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年代我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

合集下载

2022年-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

2022年-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

2022年-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1978年l2月,()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A.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D.中共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答案】B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提出按照()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建设。

A.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B.三级所有、队为基础C.多予、少取、放活D.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答案】D3、作为生物与非生物载体,()是人类生产、生活赖以存在物质基础。

A.土地B.森林C.空气D.矿产【答案】A4、(2021年真题)下列关于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要求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主干路与主干路交叉口应满足主干路主线机动车流畅通、连续通行B.主干路人行过街横道中间应设安全岛,并采用专用信号控制C.新建道路网规划中,规划干路交叉口不应规划错位交叉口、畸形交叉口D.交通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间距宜相等【答案】A5、关于城市设计表述中,正确是()。

A.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应当运用城市设计方法B.由政府组织编制城市设计项目具有法律效力C.我国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是两个相对独立管理系统D.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两个独立发展起来学科【答案】A6、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是()。

A.城市清理B.城市美化C.城市构建D.城市布局【答案】B7、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时,下列表述中不正确是()。

A.修改内容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应先按法定程序修改总体规划B.由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修改,由本级人民政府审批C.组织编制机关应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意见D.规划草案应予公告,公告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答案】A8、下列哪项工作难以体现城市规划政策性?()A.划定城市空间管制区B.规定各地块土地使用性质C.确定居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模和标准D.确定城市总体布局形态【答案】D9、下列关于大都市区表述,错误是()。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重点知识问答及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重点知识问答及课后思考题答案
过程和特征;地球表层的构造,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4)第四章:掌握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主要理论、代表人物、代表观点;理解地理科
学不同思想流派的主张,特别是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掌握地理科学 研究方法,特别是现代地理学与 3S 结合的新方法的使用;了解地理科学在社会经济、 科学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现代地理学特征、面临的挑战及任务。 2)《中国地理教程》 上篇:总论 (1)中国地理区位:掌握第二节中国的地理特征,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地理景观格局:掌握我国大地构造格局、地势即其地理意义、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及地理景观的影响、我国水热条件特点、自然带的分异、LUCC。 (3)人口与城镇化:掌握我国人口结构、人口密度分布、城市化进程阶段;重点掌握“胡 线”及其地理意义。如欲了解更多可以通过 qq2593665687 或电话 18012981114 进行咨询。 (4)国土开发: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了解其他资源与其开发;熟知我国工业 化进程,掌握区域开发战略。 (5)区域划分:掌握自然区划的理论、行政区划的原则和经济区划的原则,掌握三大经济 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特征。 中篇:专论 ……………… 下篇分论 ………………
2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院
《中国地理》重点知识问答
(王静爱版,145 道)
GIS 遥感地理学,考研我们做的更专业
适合科目: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 资料有效期至 2015 年 1 月份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自然小组倾力打造之精品资料
目录
一、上篇总论............................................................................................................................. 1 1、与美国相比,为什么我国的荒漠区偏北?.............................................................. 1 2、荒漠化气候的特点?...................................................................................................1 3、简述中国地理特征。...................................................................................................1 4、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真题★★★).................................... 1 5、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2 6、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2 7、简述我国线性构造带的主要特点...............................................................................2 8、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12 年真题★★★★)。...2 9、简述我国水热条件的特点...........................................................................................3 10、简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2011 年真题★★★★)。............................. 3 11、简述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真题★★★)。.......................... 3 12、简述台风的定义、成因、在我国的登陆地域、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3 13、评价我国的气候。.....................................................................................................4 14、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4 15、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地质地貌的影响.................................................................... 5 16、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水文的影响.............................................................................5 17、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植物的影响.............................................................................6 18、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地表环境分异的作用与影响................................................ 6 19、什么是土地资源,它具有哪些属性?.................................................................... 6 20、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真题★★★)。.................................................. 7 21、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真题★★★)。.......................................... 7 22、什么是土地利用,我国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7 23、什么是土地覆盖,我国土地覆盖状况?................................................................ 8 24、LUCC 及其变化......................................................................................................... 8 25、叙述我国大地构造的特点,思考其对地貌的影响。(城环院,基地班,2014 真 题)................................................................................................................................... 10 26、青藏高原隆起对地理景观格局的形成有何影响?(城环院,基地班 2013 论述 题)................................................................................................................................... 10 27、中国城市景观........................................................................................................... 10 28、论述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真题★★ ★★★)........................................................................................................................... 11 29、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 11 30、“胡线的地理意义”................................................................................................... 11 31、为什么“胡线”所框定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城环院,基地班 2013 真题)12 32、简述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原因(真题★★★)...................................... 13 33、简述中国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扩散的走向、结果及其成因.......................... 13 34、论述中国各主要区域文化及特征...........................................................................13 35、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并概述其精华和糟粕(真题★★★★).. 14 36、简述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14 37、简述我国村镇建设近年发展变化及今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题★★★★).. 14 38、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简述土地的持续利用.................................................. 15

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之演化规律研究

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之演化规律研究

龙源期刊网
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之演化规律研究作者:马凯梁流涛杨渝红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03期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出现以来,政府垄断一直是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的重要特征。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垄断构想显然已经不能维持,各地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大量流转以及地方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昭示着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的迅速演化。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演化的内在逻辑,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建立一个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演化的分析框架,讨论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条件,得出帕累托最优流转区间。

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静态分析,讨论各变量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影响,并对一些实际问题作出解释。

最后提出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演化规律,明确了市场演化方向,并指出其中的政策含义: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具有不同程度的流转均衡,在不同的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也将造成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演化的不同状态。

“一刀切”的做法可能会造成地区市场混乱或者给流转后的集体经济造成负担,尊重规律、区别对待是最优选择。

关键词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区间;演化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3-0075-07。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考点特训经济考点(2021年含答案)_7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考点特训经济考点(2021年含答案)_7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考点特训经济考点(2021年含答案)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考点高频试题:1、单项选择题以下有关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_____A: WTO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WTO于1995年1月1日建立B: 部长会议是WTO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C: WTO总干事在部长会议休会期间,行使部长会议的职权D: 2001年12月11日,中国以新成员的身份正式参与WTO参考答案: C此题说明:【答案】C。

解析:总理事会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常设决策机构,在部长会议休会期间执行部长会议的各项职能。

2、单项选择题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_____A: 降低税率B: 提高利率C: 缩减财政支出D: 提高存款预备金率参考答案: A此题说明:【答案】A。

【解析】经济衰退时一般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预备金率、再贴现率等。

3、多项选择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安排的“劳〞是指_____。

A: 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B: 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C: 劳动者实际支出的劳动D: 公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参考答案: BD此题说明:BD[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安排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安排不一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1〕按劳安排中的“劳〞不是挺直的社会劳动,而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个别劳动;〔2〕“劳〞必需是社会成认的“劳〞,而不是劳动者实际支出的劳动量;〔3〕按劳安排只能在公有制企业内才有;〔4〕“劳〞必需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因此选项B、D正确。

4、单项选择题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

在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影响较小的一组商品是_____A: 电视机、食用油、禽蛋B: 蔬菜、米面、日用调味品C: 金银首饰、液化气、家用摄像机D: 海鲜产品、电脑、轿车参考答案: B此题说明:【答案】B。

解析: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所以价格变动对它们的需求量影响较小。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土地资源的价值逐渐显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 支撑。此外,技术的进步也加速了土地利用变化。例如,遥感技术的出现使得土 地利用变化的监测和规划更加精准。最后,人口因素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 要因素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迁移,城市的用地需求也随之增加,推动了 城市用地的扩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将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放在世界背景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土地利用 变化具有独特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且存在着粗 放式开发和过度开垦等问题。但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土地利用变 化的管理和规划方面又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在土地利用规划 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内容多样化
90年代后,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报纸副刊的内容也日趋多样化。各类文 艺、文化、科技、体育等不同类型的副刊涌现出来,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3、经营市场化
3、经营市场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报业市场化的推进,报纸副刊的经营也逐渐市场化。一 些副刊开始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广告和发行来获得收入。
谢谢观看
如何应对婚姻状况变化带来的问题
结论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婚姻状况的变化是复杂多样的,既有 机遇也有挑战。在应对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出发,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促进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我们也需要继续和研究这些变 化趋势,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未来的社会发展。
引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进一步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成因,可以发现政策、经济、 技术和人口等因素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政策因素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 重要力量。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利用的法规和政策,鼓 励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面。

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读图析图能力课件产业结构图的判读

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读图析图能力课件产业结构图的判读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B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dì sān chǎn y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十九页,共21页。
第二十页,共21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读图析图能力——多增分”系列之(十五) 产业结构图的判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bǐlì)关系不尽相同,对经
第十一页,共21页。
(2)看变化(biànhuà) 的速结度合。图示的数据变化,观察其变化的速度大小, 如上面例题中1997年以前第一产业(dì yī chǎn yè)的 比重下降较快,第二产业比重增加较快。
第十二页,共21页。
[读图“五步法”]
2.抓主导产业,分析(fēnxī)其内部的 变化 根据数值的判断,可以找出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
“读图析图能力——多增分”系列(xìliè)之( 十五)
产业结构图的判读
第一页,共21页。
[图表(túbiǎo)特征概览]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 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tǐxiàn)了一个地区经济发 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 图、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第九页,共21页。
[读图“五步法”]
第四步:析原理(yuánlǐ)、找方 法 该类图一般结合图中信息和题干信息以及产业结构的
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抓住产业比重的大小及其变化 (biànhuà)这两个核心特征,并能够找出判断规律。如下 所示: 1.观察产业比重的变化(biànhuà),分析产业结构的发展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 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19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研究

19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研究

75
完全一致 , 分别为上海、 北京、 天津。上海的人口城 市化水平高居全国之首, 其人均 GDP 也是最高的, 近全国水平的四倍。西藏、 贵州、 甘肃等省、 自治区 的人均 GDP 大大低于全国水平 , 其人口城市化水 平较全国平 均水平 , 也是挺 低的。 大致可观 察出 2000 年各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 存在着 线性 关系 , 以下 试着 作出 两者 的回归 分 析 ( 见 图 3) 。 通过简单的回归分析, 得出 2000 年各省人口
人口研究 Population Research
1990 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 区域差异模式研究
黄扬飞 徐月虎 丁金宏
内容摘要
1990 年代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 本文通过对比 1990 年和
2000 年两次人口普查资料 , 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现状及其在 1990 年代的增长幅度的区域差异 模式 : 2000 年人口城市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 , 西部地区北高南低的基本格局; 1990 年代的人口城市化 增长幅度的空间格局为北方自东向西逐渐递减, 南方自东向西高低峰谷交错递减 。各地区 1990 年代 人口城市化及其增幅除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所处的阶段有关外 , 2000 年普查统计口径的变化也 是原因所在。 关键词: 人口城市化 ; 区域差异 ; 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 黄扬飞 , 女, 1978 年生 ,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硕士研究生 ; 徐月虎, 男 , 1978 年生 , 华 东师范大学人口所硕士研究生 ; 丁金宏 , 男, 1963 年生,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教授 、 博导。 邮编 : 200062
1990 年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 人口城市化进程及其空间差异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 征。2000 年的人口普查为我们认识新时期我国人口城市化问题提供了最新数据, 本文拟通过对全国 及各省公布的人口普查公告反映的人口城市化数据的分析, 揭示 2000 年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 及在 1990 年代增长幅度的空间差异。 1 2000 年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 1990 年代中国的人口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据 2000 年 11 月 1 日第五次人口普查 , 中 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已达到 36 09% , 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 , 1990 年代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上升了 9 86 个百分点 , 平均每年将近上升一个百分点; 而 1980 年代人口城市化水平上 升幅度为 7 02 个百分点 , 平均每年上升 0 7 个百分点 , 说明 1990 年代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加速增长。 我国各省人口城市化发展很不平衡, 表现出鲜明的地带性特征。人口城市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梯 度变化, 基本趋势是 : 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程度较高 , 一直往中部 , 直至西南部, 人口城 市化水平明显下降。由此可见 , 我国 2000 年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可分为高、 中、 低三个地块, 在空间上 表现为沿海东部、 内陆北部、 内陆南部( 见图 1) 。 1 1 以沿海一带和东北地区的 12 个东部省、 市、 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为最高 , 平均城市化水平达 东部边界的 11 个省、 市、 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均在 40% 以上,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内陆 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 1 8 倍( 内陆地区的城市化整体水平仅有 29 06% ) 。尤以北京、 天津、 上海三个直辖 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为最,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多。上海高居榜首, 为 88 3% 。 内陆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本身差异也很大 , 从内蒙古的 42 68% 到西藏的 18 93% , 跨度 24 个 到了 52 10%

我国90年代的农村政策

我国90年代的农村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1978——1988年‎的11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蒸蒸日上的‎11年,也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推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的11年;1988——2001年‎的14年,虽然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14年‎,但却是中西‎部绝大多数‎农村凋敝和‎农民生活艰‎难的十四年‎。

十四年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占了28年‎改革进程的‎一半;9亿多农民‎不是一个小‎数字,占中国人口‎的70%多。

在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大范围、多人口、长时间经济‎凋敝和生活‎艰难呢?这是不能不‎反思的大问‎题。

二,问题出在哪‎里首先,90年代以‎来的农民和‎农民工政策‎是错误的。

近一百多年‎,总体上看,是不断解放‎农民(赋予农民权‎利)并将农民逐‎步纳入国家‎现代制度体‎系的过程。

但90年代‎的农民政策‎却是逆潮流‎的,农民在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的权利不仅‎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提升,反而下降了‎。

最明显的指‎标是,90%以上的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资源非农化‎,农村一度出‎现大面积读‎不起书、看不起病、连五保户都‎无人管的现‎象;农民作为中‎国改革的开‎路先锋,其政治权利‎不是上升了‎,反而下降了‎。

最明显的指‎标是,农民和农民‎工所占的干‎部和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比‎例不是上升‎了,而是大大下‎降了。

一百年来,也是农民转‎变为工人的‎过程。

工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在城市安居‎乐业,并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和养‎老,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不二‎的规则。

但90年代‎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近2‎亿农民工的‎绝大多数,至今不能在‎城市安居下‎来,也没有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更无任何政‎治权利;更为可悲的‎是,有7%的农民工受‎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而成为社‎会的弃儿。

连续近30‎年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太‎平盛世,既是少数人‎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张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付出增‎长和繁荣代‎价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90 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 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
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据此 , 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 , 应充分考虑我 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 。同时 , 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 理地带的针对性 ,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 ,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 , 最大程度地发挥跨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优势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 ; 土地利用变化 ; 数据库 ; 动态 ; 区域分异 ; 遥感 中图分类号 : F293. 2 ; F301. 24 ; P208 文章编号 : 1000 - 0585 ( 2003) 01 - 0001 - 12
(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和 IHDP ( 人与环境计划) 于 1995 年制定并开始执行 “土地利用 / 土地覆盖变化科学研究计划 ( L UCC) ” , 使 L UCC 研究成为了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
收稿日期 : 2002 - 11 - 28 ; 修订日期 : 2002 - 12 - 20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 KZCX1 - Y - 02 , KZCX02 - 308) 作者简介 : 刘纪远 (1947 - ) , 男 , 广东惠州人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错转换区 4. 黄淮海 、长江三角洲耕地 - 城镇转换区 5. 四川盆地耕地 - 城镇转换区 6. 华北 、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草地 - 耕地转换区 7. 西北农田开垦与撂荒交错区 8. 华中水域变动和城镇扩 张区 9. 东南丘陵林地 - 耕地转换区 10. 东南沿海草地 - 人工林交错转换区 11. 东南沿海城镇 扩张区 12. 西南林 - 草及林草 - 耕地转换区 13. 青藏稳定少动区 图2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图

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课》专题教育公需课题库及答案

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课》专题教育公需课题库及答案

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课》专题教育公需课题库及答案L “村治”是指以()为后盾,强调高度的自治和一定程度的民主,事关村民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这里主要是指“村务”)由村民自己处理。

A.宪法和法律B.传统文化C.乡贤规则D.以村规民约以及村民意愿正确答案:D2.畜禽粪便循环利用途径不包括()A.有机肥B.培养基C.田园覆盖D.饲料E.燃料正确答案:C3.中国农业起源于什么时候?A. 200万年前C. 1万年前D. 5000年前B.5万年前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课》专题教育公需课题库及答案L “村治”是指以()为后盾,强调高度的自治和一定程度的民主,事关村民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这里主要是指“村务”)由村民自己处理。

A.宪法和法律B.传统文化C.乡贤规则D.以村规民约以及村民意愿正确答案:D2.畜禽粪便循环利用途径不包括()A.有机肥B.培养基C.田园覆盖D.饲料E.燃料正确答案:C3.中国农业起源于什么时候?C. 1万年前D. 5000年前A. 200万年前B.5万年前C. 1万年前D. 5000年前区协会和农村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多元互动。

A.政治资本B.社会资本C.人口结构D.社会组织关系正确答案:D8.建设乡村文化礼堂,肇始于那个省A.浙江8.福建C.广东D.江苏正确答案:A9.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是()A.产业振兴B.农民生活富裕C.实现传统乡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性D.乡村人才振兴正确答案:B10.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

A.手段B.保障C.目的D.基础正确答案:A11.农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组织基础是()A.利益相关B.关系相融C.阶层相近D.地域相近正确答案:D12.畜禽粪便循环利用途径不包括()A.有机肥B.培养基C.田园覆盖D.饲料E.燃料正确答案:C13.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是()A.产业振兴B.农民生活富裕C.实现传统乡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性D.乡村人才振兴正确答案:C14.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属于哪一类资源节约型技术()A.节水B.节能C.节地D.节药E.节肥F.节劳力正确答案:E15.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

近二十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的时空分异研究

近二十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的时空分异研究

■发展战略■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7期近二十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f l建设用地的时空分异研究•陈洁丽纪成旺黄秋昊摘要:为了解近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对土地的消耗变化情况,文章使用了区域重心、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全国及分省 近二十年的单位G D P建设用地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单位G D P建设用地规模空间分布差异大,呈现从西到 东逐渐减少的趋势。

近二十年单位G D P建设用地规模不断下降;我国的G D P、建设用地、单位G D P建设用地分布近二十年来一 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一直没有被有效打破。

单位G D P建设用地区域重心轨迹逐渐由东北向西南发展,后 又朝西北方向转移;各省的单位G D P建设用地存在正相关性,呈现先大增后减弱的趋势。

历年来局部自相关高高关联区域集 中在西部地区,低一低关联区域集中在华东地区。

关键词:单位G D P建设用地;区域重心;空间自相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是建设用地与GDP的比 值。

在一定时期内,建设用地规模与GDP比值的下降幅度反 映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情况,是综合考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经济转型和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效益的重要体现。

一 直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消耗问题,坚 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从2009年开始,政府就着手控制单位 GDP建设用地规模。

2009年,国土资源部等部委发布实施 《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 考核办法》,为评价经济增长对土地的消耗情况提供了基础。

2011年,“十二五”雛丨厕要提出了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鍵 设用地下降30%曰2016年,“十三五”雛丨厕要提出全国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

到目前为止,很 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土地合理利用进行了研究,而单位G D P 建设用地的相关研究尚未启动,相应的研究成果较少。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2024年《村镇规划与管理》网上形考1-2答案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2024年《村镇规划与管理》网上形考1-2答案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2024年《村镇规划与管理》网上形考1-2答案第一次形考任务1.在农业景观中有村庄、道路、渠道等人为的景观要素,另一方面,由于种植作物,自然物种的多样性()。

B.降低了2.1994年中央决定,在土地经营制度方面,原定15年耕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年不变,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

B.303.后备土地资源调查要以()为中心。

A.地形、地貌4.当前,土地深度开发的主攻方向是()。

A.改造中低产田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

D.合理配置土地资源6.受平原、丘陵、山地的影响,不同地形行政村面积的关系是()。

B.平原最大,丘陵次之,山地最小7.我国耕地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

D.13%8.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我国建设()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农田。

C.1.09.根据《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目前已划入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的永久基本农田、镇村、矿业权逐步有序退出,协调过程中退出的永久基本农田在()级行政区域内同步补划。

B.县10.以下省份、自治区中平均村域面积最小的是()。

B.山东11.乡村作为一个区域,包含自然区域、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

A.对12.村庄距离与村庄密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B.错13.开门编规划,要求村庄规划不仅要吸纳当地村民、返乡人员及“两委”的意见,而且还需引导熟悉当地情况的乡贤、能人积极参与村庄规划编制。

A.对14.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A.对15.寺庙、道观等是封建迷信的象征,在乡村规划设计中应该对此类建筑予以拆除。

B.错16.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

A.对17.20世纪70年代被视为法国乡村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其从以农业为重心向基于乡村规划的综合发展的转变。

A.对18.村庄规划不属于法定规划。

B.错19.“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

中国省域征收占用耕地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中国省域征收占用耕地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Ke r s a d u e c u y n u t ae a d f rr q ii o ; p t ee o e e t ; e — a ib e f n t n y wo d :ln s ;o c p i g c l v t d ln e ust n s ai h tr g n i s mi v ra l u ci i o i l a y o
Ab t a t T r u h a ay i g s ailc a a tr o c u yn ut a e a d f rr q i t n i h n s r vn e ,i s o h thg n d s r c : h g n l zn p t h r c e fo c p i g c l v td l n o e u s i n c ie e p o ic s t h w t a i h a d mi o a i io v l e d s i t i a e a e v u f C i e e o c p ig c l v td ln r r q ii o ic eey d sr u e i h e t a u it cs n v rg a e o h n s c u yn u t a e a d f e ust n ds r tl it b t n te w s,mi d e n a t r l i o i i d l a d e s a e ,w i o au it c g l me ae n t e n r w s a d n rh a to i a Usn e - a ib e f n t n i e g a h c sa i is r a hl l w v e d s it a go r ts i h o t e t n o t e s fCh n . i g s mi v r l u c i n g o r p i tt t , e l r h a o sc i su is t n fri g c a a t r o p t i e e c f o c p i g c liae a d fr r q i t n i hn s rv n e .I s s g e t d b t td e r s rn h r ce f s ai df r n e o c u yn u t td l n e u s i n c i e e p o ic s t i u g se y a e l a v o io t e su y t a p t l d f r n e o c u yn u t ae a d fr r q i t n i t n e n r c n e r,a d o t a a tr o p t h t d h t s ai i e e c f o c p i g c l v td ln o e u s i s sr g r i e e t y as n p c f co s f s a a a i io o il i l d e e c n u n e mo e f i rn e if e c r . l

中国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

中国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

项较为复杂的工程 。因此 , 本研 究以建 设用地的变化 程度的提高 , 城市周边土地非农 化速率逐渐趋缓。从 质
用强度发生变化 , 这种变化在不同程 度上破 坏 了土地 的 生物循环 系统。同时 , 大量 的工业 “ 三废 ” 及城 市 生活
收稿 日期 :2 1 0 0 ;修 回日期 :2 1 0 1— 4— l 0 1—1 0 1— 9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6 Z 0 8 0 & D3 ) 作者简介:王文刚 (9 4一) 男 , 18 , 吉林敦 化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
我 国土 地利 用 处 于 “ U 型 变化 曲线 的 顶 部 区域 , 倒 ” 土地 利 用 的压 力 依 然 很 大 , 应根 据 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 用 变 化 的 差异 性 及 空 间
相关性 , 学地制定 区域土地供 给政 策。 科 关 键 词 :土地 ; 区域差异 ; 建设 用地 ; 土地利 用; 空间 自相 关 ; 中国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0 —3 3 2 1 ) 1 0 1 .6 0 3 2 6 (02 0 — l0 0 中图分类号 :F 0 .4 3 12
第 3・ 第 1期 1 卷 21 0 2年 2月
地域研究 与开发
ARE S AR AL RE E CH AND D EVE OP L MEN T
Vo . 1 N . 13 o 1
Fe 2 2 b. 01
中 国建 设 用 地 变化 的 空 间分 异 特征
王文刚 , 庞笑笑 , 宋玉祥 ,李汝资
的 区域 差 异 以及 区域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的空 间 关 联 特 征 , 为 水平较低并有巨大力量继续 推动其 快速提高 , 市建设 城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征地制度变迁——兼论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征地制度变迁——兼论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的影响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由“经营企业”转向“经营城市”,由“抓住办企业的权利”转向“抓住土地开发权”,从侧重工业化转向侧重以土地开发为主的城市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重点逐步由依靠企业转向依靠土地征收和土地出让[1-6]。

中国的经济增长也由工业化的“单引擎”转变为(高价)城市化与(低价)工业化的“双引擎”[7-8]。

这种由政府主导并高度依赖土地收入的增长模式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是复杂的。

一方面,加快了中国城市扩张的步伐,提高了城市化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在1996—2010年扩张了19843.82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5%,并且年均增速从1996—2000年的约2.7%增至2001—2005年的7.9%和2006—2010年的4.5%(见图1)。

城市化率则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约30%提高至2010年的近50%。

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一举跃升至世界第二位[8]。

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9-10]以及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11-12]是解释这一模式的主要理论。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也指出了这一模式的负面影响:(1)政府通过压低土地价格(以及放松劳工和环保标准等)引资,短期内提高了GDP,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无效率的“竞次”模式[13-14]。

(2)并不必然促进地方政府将收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反而加剧了地价和房价过快上涨以及城市生产和生活成本上扬,导致“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1,8,15-16]。

(3)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以及中央银行的金融风险,放大了宏观经济波动;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府与农民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17-18];造成地权不稳定并减少了农业投资,导致腐败加重并系统化[19]。

对于政府主导的“土地财政”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讨论:一是分析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体制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困难的动机[1,4-5,20-24],认为上述因素构成了地方政府扩大征地数量和范围的主观意愿,即地方政府变得非常有动力通过征用农地来经营城市。

小城镇建设作业1-4答案

小城镇建设作业1-4答案

《小城镇建设》作业1参考答案一、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

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二、小城镇的分类:依照行政建制分类:地方驻地、县城、县以下建制镇、集镇依照形成原因分类: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依照职能特征分类:工矿城镇、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卫星城镇。

三、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战略提出的背景: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1.小城镇建设与“三农”问题:小城镇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它对于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重要贡献。

2.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中等城市为纽带,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3.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四、小城镇的功能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

发展小城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

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

高三地理下学期冲刺卷

高三地理下学期冲刺卷

高三地理下学期冲刺卷一.选择题一架飞机在当地时间6月1日5时从旭日东升的A 机场起飞,沿纬线向东飞行,一路阳光普照,降落到B 机场时正值日落.读图答复1~2题.1.降落到B 机场时当地时间为A .5月31日11时B .6月1日11时C .6月1日19时D .5月31日19时 2.飞机的飞行速度约为A .620千米/小时B .720千米/小时C .820千米/小时D .920千米/小时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完善,峰巅事业的投资经营环境正在改善,开展前景十分广阔.读图答复3~4题3.有关途中内容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2022~2022年风电的增加速度最快B .2000~2022年风电的平均增加幅度最大C .1998~2000年间风电的平均增加幅度最小D .1996~1998年间风电的平均增加速率最快4.目前,德国为世界上风电装机总量最大的国家,与我国相比其开展风电最有力的条件 A .风力资源丰富 B .风电技术先进 C .风电市场广阔 D .有统一的电网 2022年1月30日上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前往非洲八国开始了为期12天的国事访问,答复5~7题. 5.2022年2月4日,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经济贸易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宣告成立.此时A .南非开普敦温和多雨B .赞比亚河口盐度最低C .尼罗河正处于风水期D .卢萨卡炎热枯燥 6.“2022年,中非贸易额到达5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中国对非出口267亿美元,同比增长43%,从非洲进口288亿美元,同比增长37%.从贸易产品结构看我国①出口的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钢铁等为主; ②进口的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钢铁等为主; ③出口以原油、铁矿砂、铜制品等为主; ④进口以原油、铁矿砂、铜制品等为主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7.近二十年来陆续发现石油的非洲国家已有30个.非洲局部国家在开采石油方面缺乏 ①资金;②市场;③劳动力;④技术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国家人口方案生育委员会2022年1月11日发布了?国家人口开展战略研究报告?.答复8~10题.8.?国家人口开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方案生育实现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以下国家人口政策和人口再生产类型都与我国相同的是450E A B1200EA.巴西B.德国C.埃及D.古巴9.报告指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得男婴数来表示〕持续升高,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为A.人口老龄化严重B.人口素质低C.婚姻困难加重D.劳动力缺乏10.2022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增强人口和方案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发布,?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国新时期人口和方案生育工作.?决定?明确提出的内容不可能包括A.适度提升我国的生育水平B.大力提升出生人口素质C.不断完善流动人口治理效劳体系D.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读美国人口潜力图,答复11~12题.11.图中A处的人口潜力指数为A.小于150B.大于150C.大于100小于150D.大于150小于20012.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指数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肥沃B.军事部署C.农业兴旺D.工业兴旺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目前已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象草或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据此答复13~14题.13.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A.混合农业 B.乳畜业 C.水果园艺业 D.商品谷物农业14.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杂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A.农业技术改良 B.劳动力的转移C.市场需求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改变2022年5月21日,日本科学家小组表示,由于消耗臭氧的气体排放量减少,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可能于2050年消失.读图完成15~16题.15.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A.赤道附近上空B.北半球中高纬度上空C.南极上空D.北冰洋上空16.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A.夏季B.冬季C.春季D.秋季17.某兴趣学习小组调查了一个温带湖泊,并绘制出了该湖泊冬、夏季节不同水深的氧气含量和温度曲线图〔图3〕.有关图中湖泊水深、溶解氧、水温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水温随水深的增加而升高B、溶解氧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增大C、水温、溶解氧都随水深变化而增大D、溶解氧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以下图为“西方某国统计的交通工具运行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18.图中两条曲线可能是A.实线是上下班交通,虚线是购物交通B.实线是购物交通,虚线是上下班交通C.实线是货物交通,虚线是购物交通D.实线是购物交通,虚线是货物交通19.为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以下举措可行的是A.大力开展私人汽车B.大力开展公共交通C.限制汽车开展,鼓励使用自行车D.建设市内铁路网读“某地等高线图〞,完成20~21题.20.该图中央所在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是A.红壤B.黑土C.紫色土D.棕壤21.该地区最具开展前途的能源是A.石油和天然气B.水能C.地热能D.太阳能甲城镇位于乙城镇的正南方,现在两镇的中点地面平置一口白日工作钟〔如左图〕.指日针白天指向太阳,其悬锤指向钟面时刻.据此完成17-19题.22.一年中,正午时刻如果指日针总是指向甲城镇,两镇的中点的位置位于A.北半球 B.南半球C.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D.南回归线以南地区23.一年中,指日针工作最长的那一天,北京时间11点58分时,指针与钟面夹角到达最大值〔为81°〕,由此推知两镇中点的地理位置是A.116.5°E,19°N B.120.5°E,9°26′NC.120.5°E,32°26′N D.119.5°E,32°26′N24.指日针指向图示位置时,以下现象不.可信的是地面白日钟钟心垂直投影悬锤指日针指向太阳甲1218246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C.阿尔卑斯山雪线降到最低D.非洲热带草原的动物向北迁徙均质平原上某一制造业的产品中,R1的原料占40%,R2的原料占60%,全部产品提供市场消费.假设不管是原料或产品,单位重量的运费都相同且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的运距成正比.结合右图答复25~26题.25.如果R1、R2两种原料的原料指数均为1,那么工厂最正确应设于A.R1地B.R2地C.N地D.M地26.该企业最有可能是A.钢铁工业B.电子装配工业C.制糖工业D.啤酒工业二.综合题27.读我国局部区域简图,完成要求:〔1〕列举图示区域交通运输网中的线.〔2〕塔里木河水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其所在区域水平衡公式是,试分析塔里木河水量较少的原因.〔3〕新疆的坎儿井总长曾到达5000多公里,有“地下万里长城〞美誉.与广西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景观,其结构与当地地形、气候的关系怎样的?〔4〕从国家林业局得悉,新疆目前全区荒漠化趋势有所减缓,绿洲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大范围的沙尘暴次数减少,影响范围缩小,危害减弱.试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新疆生态环境专号的主要原因.〔5〕“神舟〞六号太空完美演绎了“中国制造〞,请用适当的符号标注其卫星发射中央的位置,分析卫星发射基地建设的条件.〔6〕2022年10月15日,雪城高原传来喜讯:青藏铁路全线贯穿,举世瞩目、举国欢跃,它对经济社会开展影响是深刻的.试分析影响该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参考答案:〔1〕第二亚欧大陆桥;古丝绸之路;中哈石油管道;西气东输路线〔2〕内陆循环多年平均建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流经干旱气候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途径农业灌溉区,用水量大.〔3〕当地降水少,蒸发强,采用暗渠输水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山麓地带倾斜的地势,可自流引水.〔4〕自然:近几年,新疆降水量增多;人为:林业建设速度加快,植被迅速恢复;新疆农田大面积推广喷灌、滴灌节水技术,解决用水矛盾;人们生态意识增强,荒漠植物〔胡杨、梭梭、红柳等〕植物得以保护.〔5〕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能见度好;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无大河;地广人稀,有利于非飞船的平安发射和跟踪监控.〔6〕自然因素:高寒、缺氧、冻土、生态脆弱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利用稳固国防,保卫祖国的边疆,维持稳定繁荣,促进民族团结.社会条件:青藏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西藏地区没有铁路,对外联系不便.科技的支持,解决了“冻土〞问题.28.为缓解白洋淀干淀危机而实施的引黄济淀应急调水已进入尾声,截至2022年2月28日8时,引入白洋淀的黄河水0.95亿立方米,水域面积由约60平方公里增至123多平方公里,淀区已恢复生机.〔1〕白洋淀地处华北平原,其所在地区的地形属于平原,影响农业生产的宪制性因素包括.〔2〕“华北明珠〞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淡水湖泊和重要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试分析其重要的生态意义.〔3〕近几年,白洋淀屡次出现干涸,试分析其干涸的原因及解决举措.参考答案:〔1〕冲积低风沙、旱涝、盐碱〔2〕①可以缓解因降水量不均带来得旱涝灾害②可有效补充周边地区的地下水③可净化水体,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④可减轻气候枯燥程度、维护京津及华北地区生态环境⑤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3〕原因:①上游地区降水偏少,导致淀区蓄水量锐减;②周围地区农业灌溉大量引水;③周围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加剧了湖水下渗;④上游水库的修建减少了入湖水量.举措:①加大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调度;②合理调整工农业的生产结构;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和水浪费;④植树造林,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2022年1月10日,铁道部明确提出保证京沪高速铁路年内开工建设,并在2022年根本建成.京沪高速铁路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是全国经济开展最活泼的地区,也是全国客货运输最繁忙、增长潜力巨大的交通走廊.29.读京沪高速铁路规划路线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1〕影响京沪高速铁路修建的主要区位因素为.〔2〕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尽可能采用以桥代路方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A.节省投资本钱B.缩短施工时间C.保证旅客平安D.节省土地资源〔3〕沿京沪高速铁路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有何变化规律,试分析其主要原因.〔4〕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山东西部经济的开展产生哪些有利影响?〔5〕京沪高速铁路将沪宁杭工业区和京津唐工业区连接起来,沪宁杭工业区与京津唐工业区相比,工业开展的条件有何差异?〔6〕简述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1〕社会经济因素〔2〕B〔3〕逐渐增大南部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北部夏季暖热,冬季严寒,且冬季气温远低于南部,气温年较差大.〔4〕大量投资将增加就业时机,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开展;将推动西部根底设施的建设;促进商品流通,加快脱贫步伐;带动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开展.〔5〕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水资源丰富;农业根底较好;河运兴旺.〔6〕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对缓解京沪铁路运力长期严重紧张局面,形成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网、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开展具有重要意义.30.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1〕简述新疆自然地理的特征.〔2〕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地势最低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试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夏季高温的原因.〔3〕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是我国第一大内流河,其下游地区经常出现断流现象,试分析原因.〔4〕新疆风力资源丰富,占全国陆上风能资源总量的37%.中国目前已建成的最发风力发电场位于新疆达坂城.结合以下图分析说明达坂城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5〕从可持续开展的角度考虑,谈谈新疆农业开展的方向.〔6〕新疆目前突出的国土整治问题为荒漠化的治理,结合新疆的具体情况,试分析新疆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治理举措?参考答案:〔1〕地形地貌: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沙漠广布.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枯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大.〔2〕水文:多为内流河和内流湖,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3〕植被:温带荒漠.土壤:荒漠土壤.〔2〕形成原因:底层断裂下陷而成.夏季高温的原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凹、四周有高山阻闭,受热快而散热曼.〔3〕由于流域内的人口不断增长河经济的开展,导致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大增,致使塔里木河下游的水量越来越少.〔4〕达坂城地处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气温变化剧烈;处于山口位置,是空气流通的通道故多大风、强风.〔5〕因地制宜,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开展相关的农业类型;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6〕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干旱的气候条件,地表多疏松砂质沉积物,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及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治理举措:〔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举措和工程举措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举措,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限制人口增长.32.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2022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四〕我国局部地区地面天气图〔图15〕.材料二:中央台消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央2022年3月3日发布风暴潮、海浪一级紧急警报.受强冷空气等的影响,渤海将出现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风暴潮.〔如图16〕图15〔1〕图中A 处的天气系统是;假设A、B之间等压线的数值均不相同,那么B处的气压可能为 ,在该天气系统的限制下,B地的天气特点为 .〔2〕简述渤海湾风暴潮灾害的分布特点,并结合图1分析其产生的气象原因.〔3〕除气象因素外,结合材料和当地的环境特点,分析说明引起这次风暴潮的其它原因.〔4〕渤海湾是我国风暴潮最严重地区之一,简述风暴潮对当地造成的主要危害及解决举措. 答案:〔1〕温带气旋〔或锋面气旋、黄海气旋、低压〕; 1052百帕〔答案为大于1050百帕和小于1055百帕之间的任一数值均可,没有单位不能得分〕;天气晴朗,严寒枯燥. 〔2〕渤海西南部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东北部影响较小;渤海湾地区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强,风浪大;风向以偏北风为主,致使海水向渤海西南岸堆积,因而出现较大风暴潮.〔3〕①此时正值满月前后,即将出现天文大潮,潮汐与风暴潮的叠加,抬高了潮水位;②渤海湾呈喇叭型,又是浅海大陆架,由于海岸和海底地形的影响,非常有利于风暴潮的开展;③渤海湾西侧为滨海平原,地势低平,容易受到风潮潮的侵袭;④本区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使风暴潮灾害加剧.〔4〕危害:①对堤围等工程设施的破坏〔对沿海海堤、海岸工程、公路和海塘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②对沿海和海上工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破坏〔风暴潮造成的增水会淹没码头、仓库等,造成工厂瘫痪,严重的会使海上油田停产;影响水产养殖和海上捕捞〕;③对海岸的侵蚀及生态系统的破坏〔风暴潮加速海岸侵蚀,并挟带大量海水,淹没农田和湿地,加速海岸生态系统的退化〕;④海水入侵,造成河水和地下水水质变差.〔答出两点即可得6分〕举措:①增强风暴潮监测和预警工作〔2分〕②增强风暴潮灾害防御的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防灾意识〔2分〕③增强水资源治理,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限制地面下沉④增强防潮工程建设,提升防潮水平. 〔③④两点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如考生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1.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开展,追求全面开展和可持续开展,是新开展观的重要内容.根据图20答复以下问题.图20〔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2〕图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各是什么?〔3〕简要分析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答案:〔1〕该地区生态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3〕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33.读一组北京建筑景观图〔图21〕,答复以下问题.北京古代标志性建筑——紫禁城北京20世纪50年代标志性建筑——人民大会堂20世纪80年代标志性建筑——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央20世纪90年代标志性建筑——北京亚运村21世纪初北京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21世纪初北京标志性建筑——奥运场馆图21简述北京从古代到21世纪初期的标志性建筑,反映了我国社会及文化的哪些变化.答案:文化景观反映了人文社会环境的历史演变.由故宫到人民大会堂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演变.80-90年代现代化建筑群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开展.从亚运村到奥运国家体育馆的建设,表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建筑水平的日益提升.建筑风格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反映中国文化对外更加开放,中国在文化等方面越来越和世界融为一体.34.阅读以下四那么材料,完成题后问题.〔21分〕材料一:2022年3月11日,北京市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广东省社科院、天津市社科院等机构联合发布2022年区域蓝皮书——?2022~2022年:中国区域经济开展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开展趋势.材料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示意图材料三: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面积2270km2,拥有153千米的海岸线.它将聚各项优势,立足天津,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打造成现代化加工制造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央,成为天津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标志区和生态宜居海滨城市.“湛江钢铁〞是广东实现重化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它选址在湛江东海岛,东海岛面积是286km2,该处拥有建设国内最好的深水港条件,可同时通航两对30万吨级以上的货轮和50万吨级的油轮.材料四:天津滨海新区和湛江东海岛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空格.a、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开展比拟:区域内部开展差异大的是;产业结构比例最合理的是;区域经济位居首位的是;b、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开展条件比拟: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是;土地资源最稀缺的是;最具有吸引外资水平的是 .c、将以下城市化的模式,填在横线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①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②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③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开展→工业化→城市化④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2〕长三角区域经济今后开展应立足自身条件,以上海建设大都市为龙头,努力开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试分析长三角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区位条件.〔3〕“湛江钢铁〞属于型的工业布局,它所需铁矿石可能来自;〔4〕天津滨海新区努力打造成现代化加工制造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央,而湛江东海岛却打造成广东的钢铁基地,试分析影响其区域开展方向的主要因素.34.〔1〕每空1分,共9分. a、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 b、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c、④、③、②〔2〕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广;河湖众多,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任写2点,2分〕社会经济因素:位于长江入海口,大陆海岸线的中点,水陆交通便利;农业根底好,农业技术水平高;工业根底雄厚,城市化水平高.〔任写2点,2分〕〔3〕临海〔1分〕、印度、澳大利亚、巴西〔全对1分〕〔4〕天津滨海新区:周围大中小城市众多,市场广阔;临近北京、天津,经济兴旺;水陆交通兴旺,辐射范围广〔3分〕湛江东海岛:湛江的石化工业兴旺,重化工业根底好;东海岛港阔水深,建港条件好;临近珠三角,市场广阔.〔3分〕35.绘图并答复以下问题〔8分〕〔1〕根据以下所列条件及有关要求,在下面圆图中绘出地球12月22日的太阳光照侧视图. 条件:A、B点全年昼夜平分,C点正午太阳高度90°.要求:画出太阳光线、地轴、地球自转方向、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晨昏线、阴影表示的夜半球.35.〔每画对一项1分,共8分〕36.〔9分〕图甲是某兴趣小组对图乙四条线路中的两条线路沿线聚落调查后作的统计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甲乙〔1〕甲、乙、丙、丁四条线路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哪一条?分析其自然原因.〔3分〕〔2〕分析a、b两曲线最有可能是沿甲、乙、丙、丁四条线路中的哪两条线路所得的结果?并说明理由.〔4分〕〔3〕分析a、b两条曲线所代表的聚落特征的差异.〔2分〕答案:〔1〕乙线路人口密度最小.乙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温带沙漠气候不适宜人类居住.〔3分〕〔2〕a是沿线路丙、b是沿线路丁所得的结果.甲、乙线路附近人口稀疏且聚落出现频度变化不大;丙线路穿过沙漠、黄土高原直到东部沿海,聚落出现频度变化大;丁线路穿过江南丘陵、长江沿岸平原,聚落密度大且变率大.〔4分〕〔3〕聚落受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影响.北方地区聚落出现频度低;江南丘陵区聚落分布集中,聚落出现频度高.〔2分〕解析:聚落及人口分布往往与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开展水平等有很大关系.总的来说,我国东南沿海人口密集,两地内陆人口稀疏.37.〔14分〕当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下图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满布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海〞.分析上述现象,完成以下问题.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图〔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4分〕〔2〕画出右图中A、B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2分〕〔3〕为什么秘鲁渔场成为一片“死海〞?〔4分〕〔4〕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为什么?〔4分〕答案:〔1〕风从A吹向 B,A为高压,B为低压.由于A、B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吹西风.〔4分〕〔2〕〔略〕〔2分〕〔3〕秘鲁渔场是由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而形成,鱼类属于冷水鱼,遇暖流会大量死亡;由于海水从A向B运动,秘鲁渔场遭受下沉气流的作用,营养盐类减少,鱼类饵料减少,因而大量鱼类死亡;导致以鱼类为生的鸟类也相应减少.〔4分〕〔4〕冬季暖和枯燥.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局部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比常年枯燥.〔4分〕38.山西有丰富的铝土资源,如建立冶炼厂,有如下两个方案:A.建在铝土矿产地B.将铝土矿运至大水电站附近建冶炼厂请分析两方案的利弊〔年产10万吨精铝的炼铝厂,需20万~40万千瓦的发电厂相配合;每11吨铝土矿可炼1吨精铝〕:A方案: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方案: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利:运出精铝比运出铝土矿的运费大大降低;就地利用山西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节省了煤炭运出费用或节省了超高压输电线的建设费用〕.弊:铝冶炼耗电多,火电本钱比水电高,加剧了山西的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紧张.B利:廉价的水电可降低能源本钱,并有利于减轻全球温室效应.弊:原料的运费本钱增加,加大了山西与外界的运输压力.。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创新可以完全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

参考答案:错误2.双重二元结构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1949-1988年和1988年至今。

参考答案:错误3.根据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发展关系,中心和外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答案:错误4.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正确5.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关系研究的新环境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活动主体,这些主体包括()。

参考答案:跨国公司_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_非政府组织6.区域产业结构体现着微观尺度经济地理学与宏观尺度经济地理学的联系。

参考答案:错误7.区域创新网络是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参考答案:多渠道_多方式_多层面8.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_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_构造区域空间结构9.区域空间结构由()基本要素所组成。

参考答案:点_线_网络_域面10.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为不同阶段,包括()。

参考答案: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11.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

参考答案:集聚经济_规模经济_节约经济12.一般地,只有具备()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参考答案:高比较优势系数_高产业关联度_高需求收入弹性_高生产率上升率1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一般包括()。

参考答案:趋于经济中心区_邻国边界区_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14.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包括()。

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与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与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与对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产业结构以及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这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剖析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经济的区域差异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外部环境的支持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而西部地区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是导致农村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更新换代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农村经济的空间分异现象。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还体现在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上。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但不同地区对农业的发展重点却存在差异。

一方面,一些地区依靠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发展了现代农业产业链,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资源环境限制,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上,缺乏发展新兴产业的动力。

这种差异导致了农村经济的空间分异,也增大了农村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基础设施的不平衡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还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东部地区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经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西部地区由于山区地势复杂以及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经济难以有效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也加剧了农村经济的空间分异。

城市提供的优质基础设施吸引了更多的资源和人口流入,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

四、教育与科技的落后教育与科技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村经济的空间分异恰恰体现了教育和科技的不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4)05-0648-051990年代我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①赵 涛1,庄大方1,冯仁国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北京 100864)摘 要:土地利用Π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领域之一。

文章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在RS和GIS 技术的支持下,对1990年代我国土地非农化建设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人口增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用于非农用途的土地增长迅速,10年间新增17,627.57km2,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方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

而且,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绝大部分为珍贵的耕地资源,比例高达85%以上,其余依次为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

文章还分省区对非农建设用地的增长及占用其它类型土地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政策保护耕地林地、遏制无序土地非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还对非农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非农建设用地;空间分异;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1 引言作为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和作用最密切的过程,土地利用Π土地覆被变化(LUCC计划)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领域[1]。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迅速。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载体,我国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覆被状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这为我国学者开展LUCC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典型案例。

在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和动态分析”的支持下,我国不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还对影响土地利用程度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中国现实的土地利用Π土地覆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环境因素分异模型,用以再现我国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过程及其空间格局[2]。

此外,我国学者紧跟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并直接同国外学者或国际研究组织合作,集中在土地覆被分类、土地利用Π土地覆被变化动态监测、土地利用Π土地覆被变化过程模拟、土地利用Π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3-9]。

土地非农化建设彻底改变原来的自然覆被和土壤性状,取而代之为楼宇、道路等人为景观,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最明显,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之一。

1990年代期间,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为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栖身之所,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下,各种名目的开发区不断设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各项重大建设工程相继开工,一时间土地非农化建设遍及大江南北,致使我国的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工矿用地以及其他各种非农建设用地快速增加,相应的,导致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减少,尤其是耕地的减少最为明显。

此外,由土地非农化建设而导致的诸如土地沙化、盐渍化、环境污染、生态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在RS和GIS的支持下,对1990年代我国的土地非农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了该时期我国的土地非农化建设的空间分异特征。

2 数据源本研究的数据源为在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和动态分析”的支持下建立的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覆盖全国的1989Π1990年成像的Landsat-TM数字影像520景,1999Π2000年成像的Landsat-TM数字影像共508景,覆盖不到的地方以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做补充。

两期遥感影像均进行了几何精纠正,平均位置误差不超过50m(约两个像元)。

在全国1∶100,000及1∶50,000地形图的辅助下于GIS全数字化环境中对遥感影像进行人机交互判读解译,得到1990年代末期1∶10万土地利用数据。

在此基础上,比对两期遥感数据,发现并提取1980年代末期遥感影像对过去土地利用状况的记录信息,在1990年代末期土地利用数据层面上,判定勾画变化图斑,并赋予标识类型变化的编码信息,该信息同时反映该变化图斑在前后2个时段的土地利用类型,据此衍生出1980年代末期的土地利用数据[4]。

根据7万余km野外实地考察,涉及13,300个随机图斑解译数据的验证结果统计,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解译结果的平均定性精度为92.9%,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图斑的解译精度为97.6%。

根据中国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将第24卷第5期2004年9月 经 济 地 理ECONOMIC GEO GRAPHYVol.24,No.5Sep.,2004①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1-Y-02,KZCX02-308)资助。

收稿日期:2003-10-08;修回日期:2003-12-02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等6个一级类共25个二级类。

本研究所指的非农建设用地即为该分类体系中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具体包括我国建制市镇建成区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之外的厂矿、大型工业区、油田、盐场和采石场等全部用于非农业用途的土地。

据刘明亮等的研究成果,1km格网成分数据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融合方法,能在消除数据空间尺度效应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证数据的空间精度和面积精度,以更好的支持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Π土地覆被变化研究[10]。

为减轻数据处理运算的难度,本研究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转换为1km格网成分数据,以此为数据基础对1990年代我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

3 1990年代我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总体特征3.1 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基本空间特征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果统计,1990年代,我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共计1,762,757.09ha,约合2,630多万亩。

其中我国建制市镇以上建成区用地增长75.2万ha,占非农建设用地增量的42.66%,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约77.8万ha,占44. 14%,包括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大型工矿用地在内的其它非农建设用地增长23.3万ha,共约占同期新增非农建设用地总量的13.2%。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新增非农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尤为明显。

其次,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在辽中南城镇密集区、四川盆地、陇中平原、新疆的乌鲁木齐和石河子一带分布也较为集中。

我国东部地区地貌类型相对简单,地形较为平坦,自然条件有利于非农建设。

但笔者认为自然条件虽对土地非农开发存在一定影响,但并不是新增非农建设用地集中于此的必要条件。

众多的人口、发达的经济基础及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发达的交通网络等社会经济因素才是新增非农建设用地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根本原因。

3.2 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其它类型土地的总体特征1990年代,我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占用的是耕地,其次是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占用水域的数量最少。

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达1,507,038.94ha,占所有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85.49%,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及沿海地区,在京津唐地区、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成都平原最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疆境内,也有较多数量的耕地转换为非农建设用地,这对本来耕地数量就相对稀缺的西部地区来说,增加了粮食自给的压力。

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林地面积为92,018.59ha,占新增非农建设用地面积的5.22%,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南方丘陵区和珠江口地区有明显分布,辽中南城镇带地区的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林地也较多。

1990—2000年10年间共有76, 405.30ha草地转换为非农建设用地,占非农建设用地净增总量的4.33%。

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在京津唐地区、江苏、宁夏、山西、新疆西北边境分布相对集中。

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共占用未利用土地48,991.06ha,占总量的2.78%,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内陆地区,渤海湾周边地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中北部和西北部分布较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分布稀少。

研究期间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水域面积约38,303. 19ha,占净增总量的2.17%,主要分布在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且水域分布也较广的地区,而在我国中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几乎没有分布。

4 1990年代我国分省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分布态势在ARCGIS环境下,将新增非农建设用地1km格网成分数据和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进行叠加,利用tables模块中的statistics命令可方便的统计出研究时段内我国32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增长情况。

4.1 分省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基本特征1990年代,我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按行政区划统计,江苏位居首位,增长面积为239,817.83ha,约占同期全国非农建设用地增长总量的13.6%。

其次是河北,增长面积比江苏略少6,023.93ha,达233,793.9ha,占总量的13.26%。

接下来的山东、广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增长面积分别为157,596.21、150,855.31、119,781.33和109,279.78ha,均占同期增长总量的5%以上。

新增非农建设用地位居前十位的省份除上述六省外,还有北京、新疆、四川和浙江。

上述10省区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总和占到全国增长总量的70%以上,其余的22个省份所占比例不足30%(表1)。

4.2 分省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其它类型土地特征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32个省级行政单位中,除青海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最多的是未利用地、内蒙古为草地外,其余省份占用最多的都是耕地,占用其它类型土地的次序省份之间存在差异。

图1 1990年代分省区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地结构Fig.1 The structure of new non-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land on provincial level during the1990s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最多的省份是江苏,其次为河北,第三至第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安徽、广东、北京、四川、浙江和新疆。

这十个省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超过该时期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75%(表2)。

可以看出,1990年代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及沿海省市的传统农区,这些地区耕地肥沃,粮食产量较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耕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而且,除非农建设直接占用外,由其它自然或人文原因导致的耕地退化或污染现象也普遍存在,致使粮食产量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粮食问题的严峻局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