89%,这表明农民正趋于不以农为业。
第四,农业副业化。
农业部数据显示,农户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由1985年的75.02%下降到2011年的26.3%。
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民已经不以农为生。
第五,生产非粮化。
随着农户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粮食种植具有显著下降的趋势。
2011年的问卷调查表明,未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粮食的种植面积占比为74.3%,而转入农地农户的种粮比重则明显减少,为60.2%,这说明农户生产“非粮化”现象日益明显。
这些问题表明,若今后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经营规模等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底线需求,那么与之相关的农业现代设施装备、科技应用、产品质量、务农收益与从农热情等,就可能越来越难以为继,最终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乃至整个农业现代化建设。
四川崇州 “ 农业共营制”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
四川崇州“ 农业共营制”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作者:郭晓鸣等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10期郭晓鸣高杰曾旭晖自2010 年创新性地实施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 农业职业经理人+ 农业综合服务”为基本构架的“农业共营制”以来,崇州市实现了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有效破解了现代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五大挑战性难题。
四川省崇州市“农业共营制”作为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重要制度创新,不仅探索了在不改变农户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路径,而且全面实现了对农业经营体系的提升性重构。
2015 年12 月原农业部办公厅即在《关于印发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典型经验的通知》中以7 个重点成功案例之一向全国推广。
从总体上看,崇州市“农业共营制”以经营组织模式创新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权益保护、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等多重政策目标,有效破解了当前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面临的五大挑战性难题,对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制度借鉴价值。
“农业共营制”破解发展难题自2010 年创新性地实施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 农业职业经理人+ 农业综合服务”为基本构架的“农业共营制”以来,崇州市实现了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有效破解了现代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五大挑战性难题:一是构筑了以“三大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架构,破解了农业“无人种地、无人经营、无人服务”的难题。
“农业共营制”高度契合中央所提出的“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目标要求: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形成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生产体系;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服务体系,培养了一支成熟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农民队伍;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合作方式,构建农业科技、品牌、金融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随着“农业共营制”的推进,崇州市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所占比重超过70%,劳均农林牧渔增加值从2010 年的14704 元增加到35000 元以上,全市职业经理人超过2000 人,农业标准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2%,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0 年的59.8% 大幅提高到90%。
四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四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李向兵一、发展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发展较快,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元化建设、多层次发展”的局面。
截止2008年底,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569个,组织成员达到216.7万名,带动农民48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6%。
专业合作组织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340个,拥有成员78.4万名,带动农民225.1万户。
2008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共生产农产品总量517.6万吨,共销售农产品375.7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72.59%,销售总值126.2亿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截止2008年底,全省有159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基地达212.4万亩,有818个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53个合作社获得专利技术,合作社拥有优质农产品认证523个,其中有机产品21个,绿色食品282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加了成员收入。
据统计,2008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户均纯收入1.47万元,其中,成员从合作社获得的收入达0.73万元,占49.66%。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已经显现出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扶持体系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法》颁布以来,国务院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8号)、农业部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业部令2007年第4号)、财政部印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财会[2007]15号)、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国家银监委和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银监发[2009]38号)等法规和文件,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完善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8]5号),在工商登记、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产品运输、用地用电、指导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和政策措施。
崇州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崇州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对崇州市“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摘要】近年来,崇州市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运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探索实践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以“文井源”综合性农产品公共品牌服务、农业“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农业服务超市”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体系为支撑的“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崇州市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粮食规模生产,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改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弱势产业地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创了粮食和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新局面。
崇州“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崇州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进行的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型实践探索,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专业化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崇州市崇州市地处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位于天府之国的腹心,幅员面积109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66.112万人,辖25个乡镇。
全市大体形成山地、浅丘加平坝的土地结构,素有“四山一水五分田”之说,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四川省主要产粮区。
为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两年来,崇州市充分运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并大力实施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经营方式,以“文井源”综合性农产品公共品牌服务、农业“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农业服务超市”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体系为支撑,探索实践了一个农业经营方式、四大农业服务体系的“1+4”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粮食规模生产,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创了粮食和农业生产新局面。
崇州“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充分体现了崇州市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时代精神。
一、一个农业经营方式:推动农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崇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从2010年即开始推行。
农业职业经理人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崇州市的调查
业情 况较普 遍 , 其 中既担 任职业 经 理人 , 又 为合 作社 地股份合作社 的形成而形成的… 。从具体运作情况 社长 或 者 理事 长 , 以及 还兼 村 干 部 的 2种 类 型 人数 来看 , 农 业 职业 经 理 人 主要 是 从村 干 部 、 农机手 、 种 占到 6 0 %以上 , 单纯 为职业 经理 人 的 占比仅为 3 9 %。 养大 户等 群体 中进行 选拔 , 并对 其进 行培 训 、 资格认 1 . 2 职业 经理 人工 作开展 情 况 定和信息化管理 。截止到 2 0 1 3 年6 月, 崇州市已培 训农 业 职业 经 理人 1 4 1 0人 , 在 土 地股 份 合作 社 、 农
[ 摘要 ] 通 过 对 崇州地 区职 业 经理人 的现 状进 行 问卷调 查 和统 计分 析 , 发现 知识 结 构有 偏 、 获益 水平 较低 、 支
持政策不到位、 配套建设和服务滞后等是职业经理人发展 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 , 从优化知识结构和拓展 队伍 来 源、 优 化 利益 分配机 制 、 调 整政 策 支持 重点 、 优 化 外 围发展 环境 等 方 面提 出 了相 关的对 策建议 。
农 业职 业经 理 人发展 现状 、 面 临 的 问题及 对 策分析
— —
基 于 崇 州 市 的调 查
董 杰 , 张社梅
6 1 1 1 3 0 ;
6 1 1 1 3 0 )
( 1 . 四川 农业 大学 经济 管理 学 院 , 四川 成都
2 . 四川 I 农业 大学 农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研 究 中心 , 四J I l成都
第 4 0卷 第 2期
2015 年 4 月
G 粮食 错嫂占 锯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省崇州市五星村为例
77区域治理DETECTION作者简介:唐琪艳,生于1997年,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省崇州市五星村为例西南大学 唐琪艳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四川省崇州市五星村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中取得的成果,总结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经验:土地综合整治、产业振兴、发展成果共享、带头人引领。
同时,全国各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农民就地就业率低、品牌意识薄弱、农闲存在生产空档期等问题。
基于此,提出相应建议,将五星村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成都市及西南广大地区,对全国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五星村;路径研究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8-0077-0003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十三五”之后,我国开启“十四五”的新征程,改革开放又迈入新的历史时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壮大集体经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具体要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落脚点,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的必经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方式之一。
中国许多学者已经对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对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研究并不多。
五星村作为崇州市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与之相关的文献也不多,因此对五星村新型集体经济的研究具有前瞻性。
(二)文献综述王宏波(2017)等从农村市场化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积极意义,基于陕西省耀州区董家河镇王家砭村论证分析了多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1]。
方志权(2014)立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在改革过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治理机构有待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或社区的关系有待梳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较少[2]。
崇州模式
怎样种田谁来种田谁来带头崇州用“1+4”模式破题成都“三步曲”探索农业CEO的田间路径一个合作社解决了“怎样种田”“谁来种田”的问题;四个服务内容构建起一个支撑体系,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还实现了农民增收——在刚刚结束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座谈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上,崇州展示出来的“1+4”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获得了全国各地社科院专家的一致好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称:“这样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很创新。
”获得赞扬的背后是崇州的努力探索和付出,也是成都全域范围内不遗余力地支持和推广。
作为全国粮食主要产区,以崇州经验为蓝本,成都分三步探索出了“怎样种田”“谁来种田”“谁来带头”的经验。
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全市力争培育10000名农业CEO,推动全市10个10万亩高产高效粮经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从而全面确保成都的粮食安全。
怎样种田?规模种植效益最大化“按纯收入500元每亩算,100亩就能赚50000元”以往,种田技术靠经验,靠家庭劳动。
邛崃市高何镇一位农民告诉记者说,他家5口人有2.9亩地,亩产400公斤,把谷子都卖掉也就3000元左右。
随后他给记者算账,刨除请人抽水、犁田、栽秧、收割等费用610元左右,亩平纯收入顶多270元左右。
同样的高投入低收入的例子,在全市粮经大县比比皆是,这让大多数农户萌生了“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的想法。
一边面对着农户种田单打独斗效益低,一边作为成都粮食的主产区,还要面临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
“怎样种田?”崇州市农发局关起门来算了笔账,农户种田靠经验,没有技术,没有机械,一亩地挣300元左右;如果能够规模经营,统一管理,效益肯定大不一样,至少500元/亩,100亩就能赚50000元。
基于这样的考虑,2010年,崇州市在隆兴镇黎坝村成立了成都市第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
农户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种田首次突破了几亩、十几亩的规模,达到了101.27亩。
“土地合作社”,让崇州农业重获生机
“土地合作社”,让崇州农业重获生机
刘艳梅;黄颖
【期刊名称】《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近年,由于农村劳动力紧缺、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
“谁来种地”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0年以来,崇州市通过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
其积极探索,为解决农村土地经营问题提供了一个“样本”。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刘艳梅;黄颖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贫困户优先股: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下的财政资金扶贫新路径——以崇州市王场镇
东风村清源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例 [J], 黄词捷;石芸
2.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多方共赢r——记四川省成都崇州市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 [J], 邵科
3.农业劳务合作社:就业增收新亮点——崇州市推行农业劳务合作社模式促就业 [J], 崇文
4.农业劳务合作社:就业增收新亮点——崇州市推行农业劳务合作社模式促就业
[J], 崇文
5.发展土地股份合作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粮食规模经营的实践 [J], 罗加勇;杨成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崇州探索“1+4”农业发展新模式
2果 实经济 性状 .
春美果实椭 圆形或 圆形 , 果顶圆 ; 合 缝 线 浅 而 明显 , 半 部 较 对 称 , 熟 度 一 致 。 两 成 果 实较 大 , 均单 果 质量 15 18 , 平 6 ~ 8 克 大果 质 量 超过 3 0 。果皮 茸 毛 中等 , 色绿 白, 1克 底 大 部 分或 全 部果 面着 鲜 红色 或 紫红 色 , 艳丽 美 观 。果 皮厚 度 中等 , 易 剥 离 。果 肉 白色 , 不
3生 长 结 果 习性 .
早熟 新 ■一I|_ ■,J J’ 『 ● ̄ t j "
1植 物 学 特 征 .
春 美 桃 树 势 生 长健 壮 , 发 率 较 高 , 萌 成
春 美 树 体 生 长 势 中等 , 姿 较 开 张 , 树 枝 条 萌发 力 中等 , 成枝 率 高 。1 生新 梢绿 色 , 年 阳面浅 紫红 色 , 中果 枝 节 间长 度平 均 22 厘 . 4 米 。叶片 长椭 圆披针 形 , 叶片 长度 1 . 70 45 . 1 厘 米 , 度 4 ~ .厘 米 , 宽 . 47 0 叶柄 长度 1 ~ .厘 . 1 0 2 米 。叶柄 阳面呈浅 紫 红色 , 腺体 2 3 , 具 - 个 多 为 2个 , 体 多 为 肾形 , 数 为 圆形 。有 托 腺 少 叶 , 羽状 , 红 色 。花 芽起 始 节 位 为 1 3 呈 紫 - 节, 多为 1 2 ; 、 花芽 比为 1 1 中部 -节 单 复 . , 3: 多 为复 花 芽 , 花 芽 多着 生在 枝 条基 部 和上 单 部 。花为 蔷薇 型 , 花瓣 粉 红色 ,~ 瓣 , 5 7 多为 5
制。
果 枝 均能 结果 。 自花 结 实率 高 , 一般 年 份均 在 4 .%以上 , 95 属极 丰产 品种 。 4抗 逆性及 栽培适 应性 . 春美 为早 熟 桃 品种 , 实 未发 现严 重 病 果 虫害 , 了注 意 开 花前 后 防治 桃 蚜 外 , 除 整个 果实 发育期可不施农药 。树体对 白粉病和 细菌性穿 孔病 有较 强抗性 。 经 过 多 年 、 点 试 验 观 察 , 美 在 全 国 多 春 各 不 同桃产 区表现 出 良好 的栽培适应 性 。 4 0 0 中 国 农 科 院 郑 州 果 树 所 5 09 牛 良 刘 淑娥 鲁振 华 3年 多来 , 专 家 大 院 ” 后 聘 用 7 “ 先 4名 农 业 科 研 人 员 , 崇州 市 引进 农 作 物 新 为 品 种 14个 , 养 农 业 实 用 人 才 6 5名 , 出 9 培 2 推 高 端农 产 品 10 个 , 当地 现 代 农 业跨 越 0余 为 式 发 展 提 供 了科 技 支 撑 。今 后 , 州 市 还 崇 将 依 靠 农 、 、 互 动 发 展 模 式 , 专 家 大 科 教 将 院打 造 成 成 都 乃 至 四川 省 的现 代 农 业 科技 “ 散地 ” 集 。 农 业部 玉 米 专家 顾 问组 成 员 、 究 员刘 研 永 红评 价说 : 崇州 ‘ + ’ 式对于 激 活现代 “ 14 模 农 业 生产 要 素是 一项 非 常有 益 的探 索, 维 既 护 了农 民的土地 承 包 经 营权 益 , 有利 于 推进 粮食 标 准化 、 模 化 、 约化 的 生产 新模 式 , 规 集 又促 进 了农 民生产 生 活方 式 转变 , 为各 地 将 实 现 农 民土地 从 资 源 到 资本 的 转化 提 供 一 个 ‘ 本 ’” 样 。 阮蓓
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 32XIANGCUN KEJI 2020年3月(下)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唐露菲罗磊(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基于对四川省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以合作社与技术供给方对接农业技术的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究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先进对接模式依靠熟人社会关系、农业职业经理人、专家大院和科研院所进行农技对接,通过降低技术转移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对象[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9-32-21相关文献综述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奠基者,也是事实上的弱势群体。
由于社会资源分配失衡和自身能力不足,现阶段大多数农民生活质量低、承受力弱、竞争力差。
而合作社作为弱者的自发联合性组织,正在改变着这一社会现状。
孔祥智等研究表明合作社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生力军[1]。
张琛等也评价合作社是脱贫攻坚的组织载体[2]。
费清等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对增加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3]。
杨义武等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对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及总收入都有促进作用[4]。
而张社梅等研究发现当前合作社运营所需要的农业技术得不到满足,多数合作社难以寻求和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对接模式[5]。
因此,研究合作社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对其经营发展的影响,探究出低成本且高效的对广大合作社普遍适用的对接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淑华等调查表明,合作社农业科技来源于地方农业局和农技服务站的占89%,来源于科研院所、地方高等院校、涉农企业的农业科技较少;农民合作社作为连接农业技术供给方与农业技术直接应用方农民的重要中间人可以充分发挥作用[6]。
农业共营制的崇州探索
三是 建 立扶 持政 策体 系。设 立农 \ I I , 职 业 经理 人 专项 培 训经 费 ,纳 入本级 财 政 预 算 制定 并完 善粮 食 规 模 种埴 补贴 、城 镇 职 工 养老 保险 补贴 、 信 用贷 款 贴 息扶持 等 配 套扶 持 政 策 如 中级 以 上 农 业职 业 经理 人享 受 提 高 1 ( ) % 的粮 食规模 经 营补 贴 ;农 业 职业 经理 人 以个 人身 份 参加 城 镇 玎 L I [乔 老保 险的 ,财政创 建 了土地 股份合作社 +农业职 业经 问题 日益严峻 。
人 +农 业 综合 服 务 组 织 “ 三 位 一体 ” ( 1 + 1 + 1 )
— —
面 临农业 “ 两个天 花板 ” “ 两道 紧箍咒 ”
) 新型 农业经 营体 系,形 成 多主体 、多层次 的 “ 农 的 问 题 。由于 农 业 科技 、品 牌 、金 融 以及 其 他 专
营” “ 谁 来服 务”等 问题 日益突 出。
— —
至2 0 1 6 年5 月底 , 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社达 2 4 6 个,
入社面积 3 1 . 6万亩 、r 与 耕地面 积的 6 0 . 8 %。
一
面临 “ 传统 经营” “ 懒 人农业 ”的问题 。
圳、 l 耕地 而 积 5 2 . 1 万 亩 ,农 民 人均 耕 地 只 有 1亩
规 则限制 ,部分补 贴继续 增加也遇 到 “ 天花板 ”。 同 时 ,生态 环 境 和 资源 条 件 这 两道 “ 紧箍 咒” 也
势倒 逼之崇 州思考
— —
严重束缚 农业长远 发展 ,制约 了农业现代 化进程 。
面I } a i“ 无农愿耕 ” “ 种粮 断代”的问题 。
“土地合作社”,让崇州农业重获生机
杨柳 合 作 社 聘 请 隆 兴镇 农 将 近4 0 元 。同 样 3 6 00 . 亩地 ,
技 站 的技 术 员周 维松 为 经理 ,
比原 来 多 了5 0 多元 的收入 。 00 保底 产量 加超产 分红, 到 尝 甜 头 的农 民纷 纷 入社 ,到今 年 夏 天 ,崇 州 市 的 士地 合 作社 已
、
“ 未入 社 的农 户 普遍 减 产 , 而 个别 农 户每 亩 只 收 了2 0 0 多斤,
连 成本都 保不住 。”
些 职业 经 理人 都 是 由理 事会 出 面聘 请 的 种 田能 手或 农 业技 术
员。 ”
邻 近 的 青桥 村 见 到 杨柳 合
作 社 的成 效 后 ,于次 年 也成 立 了土 地股 份 合 作 社并 实 行整 村 推 进 ,入 社 的农 户 高达 9 %。 0 村支 书 罗巡 虎 喜滋 滋地 说 :
耕 、机 防 、机 收 、管 理 ‘ 四统
一
从 两年前 的4 个发展 到现在 的2 1
个 乡镇 9 个村 , 积 也从 4 0 5 面 0 多 亩扩大 到4 8 万 亩 。 .3
’服 务 。 从 今 年 起 , 们 还 我
程。
入 股 ”不 同 ,崇 州 市推 行 的合 作 社 所流 转 土 地 的受 让 主体 依 然 为 农 民 ,而 不 是现 在较 为普
遍 的农 户 与企 业 问 的流转 。
“去年 全 村 人均 收 入 比前 年 增
加了16 元, 4 5 这就 是 土地 适 度 规 模 化经 营 产生 的 效益 啊 。 ” 桥 康 村村 民董 玉 琼 算 了 一 笔 账 : 自家 原 来 种 3 6 地 一 .亩 一 年 收入 不  ̄ 2 0 元 ,而2 I 年 I2 0 ]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基于四川崇州的调查,运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对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及服务型合作社三种不同类型合作社的农业技术获取问题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认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形成有效技术需求,创新技术合作机制,有利于实现合作社与技术单位的有效对接;通过党支部共建等形式拓展合作社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化解合作社资金、人才硬约束;合作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合作社技术获取的重要手段。
因此,促进农民合作社技术获取效率及效果,应着眼于优化合作社与技术单位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社会资本和人才培育,创新合作社技术对接的融资机制。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技术获取;党支部共建;社会资本1陈锐2罗建红3张社梅(1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611130;2四川省崇州市科学技术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1200;3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1130)农民合作社农业技术获取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四川崇州的调查[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16731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71303168);四川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陈锐(1994-),男,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罗建红(1966-),男,四川成都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专业技术推广;张社梅(1978-),女,陕西凤翔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经济、生物经济及农业科技政策。
一、引言农民合作社作为连接农业技术供给方与农业技术需求方的桥梁,已逐渐成为促进农业技术创新、转化与推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但现实中合作社在获取农业技术以及进一步转化和推广技术时却面临诸多困境,主要包括:一是合作社与个体农户之间连接不紧密,小规模的经营格局无法形成有效的技术需求,合作社获取技术的针对性不强。
二是与科技机构供需对接存在偏差。
推广机构技术储备更新不及时[1],科研单位研究开发出的科技成果合作社不一定需要,而合作社需要的农业技术却得不到满足[2]。
三是合作社自身面临资金、人才硬约束,导致合作社对所需要的赢利性技术往往缺乏支付能力,也缺乏技术引进应用人才。
因此,对在农业技术获取中做出重要探索的合作社进行剖析,对其在解决上述问题中所展现出来的经验和普遍意义进行总结和提炼,对提高合作社技术推广效率、促进合作社依靠技术进步发展壮大就显得十分重要。
崇州市是四川成都平原的产粮大县,其在统筹城乡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逐步搭建起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争相发展,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其他地区引入和试点[3]。
因此,本文选择该地区为调研区域,筛选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服务性合作社三种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进行调查,以期详细了解合作社的技术获取情况。
二、合作社农业技术获取的模式分析技术获取一般指企业获取新技术或知识的过程,技术获取模式是指企业新技术或知识获取途径的总和[4],也有学者认为技术获取包括对新技术的识别、寻找、评估和挑选四个阶段[5]。
技术获取模式选择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对技术获取模式有不同的分类。
Zahra [6]按照技术来源和企业边界之间的关系,将技术获取模式分为外部获取和内部研发两大类。
Lambe [7]和Durrani [8]等认为技术联盟应当被单独作为一种技术获取模式,即将技术获取分为内部研发、技术联盟和外部获取三类。
林春培[4]和彭新敏[5]按照企业研发力量的参与程度,将技术获取模式分为外部购买、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三种类型。
李柏洲[9]从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出发,将技术获取模式分为自主研发、国外引进和国内购买三种类型。
汤临佳[10]基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现实发展经验,将技术获取模式分为技术返聘、技术猎头、高校产学研、海归创业和大学生创业五种类型。
总体看来,已有研究大多将企业技术获取模式分为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三类。
合作社作为一种共营企业,在经营目标、治理结构以及分配方式等都不同于一般企业,决定了其技术获取模式也与一般企业不同。
从农业技术来源角度看,合作社技术获取模式与传统企业一样,主要包括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三种模式。
其主要区别在于,受当前合作社技术创新人才和资金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弱等因素的制约,合作社技术获取以技术引进为最主要模式,较少采用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模式[11]。
基于上述对合作社技术获取模式的分析,结合当前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类型,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从崇州市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服务性合作社三种不同类型合作社中分别选择了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土而奇禽业专业合作社和耘丰农机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调研对象。
(一)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共营制模式1.合作社基本情况。
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位于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成立于2010年5月,注册资金88.39万元,吸纳本村农户31户,集中土地82.29亩。
合作社现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是一家从事粮食规模种植、稻渔综合种养、粮油烘干仓储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社。
至2016年,合作社入社农户达400多户,入社土地达1003.91亩,实现经营收入234万元,入社社员每亩分红收入700多元。
2.技术获取的主要做法。
一是规模化经营提升技术需求能力。
该合作社在崇州首次探索新的土地产权形式,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完成了土地经营权的细分与部分流转,实现相邻农户的土地形成一定的连片规模[12],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而提升了合作社的有效技术需求。
二是农业职业经理人提高技术使用效率。
依托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体系,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生产经营。
职业经理人在学习掌握新的农业知识技能和向社员传播扩散新的农业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引进、运用并传播农业技术,有效提高了合作社的技术效率。
三是依托“专家大院”增强技术对接能力。
专家大院将农业技术供给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内部通过项目考评、专家聘用等“五大模式”完善和增强农业技术服务能力,并将公益性技术推广应用与市场化“订单”运作并举,合作社通过农业专家大院取得了完整的农业技术服务。
3.取得的成效。
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农业共营制模式获取农业技术,促进合作社生产经营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6年,合作社大春种植优质水稻亩产约达600公斤,总产值达到165万元。
小春种植小麦亩产量达250公斤,油菜亩产量达150公斤,共实现产值约70万元,大小春总利润达60多万元。
(二)土而奇禽业专业合作社:共建党支部模式1.合作社基本情况。
土而奇禽业专业合作社位于崇州市白头镇天竺社区,成立于2009年5月,注册资金200万元,流转土地500亩,现有社员112人。
合作社以养殖土鸡、种植澳洲苹果柚为主业,是一家省级示范社。
至2015年,合作社建成种植澳洲苹果柚200亩,饲养“虫草鸡”3.5万多只,年销售收入3230万元,年利润200多万元,带动371户农户实现增收600多万元。
2.技术获取主要做法。
一是依托熟人社会资本进行技术合作。
合作社理事长张女士和丈夫二人在成立合作社之前与成都市某畜牧研究所所长结识。
在该所的技术指导下,他们开始发展蚯蚓养鸡产业,并创建合作社。
合作社建立后,双方以“生物链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运用为突破口,共同申报科技项目、申请专利,甚至合作申报奖项,逐渐建立了长期紧密型合作关系。
二是依托制度信任促进技术对接。
合作社在探索技术获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基于契约和法律的合作制度[13],因产业发展需要,又先后与成都农林科学院、西华大学、四川首翔科技等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技术公司建立了技术对接关系。
三是依托网络社会资本促进技术对接。
通过同业联结在镇域范围内成立农民合作社党建组团促进技术交流合作,通过智力联结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等四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党支部“结对子”促进对外技术获取,通过会员联结邀请会员中的党员成立会员党小组,会员党小组成员作为产品质量监督员、会员权益维护员及合作社品牌宣传推广员对合作社开展实地考察,进行监督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倒逼合作社技术调整与改进。
3.取得的成效。
合作社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合作的“生物链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已被国家列入“星火计划”,在此过程中,研究所为合作社培养技术人员3人,现为合作社技术骨干。
合作社的“土而奇”电商网络平台已成为崇州市重点打造的农产品销售平台,目前产品的直送会员已经覆盖成都10000多个家庭。
此外,合作社取得包装、发明制造专利27项。
(三)耘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自主研发模式1.合作社基本情况。
耘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崇州市桤泉镇中和社区,2011年11月成立,入社成员109户,拥有农机手11名、职业经理人1名,是一家从事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土地适度规模种植和产业化育秧供秧的省级示范社。
2016年,合作社土地经营面积约915亩,托管土地约2万亩,拥有总资产约1500万元,实现净利润约100万元。
2.技术获取主要做法。
一是依托崇州市农发局获取技术指导。
合作社依托市农发局的技术支持体系,与农发局下设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的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技术对接,为合作社讲解相关农机购置补贴及技术补贴政策,同时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二是自主创新破解技术难题。
不断改进育秧筛土技术,解决了育秧筛土过程中灰尘大、筛土不均匀等难题。
不断突破硬盘育秧技术,解决了秧盘回收处理难问题,克服了育秧产能与安全性、秧苗质量和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
不断创新机插秧制度,破解了农机资源有序引导、流动配置、协同作业等难题。
三是重视技术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
合作社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固定与大户的合作关系、允许农机手外出寻找业务、丰富农机种类及跨区作业等方式增强农机手工作的稳定性,同时探索农机手参与合作社股权分配的方案,强化职业经理人和农机手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为合作社留住技术创新人才。
3.取得的成效。
耘丰农机合作社在育秧筛土以及硬盘育秧方面已拥有成熟技术,建成机插协作体系,除耘丰农机和本地协插力量,江苏农垦总局岗埠农场也加盟协插,实现跨区作业。
2015年,耘丰育秧中心供秧1.4万亩,其中自插0.45万亩,用户自插、同行协插0.95万亩。
2017年采用天车取秧,取秧速度较2016年将提升10倍以上。
三、三种农业技术获取模式的比较及评价(一)三种技术获取模式比较从上述三种依托合作社获取农业技术的做法和形成过程看,其既存在差异,又有很多共性。
从表1可以看出,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农业技术获取机制在突破自身约束、实现技术有效对接等方面均起到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