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优质课教案_0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年级九年级科目历史授课人时间课题名称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时 1 一、学情分析二、学习目标及依据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2、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重难点内容突破方法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情景导入法、讲授法、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共案部分个案部分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新课探究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优课教学设计_0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思路解析一、学习目标结合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亚非文明古国图片,对比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中国文明地理位置和文明代表的区别,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古代文明发展多元特点,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了解汉谟拉比对外战术和对内管理两方面的统治措施,认识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对保持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解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了解君权神授。
分析法典的具体内容,了解古巴比伦的社会风貌,认识古巴比伦社会维护奴隶主统治、等级森严的同时维护同等级公平、家庭奴隶制度、商品经济活跃等特点,提升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从法制完备、公平公正等方面评价法典意义,了解法典体现了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是迄今为止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家国情怀。
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突破思路:(1)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完成古代不同区域文明发展简况表。
(2)分析汉谟拉比的统治措施,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概况。
(3)综合表格内容,概括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突破思路:该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1)呈现法典石柱,了解君权神授及其维护公正的意图。
(2)解读法典内容,还原古巴比伦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特点。
(3)结合法典内容和现实影响,评价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引入社会学理论,结合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培养时空观念,激发探究欲望。
师:最近老师在读美国人贾德·戴蒙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贾德·戴蒙是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他在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甚至有人认为这本书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圣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这本书,了解作者的历史发展观。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呈现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亚非文明古国图片)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埃及文明的灿烂和久远,请回忆其基本地理信息和文明的象征。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二、内容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产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它也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
家国情怀: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上课“尼罗河在古埃及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两河流域”中的古巴比伦文明,展开本课内容学习。
(二)讲授新课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活动出示“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学生活动●古代两河流域(又称“新月沃地”)●地理位置:西亚●流域: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代表: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苏美尔文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学生活动●文字:楔形文字●历法:阴历/太阴历●数学:60进制●技术:最早灌溉技术制陶技术(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公元前539年,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征服。
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新独立。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及古巴比伦王国的兴亡。
2.古巴比伦王国(1)教师活动汉谟拉比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军队。
他极力神华自己,自称“众神之王”。
汉谟拉比还大兴水利,他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2)学生活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官僚机构。
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控制地方经济。
军事上:集中军权,直接掌握军队。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顺序、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法典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步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设定、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摆脱传统“满堂灌”形式的教学,促进学习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目标】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3.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4.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到《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出自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古代亚非的大河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河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结构上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代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对世界历史内容比较陌生,可通过时间轴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
引入文献和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做了规定。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情景创设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神话中的伊甸园与此时破坏的文明形成对比反思,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保护的意识。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重点: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背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统治。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出示材料《圣经·创世纪》,用“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教师设问:“《圣经》中‘伊甸园’代表乐园,那两河流域是否真实如此呢?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走进这个‘伊甸园’。
”新课讲授一、新月沃土——两河文明的孕育1. 文明诞生之地教师出示两河流域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认识两河分别所指河流,以及新月沃地,认识“美索布达米亚”含义。
同时展示现在两河流域所在国家伊拉克图片。
2. 文明孕育之源教师展示长江、黄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图片,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为什么多产生在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水源丰富)。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出此地理环境推动了农耕文明发展。
3. 文明形成之初(1)教师出示两河流域地理图片,让学生圈出两河流域南部形成的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然后出示美苏尔文明文物,解释这些小国创造了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苏美尔文明。
(2)出示刻制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引导学生理解楔形的含义,展示楔形象形文字所对应的汉字表格。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代两河流域。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史料教学法: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一、课程标准内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二、教学目标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的统治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
通过地图比较和绘制时间轴,培养历史时空观;通过分析法典条文,培养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两河文明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三、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本课为世界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
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分别介绍古代亚非的三个大河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
再加上以前学过的黄河流域的中国,这些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其结构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见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四、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对中国历史已完整学习,具备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但是世界历史才刚开始系统学习,可通过与中国史联系、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
通过给出一些文献、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重点: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概况;汉谟拉比的统治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六、教学资源(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世界上古史》周启迪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4月第4版(3)《世界上古史资料汇编》杨共乐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七、教学过程出示空中花园复原图学生回答这与那一文明古国有关系,进而问学生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
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
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材料展示: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
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黏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提示: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
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的地域。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相传,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
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
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
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
王妃见后大悦。
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而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哪里,由此导入古代两河流域。
(二)、讲授新课: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
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2、国家的建立:公元前3500年出现很多小国。
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3、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定都巴比伦城4、文明成就:楔形文字阴历60进制二、古巴比伦王国:1、时间:公元前18世纪2、人物:汉谟拉比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位国王,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文明成就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汉摩拉比法典、亚述帝国和新兴的文明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并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明成就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2.教学难点: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3.案例分析:讲解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
4.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3.图片资料:准备与古代两河流域相关的图片资料。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如汉摩拉比法典、巴比伦城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古代两河流域是哪个地区?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成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特色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等内容;学会分析历史资料,提炼历史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等内容。
2.教学难点:苏美尔文明的起源、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亚述帝国的扩张、新巴比伦王国的兴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课件,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
2.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课堂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在哪里吗?它有哪些特色?”2.呈现(10分钟)介绍苏美尔文明,展示苏美尔人的生活方式、艺术成就等。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题是古代两河流域,教材以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古代两河流域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古代两河流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认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认识,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辅助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4.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然后,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地图、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巴比伦社会和汉谟拉比法典。
4.图片、地图、资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相关资料。
2.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3.图片、地图、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发展史。
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地位。
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一个高峰。
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影响。
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通过我国最近较有意义的两部法律文件引导出本次课题:《汉谟拉比法典》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的颁布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重要法律保障,将成为香港由乱到治的重要转折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最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迄今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哪部吗?(《汉谟拉比法典》)知识点1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阅读教材P6、P7页,梳理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2.阅读教材,说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具体表现,并和埃及、中国进行比较分析。
知识点2 古巴比伦王国阅读教材,归纳汉谟拉比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古巴比伦王国的。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典)知识点3 《汉谟拉比法典》(1)让学生总结归纳该部法典的内容《汉谟拉比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
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
《汉莫拉比法典》的内容可大致归结为以下三点:①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课,主题是古代两河流域。
教材主要介绍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2.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教材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
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3.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
①《汉谟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古代两河流域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概况;掌握古巴比伦王国统一的过程及汉莫拉比。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汉谟拉比法典》体现的是利益。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先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在经过老师的讲解让知识更加的巩固。
四、合作学习
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国家产生和统一是怎样的?
(1)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1.知道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概况;掌握古巴比伦王国统一的过程及汉莫拉比。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案(有部分答案)
【探求一】1、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为什么会被称为〝楔形文字〞?由于这些文字是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
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探求二】2、观察以下图汉谟拉比法典图册〔1〕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该法典公布的目的是什么?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统治〕〔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
①«汉谟拉比法典»严厉维护奴隶主的利益;②«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珍贵文明遗产,说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Ⅴ.训练检测〔约10分钟〕1.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以下图中的〔〕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2. 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益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身读碑上内容,或许听他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
认清他所当失掉的权益,从而取得抚慰。
〞此国王是〔〕A. 胡夫B. 伯里克利C. 汉谟拉比D. 穆罕默德3. 2021年,伊拉克举行了〝文字发明5000年〞的纪念活动,为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深感自豪。
其祖先发明的文字是〔〕A. 象形文字B. 印章文字C. 甲骨文D. 楔形文字4. 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发明出许多优秀的文明效果。
以下关于古巴比伦文明效果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保管最完备的成文法典B. 他们发明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C. 他们建造的〝空中花园〞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D. 摩享佐•达罗遗址反映了两河流域早期的文明成就〔四〕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授课班级:八(6)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2.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媒体辅助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同时板书。
(二)读图解题
引导学生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并古今对比,让学生掌握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教师拓展两河流域的地形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三)简述两河流域最有影响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借助图片作以说明。
(五)合作探究《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特点
借助材料学习法典的的内容和特点
四、巩固记忆
五、当堂检测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