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过程,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3.采用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循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如何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血液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
2.开展小组竞赛:鼓励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血液循环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2.血液成分的作用及其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针对这些目标和要求,我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还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新人教版
敦字目近:«<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知识与技能: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1 。
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 。
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
3 。
珍爱生命情感的培养。
难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的教学。
:«<敦与:隹爵 :«<敦与13睚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吸收的营养和吸人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全身的细胞中去的呢? 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人体 生:通过血液的运输。
流:很好。
今天我们进入第四章的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 血液? 二、新课教学 播放录像。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答复大屏幕上的问题。
节?流动的组织 ⑴ (2)⑶ ⑷ 血液由哪几局部组成? 血液中各成分的形态、特点、作用? 你所了解的信息可以答复前面提问中的哪些问题? 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总结。
问题一:血液由哪几局部组成? 展示:血液分层示意图,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大约各占 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师:为什么会分层呢? 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重的会沉淀,轻的在上层。
问题二:各成分的形态、特点、作用? 我们先来看血浆。
展示血浆。
50%其中血细胞由红细师 生 师 生 师 生 血浆成分如何? 由大约90%勺水,7%勺血浆蛋白,3%勺葡萄糖、氨基酸、 性状呢?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
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无机盐等组成。
展示红细胞。
师:红细胞形态如何? 生:两面凹的圆饼状。
师:特点呢?生:数量多,成熟后无细胞核,含有血红蛋白。
师:红细胞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含有铁,所以缺铁会贫血。
化学里面会学到, 不同的金属元素有不同的颜色,铁是红色的。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一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二、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四、教学准备:课件辅助教学,显微镜,收集有关血液的资料。
五、课时分配:2课时六、新课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繁忙的运输线,穿梭的陆路运输,航运、航空运输,保障了人们往来的需求,同时也为不同地区货物的往来提供了便利。
也许同学们感觉不到,在你的身体里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它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
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对血液是那么熟悉,因为我们几乎都经历过流血和验血,经常从报纸、电视等渠道获得许多有关血液方面的信息。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血液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吗?每一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在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
2、板书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学习新知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的状况或诊断疾病?你们想知道鲜红的血液里面有什么?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血液的组成。
2、资料分析(1)观察分层的血样,结合化验单的项目,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各组分所处的层次。
(2)学生各组派代表介绍你们的认识。
(3)观察书上血液分层的现象: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了几层?阅读血液常规化验单: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4)分析、归纳血液的组成: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分为三层。
第4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1.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
3.珍爱生命情感的培养。
【教学难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的教学。
【教学方法】归纳法、对比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血液化验单、血液知识录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人体吸收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全身的细胞中去的呢?生:通过血液的运输。
师:很好。
今天我们进入第四章的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二、新课教学播放录像。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1)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2)血液中各成分的形态、特点、作用?(3)你所了解的信息可以回答前面提问中的哪些问题?(4)你还知道了什么?生:总结。
问题一: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展示:血液分层示意图,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大约各占50%,其中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师:为什么会分层呢?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重的会沉淀,轻的在上层。
问题二:各成分的形态、特点、作用?我们先来看血浆。
展示血浆。
师:血浆成分如何?生:由大约90%的水,7%的血浆蛋白,3%的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组成。
师:性状呢?生:淡黄色,半透明,液体。
师:血浆的作用?生: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展示红细胞。
师:红细胞形态如何?生:两面凹的圆饼状。
师:特点呢?生:数量多,成熟后无细胞核,含有血红蛋白。
师:红细胞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含有铁,所以缺铁会贫血。
化学里面会学到,不同的金属元素有不同的颜色,铁是红色的。
而深海中有一种鳖血液是蓝色,是因为血液里含有铜。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案1
第四章第三节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正常人体血液的总量,宣传义务献血的意义。
2.掌握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3.根据各血液成分的正常含量,能看懂常规血液化验单。
4.学会制作血液涂片,尝试借助显微镜观察血细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血液成分的正常含量。
难点:制作血液涂片,借助显微镜观察血细胞。
教学器材准备:75%的酒精、采血针、滴管、载玻片2片和显微镜。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讲述)食物中的营养被人体吸收后,通过小肠壁进入循环系统。
(设问)在循环系统中,这些营养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中去的呢?(讲述)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流向全身。
【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130血液(谈话)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多少?2估算一个体重50千克的成人的血液总量约为多少?3一个体重50千克的健康成人一般一次献血多少?这样做并不会影响健康。
4构成血液的成分有液态的血浆和各种血细胞。
(多媒体显示)血液及血细胞(实验)学习制作血涂片并观察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细胞?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如何?(讲述)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指导阅读)课本P131第一段至第三段并圈划重点(红细胞的特点和功能、白细胞功能、血小板功能特点)(谈话)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因含血红蛋白而使血液呈红色。
运输氧气、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有细胞核,细胞大。
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血小板没有细胞核,最小。
可加速血液凝固,防止伤口大量出血,阻止细菌入侵。
(讲述)人体内的血细胞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衰老、死亡和再生。
例……,人体内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担负着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讲述)正常成年人在健康状况下,血液中的血细胞含量基本稳定。
当人的年龄、生活条件等发生改变或在患病时,血液中的血细胞含量会发生变化,例……。
医生常会参考病人血液常规检查情况进行诊断。
(讲解)某病人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病人哪些指标不正常?可能得什么病?(讲述)血浆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功能。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1。
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2、作课件辅助教学2、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系统)逐步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讲授新课: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其实,上面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血液,这个流动的组织吧!提问:1、血液是呈什么状态?(液态)2、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猪血、鸡血不是液态的呢?(凝固)示“血液分层图”,请同学们思考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示血浆成分示意图,提问血浆中的主要成分示什么?(90﹪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等)由学生归纳出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5)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本节课是章节总结复习,因此本着以本为本,夯实基础的原则,对本章知识进行强化、升华、完善。
将各个知识点逐一突破,深挖教材,做到宽到边、底够深,细致、不遗留知识点。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键是血液循环途径的应用。
面向中考,进行专题专练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第四章。
是在学习了人从外界吸收营养和呼吸之后,学习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
也为第五章的学习做铺垫。
2、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
中心问题是人体怎样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的。
3、重点和难点重点:血细胞、毛细血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1)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向(2)血液循环途径三、学情分析1、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本章节的内容。
对人体的消化和呼吸系统的知识掌握较好。
但是本章知识内容较难,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对知识的梳理和拓展能力较差。
2、学生思维特征分析:从思维特点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应创造条件,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提供形象化、多样化、层次分明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方案。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4)概述循环系统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
2、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分析血常规指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用图解法来表示复杂知识的方法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1)读图法:采用以结构示意图为主线,引导学生读图来解决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
(2)讨论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一)设计思路概述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5课时)
-制作血液循环模型,使学生对血液循环有更直观的认识。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良生活习惯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血液循环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生物学充满好奇,但对血液循环这一主题的兴趣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机。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合作中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血液循环过程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心脏的结构是如何保证血液单向流动的?
-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别有哪些功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血液循环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注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2.学生完成标注后,教师选取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指出正确与错误之处,并给予解释。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心脏、血管等器官的功能,增强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节,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基本组织等。但在理解抽象的血液循环过程及其机制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学设计
3.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强调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的运输。
4.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以及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b.气体交换是如何在肺部和体内细胞之间进行的?
c.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如何协同工作,保证人体内物质的正常运输?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同学们持续进步。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心脏、血管、呼吸系统等关键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把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人教版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的内容之后,顺理成章地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另外,这种编排也为第五章的教学作铺垫。
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
本章用三节分别介绍血液、血管和心脏,显得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本章还特意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和血型单独安排一节,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输血和无偿献血等知识,并通过介绍无偿献血,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本章列入了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尤其是后者在实验和观察技能上要求较高,应努力完成。
此外,读懂血常规化验单、记录不同状态下的心率、为你的家人量血压以及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内容,都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予重视。
还有,血液循环发现史、干细胞研究的进展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虽不在教材正文之中,但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策略]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
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总之,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一些恐惧。
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生物题目,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6.结合本章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高原反应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认真检查,确保内容准确、表述清晰。
2.互评互改:同学们可以相互评价作业,提出改进意见,共同提高。
3.请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绘制一张血液循环图,要求标注心脏、血管、血液等关键要素,并简要说明血液循环的过程。通过此项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血液循环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结合本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血型与输血原则的小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要求阐述血型分类、输血原则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
接着,我会展示一张血液循环的简图,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血液循环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特别是血液循环这一重要过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源泉。
2.介绍血管的分类和功能,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血液循环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路径。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血液循环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强调重点和难点。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心血管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5.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结构与功能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心脏四个腔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特别是血红蛋白的特性与作用,是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点。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关注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生物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人体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和过程。然而,由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具体知识尚不熟悉,可能会在理解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等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6.网络资源搜集:利用互联网搜集关于血液循环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相关新闻,与同学分享,提高对血液循环知识点的认识。
7.课堂学习血液循环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血液循环的奥秘。
2.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结合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考血液循环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合作探讨,培养团队精神。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健康,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3.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过程。
4.讲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提供一份血液循环路线图。
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作用。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如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开展小组竞赛,如设计血液循环路线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利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
2.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设计(人教版)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或者是由化学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三、血液的成分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选择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血液细胞的识别和功能;
(3)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表现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于具体形象思维。此外,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尤其是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但学习习惯方面仍有待提高,如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预习习惯。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遵循清晰、简洁、结构化的原则。板书的布局分为三个部分:
1.标题区:位于板书顶部,突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2)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血液、心脏、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学设计
2.讨论主题:
a.心脏结构与功能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b.血管的特点及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c.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定期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
3.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后,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心脏、血管、血液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对气体交换的过程理解不透彻;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习惯,依赖教师的讲解。
2.提问方式: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在运动时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本章主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强调学习本章内容对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的分类及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气体交换等知识点。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实物模型展示、板书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个知识点。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血液传播疾病的宣传单,提高大家对血液健康的认识。
(要求:内容丰富,有针对性,语言简练,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5.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一次家庭血液循环知识小测试,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增进家人间的交流。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总结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运输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整体观念;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血液循环知识,尤其是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3.通过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输血、急救等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关注血液污染、血管健康等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血液循环系统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理解心脏、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过程与方法: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自己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2.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3.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观察“血液分层图”、搜集的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及显微镜下血细胞图,请同学们思考讨论:1. 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2. 结合图观察,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在什么层位?3. 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4. 血浆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功能?5. 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并回答:(1)、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4)、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呈白色?6.为什么红细胞呈红色?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说明有什么功能?如果血常规化验单上红细胞的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他的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7. 如果血常规化验单上白细胞的计数远远超过正常值,身体可能有什么症状?说明有什么功能?8.当人体受小伤时,血液会不会留个不停?血栓又是怎样形成的?说明有什么功能?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种,其中结缔组织具有营养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4.4.1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能力目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为输血和义务献血树立科学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功能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八、教学反思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见血的经历,对血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那些成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因此,本节课教学主要围绕着血常规化验单展开,结合实验观察,使学生对血液这一既熟悉又神秘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消除了以往的一些疑虑。
通过对化验单的分析,令同学感觉到学为所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重在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特别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着眼于“以人为本”课程价值取向,注重了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以学习血液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观察能力。
学生不仅感受到血液为人类带来的一切,而且懂得要关注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血液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运输氧气 血小板:止血、加速凝血白细胞:吞噬病菌 血细胞运输、防御、保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区别动脉与静脉。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1、准备实验的材料用具,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血管的横切面切片或图片。
2、有关血管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动脉:心脏血液身体各部分血流的管道—血管毛细血管:最小动脉最小静脉静脉:身体各部分血液心脏七、课下作业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八、教学反思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方案时,注意从学生的日常输液、验血、诊脉等身边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制了各种形式的血管模型,对于学生理解不同类型血管的结构特点不同有一定帮助。
存在的不足,相关的中、西医知识了解有限,有些内容没能展开和涉及,使学生感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还有距离,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心脏结构、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具准备心脏模型输液管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探究心室→动脉。
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和动脉瓣3.观看彩图,认识心脏的工作规律小组归纳总结(1)心脏工作规律心房收缩、心室舒张→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心房、心室舒张(2)心室收缩时动脉瓣打开,房室瓣关闭,心房收缩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4)根据动脉静的概念,推测一下心脏中血液流动的方向。
血液为什么不会倒流?3.出示彩图,和多媒体动画演示心脏工作的模式图出示问题:(1)心室收缩时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什么状态?(2)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什么状态?(3)心脏是不是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新知探究二.血液循环的途径1.观看挂图,小组讨论总结(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体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3)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出示血液循环挂图讨论:(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样的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2)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的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3)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什么联系?(4)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六、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 心脏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二.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体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七、课下作业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八、教学反思有关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形成认识、发现问题,学生探索的欲望强烈,主动性强。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容易产生枯燥感。
本节课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总结体肺循环的相关概念,减少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4.4.4输血与血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型,认同同型输血。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输血与血型的关系;难点:输血与血型的关系;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小组讨论积极发言治无效死亡。
提出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急救?新知探究一、血量与输血1.阅读教材,了解血量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2.聆听教师的讲解,进一步明确血量与输血的关系3.讨论:输血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交通事故后,伤者被送往医院,需要紧急输血。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2.[讲述]:失血≤血液总量的10%(400ml),对健康没有影响;失血≥血液总量的30%(1200ml),影响人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就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
观看课件,思考其中提到的直观地发现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细胞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自己是什么血型,观看课件,理解血型分型的直观感受红细胞凝聚成团的思考:红细胞凝集成团对人体型是万能输血者,1.课件展示:输血技术的探索。
2.[提问]:你知道小故事中提到的ABO血型吗?[讲述]:除了ABO血型系统外,人类还有一些其它的血型系统,比如Rh血型系统等。
3. 课件展示:A 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
血型凝集原(红细胞)凝集素(血清)A A 抗BB B 抗AAB A、B 无O 无抗A抗B4.课件展示:红细胞凝集成团。
[讲解]: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 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5.[提问]: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你知道血型是如何鉴定出来的吗?[实验]:模拟“血型鉴定”。
[背影知识]:血型A型标准血清B型标准血清A 不凝集凝集B 凝集不凝集A B 凝集凝集O 不凝集不凝集型万能受血者。
输血的原则是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没有同 [总结]:输血的原则: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入异型血。
6.指导学生填写输血关系图六、板书设计第四节输血与血型一.血量与输血二.血型:ABO血型系统三.输血的原则四.无偿献血七、课下作业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除了使学生了解血型与输血的基本知识外,还应使其珍爱生命、奉献爱心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观看“模拟血型鉴定”实验的视频,巩固输血知识,初步体验血型鉴定的一般过程,通过调查活动使本节内容得到巩固延伸,建立起课上课下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