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并引入滚动机制“双一流”建设开启中国好大学2.0版
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近日,教育部宣布将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
该计划将围绕“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展开,旨在全面提升高水平大学的整体实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下面就是有关“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详细内容。
一、总体目标“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总体目标是以合理布局、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提升高水平大学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具体包括: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实现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打造高水平大学的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更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高水平大学在国际间的声誉和地位。
二、主要任务1. 深化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竞争力。
加强学科交叉、整合和创新,推动学科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学科群的整体发展。
以重点学科为突破口,推进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学科综合实力。
2.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 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提高科研实力。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资源整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
4. 加强人才培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5. 推进国际化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在国际学术界和国际教育界的声誉和地位,提高国际学生和留学生的比例。
三、支持政策为了保障“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顺利实施,教育部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1. 资金支持。
加大对“六卓越一拔尖”高校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为高水平大学的教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
若干意见》
佚名
【期刊名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3
【摘要】《意见》明确了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重点举措。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建布局和国家工程中心高质量建设,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建设。
二是加快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重大突破。
研究设立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专项,启动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建设。
持续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2.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锻造直属高校专业化领导班子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4.科技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5.以创新和
科普的双重动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新办新时代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关情况发布会实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最新国家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全文】
2017最新国家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全文】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备受关注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正式出炉。
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名单,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公布。
下面一起来看看国家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的详细内容以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的解读。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1计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
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该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2013年4月11日,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出炉。
中文名: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创办时间:2012年启动(四年为一个周期)类别: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主管部门:教育部、财政部学校属性:以各类高校为实施主体出发点、目标: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核心三位一体:人才、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四类协同创新: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区域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目录计划简介基本要求启动背景媒体解读创新中心类型首批名单多方评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
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1-3]。
舆论解读形象的称,“2011计划”是“产学研一体化”的2.0版[4]。
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
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旨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学科布局,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科研水平。
政府将加大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
其次,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要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再次,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总之,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旨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学科布局,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我国高等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1.26•【文号】教研〔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办公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
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四为”方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
文化视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曲 直 南京大学摘要:2015年11月,我国提出“双一流”建设,作为实现高度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推动国家进步、社会繁荣的重要手段。
美国是高等教育强国,创建了领先世界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哈佛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佼佼者,在办学水平、管理效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名列前茅。
本文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鲁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分析,解读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教育改革;博克;本科教育;教育质量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4-0339-02一、引言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为了解决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等手段,重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1]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
我国重点高校政策的基点始于1954年出台的《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提出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六所院校作为第一批全国性重点高校。
[2]20世纪90年代相继提出的“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项目,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以及地方高校力量的不断增强,弊端日益显现,高等教育领域阶层固化、同质化,畸形竞争等现象日趋严重,废除“211工程”与“985工程”呼声高涨。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办学水平、管理效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8.08•【文号】教研〔2018〕5号•【施行日期】2018.08.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现予以印发。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8月8日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双一流高校 政策
双一流高校政策
双一流高校政策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提
升国内高等教育水平,构建一批具备世界影响力的一流高校。
该政策
对于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首先,双一流高校政策注重提高高校的学科建设。
政府鼓励高校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
通过建设一流学科,高校能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其次,政策还鼓励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引进海
内外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政府还鼓励
高校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以激发教师的创新
活力和教育热情。
此外,政策还鼓励高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校被鼓励与世界
上一流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开展联合研究
项目。
这有助于高校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成果,提升高校
的国际化水平。
最后,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将加大对双一流高校的资金投入。
高校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用于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和人才引进。
这为高校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综上所述,双一流高校政策是中国政府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
重要举措。
高校应积极响应政策,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国
际交流合作,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3.06•【字号】闽政〔2017〕11号•【施行日期】2017.03.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闽政〔2017〕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精神,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决定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计划。
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福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争创一流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扶强、扶优、扶特,坚持久久为功,推动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加快进入国内一流前列,冲击世界一流水平,提升高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打造福建高等教育升级版,为建设新福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1.改革创新、争创一流。
坚持转变政府治理方式和深化高校内部综合改革并重,着力破解“双一流”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大学及学科坚持一流标准,汇聚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进入国内一流,努力冲击世界一流。
2.顶天立地、服务需求。
坚持统筹兼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产业需求的能力,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3.分类支持、重点突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分类指导与重点支持,引导高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学科为基础,强化优势特色,以重点领域的有效突破促进内涵建设,推动全省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双一流目标
双一流目标双一流在我国是指建设一批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高等学校和一批在我国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高水平学科和专业群,旨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
实施双一流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双一流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通过双一流建设,我们可以引进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内涵的提升和教育品牌的建设,使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次,双一流建设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渠道,双一流目标的实现将为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突破,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另外,双一流建设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加强教育的国际化合作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提高教育的质量,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也能够提高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最后,双一流建设还将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建设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高水平高校和学科群,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示范和经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双一流建设也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动力。
综上所述,双一流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一、背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为此,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旨在打造一批国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
为了顺利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
二、目标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目标是实现以下三个层面的突破:1.学科建设突破: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流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竞争力,使学科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教育质量突破:注重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3.科研水平突破: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与产业融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三、建设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1. 学科建设通过引进国内外一流学科带头人,组建优秀的学术团队,加强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同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
2. 教育质量提升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流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同时,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提升科研条件和设备的先进性和完善性。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4. 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校工作。
同时,加大对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培养一流人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资源保障为了保障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1.财政资金:国家应加大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财政支持,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2.人才资源: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吸引顶尖学者和优秀研究生到校工作。
3.教育设施:加大对教育设施的建设投入,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教学场所。
4.政策支持: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河南大学: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夯实“双一流”建设基础
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教育
67
校园风景
业,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本科专业,提升学校专业竞争力。
四是对接社会,积极争取资源支持。
办学资源是我们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保障。
对办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河南大学来说,积极对接社会,争取办学资源支持,是其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必由之路。
学校要充分运用学科、人才、科研优势,围绕社会需求,加强社会联系,主动寻求资源支持,并在加强联系和服务社会中扩大社会影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同时,学校也要充分运用政。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新征程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新征程作者:宋广林唐兴芳贾俊刚郭凯锋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3期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国家“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按照“面向国家战略、突出优势特色、作出一流贡献”的总要求,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牢记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的崇高使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深化七部局院省共建机制,高质量推进内涵式建设发展,实现了科教、产教、区校的深度融合,各项事业发展迈向新高度,在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中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绘就新时代学校发展使命蓝图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方面、全过程。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全面绘就新时代发展使命蓝图,明确“三步走”发展路线图,按照2025年、2034年、2050年三个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确立了“12345”发展思路,即突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努力方向;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切实履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积极创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以及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
这一思路深刻回答了“强国建设、西农何为”的时代命题,使学校改革发展的路径更加明晰、驱动发展的合力更加凝聚、实现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
双一流建设与发展规划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 双一流建设背景 • 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任务 •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 • 双一流建设实施路径与策略 • 双一流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双一流建设的未来展望
01
双一流建设背景
双一流建设的提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拉开帷幕。
对策建议
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鼓励高校间通过合作、共建等 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 ,调整学科布局和结构,加强 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
完善评价体系与机制
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 价体系,同时加强教学、科研 、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评价机制 建设。
学科发展不平衡
不同学科在发展速度、投入 产出比等方面存在差异,导 致学科发展不平衡,影响双 一流建设的整体效果。
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评价体系存在重科研 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等问 题,难以全面反映高校的办 学水平和学科实力。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双一流建 设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和 条件不同,导致区域发展不 平衡。
学科交叉融合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高等教育将加强学科 交叉融合,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人才培养。
双一流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双一流高校将进一步强化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和
竞争力。
02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03
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
双一流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挑战
总结词
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挑战主 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 创新、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国际化办学程度 不高等方面。
详细描述
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缺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同时,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一些高校过于 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的培养。另外,国际化办学程度不高 ,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资源。
05
建设成果与展望
学科建设成果
学科体系完善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科 覆盖面广,交叉学科发展迅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 才培养的需求。
学科水平提升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科研合作等措施,双一流建设 高校在学科水平上有了显著提升,部分学科达到了国际先 进水平。
学科评价体系建设
国际化办学策略
总结词
国际化办学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方向,需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详细描述
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进国际化办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资源,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 争力。同时,也需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04
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
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
总结词
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门类不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学科高原不突出、 学科峰峦不多等方面。
详细描述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一些高校过于注重热门学科的建设,导致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发展被忽视, 学科门类不全,缺乏综合性。同时,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导致创新性不足,难以形成高峰。此外 ,一些高校过于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学科发展后劲不足。
双一流建设知识点总结
双一流建设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一、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背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
2.双一流建设的意义(1)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双一流建设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促进学科建设通过双一流建设,学校将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提高学科竞争力,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3)构建国际一流大学排名通过双一流建设,学校将提升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学校在国际一流大学排名中的地位。
二、实施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举措1.加强学科建设(1)建设一批国际一流学科学校需要明确重点学科,加大对这些学科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竞争力。
(2)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学校需要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2.提高教学质量(1)改革教育教学体系学校需要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提高课程设置的质量和实效性,提升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2)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学校需要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3.加强国际合作(1)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学校需要加强与国际优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学校需要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加强对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吸引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4.加强科研创新(1)加大科研投入学校需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科研创新能力。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需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
5.优化管理体制(1)激励人才学校需要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薪酬和待遇,激励人才创新和积极性。
《中国未来学校2.0创新计划》正式发布
《中国未来学校2.0创新计划》正式发布提出背景当前,随着⼤数据、物联⽹、云计算、区块链、⼈⼯智能等新⽣事物的井喷式涌现,全球科技创新进⼊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产业变⾰加速演进,业已将社会推向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科技⾰命时代。
在此背景下,⼈类社会的育⼈⽬标在全球范围内悄⽆声息地实现着升级、转型与换代,课程设置、教学⽅式、学习⽅式等都在发⽣深刻变化。
有鉴于此,2016年6⽉,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三五”规划》指出,要以“构建⽹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化的教育体系,建设‘⼈⼈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批创新⼈才”为发展⽅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命性影响作⽤。
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计划》指出,要“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向创新发展的⾼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
2019年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2019年5⽉,联合国教科⽂组织发布《北京共识——⼈⼯智能与教育》强调,通过⼈⼯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式,并利⽤⼈⼯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确保全民享有公平、适合每个⼈且优质的终⾝学习机会,从⽽推动可持续发展⽬标和⼈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14年成⽴未来学校实验室,坚持扎根中国、⾯向世界的原则,围绕⽴德树⼈根本任务,从学习空间、学习⽅式、课程结构、组织管理等⽅⾯进⾏了深⼊研究,得到了全国各地中⼩学校的热烈响应和⼴泛⽀持,成功⼊选联合国教科⽂组织的全球移动学习最佳实践案例,圆满完成了“未来学校1.0”阶段的研究任务。
与此同时,未来学校探索过程中的新的事物、新的热点问题也逐渐浮现,为深⼊推进未来学校研究,及时廓清认知困惑,解决⾯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做好相应的决策服务研究,“未来学校2.0”创新计划呼之欲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期策划
扩容并引入滚动机制
“双一流”建设开启中国好大学2.0版
“双一流”建设方案就是旨在改变“985”和“211”
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如“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
期待用新的机制和方式,来消除原有的问题,加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部等三部委宣布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的通告,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这批宣布失效的文件,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重点特色学科项目”的意见》《关于继续实施“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
这几份文件的失效,令早些年“985”“211”工程的“存废之争”再次回到舆论场。
对于此番文件的失效,教育部负责人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回应: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未来将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
这一回应,意味着2015年提出、计划与五年规划同步实施的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将迎来实质性落地。
“985”“211”工程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年来却受到不少质疑:部分观点认为,其已造成非“211”院校学生深造和就业的“歧视”、科研经费运作效率低下等等。
而社会公众对“双一流”的期待则是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给数量众多的中下层高等院校更多机会、促使教育资源利用更高效。
其中,设立滚动淘汰机制,给原来的非“211工程”院校更多机会,是不少教育政策研究者期待落地的改革举措。
“身份固化”被诟病
近年来,“985”“211”工程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是非“985”“211”工程院校在科研经费分配、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985”“211”工程的上马,有财政经费不足的历史原因。
在这两项工程实施的早中期,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院校确实支撑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过,两项工程运作到中后期,事实上成了只进不出的“铁饭碗”。
储朝晖进一步分析,只进不出的弊端是,院校只要入围就高枕无忧,没有太多绩效考核压力。
这造成一些“211工程”院校“有钱拼命花”,而另一些非“211工程”院校“没处找钱花”的局面。
其结果是,教育财政投资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下。
尽管此前的相关文件有“211工程”院校评估不合格就取消资格的规定,但实施20余年还没有相关案例。
取而代之的是,2014年教育部曾经释放出“985”“211”工程不再新增院校的消息。
而事实上,“985”“211”工程对国家财政投入“蛋糕”的瓜分,广受舆论关注。
2009—2013年的公开数据显示,“985”“211”工程院校拿走全国七成的科研经费,其中“985”高校1 394.94亿元,占比52.7%;“211”高校510.66亿元,占比19.3%;而剩余高校仅拿走742.1亿元,占比28%。
但值得注意的是,“211”“985”工程院校仅占高校总数的14.3%,每年的招生人数在50万左右,仅
11
视界│2016·8
12视界│2016·8
本期策划
占总升学人数的1/8。
另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大多数“985”高校科研经费财政拨款占比在60%以上,“211”高校科研经费财政拨款比例则在40%以上,而非“985”“211”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是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有1.2亿元为财政拨款,占比仅为26.1%,其余73.9%需要自筹。
广东某二本院校的一位教师表示,鉴于“985”“211”工程院校申请课题较非“211工程”院校门槛要低,两大工程院校的教师科研热情越来越高、科研氛围越来越浓,申请课题更加积极;而非“211工程”院校的教师则随着科研氛围的淡化逐渐对科研工作失去兴趣。
这也是造成“985”“211”工程院校在科研方面长期领先的原因。
而针对“废除”的声音,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教授陈晓宇表示,事实上并不存在“985”“211”工程的“存废”问题,“985”“211”工程都是财政资金专项计划。
各级政府按期限来设置财政的专项,执行到期专项就已结束。
不过这些专项结束后,人们还会以“985”“211”标签来区分院校的整体水平。
事实上,国内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座次,并非遵循“985工程”—“211工程”—其他院校的线性排位。
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也证明,不少非“211工程”院校在某些学科领域并不亚于“985”“211”工程院校。
比如在法学评估中,并列排名第五位的西南政法大学与华东政法大学都是非“211工程”院校,而该学科排名第七位为“985”“211”工程院校清华大学;再如,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评估中,两个非“211工程”院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黑龙江大学分列第四、第五位,而排名之后的是“985”或“211”工程院校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长期关心“大学精神”的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在2014年撰文,呼吁关注被排斥在“985”“211”工程之外院校的艰难处境。
他在文中写到,内地的高等教育,备受关注的是处在顶端的大学,而很少有人认真讨论那些处于中间或者底层的大学。
在现行的制度设计中,一些非理工科的或者不以理工科见长的非“211工程”院校很难找到充裕的经费,发展通常遇到瓶颈。
“双一流”引入滚动淘汰机制
“双一流”战略浮出水面之后,社会公众的期待是其能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生态良性发展。
其中备受关注的信息是,“双一流”建设或将加入滚动淘汰机制。
这种有进有出、类似足球联赛的升降级制度,被当作打破“985”“211”工程院校“铁饭碗”的有效途径。
《新京报》早前援引教育部官员的话称,“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将采取新的机制,在遴选上加入滚动淘汰机制。
这一回应在2015年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可见端倪。
该《方案》显示,对评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
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
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
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重新洗牌”的开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蓝分析,构建学科的评估指标比构建大学的评估指标要简单,因而未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核心将是以学科建设为主,而“一流大学”的评估将以学科评估为基础。
而学科的评估体系也会有变化,比如:由科研为主到区分科研型、应用型、教学型的不同“一流”;对照国外做法增加考虑社会评价、毕业生评价和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或者由单纯的事前评估转向事后追加,类似韩春雨的案例就比较适合追加支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表示,“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予以支持,将一定程度打破院校身份壁垒。
原有“985”“211”高校中水平不够的学科,也有可能失去支持机会。
而其他学校原来就重点建设的学科,以及水平很高却没有纳入支持项目的学科,有可能得到支持。
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日前在山东大学的讲座中表示,“双一流”的蛋糕将比“985”“211”工程大,入围涉及的院校有望从“211工程”的100多所增加到近300所,占据全国院校数量的1/10。
而剩下的9/10国内高校,亦可通过其他途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最终,‘双一流’建设带来的竞争格局可能是,高等教育竞争的焦点从以院校为单位变成以学科为单位,这将使得财政资源的投入变得更为精准。
”李蓝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 邓雪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