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在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疼痛护理开展于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疼痛护理开展于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疼痛护理开展于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对新生儿护理中采取疼痛护理干预,观察该种临床效果。

方法:将2020年2月--2021年2月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一组(采用疼痛护理干预)和二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

结果:一组和二组疼痛程度评分和情绪状态评分对照中,一组分别为2.35±0.41(分)、38.67±4.22(分),二组分别为4.08±0.66(分)、49.63±4.18(分),(t=8.198,p=0.000),两组有差异。

结论:对新生儿护理中采取疼痛护理干预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护理;临床价值新生儿在临床中由于肌内注射、采血、静脉穿刺、体位引流等等操作就会产生疼痛,这种疼痛感也会对新生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喂养不耐受、睡眠障碍、神经发育障碍等等。

在对新生儿的临床治疗干预中,只有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技能水平才能够减少新生儿的应激反应,从而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因此在本组研究中对新生儿护理中采取疼痛护理干预,观察该种临床效果。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0年2月--2021年2月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一组(采用疼痛护理干预)和二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

一组62例,新生儿在1--28天之间,男34例,女28例;二组62例,新生儿在1--26天之间,男33例,女29.(p>0.05),两组资料无差异。

1.2方法1.2.1二组二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新生儿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监测,记录新生儿的变化,评估其疼痛程度,对疼痛原因进行分析查找,及时进行护理干预,保持病房内的环境。

1.2.2一组一组采用疼痛护理干预,该种方式是建立在基础护理之上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按摩护理:对新生儿进行充分的满足哺乳之后,对其开展脚底按摩,通过脚底按摩来缓解新生儿的疼痛感,减少不良情绪和哭闹行为,提高新生儿的舒适度和睡眠质量[1]。

分析疼痛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实践效果

分析疼痛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实践效果

分析疼痛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实践效果发布时间:2022-08-23T14:11:22.88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8期作者:焦茜[导读]分析疼痛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实践效果焦茜(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四川都江堰611830)摘要:目的:对新生儿进行疼痛护理效果的研究。

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2月至1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疼痛护理,对比疗效。

结果:护理后,新生儿的身体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疼痛程度减轻,护理满意度较高。

结论:针对新生儿而言,疼痛护理可以减轻身体疼痛,改善身体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疼痛;新生儿;护理传统医学一致认为,新生儿刚出生没多久,身体机能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疼痛神经细胞也没有成熟,因此,新生儿不会有疼痛感,无需对新生儿进行疼痛评估和实时护理干预。

但是,最近医学研究表明,新生儿是有痛感的,虽然新生儿无法通过语言和行为进行表达,但是,新生儿是可以感知到疼痛的,新生儿的疼痛可以通过他们的生理行为进行反射表现出来,而且,新生儿长期疼痛的刺激,会导致其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从而严重降低睡眠质量,出现食欲不振和精神萎靡状况,甚至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而且,对新生儿进行临床多种操作的时候,新生儿都会有痛感,比如,换药、采血和穿刺等等,但是有些新生儿本身就患有疾病,导致这些操作所存在的必要性。

本文对新生儿进行疼痛护理效果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人员选自2021年2月至1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实验组年龄1-28天,中位2天;对照组年龄1-28天,中位2天,已将精神疾病、资料不全新生儿资料予以排除,提前告知家属此次研究内容。

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疼痛护理:①环境护理。

保证室内湿度和稳定适宜,减少太阳光直接照射,可以对新生儿实施暖箱罩,并保证室内灯光亮度合适,室内保持绝对安静和整洁,将音量控制为四十五分贝以下,如果有报警声音,立即观察新生儿是否异常,并采取合理的措施。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2-22T06:15:12.164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1期作者:刘娜潘启慧[导读]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刘娜潘启慧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 610011【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

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新生儿中,选取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80例,分别采取疼痛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评价指标:1NIPS、NFCS评分;2护理满意度。

结果:两组研究对象操作后5分钟NIPS与NFCS评分均比操作前低,并且研究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为明显,对比差异较大(P<0.05);对照组研究对象80例中满意72例,护理满意度90.00%,比研究组对象80例中有79例患者满意的98.75%明显更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显著,可以使疼痛程度得到有效控制,获取新生儿和家长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疼痛护理;护理满意度通常来说,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度不够,所以对疼痛的敏感性不足,根据相关研究了解到【1】,虽然新生儿无法通过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自身疼痛,但是通过其生理行为和反射可以进行表现,且疼痛刺激感剧烈,从而对睡眠质量、喂养的耐受性等均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新生儿护理干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借助疼痛护理模式,可以使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体征指标的稳定性。

本文将疼痛护理干预的应用情况与常规护理模式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观察与比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组有40例男,40例女,胎龄最短为37周,最长为42周,平均胎龄为(39.55±1.24)周。

对照组有41例男,39例女,胎龄最短为38周,最长为42周,平均胎龄为(40.10±1.64)周.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处理两组病例的临床所有数据信息,没有明显的差异,P >0.05。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事业不断进步。

近年来研究发现,新生儿在出生后疼痛敏感度强,患儿虽然无法利用语言表达疼痛,但能通过其生理反射及行为进行反映。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作为危重疾病新生儿治疗、监护、护理的主要产所,常常会接受静脉穿刺、采血、肌肉注射等致痛操作,而致痛操作很容易引起生理反应,影响新生儿睡眠质量,或出现喂养不耐受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对新生儿脑部、神经系统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故新生儿疼痛护理工作不容忽视,实施有效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疼痛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稳定生命体征。

此外,新生儿护理一直以来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及重点,家属往往因过度担心、新生儿哭闹等,易引发医疗纠纷事件,对临床工作开展不利。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疼痛护理;效果分析引言新生儿疼痛症状在临床中比较普遍,多由早产或新生儿疾病所引起,会对患儿造成一定影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能够为新生儿提供生命支持,发挥明显的治疗及干预效果。

新生儿进行重症监护时,应做好疼痛护理干预,这对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护理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针对因疼痛症状而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的患儿应用针对性疼痛护理,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遴选时段2018年1月~2020年12月内265例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132例):男女各占78例、54例,日龄1~29d,平均(15.62±4.32)d;出生体重2600~3700g,均值(3155.65±56.32)g。

观察组(133例):男女各占75例、58例,日龄2~28d,平均(15.78±4.68)d;出生体重2580~3660g,均值(3169.63±57.63)g。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出生1minApgar评分≥5分;②出生体重高于2500g;③此研究现已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事先告知新生儿家属此次研究内容及风险性,取得配合。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分析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分析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分析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意义非常重要。

多元化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策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多元化教学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学生的背景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

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有一定的儿科护理相关知识和经验,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完全没有接触过儿科护理领域。

通过多元化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学到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多元化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儿科护理涉及到很多实际操作和技能的培养,学生如果只是被动接受传统的讲授和演示,很难培养出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多元化教学法能够引入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多元化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儿科护理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来掌握相关技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理论讲解,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实践和锻炼。

而多元化教学法可以引入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操作、实验课程、临床实习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儿科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

多元化教学法可以提供不同角度和途径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儿科护理领域的发展和实践,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儿科护理领域的不断完善,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多元化教学法因其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特点,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和价值评估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提升儿科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课堂教学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在黑板上讲解知识,学生们在座位上听讲,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而多元化教学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知识传授,例如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小组讨论、互动式授课等,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实践教学儿科护理教学的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而多元化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们观摩老师的临床操作,然后自己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而多元化教学法可以通过临床仿真教学、实景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儿科护理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跨学科教学1.激发学习兴趣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提高教学效果3.提升综合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科护理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不仅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

同时,学生因为对儿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知识的不足,很难充分发挥护理护理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

多元化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提供实际操作训练,而且可以针对儿科患者的特殊需求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儿科护理的相关知识。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以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出发,建立实践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除了基础理论授课,还可以安排医院实习,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知识的印象。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儿科护理的相关知识。

例如,传统的板书讲解、PPT、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驱动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加深理解。

多种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是教育教学中关键的方面之一。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资源,如印刷教材、录像课件、实物模型、患者案例、临床教学床等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多重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儿科护理技能。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很高。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水平。

在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还可以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总之,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儿科护理教学的教育效果和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前沿科技及学科知识。

多元化护理教育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多元化护理教育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多元化护理教育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多元化护理教育成效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方法;在本文研究中主要采取回顾式分析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9年九月份到2020年十二月份的32例新护士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多元化护理教育策略,针对护士开展规范化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在规范化培训之后,主要针对接受培训的护士对象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能力的考核工作。

结果;经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之后发现,在多元化护理教育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应用之后,护士的核心能力可以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在满足护士自我提升、成长需求的同时,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需求。

结论;多元化护理教育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后续的护士规范化培训过程中需要加强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多元化护理;护理教育;护士培训;规范化培训;应用效果众所周知,在病患的护理服务当中,护士是主要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在护理服务质量和风险控制等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效果。

近年以来,我院综合科室快速发展,收治的病患也在逐渐增多。

而目前来看,病患群体对于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正在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中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就变得十分重要[1],同时也急需一个切实可行的护理培训教育对策,这对于国内宏观层面的医疗事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因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多元化护理教育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详尽阐述,试图分析多元化护理教育价值和作用,对后续的护士规范化培训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引导作用,现行报道如下所示: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主要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九月份到2020年十二月份的32例新护士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多元化护理教育策略,针对护士开展规范化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在规范化培训之后,主要针对接受培训的护士对象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能力的考核工作[2]。

1.2方法首先采取培养带教老师方法,主要通过操作和理论考核,选拔优秀的骨干带教教师,职称为护师且学历在大专以上。

疼痛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干预效果分析

疼痛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干预效果分析

疼痛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对新生儿实施疼痛护理干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5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足跟采血作为新生儿的首次致痛操作,静脉采血作为二次致痛操作,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疼痛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新生儿疼痛情况及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疼痛情况明显比对照组疼痛情况轻;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新生儿通过采取新生儿疼痛干预护理科显著改善新生儿的疼痛感。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新生儿引言新生儿疼痛并非是一种临床病症,而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生理表现,新生儿在很多种因素下就有可能出现疼痛的情况,所以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需要了解儿童的特点,由于新生儿不像成年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护理人员在了解新生儿的状态时难度较大,精准护理是通过对新生儿状态进行评估并开展针对性护理的一种特殊护理方案,这种护理方案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新生儿的疼痛感受,使儿童的临床症状得到进一步的控制。

本次研究探究将精准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7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新生儿的孕周平均为(36.56±3.08)周,男15例,女10例;观察组新生儿的平均孕周为(35.84±3.11)周,男18例,女7例,两组新生儿出生的天数均在26d内,且性别及胎龄对比后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疼痛干预措施,对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包括:(1)对新生儿行静脉采血时,尤其在取足底血时可通过安抚奶嘴来转移新生儿的疼痛感。

多元化疼痛管理培训总结

多元化疼痛管理培训总结

多元化疼痛管理培训总结一、背景疼痛是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多元化疼痛管理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多元化疼痛管理能力,我参加了一次关于多元化疼痛管理的培训。

二、培训内容1. 疼痛的定义和分类在培训中,首先介绍了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根据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部位、性质等因素,可以将疼痛分为急性和慢性、局部和全身、生理性和病理性等不同类型。

2. 疼痛评估工具接着,介绍了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视觉模拟量表)、NRS (数字评分量表)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多元化治疗方法在多元化治疗方法方面,培训中重点介绍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不同方法。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药等。

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按摩、理疗等。

心理治疗则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疼痛。

4. 管理策略最后,培训中还介绍了一些管理策略,如团队合作、患者教育等。

在团队合作方面,医护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及时沟通交流。

在患者教育方面,则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自身的情况和治疗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多元化疼痛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管理策略。

同时,在处理患者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重沟通交流和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四、总结多元化疼痛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多元化疼痛管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意识到自身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和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11066751_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

211066751_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

妇幼健康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闫爱慈 (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山东威海 264200)摘要:目的 分析疼痛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患儿80例,均为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新生儿疼痛控制有效率、治疗疼痛评分,以及护理刺激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等相关指标。

结果 对照组的疼痛控制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时、治疗10 min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刺激后生命体征波动要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新生儿护理中引入疼痛护理,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新生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有效控制其生命体征的波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疼痛护理新生儿疼痛在临床中比较普遍,多由早产或疾病所引起,会对患儿造成一定影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能够为新生儿提供生命支持,同时还应做好疼痛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护理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探究了因疼痛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的患儿疼痛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患儿80例,均为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月龄0.1~2个月,平均(0.87±0.22)个月;体质量2850~7159 g,平均(4187±668)g;疾病类型:新生儿肺炎15例,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14例,其他11例。

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月龄0.1~2个月,平均(0.88±0.20)个月;体质量2861~7165 g,平均(4175±679) g;疾病类型:新生儿肺炎17例,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14例,其他9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排标准:入选新生儿监测结果显示,各项生命体征状态稳定,出生时体质量均在2500 g以上;家长知情下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消化道畸形、严重感染、颅内出血的患儿。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多元化教学法是现代教育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

多元化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成效和学生积极性。

本文将对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

首先,多元化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因为多元化教学法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同时,多元化教学法还能够提供一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不同方式下学习同样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力。

其次,多元化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并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这对儿科护理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儿科护理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快速学习和灵活适应的能力,才能胜任工作。

再次,多元化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

多元化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对于儿科护理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

综上所述,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因此,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该逐步引入多元化教学法,并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儿科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儿科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儿科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儿科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30名儿科新护士,均岗前进行多元化培训,比较新护士培训前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素质评分及护士自评情况,同时统计培训后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儿科新护士经过多元化培训前的理论成绩为(74.3±3.2)分,操作成绩为(75.1±3.4)分,综合素质为(73.8±2.8)分;培训后的理论成绩为(88.2±1.5)分,操作成绩为(90.8±0.7)分,综合素质为(92.6±1.7)分;儿科新护士培训后各项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424、24.7723、31.4354,P<0.05)。

儿科新护士培训后自评情况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2.8845,P<0.05);培训后,患者及家属满意情况:好24例,一般6例,差0例。

结论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儿科新护士岗前培训中应用效果好,能使其尽快独立胜任岗位工作,提高了护士、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元化培训模式;儿科新护士;岗前培训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本院儿科患者量不断增长,再加上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人员来说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更要进一步提高。

如何使新护士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尽快上岗是护理培训的重要问题[1]。

因此,岗前培训对新护士的角色转变起到关键的作用。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培训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根据本人从事护理培训多年的经验,发现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儿科新护士岗前培训有很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1月~2016年6月新入科的30名新护士,本科20名,大专10名。

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1.5±1.2)岁,均为女性。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多元化教学法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它将多种教学手段与策略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估。

一、提高学习效果。

多元化教学法可以根据儿科护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入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模拟练习、实地考察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会得到更好的调动,他们更容易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养综合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儿科护理学科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护理技能、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多元化教学法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三、激发创新和兴趣。

多元化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科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的机会。

而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会更高,对儿科护理学科的关注度也会更大,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兴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价值分析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价值分析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价值分析发布时间:2022-07-07T05:54:56.154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0期作者:杨丹丹[导读] 目的围绕新生儿实施疼痛护理的具体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推动疼痛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杨丹丹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人民医院,431800摘要:目的围绕新生儿实施疼痛护理的具体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推动疼痛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50例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任意25名作为对照组,剩余25名作为观察组。

基于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疼痛护理,对两组新生儿护理之后的疼痛情况以及家属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比。

结果两组新生儿在疼痛情况对比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的疼痛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请观察组家属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和72%,上述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新生儿疼痛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新生儿承受的疼痛,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也能够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被患儿家属所接受。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护理;护理效果由于新生儿需要接受各种检查,包括静脉穿刺采血,体位引流等会带来一定的疼痛感,而新生儿对于疼痛的耐受程度存在差异,少部分会出现喂养不耐受或者睡眠障碍以及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的情况。

临床研究显示,针对新生儿实施护理过程中采用必要的疼痛护理,能够有效减轻各种检查过程中产生的疼痛感,缓解应激反应的出现,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究疼痛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展开如下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选择50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时间集中在2019年9月份到2020年9月份。

随机选择其中的25名作为对照组,剩余25名作为观察组。

50名研究对象中,男女性别比例为29:21。

所有参与此次研究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无形中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新生儿均接受普通护理,内容包括在医嘱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吸氧治疗,和体征的监测同时展开对新生儿疼痛情况的评估,了解致痛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观察组新生儿在接受普通护理的同时增加使用疼痛护理相关内容如下:首先进行体位治疗,要求在针对新生儿实施各项检查操作时,对于可能产生疼痛的操作环节尽可能引导新生儿保持舒适的体位,能够有效减轻疼痛,要求护理人员将双手分别放于新生儿头部和脚部,使新生儿处于曲弯状态。

儿科护理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儿科护理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儿科护理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探究儿科护理教学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儿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成人差异较大,需要更加细心和专业的护理,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文将就多元化教学法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的效果进行探究。

一、多元化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多元化教学法是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多元化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科竞争力。

多元化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实践等全方位需求,引导学生兴趣、发现、探究和创新,让学生在积极探索、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在积极交流、竞争中提高综合素质。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将学习内容放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以采用真实的病例和患者的情景模拟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护理场景,真实的生命体验,更加深入地领悟儿科护理的本质。

2、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是指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通过对一些常见病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儿科护理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3、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病例分析和护理计划的设计等任务,促进学生的交流互动和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信息技术教学法信息技术教学法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儿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电子书籍、在线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更自由灵活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在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在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在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在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6月于本院儿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3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名。

对照组仅给予传统培训模式,研究组给予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比较两组护士培训前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变化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结果:研究组护理人员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均较培训前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100%(15/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12/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规范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新生儿疼痛管理的认知和能力,使得新生儿镇痛程序安全有效地管理和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新生儿早期的疼痛和损伤可导致神经活动发生变化,并对疼痛的感觉反应和处理产生长时期的影响,长期暴露于疼痛环境中,将导致新生儿后期神经系统发育问题[1-3]。

临床上对新生儿疼痛处理往往不足,一方面教科书上缺少新生儿疼痛管理知识和相应的特异性调查表;另一方面缺乏专业师资及培训机构,在方式上也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了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管理的认知和能力不足,影响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4-6]。

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是指通过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联合多种方法对护士进行综合性的培训,使多种培训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灵活运用,优势互补。

为了使新生儿镇痛程序安全有效地实施,改善患儿短期和长期预后,本研究将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运用于护理人员疼痛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6月于本院儿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30名,均为女性;年龄21~48岁,平均(27.5±12.4)岁;中专2名(6.7%),大专23名(76.7%),本科及以上5名(16.7%);助理护士3名(10%),护士19名(63.3%),护师6名(20%),主管护师及以上2名(6.7%);工作年限0.5~25年,平均(7.5±6.9)年。

多元化培训在新生儿家长智护训练学习中的应用对新生儿体格运动及智力发育的促进探讨

多元化培训在新生儿家长智护训练学习中的应用对新生儿体格运动及智力发育的促进探讨

多元化培训在新生儿家长智护训练学习中的应用对新生儿体格运动及智力发育的促进探讨摘要目的:探究多元化培训在新生儿家长智护训练学习中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本院接收的新生儿家长中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培训,观察组实施多元化培训,比较两组家长训练依从性及新生儿出生6个月时体格发育、运动发育、智力发育情况。

结果:观察组家长训练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6个月体重、身长以及头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6个月时运动发育指数(PDI)以及智力发育指数(M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多元化培训应用于新生儿家长智护训练学习中的效果显著,对新生儿智力发育以及体格运动均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多元化培训;智护训练学习;体格发育婴幼儿时期的大脑具有高代偿、高可塑性等特征,在此阶段开展早期身心干预以及教育等有利于促进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且可以改善其智力状态[1]。

本文主要分析为新生儿家长接受智护训练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多元化培训的价值,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本院接收的新生儿家长中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

对照组家长中,女性29例,男性9例;年龄均值(28.35±2.06)岁;新生儿男24例、女14例;家长学历水平,高中及以下13例,大专及以上25例。

观察组家长中,女性23例,男性15例;年龄均值(28.41±2.12)岁;新生儿男25例、女13例;家长学历水平,高中及以下、大专及以上例数各占10例、28例。

入选标准:单胎足月分娩初产妇;出生阿氏评分在8分及以上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000-4000g的新生儿;家长对研究知情并且自愿加入。

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存在窒息史的新生儿;糖代谢紊乱新生儿。

两组资料相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新生儿家长接受常规训练,产妇分娩次日,责任护士通过口头宣教和床头一次性示范的方式开展智护训练相关知识宣教。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分析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分析

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分析多元化教学法是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经验中进行学习,以优化教学效果。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意义。

一、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同时也能够加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掌握实用的护理技能,例如如何给婴儿换尿布、如何给小孩子量体温等。

此外,多元化教学手段还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让他们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多元化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更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这能够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例如PBL、案例学习、小组讨论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元化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团队协作能力,这对未来进入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通过实践操作、游戏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使他们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儿科护理学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例如临床实习、模拟操作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能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及工作质量。

五、增强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多元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通过开展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方面的课程,例如继续教育,职业成长规划等,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更有目的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工作方向,从而增强了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

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方式选取我院52例新生儿,选取时段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对其进行规范分组操作(每组2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疼痛护理;评价两组应用效果。

结果:经对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展开评价,评价结果为3.8%,与对照组的23.1%评估结果比较,前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

在观察组所设计的观察项目中,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暖箱时间较短,体温波动较小且疼痛较轻(P<0.05)。

在观察组所设计的观察项目中,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胎便转黄时间较短,每日排便次数与进奶增加量较高(P<0.05)。

在观察组所设计的观察项目中,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睡眠时间较长,身高与体质量较高(P<0.05)。

结论:对住院患儿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可缓解其操作性疼痛,减轻新生儿神经发育障碍。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护理;效果引言新生儿在住院治疗护理中,操作性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新生儿对疼痛刺激的强烈反应通常被认为是生理或行为反射,与疼痛的意识体验无关。

最近研究表明,新生儿时期的疼痛经历可能会导致痛觉过敏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发育不良。

因此,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减轻和管理新生儿操作性疼痛至关重要。

本文探讨对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实施护理措施及其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方式选取我院52例新生儿,选取时段2022年3月—2023年3月,对其进行规范分组操作(每组26例)。

对照组,男11例,女15例,体重2.0~4.3kg,平均体重(3.13±0.14)kg,胎龄38~40周,平均胎龄(39.36±1.14)周;观察组,男14例,女12例,体重2.5~4.3kg,平均体重(3.33±0.22)kg,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9.11±1.22)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072 临床医学论文
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在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在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xx年1-6月于本院儿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3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名。

对照组仅给予传统培训模式,研究组给予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比较两组护士培训前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变化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结果:研究组护理人员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均较培训前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规范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新生儿疼痛管理的认知和能力,使得新生儿镇痛程序安全有效地管理和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versification nursing training model applied in neonatal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rimary
hospital.Method:From Janurary to June 20xx年1-6月于本院儿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30名,均为女性;年龄21~48岁,平均(27.5±12.4)岁;中专2名(6.7%),大专23名(76.7%),本科及以上5名(16.7%);助理护士3名(10%),护士19名(63.3%),护师6名(20%),主管护师及以上2名(6.7%);工作年限0.5~25年,平均(7.5±6.9)年。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名。

研究组年龄21~47岁,平均(26.6±13.5)岁;中专1名,大专12名,本科及以上2名;助理护士2名,护士8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及以上1名;工作年限0.5~24年,平均(7.6±5.8)年。

对照组年龄21~48岁,平均(28.1±11.9)岁;中专1名,大专11名,本科及以上3名;助理护士1名,护士11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及以上1名;工作年限0.7~25年,平均(7.7±6.1)年。

两组在年龄、工龄、学历及职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培训小组由护理部副主任1名和儿科高年资护士2名组成3名培训小组,并负责制订培训计划。

为使培训具体可行,且具有较强针对性,培训小组依据《疼痛护理学》、《实用新生儿学》、《疼痛学》制订护士疼
痛管理能力评估表,现场考核护士疼痛认知、疼痛评估、疼痛管理能力3项共10条,每项满分10分。

1.2.2 编写《新生儿疼痛管理指导小手册》依据《疼痛护理学》、《实用新生儿学》、《疼痛学》结合本院新生儿专科护理特点编制《新生儿疼痛管理指导小手册》,内容包括:(1)新生儿疼痛发生概况;(2)新生疼痛认知;(3)常用新生儿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及选择;(4)新生儿疼痛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5)新生儿镇痛流程等。

并制订环节质量标准和环节考核标准,突出专科性和实用性。

1.2.3 制订培训目标及内容(1)素质目标:加强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管理的认识,强化“换位思考”理念,培养护士具备乐观、开朗的性格,宽容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品质;(2)知识目标:掌握新生儿疼痛的表现、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及使用、新生儿疼痛知识特点、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及工作流程等内容;(3)技能目标:能够正确的根据新生儿疼痛的表现,运用疼痛评估工具进行疼痛评估,根据各类疼痛的特点采取安全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使得新生儿镇痛程序安全有效地实施。

1.2.4 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研究组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并使用《新生儿疼痛管理指导小手册》,对照组采用
传统培训模式,内容包括:(1)培训时间均安排为6个月;(2)研究组多元化培训模式拟选方案:儿童专家定时授课、案例情景教学、院内讲座、课内讲课、自我情绪管理、集体培训与一对一培训相结合。

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包括科内小讲课和院内讲座等。

1.2.5 疼痛评估及护理干预研究组根据新生儿疼痛的表现、运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进行疼痛评估。

根据各类疼痛的特点采取安全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1)非药物干预镇痛法;(2)药物干预;(3)抚触;(4)体位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能力评估采用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培训效果。

比较两组护士培训前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等护理能力的变化。

1.3.2 护理满意度根据患者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和最能体现工作质量的项目制成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采用等级评分法,每个问题设有3个选项,即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培训前后培训能力的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均较培训前提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100%(15/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12/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826,P<0.05)。

3 讨论
2001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更新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或用这类组织损伤的词汇来描述自觉症状。

对于无交流能力的个体,绝不能否认其存在痛的体验,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来缓解疼痛的可能性。

新生儿就属于这类“无交流能力的个体”,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新生儿没有疼痛感觉。

但实际上,长期、反复的疼痛刺激可能给新生儿带来各种近期
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如血氧不足、血压升高、神经发育异常、行为改变及社交障碍等,严重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7-11]。

因此,规范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新生儿疼痛管理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是指通过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联合多种方法对护士进行综合性的培训,使多种培训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灵活运用,优势互补。

主要方式包括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疑难病症讨论、实际参与查房、模型训练等。

通过正确的培训方法培训护士,可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护士在培训中学习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从而有效增高培训效果。

研究表明,通过多元化护理培训,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提高其责任心和沟通能力,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2-16]。

近年来,新生儿疼痛管理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新生儿的疼痛正在逐步被控制。

只有重视新生儿的疼痛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使得医疗和护理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高[17-20]。

本研究将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运用于护理人员疼痛管理能力的培训中,结果显示,两组护
理人员经培训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且经多元化护理模式培训后的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各项能力提高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