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3a145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0.png)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学而第一篇的第十二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
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白话翻译选自:杨伯峻《论语译注》)礼在论语中出现了74次,第十二章是整部论语第一次出现礼。
什么是礼呢?朱熹《论语集注》上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礼是天地运行的秩序,是定国安邦的法则,是个人在社会上应对进退、修身立德,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规则。
我的老师说:这一段讲“礼”。
前面它并没有明说,实际上都是礼。
礼要学而时习之,有朋友来很快乐,别人不了解我也不生气,以乐观的心态生活学习工作。
中国是礼仪之邦,论语是一本讲礼的哲学。
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内到外,如何对待生死,如何处理好五伦关系,论语“学而第一”仅用十一章420字就说清楚了。
“礼之用,和为贵”,礼具有中和作用:礼是用来中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的。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事与事之间彼此会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
礼的最佳状态不是束缚也不是形式,而是‘和’,就像孔子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家觉得这样做很好,这样过生活很和谐,很安乐。
有了礼的规范,世界才会和平。
“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庸》上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做礼乐焉。
”先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有才有德有位的古代圣王,只有这样的圣王才可以制定最完美的礼乐制度,也只有这样的圣王制定的礼乐制度百姓才会信服遵守。
制定礼的原则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者爱人,以爱为目的的礼才会得到全人类的拥护,《大学》中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c87392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1.png)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对于《论语十二章》,大家应该慢慢研读。
以下是小编为各位整理的《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docx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090fd7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d.png)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而成。
其中的十二章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之一,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生的真谛。
下面是《高中论语十二章》的原文译文。
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远方的,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及时实践,这不是令人愉快吗?有朋友远道而来,这不是快乐吗?当别人不了解我们,并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品质吗?”第二章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亲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尊亲、尊敬兄长,却喜欢挑战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挑战上级,却喜欢为亲友做事的,更是罕见的。
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好,那么道德行为就会蓬勃发展。
孝顺尊亲和尊敬兄长,是仁德之本!”第三章原文: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有子说:“善于花言巧语和虚情假意的人,很少能具备仁德。
”第四章原文:有子曰:“曾参于维,川陸潜行于一丘之间。
曾黄、曾维,陈蔡尧之间。
言堇而善谈,言卑而辩,色险,事详,然后君子。
”译文:有子说:“曾参在维附近,往来于两个大山之间。
曾黄、曾维,在陈蔡和尧之间游走。
言语温婉而善于谈论,言谦而善于辩论,态度谨慎,待人细致,才能称得上君子。
”第五章原文:有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有子说:“君子宽宏大量,不与人攀比,小人只懂得攀比,却不具备宽广的胸怀。
”第六章原文: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有子说:“君子总是在和谐中保持个人独立性,小人只会盲从他人,却无法融合在和谐中。
”第七章原文: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有子说:“人如果没有仁心,还有什么资格去谈论礼仪?人如果没有仁心,还有什么资格去谈论乐趣?”第八章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第八章(续)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4bab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8.png)
《论语》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仁爱看做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休,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字词解释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字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43d830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49.png)
《论语》⼗⼆章原⽂、翻译及字词解释第⼀章原⽂:⼦⽈:“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愠:⽣⽓,发怒君⼦:指道德上有修养的⼈2.译⽂:孔⼦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处(到这⾥)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吗?”3. ⼤意:第1句:讲学习⽅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修养。
第⼆章原⽂: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竭⼒信:真诚,诚实,传:⽼师传授的知识2.译⽂:曾⼦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意:本章强调治学的⼈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独⽴做事情,惑:迷惑、疑惑,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2.译⽂:孔⼦说:“我⼗五岁的时候⽴志于做学问;三⼗岁能够独⽴做事,⾃⽴于世;四⼗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所⽀配的事情;六⼗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岁时能随⼼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意:本章是孔⼦⾃述他学习和提⾼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孔⼦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师。
”3.⼤意:本章谈学习⽅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08e4c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2.png)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高中语文之《论语》十二章译文
![高中语文之《论语》十二章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b7d36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3.png)
高中语文之《论语》十二章译文《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训诲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十二章中包含了一些经典的语录和训诫,对于读者的人生启迪有着深刻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这十二章的英文和中文译文。
第一章:学而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说:「学习并且时常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是很像君子吗?」第二章:为人子曰:「为人之道,以及其言而已矣。
」孔子说:「做人的道路,就是言行要一致。
」第三章:子罕子罕言之不预,跎其犬而过之。
孔子说话时,常常不预先思考,走的时候还踢了踢路边的一只狗。
第四章: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信,及其上也。
」孔子说:「将所见所闻叙述出来,不加自己的创作,信奉古人的言论,这是孩童所具备的信仰,也是成人应该具备的信仰。
」第五章:泰伯泰伯王既载温,望治邑余百里,恶其不已。
泰伯王曾载着温柔去视察他治理的城邑,但却因为不喜欢而发了脾气,连续一百里都在发牢骚。
第六章:里仁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爱人的本质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接近仁德之人,怎么能理解这种美好呢?」第七章:克让子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孔子说:「不施展克制、打击、怨恨、欲望的人,还能称之为仁吗?」第八章: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说:「雍也可以担任朝廷的南面官。
」第九章:述而第二述而不作,有耳而听之,有口而不言之,其余不足观也。
将所见所闻叙述出来,不加自己的创作,听到就听,不说就不说,这些都不足为观。
第十章:泰山泰山其高,厚而不广,其视固而已矣。
泰山不过是高耸,底部并不宽广,只是看起来很稳固而已。
第十一章:齐景齐景公有马千驷,死则弃之市。
子路惧之,子曰:「千驷之台,不如州之于郡。
於郡则已矣,恶往而不来!」齐景公拥有一千匹马,死了就放在市场上。
子路感到害怕,孔子说:「拥有一千匹马也不如拥有一个良好的政府。
高中语文之《论语》十二章译文
![高中语文之《论语》十二章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49751c4580216fc710afd10.png)
高中语文之《论语》十二章译文1.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3.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4.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5.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6.“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8.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9.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颜回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11.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af533226fff705cd170a75.png)
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仁爱看做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休,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翻译 伦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翻译 伦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90084f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8.png)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翻译伦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原文(画斜线处为参考朗读停顿处):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部分出自此十二章的成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日三省、三省吾身、三十而立、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箪一瓢、箪食瓢饮、陋巷箪瓢、不改其乐、不堪其忧、饮水曲肱、饭蔬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富贵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笃志相关问题:13、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看看此一句和课文那一句话是对应的,差不多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本文讲述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你看看分别是那些话?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高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73b9895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a.png)
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高中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赏析:这三句话分别讲述了学习、交友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热情接待的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表明了君子应有的修养和气度。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赏析:这是曾子的名言,强调了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曾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包括替人谋事、与朋友交往和学习知识。
他认为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做事的能力。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业,三十岁言行合于礼,四十岁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辨明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赏析: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和自我评价。
从十五岁到七十岁,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成就和体验。
孔子的成长历程对于我们的人生规划和自我修养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赏析:这句话说明了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得到新的启示和理解,这种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精神是成为老师的必要条件。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
![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a532b5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8.png)
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高中全文
![论语十二章高中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eccb2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0.png)
《论语》十二章的高中全文(新课标人教版)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论语十二章(高中新课标补充篇目)用
![论语十二章(高中新课标补充篇目)用](https://img.taocdn.com/s3/m/e4befebc0b4e767f5bcfce9b.png)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对后世影响 较大的一句话。但后人理解成,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 视为小人,这样就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 非此即彼,陷于片面,这显然与孔子的思想是违背的。
第五章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 译文: •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 齐:向……看齐,与……平等。 • 内:内心。 • 省:检查,反省。
【评析】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
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却应当懂得 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 的。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长度的,而这个 长度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往往是不可预知 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该积 极地学习做人的道理,尽早让自己在一 种理性光芒的照耀下,活得更有价值。
第四章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 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 年版,杨伯峻译注)。《论语》儒家经 典奢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一部书,共20篇。宋代把它与《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第一章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 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 (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评析】
第六章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 译文:
•
质:质朴。
• 文:文饰,文采。
• 史:虚浮不实。
•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 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 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94d3c9bcd126fff6050b03.png)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94d3c9bcd126fff6050b03.png)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字词解释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字词解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e1776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d.png)
《论语》十二章字词解释及译文第一篇:《论语》十二章字词解释及译文《论语》十二章翻译练习(背诵)一、字词解释:学而时习之:按时不亦说乎:通“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吾日三省乎吾身:多次吾日三省乎吾身: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吾十有五: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不逾矩:越过,超过学而不思则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人不堪其忧:能忍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学问和事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的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饭疏食:吃饭饮水:冷水曲肱而枕之:胳膊于我如浮云:对于....必有我师焉:在其中子在川上:河逝者如斯夫:流逝逝者如斯夫:这,指河水....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仁在其中矣:仁德..二、句子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疑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方法成为老师了。
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6f640be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0.png)
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文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高中必背论语原文及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文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就: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如…何: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里仁》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里仁》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虑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
路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士:有抱负的人。
论语十二章新高考必备
![论语十二章新高考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45440b1a4028915f814dc252.png)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背诵72篇古诗文,其中《论语》这一篇,包含十二章:1.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点评】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义。
2.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点评】也有译作“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总觉得太狠,学识诚可贵,生命价也高。
“死”作为动用法,译作“为……而死”更好。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译文】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点评】喻,明白,通晓,这里可译为“懂得”。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译文】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点评】这句话成为后世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毛岸英的爱人教刘思齐,名字就从此句而来。
初中所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点评】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艺术等等。
比如用来谈表演,“质胜文则野”如同演小品,“文胜质则史”如同看春晚,“文质彬彬”那是看歌剧了。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
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
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
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
好学了。
”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仁爱看做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休,不也是
很遥远吗?
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1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
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睿智的人不迷惑,仁德的
人不忧愁,勇毅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
子贡向孔子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
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
12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1)兴:抒发情志。
(2)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3)群:结交朋友。
(4)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5)迩(ěr):近。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