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纬向地带性气候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北美洲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北美洲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北美洲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北美洲是世界第三大洲。
其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分,东北面隔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地理位置优越。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北美洲气候及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北美洲气候及分布的特点一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
北美洲面积纬向延伸比较广,但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同时,地形结构以三大南北纵列带为特征,西部山地、东部高地,特别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北,形成了海洋气团运行的重要障碍。
因此,北美洲的气候主要属于温带和亚寒带气候类型,特别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
这里大陆性气候的总特点是冬季寒冷,一月平均气温最低;夏季暖热,七月是最热月;气温年较差较大;年降水量适中,以夏为主。
但与具有大陆性强烈的亚洲相比,该洲温带大陆性气候远不如亚洲那样极端,气温的年较差没有亚洲同纬度地区那么大,夏雨的集中程度和冬季的干旱程度也均不如亚洲。
二是气候类型的多样性。
北美洲的气候类型较多,拥有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气候型,这在各大洲中也是比较突出的。
但北美洲又有自己的特点,如极地冰原气候的分布比亚洲广;亚洲缺少西海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北美洲东岸又不具备亚洲东岸那样典型的季风气候,而是由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所代替;另外,本洲无赤道雨林气候及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而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分布也不及亚洲广泛。
三是气候类型结构独特。
北美洲所拥有的各种气候类型在分布和排列上也有其特点。
首先,大陆北部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三种类型的分布,都是南北排列的,其中除极地冰原气候外,又作东西延伸,这与亚欧大陆北部的情况基本上相似,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结构的特点。
自此以南,气候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出现了东、西部的对比:大致在西经100°以东地区,从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
一般说来,它们也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基本上体现了纬向地带性结构特点。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综合考虑形成气候诸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构成气候差异的基本矛盾,即冷与暖、干与湿以及高气压与低气压的矛盾,并结合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可以把错综复杂的世界气候加以简化和归纳,划分出若干气候型。
具有相同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因而在全球大气环流中所处地位相同的地区,往往属于同一气候型,而各气候型之间的具体界线,则受制于地形等因素.所谓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直接体现在各气候型排列组合上。
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各气候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纬向地带性.另一方面,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又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使在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差异,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非纬向地带性。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幅世界气候型分布图式,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产物。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按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为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分布地区,它以终年高温多雨为特征,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º,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降水量在2000 mm 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 mm以上,多雷阵雨。
湿热的气候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树种繁多,茂密成层,四季常青。
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大致到南、北纬15°的地带,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有大面积分布。
这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同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位移有密切关系。
灾害地理学总结
1. 灾害地理学:主要研究灾害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灾害的区域组合与区域分异特征,探索灾害分布的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区域性规律)和垂直地带性规律等,进行灾害综合区划和灾害专项区划,制订区域减灾规划与应急预案,为区域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灾害: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人为灾害:人类、人群或个人的各种错误、失误、蓄意制造或恶意破坏造成的如交通肇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以及由操作失误导致的各种事故、灾变等,均属人为灾害。
3. (名或简)灾害分类--灾害发生的时间序列及相关关系原生灾害:致灾因子直接造成某类承灾体的破坏与伤亡,如地震、洪水,这些起主导作用的灾害即为原生灾害或直接灾害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如地震引起房屋倒塌,由此引起间接发生的火灾,再由火灾造成的灾害衍生灾害:致灾因素破坏了社会的基本生命线,如水、电、煤、食品等的供应,造成了人群和组织的伤亡和瓦解,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的停顿,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 灾害链:是指包括一组灾害元素的一个复合体系,链中诸灾害元素之间和诸灾害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自行连续发生反应的相互作用,其作用的强度使该组灾害要素具有整体性。
根据灾害链的发展,一般可以归纳出5种灾害链:1.因果型灾害链:这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
2.同源灾害链:这是指形成灾害链的各种灾害的相继发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
3.重现型灾害链: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
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子。
4.互斥型灾害链: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的情形。
5.偶排型灾害链: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的地区发生的现象。
根据灾害链的链发性特征,可以归纳出3种灾害链:并列型灾害链:19是由一种原生自然灾害同时引发形成多种灾害而形成的灾害链。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地域分异规律专题)一、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即自然带自低纬向高纬更替原因:热量——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降低典型地区:低纬度地区如非洲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即自然带自东向西纬更替原因:水分——自东向西水分逐渐减少典型地区:中纬度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如我国3、垂直地带性——自然带自山麓到山顶的更替原因:自山麓到山顶热量、降水逐渐变化典型地区: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4、规律:①山麓的自然带(基带)是该山脉所处气候下自然带②自然带多少:受海拔高低,纬度,相对高度等因素影响,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数量越多③自然带更替:(垂直地带性最高级的变化形式)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灌木林带—草原带—草甸带—荒漠带—冰川总结:必然先经过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冰川④垂直地带性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从该山脉水平方向上向北(北半球)的自然带变化⑤某些自然带在水平地带性上存在,垂直地带性上就缺失,如苔原带⑥同一自然带,阳坡的高度高于阴坡⑦雪线:<1>雪线随着季节变化,夏季雪线上升,冬季下降<2>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才可能出现雪线<3>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4>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自然带不成规律分布。
如绿洲、矿产资源1植被对环境的作用1吸烟除尘2净化大气3涵养水源4降低噪声5保持水土6减轻污染7防风固沙8美化环境2、土壤组成——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5%)、空气(25%)3、土壤的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4.生物的改造作用5.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利:开垦、翻耕、施肥、灌溉可以使生土变成熟土,最后成为肥沃土壤不利:不合理使用,可能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导致土壤退化6、评价: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西北土壤:水分少,空气多,保温性差沼泽土:水分多,空气少,有机质高红壤:肥力较差,水分偏多,经改造形成肥力较高的水稻土。
大学世界地理(杨青山版_石院用书)期末考试重点课后答案
一海陆分布特点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3.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断续相连。
4.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大陆地形主要特征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三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2、洋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3、洋脊贯通四大洋四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1960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提出海底扩张学说.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1968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提出.五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在15 ℃以上。
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1. 陆地热带气候: 陆地热带主要分布在0º~25ºN的地区,东西分异不明显,地带性分异显著。
在赤道附近为赤道多雨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由于受副高的作用一般在大陆内部和西部多为热带干旱气候,在二者之间多为热带干湿季气候或季风气候。
1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又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 º~10 º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
气候特点: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 ℃,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 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 mm。
植被土壤:适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分布: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
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
南美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南美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南美洲西部是高耸的安第斯山脉,东部面积辽阔,因此在气候类型的排列和分布上,东西部之间对比强烈,甚至截然相反。
1.东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都是南北排列,即按纬度转换。
属于热带范畴的几个主要类型,如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都是东西延伸的,并具有一定的对称性热带干湿季气候区排列于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的南北两侧,这就充足地体现了纬向地带性规律。
至于热带以外的几个气候类型,如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以及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则因为大陆面积紧缩而不作东西向延伸,具有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特点,但这些气候类型分布面积小,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属于次要的气候类型。
2.西部地区西部气候类型主要体现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特点。
安第斯山的高山气候表现了垂直地带性,但处于不一样纬度的山地各段具有不一样的气候特性和垂直带图谱;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各气候类型基本上按纬度方向南北排列,自北而南依次为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这些气候类型,虽是南北更替,但又作南北延伸,而且热带千旱与半干旱气候向低纬伸展,到达南纬3°,从而使南半球西岸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很不发育,赤道多雨气候也受到局限,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北。
这一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特点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意义。
通过对比能发现,在相应纬度范围内有着不一样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具体气候类型。
如与西岸热带干旱气候大部分地段纬度相当的东部,是亚马孙平原和安第斯山东部低坡的赤道多雨气候,又如南纬40°以南的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和它纬度相应的东部地区则为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再者,东部地区如以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区为轴,分向南北,气候类型变化的趋势基本上是逐步转向干旱,而西部地区则恰恰相反,若以西岸的热带干旱气候区为轴,分向南北,其气候类型变化的趋势是逐步转向湿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地理关于气候的知识点
地理关于气候的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地理关于气候的知识点只有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真诚地热爱、尊重人类的劳动,真诚地欣赏伟大劳动的美丽成果而不受干扰;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强大,诚实和理性。
地域分异
一、地域分异特征综上所述,首先,北美洲南北跨越北半球约76个纬度和四面环海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类型上均表现了复杂多样性,不仅兼具寒、温、热带的类型,还有西岸型、内陆型和东岸型的分异;而大陆北宽南窄、呈倒置梯形,又使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均以温带类型为主,并突出地体现着温带湿润大陆性的特点。
其次,大陆的三大南北纵列带,特别是西部高峻连续、宽度很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北美洲地理环境具有突出的非纬向地带性结构。
落基山以西的整个西部地区,气候、水文网、植被、土壤等各个要素,都按着南北方向延伸,并具有垂直变化;在中部平原的西部即大平原地带,由于深居内陆,西有落基山屏障,也表现了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特征。
但是,从北美洲全局来看,纬向地带性结构占有主导地位。
落基山以东广大地区,地面平展,虽有阿巴拉契亚山南北纵贯,但其高度和宽度显著逊于科迪勒拉山系,对地理环境的分异无关宏旨,所以各个不同类型区基本上都体现了南北更替的纬向地带性结构特征。
从极地的冰原、苔原,经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直至中美、西印度群岛具热带海洋性特征的类型,均是水热条件按纬度渐次变异的反映。
即使在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也是显见的。
例如在太平洋沿岸,与其他大陆西岸一样,按行星风带的转换,从北向南有规律地更替着反映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等不同景观类型;在山间高原部分,大致由高纬度的寒湿型逐渐过渡到低纬度的热干型;山地垂直带图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纬度。
当然,在以纬向地带性结构为主的东部地区,也有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表现,以致各类型区的分界线并非完全与纬线平行,甚至发生很大的偏差。
例如,大陆东北岸由于拉布拉多寒流影响,使苔原带推进至55°N,而在大陆西岸只达北极圈附近。
总的来说,北美大陆东西部在结构上处于对立的地位:东部地区以纬向地带性为主,由北向南趋向湿润;西部地区以非纬向地带性为主,由北向南趋向干旱。
世界的气候练习题
世界的气候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叙述中,描写天气的是()A.山前桃花山后雪B.终年炎热干燥C.昆明四季如春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平直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因素的影响B.海陆因素的影响C.洋流因素的影响D.地形因素的影响3.除了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A.亚洲B.北美洲C.南美洲D.欧洲4. 已知某登山队的出发营地海拔3500米,出发时的气温为10ºC。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所测量到的气温值应是()A.42ºC B.-22ºC C.22ºC D.-17ºC5.在CCTV—1的天气预报中,表示霜冻的符号是()6.我国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要成因是()A.迎风坡降水多的缘故B.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C.洋流对气候的影响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7.下列关于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雨量较多B.回归线两侧和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较多8.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欧洲D.大洋洲9.斑马、长颈鹿等动物所生活的地区属于()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温带草原气候10.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1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地方位于()A.赤道附近地区 B.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C.中纬度内陆地区 D.两极附近地区12.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多于西侧的原因是()A.距海较近,受海洋水汽的影响较大B.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对流雨丰富C.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D.太平洋湿润气流受山脉阻挡,地形雨丰富13.城市中心城区的气候不同于郊区,其表现在()A.气温偏低,风速偏小 B.气温偏高,风速偏大C.气温偏高,风速偏小 D.气温偏低,风速偏大14.夏季,陆地和水面在同样强度的阳光照射下,陆地受热情况是()A.增温快,比海洋热 B.增温慢,比海洋热C.增温快,比海洋温和 D.水、陆同样热15.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
全球主要气候类型对比
▪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海洋气候(非地带性气候)。
1、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东南亚和刚果流域等地。
▪特征:常年高温多雨,对流雨较多。
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主要分布:在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北部;巴西高原、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北部。
▪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这里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在此气候下发育的土壤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3、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澳大利亚中西部沙漠等。
▪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在其两侧,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过渡。
4、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和中国的华南、西南地区。
▪特征:冬季降水较少,形成干季,而夏季降水较多,形成雨季。
其形成原因是:这里冬季盛行大陆吹来的东北季风,而夏季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因而形成了明显的干湿季。
5、热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和热带岛屿,如巴西高原东侧、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以及澳洲东海岸等。
▪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海洋气候。
植被土壤与赤1、陆地亚热带气候:由于海陆位置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该气候带存在着东、西海岸和内陆地区的经向气候分异。
(1)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美东部、巴西高原东南、巴拉那河中下游以及潘帕斯草原东部以及非洲东南部、澳洲东南部。
▪降水分配较季风区均匀,成因也相似,主要与海陆位置引起的季风环流有关。
(2)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秦淮一线以南地区、日本和韩国南部地区。
▪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这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季风环流有关。
世界地理复习题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自然带:自然带(natural belt)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
2、种族: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3、民族:民族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4、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5、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6、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Arizona)西北部,科罗拉多高原西南部。
大峡谷全长446公里,平均宽度16公里,最深处1829米,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总面积2724平方公里7、“三洲五海”之地: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
里海之间的西亚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
8、大西洋: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原面积8,221.7万Km²,在南冰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2万Km²,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8605米。
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
北面连接北冰洋,南面则以南纬66度与南冰洋接连,东面为欧洲和非洲,而西面为美洲。
9、五大湖:五大湖(the Great Lakes)是位于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处的几座大型淡水湖泊,按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休伦湖(Lake Huron)、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伊利湖(Lake Erie)和安大略湖(Lake Ontario)。
除密歇根湖属于美国之外,其它四湖为加拿大和美国共有。
这五个湖泊所组成的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总面积达245,660平方公里,有北美洲地中海之称。
自然带分布规律
自然带分布规律
自然带内涵——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每一带都有一定的水热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景观类型。
由于植被的类型是每一个自然带的典型和最富有表现力的特征,因此自然带都以植被类型的名称加以命名。
自然带在时空上是不断发展的,各带之间并无固定的、显著的界线,界线通常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①纬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纬向地带性差异是由太阳热力因素造成的,即地球是一个运动中的椭球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缘故。
②非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
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布,都是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相关概念
非纬向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地质构造、地形、海陆分布、
洋流以及 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发生 变化的规律性。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是指呈纬向地带性的分布的气候带和气
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 带性因素的干扰,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 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特点: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
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成因:
海陆位置 地形结构 地势起伏 洋流性质
等差异造成的
亚欧大陆的气候类型
亚欧大陆幅原辽阔,它纵跨寒带、温带和热带;四周有太 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内部有地中海;另外还有世界屋脊。 正是这些的存在使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性质等表现出 了不同的形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 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热带夏干气候) 、温带大陆性 湿润气候 、高地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干旱气候 、赤道 多雨气候等气候类型。
气 候 的 非 纬 向 地 带 性
(1)同一气候带分异 出若干不同的气 候型
亚热带夏干气候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高地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欧大陆自西向东依次划分
(2)同一个气候型 跨越不同的气 候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欧大陆的干旱 和半干旱气候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以及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特 别的北半球中纬度陆地面积宽广,内地距海遥远,地幔类型 多样,地形结构复杂,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又有所不同,因 此在温带和亚热带均可分出西岸型、内陆型和东岸型不同的 气候型,从而使气候带和气候结构在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基础 上,又叠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非纬向地带性的差异。
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及形成原因
低 低
地势 较低
暖流 经过
向高纬凸 出
向高纬凸 出
地势 较高
寒流 经过
总结 : 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一一高温高弯、低 温弯低规律
世界1月海平面气温(摄氏度)的分布
第 五 章
世界7月海平面气温(摄氏度)的分布
(7)等温线闭合: 局部温暖中心或低温中心(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如中心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如中心气温低,可判断 为山地。
锋面、 气旋活 动频繁 下沉气 流为主
降水少,尤其是 大陆西岸和内陆, 但在大陆东岸受 季风和台风的影 响,降水较多。 多锋面雨和气旋 雨
D极地少 雨带
小 于 300mm
降水少
第四节 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及形成原因
(特殊的气候及成因分析)
形成原因特殊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5
4
1
2
3
分布区一: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
成因:1、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大气环流) 2、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地形) 3、 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洋流)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暖流、 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 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 中美地峡东部的北赤道暖流)。
(三)大气的降水
• 水汽的凝结
( 1 )读上图,明确空气中容纳水汽的数量随温度变化 的规律:温度越高,容纳的水汽数量越多。 (2)降水的三个条件:有足够的水汽,空气达过饱和 ;有凝结核存在;有促使空气上升的运动或空气降温。
降水少,尤其是大陆西岸和内陆,但 在大陆东岸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降 水较多。
2、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而降水少,因而形 成热带草原气候。(地形)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世界地理(杨青山版):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课后题答案
一、试分析欧洲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一)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大陆主体位于36°~71°08′N,66°10′E~9°34′W。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同亚洲分界,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欧洲地处大陆西岸,三面为海洋怀抱,使大西洋和西风环流对欧洲气候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是欧洲自然地里的一大特点。
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三)气候特征温带气候占优势,海洋性显著。
欧洲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
高大山脉的西部迎风坡是降水丰沛区,平原及半岛内陆是降水稀少区。
气候区分布成因:(1)地带性特征比较突出,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征决定的。
(2)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区的分布,主要是受到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洋流、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四)河流与湖泊1、河流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通航条件好,通航里程长,多国际性大河。
2.湖泊湖泊广布,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地区分布比较集中。
三个湖泊分布集中区:①芬诺斯堪的亚湖区;②东欧-中欧平原北部湖区;③阿尔卑斯山地湖区二、你对欧共体和欧联盟的认识。
简称“欧共体”,是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组建的国家经济政治集团。
①构成欧共体是在“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6国于1965年4月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3者合并为单一的机构,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7,1日生效。
②职能主要在建立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建立总预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③成员国及规模欧共体共有成员12个(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④影响欧共体为推动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整体经济实力已经可以同美国相比肩,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高级形式——欧洲联盟发展的基础。
世界地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 自然带:2.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二、选择题1. 地带段性是地带性因素在作用下产生的纬向地带的变型。
A土壤因素 B水文因素 C植被因素 D地质构造、地形等非地带性因素2. 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全球地表六块大陆和四片大洋,这是全球第一级差异。
A非地带性 B 地带性 C经向行 D区域结构3. 各大洲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就是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
A纬向分异性 B经向分异性 C差异性 D综合性4. 根据地域分异规律,陆地上主要可分为11个自然带,这是全球第一级性差异;A地带 B区域 C经向 D分异5. 地区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该地带性因素主要是指。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大气环流 D 地理位置6. 世界大洋洋脊更多地分布在南半球,大洋脊南端相互串联,北部却没入大陆之下,使得板块具有向运动的趋向。
A 东B 南C 西D 北7. 陆地高、低纬度地区气候、植被、土壤分布主要是呈结构。
A地方地带性结构 B全球地带性结构 C经向地带性结构 D区域性结构8. 北半球陆地中纬度东部地区气候、植被、土壤分布呈现分布特性。
A地带段性 B全球地带性 C经向地带性 D区域性9. 任何自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和内部结构的性。
A纬向地带性 B非纬向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差异性10. 现代地中海亚热带的植物群落成分主要由组成。
A白垩纪潮湿的森林植物群落旱生化 B温带植物群落的加入C 新条件下的变异群种D 前几种成分均有11. 地质年代气候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冰川的消融会导致结果。
A地壳卸负下沉。
B大量动植物种群的迁移和有选择性的灭绝,并形成许多新物种。
C近冰川中心以堆积作用为主。
D造成河流水系紊乱,不利于大河形成。
三、判断题1. 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和变化规律。
在地球表面上,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非纬向地带性的特征,即某些地区的气候类型与其所在纬度并不完全一致。
这种非纬向地带性的气候分布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气候系统、地形地貌、洋流和海陆分布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及其相关因素。
一、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原因1. 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是气候的两个主要类型。
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干燥和温差大,而海洋性气候则相对湿润和温差较小。
由于大陆和海洋在纬度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导致气候类型也呈现出非纬向地带性。
例如,欧洲西部和东部,尽管纬度相同,但由于大陆性和海洋性的差异,导致了明显的气候差异。
2. 气候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被不同的气候系统所调节,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气候系统、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系统。
这些气候系统不仅在纬度方向上有明显的差异,还受到地面上的地形地貌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候呈现出非纬向地带性。
例如,西风带的存在使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而西部内陆地区则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3. 地形地貌和高山效应地形地貌也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山脉和高原对气候的垂直分布、降水量和气候类型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影响。
山脉的存在可以导致山脉阻挡和抬升气流,使得山脉背风面的气候具有明显的降水差异。
此外,山脉的高度也会产生高山效应,即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和降水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使得气候呈现非纬向地带性。
4. 洋流的影响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水流运动,也对气候分布产生显著影响。
洋流在水平和纬度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导致了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呈现非纬向地带性。
例如,北大西洋暖流使得欧洲西部的气候相对温暖,而冷流则使得南美洲西部的气候相对寒冷。
二、具有非纬向地带性的气候类型1. 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东部等地区。
尽管这些地区位于亚热带带状气候带,但由于受到洋流的影响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导致其气候呈现非纬向地带性。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杨青山版本教材
绪论1、世界地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的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3、“世界地理”作为一门区域自然地理与区域人文地理相综合的课程,在我国基础地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陆地主要集中在与北半球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地形结构因洲而异3、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深度大、高差大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洋脊贯通四大洋4、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重要成果。
5、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
6、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7、在地壳板块产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是裂谷、海洋。
8、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9、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①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通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②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③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有一定高度的山地或高原,其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
10、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11、城市市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集中,生产生活中释放大量人为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12、沙漠和林地之间:①白天,沙漠增温快,温度高,形成低压;森林增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白天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
②夜晚,沙漠降温快,温度低,形成高压;森林降温慢,温度高,形成低压,夜晚近地面大气由沙漠吹向森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X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40°~60°的 亚欧大陆内陆地区。 原因 :由于远离海洋,湿润 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 雨。 特点: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 差较大。而且,越趋向大陆 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 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 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返回
返回
E&Y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 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 地区 特点1.降水量少而变率大。 2.气温高、温差大。 3.蒸发强、相对湿度小。 形成原因 第一,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第一,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第二,受干燥信风的控制。 第二,受干燥信风的控制。 第三,受寒流的影响。 第三,受寒流的影响。
非纬向地带性气候的分布规律与成因
(以欧亚大陆为例)
冬 夏
A
40°
w X Y
B
40 40°
A C
30°
w X Y
B D F
C E
D F
30°
E
海风 陆风 盛行风向
图形所对应的气候范围
A
C
图形所对应的气候范围
W X E Y D F B
A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 40°~60°地区。终年处 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 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 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 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 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 较差都小。这种气候在西欧 最为典型。 1.冬暖夏凉,年温差小。 பைடு நூலகம்.全年有雨,冬雨较多。
返回
C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分 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以地 中海地区最为典型。 基本特点为: 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 少雨, 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 降水丰富,降水最多月份的降水量是降水最少 月份的3倍以上,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温5~ 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约350~ 900毫米。自然植被以耐干旱的灌丛为主。
返回
B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北纬35°~55°左 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冬季这 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 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 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 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 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 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 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 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 季分明。
返回
D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 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 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 南为典型。 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 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 团影响,气温偏低,降 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 气团影响,高温多雨, 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 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
返回
F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10度到回归线之间的大 陆东岸。具体的说主要分布在我 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 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 分地区。 气候特点: 1.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 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 18℃以上。 原因: 夏季受气压带和风带的 季节移动,吹西南风 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吹东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