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汉语,诗意地栖居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龙源期刊网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作者:张铭洁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8-0068-01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一个“养”字,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必须让学生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寻找语文素养形成的源点,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生命的热情。
为了努力地打造一个诗意的天空,我作了以下一些探索:1.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其学科的性质决定它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
现代教育,更强调学习主体自身对生活的客观感受。
因此,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这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我们的教材有许多文笔优美的经典佳作,然而学生对文本的体会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怎样让生活也充满诗意?我认为教师自己本身的文学底蕴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乡愁”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说,一下子讲不出个所以然。
因为“乡愁”本是一个虚无飘渺难以形容的一种感觉。
然而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一文教学中,有关“乡愁”的论述精彩非凡:“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经过王老师精巧地点拨,学生们仿佛看见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时王安石那一脸的焦急与无奈;又仿佛看见了那个听着“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孤枕难眠的张继。
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愁,在充满智慧的点拨中,学生们化抽象为具体的想象,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拓展了对生活的认识。
我自己在教学中也有过这种体会。
《江雪》一诗中学生知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渔翁的孤独,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却总是难以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寻找精神诗意的栖居地
寻找精神诗意的栖居地在这个看似现实而又繁忙的社会中,我们经常被各种琐碎的事物所迷惑,压力和焦虑也如影随形,让我们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而寻找精神诗意的栖居地,不仅能够让我们摆脱外在的噪音和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重拾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首先,想要寻找精神诗意的栖居地,我们需要找到一片可以容纳我们内心世界的空间。
这里的空间指的不仅仅是物理环境,更是我们心灵的居所。
可以是一个安静的书房,也可以是一个美丽的花园或森林。
无论是哪种空间,我们都需要对其进行布置和装饰,让其成为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角落。
其次,借助于大自然的力量,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沉淀。
我们可以在一望无际的山脉间徜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也可以沐浴在清凉的溪水中,享受生命的恢复和充实。
无论是什么方式,大自然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力量,让我们忘记生命的疲惫和迷茫。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借助于书籍和艺术,让自己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本质。
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诗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内在美和价值。
在看完一本精彩的书籍或欣赏一幅美妙的画作后,我们的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追求和探究的渴望,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寻找精神诗意的栖居地途中得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最后,我们需要意识到,在寻找精神诗意的栖居地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是绝对正确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和独特的需求,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无论是完全独处,还是和别人共享生命的宁静和意义,我们都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选择,寻找属于自己内心的精神诗意的栖居地。
总之,寻找精神诗意的栖居地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内在的追求和觉醒。
通过寻找自己的栖居地,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内在的价值,让自己摆脱生命中的困惑和迷茫,成为一个更加平静和自由的人。
诗意的栖居方式发言稿
诗意的栖居方式发言稿亲爱的朋友们,感谢大家能够来到今天的分享会,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诗意的栖居方式”。
诗意的栖居方式,代表了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一种追寻内心平静与宁静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困扰,似乎迷失了自己的本真。
而诗意的栖居方式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重新与内心对话,寻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
首先,诗意的栖居方式强调与大自然的联系。
我们常常忽略了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取代了绿树和鲜花,城市的喧嚣淹没了大自然的呼唤。
当我们时刻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心灵也变得喧闹不安。
而诗意的栖居方式将我们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比如,在自然中散步、观赏花卉、观赏星空等,都是让我们与大自然紧密接触的方法。
其次,诗意的栖居方式注重内在和谐的培养。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追求物质和外在的成功,却忽视了内在的成长。
诗意的栖居方式鼓励我们关注内心的需求,培养内在的和谐。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瑜伽、读书等方式来让内心变得宁静而强大,从而在外界的喧嚣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和平静的心态。
不仅如此,诗意的栖居方式还鼓励我们追求艺术、音乐和文学等领域的修养,以丰富自己的人生。
另外,诗意的栖居方式鼓励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尽管我们常常热衷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但我们却与他人越来越疏远。
诗意的栖居方式提倡我们与他人建立真实和温暖的联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困惑。
通过社交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我们可以与他人建立深沉的情感纽带,从而实现心灵的共鸣和交流。
最后,诗意的栖居方式教会我们珍惜和感恩。
当我们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恩赐时,我们会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和所经历的。
我们会学会感恩每一个细微的幸福,学会用宽容和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更加从容和坚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够勇敢地面对和解决。
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栖居,是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它不是简单地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安逸,更不是物质的堆砌和奢华。
诗意的栖居,是人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和营造一种与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居住方式。
它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意的栖居,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这种美好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用心灵去体会的。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去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
这些美好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养,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放松,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
诗意的栖居,需要我们用情感去营造一种与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氛围。
这种氛围不是简单的装饰和美化,更不是一味的复古和怀旧。
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去营造一种与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氛围。
这种氛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寄托,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诗意的栖居,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寻找和创造一种与自然、科技相融合的居住方式。
这种居住方式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更不是一味的追求高科技和智能化。
它是我们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去寻找和创造一种与自然、科技相融合的居住方式。
这种居住方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健康和愉悦。
在诗意的栖居中,我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与自然、历史、文化相互关联的整体。
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去营造与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氛围和居住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幸福,更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诗意的栖居是一种理想,是一种追求。
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用心去感受、用情感去营造、用智慧去寻找和创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栖居。
诗意地栖居发言稿
诗意地栖居发言稿《诗意栖居,焕发青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今天,伴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再次在我们的眼前冉冉升起—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年开始了。
首先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刚刚加入我们学校高一新同学。
新同学的加入为我校的发展又注入新的能量,为学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生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校领导的关怀,离不开各位同仁的支持,更离不开青年人的参与。
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诗意栖居,焕发青春》。
人们总是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又往往因为现实的种种而倍感纠结,不论是过分追求物质,还是过分追求精神,其实都会让我们的青春、人生陷入不平衡,从而湮没现实之中。
由此,一些年轻人感到的不是诗歌的诗意而是失去的失意,不是有梦想的栖居而是无追求的蜗居,不是焕发朝气的青春而是垂垂老矣的暮气,让本来可以炫丽的青春蒙上了灰。
要想诗意地栖居,一刻也离不开青春的态度。
一刻也离不开对青春的追求。
如何更好地追求青春,对待人生,我有几句话与大家共勉:第一,做一个永远的读书人同学们,生命是打开了再也合不上的画卷。
这幅生命画卷究竟有多长,你无法控制。
但有一点确信无疑,我们每天都在消费生命。
活一天,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一天。
既然生命是减法,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获得加法?读书!你可以用读书学习来丰富你的生命画卷的色彩,饱满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第二,做一个永远善良的人同学们,人来到世上是争气的,不是来生气的;是来升华生命的,不是来抱怨的。
生活中所用的不满及怨恨其实也都与自己有关,我们不能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人无完人,社会也如此,不管怎样,学会尊重老师和父母,学会包容同学,学会宽容他人的过错。
做一个把微笑挂在脸上,把感谢挂在嘴上,我把愧疚常怀心中,不见利忘义,而能记住恩惠、洗去怨恨的善良人!第三,做一个永远有梦想的人同学们,人这一生,可以允许短暂的偷懒、偶尔的放纵,但终其一生你不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同学们,前方有许多未知数,未来的你,我们谁都无法预测。
让语文引领我们诗意地栖居在世界上
让语文引领我们诗意地栖居在世界上作者:焦杨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年第09期德国哲人、诗人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道: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人就会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诗人的“栖居”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追求精神的存在价值,希望通过语文组课程文化建设,引领我们实现精神追求。
我们在认真学习、理解学校核心文化的基础上,确定了语文教研组的核心文化。
1.使命——让生命因语文充满智慧,让生活因语文拥有高雅的情趣。
2. 价值观——尊重:尊重知识和情感,尊重每颗思考着的心灵;责任: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提高人文素养;创新:贯彻大语文思想,践行新教育理念。
3. 愿景——课堂由高效到理想,课程由零散到系统。
特级教师余映潮曾提出课堂教学设计艺术30字“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它将是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
“课程由零散到系统”是指我们将零散在教材中的能力点进行组织和整合,形成以语文知识为架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序列,兼顾思想培养的语文课程。
4.战略——整体设计、理想课堂、卓越课程。
整体设计指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以阅读为主线,以语文知识为架构,以提升语文素养为目标,整合初中三年的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
我们拟定三年的阅读层次和阶梯是:初一朗读,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敢读、爱读、乐读的氛围;初二阅读经典,培养思考的习惯,形成敢于表达的氛围;初三精细阅读,培养准确表达的习惯,形成严谨的学习、准确的表达能力。
理想课堂是指要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这种课堂的推荐模式是:教师质疑环节(教影响学,教师的首席对话作用)——学生质疑(学影响教,学影响学)——师生互助解答(形成对话交流,共学共解)——教师精讲(总结方法,探根溯源)——课后总结(学生真正所得)。
虽有推荐模式,我们又推崇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
人诗意地栖居赏析理解
人诗意地栖居赏析理解
人诗意地栖居,是一种追求自然、追求诗意生活的方式。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山大,生活节奏快速,很难找到一个安静祥和的角落来放松心情。
而“人诗意地栖居”正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通过创造一个有诗意的居住环境,来释放自己的压力,感受生活的美好。
诗意的居住环境可以是一个温馨的小屋,也可以是一个充满绿植和阳光的公寓。
无论是采用简约的北欧风格,还是浪漫的地中海风情,都可以为居住者带来美好的心情。
诗意的居住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充满自然元素的庭院,或者是一个满是书香味的阅读角落。
通过这样的布置,人们可以在家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诗意的美好,从而放松心情,重拾内心的平静。
在诗意地栖居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尽情地沉浸在诗意的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他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放松身心,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和安逸。
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美好的事物,细细品味生活的点滴。
诗意地栖居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追求。
通过打造诗意的居住环境,人们可以将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丰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馈赠。
总而言之,人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创造一个诗意的居住环境,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意和美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因此,让我们一起创造一个诗意的居住环境,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湖北省通山县杨芳中学高中语文学生作文 诗意地栖居素材不分版本
湖北省通山县杨芳中学高中语文学生作文诗意地栖居素材不分版本
诗意地栖居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
当潘多拉翻开罪恶的盒子,一切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
人生确实不可能是一条坦途。
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
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
〞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
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世人顶礼膜拜的典范。
可他想参加哈佛校长聚会,却遭到了局部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
哈佛校长选择了精神上的高贵,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B.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C. 新公布的香港国安法得到大家拥护的原因,是因为其尊重香港世纪复合国际惯例。
D. 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1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少优秀的文化著作,可作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读本。
B.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次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
C. 近年来,我国重大科研项目捷报频传,增强了我们民族的科技自信和广阔前景。
D. 是否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保障。
B. 海洋是人类共同财产,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水处置问题绝非日本的家务事。
C. 我国研发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有成功案例,为广大人民带来福音。
D.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必须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答案】D
【解析】
D.否定不当,“禁止”与“不得”重复,应将“不得”删除;故选D。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复习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考点3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B.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C. 同学们的环保观念比较薄弱,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答案】C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出现”应改为“展现”;B项归类不当,“超市”不是“游乐设施”应删去“、超市”;C项表述正确;D项语序不当,“广泛”应移到“关注”前。故选C。
诗意的栖居(五篇范例)
诗意的栖居(五篇范例)第一篇: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栖居——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第一次看见“诗意”这一个词是在一个老师的公开课上,当时只是将“诗意”课堂纯粹地理解为有诗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语言的语文课堂。
而在此品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才醒悟“诗意”一词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诗意语文”这一教育理念的由来并不是空穴来风,是王崧舟老师孜孜矻矻,多年以来在批评与探讨中所得的研究成果。
从“朦胧的激情”到“去激情化”再至“激情的协奏”,“激情”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
王崧舟在书中提到:“诗意语文的核心和灵魂有且只有一个字‘情’。
”但此情非彼情,在王崧舟看来,这个“情”不应当仅仅是我们平常口中常提到的情感,它理应包括其他的特质,例如“审美的品格、语文的特质、理性的积淀、生命的关切”。
诗意语文的“情”不只是作者之情,读者之情等简单的人类情感,还应包含着对生命、对文化的尊重,对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
所以,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将学生教懂,让学生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懂文本,体会文本的内在涵养,让学生读到这个“情”字。
为什么“诗意语文”能够掀起如此波澜,能够在语文学界独树一帜,受到众多学者教师的追捧,原因在于“诗意语文”它遵从了语文的本质,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
“诗意语文”倾向于展现汉语的诗性品质。
汉语本是一门优雅的语言,一字、一词、一句都能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例如“松柏”,可指松柏这两种植物,亦可比喻栋梁之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另一表达方式。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
”汉字的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诗意语文”的课堂所要挖掘的是语文这一门学科的本质,即研究汉语,研究汉字,“旨在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诗意语文”立足于文本,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
它所提倡的解读不是从表面上探究文本的表达意义,或者从深层次去挖掘文本的内在含义,而是在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去探寻文本自身所表达的情感境界,以此勾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走向自我理解。
《栖居诗词大地,传承诗词文明》发言稿作文
《栖居诗词大地,传承诗词文明》发言稿作文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咱们中国人,打从骨子里就透着对诗词的热爱。
为啥这么说呢?就拿我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去年夏天,我和家人一块儿去乡下奶奶家避暑。
那小村子,青山绿水环绕,美得就像一幅画。
一天午后,我溜达着来到了村子边上的一片稻田。
正是稻子快要成熟的时候,金黄色的一片,风一吹,那稻穗就像海浪似的翻滚着,还带着一股特别的香气。
我站在田埂上,望着这一大片稻田,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一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
它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能和眼前的景象完美融合的一种奇妙表达。
你瞧,辛弃疾当年写下这句诗的时候,也许和我一样,正站在一片丰收的稻田前,闻着稻花的香气,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心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和喜悦。
而几百年后的我,在同样的情景下,一下子就和古人有了心灵上的相通。
在奶奶家的那段日子,我发现诗词在乡村里简直无处不在。
傍晚的时候,大家坐在门口乘凉,老人们会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慢悠悠地念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神态,别提多惬意了。
小孩子们玩耍累了,趴在大人腿上,听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慢慢就进入了梦乡。
还有一次,村里有户人家办喜事。
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我看到新郎官骑着马,新娘子坐着花轿,那场面热闹极了。
这时候,就有人笑着说:“这真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啊!”虽然是句带着点伤感的诗,但用在这儿,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大家对这美好时刻的珍惜和欢喜。
这些普普通通的村民,或许没读过多少书,也不懂得什么诗词的格律和技巧,但他们却能随口吟出一句句诗词,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描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诗词早就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咱们再想想,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是何等的豪迈自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又是多么的忧国忧民;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则充满了洒脱和豁达。
2021初二作文精选诗意的栖居范文精选600字
2021初二作文精选诗意的栖居范文精选600字爱的栖居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人们总是匆忙忙忙的匆匆走过,很难有片刻的闲暇和安逸的生活。
但我却有幸拥有一处清静的小栖居,可以让我享受一份安心。
我的小窝位于城市的郊区,一所简单的小房子,原本几乎没什么生活设施的简陋房子,但是这里却是我心灵的归宿。
在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有着一份纯净和自由。
在这里,我可以远离尘嚣繁华,感受到大自然的真谛。
每逢阳光普照,我喜欢去小花园里看花花草草,听鸟儿的啁啾,栽种花朵,感受温馨。
我还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听着落叶的声响,这份宁静也让我时常思考,关爱和分享的意义,在这里找到了信仰。
尽管这里并不富有,却有着意义深远的爱和美好的回忆。
在这个简单的小栖居里,每一个角落都装满了家庭的温馨和欢声笑语。
我和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会坐在客厅一起看电视,享受时光。
周末的晚上,我们还会在厨房里煮一顿可口的家常饭菜,让家里充满着美味的香气。
这个小栖居虽然小,却是爱的港湾和心灵的栖息地。
我喜欢我的小栖居,那里有我成长的每一个角落,记录着我和家人的点点滴滴。
它不仅是我和父母共同创造的幸福,更是我们永远的回忆。
因为这里,不仅是我的家,更是我的家园。
在这里生活,让我懂得了真正的幸福是多么的简单,也感受到了家庭的真挚。
我喜欢我的小栖居,它是一片纯净之地,也是一方心灵的栖息地。
或许这不是一处华丽的豪宅,但是它却是我内心深处的心之所想,身之所往。
在这里,我寻得了心灵的安宁,也找到了生命中的所爱所的回应。
无论未来如何,我都永远无法忘记爱的栖居,一个平凡而温馨的小家。
人的一生需要一个栖居,一个可以让自己感到舒适和自在的地方。
我的栖居在郊区,那里有清晨的红阳,有蓝天绿草。
这个栖居虽然不大,但足够我生活。
窗户外是一片葱葱郁郁的绿色植物,而我的小栖居也紧靠着这片绿色。
每当太阳落山,树木伴随着小鸟,发出一种无声的歌唱,让人感到闲适和舒心。
在这里,我可以读一本书,听一段乐曲,写一篇文章,感受生命真正的意义。
诗意的栖居方式发言稿
诗意的栖居方式发言稿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家园,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个喧嚣的都市里,我们常常被纷繁的事物所迷惑,困在了城市的高楼和钢筋水泥中。
我们忙碌着工作、生活,却忽略了与自然的沟通与交流,忽略了我们内在深处对自然的向往和渴望。
我曾经有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白天奔波于工作和生活之间,夜晚则沉浸在电视和手机的世界里。
然而,当我走进大自然,沐浴在阳光下,聆听小溪的潺潺流水和鸟儿的歌声时,我才发现了自己对自然的深深眷恋。
在自然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我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所。
我不再追逐城市里的繁华,我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她共同生活、共同成长。
有人说,人应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对她的征服者。
我深信这一点。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她和谐共处,而不是不断地破坏她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规律。
在自然中,我学会了收获。
不仅是收获了风景、空气和阳光,更是收获了宁静和平和。
我学会了感恩,感恩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也感恩她让我有机会与她亲密接触、共同生活。
在自然中,我学会了慢活。
我不再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与魅力。
我学会了静心,静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她的脉搏和呼吸。
在自然中,我学会了独处。
在城市中,我们往往需要依赖社交和娱乐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而在大自然中,我学会了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学会了用心去倾听自己的声音,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或许有人觉得,在大自然中栖居是一种奢侈,是一种放弃现代生活的逃避。
然而,我认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并不意味着放弃现代社会,而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更加平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在城市里忙碌工作,也可以在闲暇之余去山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我们可以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也可以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在自然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家园,不只是一种物质上的栖居,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
阅读:语言,诗意的栖居地
2 . 段式仿 写 。所 谓段 式仿 写 , 即模仿 一篇 之爱的花朵就开在 了每一个读 者的心田。
课 文 中某 一段 的特 殊 表 现手 法 或 言语 表 达 形
3 . 调用五觉。语言文字可 以表现多种美 : 音
式进 行 写 话 。如 文 章 由整 体 到 局 部 的观 察 方 乐美 、 绘 画美等 。 要使语 言生动活泼 , 行文异彩纷
即随而增长 。” 可见这两者之 间有着密不可分 的 有 了修辞 , 就有 了鲜活 的生命力 。所 以 , 写文章
关系 。基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语 言发展本质 , 我 时 , 要 指导 学生善用 修 辞 , 如告诉 学生 : 巧用 比 认为提 升 中年段 孩子 的语 言表达能力 可 以从 以 喻 , 可 以使语言生动形象 ; 妙用拟人 , 可以使语 言 下两方面做 起。
“ 复说 ” 句式 , 进行迁移创造 。 例如《 普罗米修斯盗
2 . 善 变句式 。 长短句 、 整散句结合 , 一般句式
火》 中有 一 句 “ 没 有 ……只 好 ……” 的“ 复说 ” 句 与特殊句式结合 , 可使语 言错落有致 。遇到文本 式, 有 效地烘托 了当时人类 生活 的困苦 , 句式结 中这样 的句 子 , 在充分 品读 的基础上 , 我就会告 构很典型 。我安排了如下仿句练 习 : 旧社会人们 诉 孩子 , 习作 时恰 当运用 这些不 同的句式 , 就 能
一
新颖 活跃 ; 善 用排 比 , 能够增强句 子气势…契机 。 让语 言发展 有据 期坚持 , 学生也便能逐 渐掌握修辞技巧 了。比如
一
可 依
名学生这样描 绘秋风 : “ 秋风婆婆轻轻 哈 了 口
( 一) 迁移 写作方法 。 让语言丰富规范
重拾汉语,诗意地栖居
重拾汉语,诗意地栖居作者:冯欢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3年第18期机械的教学方法,使得汉语言的美感脱落,也把孩子对语文的所有好感和好奇都扼杀掉,只落下渐成俗套的思维习惯。
学鲁迅时最为可笑,先生的每句话都要想想有什么深意,当年我有同学被提问先生去后花园点了根烟有什么内涵,他回答,先生点燃了革命的火炬。
1932年的小学《新选国语读本》选文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几乎构成一组田园诗,然而又多思辨之文,其中《两个疑问的信》“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秩序;应对要有礼貌。
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
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样呢?”洋溢着开放的精神,而我们的教材里,鲁迅已带着《孔雀东南飞》《石钟山记》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红灯记》。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国人一年都读不了一本书。
读图时代,平面文字落伍,典籍更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至少不止一代人不识繁体字、不会用毛笔,读不懂古代典籍,数典忘祖的“新文盲”队伍不断扩大。
不读典籍的理由有几个:它不是必读科目;它语法有些隔;它以遗老面目出现;它没有烟火气;它惜墨如金以及幽默不那么好懂,这多少显得不可爱。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拜经教”。
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90后这一代人居然从周杰伦的《青花瓷》里才开始接触到古典诗词之美。
国人对典籍这一“汉语文明主要承载者”的轻视和排斥,不仅是文明断代的问题,更关乎国民素质。
维特根斯坦说过,“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如果读典籍成为习惯,一个从小就被“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之情韵滋养着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巴黎的街头立着广告牌:“学汉语吧,那将是你未来20年的机遇和饭碗。
诗意地栖居作文800字
诗意地栖居作文800字诗意地栖居如今的高中生们,正处于人生最洪荒之际,一方面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
繁重的学业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时代变迁,无一不在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出挑战。
那么,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以及在这个说不尽也道不明的世界,寻找到诗意地栖居,成为每位高中生所面对的重大课题。
从物质层面看,栖居主要指的是生活的场所。
一个精致的家,一个安静的卧室,可以像温暖的怀抱一样,保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近年来,各种舒适、好看的居住环境大幅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某些问题。
比如,重视物质堆积而轻视精神追求。
衣食住行方面,确实越来越舒适了,但精神需求的满足却越来越困难。
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自我意识和审美素养,使自己的生活更具有诗意。
从精神层面看,栖居主要指的是人与心境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情感表达方式。
但是,由于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压力,我们往往会失去自我和平和真实的自我。
真实的自我是指,不受外界束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高中生们处于自我认知的阶段,他们需要通过自我体验、思考和行动来深刻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使命。
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为自己的人生注入诗意。
不同的高中生有着不同的栖居方式,这些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情感、思考和文化特色,表现了自己的诗意。
例如,有人喜欢在寂静、舒适的环境中,沉浸在一本好书或音乐中,感受到心灵的安宁与高度;有人喜欢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壮阔;有人喜欢到人来人往的商业街区里,感受时尚与活力。
这些方式都可以成为栖居的诗意表现,只要它能够对我们带来精神上的丰盈和成长。
当然,诗意地栖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间和我们自己的变化而改变。
每个高中生都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地寻找和探索自己的栖居方式,更好地发掘和展现自己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 拾 汉语 , 意地栖 居 诗
@ 冯 欢 汉 语 丢 掉 自 己 的 灵 魂 , 键 不 在 外 关 而是 文化 还 乡 的必 选 题 。
习惯 。 学 鲁 迅 时 最 为可 笑 , 生 的 每 句 先 话 都 要 想 想 有 什 么 深 意 , 年 我 有 同 学 当 被 提 问 先 生 去 后 花 园 点 了根 烟 有 什 么 内涵 , 回答 , 他 先生 点 燃 了革 命 的 火炬 。 模 式 化 思维 教育 出来 的永 远 是流 水 线 产 品 , 是 世 界 工 厂 的定 义 。 好 教 这 材 和 好 老 师 缺 一 不 可 , 果 从 对 儿 童 的 如 言 语 早 期 教 育 开 始 , 小 学 、 学 阶 段 到 中 的语 文 教 学 , 拼 音 、 写 、 法 这 些 基 在 书 语 础 知 识 之 外 , 多地 关 注 汉 语 生 命 的 自 更
一
文教 学 的笑话 , 后躺 着 无数 过来 人 、 背 牺 牲 品 。 人 文 学 科 很 多 事 明 明 就 没 有 标 准 答 案 , 是 我 们 的语 文 教 育 偏 偏 要 但 求 孩 子 分 段 概 括 大 意 、 纳 出符 合 标 准 归
的 中心思想。背 范文写八股 , 至于 中 以
不再是信 手拈来 , 而是 到心灵那 端的千
年。
了 ,O 9 后们 居然从周杰伦 的《 青花 瓷》 里
才 开 始 接触 到 古典 诗词 之 美 。
真 会 说 中 国 话 吗 ? 修 复 和 重 建 汉 语传 统 , 是 一道 萝 1 菜 的选 择题 , 不 - 成
国 人 对 典 籍 这 一 “ 语 文 明 主 要 承 汉 载 者 ” 轻 视 和 排 斥 , 仅 是 文 明 断 代 的 不 的 问题 , 关 乎 国 民素 质 。 维 特 根 斯 坦 更 说 过 :想 象 一 种 语 言 , 味 着 想 象 一 种 “ 意 生 活 ” 如 果 读 典 籍 成 为 习 惯 , 个 从 小 , 一 就 被 “ 情 丝 吹 来 闲 庭 院 ” “ 里 挑 灯 袅 、醉 看剑 ” 之情 韵 滋 养 着 的 孩 子 , 大 以 后 , 长 他 们 的 心 灵或 许 不 至 于 那 么麻 木 、 冷
” 启 语 自 己与 生 俱 来 , 恃 无 恐 。 古 人 敬 畏 汉 段 青 草 的 味 道 如 何 。 这 则 “ 发 式 ” 有 字 ,执 手 相 看 泪 眼 , 无 语 凝 噎 ”让 你 “ 竟 , 相顾无言 , 有泪干行 ; 们 提笔忘 字 , 唯 我 火 星文 满天 飞 , 有时 想表达 什 么 , 可 找
还难。 汉 语 一 边 在 异 乡 繁 荣 , 边 却 在 故 一 土“ 丧 ” 一边 有层 出不 穷 的创造 , 沦 , 一
国学 生 在 作 文 中 “ 造 谎 言 ”成 为 一 道 编 ,
举 世 罕 见 的风 景 。
种思 想攻 略与坚持 的战役 慢慢渗透 , 那 么汉语 作为 中华民族文化传 统 的载 体 ,
语 入 侵 , 在 电脑 书 写 , 在 每 个 中 国 不 而 人 。 如 果 对 自 己 民 族 的 文 字 失 去 了 最
起 码 的 敬 畏 感 , 它 变 成 可 以 随 意 玩 让
还 回“ 青草 的味道
“ 学们 , 大家看看 这根小草 , 同 请 仔 细观察 它可 以分为几段? 大家想一 想 ,
字连 篇” 0 。3 0亿条春节手机短信 与“ 我 是郭 德纲 ” 已取代 了鸿 雁传 情 与 “ 早 床
前明月光 ” 诗意 , 人和 母语的距离 , 的 国
止” 时候 , 是一 个解放思 想的;举 : 的 这 l 士
作 为 后 果 , 一 个 世 纪 后 , 经 没 有 多 近 已
少 人 回 答 得 出来 什 么 是 “ 书 ” 五 经 ” 四 “
约 会 “ 上 的 汉 字 纸
11 9 2年 1月 1 日 , 国 民 政 府 第 9 当
一
是 . 棵杨树长 在窗外 ; 外 有~棵树 , ~ 窗
怕 ” 原 因 是 “ 连 递 上 来 的 纸 条 都 错 别 , 就
是杨树 ; 窗内看出邹静 之辅 导女儿作 业 , 据 ” 根 “ 刻画描摹得 非常逼真 ” 写一 句成语 , 他
的 答 案 是 “ 妙 惟 肖 ” 结 果 被 老 师 判 惟 , 错 ,标 ; 案 是 ‘ 栩 如 生 ’ “ 隹答 栩 。 机 械 的 教 学 方法 , 得 汉 语 言 的 美 使
感 脱 落 , 把 孩 子 对 语 文 的 所 有 好 感 和 也
任 教 育 总 长 下 令 “ 学 堂 读 经 一 律 废 小
或许 还 能 从 娃 娃 抓 起 。
边 却 无 情 退 化 。 你 的 内 人 ” “ 府 “ 在 我 上 ” “ 贵 不能 淫 ” 译 为 “ 富有 , ,富 被 要 不 要 性 感 ”《 国 语 文 》 材 大热 , 文 系 ,民 教 中 研 究 生 都 没 人 能 当 老 师 , 丹 青 曾 感 陈
然需 求 , 教学情 境 下 的每一 个游 戏 , 在
每 一 次 远 足 , 一 篇 作 文 , 一 回 对 话 每 每
个 合 适 的 字 眼 , 在 陌 生 的街 区 找 路 比
或演说 , 鼓励孩 子去体悟 、 共情 , 表达 本
然、 锐的感 受 , 敏 少一 点 “ 矩 ” 作 为 一 规 ,
如 果 分 为 三 段 的话 , 哪 一 段 开 始 吃 比 从
弄 、 捏 的 软 泥 , 人 得 而 亵 之 , 这 种 揉 人 那
文 字 的 前 途 也 就 岌 岌 可 危 了。 “ 说 中 国 话 吗 ? 在 中 文 里 , 是 会 ” 这
一
我 句 骂 人 的话 。 说 中 国话 , 人 都 幻 觉 较 好 ? 下 面 , 们 请 一 个 同 学 来 说 说 这 人
叹 , 大 学 生 的 中 文 水 平 已 经 相 当 可 “
作 家 王 蒙 曾 多 次 试 考 孙 子 的 语 文 卷 , 好 一 次 是 六 十 分 , 他 每 次 都 不 最 其 及 格 。 比如 选 出 与 “ 外 有 棵 杨 树 ” 窗 意
思 最 接 近 的 一 句 话 , 出 的 三 个 选 择 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