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自读文本故都的秋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必修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故都的秋》《我与地坛》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故都的秋》《我与地坛》含答案(2023春·浙江温州·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乙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12.甲乙选文画线的文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境?任选其中一处回答。
(1)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精品人教版)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故都的秋课后作业 鲁人版必修1
故都的秋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1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3.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案: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4.“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答案: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乡魂冯骥才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
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
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
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
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
高中语文 3.自读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鲁人版必修1
语文:3.自读故都的秋同步练习(鲁人版必修一)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歧.韵(zhī)一椽.(yuán)嘶.叫(sī)耗.子(hào)B.潭柘.寺(zhâ)落蕊.(ruǐ)橄榄.(lǎn)落寞.(mò)C.普陀.山(tuó)房檩.(lǐn)陪衬.(chân)夹袄.(ǎo)D.廿.四桥(niàn)着.衣(zhuó)混沌.(dùn)椭.圆(tuǒ)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无论国际风云如何__________,我国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不变。
②要查清国有企业目前的财政状况,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大肆__________国家财产。
③__________去年江水泛滥的教训,工程局组织力量加固了堤岸,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A. 变幻侵蚀由于B. 变幻侵吞鉴于C. 变换侵吞由于D. 变换侵蚀鉴于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 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
故都的秋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1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3.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案: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4.“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答案: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乡魂冯骥才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
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
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
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
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
必修1: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自读文本(鲁人版(08版))
《荷塘风起》同步测试一、基础演练1.下列每项三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A.纤.细/纤.尘扁.舟/扁.担重荷./负荷.B.暴露./展露.脚爪./爪.牙膝.盖/油漆.C.闭塞./堵塞.根茎./脖颈.渲.染/宣.泄D.应.酬/应.届挣.扎/挣.脱霎.时/刹.那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 肤浅/浮浅流连/留恋无暇/洁白无瑕B. 嗓音/噪音芜秽/污秽弯屈/曲曲弯弯C. 坠落/堕落馨香/钟磬意气/义气用事D. 造形/造型抉择/诀别精采/丰富多彩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荷塘风起》对现实的高度关注使它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意义,再说它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没有必要因为不是经典名篇就一棍子打死.....。
B. 有人认为,既然都是描写荷塘的散文,何必舍熟求生舍近求远....?《荷塘月色》不管从结构安排还是从语言锤炼上都远胜《荷塘风起》,没有理由退到幕后。
C. 正当风送来的迷人荷香让我们心醉神迷....不知今夕何夕的时候,刺耳的车声像刺刀穿过树林,碾压着花叶,直插我们宁谧的心地。
我们愤怒又痛心,痛心又无奈。
D. 激烈的争论引起大家的兴趣,《荷塘月色》不用说大家是耳熟能详....的,陌生的是《荷塘风起》,大家决定要弄清楚《荷塘风起》凭什么取代了《荷塘月色》的位置。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 池水离岸不过五六寸,要是俯身,手可以浸入水里。
B. 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C. 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D.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关注自然关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层面上,《荷塘风起》自有《荷塘月色》不可忽视的高远境界和深厚内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自读文本2故都的讲解与例题鲁人版必修1
问题导学1.第 1、 2 段主要用什么手法写了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2.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凄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睁开对景物的描绘?有何作用?3.第12 段的中心句应当是哪一句?作者为何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自主研究故都的秋景堪称丰富多彩,为何作者不睁开写北平的名胜,而只选用一些平时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双方面来剖析。
文法导析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形交融,水乳交融。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心里投下了忧愁和冷淡的暗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盖着淡淡的“凄凉”。
正由于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景和秋的境界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全部景语皆情语。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等,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述,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对照、烘托手法的运用。
写景部分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照,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度与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谈论部分也用了对照,写出了秋季所赐予不一样人的共同感觉,使其抒怀的结论瓜熟蒂落。
而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虚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迟缓安闲”的人声,都是渺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渺小的声音,就能给人清静的感觉。
以动衬静,说明这些地方的“清”与“静”。
3.语言理解晓畅,简短清丽。
如文中对槐树和秋雨的描绘,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
作家用理解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表达之中,创建了无量的诗意。
此中有动有静,有板有眼,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浸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跟着时代的发展,你家乡的人或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了你如何独到的感受?注意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写一个许多于300 字的片段。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 1)郁达夫出生在中医世家,青年时东渡日本学医,接触到西方文艺,便试试从事写作,一发不可整理。
抗日战争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 年被日本宪兵奥密杀戮于苏门答腊。
精选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自读文本荷塘风起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必修1
荷塘风起[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27120078】①真正的长者并不是________ ,他们常常通过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儒化后学者。
②关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________,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③有人在名利色权的诱惑下迷失了生活方向,只有那些心中充满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方可________。
A. 好为人师师心自用抗颜为师B. 抗颜为师好为人师师心自用C. 好为人师抗颜为师师心自用D. 师心自用好为人师抗颜为师【解析】好为人师:指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
符合①句语境。
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与②句中强调的个别领导干部的行为吻合。
抗颜为师: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与③句中“充满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语意切合。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导学号:27120079】A.在关注自然、关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层面上,《荷塘风起》自有《荷塘月色》不可忽视的高远境界和深厚内涵。
B.学习一些像《荷塘风起》一样反映新时代精神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
当我们走进这篇文章后,就不难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C.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在精心地阅读,认真地讨论,大胆地提出质疑,他们的积极性真正的给调动了起来,这才真正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D.要通过努力,力争达到“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的境界。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精神”后加上“的散文”;C项,成分赘余,应删掉“提出”;D项,语序不当,应把“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提到“疑问”一句的前面。
【答案】 A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三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你是什么?你是一个忠实的朋友,你只是为热爱你的人们默默奉献,________________只要愿意和你交朋友,你就会毫无保留地把心交给他们。
【推荐】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自读文本故都的课件鲁人版必修1
5.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答案
3 师生探究
1.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 怎样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
答案
考点链接 景物描写
解读:景物描写是作品中对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的描写。高考常见 题 型是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目的和作用。 作用: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点: (1)交代或暗示时代背景,为人物设置活动空间;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展示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4)有的具有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的作用; (5)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二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 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 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 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 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 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 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 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 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答案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果和秋雨五 幅故都秋景,那么上述秋景的描绘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答案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 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 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 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 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作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 法,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课件
二、多音字 混 沌( . (1)混 水( 混 . 十分 ( . (3)分 外( 分 . ) ) ) ) 露 出( . (2)露 面( 露 . 奇 景( . (4)奇 数( 奇 . ) ) ) )
【答案】 (1)hù n/hú n (2)lù /lò u (3)fēn/fèn (4)qí/jī
5.第4自然段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 “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作者“细腻”“清闲”“落寞”的 感受。
6.第5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北国的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 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耗子类 比北国秋蝉之多。“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 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最使人 ________(颓废/颓败)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 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 (2)当今时代,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如果听不到真话,让假话充斥党内生 活,那最终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事业________(颓废/颓败),党将不党。
阶 段 一
阶 段 四
五
阶 段 三
学 业 分 层 测 评
本课话题 ——感受秋景秋韵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 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阿凤,字达夫,浙江 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 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 杀害。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 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学案 鲁人版必修1
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论宁静宁静的山是心灵的绘画,宁静的水是灵魂的诗篇,宁静的夜是精神的书籍。
我宁静,是为了让思想活跃;我活泼,是为了让精神宁静。
一颗受了伤害的心灵,有时需要的是安慰,有时需要的是宁静。
最不适宜的事情,就是用安慰去干扰宁静。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人们都被告知她的微笑如何富有魅力,而我更欣赏的则是她的那份恬适和宁静。
美妙的音乐在不宁静中使人进入宁静,卓越的雕塑在宁静中使人变得不宁静。
宁静是一种伟大孕育的结果。
有了金钱你就幸福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爱情而苦恼。
有了爱情你就舒心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生活的淡泊而忧虑。
有了权力你就惬意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上司的脸色而不安。
然而,你如果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就可以比较超脱地看待一切,就能够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
孤独最大的好处是宁静,宁静最大的好处是超然。
宁静是一种境界。
具有这种境界的人,成功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安然状态,失败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超然状态。
当大家对某一种现象群起仿效的时候,超然物外的一颗宁静的心灵已发出了胜利的微笑。
就是在那个时候,赶热闹者已注定了他的失败,宁静者已奠定了他的成功。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赏读:只有看淡名利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志向,只有不骄不躁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
诸葛亮以此告诫子孙要看淡名利,脚踏实地。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赏读: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这句话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坚定的志向能给人无穷的动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读: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知能优化训练
[学生用书P62~P63]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中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陶然亭”等名胜固然很美,但是不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也无法传达出作者心中孤寂、落寞的情怀。
2.指出本语段写景抒情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 鲁人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鲁人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鲁人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鲁人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故都的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腾讯科技特将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希冀能从其成长轨迹中发现一丝其“从高增长到________"的端倪.②无论窗外如何________,那暖暖的春意永远被驻留在家中。
③报告认为,较之中印和一些欧洲国家,美国在教育上的竞争力正在________。
A.颓废萧索衰落B.颓败萧条衰落C.颓败萧索衰弱D.颓废萧条衰弱【解析】颓废:意志消沉,长时间消极、放任自流,可同“思想”“生活”“色彩”等词语搭配.颓败:衰落、腐败。
萧索:多用于自然景物,强调自然景观的无生气、荒凉、衰败。
萧条:侧重强调冷寂、不兴旺的情景。
常用于经济上的衰落意义。
衰落:指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衰弱:指事物失去了强盛的机能.【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82028】①俗语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骤降,已经给中国人口问题敲响了警钟。
②有些家长,自己喜欢吃喝玩乐,混混沌沌....地过日子,孩子就容易成为如此父母的镜子。
③有些地方、部门工作做得不好,关键数据、主要数据不理想,但为了粉饰太平,把次要数据、一般数据吹得天花乱坠....,自我陶醉,到后来甚至真以为自己干得不错。
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同步练习题: 第单元 学业分层测评 故都的秋
学业分层测评(二) 故都的秋[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08332011】①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②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诽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在改革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年轻人相遇相识在深圳;10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
⑤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若不想方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A.①⑤⑥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解析】①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也比喻人精明伶俐。
②铄石流金: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极热,有别于“众口铄金”。
③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此处望文生义。
④萍水相逢: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
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
⑤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⑥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答案】 A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致幽怨萧瑟衰落B.情致幽怨萧索衰弱C.情趣幽远萧索衰弱D.情趣幽远萧瑟衰落【解析】情趣:指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情致:情趣,兴致。
幽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幽远:幽深。
萧瑟:形容冷落,凄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27120085】①运河两边,曾经经历风雨的杨柳依然飘拂,而丢弃在如今荒废的码头边的碎瓦片________,只要你留心,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②圆明园里的宝物________,可是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再加上后世军阀混战,战乱频仍,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③清晨的牦牛屯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来给朱爷拜寿的人________,全屯子里的人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盛典的欢乐之中。
A.应接不暇俯拾即是数不胜数B.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应接不暇C.俯拾即是数不胜数应接不暇D.应接不暇数不胜数俯拾即是【解析】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
目前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第①句强调碎瓦片到处都有,所以选用“俯拾即是”。
第②句强调宝物数量多,所以选用“数不胜数”。
第③句强调来的人多,所以用“应接不暇”。
【答案】 C2.(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检测)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导学号:27120086】A.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了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
B.李海东得知《琉球国全图》要拍卖时,他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拍了下来,因为这张地图是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重要史证,具有杰出的历史意义。
C.李克强总理22日考察铁路总公司时强调,铁总要在政企分开、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这不仅是为大型国企改革积累经验,也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机遇。
D.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一向嘈杂的春运,2015年少了点“面目狰狞”,多了些“井然有序”,2015年的春运“静悄悄”。
【解析】A项,前后句主语不一致,“完成了”改为“完成的”。
B项,搭配不当,定语“杰出”与中心语“历史意义”不搭配。
C项,语序颠倒,改为“这不仅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机遇,也是为大型国企改革积累经验”。
【答案】 D3.(2015·临沂高一检测)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
②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含苞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①③②【解析】写了雨前、雨后,白莲和红莲,按观察顺序和时间顺序排列即可。
④句是话题的由来,应放在句首,①承接“我觉得有些烦闷”,③承接①句的“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②转换对象,由“白莲”到“红莲”。
【答案】 D4.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导学号:27120087】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点评:【解析】本题既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综合性较强,而且材料的选用又紧密联系教材,其实可以看作是阅读鉴赏题的延续,这种题目的回答主要是扣住运用什么手法(主要是修辞方面的),达到什么效果(主要是主题的表达)。
【答案】(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5.依照下面这句话,写一个结构相同的句子。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主要是对例句结构进行分析,注意题干的要求,仿写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即可。
当然要特别注意修辞的恰当运用及语言的润色。
【答案】(示例)少年比起老年来,正像是初升旭日之与将落夕阳,白纸一张之与经典一部,骏马飞奔之与老骥稳行,初春秧苗之与金秋硕果。
[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导学号:27120088】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
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
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
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
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
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
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变。
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
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
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
几天来,可大不同了。
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
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桔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
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
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
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
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
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
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
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
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
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
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
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
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
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
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
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
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
我们没有权利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引用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解析】B项,“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文中无此意。
C项,“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错。
E项,“完全不足取”错。
【答案】AD7.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
(1)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解析】(1)题,除了从结构上回答之外,还要注意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关系。
(2)题,“惊醒”之“惊”,有两层含义,一是为秋景来得快而“惊”,二是因秋景、秋色美而“惊”。
【答案】(1)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2)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8.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解析】作者描写的是碧云寺的秋色。
突出秋色之美,这与作者所表达的赞美之情是一致的,凸显了文章主旨。
在艺术效果上,突出了秋叶的多彩和秋色的丰富性。
【答案】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9.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准确把握“对立”“一脉相连的源流”的含义,从中体会作者的观点,然后再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