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苦(1000字).docx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左右7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左右7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左右篇1在读《文化苦旅》时,我感觉自己的灵魂好似跟随余秋雨先生踏上了“文化苦旅”之路。
余秋雨先生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以文字为媒介,先生笔下所展现的文化世界精彩纷呈。
文化是滋养一个民族灵魂的源泉,文化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
中国文化经历千年时间的洗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部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濒临灭亡。
在惋惜的同时,余秋雨先生通过此书诉说文化的沧桑,努力唤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文化苦旅中不仅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使我感悟人生,还有一些脱离常识、独具魅力的事物,颠覆了我对原有历史的一些认知。
文化从起始到它未尽的终点,对于旁观的人来说,那种苦难的感觉是大打折扣的。
真正苦的,是这趟旅程和背负这趟旅程的人,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只为了传播文化的魅力,寻找文化未结束的终点。
余秋雨先生在谈到传说中的白娘子所蕴含的人文意义:“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和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在余先生看来,白娘子的一切拼搏和灾难祸福都是为了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最终没有做到,谱成一曲悲剧,在传说中镇压白娘子的法海和雷锋塔在此脱俗,成为了某种带有悲剧色彩的象征意义。
而在此之前,我终究没有摆脱思维定势,理所当然地把其中白蛇与许仙及法海的纠缠反复,仅仅归类为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
受到文学气息的感染,当我开始下定决心去开拓进取,探寻人生的真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觉余秋雨先生的*对于我们人生目标的指导。
“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我认为真正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多种倾向与状态的和谐统一。
看到这句话,我突然发觉现在拥有的青春激情是非常宝贵的,时光之里山南水北,许多人渴求,却求而不得。
让我忍不住心潮澎湃产生了强烈共鸣,几乎热泪盈眶着拜读此书。
这不仅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而且还让我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使我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00字高中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00字高中【第1篇】隔着时光遇见您——读《文化苦旅》在余秋雨看来,窥知门缝下“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正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苦旅,苦,未读此书时变有一种沉重之感萦绕在心头。
轻合上书,代表女子贞洁的牌坊,如天仙般识文断字的女教师,千年标本的莫高窟,以及幽静,神秘的沙原隐泉和百岁老人巴金,这些无一不历历在目。
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所写的母亲。
这位母亲永远只是微笑,只是倾听,只是腼腆,最多,只是沉默。
母亲虽微笑和腼腆,但却是能吃的了苦,能承担的起责任,能张罗好家庭,更是大智若愚。
这篇文章是余秋雨在母亲的追悼会上所致,“90岁高龄的母亲走的很安详,因此,我要求几位弟弟,在今天的追悼会上不要过于悲伤,更不要失声痛哭。
”余秋雨说,悲伤和痛苦,容易进入一种共同模式,这是妈妈不喜欢的。
妈妈拒绝一切群体化的悲伤,避过一切模式化的情感。
感情源于心底,没有感情的悲痛显得那么没有价值。
妈妈将自己的悲痛隐于心底,不再哭过一生,不再流一滴眼泪。
我们总是喜欢毫无克制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别人哭了也跟着哭,别人笑了也跟着笑,这样的感情就进入了群体化和模式化,毫无自己的思考。
母亲的一生是微笑腼腆的,但这位老人还留下了一系列艰深的难题,让我们也不禁陷入思考。
这位母亲作为大城市的富家之女,愿意在最贫穷的乡村度过自己美丽的青春;愿意独自一人挑起了文明启蒙的全部重担却没有得到过任何报酬;愿意让七岁的“我”不再做功课,而是替代她为所有的相亲写信记账。
这,怎么可能?这,却是如此!母亲为了我们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愿意与贫穷相度;母亲看得通透,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能够多识字,愿意一个人承担起乡村文明启蒙的重担;母亲果断的对我进行早期教育,让我为乡亲们写信记账,更是为了培养我的人生责任感。
这样一位有责任心,不贪图富贵,看得通透的母亲又怎能不是独一无二的?“母亲的沉默,绝不是害怕,躲避,无能,平庸。
恰恰相反,她完成了一种特殊的强大”在爸爸单位的“革命群众”来威胁妈妈时妈妈每次都低头听着从不反驳一句,在叔叔被逼死后,妈妈料理后事,当地的“革命群众”又在一旁厉声训斥,妈妈只是捧着骨灰盒低头沉默,随便他们说什么。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00字(优秀7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00字(优秀7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00字篇1用历史的距离丈量历史,以文化的角度审视文化,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用他的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的经历,为我们讲述着这深奥的道理。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生态礼貌!人们走过了多少文化的弯路,最终灰头土脸、青头紫脸地重新抱住了它。
山河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
仅有在山河中找寻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文化的嶙峋一角。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争夺这河山,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是败给了生态,一次次的无奈迁徙,一次次的荒野开拓,又一次次炊烟升起,帝王们的雄心壮志,无论如何,还是会败给这自然的力量,气候、环境的变迁,没有人能阻断,在这自然之前,人类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
人们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荣,一切的战争和侵略,最终还是漠于这天地之间。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日,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人们总想着去违背天地意愿,从远处看地球,发现蝼蚁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类,是多么无趣,观察山河的大地的脸色和眼神,偶尔抬头看天,猜测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
忘了就好,一旦记得,便会发生一系列骇人的灾难,因为那是对我们粗鲁的惩罚。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简便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文化的旅程,艰苦而充实_1000字.docx
文化的旅程,艰苦而充实读《文化苦旅》有感冬季鹅毛大雪中的严寒,街道上的喧嚣被冰冷覆灭。
齐刷刷的粉笔字带给追求知识人满足。
天初晴,一切都在朦胧之中,太阳还显得稚嫩,读书声温暖了整个清晨。
我捧起了这本书,走上属于我的旅程。
一、道士塔初读,我还以为《道士塔》是为了纪念某位历史伟人而建的,读后却让我有一种和作者一样的恨之心情!狠在何处?此塔是敦煌石窟罪人王圆箓的葬身之处。
他本是到处都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为灿烂的文化。
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
还不止此,王道士对洞窟里的壁画不太满意,为了亮堂一点,他找了两个帮手,拎着石灰桶,拿着草刷子,开始了他的粉刷计划。
第一编石灰刷的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他就又来了一遍。
可悲可悲!中国人的可悲,世界人民的可悲!作者用文笔丑陋的批判了一个历史的罪人,也不解作者的一句“我好恨!”。
二、沙原隐泉沙原隐泉是作者踏过阳关雪后的又一行径,当作者被眼前几座巨大的沙山遮挡,又别无他途时,作者表现出了“心气平和,慢慢爬!”“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只管爬”的人生态度。
当作者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时,眼前有一弯清泉,横卧山底,此时此景作者用了一句“动用哪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看到此景的作者已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了,怎么下去呢?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的,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的肌肉把脚伸下去。
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之急。
当你在沙漠中有一弯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时你会是什么心情?且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
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呢?看到此处,我好像听到了水鸭带动湖水时清脆的声音,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行者无疆,文化苦旅(1000字).docx
行者无疆,文化苦旅背着旅行包,装着墨水瓶,手里紧握着一支笔,他跨过西北的荒漠,在中东的枪林弹雨中穿行,他从文革走到新世纪。
地图上的一个个坐标,是他一次次考察的见证。
他在历史的长流中探索,他进行着一场文化的苦旅。
历史是文化的根基,文化是历史的一种积淀。
在《文化苦旅》这本书中,余秋雨正是将这两者融合在了一起。
苏轼、柳宗元遭贬谪,莫高窟遭到破坏,文化革命时期愚昧的人们对文化的肆意践踏……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折射出特定时期的历史。
从古至今,文化的发展总是曲折的,或许,这就是文化之旅的“苦”。
然而,在这种“苦”之下,却始终有像余秋雨这样的人,顽强抗争,保护文化,让中华文化、世界文化闪耀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像这本书的文字一样,朴实无华却依然深沉,余秋雨在他的书中,向我们展示的不光是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更是一种深刻的反思。
面对自然风光,面对历史遗迹,他能领略其中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达给我们,引导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历史上破坏文化的罪行,他更是敢于勇敢地揭露。
在《莫高窟》这篇文章中,他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的雄伟壮观,表现出了不同朝代绘画风格的不同:隋朝的气定神闲,唐朝的风姿无限,宋朝的冷漠的贫乏,描写更是十分生动:“春风浩荡,万物苏醒,连禽鸟都是舞者,连繁花都卷成了图案”。
然而笔锋一转,由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写到衰落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白俄白兵在洞窟里生火做饭,乱涂乱画;美国学者借保护文物的借口,用化学溶剂把壁画带到美国……余秋雨在文章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批判。
也让我们感受到,只有民族兴旺,才能让自己的文化不受他人侵犯,在保护文化的这条路上,我们任重道远。
不仅是余秋雨,历史上许多人也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冰任蜀郡守期间,肩负使命,竭力钻研,尽管在历史书上学过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历史,再看一遍这篇文章,仍然会被他总结出的“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三字经,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所震撼。
远去的山庄背影——读《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docx
远去的山庄背影——读《文化苦旅》有感今天,我有幸拜读了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面的故事各个扣人心弦,在一件件小事中却蕴含着无数哲理,有对莫高窟的历史追忆,有对黄佐临大师的怀念,有对都江堰历史工程的赞美……但最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篇《山庄背影》,它引起了我对清王朝那段历史的思索,几番品读后,使我受益良多。
本篇文章,作者以在清朝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为主体,以自己所上的历史课为开头,引出了对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论述,其中夹杂着对清朝几位帝王做法的评价与论述。
每当我读到一代帝王康熙时,总是流露出敬仰之情,他从父辈顺治皇帝手中接过一个完整的江山,他原本可以坐享其成,平稳过渡,但是他不甘如此,在位期间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荡平葛尔丹部叛乱。
他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为了安抚蒙古各王,恩威并用,不惜为此修建了避暑山庄,让蒙古各王室成员来此打猎,以杜绝蒙古各王叛乱之心。
他不仅精通政治军事,还特别热爱汉族文化,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这是我们那些汉族帝王所无法企及的。
不仅如此,他甚至超越了他的父亲,大力推行汉文化、任用汉官,不惜派人去请,使得许多汉族读书人放弃反清复明,反而为清朝所效力。
这就是康熙帝王的人格魅力所在,他将清朝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为康乾盛世埋下了伏笔,他是使清朝开始强盛的关键人物。
每当我读到雍正帝、乾隆帝时,我是又感到喜,却又感到惜。
喜,在于两位帝王全部使江山平稳过度,并创造了一个盛世,雍正帝为政宽容,赦免了企图造反的曾静等人,甚至于发表《大义觉迷录》,公开承认自己是夷人,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惜,却在于乾隆帝,他大喜好功,甚至公开废除父辈所发表的文章,大兴文字狱,使思想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此外,凭借着父辈所留下来的丰厚家业,连年征战,战争是残酷的,造成多少人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同样的战争,需要打得这么大吗?需要反复那么多次吗?需要杀得如此残酷吗?’同时乾隆帝还不满足于此,将自己的“十全武功”雕刻在避暑山庄的墙壁上,时常观看,为自己的功劳沾沾自喜,以至于后来,他骄傲自满,不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闭关锁国,导致清朝由盛转衰。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第1篇】《文化苦旅》是著名学者余秋雨的代表作,用足迹来丈量中华文化,用心灵去顿悟生活的哲理。
书中余秋雨扮演了一个杰出的“导游家”,它吸引了每个年龄阶段的诸多目光,进入了一个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间,那里衔接着历史,连带着现代,希翼着未来,将一双双天真而好奇的眼睛,涂抹了层深幽的色彩,要他们闪烁的是一丝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将一张张经霜而冷峻了的脸,深刻上责任,沉重中获释,焦躁中轻松,为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指向历史后的未来。
这是余秋雨先生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的感觉。
这段苦旅有点长,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游记似的散文,写的几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胜,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过、流连过的地方,还包括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发苏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
从中国诸多旅游名胜,到荒芜一片的阳关,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无一处不是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闪光点。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第2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全书主要是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确与众不同,但你看了本书的篇目后,想在正文中寻找天一阁、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镇的周庄、同里是什么样子,那你肯定会大失所望。
因为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其过人之处是在点明某地后,即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丽而沉郁的人生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咏叹。
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我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那独有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
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初次读余秋雨的文章,就被他作品的沉稳、大气所吸引,更加另人折服的是他学识的渊博以及他对学术严谨的态度。
我的山河——读《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docx
我的山河——读《文化苦旅》有感“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余秋雨在序中写道。
现代人总是在割裂着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为什么我们这些人稍稍做点学问就显得有些单调窘迫了呢?这是我一直在找寻探讨的一个课题。
直到我打开了这本书。
作者背上行囊,穿上行者的装束,从如梦的起点探寻,从微光闪烁的童年时光忆起,所见之物无一不具时代特征。
最初接触余老的文章,是他笔下那历经沧桑,脱胎换骨,终于成熟而发散出成熟柔光的苏东坡。
他笔下这个在精神上从黄州突围的苏轼,正是我心中的苏轼形象。
说到苏轼脑海中浮现的多是开朗热情,幽默诙谐的东坡先生,但是苏轼所受现代文人欢迎除了他浓厚的人文底蕴,豁达的胸怀,恐怕另一部分起了更大作用:那正是引起共鸣的一部分。
即他曾经疲惫潦倒、众叛亲离,被莫须有的罪名贬至黄州,只是因为饱受嫉妒,但他最后还是悟得了成熟之道,不再将希望寄予别人,而是转向一种诚恳的自我剖析,最终回归清纯空灵。
这种罕见的经历既是时代的悲剧,又是个人的凯歌,引导千古的前奏终于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千古绝唱《赤壁赋》诞生了。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东坡在余老笔下狂意全无,倒更像是一位历史受害者,只是没有控诉、没有申辩,有的只是不卑不亢和超越历史的从容。
余老,让我重新认识了沉浮历史中的文人。
说到历史,余老的散文分四部分,其中“中国之旅”可算散文中的瑰宝了,没有铁马冰河、侠骨柔情,有的只是萎靡柔弱而至吞吐千年的历史沧桑感。
想来惭愧,全书我暂只读了这一个部分,而全然没有去读其他的想法,这是一本不可思议的散文,延绵的画面感和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是一本具有连续性和归属感的书。
本书不止探讨“何为文化”,也重点标红中国文化隐忧:从对道士王圆箓的愚昧予激烈批判,到对宁古塔流放之人成就的肯定。
余老笔下流淌的是一种贯穿千古、民族的文化关怀,使历史变得更加客观立体、耐人寻味。
读到中国这一部分结束,我揣上这本书探望了燕京。
此行本就是一场意料之中的文化大餐,有秋雨先生的精魂相伴,着实美多了。
历史山河——读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docx
历史山河——读文化苦旅有感一个孩子的容貌最开始由父母基因决定,而一个老人的容貌,则由他昂长一生中不尽的酸甜苦辣雕琢;一片土地的起伏,取决于地球的律动,而这片起伏上的色彩斑斓,由人与历史共同创造。
我们在课堂上习得的,是纵向的历史,千百年古事连成一脉,被薄薄一册书盛下,而一片土地上的山川流水,是横向历史。
且不必说,你勘探岩石,埋首河谷,将亿万年间种种了然于心,单是这辽阔天地间,人类的足印,就足以让一个将历史书背的滚瓜烂熟的的人惊叹连连。
行走在山峰河川之间,正是浏览于历史图卷之中。
这土地上,连绵的隆起、不绝的流水,是图卷上大刀阔斧的自然插画;穿插在河川之间,那蝇头般的亭台楼阁、奔走在华夏大地上的人群熙嚷,是书册上执笔于人类的行文。
阅读这五千年的历史,不仅是用足掌丈量,也要用眼去赏古风古景,用心去读真人真事。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此解释道:“路,就是书。
”于是,他毅然背上行囊,踏上一段苦旅,探寻生命的脉络,山河的历史。
这条路的起点,也是他生命的源头,依山傍河的小山村。
中华历史中一个千年沉默的群体,在寂静的山谷里发了声。
不再是石碑牌坊上一个个冰冷寂寞的刻字,女性,在黑暗的夜晚乘坐一只小船,飘往她们该去的新天地。
在被时光抛弃的偏远山村,诵响第一声新世界的章程。
余先生知道,他自己,就是从那解冻的乡村走出。
在天府之国拜水问道,在夕阳中的道士塔下献愁供恨;捧一抔黄沙,漫漫大漠里走向一湾清泉;抬眼望一望天,阳关道上思寻王维的白雪;废弃的一口枯井旁,深挖诗仙笔下的渤海国,一座宁古塔,包含多少人的生离死别、悲歌恸哭;清丽西湖旁,咏叹一片沃土的幸命,一位东坡翁,留下百年不灭的印记;追寻清朝盛世的余烬,他来到承德山庄,细数风云;唱和一曲粗犷的走西口,他远赴山西,为一段历史正名;最后,他登上天一阁,由路写的书,走向书铺的路于是,这条路的终点就不指向一个地点,它经过那层层门槛下,一个千年谢家,环绕过百年巴金的世纪年岁的开始和结束,盘腾着大师黄佐临的戏曲高峰,又蜿蜒而下,钻进余先生温柔母亲的怀抱。
文化苦行僧(1000字).docx
文化苦行僧汪国真先生在《旅程》中写道:“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诚然,在我最近阅读的《文化苦旅》中,我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脚下坚实土地的承受力。
当谈及二十世纪蒙冤最盛的学者文人,余秋雨定能拔得头筹。
随意的一篇文章就能引来许多所谓的文人墨客的声讨。
有些文人在谣言的泥沼中奋力挣扎,发声驳斥那些虚伪的批判,殊不知,越是急迫地想从泥潭中抽出身来,却只得越陷越深。
而余秋雨先生很懂得隐忍,他深谙躲在暗处的人不会因为你的喊冤就停止对你的污蔑的道理,你越是痛苦,他们就越发猖狂。
因为在舆论一边倒向虚假时,再真情的陈述也将成为无力的文字。
所以说“最可笑的假话,总是振振有词。
最可耻的诬陷,总是彬彬有礼。
”,表面用谦恭的言辞表述你的“罪行”,甚至会“善意”地为你辩护一两句,往往会使人们笃信造谣者所编织的谎言,哪怕这谎言只是一株表面光鲜的乔木,实则其内已朽化到了轻轻一推就立即轰然坍塌的地步,也没有人会愿意去推木。
就像巴金所描述的那样,“那些是一些一手拿框框、一手捏棍子到处找毛病的人”。
而现在这些人早将自己手中的棍棒变成了文明旗帜的旗杆,也许还会有橄榄枝缠绕,有鲜花装点,但一旦夜幕降临,这些人手中的旗杆就恢复了原貌,该痛击的决不放过。
像这类棍棒有很多,例如既指责艺术家谢晋拍的电影是“革命加爱情”的谢晋模式又嘲讽“妓女手提包里也有《文化苦旅》”的朱大可,“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苏轼的昔日好友沈括以苏东坡分别时手录近作送他留作纪念的诗词指责他“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
然而,当面临他人的诋毁时,我们却很难克制自己的情感。
余秋雨的父亲文革时入狱十年仍身体健康但却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被针对余秋雨的指责苦苦折磨,甚至被诬陷儿子的报刊活活气死。
一个向来坚韧的典型儒家,“相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天要为正义挺身而出”的人都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
但反观余先生的母亲,一个爱微笑的腼腆女人,毫不理会各路媒体、众多文人对他儿子无端的指责,决不让自己被恶言操控,才应该是面对流言的正确做法。
漫谈文化之“苦”——读《文化苦旅》有感(2000字).docx
漫谈文化之“苦”——读《文化苦旅》有感“文化苦旅”,我抚摸着质感独特的封皮,轻声念出书名,还特意重读了“苦”这个字。
是的,为什么用苦这个字呢?起初我以为这是人生的沧桑所致,甚至以为这会是一本记满人生坎坷的书,直到我翻阅之时,才发觉我错得彻底。
我的思维还是太狭隘了,跳不出一个既定的圆圈。
纵览全书,本书记述了在起点、中国、世界、人生四个方面的旅程,余秋雨的足迹遍布了地球的每一处具有文化意义的角落,从中探寻文化的真谛。
这种苦,不仅指旅途奔波劳累之苦,怀古伤今之苦,更有揭露民族伤疤之苦,这点实属不易。
因为只有真正坦诚之人才有勇气去亲手翻开千百年前祖先所做出的罪行,并为此感到深深的忏悔与同情。
但这旅程又是不苦的,我们从这段旅行中获得了文化的餍足,丰富充实了灵魂。
然而放眼世间,这个世界难道不苦吗?充斥着社会不公、种族歧视、恐怖主义……杨绛曾写道:“人生实苦”。
那么,既然大自然从不做徒劳无功之事,这个苦难的人世究竟有何必要?基督教宣扬人犯有原罪,因此被降于尘世受苦折磨来赎罪,罪行满后方可上天堂,若负罪累累则将下地狱。
真的是这样吗?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苦是用来考验、锻炼我们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须通过学习等诸多途径改善提升自己。
学习自是苦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嘛。
虽然这种观点与大部分人的“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相反,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上文的论述。
苏东坡曾平白蒙受“乌台诗案”奇冤,被贬黄州,然而在这无妄之灾中他走向了成熟,从苦难中重生,于废墟中绽放出更为华美明艳的花,他的灵魂与意志在苦难中得到了重塑与升华。
多难兴邦,汶川大地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强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我们的国家从此更加团结,各族人民手携手走向繁荣富强。
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人诚不欺我。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提到的关于文化的传承与失落,交流与碰撞的主题。
苦读文化——《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docx
苦读文化——《文化苦旅》读后感中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古董珍宝更是数不胜数。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确是一场在文化中的旅行,见证了中国的历史与积淀,但其实重在了“苦”字,我国虽拥有着文化瑰宝,但有些却并未保护好。
让我们一起随着这书来见证那些曾经辉煌其一时的文化瑰宝吧。
或印象最深的便是《道士塔》了吧,书中写到那王道士随意挂在腰间的一串钥匙便把守了千年敦煌,或许那些外国人也未曾想到他们的最后一站不是遇到严格的官府把控,而是碰见一个形似乡野村夫的道士,三两句哄骗和极大利益的买卖让他们得以一马车又一马车的运走那蕴含着古老中华的璀璨文化。
一位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而此时,那些中国文官又不知所踪,当别国开始苦心钻研文化时,我国的敦煌艺术却在一个道士手中。
作者的描述也是让人不禁满腔悔恨,却又重燃斗志。
如今中华儿女又开始重新对它进行保护与研究,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作者对敦煌的见解独到,大漠风沙有着独特壮志柔情,而江南却另有一种恬静坦然。
其中《西湖梦》,作者并没有将太多笔墨用于景色描写,而是一代又一代的故事串起这个在历史的浪潮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的西湖,它体现了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
其中写了苏轼、白居易等人,虽为民造福不含私心造了白堤、苏堤,至今又成了极美受人赞赏的景色,可这些水利换做是谁都可以完成,而他们满怀才华,却甘心于此,做着平常人的事。
不能将志向实现于社会,便也不抱希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受扰乱,自娱自乐。
这种惰性人格让我们看到此次文化之旅的苦楚,现在的人们对他们抱有怨恨与遗憾,却又无能为力。
而作者对于《废墟》的想法也引人思考,在作者看来,废墟并不是丑陋不堪是不需毁灭,他认为中国缺少的就是废墟文化,每每遇到一件古物或一座古建筑废墟,人们都想着修缮或是掩盖,其实,将它本身的这个样子保护好即可。
古物或许看起来并不好看精致,废墟或许让人并不欣赏,但他们却有着历史的积淀,背负着历史的重担,经历了亘古岁月,有着独特的美,若将它修缮,或许也与其他古物无二般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5篇模板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5篇模板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篇1蝴蝶的美丽源自黑暗束缚中无数次的蠕动,挣扎,破茧而出的是令人惊艳的新生命;流星的美丽源自相互间剧烈的碰撞,划过天际的是生命华美的绽放。
辉煌的胜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却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决胜,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执着,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们勇敢前行的每个脚印里。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历史的长度成正比。
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改进,创新,变革。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的,而文人们要在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艰难。
他们中,有不少人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从此销声匿迹。
但也有一些人,凭借着自身的坚忍与顽强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传千年。
正如书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着历史的长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独中化悲痛为力量,与低徊婉转中吟唱出了“绿肥红瘦”的绝妙辞章;东坡居士乐观旷达,屡遭贬谪,以乐观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旷远中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绝唱;远离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东风又起的小楼上吟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歌,万千愁怨在坚强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词帝的盛名。
他们,有着我们不曾深切体味的孤独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坚忍和承受让他们积蓄了生命的力量。
最终,生命如烟花般催然绽放!塞外飞沙,冷风拂面,苏武北海牧羊,饮雪吞毡,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载,一颗赤胆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却。
远离故国山河,却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个大丈夫顶天立地的脊梁担当起人间大义,铸就了千古忠魂。
是信念,让他坚守;是责任,让他担当。
苏武仿若空谷幽兰,志洁行芳,一股幽香永驻人间。
每当我们羡慕别人的非凡成就时,是否清楚,在这胜利的背后,有着我们看不到的无法想像的艰辛。
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付出,泪水,汗水,甚至是我们鲜红的血液,都是取得辉煌胜利的滋养剂。
其实,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坚持、忍耐中的执着才是决定胜利的地方。
【高二作文】文化的疼痛
【高二作文】文化的疼痛我独自站在山巅下,浩瀚汹涌的海水拍打着石壁,不断地冲洗着那些血淋淋的历史。
发生过的一切我们都不能回避。
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头顶繁星点点的天空中,我听到了远方的呐喊,历史的滔滔江水,时间的沙漏不断轮回,我的思绪渐渐舒展。
一个接一个,揭开历史的伤疤,让大海洗刷那些伤口,独自舔文化的伤疤,一股鲜血涌进伤口,这就是一个叫文化的人的痛苦!追寻着夸父逐日的脚步,忆起女娲补天的神秘五彩,想起盘古开天的混沌,还有伊甸园里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为世人赎罪的十字架……在人类开始有朦胧的意志之时,对于人类起源的神秘与好奇,文化也渐渐开始孕育在这些神话故事中。
人类对于人文的关怀的渴望渐渐拉开了序幕,在那片茹毛饮血的黑暗得到了一丝星光。
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河流流向我,人类文明正在一步步向前发展。
百家争鸣的“仁义”慢慢抚慰了人类的温情,开始雄心勃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
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慢慢摸索前进,带来了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文化,方字的墨香四溢。
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已成为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伸出双手,捧着这颗明珠,仔细地端详着,却惊讶地发现原来这颗明珠竟然也有它光芒所不能掩盖的伤口,小心翼翼地温柔地抚摸着,发现他的疼痛也传递给我。
像触电一般,狠狠地刺痛着我。
如今,钓鱼岛争端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日之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严峻,双方都不愿意后退。
令我愤怒的是,日本右翼拒绝面对历史,擅自篡改教科书,试图抹去日本在中国犯下的历史,不承认这段铁证如山的历史。
日本就像一只吃人不吐骨头的豺狼。
它不尊重历史。
那时候,在唐朝,日本派解都使节到唐朝。
文化传播到日本,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但现在日本无法面对历史。
这种行为就像用锋利的刀片刺穿心脏,从中涌出的血液很难停止。
历史孕育文化。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历史,这不是一种文化的痛苦吗?当今有许多文化受到严重的创伤。
文化苦旅读后感5篇10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5篇1000字文化苦旅,顾名思义即是余秋雨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探究的一场艰苦的旅行。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篇1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书房的门,余秋雨开始了文化之旅。
他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而我,也透过他笔下略带沧桑的文字,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文化之旅。
聆听着来自远古的呼唤,低声吟哦着文人墨客留下的动人心扉的诗篇。
脑中也浮现出了一幅幅或苍茫壮阔,或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图像:积雪的群山,空旷辽远的天空,丝丝缕缕飘零的浮云,在朔风中萦绕千年的羌笛,是黄沙漫漫的阳关;叛逆得瑰丽惊人的激流,残缺的神话下,“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神女峰,清荣峻茂的两岸,是孕育了王昭君和屈原的三峡;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是漂浮着千年藻苔的西湖……身处广袤的自然,再高大的人也变得渺小;在滚滚历史文化长河里,再繁华的盛世也不过是惊鸿一瞥;而在深邃而神秘的穹宇中,孕育了千百亿生命的地球,也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那么,作为一个人,一个极其普通的生物体,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在自然面前,面对着几千年时间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仰视着无边的闪烁的星空,趾高气昂?其实,人生也是一场旅行,是一场心灵的旅行。
终点站都是相同的,有些人急功近利,顾不得欣赏沿途的风景,用他所谓的好方法,匆忙地走过去。
只是,最后才发现,自己心竟是空的,回首一生,茫然无措,曾经费尽心机搜罗的功名利禄,却无法填满空虚的心灵。
那么,把心放谦卑一些,虔诚一些,淡然一些,闲适一些,去享受旅程;满怀着对下一处美景的期待,脚步坚定而轻快地向着前方踏着,永不疲倦。
雾气氤氲的深山中,回荡着袅袅空灵飘渺的古琴曲;金黄麦田里,随着麦浪翻滚起伏的是莫扎特轻快跳跃的《卡农》;山溪泉眼旁,如流水般叮咚作响的是晨风中的柳笛清音。
没有文化真痛苦作文
没有文化真痛苦作文英文回答:Not having culture can indeed be a painful experience. Cultu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our identities, providing us with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a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round us. Without culture, we are like lost souls, disconnected from our roots and lacking a framework to navigate through life.Culture encompasses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language, traditions, customs, beliefs, and values. It is through culture that we learn about our history, heritage, and the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It gives us a sense of pride and identity, allowing us to celebrate our uniqueness and diversity.Without culture, we are deprived of the richness and depth that it brings to our lives. We miss out on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deas, andways of life. Culture allows u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art, music, literature, and other forms of creative expression. It opens our minds, broadens our horizons, and fosters a sense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towards others.Furthermore, culture provides a sense of stability and continuity in our lives. It gives us a set of shared values and norms that guide our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It helps us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and gives us a sense of purpose and direction. Without culture, we mayfeel lost and uncertain, as we lack the guidance andsupport that it provides.In addition, cul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shaping ou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 It influences the way we communicate, the way we dress, andthe way we interact with others. It helps us build connections, establish trust, and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Without culture, our social interactions may become shallow and superficial, as we lack the shared experiences and understanding that culture brings.In conclusion, not having culture can be a painful and isolating experience. Culture provides us with a sense of identity, belonging, and understanding. It enriches our lives, broadens our perspectives, and shapes our relationships. Without culture, we are like ships without a compass, drifting aimlessly in a vast and unfamiliar sea.中文回答:没有文化确实是一种痛苦的经历。
文化只有苦行,才会有不竭的魅力(1000字).docx
文化只有苦行,才会有不竭的魅力在读《文化苦旅》这本书之前,我曾以为中华文化是永久不息地繁华与昌盛。
读完后,却感到有些怅然若失,中国灿烂的文化正在被时光磨灭,而作为有责任的我们对此却漠然不知。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
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余秋雨先生依靠他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向读者们展现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
也许有些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文的灵感是有意的。
在智者的慧眼中,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古老的文化建筑,更是建筑背后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
无论是敦煌的莫高窟也好,还是四川的都江堰,都是当时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然而,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总是好的,岁月却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
有些历史的尘埃终究是留不住的。
大多数人在痛惜现在早不如以前,永远地活在过去中。
而余秋雨先生却提出“正视过往与现在”,不是忘掉历史,而是认清历史的足迹。
作者在书中写过“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足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对于未知的一切,我们应该抱有求知的态度,勇于探索新的方向。
正如俗话所说“活到老,学到老”。
这才是一个学者所应具有的精神。
当我们揭开文化神秘的面纱时,才发现这五千年的积淀正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源。
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铸就了我们的人格,也正是这片土地承载着我们的文化。
只有不断寻觅山水,踏破铁鞋,才能寻出历史的声音。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
历史上的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是繁华的大唐也不过在转瞬即逝之间内,迅速衰落,留给世人仅仅是无尽的遗憾与悲伤。
只有文化是永恒的,在历史的长河里,依旧如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苦
从漫漫黄沙的敦煌道士塔开始,到异乡的漂泊者无可奈何的的叹息结束。
沉静而悠远的历史使人震撼,近在眼前的是历史车轮碾过的不可磨灭痕迹。
文化苦旅的苦旅究竟是历史车轮下中国文化的艰辛延续?抑或是在的苦苦追求与探索渐行渐远的文化?
旅程是有乐的,用旅程修饰笔下的文字;用艰苦的旅程来磨砺人生;用旅程的回忆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
可正真苦的是散文中的历史的重量,更是思想上的跌宕。
是他对中国文化的不停的追思与探索,是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
一个姓王的道士,一个民族的罪人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些文化却被少量的银元,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
车队出发了。
我听到了余秋雨的心在滴血,我听到了中华民族的心在滴血。
“我好恨!”感叹不由自主的从心发出。
他的思绪却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想拦住他们的车队。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
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
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但他有不禁叹息了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中华大地虽大,却容不下几卷经书吗?
中国的文物此后文物受到了好的待遇吗?没有!那些自诩为文明人的外国人却又来了,他们彻底撕下了保护文物的虚伪面目。
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大摇大摆的来到了北京。
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
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我好恨!”,这样的复杂情绪涌现而出,直到整本书读完,所有的思想沉淀之后,才感到胸中的情绪平息下来。
思绪不由得回到了现实当中,但如今却与过去相同吗?不!
刷着白漆的敦煌壁画如今仍然存在。
但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
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
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在北京城中依旧醒目。
废墟是悲剧,但我们确实需要悲剧!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这些废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以史为鉴”,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
我们受了多少窝囊气才有了今天!虽然现如今并不如我们所愿,但时代也在进步,或许,慢慢的,慢慢的,这个国家会变成我们所期许的那个样子。
比起过去现在又何尝不是进步呢?
文化,因为真才会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