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5 荆轲刺秦王 教案2人教版必修1
10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占领南部边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经常侍奉卿: 对人的尊称。
旦暮: 形容时间短。
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
今行而无又怎么能不用说也要请求行动空手前去没有信,则秦未可亲也(7)。
高中语文 5 荆轲刺秦王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1)、计见 秦王。(11--13) (2)、勇刺秦王。(14--18) (3)、
开端 行刺缘起 1-2 发展 行刺准备 3-9 高潮 廷刺秦王 10-17 结局 荆轲被斩 18 因材施教:
教学后记: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1,通假字: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 不反者 请辞决矣 反,通“返”。
决,通“诀”,诀别。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 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 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 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之声,士 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 ǐ。 二、 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分角色朗读 全体朗诵 单人朗诵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故振慑 设九宾 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还柱而走
振,通“震”,震慑。
振,通“震”,震慑。 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
见,通“现”,呈现。 还,通“环”,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荆轲刺秦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备课 人
授课时间
课题 荆轲刺秦王习题
教 学 目 标 重难 点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知识与技能 巩固课内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文言句式的学习培养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观
引导学生掌握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
一、语基落实。(每题 3 分,共 30 分)
一、课前反馈
1.正答率 / 干扰项 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偏袒扼腕而进。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 正答率 / 干扰项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③ 乃朝.服.,设
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教师总结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 正答率 / 干扰项
下列语句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
项是( D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7. 正答率 / 干扰项
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D.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C )
避重就轻 功成名就
11 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秦王袖
9 信:行而无信
信口开河
言而无信 12 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0 以:以穷困来归丹
以药淬之
以次进
日以尽矣
三.古今异义(解释句中义)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
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1.掌握7-12节重点词语、句式,强化翻译训练。
2.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
课前检测
一、通假
1.日以.尽矣通
2.往而不反.者通
3.燕王诚振.怖大五之威通
新知突破
1.翻译课文7-12节,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重点积累文言知识。
把握荆轲形象。
一、重点实词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2.发.尽上指冠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比.诸候之列
5.持千金之资币.物
6.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7.唯.大王命之
8.终已不顾
9.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二、活用
1.发尽上.指冠
2.又前.而为歌曰
3.皆白衣冠
..以送之
4.乃朝服
..,设九宾
5.使使以闻.大王
6.太子迟.之
7.函封
三、句式
1. 欲与俱
2. 而为留待
3.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5. 见燕使者咸阳宫
课堂练习
翻译重点句子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4.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5.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学习难点
积累重点词
自
主
研
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7.重点句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8.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
9.
7.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9.
7.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精讲与点拨
6.: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精彩部分
自学与诊断
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中展示第二课时一、课前练习1。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2)君既若见录( )(3)乃遂私见樊於期(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
从下列每组中分别找出两个词义相同的加点词.(1)A. 进兵北略地 B。
略无慕艳意 C。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教师或学生课堂随笔、后记等。
D. 攻城略地 E。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答:( )与( )(2)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莫我肯顾 C.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D。
顾计不知所出耳 E。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答:( )与( )二、研究部分(译出课文重点词语,能通译课文)1、译出课文重点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课时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科目年级班级时间年月日
课题荆轲刺秦王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
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
可侮”。
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6、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
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
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
事不周的弱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5课荆轲刺秦王一、基础积累(一)通假字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二)古今异义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难今义:物质上不富有2.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义:可能,能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考虑,不顾及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慷慨..羽声古义:声调激愤今义:大方,不吝啬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所以..不成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愿意今义:故意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义:没有凭信之物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三)一词多义(1)进兵北略地(名词,军队)(2)诸郎中执兵(名词,武器,兵器)(3)不及召下兵(名词,士兵,武士)(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形容词,走投无路,处境困难)(2)图穷而匕首见 (动词,尽,穷尽)(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动词,寻找尽头)(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形容词,贫穷)(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词,私利)(2)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私下)(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偏爱)(1)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表假设,如果,果真)(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确实)(3)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名词,诚意,诚心)(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2)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环绕)(3)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动词,归还)(4)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观猎》) (副词,马上,立即)(1)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2)荆轲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副词,难道)(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动词,拜访)(1)乃遂私见樊於期(动词,会见)(2)秦王必说见臣(动词,召见,接见)(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词,被)(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动词,看见,见到)(5)图穷而匕首见 (动词,显露)(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2)轲自知事不就 (动词,成功)(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动词,接近、趋向)(1)发图 (动词,打开)(2)顷之未发 (动词,出发)(3)发尽上指冠(名词,头发)(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动词,发射)(5)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 (动词,征发)(6)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动词,开放)(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2)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连词,表递进)(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连词,表修饰)(4)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1)乃遂私见樊於期(连词,于是,就)(2)乃今得闻教(副词,才)(3)乃欲以生劫之 (动词,是)(4)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代词,你的)(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副词,竟然,却)(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2)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处理)(3)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准备)(4)乃令秦武阳为副(动词,做)(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介词,因而)(6)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动词,发出)(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函.封(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4.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那样前.而为歌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朝服..,设九宾 (名词作动词)穿着朝服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远.未来(形容词作名词)远方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
荆轲刺秦王[学习目标]1.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2.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
[知识导学]1.故事围绕“刺”描述了哪些情节?刻画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主要有哪些矛盾?2.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这显示了他怎样的性格?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三“点”探究]1.“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场面的?请作具体分析。
2.作者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3.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4.你认为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知识运用]1.“红花还须绿叶扶”,《荆轲刺秦王》中,为突出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主体形象,作者采用衬托对照笔法,以众星拱月的方式为荆轲立传。
请对此加以多角度分析。
[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②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荆轲遂见太子,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
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高中语文学案2: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3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3 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授课班级高一(3)(4)授课时间2014.9.17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
态度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
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
难点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
课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合作法
诵读感知法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与教具
课本配套学案
板书设计
求信物
行刺准备备利刃义无反顾
配助手
发展----
易水送别。
作业
设计
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教学
反思
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
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我们要学
习这种写法,在作文时加以运用。
武威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续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
一、翻译下列语句
1、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注明句式)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注明句式)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注明句式)
二、阅读10-13段,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燕王诚振怖
...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燕王拜送于庭(句式特点)
使使
..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乃朝服
..,设九宾
见燕使者咸阳宫(句式特点)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以次.进。
至陛.下
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愿大王少假借
..之,使毕.使于前
(句式特点)
三、再读10-13段,思考下列问题
找出文中描写秦武阳的语句,刻画出他什么样的特点?刻画秦武阳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四、布置作业:巩固这几段的文言知识,翻译10-13段。
第五课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燕王拜送于庭。
(注明句式)
2、见燕使者咸阳宫。
(注明句式)
二、阅读14-18自然段,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操.其室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
群臣侍殿上者(句式特点)
诸郎中
..执尺兵,皆陈.殿下
而卒惶急无以
..击轲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被.八创
荆轲自知事不就.
箕踞以
...骂
事所以
..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句式特点)
三、再读14-18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最能表现荆轲性格刚烈的语句是()
A、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B、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D、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全都属于侧面烘托荆轲英雄形象的一组是()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④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⑤倚柱而笑,箕踞以骂⑥秦王目眩良久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
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而死,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B、本部分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略写,不是
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
C、易水送别中,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任。
D、诀别时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激昂雄壮的气氛,侧面表现出荆轲慷慨赴难的思想感情。
4、下列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到秦国后巧用“打开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可见荆轲计划周密。
秦王大喜,也正如荆轲事前
所料。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荆轲面不改色,三言两语既遮掩了秦武阳的失态,又
颂扬了秦王,使秦军臣打消疑虑。
与上文太子丹疑荆轲信秦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C、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的正面交锋,写了四个场面:厚遗蒙嘉,得意引荐;顾笑
武阳,机智灵活;图穷匕见,惊心动魄;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D、“图穷匕首见”,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紧急关头,侍医以药囊投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左
股”,最后受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四、布置作业:复习这几段文言知识,翻译14-18段。
第六课时
文言知识小测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秦王必说见臣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4、持千金之资币.物
5、进兵北.略地
6、函.封之
7、前.为谢.曰
8、使使
..以闻.大王
9、太子迟.之
10、发尽上.指冠
11、群臣怪.之
12、箕踞
..以骂曰
三、古今异义
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今义:)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
(古义:今义:)
4、终已不顾
..(古义:今义:)
5、左右
..乃曰
(古义:今义:)
6、今有一言,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6、待吾客与俱
7、见燕使者咸阳宫
8、使毕使于前
9、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0、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2、常痛于骨髓
13、燕王拜送于庭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五、找出下列句中的固定用法并解释。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荆轲有所待
仆所以留者
六、对于荆轲刺秦王的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他的精神是可敬的,也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的手
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做法不可取。
还有人认为,历史的发展不可逆转。
“荆轲刺秦王”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
你怎么看呢,谈谈你的看法。
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要求写出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