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习语和典故文化比较研究
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因此在汉语和英语的习语的表达方式中,它们会有一些共同点。
另外,这两个国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存在差异,有着它们各自的一些特点,因而习语表达方式上就会有差别。
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英汉习语所体现的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人的祖先居住在平原和海岸边,他们的习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存繁衍,形成了自己耕作的生活方式。
因此,汉语习语中很多是对丰富耕种经验的描述。
英汉习语在用法上就反映了各自差异。
例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中国位于东半球,英国位于西半球,因此中英两国在地理气候上有很大差异。
在汉语文化中,东风即春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烈日炎炎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西风报告春天的讯息,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
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good for neither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
英国的夏季气候宜人,常与舒适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试谈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文化对比
试谈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文化对比试谈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文化对比.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
试谈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文化对比成语、谚语、习语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精炼语言,是含义丰富的固定说法。
英汉成语、谚语、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英汉成语、谚语、习语分别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
一、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对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影响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人,……西方文化更看中怎样创造物。
因此中国文化更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重在追求物理。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伦文化。
西方文化是重物轻人,唯物文化。
1.1 中西方成语、谚语、习语,在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有机整体论的观点。
中国哲学中最主要的两大系统儒家和道家都把论证“天人合一”的理论作为他们的目标,并用这种关系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构成了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和谐,对立统一,顺乎自然,顺应自然的特征。
汉语成语、习语、谚语中出现了许多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例子。
如乐极生悲,指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悲伤之事;否极泰来,描写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谚语)等。
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它地处海滨,由近海的各岛屿组成,形成了最早的求变、好动、好奇的外倾性商业城市文化。
这种文化注重思辨理性,认为思辨理性的东西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强调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注重空间的扩展与向外征服,形成了征服自然,驱使天地的文化观。
如:steal a march on 先发制人;stand on one′s feet 自立、自主;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中英习语下的文化差异
从汉英习语中看中英文化差异“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
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释人文习俗、思想感情。
它所阐明的道理是通晓的。
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
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
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英汉习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的中西⽂化差异2019-08-26⼀、习语形成特点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彩和鲜明的形象特征,它能折射出⼀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化、⽣活哲理、社会观点以及丰富的⽂化内涵。
由于英汉两种语⾔所表现的⽂化特征不同,使得两者之间习语的表达也存在着差异。
习语的形成受价值观念、宗教⽂化、⽣活习惯、审美观点、思维⽅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形成具有以下⼏个特点:(⼀)带有地名。
carrycoalstoNewcastle这个习语表⽰把某种东西送到⼀个根本不需要的地⽅,意为“多此⼀举,徒劳⽆功”;meetone'sWaterloo 则表⽰“⼀败涂地”(Waterloo是⽐利时中部的城镇);settheThamesonfire的意思是“做出惊⼈之举,取得⾮凡成就”;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意思是“在罗马,就按罗马⼈的⽅式办”,和我们“⼊乡随俗”的意思⼀样。
汉谚中也有诸如“稳若泰⼭”、“洛阳纸贵”等含有地名的成语。
(⼆)带有⼈名。
英语中有些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信息,⽐如:Jones常⽤来指“左邻右舍、⼀般民众”;Tom,DickandHarry相当于汉语中的“张三、李四、王五”;adoubtingThomas指“多疑的⼈”;aplainJane是指“不起眼的⼥⼈”;EveryJackhashisJill是谚语“⼈各有偶”。
汉谚有“塞翁失马”、“叶公好龙”、“江郎才尽”、“⽑遂⾃荐”、“名落孙⼭”、“班门弄斧”、“伯乐相马”、“邯郸学步”等含有⼈名的成语。
(三)带有动物名称。
汉语中有“沉鱼落雁”、“九⽜⼆虎”、“如鱼得⽔”、“鱼书雁帖”等成语。
中国⼈因为对龙所特有的崇拜⼼理⽽赋予其强烈的喜爱和崇敬,如:“龙腾虎跃”、“⽣龙活虎”、“龙飞凤舞”、“龙马精神”。
英语中有asbusyasabee(极为忙碌),asmildasadove(像鸽⼦⼀样温和),asstrongasahorse(健壮如⽜),raincatsanddogs(倾盆⼤⾬)等词语表达⽅式。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英汉习语的研究与应用变得越来越成为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避免文化误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英汉习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析四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定义和特点英汉习语,是指用一些固定短语来代表一些完整的说法,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通常不能按字面直译,同时,对于不同的文化习惯,也会存在差异。
英汉习语的定义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固定短语、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
英汉习语可以根据语法特征分类为“动物类”、“天文地理类”、“人类行为类”,以及“客观事物类”等四类。
英汉习语的特点表现为字面含义与实际意义不一致,具有词汇典故性;有效传递文化内涵,反映人类的思想、历史、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语言风格丰富,充满幽默和诙谐感,极具表现力。
二、英汉习语的来源和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有些是汲取自一些典故或传说故事,有些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提取的,还有一些是由文学作品或大众文化演变的。
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导致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差异。
1.文化价值观。
英国文化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竞争性、个性化,主张独立自主、追求自由。
中国文化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合作性、整体性的,承认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抑制,强调集体的利益、荣誉和责任。
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英汉习语中,导致其含义的不同和使用场合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Go Dutch”表示“各付各的”,而在中国,“AA制”则是表示“各自承担自己的消费开支”,可以看出英汉习语的差异也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由于文化的不同,用词和想法也就有了深刻的差异。
2.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法差异、词汇差异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Raining cats and dogs.”意思是下大雨,而在汉语中则是“狗屎运”的意思,比如“Tom had won his third lottery. Raining cats and dogs, was it?”翻译成中文可能是这样的:“汤姆赢了他的第三个彩票。
关于英汉典故的对比
英汉典故的演变过程
英国典故的演变
英国典故在传承过程中,通过文学、戏 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发展,不 断丰富和演变。例如,“cross the Rubicon”源于罗马历史,表示下定决心 、勇往直前。
VS
中国典故的演变
中国典故在传承过程中,通过诗词、戏曲 、小说等文学形式传播与发展,不断丰富 和演变。例如,“水落石出”源自《史记 》,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英语典故往往比较具体,而汉语 典故则更注重意蕴,如“cross the Rubicon”和“破釜沉舟” 等。
价值观差异
英汉典故所反映的价值观也有所 不同,如“狗急跳墙”在英语中 是“when the chips are down”,强调逆境中的反击,而 英语中的“sour grapes”则强调 对得不到的东西的贬低。
下得很大”。
借译法
借用目标语言中含义相 似的成语或习语来翻译
。例如,“to teach fish to swim”借译为 “画蛇添足”,比喻“
做无用功”。
增补法
在翻译中增加适当的修 饰词或解释,以弥补目 标语言中对应表达的不 足。例如,“to clear the table”增补为“ 收拾桌子”,比喻“清 除障碍,清理现场”。
促进情感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 使用英汉典故能够增强人 际关系的亲密度和理解力 。
05
英汉典故对比分析
英汉典故的相似之处
源自历史人物
许多英汉典故都与历史人物有关,如“项庄 舞剑,意在沛公”和“Robin Hood”等。
描述形象生动
英汉典故往往采用形象生动的描述,如“舌战群儒 ”和“talk a blue streak”等。
02
英汉典故的起源与演变
浅谈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关键词】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本文阐述了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习语差异英汉习语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
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常与海有关,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在表达上各有特色。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故事和寓言
英汉习语中许多都来自于民间故事和寓言。
英语中的习语"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和汉语中的习语"一石二鸟",都源自于同一寓言故事,即猎人用一箭射中两只鸟。
这种源自民间故事的习语,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背后的含义和寓意是相同的。
2.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英汉习语中的许多都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有关。
英语中的习语"to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勇敢面对困难)源自于西班牙斗牛,而汉语中的习语"勇敢面对困难"可能会用类似的话语表达。
这种基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习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形式可能有所差异,但传达的意义是相通的。
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注意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尽量准确地传达习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1.直译法
直译法是将英语习语直接翻译成相应的汉语习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相似意义的习语。
英语中的习语"to break the ice"(打破沉默)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中的习语"打破沙锅问到底"。
了解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习语,并准确地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这也对于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探析英语习语的起源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探析英语习语的起源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摘要:英语习语向来被看作是英语词汇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贯穿于其中,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承载着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没有习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单调、干涩、无味,所以研究英语习语的起源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之士以及英语翻译者至关重要。
关键词:英语习语习语起源文化差异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它往往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
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只有注意英语习语字面意义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其形象的比喻、丰富的联想、生动的修辞效果以及特有的民族风格。
一、英语习语的起源及语义特征1.英语习语的含义英语习语是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独特的、固定的短语和短句,是语言的精华。
广义的英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俗语等。
2.英语习语的来源首先,大多数习语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用语。
劳动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习惯用语,比如水手发明了很多和海洋有关的生动的短语,运动员使用运动方面的习惯用语。
这些习惯用语产生于各行各业,它们不仅简洁、口头化而且生动形象,和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不久就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下广泛使用,其中最生动最有用的习惯用语逐渐地由普遍的对话演变为约定俗成的语言,最终被广为使用。
比如share happiness and woe (同甘共苦)指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指利用有利条件首先采取行动;become reconciled (言归于好)指化敌为友。
Harmony brings wealth (和气生财)指人缘好生意自然就好。
其次,习语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寓言。
古希腊罗马文明对英语有着深远影响,许多英语习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传说,它们在书面语中广泛使用。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习语通常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习语的翻译实质是文化翻译。
因此, 对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了解在英汉习语互译中尤为重要。
本文从生存环境, 风俗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五个方面讨论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辞海》(1989 年) 说它“包括成语, 谚语, 格言, 惯用语, 歇后语等。
”习语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 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生动有趣。
它们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 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镜子, 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习语便是文化的结晶。
高尔基说:“习语典范地表述劳动人民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 1 ]在反映文化差异上, 习语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 代表性。
因此, 翻译具有强烈文化特征的习语时, 能否处理好文化差异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习语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翻译。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dw ard B, Tylo r) 于1871 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 2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熟悉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 3 ]奈达把语言文化的特征分为五类: Eco logy (生态学) ,M aterial Cu ltu re (物质文化) , Social Cu ltu re (社会文化) , Religiou s Cu ltu re (宗教文化) ,L ingu ist ic Cu ltu re (语言文化) [ 3 ]。
据此, 我们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大致概括为五个方面: 生活环境; 风俗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宗教信仰;历史典故。
英汉习语的文化对比论文
英汉习语的文化对比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生动形象的习语。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是从人民口语和经典著作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语言中的瑰宝。
英语和汉语都是高度发达的语言,拥有极其丰富的习语宝库。
近年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热”在世界兴起,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为广地为世界关注、研究和认知,中国的习语文化也走向了世界。
同样,对我国英语教学工作者,广大英语学习爱好者说,为了解世界的需要,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习语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文化传承正文一、地理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语是一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由此,产生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这些习语起初只是水手们使用,逐渐地被广泛用来比喻类似的事物久而久之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习语了。
如“to raise the wind(找风)”、“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另一件重要的事要做)”等等。
我国虽然地域广阔,也有着较长的海岸线,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距离大海较远。
因此,汉语中的“海”大多具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
如“海底捞月”、“天涯海角”、“石沉大海”、“海市蜃楼”等。
中国是陆地国家,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中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因而产生了大量与农业、土地、河流有关习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斩草除根”、“过河拆桥”、“拔苗助长”、“隔岸观火”。
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英语的习语。
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the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go by the board(安排落空,计划失败)”;“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
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摘要: 习语是经过人民长期实践和认识凝练而成的思想结晶, 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智慧, 是语言中的精华,它简明, 通俗, 隽永, 生动, 习语的适当使用使语言形象生动, 丰富其表达能力。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为了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和文化,我们需要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 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
而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反映该民族的文化, 其中习语又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所以它是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极精练的方式。
反映的差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环境的差异习语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特定的习语。
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 自古以来, 中国以农业为主, 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人民创造了相当数量的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和谚语。
例如: “挥金如土, 顺藤摸瓜。
拔苗助长, 瓜田李下”等等; ,而英国人历来善于航海,航海业曾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来自航海和捕鱼用语的习语,这些习语原来是水手用的术语,后来陆地上的人也渐渐使用起来。
如:all at sea(全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in the same boat(本是水手说的“与……同舟”,后来是人们用来表达“与……境遇相同”),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
关于英汉典故的对比研究
关于英汉典故的对比研究摘要:典故是英语和汉语中一种共同而重要的语言现象。
两者既具有一些共性,同时。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洲源,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不同,英汉典故在来源、文化内涵结构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差异。
英汉典故性成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典故;对比研究;文化差异一、简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积淀。
当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时,语言始终站在冲击最强烈的前沿。
典故是英汉语言和文化中的精华和最紧密的结合部分,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所创造的不朽的精神财富。
它们是闪烁在文学殿堂熠熠生辉的明珠。
典故的形式简洁,寓意深刻,是人们在日常交际和写作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二、英汉典故的共同点1.对词语的选用精炼准确典故性的成语是人们对典故的提炼、加工后重新构造而成的含义丰富的固定说法。
如:“画龙点睛”、“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等。
典故之所以能得到中外许多著名作家的青睐,主要在于它的运用能使语言含蓄典雅,寓意深刻,韵味隽永。
如:Through this,and much,and more,is the approach of travelers to mighty Babylon.Babylon是古代巴比伦王国之都,以其众多的财富、豪华的生活及罪恶而闻名于世。
在圣经中是财富及罪恶荒淫的代名词。
Byron在此借用Babylon描写London,含蓄说明了London的豪华及罪恶淫靡的生活。
2.典故再现历史,内涵精深,外延悠远,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典故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
有时他们字面的意义和实际表达的内容可以完全不同。
如paint the lily,从字面上看是“给百合花涂抹色彩”之意,而实际意义则是“多此一举”。
“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上所言,胸部长满了竹子,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
英汉成语典故的差异与互译
英汉成语典故的差异与互译
英汉成语典故的差异与互译
英汉成语典故的差异与互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有着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英汉成语典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语言表达上。
首先,英汉成语典故的文化背景不同。
英语成语典故的文化背景主
要来自英国,而汉语成语典故的文化背景则主要来自中国。
英语成语
典故的文化背景更加多元化,而汉语成语典故的文化背景则更加传统。
其次,英汉成语典故的历史传统也不同。
英语成语典故的历史传统
主要来自英国,而汉语成语典故的历史传统则主要来自中国。
英语成
语典故的历史传统更加多元化,而汉语成语典故的历史传统则更加传统。
最后,英汉成语典故的语言表达也不同。
英语成语典故的语言表达
更加简洁,而汉语成语典故的语言表达则更加丰富。
英语成语典故的
语言表达更加直接,而汉语成语典故的语言表达则更加抽象。
英汉成语典故的互译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有着不同
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英汉成语典故的互译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
历史传统和语言表达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
例如,英语成
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可以翻译为“及时行乐,事半功倍”,而汉语成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以翻译为“Time is money”。
总之,英汉成语典故的差异与互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考
虑到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语言表达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
中英习语典故对比分析
从习语来源看中英文化差异
【摘 要】 同一句话,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掌握对方的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可以正确、流利与恰当的运用英语。而大学生在实际交流活动中,往往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他们对中两方文化差异不够了解。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详细的研究。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在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由于民族文化差异,难免会遇到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成语和习语,而对此确切地理解并正确地加以运用,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文化的各个层次上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并采纳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作为论据进行适当的分析。
中英习语典故对比分析2007-12-08 16:50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n Idioms Origins
[Abstract] 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sentence because they know little about the target cultures. While the ultimate aim of English teach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etence to apply English correctly, fluently, and appropriatel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due to lack of knowled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many college students fail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during the actual communicating activiti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me fiel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Language is the most principal mean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ioms, a part of language, ar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every country. Using language in such communication, we often come across some idioms with distinctiv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o it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complicated thing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se idioms correctly.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we will discuss the idioms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various levels with many lively,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examples of idioms.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常用的成语或短句,用来传达一种智慧或道理。
尽管英汉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的文化差异也造就了各自独特的谚语。
本文将比较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并介绍几个例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不同。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
汉语谚语通常更加直接和形象化,而英语谚语更倾向于使用比喻和隐喻。
中文谚语“一步一个脚印”意味着要踏实一点,努力逐步达到目标。
而英语谚语“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传达了相同的意思,但使用了隐喻来强调事情需要时间来完成。
英汉语谚语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常常与英国历史、文学和宗教有关,反映了英国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英语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后有阳光)源于英国天气多变的特点,表达了乐观与希望。
相比之下,汉语谚语更多地与中国历史、哲学和民俗有关。
中文谚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英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同。
英语谚语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鼓励人们自己追求幸福和成功。
英语谚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自力更生。
相比之下,汉语谚语更强调集体和社会责任,鼓励人们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努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的观念。
英汉语谚语在形式和语言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通常是使用句子形式,而中文谚语更偏向于短句形式。
这反映了英语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思想和理念,而汉语更注重简洁和意象的传达。
英汉语谚语之间存在许多文化差异。
英语谚语更倾向于比喻和隐喻的使用,强调个人自主和个人利益,而汉语谚语则更加直接和形象化,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
关于英汉典故的对比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英汉典故的异同,探究其背后的文 化内涵与认知模式,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语料库研究 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英汉典故进行多维度对
比研究。
研究内容与结构
研究内容
对比分析英汉典故的来源、内涵、表现形 式、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挖掘其背后的文 化特征与认知模式。
动物象征意义的英汉对比
龙(dragon)
在英语中,龙常常被视为邪恶、暴力的象征,如 “dragon’s teeth”(龙牙);而在汉语中,龙是吉 祥、权威的象征,如“龙腾四海”、“龙椅”。
凤凰(phoenix)
在英语中,凤凰被视为永恒、重生的象征,如“the phoenix rising from the ashes”(凤凰涅槃);而 在汉语中,凤凰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色彩,常被用来形 容女性的美丽、高贵,如“她就像一只凤凰一样高贵” 。
VS
英语中的松树代表着“毅力、耐力 ”,如“pine away”表达思念之情 ,而汉语中的松树则被赋予“长寿 、不老”等形象。
植物象征意义的英汉对比
英语中的橄榄枝代表着“和平、希望”,如“ olive branch”表达和平共处之意,而汉语中的橄榄枝则象征着“ 吉祥、美好”。
英语中的菊花代表着“文雅、高贵”,而汉语中的菊花则象 征着“高尚、清雅”。
04
英汉植物类典故对比
植物引申意义的英汉对比
英语中的玫瑰引申为“美丽、爱情、羞涩” 等意义,而汉语中的玫瑰则引申为“幸福、 吉祥”等意义。
英语中的橡树代表着“力量、坚韧”,而汉 语中的橡树则引申为“坚固、稳重”等意义
。
植物形象刻画的英汉对比
英语中柳树常被描述为柔和、优雅 ,如“willow weeper”表达离别 之情,而汉语中柳树则被描述为轻 盈、柔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