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课件-讲义
2012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实物》复习讲义
2012年统计基础和实务复习1.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
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具体数值。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按性质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成为变异。
变量:习惯上将数量变异标志成为变量。
具体表现形式为变量值。
以上部分结合学习指导重在理解2.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
即从质—量—质的认识过程。
3.统计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4.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二者有时一致有时则不一致。
5.调查时间指调查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指进行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时间。
6.调查方式的区别7.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
8.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是我们由对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化,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
9.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1.统计分组的对象是总体;2.统计分组应有分组标志;3.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10.统计分组作用在于: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与规律;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统计从业资格复习课件
甲
(x x)2 f
(45 67)4 50 (55 67)2 100 (65 67)2 120 (75 67)2 80 (85 67)2 60 (95 67)2 30 14.07(件)
f
50 100 120 80 60 30
(1)若比较两企业工人月平均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B)。
A 简单算术平均 B 加权算术平均 C 加权调和平均 D 简单调和平均
(2)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为(d)。
A 甲企业72件乙企业67件B 甲企业67件乙企业70件
C 甲企业75件乙企业85件D 甲企业67件乙企业72件
甲
x
xifi 45 50 55100 65120 75 80 85 60 95 30 67(件)
3、甲、乙企业工人月产量资料如下表:
按月产量分组 (件)
工人数 (人)
按月产量分组 (件)
工人数 (人)
甲
40-50
50
乙
40-50
10
企
企
业
50-60
100
业
50-60
18
60-70
120
60-70
54
70-80
80
70-80
50
80-90
60
80-90
60
90-100
30
90-100
8
合计
合计
请回答:
个体(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上面两者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在研究工业企业职 工情况时,该企业的所有职工成为总体,各个职工就是 总体单位了。
总体------------指标(数值表示)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
201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讲义复习
201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讲义复习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一节统计法的基本含义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具体地说,统计法规定了统计的组织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活的、统计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统计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统计调查者的职责、职权,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违反统计法的规定或不履行职责、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理解点:1.统计法不是统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2.统计法作为我国行政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原则、特点和作用,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第二章基本统计法律规范根据法律效力不同,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
第一节统计法律这里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
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
该法律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从2005年起,《统计法》开始第二次修订工作。
中华考试网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统计法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统计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根本性问题。
2012统计法基础知识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Ⅰ.考核能力要求《统计法基础知识》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获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必考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当达到《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熟悉国家相关的统计法规”的要求。
《统计法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识记:了解有关概念、方法、公式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和做出判断,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有关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和方法的联系和区别,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对有关的理论及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基本分析。
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释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00分。
2.考核范围包括本大纲考试内容所规定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领会占40%,应用占30%。
4.试卷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3:3:3:1。
5.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
其中,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案例分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Ⅲ.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第一部分统计法基本问题一、考核内容1.统计法概述(1)政府统计与统计法(2)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3)统计法的表现形式(4)统计法的作用2.统计法的基本原则(1)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2)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3)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4)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5)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3.统计管理体制(1)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二、考核要求1.统计法概述识记:①依法统计的必要性;②统计法律;③统计行政法规;④地方性统计法规;⑤统计行政规章。
2012年统计师(中级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考试讲义
2012年统计师(中级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考试讲义第一章统计和数据第一节统计学的含义一.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按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统计分析数据分两种: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如何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所关心的数据特征。
统计描述是指对由实验或调查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从中抽出有用的信息,用表格或图像把它表示出来。
是统计研究的基础。
它通过对分散无序的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纳,运用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露客观事物内在数量规律性,达到认识的目的。
分组法是研究总体内部差异的重要方法,通过分组可以研究总体中不同类型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指标来反映和研究客观总体现象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统计模型法是综合指标法的扩展。
它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定条件,用数学方程去模拟现实客观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推断统计则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大类。
所谓统计推断就是以一定的置信标准要求,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的方法。
统计推断是逻辑归纳法在统计推理的应用,所以称为归纳推理的方法。
(1)参数估计法:当总体的界限已划定,总体某一数量特征(如总体平均数、方差等)的数值就是唯一确定的,所以把总体的数量特征称为总体参数。
但是总体参数通常不知道,这就需要通过样本数据计算样本统计量,并以此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或取值区间,这种方法称之为参数估计法。
(2)假设检验法:假设检验的特点是,由于对总体的变化情况不了解,不妨先对总体的状况作某种假设,然后根据样本实际观察的资料对所作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行动的取舍。
2012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法基础》学习指导
《统计法基础知识》学习指导电子复习稿(2012年9月15日)第一部分:单选第一章:1、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统计法律,始见于:(周朝)。
2.西宁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西宁市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属于(政府规章)。
3、有权制定地方性统计法规的是(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时间为(1983.12.08 )。
5、2009年6月27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施行时间为( 2010.01.01 )。
6.下列什么机构有权制定统计行政规章(省级人民政府)。
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统计法律,是:(《中华民国统计法》)。
8.保障统计工作的统一性,最关键的是要实行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
9、《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属于:(统计行政法规)。
10、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第一项法定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11、我国统计工作实行的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12、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是:(信息、咨询、监督)。
13、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14、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的统计机构是(独立的)。
15、我国统计法调整的范围主要是(政府统计活动)。
16.《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是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属于(地方性统计法规)第二章:1、政府统计调查包括国家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和(部门统计调查)。
2、政府统计调查具有(强制性)。
3.在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中,属于重大的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单位是(国务院)4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其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则审批单位是(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5.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单位是(国家统计局)6、经国务院批准的周期性的普查项目,其中每隔 5 年进行一次的是(经济普查)。
2012年统计师测试统计法规基础知识第6章(4)
2012年统计师测试统计法规基础知识第6章(4)第四节统计调查方法一、统计调查方法的重大改革1994年7月20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的请示》,确定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抽样调查为主体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1996年5月15日和2009年6月27日,先后两次修订的《统计法》均以法律形式对统计调查方法进行了规定,肯定了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成果。
统计实践证明,周期性普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及行政记录,都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法。
二、统计调查方法(一)周期性普查周期性普查即根据事先确定的周期(5年或10年),通过逐个调查各个统计调查对象在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情况,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的提供反映国情的国力的统计数据的调查方法。
实践证明,通过周期性普查取得的统计数据,具有全面、系统、准确、可靠的特点。
但是普查的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可能年年搞,只能每隔若干年进行一次。
(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即根据概率理论,从全体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出部分样本单位进行统计调查,获取样本单位数据,并据以推断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经常性抽样调查具有社会投入少、调查效果好等特点。
在我国已有相当部分的统计调查项目,如农产品产量调查、城乡住户调查等,都是通过抽样调查方法取得统计数据的。
(三)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单位一一进行的调查,能够掌握比较全面、完整的统计资料,了解总体单位的全貌。
重点调查是在全体调查对象中选择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因而所取得的统计数据基本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
(四)行政记录行政记录是指行政部门为实现管理、控制和服务等目的,通过办证、登记、审批等方式收集并保存的关于自然人或其他社会实体的相关信息。
对利用行政记录可以获得的统计资料,不要再通过其他统计调查方法获取,以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2012学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理论讲义
2012年中级统计师测试统计基础理论讲义第一章总论1、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业务收支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记录,并定期总括性地向在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按报告的对象不同,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主要向外部提供资料,侧重过去的信息;管理会计主要向内部管理者提供信息,侧重于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
3、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
4、现代会计的职能为:核算(反映)经济活动,监督经济业务,控制经济过程,评价经营业绩,预测经济前景,参和经济决策。
5、会计的对象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凡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本运动或价值运动。
6、企业的价值运动包括资本的投入、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即资本的运用)和资本的退出三个基本环节。
其中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又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
7、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限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法律主体必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限定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3)会计分期:限定了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具体期限。
企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迄时期确定。
(4)货币计量:限定了会计计量的手段和方法。
8、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和权责发生制相对应是收付实现制。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9、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其中:(1)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2)实质重于形式:典型例子是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自有资产;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不应确认销售收入。
2012统计法基础知识复习材料
2012年统计法复习指导亲爱的朋友们:去年发的文档很受大家欢迎,今年法规大纲发生了变化,特此结合大纲总结了复习提纲,希望能帮助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一、统计法概述 (一)政府统计与统计法1.政府统计的概念和特征政府统计,就是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政府统计的特征:(1)政府统计的实施主体是特定的,或者说主要是政府机关; (2)政府统计必须严格依法实施; (3)政府统计具有强制性; (4)政府统计的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2.政府统计的功能和任务功能:我国政府统计已具备了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任务:(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2)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3)实行统计监督。
3.依法统计法的必要性:首先,政府统计活动有赖于法律的保障;其次,政府统计活动必须受到法律约束。
(三)统计法的表现形式1.统计法律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
《统计法》2009年6月27日再次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九次会议修订,2010年1月1日执行。
1996年5月15日和2009年6月27日修订。
2.统计行政法规统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有《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等。
3.地方性统计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有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4.统计行政规章统计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统计的规范性文件。
2012统计法基础知识全书电子版
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一章统计法基本问题第一节统计法概述一、政府统计与统计法统计是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或者说是一种认识活动。
一般而言,统计有三种涵义:从事统计调查研究和管理活动的工作,叫统计工作;进行统计调查研究活动的结果。
表现为各种统计资料;研究如何进行统计调查研究活动的科学,就是统计学。
统计具有综合度量、比较的功能。
通过对统计结果的综合度量、比较,对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作出评价,能够揭示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在发展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说明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各标志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
正是基于统计的这个特点,在大多数国家中,都由国家设立特定的机构专门负责经济和社会的统计工作,为人们提供关于一个国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重要的数量化信息。
这就是所谓的政府统计。
政府统计承担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的重要职能。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统计已具备了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统计部门根据一整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按照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从而得到准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和发展速度的大量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预测,进而得出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现状、规律和趋势的科学认识,为决策系统反馈信息,提供决策咨询;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检查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决策的正确与否,促使领导机关采取措施,加以调控和矫正。
正是由于具备了上述的功能,从而决定了我国政府统计的基本任务。
我国政府统计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二)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三)实行统计监督二、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2012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2012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四种题型:单项选择题1*30=30分多项选择题2*10=20分判断题1*20=20分综合应用题3*10=30分其中,综合应用题:统计基础部分一般集中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统计实务部分一般集中在:第十章统计基础知识部分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一、统计的三种涵义(只需要知道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第3页)二、三种涵义之间的关系(尤其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第3页)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整节需要重点掌握:第4页)第三节统计的过程一、统计的工作过程(只掌握工作过程的四个环节,里面内容不用看:第9页)二、统计的认识过程(只掌握第11页最后一段)第二章统计调查第一节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一、统计调查搜集的两种资料(第12页第二段)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第13页第二段和第6段)二、统计调查的种类(要掌握按什么角度分成什么类型:第13页)第二节统计调查的方案一、首先要知道方案设计六个内容(第15页倒数第二段)二、重点掌握:方案设计的第二个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报告单位)和第四个内容(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第三节统计调查的方式一、知道统计调查的4种方式(第19页第三节紧接着的下面一段)二、普查的概念(第19 页倒数第三段)三、了解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之间的区别,能判断出一种调查属于什么调查。
另外要注意概率抽样。
(第20页到24页)第四节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一、掌握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中的: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第24页倒数第二段)二、企事业单位统计资料搜集做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两项工作(28页第二段)第五节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30页)第三章统计整理第一节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一、统计整理的意义:注意一段话(32页倒数第一段)二、统计整理的步骤:注意黑标题还有33页最后一段。
第二节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34页第一、二段)二、统计分组的原则(新加的内容,看看标题:37页)三、统计分组的方法(37页倒数第三段)四、统计分组体系:掌握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第三节统计分布一、统计分布的两个要素(40页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二、了解分配序列的种类(40页最后一段)三、组距式变量序列编制的基本概念:掌握组距、组数、组限、组中值、频数(43-45页)四、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注意直方图第四节统计表一、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50-51页)二、统计表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的分类(51页)第四章统计指标第一节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一、统计指标的两个特点(56页)二、统计指标的分类(知道分类就行了,内容不用细看:56-57页)第二节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57页最后一句)二、总量指标的种类(能分得清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分得清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58-59页)三、记住总量指标的三种计量单位(59页倒数第4行)第三节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62页第4行)二、相对指标的分类(62-69页细心看,会计算、会判断)第四节平均指标一、平均指标的定义及分类(70页最后的三段内容)二、算数平均数(尤其注意:加权算术平均数72-76页,好好看例题,会计算)第五节变异指标一、变异指标的定义(77页倒数后三行)二、掌握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的计算(80-83页,看懂每一道例题)第五章时间序列第一节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一、时间序列的两个构成要素(84页第四行)二、时间序列的分类(分清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85页)第二节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一、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88-91页例题好好看)二、增长量(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关系:94页最上面)三、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94页)第三节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一、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95页下面)二、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97-98页好好看)第六章统计指数第一节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统计指数的分类(99-100页,分得清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第二节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整个章节非常重要,好好看:101-108)一、综合指数及其编制方法(102-106页,注意104页中间一句话: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还有105页中间的句话: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二、平均数指数两个形式: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怎么用(106页)三、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关系(108页)第三节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一、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109页:了解一下为了计算)二、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111-112页:注意111页下面的例题6.1)第四节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简单了解采购经理指数:PMI)第七章统计报告第一节统计报告的概念一、统计报告的特点(118-119页只掌握标题)二、统计报告的分类(120页)第二节统计报告的写作一、统计报告的写作要求(121-123页只掌握黑标题)二、统计报告的写作流程(124-128页只掌握黑标题)统计实务部分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概念第一节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制度的分类(132-134页)第二节统计单位统计单位的划分(138-139页)第三节企业一套表(新加的内容)一、企业一套表的概念(140-142页)二、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基本思路(145-147页)第四节主要统计指标:主要掌握国内(地区)生产总值(147-148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50页)、住宅销售价格指数(152页)、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耗能(159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页)、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3页)第九章统计标准第一节(没重点)第二节常用统计标准一、组织机构代码(167页最后两段)二、国民经济行业代码(168页第4段那几个数字)三、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170页倒数第一段)四、企业登记注册类型(172页倒数第一段最后一句)五、企业控股情况划分(174页第一段最后一句)第十章企业主要统计报表第一节基本单位统计一、基本单位的统计方法176页倒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三段的第一句话二、基本单位统计的内容注意一下:组织机构代码、单位规模、企业控股、执行会计标准类别(176-179页)第二节从业人员及工资统计(整节都好好看:180-185页)第三节财务统计一、企业财务统计包括的内容(185页倒数第二段)二、资产负债(资产掌握:资产总计、流动资产185-186;负债掌握:负债合计187页;所有者权益掌握:所有者权益合计、实收资本188倒数第4、倒数第5段)三、损益及分配(189-193简单看一下)第四节生产活动统计一、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体统计(195-198页:掌握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计算公式及按什么样的价格计算)二、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分行业统计掌握:农业总产值(产品法计算:198页倒数第四段)、工业总产值(工厂法计算:200页第五段)、批发零售业总产值(毛利:201页倒数第二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统计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统计法》第三条: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 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1)机构和编制管理方面:双重管理为主 (2)经费管理方面:分级负责,中央财政和地方
财政共同负担。 (3)业务管理方面:高度统一,业务上以上级政
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最近一次的修订时间是( )。
A. 1983年12月8日
Hale Waihona Puke B. 1996年5月15日
C. 2009年6月27日
D. 2010年1月1日
2012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 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统计法基本问题
2
一、统计法概述
1、政府统计:
(1)概念: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 依法运用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 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 活动的总称。
(2) 特征 : 实施主体、依法实施、强制 性、社会共享性。
16
一、选择题
1、我国统计法调整的范围主要是(
)。
A. 政府统计活动
B. 涉外统计活动
C. 民间统计活动
D. 企业统计活动
2、统计调查对象提供统计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 。
A. 真实 B. 准确 C. 及时 D. 完整 E. 提前
3、保障统计工作的统一性,最关键的是要实行集中统一 的( )
2、法律地位和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地方性 统计法规和统计规章;
3、包括:《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 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等
7
地方性统计法规
1、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发布;
2、法律地位和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
8
统计行政规章
1、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 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 民政府制定;分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两类
履行
14
5、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统计法》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 计资料,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当及时 公开,供社会公众查询
内容: (1)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 (2)采取多样化的统计资料公布方式和手
段 (3)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现代化进程; 统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
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明确了政府统计机构 设置及其职能人员配置的要求。 统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国家统计标 准有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 管理部门共同制定。
统计法明确规定:统计人员应当具有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 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统计法明确规定: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 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 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2、法律地位和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 3、如:《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统计
执法检查规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 《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统计调查证管理办 法》,《部门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新闻 出版统计管理办法》等
9
(4)作用 (一)、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
(3)表现形式 4
统计法的表现形式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规章
5
统计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1、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 2、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 3、颁布:1983年12月8日,
第一次修正:1996年5月15日, 第二次修正:2009年6月27日.
6
统计行政法规
1、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
《统计法》规定: 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当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 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并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 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统计法》规定: 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
有关人员,要求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并改正不真实、 不准确的资料。
(3)功能 : 信息、咨询和监督
(4)任务 :
3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 和统计分析;
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实行统计监督。
(4)依法统计的必要性 2、统计法 (1)概念: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
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特点: 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 性;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
10
(二)、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 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及时性。
统计法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 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都必须依法真实、准 确、完整、及时地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 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A.统计标准 C.调查方法
B.统计制度 D.统计管理体制
17
4、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主要表现( ) A.个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接受调查
B.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履行 C.企业报送的所有资料都属于国家秘密
D.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 E.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3)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
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13
3、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
内容: (1)统计调查对象的义务是法定的 (2)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履行义务
4、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
内容: (1)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 (2)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3)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
11
二、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1、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 内容:(1)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法》第三条: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
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 计管理体制。
(2)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 统一的
(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 布
12
2、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内容: (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 (2)依法履行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