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精选教育文档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它是针对传
统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它强调教学不是封闭的、单向的、静态的传递与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对话和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的过程,但是,教学又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明白什么是生成性问题、课堂教学当中为什么要生成、生成的价值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 才能对如何对待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生成性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教师生成的问
题,它包括两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或学生无
意说出的、但是学生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亮点加以放大,主动生成
新的教学内容、目标或者方式;学生存在困惑、认知冲突的时候
教师要主动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点拨,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在什么时候主动生成问题来促进教学过程和学生认知的发展。这和古人所讲的“不愤不启、悱不发”具有不谋而合之意。其二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
生成的问题,这就关系到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生成的问题,即学生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意义,教师要接应,如何接应,接应之后如
何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不打算接应,怎么处理?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哪些问题该接应,哪些问题不该接应?这两个核心问题也是老师们最大的困惑。
不管是教师主动生成的问题还是予以接应的学生的问题,都要能够在深层次上引发思考,同时这种思考也不是无止境的,要给学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思考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相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等,甚至于每个环节各安排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各设置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等等,都事先设计好,一环扣一环,它都是围绕着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由于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设计了组织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往往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预设式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知识分割成一个个小的要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机械的处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概念,背景,事件,意义的记忆上,而没有学会分析,比较,更不能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相联系。传统的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这一主体。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及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动态生成性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读,真正体现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与传统的预设式教学相比,动态生成式教学的价值颇多。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教育文档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生成是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师生与知识对话结出的硕果,但在关注生成的同时,千万不能轻视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石,没有精巧的预设,不可能有高层次的生成。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好的教学环节,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来开展教学,就会使得“预设”升华,课堂因此而精彩。可以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上的实现和超越。我认为把握好预设和生成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全面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的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潜心研究学生,理智认识生成
态、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要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情感状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现实,我
当前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当前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经理论工作者的宏大论述及课程专家的讲座式培训,一线的教师已经耳熟能详。但在实践中,教师面对“生成“的呼声和固有的教学程序与规定之间的矛盾时,往往有诸多困惑,感到无所适从,“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象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对于宏大的教学理念,如果缺乏具体的解构和指导,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而言只能导致进退两难的境地。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长期研究和观察,揭示当前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成性课堂教学理念的倡导,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和教师生命的满足。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生成意识有所增强,但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观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赖预设,规避生成
此种现象是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在预设与生成中的典型表现。课堂教学追求预先教学目标的落实,强调教学过程的完整,教学结果以教师预设的目标的完成为标准。课堂教学活动按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进行,学生很少创新和质疑,如有超出预设的情景出现,教师会及时地引导到“教学正轨“,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在沉闷、机械、僵化的氛围下进行,课堂生成成分近乎为零,教学很难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
(二)弱化预设,随意生成
部分教师认为强调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就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过多、过细的预设必然制约教学的生成,因此主张预设要简单,生成要放开。结果是课堂教学严重脱离文本和教学目标,教学中充斥着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时间制约性。如某位教师在执教《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时,教师有些兴奋,马上放弃计划,抓住这一“可笑“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结果是一堂课就在争论“马的公母“中过去。
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现代课堂教学的确也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同时,也正是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也就造成很多教师无法走进新课程的原因,成为走进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的绊脚石。
一、正确认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精彩的生成往往是无法预设的。其实不然,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只不过这种预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对学生最易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情变化、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所以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时,个性化的解读必然客观存在。于是,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与探索,“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在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时,我们的课堂变得复杂起来,为了更好地驾驭和利用学生个性解读时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对文章最易产生个性解读处进行充分预设,如文章的“含蓄处”“点睛处”“共鸣处”“意境深远处”等。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让“教”与“学”有机融合为一体
―――谈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课堂教学有预设也有生成。预设与生成不是互相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生成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即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促进,达成目标的教学过程。
预设,不是无目的,要在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同时要分析学生,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起来,避免目标脱离学生,既不高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要低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活动脱离或超越原有教学设计是必然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非预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预设的结果,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个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学生成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预设是必要的,预设与生成又是一对矛盾。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设计会对课堂控制过紧,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预设目标必须把教与学的因素考虑进去,要创制丰富的教学情境,又要关注学生亲身体验、接受知识的能力。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处理好这一矛盾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变换提问问题的方式。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引导、启发、总结、鼓励多管齐下。
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解读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4-02
课堂内外
(下转第80页)学生是鲜活灵动的个体,在课堂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中,他们常常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使得课堂也呈现了动态的美景。对于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怎么把握,才能利用它们来控制整个课堂呢?
一、预设与生成的概念
预设指的是在上课前教师的备课。当然预设不一定只在教案中有体现,它是教师对于课堂上要如何讲知识,对课堂教学的提前的安排和规划。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提前设置的安排中有条不紊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获得了提前预设的结果,那么就表明教师这堂课实现了教学目的和任务。
生成是指教师在这堂课开始前的准备阶段,
留下了让学生发展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或者学生的学习都超出了教师的备
课范围,并且学生获得了以前所没有想到的结果,
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二、预设和生成的关系1.充分准备的预设对生成有促进作用
只有充分准备的教学预设,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深入思考,认真地钻研课本教材内容,
把握知识的精髓之处,再结合学生平时的实际生活经验,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尽可能地设计和预计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一切活动,努力挖掘课本更深层次的内涵,
超越课本知识。2.善于总结经验,使课堂始终充满活力预设和生成是以辩证关系存在的,如果没有教师在课前的预设安排,就不会出现精彩的生成,当然如果不重视结果,或者没有限制生成,那么预先设计就可能做得不够好。当然,预设过度和生成过度都不是好事,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直接忽视了生成,生成过度必然会影响到预设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有强大的理论作为基础还需要长久的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问题
姓名:郭瑞祥时间:2013、5、15
所谓预设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使得教学在一定的程序上运行。生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化学问题或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在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韵味。
教师要把握必须提前预设的内容。一般地说,教师要在课前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清晰、理性地思考与安排: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无论是知识、能力目标,还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都必须在课前预设好,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来体现。当然,目标的预设必须有弹性,以利于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及时调整。
②教学内容。一堂课让学生学什么,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选择,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使它离学生比较近并富有亲和力。③教学过程与环节。对于课堂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衔接、过渡、延伸、拓展;怎样实现信息流动通畅,反馈及时;怎样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索、研究,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随心所欲。
④教学方法与手段。凭借怎样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必须提前预设,并且要精心准备。
浅谈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谈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预设,顾名思义,是预测与设计的意思。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实际对一节课教学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含有生长与建构的意思,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它往往是不可预测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
1、预设与生成并重,让课堂更加精彩
课堂教学中“生成”是永恒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不可能按老师设计好的方案一成不变的进行。教学过程不应该成为无视学生存在、教师单纯
执行教案的过程,而应该是在预设与生成中交互发展的过程。正如教育家布卢姆所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所以,当今的课堂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师生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会因为教师的教案被打破,带来了师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节外生枝”加以引导,巧妙利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寻求教学的新的平衡,使整个教学过程从有序(预设),到无序(生成),再到有序(采取相应的对策)。
俄国教育家乌申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
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只有如此教师面对生成的课堂才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否则纵然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生成。所以教师如何适时敏锐地捕捉,并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当前的教育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探讨这些问题,并且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化,容易造成教学重心不稳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往往导致教育的浪费。
2、教学观念不够新颖。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停留在传统阶段,不懂得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3、教学内容单调。课堂教学往往缺乏趣味性,让学生感到疲劳。这种方式只会让学生的兴趣降低,学习效果反而受到影响。
二、改进措施
1、课程设置优化。我们应该将课程设置成为一个系统,不同阶段的课程之间要保持联系,让学生逐步深入,并且将教育资源分配到不同的学科中,保持教育的系统性。
2、教师思想转变。教学需要根据现代化的理念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遵循基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新教学思路。
3、教学内容有趣。教学内容有趣并且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参与感和互动性,从而提升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应用教学,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知识。
4、课堂制度规范。建立规范的课堂制度,如严格控制上课时间,邀请学生进行交流等等,以此来改善课堂教学。
5、评价手段更新。评价手段应该向现代化发展,提高评价质量,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总结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为了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我们要积极总结过去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遵循现代化的教学思路,采取措施
解决现存的问题。也许改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受益的目的。
活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性分析-模板
活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性分析
如果说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交往,那么预设与生成就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中。
例如,在高二哲学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反对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听故事,析哲理”。首先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哲理小故事:古希腊诡辩家欧不里德借钱不还,还振振有词地说:“万物皆变,万物皆流。过去借钱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你想讨就向过去的我讨去吧!”紧接着用多媒体呈现了欧不里德诡辩的理论依据:一是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皆变,万物皆流”;一是赫拉克里特的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其次提出问题:欧不里德对这两个着名命题进行恶意嫁接,作为自己不想还钱的理论依据。你认为这一理论依据成立吗?提出观点,并陈述理由。学生迅速展开了讨论。我的预设是:小组内部形成统一认识,组间互评,教师归纳,形成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正确认识。可是,我发现学生在展示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小组内部观点不统一,争论不休。于是我迅速把全班学生分成两派,两派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论证之深刻让我惊叹不已。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表现出意犹未尽的样子,还有许多学生喊:“谢谢老师!”好像很感谢我让他们有了思考和展示的机会。学生在这节课中生成了许多认识,哲学思维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但是这些认识和预设的基本不一致,教学目标基本没实现。高效课堂应该是预设和生成高度统一的课堂。那么,在活动教学中怎样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呢?
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最新教育文档
教学⽬标的预设与⽣成-最新教育⽂档
教学⽬标的预设与⽣成
⽂献标识码:A
教学⽬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教学⽬标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及聚合等功能。在新课程改⾰不断深⼊的背景下,⼈们对教学⽬标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注重教学⽬标的⽣成性,努⼒把握教学⽬标的预设与⽣成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标的作⽤和功能得到新的发展。
⼀、教学⽬标的预设
以往对教学⽬标的界定,⼤多注重教学⽬标的预设性,把教学⽬标看作是在教学活动之前确定的。布卢姆认为:“⽬标就是预期的结果。”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现有技术⼿段可以测量的教学结果。”
预设性教学⽬标的特征是“预成性”,即是由教学活动主体进⼊教学情境之前确定的,因⽽⼜具有“假设性”,是对教学结果的预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成果的⼀种主观估计。
预设性教学⽬标设计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和任务,通过对学⽣现有知识基础,情感态度等⽅⾯的了解,把握学⽣发展的现状和可能性,通过对教学环境的了解,利⽤相关教学技术,控制有关教学环境,将多种因素组合起来,形成对教学的预期,这
种预期就是预设性教学⽬标。
教学是⼈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在教学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预测和预期是必要的。预设性教学⽬标指导着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合适的指向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完成,提⾼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然⽽,由于预设性是在教学情境之外的⼀种主观性前置性设计,预设性教学⽬标对教学情境中的即时发⽣的种种复杂情况⽆法估计,这就造成了预设性教学⽬标的“估计偏差”,即所有预设性教学⽬标都是对教学结果的不完全估计。实际的教学结果总是与预期⽬标有所偏差,有的⽬标没有实现,有的教学效果则是教学⽬标没有关注到的。并且,由于脱离具体教学情境,预设性教学⽬标的设计往往只关注⼀个或⼏个⽅⾯,缺乏对教学情境的整体把握,以这样的教学⽬标指导教学活动,⼜导致了对教学活动的肢解,使教学活动的关注点单⼀,造成教学活动的畸形发展。
教学反思 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失衡之浅见
教学反思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失衡之浅见
故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想这也是课前备课合理存在的最大理论依据吧。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总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课堂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预设之外的状况出现。如何寻找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点,预设与生成之间失衡的因素是什幺?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历,我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1.教师的提问不明确、不清晰,这是导致两者失衡的“大众化”因素
教学《阿德的梦》一课,在引导了学生感受阿德的梦境之后,学生的脸上都不禁洋溢位一种羡慕之情:阿德的梦怎幺这幺有趣!我顺势利导:阿德的未来世界这幺有趣,你们想不想也像阿德这样做个有趣的未来世界梦呢?说一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幺样的吧。问题一出,预设中“说梦”这一环应该是一幅学生畅所欲言的“热闹情景”。
在我的“耐心等待”之下,终于有两个学生举起了他们的手,说道“我长大要最一名警察”、“我要当医生”……事后我才明白:学生根本没有明白我的问题,如果当时我再加以说明:在你的未来世界里,会出现什幺东西,而这些东西是我们现在没有的呢?
这种教学失误就能避免了。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因为我的提问不明确,而导致冷场”的状况。虽然事后我总会去寻找“冷场的罪魁祸首”。但是,为什幺我课前没有预设到呢?
这就是我想说的导致两者失衡的第二个因素。
2.教师的课前预设不够充分,这是导致两者失衡的一味“催化剂”
教师在预设中,一定不能疏忽“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不能将我们的意识强加在学生的头上。正如我在教学《阿德的梦》一课中的说梦一环,我以为学生应该明白我的问题,我以为学生应该很有表现慾望……正是这些“我以为”,使得我们的课堂失去精彩。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摘要: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提出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教师在课前预先
制定好教学目标,又要重视课堂上的创造、开发与总结。本文对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阐述了笔者的些许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一定要重视课堂的生成
首先,人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不应该用预设的教学目
标一步步的,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创造与开发和发展。学生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
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具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其次,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我们所教的课程的内容和意
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
的内容都有其自己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
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
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从
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表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看似活跃有用的沟通,但是不难发现,课堂实质上还是教师起主导地位,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学预设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限制,阻碍了学习过程生成。据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过分的对课件以及多媒体进行依赖,一味的将学生带入自身预设中,并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进行忽视,阻碍了学生深入学习以及眼界拓展的有用生成。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一)预设过于形式化。现阶段有大部分教师认为,在进行语文公开课时,课堂氛围越活跃、越热烈越好,所以,不切实际的教学设计,种类浩繁的语文教学课件,其中还有不少课件中配有根源毫无用处的音乐、视频等,这些都成为了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课堂上过分热烈,就会导致课堂内容过于形式化,为了敷衍上级的检查而实施,不能达到语文教育所制定的预期目标。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沁园春?雪》时,开头引入过长的音乐,还没有进入正式内容,课堂时间过去了五六分钟,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
(二)生成就是提问。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纽带,的确是语文教学课堂中一种较为有用的教学模式,然而对于问题的设置,也是有一定准则的,其问题的设定不仅能够反映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实际水平。因此,设计哪些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等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考量的。一旦将这些问题简单化,随便设置问题,就不能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明。例如,在学习《人生的境界》一课时,设置十几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抓住问题的重点,也危机的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表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看似活跃有效的沟通,但是不难发现,课堂实质上还是教师起主导地位,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学预设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限制,阻碍了学习过程生成。据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过分的对课件以及多媒体进行依赖,一味的将学生带入自身预设中,并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进行忽视,阻碍了学生深入学习以及眼界拓展的有效生成。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一)预设过于形式化。现阶段有大部分教师认为,在进行语文公开课时,课堂氛围越活跃、越热闹越好,所以,不切实际的教学设计,种类繁多的语文教学课件,其中还有不少课件中配有根本毫无用处的音乐、视频等,这些都成为了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课堂上过分热闹,就会导致课堂内容过于形式化,为了敷衍上级的检查而实施,不能达到语文教育所制定的预期目标。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沁园春?雪》时,开头引入过长的音乐,还没有进入正式内容,课堂时间过去了五六分钟,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
(二)生成就是提问。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纽带,的确是语文教学课堂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然而对于问题的设置,也是有一定准则的,其问题的设定不仅能够反映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实际水平。因此,设计哪些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等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考量的。一旦将这些问题简单化,随便设置问题,就不能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例如,在学习《人生的境界》一课时,设置十几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抓住问题的重点,也严重的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帮助。
(三)提升等于发挥。想要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阶段,可以借助很多中形式,例如、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朗读等。而良好的阅读能够帮助加深度文章的理解。而在实际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与感情的朗读课文,而在给学生进行示范时也没有多少感情在其中,因此,教师不和情感的示范,不但每个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反而可能会导致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提升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水平的策略
(一)预设要有坚定的目的性。教师不能随意的就进行预设,更不能无限的预设。在保证预设目的和生成的目的相一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预设目的性进行加强,这并不是与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相违背的做法。其中学生主体性不是对过程的感悟和学习,而是体现在教学目的性方面,这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主导性。
要不然学生生成的主观性虽然有很强的可取性,但是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引导就会变成伪生成,其中任何一堂课和章节在预设过程中都有着主次,假如将主体内容转变成次要内容,而将次要内容当作成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教学目的将无法实现,这就需要预设要具有坚定的目的性。
(二)建立系统性的预设。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而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一定拓展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预设要以高中语文作为基础,有效突出不同阶段内容的重点,同时还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和辅助。此外,还要对学生自身的特性进行充分考量,并保证课堂中一道更加完美,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文章进行有序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做好“有我”引导。本文笔者认为在判断学生所生成的问题是否有效应该对“有我”与“无我”进行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将“有我”引导在预设上作为一项引导手段。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放大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应用相应的情景进行引导,这才可被称作为是启发式教学。所以,启发应该从“自我”开始,而不是教师。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笔者对其写作特色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对一件事物进行书写;其次,让他们在课堂之上讨论他们的写作方法;最后根据此篇文章对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如:空间与时间的变换以及想象力的有效利用等。
这样教师通过“有我”引导,使学生不但掌握了写作方法,还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结论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生成,脱离不了良好的预设,因此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的尊重学生个体,即关注预设的实现,又关注动态的生成,从而使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xx,教师,现居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