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29)4 《诗两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金色花》一、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朗读诗歌1. 前提:扫除字词障碍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2. 朗读诗歌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感悟诗歌1. 教师导语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

}爱是交流的。

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2. 合作学习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

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第4课诗两首教案设计新课标

第4课诗两首教案设计新课标

第4课诗两首教案设计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学习并掌握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歌氛围。

向学生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及其生平。

2.诗歌朗读与背诵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正确发音和节奏。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纠正发音和背诵中的错误。

3.理解诗歌内容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感受诗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诗歌情感。

6.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学习感悟。

7.课后作业背诵两首古诗。

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的短文。

四、教学案例以《静夜思》为例:1.导入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歌氛围。

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生平。

2.诗歌朗读与背诵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正确发音和节奏。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纠正发音和背诵中的错误。

3.理解诗歌内容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的比喻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感受诗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诗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背诵《静夜思》。

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的短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春晓》。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3. 诗歌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诗歌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作者简介和相关的插图等。

2. 诗歌文本: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3.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两首诗歌的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或者自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诗两首》教学设计4

《诗两首》教学设计4

《诗两首》教学设计4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两首经典诗歌,并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诗歌的赏析和创作,学生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读懂和理解两首经典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和表情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和创作,写出自己的诗歌。

教学准备•两首经典诗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打印或复印两首诗歌的文本。

•讲解诗歌的PPT或投影仪。

•学生的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学生熟悉的儿童诗歌或歌曲,热身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诗歌知识,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欣赏与理解(15分钟)1.教师发放诗歌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跟读两首诗歌。

2.讲解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在PPT或投影仪上展示两首诗歌的诗句,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比较与对比(20分钟)1.指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两首诗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如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让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并准备小组演讲。

3.学生小组演讲,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与表达(25分钟)1.指导学生通过模仿两首诗歌的形式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

2.学生分享并互相欣赏自己的创作,给予鼓励和反馈。

3.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歌,并引导他们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

总结与反思(10分钟)1.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他们的收获和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欣赏和创作诗歌。

课后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用一段文字或者一幅图画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校园文艺演出,展示他们的诗歌才华。

《诗两首》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两首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的理解。

诗歌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内容。

教学音频或视频材料,用于辅助朗读和欣赏。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个人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或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 朗读与欣赏: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4. 写作与表达:教师给予学生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小诗。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收获,回顾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或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022年《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2年《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2年《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盛景送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①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②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

(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

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诗两首》教案设计

《诗两首》教案设计

22.诗二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一、导入新课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许多遐思幽想,群星璀璨的天空令我们心驰神往。

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新奇的夜空。

二、自学指导一:朗读诗歌,整体了解诗歌内容。

(一)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二)读出画面美。

(1、聆听配乐朗读,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2、配乐,沉醉在想象中朗读。

)(三)探究理解诗歌感情。

(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指导二:探究诗歌感情。

1、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考:诗歌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2、描写诗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画面,并比较它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3、诗中反复使用“定然”、“定”,有什么作用?明确:1、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一大胆的改动恰恰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两首》的作者及其背景,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互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学会品味诗歌,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诗两首》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包括《归园田居》和《春望》两首诗歌。

这两首诗歌分别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还需加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两首》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歌的情感。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诗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两首》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诗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两首》,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初步的诗歌鉴赏。

4.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诗歌的讲解,包括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通过讲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诗两首》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

《诗两首》教学设计-2019精选文档

《诗两首》教学设计本课中的《我爱这土地》、《乡愁》把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品味欣赏诗句,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九年级也当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为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浓浓的情愫。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竟境和深刻意蕴,把握诗歌的象征的手法,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来抒情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与理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蕴,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难点:把握诗中的象征意蕴。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朗诵三首关于思乡的诗:崔颢《黄鹤楼》李白《静夜思》席慕容《乡愁》请学生指出三首诗的共同点:思乡、热爱故乡,由此引入余光中的《乡愁》二、新课(一)、学习第一首诗:《乡愁》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内容2、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归纳出以下几点:(1)、本诗着重表现“乡愁”,即对家乡的思念(2)、诗中的“愁”,是借助具体的物,即“船票、邮票、坟墓、海峡”来体现的(3)、诗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内容(4)、诗的结尾一节,把对家乡的热爱上升到热爱祖国的高度,情感升华了。

3、学生朗读,再次体会诗的情感。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点评。

(1)、点评时突出对“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词的处理,理解作者在这些词上寄予的深情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坟墓矮矮,乡愁“高高”海峡浅浅,乡愁“深深”(2)、点评时突出诵读的停顿: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3)、点评时注重“后来啊”中“啊”的处理,学生谈理解。

(4)、点评时注意理解“浅浅”的表达效果,并非“海峡浅浅”,而是“思念深深”。

5、学生再次品读,从整体上深入理解、体会,归结本诗的意蕴内涵。

6、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过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也以“乡愁”为主题,仿写几句:a组:乡愁是……乡愁是……b组:小时候,母爱是……长大后,母爱是……而现在,母爱是……(二)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1、诗中常用物象或意象来表述或抒情,学生自读全诗,找出物象或意象,结合写作时间,理解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归纳:a、全诗以“写”的物象来代表爱国诗人和爱国人士“写”热爱土地的表现:歌唱(即使喉咙嘶哑)(与祖国同在,为国献身)死后融入土地b、“暴风雨”象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愤怒的人民c、“无比温柔的黎明”:自由解放的曙光2、再次朗读第一诗节,体会诗的意象3、学生示范读,点评(1)、点评时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变化如“暴风雨”“温柔”的不同朗读处理(2)、点评时注意诵读时情感要丰富4、诵读第二诗节,明确与第一诗节的关系:点明主题这不仅是诗人爱国之心的体现,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教学步骤: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4.诗两首教案

4.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诗两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金色花》和《荷叶母亲》都是散文诗,两首诗有相近的风格、相近的主题。

两首诗都充满温馨爱意。

《金色花》诗歌选取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诗歌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内涵丰富,叙述细节之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荷叶母亲》抓住特定环境中的一个自然景象,以花喻人,巧妙将花和人结合在一起,深情谱写了一曲母爱的颂歌。

描写生动形象,语言清丽。

学生分析:两首诗文字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掌握诗文的思想感情,因此加强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应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仔细揣摩,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提高朗读水平,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方法:讲授法再配合以问答法;所需材料:人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多媒体课件;学生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五、教学过程:共2个课时时间分配教学过程(结合课文与多媒体课件进行)设计意图第一课时:5min 一.导入: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1、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著名女作家——冰心印度诗圣——泰戈尔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

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

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

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

(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

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

闻:听到。

不及:比不上。

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

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打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今年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

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二、研读《金色花》1、走近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

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

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

(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诗两首》的教案

《诗两首》的教案

《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分析:(1)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诗歌鉴赏方法:(1)从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如:形式、内容、情感等)分析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文学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领悟诗歌的魅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文学手法等。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诗两首》教学设计4

《诗两首》教学设计4

《诗两首》教学设计4《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1、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诗两首》教学设计_

《诗两首》教学设计_

《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2.理解《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两首古诗的丰富内涵;3.提高学生的诗意境界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登鹳雀楼》的写作背景、艺术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静夜思》的艺术特点、意象和抒情含义。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介绍诗歌的定义和种类;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诗?诗歌有哪些种类?”第二步:教学《登鹳雀楼》(30分钟)1. 背景介绍1.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向学生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想象。

2. 鉴赏诗篇1.带领学生朗读整首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2.分析诗歌的构成要素,强调韵律、意境和感情表达;3.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其中的深刻意义。

3. 诗歌分析与讨论1.提问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

第三步:教学《静夜思》(30分钟)1. 背景介绍1.介绍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展示《静夜思》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鉴赏诗篇1.带领学生朗读整首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2.分析诗歌的构成要素,强调韵律、意境和感情表达;3.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象和抒情含义。

3. 诗歌分析与讨论1.提问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3.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步:总结(5分钟)1.让学生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和总结;2.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欣赏以外,还要注意什么?四、教学反思《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两首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背后的思想情感。

通过分析诗歌的构成要素和意象,让学生深入领悟诗歌的内涵和美感,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意境界。

同时,在教学反思中,也发现学生对抒情诗歌的理解还有待加强,下一步我将重点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提高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慎重面对人生选择。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品位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三、课前活动准备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2.熟练朗读课文。

四、教学活动
1.引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
2.出示目标
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交流普希金的相关资料
(采用学生交流,教师总结的方式,检测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内容作好准备)
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忠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

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4.(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忧郁瞬息怀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相信光明一定会来临,当生活欺骗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未来是幸福的,美好的,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5.教师范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感染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说说听出了什么?
6.分析品评深入感受课文
(1)细读课文,边读边批注,然后把批注的内容或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

(研究重点语句,并和其他学生交流)
(2)重点研究
a.你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这句话?
联系诗人所处的环境正义被沙皇俄国专制所扼杀。

b.“过去的”怎会成为“密切的怀恋”呢?
首先,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次,人生的经历应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哪种经历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失败,是痛苦。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勇于面对挫折,困难和失败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问题探究
(1)对逆境,我们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作者处于那种白色恐怖的年代,革命力量还不能与之抗争,更何况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

(2)这首诗歌与一般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的说明道理。

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很生动鲜明的将主题含蓄的表达给读者。

8.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9.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六、能力培养
在成长的道路上,你遇到过挫折吗?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正确面对的?讲给大家听一听。

七、课外延伸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搜集类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的诗歌读一读,然后利用朗读课的时间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未选择的路》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明白了面对人生挫折,应当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你应该怎样做呢?就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告诉我们吧!
2.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思。

(2)认识慎重选择人生的重要意义。

3.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了解本诗歌的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主张?(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探讨明确:当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谨慎,慎重地作出人生的选择。

4.局部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析读这首诗歌,然后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后明确:
第一节: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时的无奈。

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作者选择了极富挑战性的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选择之路,却留恋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路而无法返回。

第四节: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选择的路更好些呢?可惜现实已不能回头。

5.深入理解课文
赏读后小组讨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诗人想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后明确:
这里所说的路是人生之路,他告诉我们:
(1)人生之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2)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问题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1)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从表现的情绪方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何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影响?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谨慎,从而引起人们对选择的思考。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情绪积极乐观,给人精神鼓舞,使人笑对人生;《未选择的路》情绪表现的很忧郁。

(3)根据诗歌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三、课外延伸
写出学完这两首诗歌的体会,做到观点鲜明,表达流畅。

不少于2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