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问题姓名:郭瑞祥时间:、、所谓预设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使得教学在一定的程序上运行。
生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化学问题或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在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韵味。
教师要把握必须提前预设的内容。
一般地说,教师要在课前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清晰、理性地思考与安排:①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
无论是知识、能力目标,还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都必须在课前预设好,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来体现。
当然,目标的预设必须有弹性,以利于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及时调整。
②教学内容。
一堂课让学生学什么,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选择,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使它离学生比较近并富有亲和力。
③教学过程与环节。
对于课堂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衔接、过渡、延伸、拓展;怎样实现信息流动通畅,反馈及时;怎样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索、研究,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随心所欲。
④教学方法与手段。
凭借怎样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必须提前预设,并且要精心准备。
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在课堂上和谐统一的。
一、弹性预设,为生成留有空间。
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
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
如何理解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理解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能比较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能以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序来展开教学的程序,对教案的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下面就谈谈几点想法:一、预设――课堂教学中“框框”“框框”这个词语在词典中的注解为事先划定的范围。
多少年来,传统教学中,正是因为受这知识观的“框框”支配,教师始终执掌课堂教学的大权,是教育者,其职责是传道授业;学生始终是受教育者,其任务是学习。
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进行预设教案的教学,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块一块的,零零星星的,详尽而缜密,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地求证,一相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
如果有领导来听课、检查,这时就想方设法让学生顺着自己设下局往里面钻,学生回答的问题远离自己预设的答案,学生钻不进自己的圈子,这时教师就干脆让好的学生回答,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只能做“陪客”,直到学生顺顺当当当上了自己的“俘虏”,才肯罢休,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他们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活力,他们如同“被剪掉翅膀的鸽子”再也难以展翅高飞,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致使课堂教学沉闷、封闭、僵化。
然而,有时课堂上也比较活跃,学生小手如林。
特别是领导来校听课,更是如此,规定人人必须要举手,当然教师心中有数,该请谁回答问题,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当然这种框框,课堂一定活跃。
二、生成――课堂教学的“未来”新课标强调了教师是课堂教学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进行改革,改变教师教育者地位,端正师生之间的关系,激活了生成的课堂。
当今举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教育专家学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激活课堂的“生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性问题解决的途径-2019年精选文档
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性问题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总是伴随着师生互动的始终;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策略的探索、生活问题的解释与应用,以及师生、生生间交互生成的各种问题,成为贯穿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合理解决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性问题?是成为问题的代言人,还是扮演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成为问题解决的促进者,总之,教师“解惑”的途径有哪些,是我们关注的活题。
一、预设问题的解决途径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
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尊重主体需要,促进学生学习。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
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背景都是如此丰富而独特。
因此,真正的教育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的,即注重学生的经验和自我需要、兴趣,把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的本质。
有效的教学也必然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
上课不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是教师把教材规定的内容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改造,用教材所体现的人类经验来扩充、丰富、发展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将自己放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怎么学习这部分内容,我怎么才能学得有效?在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希望教师给我提供什么帮助?……然后再考虑自己怎么教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教师需要考虑和运用的两个重要概念。
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思考和规划;生成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临时调整和应对。
本文将从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一、预设1. 教学目标的预设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一篇课文,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掌握词语和句子;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进行朗读、默写、理解等操作;情感态度目标是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筛选和设计。
选择合适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或听力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在预设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阅读技能时,可以采用课文朗读、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在预设阶段,教师需要考虑到教室的布置、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的准备等方面,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生成1. 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要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 临时调整教学方法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和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可以通过增加示范、引导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或者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可以通过添加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同时也要学生的反应和需求。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分析两者的关系,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两者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预设:明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路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预设教学内容和方法。
预设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明确和规划。
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预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设,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生成: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按照预设进行,还需要时刻学生的反应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生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同时,教师还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预设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和路径。
而生成则是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它为教学增添了活力和智慧。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预设和生成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通过精心的预设,教师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路径和步骤,使教学更加有条理和高效。
而通过学生的生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预设与生成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两者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结论:预设与生成对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密切相关的。
预设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和路径;而生成则是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它为教学增添了活力和智慧。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精选教育文档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它强调教学不是封闭的、单向的、静态的传递与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对话和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的过程,但是,教学又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明白什么是生成性问题、课堂教学当中为什么要生成、生成的价值意义何在。
在此基础上, 才能对如何对待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生成性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教师生成的问题,它包括两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或学生无意说出的、但是学生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亮点加以放大,主动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目标或者方式;学生存在困惑、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要主动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点拨,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
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在什么时候主动生成问题来促进教学过程和学生认知的发展。
这和古人所讲的“不愤不启、悱不发”具有不谋而合之意。
其二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这就关系到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生成的问题,即学生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意义,教师要接应,如何接应,接应之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不打算接应,怎么处理?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哪些问题该接应,哪些问题不该接应?这两个核心问题也是老师们最大的困惑。
不管是教师主动生成的问题还是予以接应的学生的问题,都要能够在深层次上引发思考,同时这种思考也不是无止境的,要给学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并且认真对待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社会性建构(问题的解决一般是通过讨论而解决的)而获得的知识对于个人来说更具有意义,并且还可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问题的能力,可以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爱;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何处理在导学案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如何处理在导学案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预设,简单说来就是预测和设计,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生成则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景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越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维度设置教学目标”。
因此,新课程下的生物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课堂中出现一些富有激情、思维碰撞的“生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处理在导学案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现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要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关注“生成”的今天,强调“预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师精心“预设”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预设”,做到“心中有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客观的教学目标,其中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师才会知道自己在课堂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理性地对待课堂中出现的“生成”。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心的“预设”,做到“心中有学生”。
课堂不是完美导学案的展示,它面临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主体,由于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和难以预料的结果。
“人是生成性的存在,……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
”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教师在“预设”时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3、教师要对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预设”,做到“心中有适合的问题”。
教师对教学问题要进行精心设计,就应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给学生一个适合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回答。
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思考“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生成”相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等,甚至于每个环节各安排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各设置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等等,都事先设计好,一环扣一环,它都是围绕着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由于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设计了组织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往往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预设式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知识分割成一个个小的要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机械的处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概念,背景,事件,意义的记忆上,而没有学会分析,比较,更不能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相联系。
传统的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这一主体。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及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动态生成性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读,真正体现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与传统的预设式教学相比,动态生成式教学的价值颇多。
1.能较好地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课堂中尽管教师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但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拟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主体性得不到很好地体现。
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则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有有利条件。
关于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思考
关于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思考发表时间:2012-10-30T09:43:25.0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17期供稿作者:谭慧妍[导读]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更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
谭慧妍山东省烟台开发区第六小学264006新的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之后,我们能够发现,“预设”和“生成”这两个鲜活的词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甚至有学者把“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看作是教学的基本问题,还有的学者在排斥“预设”的前提下,把“生成”提升为一种理念。
大部分学者认为,在新课改的理念下,“生成”是必然产物,能够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诸如“科学预设”和“多彩生成”、“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计划预设”和“变化生成”、“开放预设”和“精彩生成”等鲜活的词语不断出现。
但是透过这些亮丽的词语,我们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预设和生成是什么——理念目的还是方式特征预设和生成究竟是什么?是目的还是方式?如果是目的,那么它的合理性在哪?如果是方式,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设计活动,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
一个好预设,总是符合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可行可检,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也就是说,预设不是目的,也不是理念。
而大多数学者都是在斥责教学过度预设的前提下,把生成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谓生成,就是创生、生长和发展。
新课程提倡“生成性”教学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超越性和互动性,意在回归课堂教学中的丰富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生成更多地强调了世界的动态特性,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人文性,同样也不是理念或目的。
预设和生成都是教学进行的方式或者说特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不仅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赋予生成太多的涵义,而且生成亦不能实现教育者的所有理想。
二、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矛盾对立还是辩证统一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更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报告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报告引言:教学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师资力量不足1.人才培养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然而,在现有师资力量无法满足需求下,如何快速培养更多合格的教育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师资队伍结构老化:许多老师并未进行系统性专业能力提升,他们缺乏更新观念和激情去应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与知识创新。
改进建议:1.增加投入并优化资源配置:政府与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高校、中小学等教育机构支持和资助,以便其使用这些资源来招聘更多合格有潜力且积极上进的教育人才。
2.鼓励师资队伍更新与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并完善相关政策,通过培训、学习和自我提升来激发老师的成长动力。
二、评价体系不科学1.单一的考试评价:当前很多教育机构或教师仅依赖于考试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忽视了个体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压缩式授课时间导致表面化知识记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内容过多等因素,我们见到很多老师权衡着完成庞大篇幅纸质材料时所付出牺牲休息及消遣之代价。
改进建议:1.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将评价体系从传统重视知识面向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转变。
可以采用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来丰富评价手段。
2.优化课程安排:调整授课内容与时长,减少单一模式下死记硬背还原率低、快速遗忘的问题,推动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三、教学方法滞后1.过分依赖传统教师讲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然而,仍有很多老师对于新颖教育方式缺乏了解和接纳。
2.欠缺实践环节:现行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过度强调理论性知识而缺少实践操作环节的问题。
这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
浅谈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在幼儿教育领域,教育活动的预设与生成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预设,通常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前根据教育目标、幼儿的特点和教育内容等,预先设计好的活动计划和流程;生成,则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表现以及现场的情况等,教师灵活调整和创生新的教育内容和活动环节。
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对于提高幼儿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预设是幼儿教育活动的基础。
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预设。
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指引,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以及课程标准,制定出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育目标。
例如,对于小班的幼儿,可能侧重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的社交技能;对于中班的幼儿,则可以注重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大班的幼儿,则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其次,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也至关重要。
教育内容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启蒙性和教育性。
比如,可以选择与季节、节日、动物、植物等相关的主题,让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的活动流程和环节,包括导入、展开、总结等,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此外,预设还需要考虑到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讲述法等,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还要准备好相应的教育资源,如教具、学具、多媒体素材等,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然而,仅仅依靠预设是不够的,生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同样不可或缺。
幼儿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往往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当幼儿对某个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或者提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时,教师如果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并及时调整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就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关于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思考
教学篇誗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其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与想法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契机,乃至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精彩亮点。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景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从而获得成功。
一、捕捉亮点,让“意外”在课堂中绽放在学生的头脑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联翩,令教师措手不及。
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最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
在我执教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课中,当我进行到“我有话说”这一环节时,提问到:“在现实生活当中,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你还知道哪些恶意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吗?”我预想到学生会谈一些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一些现象,但没想到第一个学生就答道:“今天王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了我的照片。
”我首先听到这个回答时觉得这个称呼很熟悉,再一听,原来学生把我也说进来了。
我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刚刚使用过他们的照片,没想到这个学生的反应如此迅速,而他提到的这种情况是否构成侵权也恰巧是我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要强调的不属于侵犯肖像权的内容。
此时,学生都想听到我的解答,我心中一喜,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并没有马上纠正他的错误说法,而是向他们卖了一个关子,告诉他们说:“这个问题咱们暂时保留,同学们通过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自己来判断出他的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显然都很想弄清楚我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都期待着学习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求知的欲望与思考的热情都很高涨。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为了上好每节课,都要进行认真的备课,但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很多时候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往往超出了我们预设,这时就是对教师应对能力的一个考验。
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破坏了教师在知识上与管理上的权威,进而引发学生不信服的心理,对以后教学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提高课堂应对突发事件,灵活处理的能力。
下边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1、精心“预设”,提高“生成”的有效性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生成。
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生成的效率。
第一,准确把握教材。
不可否认,教材是“大纲”或“标准”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具有普遍性,因而它不一定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
例如: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时,课本列举了颠黔文化和吴越文化,但我们广东的学生并不是每个都对贵州和江浙很熟悉,所以对这两种地域的文化没那么大的兴趣,教师不妨让学生欣赏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我们教师预设的起点,是生成的重要依据。
而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必然影响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进程。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比如,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与理科班的学生情况就不同,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中就要根据文理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第三有效开发资源。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新课程改革后,随着小学科学学科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课时教学目标也应相应改变。
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着师生角色、教学方式、重难点把握、教学评价、教师评价等系列问题的处理。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1.教师对教学目标缺乏独立思考教师的备课参考资料有很多来源,如网络资源、杂志教参资源、同学科教师分享资源等。
这些资源给教师备课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导致了教师对教参和网络课例过于依赖,缺乏对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总体分析,在教学中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导致对课堂教学缺乏总体把握,使教材资源大量浪费,课堂效率低下。
如教科版三年级《我的大树》一课,有教师的课堂目标设定如下: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大树。
这个目标十分空洞,把重点放在亲近自然上,而没有对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的目标进行具体描述。
根据此目标,教师上课时就带着学生到校园里看了几棵较大的树,然后再让学生回到课堂上描述他们看到的大树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发现,课堂上整个观察过程中无记录、无方法、无比较,相对于有意义的科学观察有着本质区别,这样的课堂降低了观察活动的教学价值。
此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备课活动的价值认识不到位,认为备课仅仅是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并没有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去思考。
二是教师对学科教学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很多教师对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学科价值、学科本质、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等内容缺乏了解与研究。
因此,设定准确而有价值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思考,从学科本质出发,总体考虑,通过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建构科学课堂。
2.对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把握不准确,过多依靠经验有的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虽有一定的理解和思考,但大多是从自身的教学经验或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理念出发,如探究、做中学、 STEM教学等,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认识,认为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科学方法的教学就是科学优质课堂。
如教学“空气”这部分内容时,有教师设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借助其他媒介证明空气的存在。
语文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纲领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制导着教学效果的评量,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它犹如一个路标,亦如一个罗盘,引领着教学过程演进与展开。
教学目标又源自何处呢?一般来说,教学目标首先是执教教师依据课程要求、遵循教学内容的特征并根据学生学习状况与需要,在课堂教学前设定的,这便是预设目标。
但是,教学的生命和教学的成效在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际学习状态、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学优劣的根本尺度和最后标准。
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是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学生与丰富的文本以及个性的且带着自己人生文化经验的教师情境互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被教学预设一一囊括穷尽,必然有教师无法预料但又不乏精彩的一幕,而这精彩的一幕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这就是生成目标。
教学中的目标预设与目标生成是辩证的统一。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同在共生地支持着课堂中的师生精神生活。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不能没有目标预设。
因为教学活动是基于课程规划之上、有着明确教育目的的定向活动。
凡是有目的的活动,一定先有对行为的预期和结果的估量。
这种对行为的预期和结果的估量便是预设,它既表明了活动目的的理性化,也为人的这一理性活动提供了必要保障,更为活动的效果提供了诊断、评估的参照指标。
预设的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制约作用。
就其导向来说,它引导着课堂教学奔向某一方向,实现某种特定的任务;就其制约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伸展空间,总是在提醒执教者,你正在做的“是什么”,当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当然,我们还有必要认识到教学目标预设的有限性和双刃性。
所谓有限性,是指教学设计既不可能周全详备,更不可能尽善尽美,它一定有缺漏乃至误差。
教学设计的优劣只能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得以检验,而课堂教学具有情境性和互动性;再说,教学设计是线性的、程序化的,而课堂教学是立体的、变动不羁的,设计的目标与课堂教学实际不可能一一对应,必然要根据教学实际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课堂中“生成”问题与“预设”问题的联系
2016年第46期(总第310期)在我们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际出不合拍情况,开始我总是很茫然、很紧张。
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处理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
今天,通过学习《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让我突然明白了些什么了: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于设计达成的目标。
通过这个目标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参与中产生知识碰撞达到我们与学生之间再生成问题中建立知识的突破于我们预设的内容进行调整于改进。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说说自己在这个方面的一点感受。
记得一次,我教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时,作为实践教学,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在活动上在课堂上我大力的让学生去在我的预设中完成我的预设,就在大家准备开始的时候有一名学生说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在外面去实践,这样可以开拓我们的数学眼界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我当时一听觉得主意不错,可是,心中想我这样按学生的去做我没有这样预设我的这节课内容会不会出错,最后在我们的讨论中我和我可爱的学生按他们的要求上了一节别看生面的课,效果不错,让我体会到了生成的知识碰撞在我的课堂上让我们的学生放飞了自己的思维正正实实展示自我。
提升了他们的潜在能力。
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成的东西有时候是可以服务与我们的教学,但有时候生成的情节是需要老师去把把关的,这样才能在我们的教学效果中达成双赢的局面。
我虽然在课前做了大量教学预设,做了大量课前准备,但还是出现意料的情况。
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资源,作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胸有成竹,使课堂教学得心应手,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实预设和生产是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专业知识不断改进自己教学的提升与学生之间生成的处理与教学内容更好的结合。
不能太偏离我们的教学实际于原有生活资源,预设是必要的,生成是必然的,这才是一堂好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成的资源,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
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表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看似活跃有用的沟通,但是不难发现,课堂实质上还是教师起主导地位,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学预设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限制,阻碍了学习过程生成。
据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过分的对课件以及多媒体进行依赖,一味的将学生带入自身预设中,并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进行忽视,阻碍了学生深入学习以及眼界拓展的有用生成。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一)预设过于形式化。
现阶段有大部分教师认为,在进行语文公开课时,课堂氛围越活跃、越热烈越好,所以,不切实际的教学设计,种类浩繁的语文教学课件,其中还有不少课件中配有根源毫无用处的音乐、视频等,这些都成为了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课堂上过分热烈,就会导致课堂内容过于形式化,为了敷衍上级的检查而实施,不能达到语文教育所制定的预期目标。
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沁园春?雪》时,开头引入过长的音乐,还没有进入正式内容,课堂时间过去了五六分钟,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
(二)生成就是提问。
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纽带,的确是语文教学课堂中一种较为有用的教学模式,然而对于问题的设置,也是有一定准则的,其问题的设定不仅能够反映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实际水平。
因此,设计哪些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等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考量的。
一旦将这些问题简单化,随便设置问题,就不能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明。
例如,在学习《人生的境界》一课时,设置十几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抓住问题的重点,也危机的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帮助。
(三)提升等于发挥。
想要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阶段,可以借助很多中形式,例如、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朗读等。
而优良的阅读能够帮助加深度文章的理解。
而在实际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与感情的朗读课文,而在给学生进行示范时也没有多少感情在其中,因此,教师不和情感的示范,不但每个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反而可能会导致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表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看似活跃有效的沟通,但是不难发现,课堂实质上还是教师起主导地位,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学预设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限制,阻碍了学习过程生成。
据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过分的对课件以及多媒体进行依赖,一味的将学生带入自身预设中,并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进行忽视,阻碍了学生深入学习以及眼界拓展的有效生成。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一)预设过于形式化。
现阶段有大部分教师认为,在进行语文公开课时,课堂氛围越活跃、越热闹越好,所以,不切实际的教学设计,种类繁多的语文教学课件,其中还有不少课件中配有根本毫无用处的音乐、视频等,这些都成为了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课堂上过分热闹,就会导致课堂内容过于形式化,为了敷衍上级的检查而实施,不能达到语文教育所制定的预期目标。
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沁园春?雪》时,开头引入过长的音乐,还没有进入正式内容,课堂时间过去了五六分钟,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
(二)生成就是提问。
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纽带,的确是语文教学课堂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然而对于问题的设置,也是有一定准则的,其问题的设定不仅能够反映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实际水平。
因此,设计哪些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等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考量的。
一旦将这些问题简单化,随便设置问题,就不能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
例如,在学习《人生的境界》一课时,设置十几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抓住问题的重点,也严重的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大帮助。
(三)提升等于发挥。
想要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阶段,可以借助很多中形式,例如、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朗读等。
而良好的阅读能够帮助加深度文章的理解。
而在实际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与感情的朗读课文,而在给学生进行示范时也没有多少感情在其中,因此,教师不和情感的示范,不但每个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反而可能会导致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提升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水平的策略
(一)预设要有坚定的目的性。
教师不能随意的就进行预设,更不能无限的预设。
在保证预设目的和生成的目的相一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预设目的性进行加强,这并不是与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相违背的做法。
其中学生主体性不是对过程的感悟和学习,而是体现在教学目的性方面,这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主导性。
要不然学生生成的主观性虽然有很强的可取性,但是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引导就会变成伪生成,其中任何一堂课和章节在预设过程中都有着主次,假如将主体内容转变成次要内容,而将次要内容当作成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教学目的将无法实现,这就需要预设要具有坚定的目的性。
(二)建立系统性的预设。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而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一定拓展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预设要以高中语文作为基础,有效突出不同阶段内容的重点,同时还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和辅助。
此外,还要对学生自身的特性进行充分考量,并保证课堂中一道更加完美,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文章进行有序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做好“有我”引导。
本文笔者认为在判断学生所生成的问题是否有效应该对“有我”与“无我”进行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将“有我”引导在预设上作为一项引导手段。
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放大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应用相应的情景进行引导,这才可被称作为是启发式教学。
所以,启发应该从“自我”开始,而不是教师。
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笔者对其写作特色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对一件事物进行书写;其次,让他们在课堂之上讨论他们的写作方法;最后根据此篇文章对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如:空间与时间的变换以及想象力的有效利用等。
这样教师通过“有我”引导,使学生不但掌握了写作方法,还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结论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生成,脱离不了良好的预设,因此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的尊重学生个体,即关注预设的实现,又关注动态的生成,从而使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xx,教师,现居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