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茅盾的代表作:1927~1928(《蚀》的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9《虹》—时代女性成长的曲折1933《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1942《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具鲜明三十年代时代特征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风景谈》—歌颂延安精神矛盾的小说成就:1、题材与主题的开掘: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A、1929《虹》—时代女性成长的曲折B、《蚀》以广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迅速真实地反映了刚刚过去的大革命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着的大革命失败的社会心理《幻灭》:描述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

主人公静女士怀着小资产阶级的天真幻想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幻想破灭回到个人恋爱的小天地《动摇》:知识分子方罗兰身处革命与反革命的严重冲突中,既不敢打击敌人,又不敢依靠工农,在动摇中葬送了革命和自己《追求》: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失败后既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又不愿苟活沉沦,只能盲目的挣扎而终不免失败C、《子夜》:a、对中国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吴荪甫的失败结局,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b、表现了三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家利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停工,最终导致破产D、《霜叶红于二月花》揭开了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一角。

描写了婉卿对待性无能丈夫的那些场面,流露母性的温柔胸怀,揭示了人性的美丽(《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剧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向反抗道路的必然2、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注重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子夜》吴荪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一、吴荪甫具有两方面的性格a、果断、自信。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开始。

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推向高潮。

《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

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a、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二、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三、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梅光迪、胡先啸、吴宓。

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主张依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

宗旨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主要研究和为维持传统文化。

与新文化相反,站在了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四、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文学研究会:1921 年1 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12 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 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五、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

受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使命”,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她们又重视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热炮火’.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里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六、周作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之一,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小说一」「五四小说。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的《狂人日志》、紧接着第二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

「五四小说」从此拉开序幕。

「林译小说」古文家林纾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

「周译小说」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为代表,直译日俄与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说,影响到了“五四“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风格。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家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形成: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刺激。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写的是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牲一个旧式的弱女子,若不离异又必陷入自己一生于不幸。

小说人物最后就这样处于两难境地。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烦忧”。

《沉思》提出作裸体模特儿的女子为何爱人反对、官吏干涉,甚至男性画师也不理解她的动机,使其陷入沉思之中。

担任模特儿的纯洁美丽的女性是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她向往于用自己的身体通过画面来将“爱”与“美”传诉给人们,但是她的理想破灭了。

《微笑》让一个女犯人“慈祥的微笑”发出奇效,竟然使小偷都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了“有些知识的工人”。

王统照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参杂并存。

《春夜喜雨》常常蒙上一层虚幻的色彩,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缺乏现实力度。

《湖畔儿语》加强了社会现实感,从一个有家不得归的儿童视角,侧写贫苦母亲被迫卖淫的困境,以及这种特异的人生环境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严重残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等短篇以沉实的笔触写底层人民穷苦的生,或惨痛寂寞的死,“爱”与“美”的“问题小说”的玄想,已被真实的图景所代替,艺术上也更加圆熟。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12月9日生,浙江镇海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室主任、副馆长,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等。
王超冰
著名文学史研究家王瑶之女。九十年代后迁居海外。论文代表作《不容忽视的副笔——试析老舍小说中关于 婚姻爱情的描写》、《读<茅盾作品浅论>》和《“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谈巴金短篇抒情小说的现实 感》等。
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比较注“全方位”的整体研究,突破了以往现代文学史研究和 作家作品评论的某些旧格局,没有像以往的文学史专著一样孤立地讲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 特点,而是变单篇的个体分析为综合性的整体研究,比如就“鲁迅”而言,作者们结合了时代的发展将对鲁迅的 介绍分为两章,分别在第一编《第一个十年》和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中根据社会局势的影响而分析其对作家所 产生的艺术的改变。在作者们的笔下,中国现代文学不是彼此隔离、互不依赖的个别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 经纬相连的有机整体。他们既把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个整体单位放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世界文学发展史的更大的历史 单位中,去探讨它的价值和地位,又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历史尤其是思想发展史另一个整体中,去研究中国现代文 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一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第一编为第一个十年 (1917一1927),第二编为第二个十年(1928一1937.6),第三编为第三个十年(1937.7一1949.9)。这种分法最简 明,彻底撇开了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历史分期纠缠不清的说法,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 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非常客观。在 内容选择上和编排上,教材每编又按照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新诗和戏剧的顺序安排具体内容。它虽然也按传 统的文体分类法,但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然后设专章论述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 作家作品,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也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 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 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 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 人的同情和理解。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对于文学流派,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 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 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同时它还包括台湾文学,每章后也都有注释和年表,这是其一大特色。而注释 和年表对每章所提及的文学社团、期刊、运动、论争、事件,有影响的作家、作品都作了全景式的扫描,使本书 更加具有了立体感和时间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思想文化基础: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政治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伦理道德)语言基础:新文化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陈独秀主张“以欧化为是”、胡适提出“输入学理”、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

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废文言倡白话,提出文学改良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4、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6、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是文学革命的内容更加具体化。

二.文学革命取得的重大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随后有创作了《孔乙己》、《药》。

除此之外还有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赵树理
小说:内容:农民形象的代表 艺术: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艾青
诗歌:内容:1土地与太阳的意象 2忧郁的情感 艺术:1中西结合 2自由诗体
5现实与民间赵树理孙犁康 濯孔厥刘白羽丁玲周立波欧 阳山柳青
6讽刺诗臧克家、袁水 拍
7穆旦和中国新诗派
8新歌谣叙事诗:李季 阮章竟艾青抒情诗:何 其芳、陈辉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创作(二)
区域 国统 区
文学创作
初期昂扬激奋的基调、爱国主义的主题、民族战争中新人、新的民族性格。小说艾芜的《秋收》姚雪垠 的《差半车麦秸》,丘东平《一个连长的遭遇》等;诗歌有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的创作;散文有 秋东平《第七连》,骆宾基《救护车里的血》等;戏剧出现了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等。相 持阶段沉郁苦闷的基调、面向现实重体验、转向历史重追忆、描写知识分子的苦难。小说路翎《财主的 儿女们》等;艾青长诗《火把》等;戏剧夏衍《法西斯细菌》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暴露讽喻的基调、 对黑暗的诅咒、对腐朽现实否定、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与总结。小说张天翼《华威先生》等;诗歌袁水 拍《马凡陀的山歌》等;散文有冯雪峰、聂绀弩的杂文;戏剧有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陈白尘《乱世 男女》《升官图》等。 明朗素朴的基调,歌颂新社会新制度,描写农民士兵干部,描写解放了的新人。小说有赵树理《小二黑 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等;诗歌有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等,戏剧出现了秧歌剧和新歌剧,新歌剧《白毛女》《赤叶 河》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精彩摘录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的现代文 学史教材。这部作品突破了以往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 引入了“现代性”的文学史撰写观念,并对众多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 评价。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和王超冰这四位学者的合作撰写,为读者展示了中国 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这部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现代文学 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还深入探讨了文学思潮、运动以及文学与社会、 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关系。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引起了学术界的材,也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方法。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力的现代 文学史著。它的为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发展契机。这部 作品的问世不仅是对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反思期的一个巨大贡献,更是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之一。
在具体内容上,目录对于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例如, 在第一章“清末民初文学”中,作者钱理群对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学观念、 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在每个章节的子标题中,作者 又聚焦于该时期文学发展的核心议题,如“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叙事”、“大众 传媒与通俗文艺的兴起”等等。
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钱理群先生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入剖析, 指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他不仅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优 点和长处,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他还对如何正确评价中国现代文 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一 部全面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更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现代文学内在规律和 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 理解,同时也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目录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的目录分析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的 特点。通过采用时间顺序和分类相结合的方式,该书目录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中国 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各个阶段的特点,还详细介绍了各类文学作品的重要作家、 作品及文学流派。目录中重点突出的内容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时 期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作家。
内容摘要
第二十五章到第二十八章,主要介绍了“文革”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异常严 峻,对文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影响以及重要作家和 作品。 第二十九章到第三十章,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 逐渐宽松,经济迅速发展,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 文学的特点、影响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 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重要作 家和作品,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史著作。这部由钱理 群、温儒敏、吴福辉和王超冰等人合作撰写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突破了80年代前 “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成功地引入了“现代性”的文学史 撰写观念。其体例新颖,内容涵盖全面,一经便获得学界极高评价,并成为众多 高校首选的现代文学史教材。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钱理群 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对现代文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 和深入剖析。书中精彩摘录如下:
精彩摘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一、我国现代文学我国现代文学是指近现代我国社会飞速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在这30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我国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作家们通常从个人生活、社会现实、历史记忆等方面出发,展现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二、三十年“三十年”在这里指的是1980年代到2010年代的这30年时间段。

这段时间是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这30年里,我国文学在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作品涉及的主题广泛,风格多样,作家们对于个体命运、社会现实、国家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深度。

三、名词解释在我国现代文学这一主题下,我们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这些名词可能涉及到特定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和意蕴,深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这30年来,我国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作家们对于时代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表达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力量和魅力。

我相信,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下社会的脉搏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启发。

总结回顾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名词解释和梳理,我们不仅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名词,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让我们继续深化对我国现代文学的知识,为文学创作和传播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人文关怀和个人命运。

考研-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考研-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考研-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两大文艺阵营的形成●无产阶级文学●标志●1928年1月蒋光慈、钱杏邨太阳社《太阳》月刊●创造社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突变",这些刊物共同倡导"革命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标志●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新月》月刊创刊“独立”“健康的原则”“尊严的原则”●特点●思想自由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初步运用●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与其他多重倾向的文学拮抗互竞●二、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南京办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和《觉悟》副刊、《絜茜》杂志●1930年3月,"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前锋周报》《前锋月刊》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统一于“民族主义”的"中心意识"●黄震遐《陇海线上》●诗剧《黄人之血》●三、革命文学论争与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革命文学的兴起●背景:1927年"四一二事变"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基础●共产党内“左”倾路线影响●苏联和日本无产阶级"左"倾机械论●福本和夫“理论斗争”扬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现组织的"分离结合"●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文学组织"拉普",波格丹诺夫“文艺组织生活”论●思想●任务: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将"革命的意图形象化,"当做组织的革命工具去使用"●批判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革命文学的论争●革命文学倡导者将鲁迅和茅盾等人所代表的"五四"文学说成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文学●鲁迅观点●怀疑和反感革命文学家的"突变"及唯我独革●“文学毕竟是余裕的产物”,不应夸大其革命的伟力●批评创造社、太阳社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反感文学工具论,不赞同"组织生活论”,认为文学是"时代人生的记录"●但肯定了"革命文学"作为一种反抗性思潮的存在理由●茅盾观点●反对文学的工具论●革命文学忽略文学本质走上标语口号化的路●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凝视现实”"揭露现实"●“左联”的成立及工作●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上海成立 1936年春解散工作●成员: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彭康、田汉、钱杏邨、阳翰笙郭沫若、郁达夫●纲领:“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刊》《文学导报》《文学》《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工作●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瞿秋白翻译俄文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恩格斯和文学上的机械论》《关于列宁论托尔斯泰两篇文章的注解●实践经验的尝试: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白莽作<孩儿塔>序》、茅盾《徐志摩论》、胡风《林语堂论》●加强与世界文学的联系,输入苏联及其他国家的作品●高尔基《母亲》、法捷耶夫《毁灭》、肖落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文艺大众化运动●文艺大众化研究会●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拿来主义”●工农兵通讯员运动,要求作家创作报告文学、演义、唱本、壁报文学多种大众文艺作品●推行新的现实主义●1929年引进日本藏原惟人"新写实主义",重视客观的真实性,强调既"站在客观的具体的美学上",又表现革命的理想主义的气度●1932年瞿秋白、茅盾《地泉》三部曲重版作序,坚决走“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拉普提出,1930年11月由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确认●用哲学方法和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体现唯物辩证法●否定浪漫主义●反对●“自由人” 胡秋原政治主张过剩会破坏艺术之形式《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苏汶反对"干涉主义" 作家要有充分的创作自由●鲁迅、瞿秋白、冯雪峰批评其有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3年11月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内涵: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艺术描写的真实性与具体历史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名词解释1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2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

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

——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3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同时,“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也产生较大影响。

4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成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

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

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现代文学三十年

现代文学三十年

1、“学衡派”:1922.1,在南京创刊《学衡》,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昌明国学,融化新知”。

2、对“甲寅派”的斗争,还击:文研社、制造社、语丝社、新月社等进行还击。

鲁迅:《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评文化运动〉》,徐志摩:《保守与玩旧》等。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等12人。

将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还陆续出版了《文学旬刊》、《诗》月刊、《戏剧》月刊、“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

文学研究提倡“为人一辈子的艺术”,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制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视为“为人一辈子而艺术”的一派。

4、制造社:l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其代表人物是郭沫假设、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

刊物有《制造季刊》、《制造周报》、《制造日》、《洪水》、《制造月刊》等。

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咱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视文学创作的“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

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创作上看,制造社的流派色彩比较显著。

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创作社致力于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5、语丝社:1924年11月,在鲁迅的支持下由孙伏园发起开办《语丝》周刊,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提倡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要紧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川岛、刘半农、冯文炳、俞平伯等。

6、鲁迅庞大的思想深度(“表现的深切”)以现代意识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第一,鲁迅从启蒙主义的角度和立场出动身,观看中国的社会现实,因此他关注的中心是人的精神状态,进行的工作是批判“愚弱的国民性”。

第二,鲁迅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小说深刻的反映了一个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上篇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2离去—归来—再离去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现代文学(30年)

现代文学(30年)

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于浙江桐乡一个古老的文化气息颇厚的 水乡乌镇。“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 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 最主要的笔名。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茅盾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 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 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极其成长史的写法,逐 渐使他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 远,“社会剖析小说”便由此而来。 他的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 艺术,视野,对他开创“社会剖析小说”起了绝大 的作用。
茅盾的小说成就(一)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 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 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的同步,自 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能反映时代全貌极其发展的史诗性。 其次,时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 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更注重于表现人物性 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 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然而如果我们更近一步探究,就会发现这部小说还 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 的思考。 这部作品所写,即是一个来自农村 的纯朴的农民与 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 的故事。 《骆驼祥子》中对城市贫民性格弱点的批判,就不 自觉的纳入到了老舍小说“批判国民性弱点”这一 总主题中。
茅盾的小说成就(二)
以茅盾的文学观念来说,人物是小说的中心, 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客观条 件,客观环境造就了人,所以他总是从多方 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 人物性格极其发展。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 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主要讲授1917-1949年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成就。

以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代表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内容:文学运动、论争、思潮、社团、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教学目的:1、掌握现代文学史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20世纪中国重要的作家的创作特色、成就、价值和地位;重要创作流派的特色与演变;重要的文学现象、历史事件;以及各种文体的演变发展过程。

2、培养分析、欣赏、评价重要作家作品的能力。

提升文学专业素养,培养写作兴趣。

3、借文学逐渐形成自己对“人”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

《新》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

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臸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译介外国文学,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文学论争:(一)批判“黑幕派”和鸳蝴派以及旧戏曲(二)与林纾(林琴南)之争(三)与“学衡派”之争(四)与“甲寅派”之争5、五四文学革命的成绩:(1)白话文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如洪水一样涌入。

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等,都有人主张、信仰、试验。

现实主义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大。

(3)新文学社团遍地开花。

(4)文学理论建设初步展开。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白话文学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自己的园地)。

(5)以鲁迅文学创作为代表的白话文学创作开花结果。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等。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

代表作品有叶圣陶的《倪焕之》,冰心的《超人》等。

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2、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

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

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如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臷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臷的两大文学主潮。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一个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1、理性精神的显现。

例如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问题小说”的重理性;冰心、宗白华提倡的“小诗”;鲁迅的《随感录》等等。

2、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的。

新思潮唤醒了广大青年,但多数人觉醒之后又一时找不到出路,在十字街头彷徨;现代意识促使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和美好的理想,而黑暗现实的压迫又往往使他们感到苦闷与失望。

3、个性化的追求。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自然为创作的多方面个性化自由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国文学史上很少有哪个时期的文学像“五四”时期文学这样,出现那么多“个人”的东西。

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

在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一派作家中,“表现自我”成为自觉的文学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与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

例如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第二章鲁迅(一)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

A、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

他指出,"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

'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臹识者登了场"。

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小说农民题材的重大意义:和世界文学由“神(古希腊神话)--半人半神(《荷马史诗》)--人--下层人”一样,中国文学的描写对象也经历了这一过程,完成描写人物向下层人民转变的工作,这是鲁迅小说的历史意义。

鲁迅表现农民有以下特点:1、对下层劳动人民深重苦难的真挚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沉痛揭示和批判下层人民的精神弱点,提出和表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

在这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

《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

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华老栓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风波》的背景是1917年张勋复辟时期江南一个偏僻的农村。

小说通过发生在乡场上的一场因"皇帝又要坐龙廷"而引起的复辟与剪辫的风波,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停滞、落后和农民的贫困、愚昧与精神麻木。

如果说,辛亥革命前夜,华老栓父子对夏瑜的鲜血的亵渎,是出于愚昧而对革命者流血牺牲的冷漠无知,也是革命本身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的暴露;那么,许多年之后,七斤一家在赵七爷的"没有辫子,该当何罪"的威慑下所流露的惶恐、昏乱与茫然,则是从更深刻的历史层次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实际结果:中国封建社会的旧基础并没被摧毁,由这个旧基础培育出来并维护这个旧基础的封建意识形态和落后愚昧的精神并没有被消灭。

《故乡》中,辛亥革命后的农村,却愈益萧条,淳朴的农民们仍然生活在困苦之中。

作品最震动人心的还不仅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在无出路之中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

《明天》中,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寡妇丧子,更重要的是她周围一般人对于受苦人的冷漠以及她处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

《离婚》写出了爱姑外表的刚强泼辣,敢于反抗,但同时却也从泼辣刚强的外壳下挖掘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在小说结尾,爱姑终于屈服。

鲁迅正是通过对农民,包括广大农村妇女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开掘,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批判了造成其悲剧的客观社会环境: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大绳索编织成的严密的网;另一方面,作品也把谴责的笔指向了祥林嫂周围的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婆婆的凶残、短工的麻木、堂伯收屋、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告之以死的恐怖,他们和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又是他们维护着"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着祥林嫂,不仅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而且构成了她悲剧的一个原因。

作品深刻之处在于,写出了祥林嫂的悲剧之所以不可避免,还在于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的封建"女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在封建神权下感到的精神恐怖,一句话,她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的命运。

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鲁迅所写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有各种类型,但仍可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现代知识分子两类。

传统知识分子:可分为1、封建科举臸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写出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残废形象,封建文化只能造成历史的垃圾,没有任何生命力,只能走向坟墓。

2、被否定的反动知识分子---封建卫道士的形象:《高老夫子》和《肥皂》。

《肥皂》里的四铭(虚伪的道貌岸然之徒)、《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半流氓性质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