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导学案
第14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导学案(含答案)
黄盖中学九年级历史导学案学生姓名:第组第号评价:备课时间:10月31日主备教师:宋银舫课题:第14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学习目标:1.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2.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学习纲要一.“南美的独立者”玻利瓦尔1.拉美民族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2.玻利瓦尔领导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3.圣马丁在南美解放斗争中的贡献4.拉美独立运动的意义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2.章西女王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英勇斗争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意义学习重点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学习难点1.拉美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2.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提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亚非拉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抗争。
通过思考:“殖民地人民为什么抗争,抗争什么?”来学习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
)一.拉美独立战争1.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和掠夺,给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的大规模的民族独立战争。
2.1816年,玻利瓦尔在委内瑞拉东部建立根据地,建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1824年,他的战友苏克雷在阿亚库巧大败西班牙军队,清除了西班牙殖民军在南美的最后一个据点,解放秘鲁全境,拉美独立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3.1826年,西班牙在南美的最后一支军队向玻利瓦尔投降,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由于功勋卓著,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委内瑞拉的“祖国之父”。
4.拉美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3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5.19世纪上半期,英国对印度实行疯狂的殖民掠夺。
第14课.三角贸易导学案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学习目标:1、知道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2、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道理。
合作学习:1、工业革命为什么最早发生在英国?精讲点拨: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当时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1)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这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
(2)活跃的国内外商业贸易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手工工场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3)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4)英国的圈地运动,尤其是农业方式改变和农村社会变动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
达标检测:一、选一选: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A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2、工业革命最早产生于()。
A 机械制造业B 采矿冶铁业C 交通运输业D 棉纺织业3、成功地制造出能够同时纺出多根棉纱的纺纱车的人是()A 瓦特B 凯伊C 哈格里夫斯D 史蒂芬森4、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开始的。
A 火车B 汽船C 机器D 钢铁5、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是()A 珍妮机B 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汽船6、改良蒸汽机是由()发明的。
A 瓦特B 富尔顿C 哈格里夫斯D 史蒂芬森7、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铁器时代 D信息时代8、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的是()A英国人 B美国人 C法国人 D日本人9、“旅行者号”的发明者是()。
A 瓦特B 富尔顿C 哈格里夫斯D 史蒂芬森10、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前后。
A1760年 B1840年 C1825年 D1785年1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先始于()。
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德国12、第一次工业革命丰富了英国伦敦棉纺织业老板查理的生活,在当时他可以()。
A 在电灯下分析企业经营数据B 驾驶汽车欣赏伦敦夜景C 搭乘蒸汽机车外出考察D 使用有线电话谈生意13、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它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课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学习目标唯物史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揭示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时空观念: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战后国际秩序调整了列强在欧洲、亚洲、太平洋的矛盾。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的基本史实,分析战后的国际秩序没有带来真正和平的原因,理解战后国际秩序下潜伏的危机。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大战的极端残酷性对人类的影响,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二.课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三.自学自导1.阅读第14课,梳理本课所讲的知识点。
2.用双色笔重点圈划一战的背景、重要战役以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3.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一战的历程及结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试一试,你能行!1.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的时间?主要原因是?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有哪一些?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一些?4.一战的实质是?5.一战有几条重要的战线?分别有哪些著名的战役?6.一战结束后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秩序?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17.国际联盟的性质、宗旨、原则是什么?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什么?(二)反馈落实(3分钟):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三)梳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10分钟):(四)例题导引(5分钟):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你能得出什么样的历史启示?(五)迁移训练(10分钟):如何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六.当堂检测)(9分钟)(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2分钟的时间与同桌讨论你的疑惑,2分钟的时间我们进行整体解答与总结)1.某年7月出版的《申报》刊载《太平洋会议与中国》一文,称“舆情因美国邀中国与会,大为兴奋”;北京学生代表同期发表《希望国人注意太平洋会议》通电,指出“中国前途一线之生机,或系之于是;中国末路最后之打击,或亦在于是”。
人教七年级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
14、秋天何其芳第一课时(预习+展示)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流程:一、诗歌导入,引秋二、朗读感知,诵秋1、示范读(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调、字音、节奏)一遍、二遍(划节奏)2、指名一生读3、生评4、组内自由读5、检测朗读(小组PK读)6、全班齐读(饱含感情)7、课中检测反馈(1)填空:诗人何其芳,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本诗选自《》。
2、注音:丁丁.()肥硕.()栖.息()鳊.鱼()乌桕.()归泊.()寥.阔()枯涸.()清洌.()梦寐.()三、再读课文,品秋(一)读内容(小组合作探究)1、全诗三小节,呈现三幅诗情画意的图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并找出依据(文中的词语)2、三幅画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二)展示合作成果(分组、分内容、分画面展示)四、归纳拓展,赞秋1、归纳小结2、拓展赞秋:仿歌曲《春天在哪里》,根据诗歌《秋天》改写《秋天在哪里》。
附:《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第二课时(展示课)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优美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3、培养诗歌的改写,仿写的能力。
流程:一、检查改写,唱秋1、各小组合作,再板书(温馨提示:紧扣课文内容)《秋天在哪里》例句(第一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欢天笑语的农家里,飘满了稻香呀,堆满了瓜果,还有那伐木的丁丁丁……(第二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第三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2、各小组互相修改,再唱秋二、探究精读——悟秋1、你觉得诗中哪儿写的最美?(提示:可从感官角度展示秋天的立体美;可从修辞角度体现秋天的意境美:可扣住语句中的重点词韵律美等)2、先小组合作,再展示(可分组、分段完成)。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导学案-第十四课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心理健康导学案-第十四课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含义与意义。
2.了解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行为体现的方式和方法。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表现出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行为。
二、教学内容1.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2.以身作则,培养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能力。
3.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感受尊重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含义与意义。
2.培养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表现出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行为。
2.树立正确的尊重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导思考•情境描述: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跟别人产生矛盾或者不愉快,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引导思考: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处理的呢?2. 知识传授1.尊重他人是指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利益和尊严,不侵犯他们的自由和个人空间。
2.尊重自己是指我们应该爱护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更加优秀。
3. 练习演绎•给学生发放小纸条,让他们在上面写下一些关于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行为体现,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
4. 游戏活动•游戏介绍:两个人分别站在场地的两个不同的位置,场地中央放置着一个球,两人需要争夺这个球,并尽可能将球踢进对方的球门里。
•游戏说明:在游戏过程中,每个人要尊重对方,不能使用粗口等对对方造成伤害的语言。
•游戏评价:胜利者需要对失败者表示尊重和鼓励,这是游戏的重要环节。
5. 故事分享•故事内容:小燕子在飞过一片森林的时候,看到了一只小蜗牛,它正被群众欺负,小燕子却没有选择站出来帮助它。
•故事讲解:小燕子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做出正确的行为,他没有尊重这只小蜗牛的权利和尊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和自己,不应该看着他人被欺负而不做任何事情。
六、教学总结1.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2.我们需要以身作则,来树立正确的尊重观念。
3.尊重行为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导学案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内容。
3.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二、自主预习1.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
2.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秘密召开。
3.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党纲确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
4.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合作探究1.材料展示:大会宣言指出:“中国目前政治状况又另开了一个新局面。
这个新局面一方便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华盛顿会议所决定的共同侵略政策,一方延长中国的纠纷情势”。
为实现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
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面来”;“中国幼稚资产阶级为免除经济上的压迫起见,一定要起来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奋斗”;工人阶级有伟大的势力,这种势力“发展无已”。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农民的目前利益计……”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的纲领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回答:(1)指出大会的名称、时间、地点。
(2)最低纲领制定的依据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四、随堂演练1.李大钊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庶民的胜利》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C.《法俄革命之比较观》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的地点在()A.上海B.北京C.武汉D.长沙3.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是()A.制定党的纲领 B.领导工人运动C.领导农民运动 D.制定民主革命纳领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是()A.中国总工会 B.中共中央书记部C.中共劳动书记部 D.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5.把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推向顶点的是()A.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运动B.1922年的香港海员罢工C.北京的先进青年到工农群众中调查D.“二七”大罢工6.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刽子手主要是()A.皖系段祺瑞 B.奉系张作霖C.直系吴佩孚 D.晋系阎锡山7.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中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不包括()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C.提出彻底反帝反封的纲领D.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第一次代表大会3.第一个党纲共产主义4.上海三、合作探究1.①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海;②依据: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
第十四课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情趣
第14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情趣》导学案一. 提前介入学习阶段
阅读P38—P39 高雅情趣
1、三幅照片描写了哪些高雅情趣?
2、高雅情趣会对人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3、什么样的情趣才是高雅的?
4、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高雅情趣?
5、季羡林先生有哪些高雅情趣?
6、这些高雅情趣对他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 课堂巩固阶段
(一)阅读P39—P40 庸俗情趣
1、漫画中体现的情趣是高雅的还是庸俗的?
2、什么样的情趣是庸俗的?
3、庸俗情趣的危害是什么?
4、中学生中存在哪些庸俗情趣?
(二)阅读P40—P41 培养高雅情趣
1、萧伯纳有哪些高雅情趣?
2、这些情趣对他有什么影响?
3、请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4、小唐的情趣是什么?
5、这种情趣对他有什么影响?
6、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7、但丁名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由1--7各小组讨论总结培养高雅情趣的意义是什么。
三. 课后延伸阶段
各小组总结并画出本节知识树。
四. 课后强化冲刺阶段
材料一:3月12日植树节,小刚和同学们在校园里植树,有的挖坑,有的抬水,有的拿树苗,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
小刚觉得今天过得很有意义。
材料二:中学生小强迷恋网络游戏,经常旷课上网吧玩游戏,并且还染上了吸烟、酗酒的习惯。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的是什么情趣?
2、小强追求的情趣会对他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认识小刚追求的情趣?
4、从小刚身上,你觉得培养高雅情趣有什么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4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第14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3.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预习案】【自学导航】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__垦殖运动__,__垦殖者__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随着法律的规范,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__劳役量__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3.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__租地农场__。
4.13世纪,农村出现了__分散__的手工工场。
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__集中__的手工工场。
5.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__劳动力__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__雇佣__关系。
6.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__资本主义化__,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7.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__社会结构__发生了改变。
富裕__农民__、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第- 1 -页/共3页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8.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__城市居民__,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
【探究案】(没有完美的个人,但齐心协力,勇于展示,我们就是完美的团队)【探究一】1、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和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1)农奴和领主关系的变化。
《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四课《苏州园林》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
2.阅读课文,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一、预习反馈1.注音。
惕()矗立()鳌头()金銮殿()湛蓝()琉璃()额枋()蟠龙()矫健()藻井()檀香()攒在一起()鎏金()轮廓()雍正()乾坤()迥然()2.根据解释写词语。
高耸的直立。
形容差别很大。
迥:远,差得远。
整齐而又秩序的样子。
强壮有力。
3.作者介绍二、自主学习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说明对象有怎样的特点?试用文章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
(提示:根据前几课说明文的学习,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在文章的前面部分,并用总结性的语言提出来。
)三、小组合作1.说出参观故宫的路线。
(提示:根据课后题一的图,可以先在文中画出路线中的关键建筑物的名称,然后标注在图画上,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路线。
)2. 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提示:⑴首句。
⑵末句。
⑶关键词。
⑷总结。
)3.根据上一题,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以(填建筑物)为起点,自向(填方向)的(填说明顺序)。
四、班级展示五、小结1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重点段落的研读,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能较快的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例句,并能说出其作用。
一、知识回顾1.听写生字词。
2.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是什么?二、自主学习阅读5-8自然段有关太和殿的内容,按要求从中提取有关信息,完成下面这张学习卡片的制作。
三、小组合作⑴作者介绍太和殿使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⑵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⑶太和殿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提示:联系中国的传统帝王思想来思考。
)四、班级展示五、说明方法总结本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摹状貌、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抓住说明方法的本质,找到例句就不难了。
第14课《梅岭三章》导学案7-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比较·探究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管辖.()绊.了一跤.()丛莽.()旌.旗()阎.罗()2.读准多音字(1)应.教:____其他读音:____组词:____(2)发还.: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二、重要词语1.装聋卖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丛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旌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义成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元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九州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乃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者简介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北京人,满族。
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上,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二次备课【课前导习】1、通过学习清朝前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认识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和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的经济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至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展示预习】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
(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君主专制加强(1)皇帝独断大政:康雍乾三位皇帝都以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_____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①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②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设置军机处①设立: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大兴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_____,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1.东南版图的奠定——收复和统一台湾(1)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殖民者,收复台湾。
(2)台湾府的设立: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
2.东北版图的奠定——签订《尼布楚条约》(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
(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巩固西北边疆——管理蒙古、新疆(1)平定准噶尔叛乱①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被称为漠西蒙古。
第14课 背影(导学案)(教师版)
第14课《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父亲”形象。
2.感受“我”的情感变化,理解和体会真挚的“父子”深情。
3.品味质朴而又细致的语言,感受文章语淡情深的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1.感知“父亲”形象,理解和体会真挚的“父子”深情。
2.品味质朴、细致的语言,感受文章语淡情深的特点。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1948年8月),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写作背景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的徐州榷运局长(相当于“烟酒公卖局长”)职务也交卸了。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惜别。
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于是,作者想起了8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为自己送别的那一幕,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字词积累读准字音:迂.腐(yū)擦拭.(shì)游逛.(guàng)满院狼藉.(jí)交卸.(xiè)簌.簌(sù)蹒跚..(pán shān)祸.不单行(huò)搀.扶(chān)马褂.(guà)踌躇..(chóu chú)不能自已.(yǐ)赋.闲(fù)颓.唐(tuí)琐屑..(suǒ xiè)触.目伤怀(chù)理解词义: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典,当。
质,抵押。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导学案-第十四课 相信自己,我能行|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导学案-第十四课相信自己,我能行|北师大版课程背景和目的《相信自己,我能行》是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课的第十四课,主要针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心进行课程讲解和引导。
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提升自信心,学会正面思考,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课程重点及要点1. 自我认识及自信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自我认识及自信心的重要性。
自我认识是指了解并能够清楚识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认知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兴趣和价值观念等个人信息。
而自信心主要是指个体内心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和自豪感的感受。
只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和高度的自信心,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最大的潜能,拥有真正的成功。
2. 正面思考的重要性正面思考是指以一种积极、阳光、带有盼望的态度思考所有事情,根据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
尤其是当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沮丧、怀疑等不良情绪,这时需要学会正面思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积极面对挑战,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3. “我能行”心态的培养“我能行”是一种自信、自强的心态与态度,是一种积极意愿和信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放弃,悲观失望,而是变得乐观自信,愿意继续去尝试、去实践。
因此,我们还需要向学生介绍“我能行”心态的培养方法。
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梦想、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行为表现,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能行”。
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心态,永远保持自信、自强的信念。
学习目标和措施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当达到以下预期的学习目标:•了解自我认识及自信心的重要性;•了解正面思考的重要性;•掌握“我能行”心态的培养方法;•增强自信心,自力更生,能够灵活、正确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2. 学习措施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授课方法来讲解本课程:•以幽默、轻松的方式展开课堂讲解;•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播放儿童健康成长教育动画片、儿童成长片,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给予家庭作业,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导学案
板
书
设
计
教学
反思
处理方式:请学生结合课件地图阐明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结合视频和材料并且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材料一:中世纪的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教会和神学禁锢人民的思想
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商业城市的兴起,手工工场的发展,经济繁荣。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四步:拓展探究(学生讨论,师生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1、图一图二是哪个地区文化的代表?
2、图三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其文化影响是什么?
3、观察以上图片,请你拟定一个主题,并谈谈感想?
(利用教材图片,串联教材文化传承,能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本课所学,更好的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文艺复兴的影响?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往往利用宗教题材,赋予它新的思想内容。他们画圣母、圣婴,摆脱了中世纪的庄严神圣,赋予圣母以慈母的人间品格,把圣婴画得活泼可爱。虽然题材是旧的,但思想是新的。在当时社会上谁都容易接受。
推动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材料二: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及其以后不久,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发生。文艺复兴运动在为资产阶级革命开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推动作用。
3.学习勇于追求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五单元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导学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2.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3.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发展的原因,理解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学习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学习难点: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一、自主学习1.文艺复兴(1)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形成中的资产不满罗马教廷,要求建立一种以为中心的生活哲学。
提倡发扬,追求享受现实生活。
这就是思潮,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3)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和提倡的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采取复兴古代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
2.但丁(1)但丁是文艺复兴的。
他的代表作是《》。
通过作品表达了的感情与理想。
3.达·芬奇(1)达·芬奇与、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他的代表作有《》和《》。
4.莎士比亚(1)15、16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达到高潮,也开始向西欧其它国家传播,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大批著名的文学艺术家。
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的代表作有《》、《》等。
二、合作探究1.简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内容。
2.文艺复兴对资产阶级的影响有哪些?三、随堂检测1.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下列哪个国家()A.西班牙B.葡萄牙C.意大利D.英国2.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A.人文主义B.信仰上帝C.发展经济D.顺应自然3.文艺复兴中的“复兴”应该怎么理解()A.复兴希腊罗马文化B.对希腊罗马文化有继承,但更重要的是创新C.一场运动的名称D.对希腊罗马文化的反思4.下列属于《神曲》内容的是()①“地狱”②“炼狱”③“天堂”④“人间”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下列不属于文艺复兴三杰的是()A.但丁B.拉斐尔C.达芬奇D. 米开朗琪罗6.“她的微笑似有似无,让人琢磨不透。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2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一、人物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江苏苏州人,家、家、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童话集《》等。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屯(今属天津)人,、家。
代表作有随笔集《》等。
二、基础知识梳理: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 ( )pì如朦胧( ) 累 zhuì( ) 拖tà( )妥帖( ) 诲人不倦 ( )( ) 不耻下问 ( ) jū gōng jìn cuì( ) diān pèi liú lí( ) 2、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商酌:颠沛流离: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一些事例说明。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每一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课文探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预习检测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 累赘( )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鞠躬尽瘁 ( ) 颠沛流离( )商酌:。
颠沛流离:。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苏教版 (2)
十四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赏析《水调歌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解决字词,正确诵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宫què()乘.风()琼.楼()绮.户() chán()娟⑵了解作者。
苏轼,字_________,号_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其词是___________派的代表,如______________。
与其父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
2.二读课文,了解背景,结合注释,熟知内容。
⑴查阅资料,了解本词创作背景。
⑵解释加点词语:把.酒问青天()宫阙.()何事..()何似.在人间()低绮户..()..()婵娟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⑶整体感知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概括括词上下阕(内容):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互动探究㈠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知识点。
㈡自由朗读,学生互评㈢探究:1.上阕开头两句写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结合词前小序来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矛盾的心理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阕是什么引起“离人”无眠的?作者是怎样想通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怎样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巩固总结1.感情诵读《水调歌头》。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3)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通过认识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2.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学法指导】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作出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了解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思想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3.了解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著作的特点,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知识梳理】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社会经济的发展A农业1、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影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人口增加;推动了经济作物的扩种;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品种繁多;许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影响: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租佃关系普及全国影响: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新灌溉工具的应用: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5、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提高;【史料】材料1: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材料2: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互动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2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材料 3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1919年6月12日 请回答:
(1) 材料1中口号是在哪一事件中提出来的?它的导火线是什么?根据这些口号,你认为当时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2)结合材料3,概括材料2中 “全市罢工”的结果?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2、阅读材料:
材料1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A.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军队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B.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C.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没收一切生产资料。
——《中共“一大”当纲》
材料2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联合展现里奋斗的目标是: 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㈢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共和国。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回答:
(1)从革命目标看,材料1和材料2有何不同?
(2)材料2的内容是否表示中共放弃了“一大”制定的畚斗目标?证据是什么? (3)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是什么? 【巩固练习】
1、某电视剧剧组拍摄《中国崛起》时有一组“中国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大事回放”场景,我们可断定入选的是 A
A .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B.武昌起义、中共诞生
C .五四运动、长征胜利 D.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成立 2、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C A .它发生在十月革命后
B .它的发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C .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 .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根据国情对中国革命所进行的可贵探索表现在C A.宣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B.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 C.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D.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
4、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D
A .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
B .长征胜利完成
C .遵义会议的召开
D .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5、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是D A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独立自主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 6、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上是D A.初步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所有制 B.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 C.苏维埃政权的土地所有制 D.劳动人民的私人土地所有制
7、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C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8、印章可以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
观察右图,这枚印章见证的历史是B
A.北伐战争
B.工农武装割据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小结】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今天让我们铭记这一段历史,继承先烈们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21世纪的超越而努力。
【质疑与反思】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
(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说明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材料1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材料2制定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 (答案:没有放弃。
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为工人和贫民目前利益”,充分表明民主革命纲领仅是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在最低纲领实现后,还要实现最高纲领。
)
(答案: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