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中的常见脉象
脉象梳理
27脉象梳理
一.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寻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之令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寸浮头疼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伤风感冒·发热头疼·头昏目眩·咳痰受风……风寒咳喘鼻塞流涕自汗体倦)
关浮脾虚肝气旺,(腹满腹胀·胁疼口苦·肝木克脾土……中满不食)
尺中溲便不流通。(癃闭·膀胱风热·小便涩赤·右尺便秘)
1.浮紧风寒。
2.浮虚中暑·伤暑·右尺浮虚元气不足。
3.浮缓风湿。风寒入肌肉。
4.浮滑宿食·宿痰·风痰·痰热·痰饮。
5.浮数热·风热入肝。
6.浮芤失血。左尺浮芤:男子尿血,女子崩漏,左尺浮迟:冷疝,脐下疼。
7.浮涩伤血。右关浮大涩宿食。
8.浮洪虚热。右寸浮洪:肺热喘咳。浮迟咳嗽
9.浮散劳极·心耗虚烦。
10.浮促怒气伤肝,心胸满逆。
11.浮短气病。肺伤·诸气少。
12.浮弦痰饮。
13.浮虚迟:心气不足,心神不安。
14.浮洪散:心热。
15.浮大中风头重·塞流涕。
16.浮洪大:伤寒。
17.浮细滑:伤饮。
18.浮洪大长:风眩癫。
19.浮洪疾紧:
20.浮迟:脾胃虚
浮脉是临床常见的脉象,一般是外感之象。
取浮脉之法:《难经》“三菽为浮,九菽为沉”。王叔和《脉经》:“浮有轻取微散”之意。《黄帝内经》仅诉诊脉位置深浅,《脉经》初形脉形边界。浮脉成了兼具脉位、脉形的复合脉。
崔嘉言《四言脉决》:“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当是以部位论浮脉。又:“浮紧风寒,浮散虚剧”,前一句以浮论位置,紧论脉的紧张度,当无问题。后一句中“散”脉本身就已经是浮了。
《蘋湖脉学》中“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
《素问》云:“浮而散者为眴仆”,浮散同出,故知叔和为非,当尊《黄帝内经》为是。《景岳全书.杂证》:“脉诊浮而略有收束之意方是风,紧则有寒,大数为风”,则提示浮是脉
26个常用脉象
在诊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临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行辨别和分析。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并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据考证,古代医家精心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1,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为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濡脉
常见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和洪脉的临床意义
常见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和洪脉的临床意义
中医所说的切诊分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搏动、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人体的血脉贯穿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故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和精气神的整体状况。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基础,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切脉的时间
《黄帝内经》认为,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因为清晨尚未饮食及活动等,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受到的干扰因素最少,故容易诊得病人的真实脉象,虽然临床实际中不可能都在清晨切脉,但诊脉时使病人处于平静的内外环境之中。是可以达到的,即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同时诊室保持安静,以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和洪脉的临床意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其脉位表浅。
【临床意义】:反映病位在经络肌表等浅表部位,主表证,还主热证,也可见于虚证。
【机理分析】: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脉位深沉。
【临床意义】:反映病位在脏腑、骨髓,主里证。若邪滞于里,气血被遏,脉气内敛,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或阳虚气陷,无力升发,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生理性沉脉可见于形体肥胖而脉管相对深沉者。
3.迟脉
【脉象特征】:脉率减慢,以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中医基础入门必备-六种常见脉象汇总
中医基础入门必备-六种常见脉象汇总
脉诊在中医临床意义重大,切脉能了解病性寒热,机体正气盛衰,以及推断病因、病位和预后。正如《灵枢·经脉》所言:“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中,如果能熟练掌握脉象理论,结合脉象辩证论治,对复习中医临床科目将是巨大的帮助。
一、浮脉类
(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
(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
(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
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
(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
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
(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
中医诊脉28种脉象可以分为这6大类!
中医诊脉28种脉象可以分为这6大类!
中医讲人体分为许许多多的经络与部位,结合五行之说,经过几千年的累积逐渐形成了一个复杂地诊断系统,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行外人对着各类症状容易一头雾水。而中医诊断中,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通俗的来说,切,就是诊脉,通过医师对病患脉象的诊断,结果病患外在的表现症状,进行综合判断,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接下来跟随橘香园学堂小编了解下吧!
脉象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根据中医的长期积累,将脉象分为28种,每一种脉象又对应许多病症,如果要通过脉象来准确判断,就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了。
不过简单的了解脉象并进行粗略的区分还是可以的,下面就将28种脉象分成六大类进行简要说明。
1.浮脉类
浮脉类包含的脉象有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和革脉,6种脉象。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只需要轻轻搭脉就能有所感觉。
2.沉脉类
沉脉类包括沉脉、伏脉、弱脉和牢脉4种,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都需要用点力度才能感受到脉搏。
3.迟脉类
迟脉类也有四种,分别是迟脉、缓脉、涩脉和结脉。迟为迟滞缓慢,所谓一息不足四至,息是呼吸,四至,跳动四下,凡是每个呼吸没有达到4次跳动的脉象均属于迟脉类。这四种脉象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脉搏跳动的次数少而且缓慢。
4.数脉类
数脉类相比较迟脉类而言,其界定的方法也是每次呼吸的脉搏次数,凡是每次呼吸的时间脉搏跳动5次以上的,都属于数脉类。这个类别包括的脉象有数脉、疾脉、促脉和动脉。
5.虚脉类
虚脉类包括虚脉、细脉、微脉、代脉和短脉,共5种脉象。所谓
虚,就是虚无,这类脉象的共同特征都是应指无力,脉象弱而无力是为虚。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什么是脉诊?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浮脉
大凡浮脉主表、主风。寸脉浮,上焦之风,多表证;关脉浮,风在肝脾;尺脉浮,风在肾与大小肠腑。风为百病之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到,虽内伤杂病亦多见风邪盘踞,若邪气不去,日久根深蒂固,五脏不调,气血失和,则酿生重症痼疾。但浮脉又分有力无力,并兼紧、缓、迟、数、虚、芤、洪、濡、涩、短、弦、滑,因此
中医_脉诊
中医_脉诊
第五章脉诊【教学要求】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
促、结、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合与主病规律。能够基本上辨识临床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洪、细、弦、滑、弱、促、结、代等
)。2.熟悉脉诊的原理及诊脉的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长、短、芤、革、牢、伏、散、动、疾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诊妇人脉、诊小儿脉的特
殊性。3.了解遍脉诊法、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真脏脉特征的临床意义,脉诊的研究进展。脉诊,亦名切脉,是指医生用手切按病人有关动脉
,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症的诊察方法。切脉以断病,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脉诊是依靠医者手
指的灵敏触觉力加以体验识别的,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
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1: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
接相关。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脉象
形成的有关因素有三: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2.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3.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还有《素问·五脏别
论》提
出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独取寸
脉诊入门:常见病对应的脉象都是怎样?
脉诊入门:常见病对应的脉象都是怎样?
提起脉诊,大家都会觉得很神秘。相较于舌诊、面诊这种一看便知的辨证方法,脉诊似乎对诊断者的要求更高。
但正所谓“利弊相兼,得失共存”,一旦掌握,脉诊的辨证准确度,及其所见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生理,甚至包括心理)都更好。即便是作为日常辨证时的辅助方式,也可为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断提供依据。
今天在这里,就与大家简单聊聊脉诊的基础理论,与常见病的脉象。
01.脉象基础理论
左手代表心肝肾阴,右手代表肺脾命门,或者肾阳,这是我们传统脉法中对于脉学定位。大家也可以根据这些定位对身体做一些基本的判断。这也是我们所说,为何人左右手脉可不同,有人左手脉体粗,右手脉体却细的原因。
脉学体系辨证有以下几点:
1.脉壁(即血管壁):薄厚、弹性的有无
2.脉体:血管本身的粗细、上下、曲直、浮沉
3.血流:血液的粘稠度、滑涩、温度
所谓的滑跟涩呢,就是血液流淌的非常流
利,感觉非常的流畅。有一些肝郁的人,他的
脉搏摸起来感觉特别的不舒服,涩,就是我们
俗话说的“咯咯楞楞”的,里面一跳一跳的。
有的人手摸起来血管是凉的,甚至冰凉的。有
的人是常温的,有的人是热的,这个要素对于
判断儿童或者是成人身体是体热还是体寒是非
常重要的要素。
4.脉波:脉是一个波段,我们的心脏泵出血液以后,在脉会形起一个包,这个包是一个波。比如我们在平静的水面儿扔一块石头,它会起一串串波纹,那就叫波。
这些波可以有一个起和落的过程。起我们
就叫做来,落的时候就叫做去。如果有一个很
大的波,这个大波我们就叫长,如果是一个很
小的波,我们就叫它短。如果你不断的扔石头,
25种常见病的脉象
25种常见病的脉象
只用中医的病证分析方法,告知患者属于“气虚”“血虚”“肝胃不和”“肾不纳气”等,患者往往如坠云里雾。颈椎增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糖尿病分别从哪些脉象诊查?
中医脉象的定位,大致取《医宗金鉴》的脉象脏腑分布图。左手脉象,从手到肘,寸部:心、膻中;关部:肝、胆;尺部:肾、膀胱、小肠。右手脉象,从手到肘,寸部:肺、胸中;关部:脾、胃;尺部:肾、命门、大肠。一、切脉部位所主(一)、左手1、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2、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3、尺部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二)、右手1、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2、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3、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三)、整体来看1、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2、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二、常见病脉象(一)、脑动脉硬化,从左关部肝胆脉象诊查,左关脉肝脉或胆脉涩滞不通,都可能是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还可能是脂肪肝、肝硬化等,这需要进一步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主观感受判断,假如左关脉瘀滞,患者有头晕、头胀、头痛症状,几乎可以肯定是脑动脉供血不足。某些动脉硬化患者表现为胆脉瘀滞(关脉下部),其实这有区别。表现为肝脉瘀滞的患者多是大脑中动脉硬化或者斑块,表现为胆脉瘀滞的动脉硬化患者多是椎动脉供血不足。脑血栓的脉诊也在肝胆脉,只不过瘀滞情况比一般动脉硬化严重。而脑出血和脑血栓对比,前者的瘀滞比较轻,但是脉象往往弦数或浮数,这是因为脑出血患者大多属血热阴虚。常有人认为,肾主骨生髓,髓聚为脑,脑动脉硬化应该在尺脉肾部诊查,这是错误的。(二)、神经衰弱及失眠症,从左手的寸关诊查,有时还要涉及尺脉,但是以寸关脉为主。心主神智思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左寸关细数,阴分不足,必定神经衰弱,心烦,睡眠不好。如果左寸关脉虚而浮,按之无力,主心肝血虚,也主神经衰弱,因心主血、肝藏血,阴虚血虚常共存。如果是心肾不交型神经衰弱,还要涉及肾,往往是寸脉细数,尺脉虚弱或细数,形成寸、尺皆病。
中医脉诊,有二十七种脉象,可以分为五种来帮助理解
中医脉诊,有二十七种脉象,可以分为五种来帮助理解
中医脉诊,有二十七种脉象,可以分为五种来帮助理解。
我们中医,诊断方法不象西医那么丰富多彩。相对于西医器械检查、化验的日新月异来说,几千年来,中医诊断,依然还是“望、闻、问、切”四诊法而已。而在这四诊法之中,尤其以“切诊”、也就是通常说的“看脉”最是复杂深奥。
据《平湖脉学》记载,列出的脉象就有二十七种之多,它们分别是:”缓、浮、濡、沉、伏、牢、微、细、弱、迟、涩、结、散、代、虚、芤、革、数、动、滑、弦、紧、促、实、洪、长、短”。光看名字就很长一串了,那么,对初学者来说,有什么比较快捷的方式掌握脉诊吗?
答案是没有!不错,对于脉诊而言,绝对没有便捷速成的方法,任何“几分钟让你掌握看脉”的说法,绝对是无稽之谈。但是,没有速成捷径,也不代表没有归纳总结的方法。在我看来,脉象之所以让新手望而却步,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太过抽象,二是过于繁杂。
脉象,顾名思义,只是一种“象”,也就是一种“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感觉。怎么把这种抽象的感觉总结为自己的认知,这就是脉诊的熟练过程。脉象的繁杂,也就是说名目繁多,二十七种脉象,千古以来,有几人全部熟练掌握?我估计很少。所以,在我看来,对刚接触“脉象”的朋友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简化门类。
根据我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关于这二十七脉象的简化学习,我认为,一开始,可以将其缩减为如下“五种脉”:
1、缓脉:缓脉,也就是和缓、不快不慢、不浮不沉的正常脉象。想要知道其它“异常脉象”,当然就得先掌握好正常状态。而这个“缓脉”就是我们人正常状态下的脉象。只有心平气和、阴阳平衡、气血通畅的人,才会诊得“缓脉”。其特点是:速度为“一息四至”,跳动淳厚有力,如大江之水,绵绵不绝。
脉象解析中医
脉象解析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
以下是《最新实用诊脉法》第七章的内容
第七章,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脉诊的常用脉象,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历史表明,《脉经》以前,脉象名称很繁杂,多达数十种,一般没有严格的脉形规范。如浮、沉、大、小、滑涩、细、迟、疾、代、钩、盛、躁、喘、数、弦、濡、弱、轻、虚、实、长、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等。
《脉经》成书时期,经古代医家筛选,脉诊的常用脉象定为二十六种。即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洪、细、虚、实、弦、紧、缓、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动、结、代。这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有一定的脉形规范,基本上可以概括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这是脉诊形成完整体系和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从《脉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是沿用《脉经》流传下来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近两千年以来,后人对二十六种脉象虽有补充,但总的看,都未超过《脉经》的水平。因此,迄今为止,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仍以《脉经》为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在脉诊形成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古代医
家筛选制定的常用脉象只有二十六种。并且,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分别针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这二十六种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基本上概括了对寸口脉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如脉体大小、长短、至数、脉位、脉形、脉律、脉势、流利程度、间歇次数或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等,所以,这二十六种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的脉象,能够满足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需要。然而,现已证实,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其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未全部流传后世,其中,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有的已被误解。由此导致,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受到很大影响。比如,革脉、动脉、代脉、散脉、微脉、缓脉等,这都是脉诊的常用脉象,但是,近代以来,这些脉象很少发挥作用,甚至很少有人再用这些脉象。究其原因,是后人没有领会这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因此,必须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充分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诊口诀大全集
脉诊口诀大全集
脉诊,又称脉络诊,是中医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脉搏的形态、节律、强度等特征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在脉诊中,掌握一定的口诀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脉诊口诀大全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脉象概述
1. 滑数脉:脉浮短数,手指沿经脉滑动不留停。
2. 细数脉:脉滑而弱,手指按压稍深即感到。
3. 乍脉:脉来乍止,如钟摆般跳动。
4. 迟脉:脉来缓慢,心脏跳动缓慢。
5. 洪数脉:脉大而短促,手指感到有力量推动。
6. 弦数脉:脉紧而长,手感硬而有弹性。
二、手脉各经脉脉象
1. 少阳膀胱经:弦脉。
2. 太阳小肠经:细脉。
3. 阳明胃经:滑数脉。
4. 少阴心经:乍脉。
5. 太阴肺经:弱数脉。
6. 厥阴肝经:沉脉,弦脉。
7. 阴跷脉:洪数脉。
8. 手太阴肺经:涩脉。
9. 手阳明大肠经:滑数脉。
10. 手太阳三焦经:细数脉。
11. 手少阴心经:乍脉。
12. 手厥阴心包经:沉涩脉。
三、舌脉象
1. 舌脉搏动无形:肝郁证。
2. 舌脉左右不一:血瘀气滞证。
3. 舌脉长而满:心神不安证。
4. 舌脉短而缩:气血不足证。
5. 舌脉颤动有声:风邪侵袭证。
四、诊断要点
1. 触脉要轻柔:手心要温暖,心态要平静。
2. 观脉要集中:心神专注,眼光不要离开患者手腕。
3. 判断要准确:掌握口诀,熟练掌握触脉技巧。
4. 组合要适当: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程,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常见疾病脉象
1. 高血压:弦数脉,舌尖偏红。
2. 冠心病:弦数脉,舌淡白。
3. 糖尿病:涩脉,舌质红、苔黄。
4. 脑卒中:弦脉,舌尖向右偏。
脉诊入门基础: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脉诊⼊门基础:中医⼆⼗⼋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中医切诊⽅法是指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
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诊法三种,其中常⽤的是⼨⼝诊法和。⼨⼝位于两
⼿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关、尺三部。掌后⾼⾻处为关,关前为⼨,关后为尺。⼨⼝
脉可分候脏腑之⽓,左⼨候⼼,⼩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候肺,右关候
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未活动时,若病⼈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
右再进⾏脉诊。病⼈可坐位或卧位,⼿臂伸平,⼿⼼向上,使⼿臂与⼼脏接近于同⼀⽔平。切
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诊脉时间
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脉象应为⼀次呼吸跳4次,⼨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尺脉沉取应有⼒。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
【体象歌】浮在⽪⽑,如⽔漂⽊;举之有余,按之不⾜。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浮伤风,头疼⿐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
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便不利,⼤便秘涩。
【兼脉歌】⽆⼒表虚,有⼒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浮
短⽓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伤,浮濡⽓败。
2、沉脉
【体象歌】沉⾏筋⾻,如⽔投⽯;按之有余,举之不⾜。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沉短⽓,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与⾎。关主中寒,因
⽽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脉诊的常用脉象,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历史表明,《脉经》以前,脉象名称很繁杂,多达数十种,一般没有严格的脉形规范。如浮、沉、大、小、滑涩、细、迟、疾、代、钩、盛、躁、喘、数、弦、濡、弱、轻、虚、实、长、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等。
《脉经》成书时期,经古代医家筛选,脉诊的常用脉象定为二十六种。即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洪、细、虚、实、弦、紧、缓、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动、结、代。这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有一定的脉形规范,基本上可以概括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这是脉诊形成完整体系和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从《脉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是沿用《脉经》流传下来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近两千年以来,后人对二十六种脉象虽有补充,但总的看,都未超过《脉经》的水平。因此,迄今为止,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仍以《脉经》为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在脉诊形成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常用脉象只有二十六种。并且,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分别针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这二十六种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基本上概括了对寸口脉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如脉体大小、长短、至数、脉位、脉形、脉律、脉势、流利程度、间歇次数或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等,所以,这二十六种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的脉象,能够满足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需要。然而,现已证实,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其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未全部流传后世,其中,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有的已被误解。由此导致,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受到很大影响。比如,革脉、动脉、代脉、散脉、微脉、缓脉等,这都是脉诊的常用脉象,但是,近代以来,这些脉象很少发挥作用,甚至很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脉诊
❈
脉诊步骤歌诀:
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
1、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
3、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
4、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诊中的常见脉象
正常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
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 (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 脉、24 脉、27 脉或28 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
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60 次)。主寒证或阳虚。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虚脉:指下空虚,搏动无力。主虚证(机体功能衰弱,对疾病反应性降低)。因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血不足以充盈脉道,故脉体空虚,脉来无力。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脉:应指有力,长大而坚。主实证。邪气盛而正气不虚,病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坚满,三候有力。
洪脉: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主热盛、暑证。浮大有力为洪,浮大中空为茸。由于热盛血涌,以致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流速度加快,故脉来如洪水,气势滔滔。
细脉:脉来如线,细直而软。主诸虚劳损, 尤主阴虚、血虚。或见于水湿内阻。一般情况下,细弱为血虚,细数为阴虚。可能是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缩而脉细。湿邪压抑脉道,亦可见细脉,但必细而有力。细脉可见于贫血、热性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主血盛、妊娠、痰饮、食积。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无病月经停止而有滑脉时,应考虑是否怀孕。这可能是孕期血液增多,血管平滑肌舒张,总的外周阻力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所致。痰饮病如慢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食积多由消化不良引起。
涩脉:短细不畅,如刀刮竹,往来滞涩。主见于血少、气滞、血瘀、精少,如久病体弱、贫血、闭经、肝硬化或内脏瘀血等病。亦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脉来滞涩是气血运行不利的结
果。血少、精伤、血流缓慢,亦可形成涩脉。
弦脉:长而有力,指下端直,如按琴弦。主肝胆病、气郁、痰饮、痛证、疟疾。弦而有力,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痰饮(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一般脉弦滑;身体任何部份的痛证、疟疾,脉亦弦, 中医有“疟脉自弦”的说法;肝阴虚,脉多弦细;正常人脉象也有兼弦的。弦脉的形成,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影响平滑肌收缩有关。
紧脉:脉来绷急,状如车绳转索,弹指有力。主寒、主痛。浮紧为外感风寒、表实。沉紧为里寒痛证。紧脉形成,可能与心搏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强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