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同步练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1<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家贫好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
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二、故事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历任陕西经略副使、延州、知州等职。
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西夏人对他深为惮服,《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三、理解词义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塞下:边界要塞之地。
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
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不寐: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士兵。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大不相同。
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儿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从四面纷纷响起,层峦叠嶂里,烟雾弥漫,残阳西沉,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城门。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
只听羌笛悠悠,又见寒霜满地,戍边的人整夜难以入睡。
将军和士兵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四、问题归纳1.“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一是天气异:天气极冷。
二是声音异:充满了边塞的各种声音。
三是景色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渔家傲·秋思》理解性默写
《渔家傲·秋思》理解性默写1.《渔家傲·秋思》中写对边塞秋景的异样感受,渲染悲凉之情的句子是“,”。
2.《渔家傲·秋思》中描写大漠远山落日,壮丽之景的两句是“,”。
3.《渔家傲·秋思》中写出作者对守边将士同情之情的两句是“,”。
4.《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5.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6.《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7.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是“,”。
8.《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诗句是是“,”。
9.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是“,,”。
10.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是“,”。
11.《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是“”。
1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是“”。
13.《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4.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9.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10.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1.四面边声连角起12.浊酒一杯家万里1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讲解
渔家傲秋思讲解《渔家傲·秋思》是由北宋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原文】《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文学赏析】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渔家傲 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边塞词,展现了作者深沉而广阔的历史视野。
这首词以将军和征夫为主线,描绘了边疆荒凉壮丽的景象,同时深入揭示了他们艰苦的生活现状和忍受的孤独痛苦。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边疆图景,以此展现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景色。
接下来的“衡阳雁去无留意”则借衡阳雁南飞的情景,寓言表达了边疆将士们无法返家的无奈心情。
在描述了边疆景象之后,范仲淹进一步通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词句,生动地塑造了将士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孤独、无助和坚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词,深刻地刻画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他们因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而不能回家的痛苦挣扎。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三句词,以羌管悠悠的声音和满地的霜作为背景,深情地描绘出将士们深夜无法入睡、身心疲惫的景象。
尤其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将军和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这一情景深深打动人心。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巧妙运用词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手法,生动描绘边疆将士们艰苦生活和孤独内心世界的一部边塞词杰作。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梳理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梳理以下是《渔家傲·秋思》的知识点梳理:一、作家作品:《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一首佳作。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词语解释:●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归无计:还没有回家的打算。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三、内容理解:●这首词上阕描写边塞秋景,下阕抒发思乡之情。
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质朴凝练,情感深沉含蓄,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词人用“异”字统领全篇,分别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下笔,具体描绘了边塞风光之“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心理矛盾: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景抒情,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四、艺术手法:●这首词运用了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
如“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乡愁的浓烈。
●这首词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如“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等句,通过描绘边塞特有的景色和声音,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和忧国之情。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归纳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归纳1.了解作者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学过他的《岳阳楼记》。
2.内容介绍(1)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写景以一“异”领起,描绘了“雁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三个画面。
分别写了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渲染了西北边塞荒凉萧瑟气氛。
(3)下阕先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最后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点明主旨,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想忧国的情怀。
3.作品主题《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4.考点归纳(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
(5)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睡觉(6)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9)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异原文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渔家傲 秋思 北宋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主题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通过对塞外风景的描写,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一) 渔家傲(范仲淹。
宋)(19分)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绘了边塞怎样的景致?(5分)描绘了边塞群山连绵,长烟霭霭,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因战事吃紧)城门紧闭的肃杀、荒凉景致。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5分)表达了作者思乡与报国的矛盾。
4.此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主旨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达了将士们思乡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雁云 ___、__边声 __、__长烟____、__落日__、___孤城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长烟/落日/孤城闭3、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二《渔家傲·秋思》1 词中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觉的词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 词中以南归大雁去而不留反衬边地荒凉的词句是衡阳雁去无留意。
3 词中通过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的词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梳理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1、既然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衡阳雁去”和“霜满地”2、上片: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下片:抒情,抒发征人之情。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景色不同。
侧面反映边塞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写边塞凄凉肃杀的秋景做铺垫。
典故、拟人: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出了塞下天气极其寒冷;“无留意”将大雁拟人化,写出了边塞地区秋天凄凉肃杀的特点。
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炼字:“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的紧闭形成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戒备森严的情形。
画面:边塞特有的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随着军营的号角声纷纷响起,崇山峻岭之间,烟雾弥漫,落日朦胧,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写景:①、选景典型:边声嘈杂,号角鸣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奇异的风光。
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文抒情蓄势。
5、首句写“塞下秋来风景异”,与词人家乡中原相比“异”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
异:①气候:“衡阳雁去”表明天气极寒。
②声音:“四面边声连角起”声杂③背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内地华灯初上。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对比: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和征人们既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
“一杯”和“万里”两个数量词对比悬殊,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7、本词和《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有何异同?同:表现了边关战事吃紧,含蓄地表达出慷慨悲壮的思想感情。
异:①范仲淹借此典故,表达了自己和征人们既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
②王维借此典故,既表现了边塞战争的胜利,又体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8、“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写:①时间上是“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延续。
人教版九下《渔家傲_秋思》知识点归纳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九下《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归纳及练习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文学常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文学常识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也是格律诗。
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
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3、问题探究(1)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何处?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物?试分析其作用。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
作用:一是表现了边塞的悲凉、戍边生活的艰辛、军事事态的严重;二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蓄势)。
(3)请描述诗句所展现的画面:“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傍晚时分,四面八方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在层峦叠嶂之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隐隐透出军事态势的严重。
(4)请谈谈你对本词核心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理解。
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5)请揣摩“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塞的夜景来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7)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渔家傲秋思》-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文必备知识清单
《渔家傲·秋思》知识清单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诵读理解1、字音塞 (sài)下燕(yān)然勒(lè) 寐(mèi)2、字词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3、译文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幽怨,寒霜撒满大地,哪里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二、文学常识1、作者范仲淹,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4] ,衡阳雁去无留意 [5] 。
四面边声连角起 [6]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 。
羌管悠悠霜满地 [8]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4]塞下:边境要塞之下。
[5]衡阳雁:湖南衡山有回雁峰。
旧说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故名回雁峰。
[6]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角:军中乐器。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后汉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
勒:刻石。
[8]羌管:笛出于羌地,故称羌管。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评析:此词当是受唐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影响:“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衍诗为词,化悲凉为沉郁,诗词并读,更可见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为不刊之论。
盖词于描摹细节,最称当行,足补诗之未尽未到处。
词之前阕,征色选声,匠心独运。
下片深具悲悯情怀,极写将士思乡之哀,其实也是从反面映衬出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纵使思家垂泪,却因“燕然未勒”,不能解甲。
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
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
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塞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
部编九下语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课堂笔记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谥号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苏幕遮》《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54岁时在西北军中感怀之作!(北宋以来第一位具有军事家视野的词人)(3)炼字①“异”字统领下文景物,突出边塞秋景与中原景色的不同,渲染了边境寒冷、空旷的特点。
②“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吃紧、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
(4)意象:“角”“羌管”是军中乐器,常见于战争或边塞题材的诗歌中。
(5)情感:这首词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思乡忧国之情。
(6)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
上片写塞外秋天的风光,突出一个“异”字,景中含情;下片因景生情,情中有景,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对比。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长烟落日”表现了边塞的空旷,与“孤城”的大门紧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边地的荒凉与寂寥。
“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表现了将士们乡愁之深。
③用典。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北方的雁在秋季飞到南方避寒,飞到衡阳的回雁峰停止,“衡阳回雁”的典故烘托了边塞的寒冷荒凉。
【K12学习】《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知识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知识点《渔家傲秋思》知识点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地域、季节。
“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苍茫悲壮、悲凉奇异,勾勒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
“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典故,借雁去衡阳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既反映了诗人思归念亲之情,又反衬了边地的荒凉,为下文做铺垫。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描绘了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孤城紧闭城门的景象,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孤城闭”,反映北宋守军力量薄弱,暗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听觉、视觉相结合,既写出塞外景色奇异壮阔的特点,又反映了宋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和当时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其中,“孤城闭”,既暗示了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和劳苦,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上阕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离开这里飞回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音四面响起。
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家万里”和“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
“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内心苦闷、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写,听觉、视觉相结合,融情于景,表现边地环境的凄清艰苦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辛,流露浓重的思乡之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细节描写,融情于景,既写出将士们彻夜无眠、鬓发如霜和感伤苍老、内心苦闷的样子,又表现了诗人深沉而强烈的忧国思乡之情。
下阙译文: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渔家傲秋,是指渔民在秋天时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秋天,渔民们乘着小船出海,一边捕鱼,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
他们看到秋天的金色稻田,看到秋风吹过海面,看到天空中飞翔的候鸟。
这些景色让他们不禁思考起了知识。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是指渔民在秋天时思考知识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他们将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渔家傲秋思知识点:1. 自然的力量:渔民在海上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海浪的汹涌和风的狂暴。
这让他们明白了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季节的变迁:渔民在秋天看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他们看到了树叶的变黄、鱼群的迁徙等现象。
这让他们认识到季节的变迁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
3. 生命的奥秘:渔民在海上看到了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他们看到了鱼的游动、海鸟的飞翔等奇妙的现象。
这让他们惊叹于生命的奥秘,他们认为生命是无比宝贵的,人类应该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4. 学海无涯:渔民在海上思考知识,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广阔和无穷。
他们认为学海无涯,人类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知识。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人类才能进步,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是渔民在秋天对自然和知识的思考和感悟。
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这些知识点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是渔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渔家傲 秋思》知识梳理
【北宋范仲淹】
【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原 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 赏
塞下①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②/无留意。
西北边疆秋天的风光和中原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向。
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②〔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军中号角一吹,四面边塞特有的声音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④〔千嶂〕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赏析:“边声”形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孤城闭”点明了当时西北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炼字:开头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为下文中描绘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
用典:“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典故,通过描写大雁离去而反衬出战士们无法归家的现状。“无留意”反映出边塞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四面边声③/连角起,
千嶂④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惜战争未胜,归家无期。
内容: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用典:“燕然未勒”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表现了征人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渔家傲 秋思》知识精讲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本词选自《范仲淹全集》。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
秋思,题目。
“秋”点明季节,“思”,忧思之情,表明所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文能反映人民的疾苦,风格豪迈,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记》《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等是他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西夏深为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情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中原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儿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将士们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未平,功业无成,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声响起,寒霜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和战士头发花白,洒下热泪。
情感: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久戍边塞的士兵誓除外患、建功立业、思念家乡等复杂的情感。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悠 深秋的深夜,这入夜的悠
霜 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
满 人惆怅难眠,心中难免顿 地 生悲凉,加重了愁思。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寐?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
1、“不寐”的是功业未成,将士归乡无期
2、“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手法,将 军征夫都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哀伤流泪。 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 志未酬的英雄泪!
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
巩固练习: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 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 sài 浊酒 zhuó 羌管 qiāng
嶂 嶂 zhàng 燕然未勒 yān lè 寐寐 mèi
节奏:223或43 语速:比正常语速稍慢 重音:通常动、形容词、需要强调的词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 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 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后期词作多倾 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 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九年级下册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理解性默写
渔家傲(范仲淹)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抒发诗人思家念亲、却要立功边关的豪情。
2.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同样表达、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既写出了边关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又抒发了将士们功业未成的怅惘之情。
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活用“燕然勒功”典故的诗句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6.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运用典故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思乡与报国心理矛盾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勾勒的是山衔落日、紧张萧瑟的边地悲壮场面。
8.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描写塞下秋景之“异”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9.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抒发将士们思乡之情,同时暗讽宋王朝10.“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不禁让人想起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通过刻画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表现出苍凉悲壮情绪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2.《渔家傲·秋思》一词中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13.《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4.《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5.《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6.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上阕写景。
)
(1)“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地域、季节。
(2)“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苍茫悲壮、悲凉奇异,勾勒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
(3)“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典故,借雁去衡阳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既反映了诗人思归念亲之情,又反衬了边地的荒凉,为下文做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描绘了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孤城紧闭城门的景象,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孤城闭”,反映北宋守军力量薄弱,暗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听觉、视觉相结合,既写出塞外景色奇异壮阔的特点,又反映了宋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和当时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其中,“孤城闭”,既暗示了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和劳苦,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音四面响起。
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下阙借景抒情。
)
(1)“家万里”和“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
(2)“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内心苦闷、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写,听觉、视觉相结合,融情于景,表现边地环境的凄清艰苦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辛,流露浓重的思乡之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细节描写,融情于景,既写出将士们彻夜无眠、鬓发如霜和感伤苍老、内心苦闷的样子,又表现了诗人深沉而强烈的忧国思乡之情。
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因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绘了边地奇异苍茫的秋景,表现了作者感叹功业未立和思乡念亲的复杂心情。
上阕描绘边塞壮阔苍茫荒凉的秋景,表现边地的荒凉和将士的劳苦。
下阙抒情,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