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诗画异质论评析
菜辛诗画异质说与中国诗歌
诗画异质说》 这篇文章中, 详细阐述了莱辛这一观
点, 并做出了较为公正的评价 。
一
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诗与画都是艺术 , 都 在进行摹仿 ; 在一定条件下和在一定程度上 , 画也 可以通过物体去暗示动作情节 ,诗也可以通过动
作情节去描绘物体。
、
诗画异质说
莱辛对艺术理论 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 举 世所公认 。 朱光潜先生认为 , 这是有着多方面原因 的, 中, 其 莱辛是 欧洲 “ 一个人 看 出艺术 与媒 第 介( 如形色之于 图画 ,语言之于文学 )的重要关 联 ” ,莱辛讨论艺术 ,并不抽象地在作品本身 … “ 着眼,而同时顾到作品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活动
说恰恰相反。 朱光潜先生这一论断 , 中西诗歌 结合
发展史及具体作品 , 不难看 出, 这里只就中国诗歌 来说 。
才能做到典型和个性的结合。 就媒介来说 , 画用线 条颜色等 “ 自然的符号 ”诗用语言 的“ 为的符 , 人
山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 如诗经 、 楚辞及赋 ,
收稿 日期 :0 1 0 — 0 2 1 - 3 2
第2 6卷 第 7期
2 1 年 7月 01
乐 …师 范学 院学 报
Ju n l fL s a ec esC l g o ra eh nT a h r ol e o e
Vo .6. . 】2 No7
J 1 0 u. 1 2 1
菜 辛 诗 画 异 质 说 与 中 国 诗 歌
春天即将到来。下一句“ 字 , 没” 写出春天到来 , 万
物复苏 , 绿草茵茵 , 诗人策马行于其 中, 马蹄为绿 草淹没 , 又用 “ 才能” 二字 , “ 相映衬 , 出初 与 浅” 写
诗与画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图> :李侯 有 句不 肯吐 , 墨 写作无 声 涛。 周 孚《 》“ 淡 ” 题所 画 梅 竹》 “ :东坡 戏 作有 声画 , 息 何人 为赏 音” 叹 等等 。 南宋孙 绍 远搜 罗唐 以来的 题 画 涛 , 为 《 画 集》宋 末 名画 家杨 编 声 ; 公 远 自 诗集 《 趣 有声 画》 涛 人吴 龙翰 所 作的 《 说 : 编 野 , 序》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4 5 期
Vo .5 11 N o. 4
重庆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o m a fCh g i g Vo ai n l& Te h ia n t u e u lo on q n c to a c n c lI si t t
知的名言 :味摩诘之诗 , 中有画 ; “ 诗 观摩诘之画 , 中有 画
诗 。 十 八世纪 德 国学 者莱辛 则在 他的 美学 名著 《 奥孔 》 ” 拉 里就诗 和 画 的 分 界作 厂 详细 论述 , 而在 《 奥孔 》 拉 问世 的 前 一年 , 狄德 罗的 《 画论》 已经提 出类似 见解 , 是 不够 系 但
即“ 无形 画 ” 的对 比和西 方传统 的诗画 对 比 , 用意 相类 。 古 希腊 诗 人早 i过 ,画 为 不语 诗 , 兑 “ 诗是能 言 画 ”“ 是 说 活 :诗 的 画 ,画 是静 默的 涛 ” 。达 ・ 芬奇 干脆 、 兑画是 “ 巴哑的 嘴
诗 ” 而诗 是 “ , 眼睛 瞎 的画 ” 。莱 辛在他 反 对“寺画一律 ” i 的
唐 代 涛人 乇维 正 I其 、其I 融 互进 , 就 j “ 大 寺 嘶 J 造 , 诗 他
中有画 , 中有诗” 画 的超俗出世的诗画境界 在他身上 , .
禅 、 、 叮以 算是 一 脉 相承 , 会 贯 通 ,诗画 是 孪 生 姊 诗 画 融 “ 妹 ” 句 话用来 品 浮他的 作 品是最恰 当不过 1。 这 , 苏轼 《 风翔 八 观 - 王维 吴 道 予阿 》 说得 很 清 楚 :摩 诘 “ 本 诗老 佩芷 袭 芳荪 . 观此 壁画 , 荇 其涛 清敦 。 ” 今 亦 沈括 《 溪笔 谈 》 梦 卷… 七 :书 画之 妙 当以 神 会 , 可 以 形 器求 “ 难 也 。 彦远 画 砰言 , 维画物 , 如 王 多不 f 四时 . 画花往 往 以 h J 如 桃 杏芙 蓉花 画一 景 。余 家所藏 摩 《 雪 》 一 卧 有雪 中芭 蕉, 此难 与俗人 沦也 。 都穆 《 意编 》“ ” 寓 :乇维 画伏 生像 , 不 两 膝 。 神 韵派 一位 大师 王士 祯把 王维 这 种画 和他 的诗融 ” 会 ,池北 偶 谈 》 八 一 :世 谓 王 右丞 画雪 里 芭蕉 , 《 卷 “ 其诗 亦 然。 ‘ 如 九江 枫树 儿 回青 , 片扬 州五湖 白 ’下连 用 ‘ 一 , 兰陵 镇 ’ ‘ 春郭 ’ ‘ 城 ’ 地 名 , 远 不相 属 。大抵 古 、富 、石头 i 者 皆辽 人诗画 只取 兴会 神到 ” 名画 家 兼 i 人金 农 更把 王维 这 种 画和 他 的 禅 贯 通 , 寺 《 心集 拾遗 ・ 画题 f》 “E 丞雪 t芭蕉 为 画苑 齐构 。 冬 杂 己 : -右 1 1 芭蕉 乃商飚 速 朽之 物 , 岂能 凌 冬不 删于 ? 丞深 于 弹理 ,
论莱辛的诗画异质观——以里尔克的诗作《豹》为例
担任过一段 时间著名雕 塑家罗丹 ( o i) R d 的秘书。 n 在罗丹的影响下 , 他的诗风有所改变, 内容上较少抽 象思考, 形式上也不再过分拘泥于文字的音乐性, 而
转向具体、 明确和形象性 。 里尔克在 10 年创作的 93 《 豹——在巴黎动物园》 就是在罗丹影响下创作 的作 品, 也是他最负盛名的一首诗 。
大心灵的节制 。这正是莱辛的美学著作《 拉奥孑 》 L诞
生 的缘 由 。 ( )拉 奥孔—— 或 称论 画与诗 的界 限》 出的重要 三 《 提
美 学思想
戏剧和寓言创作 。他的文学活动 的目标是达到民族
的统一 , 为此他致力于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 、 民族文
学, 后世称他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
一
以里 尔克 的诗 作《 为例 豹》
胡蕴玮 禹 雪 ,
(. 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浙江 杭州 3 0 1 ;. 10 82 中华人 民共和 国黄埔海关 驻常平办事处 , 广东 广州 5 0 3 ) 1 70
摘
要: 莱辛的《 拉奥孔——或称论 画与诗的界 限 》 是德 国启 蒙运动时期重要的 美学著作 , 出诗与 画的界 限。他认 指
2 0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 2 卷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③ 功能的不同。画主要表现 的是物体, 而诗主要表 现的是行为。④ 艺术 理想的不同。画再现物体静 态, 它的最高法则是美 , 不重表情 。而诗 以动作情节
的冲突发 展为 对象 , 正反 题材兼 收 , 因此 主要 是表情 和显 出个 性 。
为诗擅长表现 时间艺术 , 为 ; 即行 而画擅 长表现 空间 艺术, 即物 体。他的理论 纠正 了屈黎 西派提倡描绘 体诗的偏 向
由中国文人画看莱辛、黑格尔“诗功异质论”之局限性
在 画 中也会 看 到 物体 , 这种 物 体 已经 是精 神化 、 号化 了的物体 , 但 符 是文 化结 构 中 的一个 元 素 , 因此 中 闽的 画家 不 会 在物 象模 拟 上 下功 夫 , 注重 物象 意义 的符 号性 传 递 , 而 并在 符 号 中倾注 画 家 自己的精 神人 格 的 独 立 意义 , 中国传 统绘 画走 上一 条形 而 上 的观念 演 绎之 路 而 与西 方 绘 画 重模 仿 、 分 析 、 科 学 的 本 质 和 使 重 重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2期 20 02年 4月
湖
州
师
范学Biblioteka 院学报 Vo . 4 No. 12 2 Ap ., 00 r 2(
』 R 0U NAIOF HU H0U n1 C f C0 E Z A H I GE I
由中 国文 人 画看 莱 辛 、 黑格 尔
16 76年 , 莱辛 在其 著 作《 奥 孔》 拉 中提 出 了“ 画 异 质说 ” P0, 以往 西 方 人 一 贯 坚 信 的 “ 画 同质 诗 H )对 4 诗
诗画之辨_浅析莱辛的_拉奥孔_
2009年1月第28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fH e ilongj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Jan .2009Vo.l 28No .1收稿日期:2008-11-20作者简介:赵旻(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诗画之辨)))浅析莱辛的5拉奥孔6赵 旻(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25)摘 要:德国18世纪美学家莱辛的5拉奥孔6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
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0为题,比较了诗与画在表现上的不同,探索了诗与画的界限。
通过对莱辛的5拉奥孔6成因的分析,对其美学思想的梳理,对其意义及局限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使人们重视此书的价值,并引发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关键词:5拉奥孔6;诗与画;时空辩证观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1-0124-02诗与画大约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产生而又流传久远的艺术,关于诗画关系的探索也由来已久。
然而把诗画关系作为专题来研究并形成系统化理论学说的,首先当数德国18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莱辛。
他在其著名美学论著5拉奥孔6中所探索的基本问题,就是诗与画的界限。
一、莱辛5拉奥孔6的成因当时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的高潮,德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法国和英国,不但经济落后,而且政治上四分五裂,所以德国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的政治统一。
而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还不具备进行政治革命的条件,于是莱辛等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上。
莱辛明确地意识到正在形成中的德国民族文学决不能步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后尘,而只有反映新兴市民阶层现实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文学才是当时德国所需要的。
所以,在他看来,理想的德国民族文学应该是能够反映现实人生的、富有激情的、富于行动的、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文学。
由此,莱辛创作并发表了著名的5拉奥孔6。
对莱辛诗画异同观点的评价
对莱辛诗画异同观点的评价1. 莱辛说诗画异啊,就像猫和狗,一个喵喵叫着诉说情感,一个汪汪摇尾展示画面,差别大得像南极北极的距离。
2. 莱辛的诗画异同观点,仿佛在说诗是天上飘的云,画是地上立的树,云能变幻出各种奇妙故事,树就静静站在那展现形态。
3. 按照莱辛所说,诗画不同,那诗就像个调皮的小精怪,到处乱窜讲述各种情节,画呢,像个老实的石墩子,稳稳当当呈现一个画面,这差别可真够逗的。
4. 莱辛指出诗画异处,诗好似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能吹到任何想象的角落,画就像一面墙,规规矩矩把景象框住,两者简直是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上躺。
5. 诗画异同?莱辛看得透。
诗像魔法棒,轻轻一挥就召唤出千奇百怪的情节,画则像个固定的相框,只能框住那一瞬间的美,这差距就像兔子和乌龟的速度差。
6. 莱辛的诗画观点,让我觉得诗像个话痨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画却像个哑巴的雕塑,默默无语只靠外表吸引人,二者截然不同啊。
7. 诗画不同?莱辛说得妙。
诗像个自由的精灵,在时间的长河里肆意穿梭讲述古今,画就像被困在琥珀里的昆虫,定格在一个画面,两者对比强烈得像白天和黑夜。
8. 莱辛眼中诗画有别,诗像是个爱讲故事的老奶奶,唠唠叨叨全是情节,画就像个不善言辞的酷小子,只靠颜值(画面)打天下,真是有趣的差别。
9. 按照莱辛讲的,诗画差异大得很。
诗像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头脑风暴,而画就像一场视觉的阅兵式,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局限。
10. 莱辛谈诗画异同,诗像那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大侠,全靠文字描述自己的绝世武功,画就像一个袒胸露乳展示肌肉的力士,直白地呈现自己的力量(画面)。
11. 诗画的差别啊,莱辛看得准。
诗像个鬼灵精怪的魔术师,总能从帽子里变出意想不到的情节,画则像个按部就班的工匠,一板一眼地雕琢画面,两者大相径庭。
12. 莱辛关于诗画异同的观点,让我觉得诗像一阵能吹散人思绪的狂风,画像一面能反射人目光的镜子,一个让思维乱跑,一个让视线定格。
简述莱辛对画与诗的界限辨析
简述莱辛对画与诗的界限辨析首先,艺术是相通的,诗与画好像没有特定的界限。
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与画是艺术的规律,是“摹仿自然”的结果,非常赞同这个说法。
如果画是一棵安静的树,那么诗就是树顶上灵动的鸟儿。
那么我们要如何区别打油诗呢?这也就是题主的问题,区别诗和打油诗的界限在哪?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相当的模糊。
诗与画的界限是什么?谢谢提问!我是静树读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艺术是相通的,诗与画好像没有特定的界限。
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情来自内心的感慨,画意来自眼睛的审美,情和意皆来自作者与读者(观者)的心灵共鸣。
就像木心先生的诗:“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同样,你写了,人家就理解了;你画了,人家就明白了。
读诗时,头脑里会自动描绘一幅画,看画时,可能眼前又会浮现一首诗。
诗是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画又是从诗中延伸出来的美。
如果画是一棵安静的树,那么诗就是树顶上灵动的鸟儿。
无论是诗,还是画,都是以心灵为底色,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怀。
无论以诗之名,还是以画之名,都是向美而生的作品。
诗画不分家,灵感主宰着它们的命运,就像诗词大会康震老师画的画配上诗感觉才更绝妙,画有画的清新,诗有诗的内涵,风采相应,灵魂共荣。
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与画是艺术的规律,是“摹仿自然”的结果,非常赞同这个说法。
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诗通过语言和声音表达出来,画通过色彩和线条呈现。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让人受到启迪和启发,于无形与有形间,赋予了神韵,相互突破了恒定的边界,彼此有着互补的作用、殊途同归的效果。
诗书画,意境相融相通,各有其美。
打油诗和诗的界限在哪里?谢邀。
打油诗和诗的界限在哪里?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他就是诗,可是你如果改成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婆娘。
它就成了打油诗。
那么诗和打油诗的界限在哪里?首先我们确定一点,打油诗也是诗。
那么我们要如何区别打油诗呢?这也就是题主的问题,区别诗和打油诗的界限在哪?是有界限的,但是这个界限相当的模糊。
从根源看苏轼与莱辛的诗画关系说
“诗”与“画”自古以来就是联系非常密切的两种艺术样式。
围绕“诗”与“画”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这个问题,中西方美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诗画同律”说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一、“诗画同律”与“诗画异质”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一句概括了他的诗画关系论。
苏轼对王维《蓝田烟雨图》的评论是其“诗画同律”说的最好体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清代美学家叶燮对这几句的诠释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画同律”说: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又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
”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也。
然吾以为何不云:“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
(《已畦文集》卷八《赤霞楼诗集序》)可以看出,苏轼的“诗画同律”说并没有消泯诗与画的差别。
诗与画,一个有声,一个无声;一个无形,一个有形。
苏轼的“诗画同律”强调的是诗与画内在的一致性,强调两者在创造审美意想上的共同性。
莱辛在《拉奥孔》中阐述了他的“诗画异质”说,针对的是古希腊以来混淆诗与画的美学特征、片面强调“诗如画”的错误观念。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曾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说:“诗犹如画”。
这种观念延续到了莱辛所处的时代,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温克尔曼认为诗与画没有明显的区别,他通过对雕塑“拉奥孔”的分析,宣扬“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抹煞了诗与画的界限,投合了封建贵族的艺术趣味。
这种理论在莱辛看来对艺术的发展很不利。
莱辛的《拉奥孔》旨在纠正温克尔曼的理论错误,辨析诗与画的审美特征,引导艺术按照自身的特征去反映现实生活。
莱辛从三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1)摹仿的媒介不同;(2)摹仿的对象不同;(3)产生的效果不同。
莱辛也不否认诗和画就其同为艺术而言有其共同点(例如摹仿),但他更强调诗和画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殊性。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莱辛是17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和画家,他的诗和画作具有相互照应、互为补充的特点,而他的诗画观则是由他的生命境遇、审美经验、艺术理念等多方面因素共
同塑造而成的。
《拉奥孔》是莱辛的一部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农民瑞斯特朗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
展现了生命的苦难、人类的平等和宇宙的神秘,同时诗中也闪现出了莱辛的某些审美情趣
和表现手法。
通过对《拉奥孔》的诗画观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莱辛的文艺创作思路和风
格特点。
首先,莱辛在《拉奥孔》中强调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
他通过对瑞斯特朗的描写,反
映出贫苦农民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人性的善良、坚强和爱,这
些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反映,同时也凸显了艺术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莱辛的诗画观中还强调了情感与形式的统一。
他追求温婉、柔和、清新的情感
表达方式,自然而不做作,使读者产生亲近感和安心感,这种情感表达与他诗画创作中清
新明亮的风格一致,体现了他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平衡与统一。
最后,莱辛的诗画观还体现出他对自然的赞美与抒发。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宇宙的敬畏和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同时也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领悟,展现了自然
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这种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抒发,可以在莱辛的创作中得到体现,
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莱辛的诗画观是一种将艺术与现实、情感与形式、自然与人文联系起来的
审美视角,体现了诗人与画家对生命、自然和人类的理解与感悟。
这种独特的诗画观使得
他的作品具有自己的风格和价值,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莱辛(Gustave Le Bon)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知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评论家和作家。
他提出的一些理论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同时他的文学作品《拉奥孔》也备受好评,被视为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不仅具有浓郁的文学气息,同时也独具一格的诗画观,为许多读者所推崇。
《拉奥孔》讲述了一个土耳其人拉奥孔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683年,当时土耳其统治下的维也纳被克里木军团攻陷。
为了抵御入侵,奥地利军队与各国联军勇敢地抵御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小说中,拉奥孔是土耳其兵营中的一名传达官,他为了传递重要的军令,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虽然他从中受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他对美的追求却成为了他的一种特质。
这也是小说中所表现的一种诗画观。
莱辛在小说中通过对拉奥孔的塑造,深刻地描绘了诗画的重要性。
他认为,诗画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体验,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在小说中,拉奥孔是一个敏感而温和的人,他善于欣赏美,同时也深受美的影响。
他通过欣赏美,激发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
除了通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来表现诗画观外,莱辛还深刻地描绘了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诗画的影响。
在小说中,莱辛通过对奥地利与土耳其文化差异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文化对于诗画观的影响。
尽管土耳其文化也强调美的价值,但莱辛认为,西方文化对于美与艺术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刻和细腻。
因此,西方文化对拉奥孔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更加敏感和追求美的品质。
谈莱辛的“诗画异质”与中国的“诗画一律”
【 图分 类 号 ]2 中 JO
On L sig S“ ai tv fe e c s n h n s Qu l aieS me ewe n P e n an i g esn ’ Qu l a ieDifr n e”a d C iee“ ai t a ”b t e o msa d P i t s t t v n
维模式的异质所形成 的逻辑推演 、 言文 字、 语 人与 自然关系方 面的差别才是导致艺术不 同特质 的根本原因 。
【 关 键 词】诗 画 异 质 ; 画一 律 ; 层 原 因 ; 层 因 素 诗 表 深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17 —O x(O 10-0 80 文 6 27 7 2 1 ) 10 7-4
的 “ 画 一 致 ” , 动 了欧 洲文 学 艺 术 研 究 的 发 展 和 繁 荣 。但 与 之 不 同 的 是 , 国有 着 一 以 贯 之 的 “ 画 一 诗 说 推 中 诗 律 ” 想 。东 西方 这 种 艺术 观念 的差 异 不仅 仅 是 因研 究 对 象 的不 同 所 导 致 的文 学 艺 术 表 层 的 差 异 。 西 方 思 思 东
进 东西方 文学艺术 的交 流有 着一定 的意 义 。
一
够叙述 动作 , 它可 以 利用 动 作 过程 中某 一最 富 于
暗示性 的 顷刻—— 富 于包 蕴 的 片刻 , 把前 后 发 生 的事都 明 明白 白的展现 出来 。
、
东西 诗 画艺术观 简 介
此外 , 莱辛 还 就 接受 艺 术 的感 官 和心 理 功 能
德 国的莱 辛 曾 就拉 奥 孑 这 一 题 材 在 古典 雕 L 刻 和古典诗 中不 同 的处 理 方 式 , 纳 总结 出诗 和 归 画各 自的基 本原 则 , 明确 指 出 了以 往诗 画 同质说 的笼 统 与含 混 , 一 理 论 贡 献 甚 大 , 这 为举 世 所 公 认 。与西方 理论 不 同 的是 , 国文 艺 理论 在 谈 到 中 诗 和画关 系 问题 时 , 着 一 以贯 之 的 思不仅 是 因为研究 对象 不
'诗画异质'与'诗画同源'之辩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诗画异质”与“诗画同源”之辩蒋丽 扬州大学文学院摘 要:关于诗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中西方关于这个问题也提出“诗画异质论”和“诗画同源论”。
本文就主要分析这两种观点的美学内涵以及这两种观点存在的差异。
莱辛的“诗画异质”主要是体现在他的《拉奥孔》之中,他认为诗画在媒介、模仿对象、作用的感官以及遵循的审美规律表现出不同;苏轼则是在情感表达、意境创造、审美追求等方面论述了诗画同源,这两种观点的差异所体现了中西方在时代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诗画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关键词:莱辛;诗画异质;苏轼;诗画同源作者简介:蒋丽(1993-),女,江苏泰州人,扬州大学1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76-03诗和画作为两种不同体裁的艺术样式,而关于诗和画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影响学术界的重大问题,古今中外,无数的理论家都对二者进行过分析讨论,也得到过许多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画同源论”和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的“诗画异质论”。
这两种观点是截然相反的,这种差异性也体现着中西方文艺美学上的不同。
因此,本文就着重研究导致这种差异性出现的原因。
一、“诗画异质观”的美学内涵“诗画异质论”一直是莱辛关于诗画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
莱辛认为诗和画是有界限的,并不能混为一谈。
在美学著作《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的第二章中,他就专门来讨论诗和画的问题。
诗歌和雕塑关于这个故事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在史诗中,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都身穿祭司服,拉奥孔在被蛇缠绕住时的神情是痛苦扭曲的。
而且那两条巨蟒在拉奥孔的腰上缠了三道,绕颈两道。
但是在雕塑中,拉奥孔的面部表情却很平静、很柔和,并没有表现被蛇绞杀的痛苦,只是一种轻微的叹息。
并且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全身赤裸,那两条巨蛇也仅仅是缠绕了拉奥孔的双腿。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拉奥孔》是法国诗人莱辛的一首长诗,以描绘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拉奥孔的故事为主线,同时融入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诗画观呈现了莱辛的艺术风格和思想主张。
莱辛在《拉奥孔》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用色彩鲜明的词句描述了诗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他以诗画结合的方式,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和追求。
他的描写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更是通过文字的运用,将画面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够看到画面中的动态。
莱辛对于画面的描写非常细腻和生动,他运用了形象化和夸张的手法,使得画面更加鲜活。
在描写拉奥孔一战赢得凯旋的场景时,他用词生动地描绘了冒烟的战场,奋力杀敌的英勇士兵,以及欢呼的人群。
通过这种方式,莱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英雄的威猛和壮丽的景象。
莱辛还通过对画面中细节的描写,塑造了各个人物形象的个性和特点。
在描写拉奥孔的妻子伊菲洛剃去自己的头发以换取丈夫的胜利时,他描述了她的委婉和无私,以及她眼中的坚定和忧愁。
这种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伊菲洛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除了对画面的描写,莱辛还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在描写洛利库斯的延寿船上,他描绘了海水的颜色和阳光的光芒,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宁静和温暖的氛围。
而在描写战争和杀戮的场景时,他使用了黑暗和血红色来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悲剧。
这种运用色彩的手法使得诗中的画面更加丰富和层次感更强。
莱辛的《拉奥孔》以其独特的诗画观表达了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的思考。
他通过对画面的描写和色彩的运用,使诗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活,同时抒发了他对于战争和人性的思考和担忧。
这首诗既是一幅艺术的画卷,又是对现实的审视和思考,展现了莱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心灵的深度。
“诗画一律”与“诗画异质”
“诗画一律”与“诗画异质”关于诗与画的关系,中西方文艺理论都有过精彩论述。
在18世纪以前,中西方都是重视诗画一致和诗画相通的。
18世纪以后,西方逐渐强调诗画异质论,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用丰富的例证和动人的雄辩,提出诗画并不同质,即“诗画异质说”。
而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崇尚“诗画一律论”。
了解、分析中西诗画观差异,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诗与画的关系问题,并在理论研究和绘画与诗歌创作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诗与画是艺术中的两大门类,诗是存在于时间的形式,画是存在于空间的形式:诗是听觉的艺术,画则是视觉的艺术。
对于诗与画这两大艺术门类的关系,中西方出现了“诗画一律”和“诗画异质”两种观点,它们的内涵丰富,产生的渊源深厚,集中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特征和哲学思想。
在中国文艺理论中,诗画相分的观念是非常微弱的,远不及西方那么鲜明,从古至今,诗画相通、诗画一律占据绝对主流,这是基于中国传统综合的哲学观。
而西方文艺学史上有着艺术类别相分的传统,其归根结底基于西方崇尚分析思辨的哲学思想。
一、“诗画一律”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诗画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与内涵。
苏轼首先提出绘画能表现诗意,明确了诗画一律,使之上升至理论层面。
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折枝诗》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
他认为诗与画的表现方式虽有差异,但基本规律和要求是一致的。
两者都要创造意境,通过具体的景物激发读者或观者。
在评价王维作品的《味摩诘兰田烟雨图》中更是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认为王维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诗歌和绘画在那里得到统一。
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其他如欧阳修、黄庭坚、南宋吴翰龙到明清的徐渭、鄭板桥乃至现代的潘天寿等都有类似观点。
欧阳修在《盘车图云》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如见诗如见画。
”即绘画要和诗歌一样以意为主,达到抒情达意的境界。
诗画之辨—莱辛《拉奥孔》诗画观研究
诗画之辨—莱辛《拉奥孔》诗画观研究一、本文概述《诗画之辨—莱辛《拉奥孔》诗画观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中提出的诗画观,探讨其对于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独特理解和区分。
莱辛的这部作品在文艺理论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我们理解诗歌与绘画的本质和特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后世的文艺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莱辛的生平及其文艺理论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接着,文章将重点解读《拉奥孔》中莱辛关于诗画关系的论述,包括他对诗歌和绘画各自特性的分析,以及两者在表现同一主题时的不同手法和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进一步探讨莱辛诗画观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义,分析其对后世文艺理论及创作实践的影响。
通过对莱辛《拉奥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表现力和审美体验上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在人类文化和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也希望通过对莱辛诗画观的解读,为当代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莱辛的诗画观概述莱辛,作为18世纪德国的重要文艺理论家,他的《拉奥孔》一书在文艺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部著作中,莱辛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独特见解,尤其是他对于诗画界限的划分以及对两者各自特性的强调,成为了后世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莱辛认为,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方式和审美效果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他指出,诗歌是一种时间艺术,通过语言的流动和节奏的变换,在读者的想象中构建出丰富的画面和情节。
而绘画则是一种空间艺术,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视觉元素,在平面上呈现出静态的、凝固的美。
这种差异决定了诗与画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必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效果。
莱辛进一步指出,诗歌在表现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认为,诗歌可以通过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以及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
莱辛《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观
莱辛《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
【期刊名称】《艺术评鉴》
【年(卷),期】2022()10
【摘要】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艺术门类上它们不同,在审美理想上也存在差异。
莱辛反对古希腊人认为的画要遵循美的法律,同时也反对将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应用在诗里。
首先,从摹仿与创造来看,诗的取材范围比画更广,因而诗是创造,是蓝本;其次,从视觉与听觉来看,画是直观的视觉艺术,诗是时间艺术,最后,从静止与动态来看,画用以表现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具有一种直观的静穆的美感;诗借由暗示来表现动作,呈现的是时间里先后承续的动作,具有动态感。
莱辛“书画异质”是有社会根源的,其旨在推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反对资产阶级推崇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学,虽然在诗画之辨上莱辛也有一些错误的认知,但总体瑕不掩瑜。
【总页数】4页(P1-4)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
【作者单位】田洪影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莱辛及其现实主义文艺观-从《拉奥孔》的"诗画异质说"谈起
2."诗画一律"与"诗画异质"——从莱辛的《拉奥孔》看中西诗画观差异
3.“诗画同律”与“诗画异质”——苏轼和莱辛诗画观的历史文化内涵比较
4.“诗画同律”与“诗画异质”——苏轼和莱辛诗画观文化内涵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神经美学对艺术媒介研究的超越——从“诗画异质”谈起
88周丰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媒介是诗画异质的“根由”吗?1766年,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了“诗画异质说”,认为诗可以表现丑而画不能;诗的媒介是时间性的语言,而画的媒介是空间性的线条和色彩。
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画异质的“根由”做了这样的分析:既然绘画用来摹仿的媒介符号和诗所用的确实完全不同……既然符号无可争辩地应该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互相协调;那么,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
[1]莱辛认为“媒介”与其所表现的对象是一种“互相协调”的关系,它“只宜”表现“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
虽然莱辛用了“根由”一词来形容造成诗画异质的原因,但并未直言这个根由就是由媒介所决定的。
但在《拉奥孔》的附录部分,莱辛写道:“二者用来摹仿的媒介或手段却完全不同,这方面的差别就产生出它们【摘 要】 莱辛在《拉奥孔》中指出,诗可以表现丑,而画却不能。
莱辛的结论是,诗长于时间中动作的承续,而画长于空间中物体的并置;这些特殊的规律源自诗与画的媒介之异。
然而,“诗画异质说”所强调的是主体在体验中所引发的感知的差异。
媒介为人的延伸,那么对艺术媒介的深入认识也需要进入人的神经生理层面。
“诗画异质”的一系列表现很大程度上在神经生理层面就已经呈现了,媒介只是其异质表现的内容,而不是因由。
神经美学在精确、完整地呈现审美发生现象的基础上能够在感知层面找到“诗画异质”之原因。
【关键词】 诗画异质;神经美学;审美感知;艺术媒介论神经美学对艺术媒介研究的超越[1] [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从“诗画异质”谈起89论神经美学对艺术媒介研究的超越—从“诗画异质”谈起[1] [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第181—182页。
[2] [美]加布里埃尔 · 斯塔尔:《审美:审美体验的神经科学》,周丰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25页。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作为17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约翰·克里斯托夫·莱辛(Johann Christoph Leibniz)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形象。
他的《拉奥孔》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他最具有个人风格的一部作品。
这部诗歌作品以其富有想象力和独特的意象使人耳目一新。
在这篇文章中,将浅谈莱辛《拉奥孔》的诗画观,探索其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意蕴。
《拉奥孔》以宏大的叙事气魄和精湛的诗学技巧刻画了一个独特的幻想世界。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和对情感的深刻描绘,莱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梦幻和奇幻的雅典古国。
在这个幻想世界里,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超凡脱俗。
莱辛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感的表达,将其作品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使读者能够在其中体味到诗歌的美感和情感的力量。
在这个幻想世界里,莱辛将情感和想象力融为一体,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拉奥孔》中,莱辛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他对诗画的深刻理解和敏锐观察。
他通过对细节的精湛描绘和对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美感。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川的雄浑,河流的奔腾,星空的璀璨,仿佛一幅幅华丽的画面在我们眼前展开。
他将诗歌比作一幅画,将自己比作一位画家,通过对诗歌语言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歌的绚丽和艺术的魅力。
在他的诗歌中,诗与画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莱辛在《拉奥孔》中运用了丰富的宇宙观念和丰富的哲学思想,展现了他对诗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通过对宇宙和自然的描绘,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歌的广阔和意蕴。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宇宙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感悟。
他将诗歌比作一种超越时空的意象,将自己比作一位超然的哲人,在诗歌中探寻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莱辛(Jakob Michael Reinhold Lenz)是18世纪德国文学史上备受尊敬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拉奥孔》(Anmerkungen übers Theater)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拉奥孔》以其独特的诗画观念成为文学史上的亮点,对于探讨艺术和文学的关系、诗歌与绘画的互动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了诗画的互动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莱辛不仅探讨了诗歌和绘画的相互关系,还探讨了诗歌和音乐、诗歌和戏剧等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分析诗歌和绘画在描绘对象、表现手法、审美功能等方面的共通之处,指出两者在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上存在的相似性,以及它们在艺术发展中互相促进、互相借鉴的关系。
莱辛认为诗歌和绘画都是艺术创作的形式,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但在表现世界、抒发情感和传达思想等方面又有着共通的艺术追求。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在《拉奥孔》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同时也对于后世对于诗歌和绘画的审美观念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了诗画的发展趋势。
在这部作品中,莱辛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诗画的发展脉络,还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诗画的未来发展趋势。
他认为,诗画作为艺术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必将呈现出新的面貌,其表现形式、审美功能和社会价值将获得深刻的提升。
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诗画的发展趋势,并不仅仅是对于当时艺术形式的一种预测和展望,更是为后世有关诗画创作和审美实践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为促进诗画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重要的方向。
在《拉奥孔》中,莱辛以其独特的诗画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思维和艺术理解的范式。
他通过对于诗画的互动关系、审美功能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开辟了诗画研究的新领域,为后世对于诗画的创作和鉴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拉奥孔》的诗画观念不仅对于德国文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于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精神和审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0年 7月
安庆 师范 学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Jun l f n i e ces lg ( o i ce c dt n o ra o qn T a hr l e S c l ineE io ) A g Coe aS i
J I2 1 u. 0 0
V .9N 7 o12 O,
想 ” 。
的古老 命题 。抒 情 诗人 西 摩 尼得 斯 的“ 诗是 有 声
画 , 为无声 诗” 以看 作西方 “ 画 同一 说” 画 可 诗 之滥 觞, 而古 罗马 时代 的 贺拉 斯 也 曾在 《 艺 》 诗 中提 出
“ 画如此 , 诗亦然 ” 的观 点 。 自此 及至 1 8世 纪 , 诗 “
容 纳的更是 两种 中心 未 明、 分野含 混 的艺术 世界 。
限” 讨论 。 的 j
莱辛 认为 , 一 道分 野 在 于 媒 介 。画 运用 空 第
间 中的形状 和颜 色 作 为 媒介 , 而诗 的媒 介 则 是 时 间中 明确 发 出 的声 音—— 即语言 。而媒 介 的差别
自莱辛 以《 拉奥孔 》 诗 与 画 的界 限伊 始 , 画异 论 诗 质论在传 统 西方艺 术史 中逐渐 被演 绎成 为一个 经
结 诗 画艺 术 的 本 质 特 性 和 时代 特 点 。
关 键 词 :莱 辛 ; 诗 画 ; 时 间 ;空 间 中圈 分 类 号 :J 2 O 文 献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 1 0 —4 3 (O O O -0 1 — 0 0 3 7O21)7 18 5
诗与 画 , 不仅 是 两个令 人愉悦 的字眼 , 背后 其
第2 9卷 第 7期
莱 辛 诗 画 异 质 论 评 析
刁 俊 娅
( 安徽 师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安徽 芜 湖 2 1 0 ) 4 0 0
摘
要 :莱 辛 的《 奥 孔 》 破 了 传 统 的诗 画 同一 说 , 有 巨 大 的 理 论 价 值 和 时 代 意 义 。 这 种 诗 蓟 异 质 论 与 中 国 的 拉 打 具
由此 , 拉奥 孔雕 像 与 史 诗 的各 种 异 点 都 得 到 一 了解 释 : 拉奥 孔在 维吉 尔 的笔下 放声 号哭 , 却只能 在雕 像里 轻轻 叹息 —— 这是雕 刻 家遵奉 “ ” 美 的原
则 , 于“ 对 真实 ” 的牺 牲 。在莱 辛看 来 , 苦 的哀 号 痛
所伴 生 的面部 狞恶 的挛 曲一定 带来极 不愉 快 的印
象, 而在“ ” 最 高 旗 帜 下 , 真 实 ” 须 做 出让 美 的 “ 必
步 。此 外 , 由于 空 间艺 术 只 能 以静 止 的画 面诉 诸 观 众 的眼睛 , 以雕 像 无 法 如史 诗 一 般 让拉 奥 孔 所
型艺术 的基 本 原 则 , 展 开 了对 “ 画 和 诗 的 界 并 绘
筋 肉 的挛 曲—— 以直观 呈现 人物 所 承受 的 巨大痛
苦。
的动作 或情 节 提 出 要 求 。“ 史诗 在 中 国可 以说 不 存 在 , 国诗 , 其 是 西晋 以后 的诗 , 中 尤 向来偏 重 静 物 描写 , 莱辛 的学 说 恰 好 相 反 。¨ 最 具 代 表 性 与 ”3
画 同一说 ” 已为古 典 主义者 所普遍 接受 , 在德 国 并 启 蒙 运 动 的 先 驱 温 克 尔 曼 那 里 得 到 了 新 的 承 续 —— 借 由对 如诗 一般 的寓意 画 的赞赏 以宣扬 古
希腊 文艺 的“ 静穆” 风格 。 莱辛 的《 奥 孔 》 是 在 这 样 的背 景 下 诞 生 拉 就 的 。从史诗 《 伊尼 特 》 和拉奥 孔雕 像对 于 同一题材 的不 同处理 中 , 莱辛 抽 绎 出了关 于 语 言 艺术 与 造
*
收 稿 日期 :2 1 —O — 2 0O 6 5
作 者简 介 : 刁俊 娅 , , 女 安徽 安庆 人 ,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院 学 生 。 安
第 7 期
刁 俊 娅 : 辛 诗 画 异 质 论 评 析 莱
・ 1 ・ 1 9
的身体 被蛇 身 和衣 物 覆 盖 , 而是 要 尽 可 能 地 暴 露
别 , 西方 文论 的 长河 中一 个从 古 希 腊 旅 行 而来 是
动作 到达 顶点 前 的 那一 顷刻 来 暗示 后 面 的发 展 ; 以诗 为代表 的时间艺 术则 更适 于记 录动态 美 和对 美 的反 应 , 以满 足 观 众 的 耳 朵 对 于 情 节 的期 待 。
正 是在 这个 意义 上 , 辛 提 出 :绘 画 的最 高法 律 莱 “ 是美 ” 而“ 的理 想 却 必须 是 一 种 关 于 动作 的理 , 诗
典 命题 。然 而理论 的终极 价值 并不 在于公 式化 的
认 可 , 在于它 永远具 有被 审视 和被 更新 的需要 。 却 本文 旨在将 经典 的诗 画异质 论放 置于新 时空 的背
景 之 下 , 流 动 的 视 野 对 莱 辛 的 观 点 进 行 重 新 审 以
直 接导致 了题 材 的差 异 , 是 第 二 道分 野 。画宜 这 于表 现属 于空 间范 畴 的静 止 的 “ 体 ” 而诗 只 宜 物 , 于表现 属 于时 间范 畴的流 动 的“ 动作 ” 。最后 是创
作 规律 的不 同。以 画为代 表 的空间艺 术适 于描写 静 态美 , 了取悦 观众 的眼 睛 , 为 艺术 家应 尽力 避免 表现 易生 发不 愉快 印象 的“ 情 的顶 点” 而选 择 激 ,
视与观 照 。
一
、
莱辛诗 画异 质论 的 回顾
对 于诗 画关 系 这 两 种 艺 术 门类 的 界 定 与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