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七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件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件
《计算机控制技术》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 • 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01
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详细描述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技术。它具有 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特点,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 息化。
动控制。
监控软件
用于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 ,显示各种参数和数据,以及
进行故障诊断和报警等。
数据库软件
用于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如 历史数据、实时数据等。
操作系统
提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运行环 境和基础服务。
人机接口
01
02
03
界面设计
设计易于操作的人机界面 ,包括图形界面和文本界 面等。
交互方式
提供多种交互方式,如鼠 标操作、键盘输入等,方 便用户进行操作和控制。
常见的开环控制系统有步进电机 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等。
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是一种包含反馈环节的控制系统,通过检测系统输出结果,将检测结 果反馈给输入端,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输入信号。
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是能够实时调整系统输出,提高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但结构相 对复杂。
常见的闭环控制系统有伺服电机控制系统、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等。
自适应控制
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使系统能够自动适应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 保持最优性能。
鲁棒控制
设计具有鲁棒性的控制系统,使系统在存在不确定性和干扰的情况 下仍能保持稳定和良好的性能。

计算机控制课件ppt

计算机控制课件ppt

控制算法
线性控制算法
线性控制算法是指对线性系统进行控制的算法,如PID控制算 法等。线性控制算法具有简单、稳定、易于实现等优点,但 只能对线性系统进行控制。
非线性控制算法
非线性控制算法是指对非线性系统进行控制的算法,如模糊 控制算法、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等。非线性控制算法能够处理 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实现难度较大。
网络化与远程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网络化与远程控制技术为计算机控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使 得控制系统的范围和灵活性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详细描述
通过网络化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 点对设备进行管理和调度。同时,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可以实现大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实时反馈,提 高了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输入设备
将外部信号转换成计算 机可以识别的信息,如 传感器、键盘、鼠标等

输出设备
将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 转换成外部信号,如显 示器、打印机、音响等

存储器
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 分为内存和外存。
软件组成
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 库管理系统等,用于管理 和控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资源。
应用软件
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任务 开发的软件,如办公软件 、图像处理软件等。
05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 战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
总结词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们在计算机控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控制系统带来了更高的 智能化水平和自适应性。
详细描述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实现更加精准和智能的控制。通过 训练和学习,系统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反馈,自主调整控制参数和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工况变化。

第七章--数字PID控制及其算法

第七章--数字PID控制及其算法
∴ Yn KPen en 1 KIen KDen 2en 1 en 2
式中:
KI
KP
T TI
KD
KP
TD T
增量控制算式
整理得:Yn KP KI KD en KP 2KD en 1 KDen 2
d0en d1en 1 d2en 2
式中:
d0
K
P
1
T TI
TD T
d1
KP
1
2TD T
一开始: 比例调节作用→比例输出Y1
随后: 积分作用→在同一方向,在Y1 的根底上输出值不断增大
最后: PI调节器的输出趋于稳定值 KIKPe(t)
第七章 数字PID控制及其算法
③优缺点 优点:克服了比例调节有静差存在的缺点,又防止
了积分调节响应慢的缺点,静态和动态特性 得到了改善。 缺点:当控制对象具有较大的惯性时,无法得到很 好的调节品质。
1
KPen en
1
KP
T TI
en
KP
TD T
en
2en
1
en
2
Y n
1
KP
en
en
1
T TI
en
TD T
en
2en
1
en
2
Yn 1 KPenen 1 Ien Den 2en 1 en 2
式中:e(n)=w-u(n):w—给定值 u(n)—第n次实际输入值
KP—比例系数 D=TD/T—微分系数
在模拟控制系统中调节器的正、反作用是靠改变模拟 调节器中的正、反作用开关的位置来实现的。
第七章 数字PID控制及其算法
7.3.1 正、反作用问题
在数字控制系统中,可用两种方法来实现正、反作用控制: 改变偏差E(K)的公式 正作用:E(K)=M(K)-R(K) 反作用:E(K)=R(K)-M(K) 其中M(K)是测量值,R(K)是给定值 对运算结果进行改变 E(K)计算公式不变,假设需要反作用时,在完成PID运算 之后,先将其结果求补,而后再送到D/A转换器进行转换, 进而输出。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7章总线技术课件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7章总线技术课件

2024/8/6
19
二、SPI总线的时序
在实际应用中,各I/O芯片只能在收到CPU发出的使能命令后,才能 向CPU传送数据或从CPU接收数据,并遵循“高位(MSB)在前,低位(LSB) 在后”的数据传输格式。
2024/8/6
20
三、SPI模式
CPHA=0时,SPI时序
2024/8/6
21
CPH=1时,SPI时序
现数字通信,属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转变过程中工业过程控制的过渡性
产品,因而在当前的过渡时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 展。
HART通信模型由3层组成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物理层采
用FSK(Frequency Shift Keying)技术在4~20mA模拟信号上迭加一个
2024/8/6
25
二、OSI参考模型与现场总线通信模型
典型的现场总线协议模型
如图所示。它采用OSI模型中的
三个典型层:物理层、数据链
路层和应用层,并增加一个现
场总线访问子层,以取代OSI模
型中第3~6层的部分功能,以
满足工业现场应用的要求。它
是OSI模型的简化形式,其流量
与差错控制在数据链路层中进
2024/8/6
2
(2)根据总线的用途和应用环境,总线可以有如下3种类型
①局部总线
②系统总线
③外总线
2024/8/6
3
(3)根据总线传送信号的形式,总线又可分为2种
①并行总线 如果用若干根信号线同时传递信号,就构成了并行总线。并行总线 的特点是能以简单的硬件来运行高速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②串行总线 串行总线是按照信息逐位的顺序传送信号。其特点是可以用几根信 号线在远距离范围内传递数据或信息,主要用于数据通信。 显然,上面提到的总线和局部总线均属于并行总线范畴。而现场总 线(Fieldbus)则是连接工业过程现场仪表和控制系统之间的全数字化、 双向、多站点的串行通信网络。

计算机控制系统PPT.

计算机控制系统PPT.
2
(2)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第56章)

(3) 计算机控制系统工程实现技术(第710章)
• •

1.1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 1.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特点 1.1.3 计算机控制系统优点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1.2.1 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1.2.2 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与分类

A/D变换器; D/A变换器; 数字计算机(包括硬件及相应软件,实现信号的变换 处理以及工作状态的逻辑管理,按给定的算法产生相 应的控制指令)。
6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

实时数据采集

对被控量及指令信号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和输入;

பைடு நூலகம்
实时决策

按给定的算法,依采集的信息进行控制行为的 决策,生成控制指令;
根据决策实时地向被控对象发出控制信号。

实时控制

7
图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原理 结构图
8
1.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特点
1. 系统结构特点:

是由模拟与数字部件组成的混合系统。 有多种(连续模拟、离散模拟、离散数字等)信号形 式,是一种混合信号系统。 可同时控制多个被控对象或被控量,即可为多个控制 回路服务。同一台计算机可以采用串行或分时并行方 式实现控制,每个控制回路的控制方式由软件来形成。
11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1.2.1 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1. 开创时期(1955~1962年)

主要任务是寻求最佳运行条件,从事操作指导和设定值的计 算工作,控制计算机仅按监督方式运行,并要求集中承担多 种任务。 DDC系统关注的是控制功能。 出现了各种类型适合工业控制的小型计算机。 微机的出现和发展,使计算机控制系统得到更为普及的应用。 网络技术、微机的发展和普及,促进发展了许多新型计算机 的控制方式。

第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ppt课件

第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ppt课件
5、操作台
在较大型的控制系统中需要设置操作台,用来实现 人机之间的联系。
操作人员通过操作台向计算机输入程序,修改,发 出数据,发出操作命令,并通过显示器显示控制系统 的状况,监视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回路的实时参数和 工作状态。
计算机操作控制台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
计算机控制系统常用软件完成各种控制功能。
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而言,要求操作系统具有实时 特性,多任务调度,可多道程序并行操作,并能满 足控制对时间的要求和限制。
实时操作系统应保证在异常情况下,系统能及时 发现、处理、并纠正随机性错误,并具有抵制错误 操作和错误输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需要有友善的 人机界面。
其他系统软件: 语言及处理程序 (汇编语言,高级语言,解释或 编译程序)、工具软件(编辑、连接、诊断、系统 维护程序)、 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等。
2、应用软件:
微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从功能分为两大类: (1) 专用控制程序: 数据采集程序,实时控制程序,控制算法程序等。 (2) 常用控制程序: 数据处理,数字滤波,标度变换,显示和键盘程序 ,通信,报警程序等。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
●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个实时系统,当生产过程中 发生不正常的情况时,计算机控制系统应及时进行 处理和报警,对过程中出现的微小变化要及时进行 判断和响应,以便使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作在最佳的 状态。
(二) 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按输出有无反馈分为: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
1、 开环系统: 组成系统的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 用,没有反向联系的系统。 即:输出无反馈,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没有 影响。 (1)按给定值操纵的开环控制系统
给定输入
执行机构
被控对象

计算机控制系统7PPT课件

计算机控制系统7PPT课件
– 8位输入寄存器 – 8位DAC寄存器 – 采用T型电阻网络的8位D/A转换器 – 以及输入控制电路 • 分辨率为8位,电流输出,稳定时间1微秒 (μs),20脚双列直插式封装。
18.07.2020
第七章 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
3-1-1 8位转换器芯片DAC0832(2)
模拟量输出接口 模拟量输入接口 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 人机接口
—计算机控制系统—
18.07.2020
第七章 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3
—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一节 Unit 1 模拟量输出接口 Analog Output Interface
18.07.2020
第七章 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4
本节主要内容
其中,Di = 0或1,20,21,…,27分别为对应数位 的权码。D/A转换要将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必须先 把每一位代码按其“权”的大小转换成相应的模拟量, 然后将各模拟分量相加,其总和就是与数字量相应的 模拟量。
18.07.2020
第七章 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7
—计算机控制系统—
3-1-1 D/A转换器原理及器件(2)
• DAC0832内部原理框图
(MSB)
DI 7
DI 0 (LSB)
ILE
CS WR1 XFER WR2
DQ 8位 输入 寄存器
DQ 8位
DAC 寄存器
8位
DAC 转换器
LE1
LE2
当LE1=1时,Q=D 当LE1=0时,锁存数据
VREF
IOUT2 IOUT1
RFB AGND
DGND VCC
18.07.20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显然有: QDTD , DBc T
(9)
从而式(6)可以写为:
xc(k(k)1)C F(xk()xk)Dde(k)
(10)
其中 ed(k) 是均值为零、方差为1的白噪声序列。
9
从而可以求得等效得离散传递函数为:
G d(z)C(z IF)1D
其等效离散控制对象的结构图如下:
ed(k)
Gd(z)
e(k)
u(k) B(z)/A(z)
C(z)/A(z) + + y(k)
D(z) 图3
由于 Ee(k)=0,则 Ey(k)=0
但是 J1E2y(k)0
希望 J1 越小越好。
14
对于离散系统,性能指标可以表示为:
J1
N l i mEN 1 kN1
y2(k)
对于连续系统,性能指标表示为:
Jc
1 lim
对于式(18)的标准模型,有如下条件: (1)A(z)和C(z)均为首一多项式; (2)degA > degB; (3)degC - degA=0; (4)C(z)的零点均在单位圆内。
其中(3)(4)均由于C(z)是噪声驱动模型的性质所决定。
13
二、性能指标及容许控制 研究调节系统,即 r(k)=0。
A * ( z 1 )
(k )
u(k)
B *(z 1) A * ( z 1 )
yu (k ) zd yu(kd) + + y(k)
图 1 控制对象结构图
y(k) (k)yu(kd)
(3)
若使 J1 最小,最好使 yu(kd)(k),则
Ey2(k) 0
18
然而,此控制不能实现。因为:
yu(kd)
zd yu(k)
A ( z ) y ( k ) B ( z ) u ( k ) C ( z ) e ( k )
此式便是标准的控制对象及干扰模型。
(15) (16) (17)
(18)
12
若令e(k)=0,则为确定性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若令u(k)=0,则为ARMA(Autoregression Moving Average)随机过程模型。
u(k) Gp(z)
+ + y(k)
图2
(11)
10
设 Gp(z)B A 1 1((zz)), G d(z)C A2 1((zz))
由图2,有
y(k)B A1 1((zz))u(k)C A2 1((zz))ed(k)
经通分进一步化为:
y(k)B A((zz))u(k)C A((zz))ed(k)
其中A(z)为首一多项式。
(12) (13) (14)
11
设 C ( z ) 首项系数为 c 0 ,则(14)式变为:
y(k)B(z)u(k)C(z)e(k)
A(z)
A(z)
其中有:
C(z)C(z), c0
e(k)c0ed(k)
从而有
E2(k e) c0 2Ed 2(k e) c0 2 2
于是,C(z)也变成首一多项式。则式(15)写为:
NT
T y2(t)dt
0
(19) (20)
具有上述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问题为最小方差控制。
15
为对控制量进行限制,可在指标中对控制量进行加权,即
J 2 E y 2 ( k ) u 2 ( k )
其中 为加权系数。
(21)
上述指标为更一般形式的二次型性能指标,称为广义最小方差控制。
设计问题: 设计控制器 D(z),使二次型指标 J1 或 J2 最小。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一、对象及干扰模型
v1c(t)
u(t)
y(t)
控制对象
图 1 (a)
图(a)中:u(t)----控制量,零阶保持器的输出。 v1c(t)---随机的过程干扰。 y(t)-----输出量。
式(4)可离散化为:
(5)
xc(k(k)1)C Fx(kx()k)ed(k)
(6)
其中: F e A,Te d(k )0 T e A e c(k T T )d (7)
8
式中,T为采用周期, ed (k ) 是等效的离散白噪声序列,其协方差为:
Q 0 TeA BTe B A T d c 2BTB c 2T
3
v1c(t)
Gd1(s)
u(t) Gp(s)
+ + y(t)
图 1 (b)
图(b)中:
y(s) u(s)
Gp
(s)
y(s) v1c(s) Gd1(s)
4
u(t) Gp(s)
ec(t) Gd2(s)
v1c(t) Gd1(s) + + y(t)
图 1 (c)
图(c)中:v1c(t)----不是白噪声,为具有有理功率频谱密度函数的 有色噪声。
16
第二节 最小方差控制
一、 最优预报
控制对象模型:
y(k) B(z)u(k)C(z)e(k)
A(z)
A(z)
B*(z1) A*(z1)
zdu(k)CA**((zz11))
e(k)
其中 ndeA g(z)deC g(z) ddeA g(z)deB g(z)
(1) (2)
17
e(k)
C *(z 1)
u( k)
y(k)
(k)
u(k1)
y(k d)
则 yu(kd) (kd)
u(k d 1)
因此, yu(kd) 决不能完全抵消 (k ) 。
19
使 J1 最小的方法:
根据 k-d 及以前的信息最好地估计出 k时刻的干扰量 ˆ(k/kd),并使
第7章 基于传递函数模型的最优化设计方法
第一节 设计问题
基于传递函数模型的极点配置与最优化设计方法的比较: (1)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a)考虑确定性的跟踪系统; (b)性能指标是闭环模型传递函数,给定较困难。 (2)最优化设计方法: (a)主要讨论随机的调节系统; (b)性能指标为输出量或输出量加控制量的二次函数,给定较容易。
ec(t) ---- 白噪声。 Gd2(s)----假想的动态环节的传递函数。
5
ec(t)
Gd(s)
u(t) Gp(s)
+ + y(t)
图 1 (d)
图(d)中: G d(s)G d1(s)G d2(s)
6
控制对象离散化,对于Gp(s) ,假设u(t)是零阶保持器的输出,采用零阶 保持器法,将Gp(s)化为Gp(z) 。
即:
Gp(s)(1z1)ZGps(s)
(1)
Gd(s)的离散化方法:
将Gd(s)化为如下的状态方程:
x Ax
c Cx
Bec
设ec(t)是均值为零、方差为
2 c
的白噪声,进一步设:
ec Bec
(2) (3)
7
则(2)式变为:
x Ax
c Cx
ec
(4)
可求得 e c 的协方差为:
E[ec(t)ecT(t)]BTB c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