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复习学案 2015.10.21
生活与哲学复习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一轮复习学案007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东台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高考考点]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应知应会]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什么是联系?2.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3.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指导意义?4.联系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联系的多样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指导意义?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5.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6.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指导意义?《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一轮复习训练007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联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C.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D.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乌鸦叫丧,喜鹊叫喜”,“手相、指纹、生辰八字,可以决定个人命运。
”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违背了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原理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3.1吨废报纸= 850千克再生纸=少砍17棵树。
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A.复杂多样的B.不可捉摸的C.因人而异的D.固定不变的4.中国建筑从汉代以后逐渐把屋檐做成微微向两侧升高的状态,特别是屋角部分明显地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
这个造型既可以使阳光充分照入室内,使雨水借抛物线流向远处,又具有审美价值。
这说明A.人为事物的联系带有“人化”的特点B.存在自在事物的联系C.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D.联系具有多样性5.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
2015届高三第一轮《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第一框复习学案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
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的。
一一威·布莱克 第十课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课时:2课时 课型:复习课 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 组别 姓名 学号一、学习目标:1、说明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比较辩证否定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迷信权威的危害和独立思考的价值。
3、收集以批判性思维获得创新成果的事例,概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说明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二、重点与难点:1、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
三、知识清单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 )说明:2、扬弃就是抛弃。
( )说明:3、创新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想象。
( )说明:五、 巩固练习1、(2013广东韶关一调)34.201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他认为其创作深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同时他又意识到一定要果断地“逃离”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 .拓展想象空间,摆脱已有观念C .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D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2、(2013广东茂名一模)35.如右图《独辟蹊径》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善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才能成就事业B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走向成功的前提C .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和发展D .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判断 3、(2013·烟台期末)《荀子·劝学》中有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里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B .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C .事物的发展是从质变开始的D .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4、(2013·枣庄模拟)右边漫画启示我们应坚持( )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A.②③ B.②③④C.③④ D.①②③如果你相信你读到的任何东西,那么不如不读书5、(2013年四川卷,1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导学案探索世界(辩证唯物论)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导学案探索世界(辩证唯物论)一.考纲解读(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重点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重点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重点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重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自主学习(考点梳理)1.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2. 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的观点;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的观点。
(2)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
3. 物质运动的规律(1) 规律的概念: 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②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要求:必须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002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东台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高考考点]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2.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4.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应知应会]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2.什么是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唯物主义有哪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怎样正确认识这三种基本形态?3.什么是唯心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唯心主义有哪两种基本形态?4.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是怎样的?[释疑解惑]“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能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二是意识能否反映物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这种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形而上学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认识和改造世界5.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6.“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唯物辩证法导学案
第二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导学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主学习】一、唯物辩证法P53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____________。
(2)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________________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____________的,不以____________为转移。
(2)体现:____________的联系和____________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基本要求:要从事物__________________中把握事物,切忌____________。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一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转移。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________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________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不相同。
哲学复习学案(一)
哲学生活二轮复习学案(一)探索世界与发现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一.默写教材基础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参考以前的默写资料或者二轮听课手册,人人必须默写过关。
附:知识默写题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意识能动作用;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4.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马克思主义运动观的知识:(1)运动的含义,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4)运动的规律性原理。
认识论: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真理观:(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特征;(3)认识发展的过程。
二.热点主观题练习精选(要求掌握解题思路,记住相关知识点,消化吸收)。
运用举例1.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浙江卫视打造的《中国好声音》节目站在原版——荷兰《The Voice》这一巨人的肩膀上,注人了不少的中国元素:如选手身世的告白、悄感的倾诉、评委们道德的价值取向等等,强化了这档节目的砺志精神和道德力量。
《中国好声音》让“公平正义、平等对话、能力认可”这三个老百姓最海望的选项融入到节目中,从而成功地俘获了观众的心。
节目采取公司化运营摸式,通过体制创新和市场的力量整合资源,秉持着“以精英实力打造大众文化"的宗旨,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不断传递正能量。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浙江卫视打造的《中国好声音》节目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8分)(2)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好声音》获得成功的哲学依据。
(8分)答:(1)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好声音》立足中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好声音》借鉴荷兰的相关节目,实现创新;文化创新要立足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好声音》在借鉴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元素,实现成功。
文化创新要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学业水平测试高二哲学生活复习教学案
2015年学业水平测试《生活与哲学》复习教学案2014、11、28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考点1、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A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得总得瞧法与根本观点,就就是世界观。
2、哲学就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问。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得世界观就是自发形成得。
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
【例1】【12】人人都有自己得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就是哲学家。
这就是因为A.哲学就是对自然科学得概括与总结B.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C.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统一得D.哲学很神秘且只就是哲学家得事情考点2、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A1、方法论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得根本方法。
2、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得世界观就有什么样得方法论。
3、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
哲学既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说,又就是关于方法论得学说。
考点3、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A1、具体科学就是哲学得基础,具体科学得进步推动着哲学得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得指导。
两者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得关系。
【例2】【11】自然、社会与思维知识得总与就就是哲学。
()【例3】【13】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就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这就是因为A.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说B.哲学就是关于方法论得科学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D.哲学就是具体科学得基础第二课考点4、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A1、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也就就是意识与物质得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就是本原得问题;二就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得问题。
【例1】【10】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A、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关系问题B、物质与运动得关系问题C、具体科学与哲学得关系问题D、物质与意识得关系问题考点5、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唯一标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分歧就是围绕物质与意识谁就是本原得问题展开得,对这个问题得不同回答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唯一标准。
2015届《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总结学案1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学案(01)编写者:刘辉审阅人:薛步堂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完成时间:3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4)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二、自主探究1.简要说明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2.辨析: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3.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4.辨析: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5. 简述时代与哲学的关系。
三、典型例题1.(2014江苏26)图 2 漫画“好大的手笔!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2·江苏卷)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
这反映了()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3.(2010·课标全国卷)“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2013·天津文综) 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生活与哲学复习学案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教学案005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高考考点]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2.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4.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5.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应知应会]一、意识的本质1.什么是意识?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意识的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3.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释疑解惑]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等于意识都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意识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的,反之就不相符合。
(2)承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就必须同时承认意识与客观存在不相符合的情况是会出现的;承认意识与客观存在的不一致性,也不能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3)我们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意识同客观存在相符合。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3、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并不是说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是借助于实践这一中间环节,并以此为媒介去促使客观事物的变化。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不能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二是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复习学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当你听说放鞭炮可以驱邪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惊讶?只要你惊讶,你就会产生联想。
你也许会问:鞭炮是什么?是怎样生产制造的?其原料是什么? “邪”,是什么? “邪”,是哪里来的? “邪”,被鞭炮驱走后,又到哪里去了?到外国去了吗?还是到月球去了?如果第二天“邪”又回来了,要不要再放鞭炮?“邪”到底是什么,多长、多高、多宽、多重……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在《泰阿泰德篇》中所说:“惊讶,这是哲学家尤其具备的一种情绪。
”这一材料说明( )A.哲学是惊讶等情感因素的集合B.哲学就是惊讶、恐怖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C.哲学产生于人类的生活与实践D.哲学产生于有闲人对一些无聊问题的思考2.无独有偶,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蜞弄下来,非常生气。
于是他问姑姑:“海蜞会思考吗?”姑姑回答:“我不知道。
',“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
是啊,人会思考,动物会思考吗?什么叫思考?为什么说动物不会思考?这些起初不显眼的问题,一旦认真起来,大有文章可做,有一门“精神哲学”专门讨论这些问题。
这说明( )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B. 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层次C.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D.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3.上述两段材料进一步说明( )A.哲学思考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B.哲学产生于惊讶,但只有追问和思考才能真正产生哲学C.普通人也会进行自觉的哲学思考和追问D.只有大哲学家的童年一般才表现出刨根问底的天赋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处?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生活与哲学》复习学案
全书基本框架导图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总论马克思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①唯物论③辩证法②认识论①历史观②人生观③价值观哲学题记: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地解释世界,但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卡尔.马克思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世界观原理”与“方法论要求”结合起来。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两大世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思维)★★★二、两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三、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简括为“自然、社会、思维”)★★★四、普遍性:空间上处处有(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时间上时时有(过去、现在、将来)。
如规律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等。
★★★五、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类社会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等。
★六、共性与个性: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均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能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多和少的关系。
★七、哲学:1、哲学——是什么(含义、来源、功能、任务、性质):(1)含义:从本意上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哲学≠智慧,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从与具体科学关系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生活与哲学》期末总复习第一至第四单元(含2015年高考题)
例:(2015课表卷Ⅱ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韵》理解正确 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 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 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 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 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 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
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 主义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A.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B.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D.坚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辩证唯物主义之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 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 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注意: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 用是第二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 约。) (2)方法论要求: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 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唯物论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唯物论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其中一部分,是《生活与哲学》中的重点问题之一。
特别是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内容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常考点。
因此能否掌握好这部分的知识对整本书的复习以及高考的备考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辩证唯物论部分的重要原理及其方法论(2)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4)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通过学习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设计有机结合,既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再现生活真实的优势,又通过板书,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学情分析及学法】本节课是以学生初步掌握辩证唯物论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二轮复习课,一课时。
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准确调动本部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基于哲学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在学生认知规律指导下,我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具体的事例及试题让学生从中感悟做题的方法。
哲学生活第二 单元二轮复习学案
一知识体系二易错点总结三原理归纳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3、【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识别的关键词:稳定、稳健╱不变╱同步╱平衡╱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备考《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略)专题二探索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和意识观——辩证唯物论部分)北戴河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 2015.10.20【了解学科特点——选择方法】《生活与哲学》复习的关键是抓概念。
首先必须要真正理解和准确定位每个哲学概念和哲学命题的内涵和外延(特定的适用角度)。
其次,是抓体系。
必须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及其包括的具体内容,或明确每个哲学原理所属的哲学体系。
因此,复习《生活与哲学》,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1.核心概念解读词项的含义即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反映)的思维对象(事物)的特有本质属性。
如“哲学”的内涵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事物)所组成的那个类(集合)。
如“哲学”的外延就是指古往今来一切哲学。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大越丰富(即规定性越强),则其对应的外延就越小(即所适用对象的范围越小)。
科学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越是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联系就越广泛、越深刻。
核心概念解读法要求以最基本的概念为中心,学生通过自己边观察、边说、边思考,使概念的形成经过形象化感知、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这样一个过程。
即通过具象化概念的外延,进而感悟和真正领会概念的内涵。
同时,充分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在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以纲带目,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
这种联系紧密的知识,就为知识迁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形成一个最佳的认知结构,建构正确的认知。
2. “三层”推进(1)宏观上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如何建构本专题的知识体系?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对核心关系展开梳理。
(2)中观上重视具体知识的运用①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物质和意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②把握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性原理③把握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要求。
(3)微观上重视概念的理解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规律;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明确考纲要求——定位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主复习整理——夯实基础】任务目标:一是明确考点;二是围绕核心概念,构建关于本课研究主题的哲学知识体系。
任务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完成)1.以课为单位,通读并批注教材。
圈划出本课涉及的基本哲学概念和相应的哲学关系,概括、归纳每一组哲学关系的基本观点。
2. 梳理各哲学命题之间的关系,并围绕反映本课研究主题的核心概念或问题,建构知识体系。
3. 自主完成《三维设计》P155-164页相关内容,并利用《三维设计》的提示,尝试自主解读或举例说明每个哲学概念和观点,理解和区分不同哲学概念和观点的本质内涵和特定的适用范围。
4.自主完成《课时跟踪检测》配套练习,检验自主复习效果。
并把错题写到错题本上。
默写检查(每节课前5分钟或后五分钟,随机确定问题)知识体系建构(每位同学课前自主整理,课上反馈交流)【解读核心概念——深入理解】任务目标:1.练一练:分析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物质?哪些属于意识?并说明原因。
(1)现在下课上厕所我们感觉比以前要紧张了;(2)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3)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4)微信;(5)网购;(6)“光棍节”;(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9)经济发展方式;(10)“十三五”规划,战略布局;(11)思维方式、情绪情感、意志;(12)政治、经济体制;(13)理想、信念、价值观(14)方针路线政策(15)一些网络流行语:有钱就这么任性、颜值、小鲜肉、且行且珍惜(16)民族精神(17)花草树木、金木水火土、阳光、空气、磁场、(18)电子、原子、中子、质子(19)雾霾天气、洪涝灾害、沙尘暴(20)阳光、空气、磁场(21)法律制度(22)自然资源属于物质的:属于意识的:2.试一试:逐层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从中至少推导出五个命题。
命题一:命题二:命题三:命题四:命题五:3.说一说: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举例阐释说明上述哲学概念和哲学命题。
(至少任选三个)事例一:事例二:事例三:4.辨一辨: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1.练一练:分析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辩证法运动观?哪些属于形而上学静止观?说明理由。
(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想推,而成岁焉"。
;(2)动者恒动,静者恒静;(3)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4)无动无静,无静无动;(5)飞矢不动;(6)“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7)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9)仁者心动;(10)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11)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12)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毛泽东),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周恩来);(13)“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14)“一切皆流,一切皆变”;(1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16)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属于形而上学静止观的: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的:属于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承认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的:2.试一试:逐层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概念,从中至少推导出三个命题。
命题一:命题二:命题三:3.说一说: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举例阐释说明上述哲学概念和哲学命题。
(至少任选三个)事例一:事例二:事例三:4.辨一辨:马克思、恩格斯说:“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由此可以说,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1.练一练:分析下列现象,哪些属于规律的?哪些属于规律现象?哪些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2)喜鹊报喜;(3)苹果落地;(4)万有引力;(5)守株待兔;(6)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7)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9)“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10)“从心所欲,顺理而行”《庄子·养生主》;(11)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1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13)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1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15)“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属于规律的:属于规律现象的:体现规律客观性的:主张认识和利用规律的:2.试一试:逐层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概念,从中至少推导出五个命题。
命题一:命题二:命题三:命题四:命题五:3.说一说: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举例阐释说明上述哲学概念和哲学命题。
(至少任选三个)事例一:事例二:事例三:4.辨一辨:近几年,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有人感叹“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1.练一练:分析下列现象分别体现了意识能动性的哪一特点?并说明原因。
①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②“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③心理学的“视网膜效应”④“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巴菲特)⑤“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2.试一试:逐层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和意识能动性概念,从中至少推导出五个命题。
命题一:命题二:命题三:命题四:命题五:3.说一说: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举例阐释说明上述哲学概念和哲学命题。
(至少任选三个)事例一:事例二:事例三:4.辨一辨:余光中在《寻李白》一诗中美赞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明月是李白最浅显的一个意象,反映了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精神气质。
有人从李白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没有月亮就没有李白。
”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物质决定作用和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把握基本原理——灵活运用】1.原理内容:2.方法论要求:3.适用事例(至少例举出三点):例一例二例三1.原理内容:2.方法论要求:3.适用事例(至少例举出三点):例一例二例三1.原理内容:2.方法论要求:3.适用事例(至少例举出三点):例一例二例三1.原理内容:2.方法论要求:3.适用事例(至少例举出三点):例一例二例三1.原理内容:2.方法论要求:3.适用事例(至少例举出三点):例一例二例三1.原理内容:2.方法论要求:3.适用事例(至少例举出三点):例一例二例三【直击易错易混——精准鉴别】任务目标:常考易错点,准确区分不同概念和观点,以达到深化理解、巩固记忆、拓展视野、提升解题能力的目的。
任务要求: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尝试把错误观点改正过来。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总和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4.环境的改善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5.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6.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7.认识和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8.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不可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9.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1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11.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12.静止时运动的特殊状态。
13.相对静止意味着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14.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15.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