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三种武器
中国哪些行业被外资控制
13,新华人寿
新华人寿即将上市,现在苏黎世保险持有新华人寿22800万股,每股5.25元,
持股比例为19%,已成为新华人寿的最大单一股东。但实际上,目前新华人寿的实际控制者是东方集团,由于东方实业和东方集团分别持有新华人寿5%和8.02%的股权,再加上东方集团持有新华人寿其他股东的股权,东方集团直接或间接持有新华人寿的股权肯定超过20%。(据说,苏黎世通过中国公司暗中控股已超过56%,投资34亿,一旦上市,市值至少600亿)
12,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保险公司,汇丰集团
是平安最大外资股东,汇丰是2002年投资6亿美元,50亿人民币投资平安;平安集团04年6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价11.88港元,目前已上升到40元港币。今年2月又募集A股资金388亿。截至2006年6月30日,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3,587.18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381.04亿元。目前,公司市值近2000亿港元,A股5500亿人民币。
பைடு நூலகம்
有人说,银行股贱买是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这个理由
听上去好像有道理,仔细一看就荒唐了,其一,无论控股深发展银行的美国新桥集团,还是参股中国工商银行的美国高盛公司,它们本身都不是商业银行,它们本身就是投资公司就是炒做的庄家,如何能改善中国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二,像深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已经落入外资手中,成为了外资银行,即便是能够改善法人治理结构,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与我国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你整个银行都被人拿走了,改善不改善结构和我们还有什么关系,如同你媳妇都被人领走了,衣服漂亮不漂亮还有什么关系!特别是是广东发展银行的买卖方式,最让国人难以接受。我们国家为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专门规定,外资单独参股中国银行不能超过20%,联合参股中国银行不能超过50%,这本来是保护我们利益的一个法规,结果反而害了我们,为了绕过这个法律,美国花旗以联合收购的名义,联合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和中国信托各掏60亿收购广州发展银行,并且收购协议明文规定,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信托只是"陪太子读书",不得参与任何经营活动,包括人事权在内的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权,统统交给美国花旗银行。就这样,把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创办的一个大银行送给了美国人。
外资控股中国的行业
1外资操纵国内企业知多少.....................................据“研究进展中心一年前(2006年7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一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操纵:中国28个要紧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操纵权。
玻璃行业、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伙;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操纵;20%的医药企业在外资手中。
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电话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
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
”(见丛亚平《利用外资八思》)这还仅是一年前的情形,此刻外资兼并又有了新的恶性进展。
凡外国资本对我国企的兼并,其结果无一不是在廉价占有我优质资产和庞大市场份额而大发横财后将我企业品牌和技术通通垄断抹杀,并将所有债务、失业、金融风险、穷困及堆积如山的严峻社会矛盾全数留给我。
这方面私募基金(PE)与专业跨国公司并无实质性区别,但私募基金、投资银行的兼并却多了一个二道贩子剥层皮。
在金融业方面,2004年新桥资本(也是PE)最终控股深圳进展银行,广东进展银行现已被美国花旗银行持股36%,其余各大国有银行及金融机构外资持股均已达25%(其中PE占相当大比例)。
造纸行业我国造纸企业约3600家,产量5600万吨(2005),近10年来,生产和消费均以10%以上速度增加,产能占世界10%,消费占世界14%,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多数企业资金欠缺、技术装备和原料均严峻依托国外,低档产能多余,高级纸供不该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纸业巨头如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团等,纷纷以合伙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如2005年,国际纸业和太阳纸业在兖州共建合伙公司,投资亿美元上30万吨液体包装纸生产线,华泰集团2006年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在山东东营合伙建设年产20万吨的高级超压纸项目等。
外资垄断的产业
外资垄断的产业
手机:芯片及产品前三名,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爱、苹果
电脑:芯片、操作系统、软件开发系统、办公系统、音视频系统及产品,AMD、Intel、微软、惠普、戴尔、东芝
平板电视:液晶面板、芯片、产品,三星、索尼、夏普
数码相机:CCD、芯片、产品,三星、索尼、柯达
汽车:
飞机:
造船:
发动机;船用、车用
精密机床:
快餐:
日化:洗发水、化妆品、香水、高档服装
奢侈品、保健品
肉类;火腿、产业链
农业:种子
婴儿用品:奶粉、
医疗器械、疫苗、药品
装备制造
:国有资本将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在七大行业绝对控股,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和海运等,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形成30-50家拥有自主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产业链危机外资控制中国产业的现状
产业链危机外资控制中国产业的现状分类: 沙场点兵2008-11-16 23:59要么对你实施经济制裁,要么对你进行全行业收购和控制;这就是西方对于中国的经济逻辑。
全球化规则本来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他们自然娴熟运用,游刃有余;当遇到急功近利的各地官僚机构和懒政勤名的官员时,外资更是名利双收、赚得个满钵淌金流银。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指望西方来引领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之林,那绝对是一件赔了夫人折兵的买卖。
“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已基本沦为“中国粗造”和“中国打工”。
请看中国产业危机的事实吧。
一、饮料行业碳酸饮料:国内原有的八大碳酸型饮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外资饮料已经占领我国饮料市场90%以上的份额,国内品牌仅剩下风雨飘摇的健力宝。
达能在中国的全行业收购20年来,达能公司在中国饮料行业10强企业中,已收购:娃哈哈39家企业51%股权:乐百氏98%的股份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54.2%股权汇源果汁22.18%股权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达能入股中国企业后,基本采取“合同设下陷阱--合资--亏损--增资--改造董事会--迫使中方让权或退出--控股”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段,硬生生的获得对原合资公司的绝对控股权,然后冷落或萎缩中方原先的品牌,从而最终将中国食品市场按照它的意愿重新洗牌,获得利益最大化。
分析达能的兵法,主要有一下几种:“休克疗法,置之死地”法乐百氏1999年销售额达20亿元,并购后乐百氏品牌不断衰落,茶饮料、乳业产品已基本退市,原来国内销售量第一的桶装水不断萎缩。
2005、2006年亏损均达1.5亿,乐百氏品牌现在已基本消失。
“凌迟处死,慢性死亡”法达能控股上海正广和后,强行变更了董事会组成,由原先的六名董事增至7名,增加的那位就是达能的人员,获得多于中方一票。
外资控制中国三分之二工业门类
外资控制中国三分之二工业门类
是在XXX年同时发生的是XX的X泡沫崩溃,演变成新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的资本大量流向基本建设和劳动力素质都是第一的中国,所以进入XX世纪的第三个年头,中国在XXX年变成了外商投资FDI第一的国家,超过了X国。
由于大量的外资产业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完整的工业化布局。
也就是说中国在XX世纪一百年追求产业资本,终于在XX世纪的第一个五年、XXXX年成了世界工业产品总量最大的国家,无论是钢材、水泥、玻璃还是其他都3经是世界最大。
也就是产业资本总量最大的国家。
但是,大类产业的三分之二是外资控制。
这也是今天当美国打贸易战的时候,中国并不那么紧张的原因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点也是中国一直公开向国际社会宣称的。
总之,产业资本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基本完成。
郎咸平:中国28个产业中已有21个被外资控制了
郎咸平:中国28个产业中已有21个被外资控制了作者:郎咸平来源:新浪博客 2009-04-20郎咸平:可怕的是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有21个被外资控制多数资产,也就是外资是最大的股东。
新世纪周刊4月29日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判定违反《反垄断法》而取消。
很多人因此对《反垄断法》有看法,也批评政府的做法。
我觉得我们政府不但应该反对此次收购,而且我们做得还不够多,因为汇源果汁已经是外资企业大量收购中国企业的尾声。
其实一开头我们就该注意外资企业收购中国企业的问题。
我有很充足的证据。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报告,在中国已经开放的产业当中,每个产业排名前五名的企业都有外资介入。
举个例子,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全部合资;电梯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厂商都由外资控股;家电,18家国家级定点企业中有11家与外资合作;医药,20%在外资手中,渠道那就别谈了;汽车销售额的90%来自于国外品牌。
更可怕的是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有21个被外资控制多数资产,也就是外资是最大的股东。
你说外资效益这么好,他在中国设工厂,对我们也是有利的,他聘用我们的工人,他还要进货,还要销货,对我们中国市场是有帮助的,你何必这么样的排斥外资?那我举个例子。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三五年中国的零售市场的百分之七八十将为外资所席卷,包括沃尔玛、家乐福等等。
有人听起来觉得,这个没什么,反正家乐福那么好,场地这么大,灯火辉煌,服务态度良好,而且产品种类齐全,不像我们的小商店,爱理不理,态度讨厌,产品种类非常不齐全。
所以外资收购有什么不好呢?他一样要进货,一样要出货。
就这么简单吗?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举一个灌溉的例子。
如果你问农民,你怎么做灌溉?农民当然会教导你了,他说灌溉很简单,你把这水闸打开,然后让水去灌溉。
但是你要灌溉之前,要挖沟渠,水闸打开之后,就让这个水顺着沟渠流到需要水的农田,这叫灌溉。
那如果你问他,如果你打开水闸之前忘了挖沟渠怎么办?那你肯定挨骂了,你笨。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心得体会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心得体会【1】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幽默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
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泼、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开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
社会历史的大开展已决定了个人开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开展。
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开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开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开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开展。
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关注世界。
当今世界飞速开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
产业链危机外资控制中国产业的现状
产业链危机外资控制中国产业的现状分类:2008-11-16 23:59要么对你实施经济制裁,要么对你进行全行业收购和控制;这就是西方对于中国的经济逻辑。
全球化规则本来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他们自然娴熟运用,游刃有余;当遇到急功近利的各地官僚机构和懒政勤名的官员时,外资更是名利双收、赚得个满钵淌金流银。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指望西方来引领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之林,那绝对是一件赔了夫人折兵的买卖。
“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已基本沦为“中国粗造”和“中国打工”。
请看中国产业危机的事实吧。
一、饮料行业碳酸饮料:国内原有的八大碳酸型饮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外资饮料已经占领我国饮料市场90%以上的份额,国内品牌仅剩下风雨飘摇的健力宝。
达能在中国的全行业收购20年来,达能公司在中国饮料行业10强企业中,已收购:娃哈哈39家企业51%股权:乐百氏98%的股份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股权汇源果汁%股权蒙牛50%股权光明%股权达能入股中国企业后,基本采取“合同设下陷阱--合资--亏损--增资--改造董事会--迫使中方让权或退出--控股”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段,硬生生的获得对原合资公司的绝对控股权,然后冷落或萎缩中方原先的品牌,从而最终将中国食品市场按照它的意愿重新洗牌,获得利益最大化。
分析达能的兵法,主要有一下几种:“休克疗法,置之死地”法乐百氏1999年销售额达20亿元,并购后乐百氏品牌不断衰落,茶饮料、乳业产品已基本退市,原来国内销售量第一的桶装水不断萎缩。
2005、2006年亏损均达亿,乐百氏品牌现在已基本消失。
“凌迟处死,慢性死亡”法达能控股上海正广和后,强行变更了董事会组成,由原先的六名董事增至7名,增加的那位就是达能的人员,获得多于中方一票的优势,终于控制了总经理任命权,从此,正广和的经营也每况愈下。
2001-03年,正广和在上海桶装水市场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营业收入亿元,净利润388-1162万元。
外资收购的三大红线
外资收购的三大红线
避开战略性行业 强强合并 、驰 名品牌这三大红线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 才能获得更大 的通过机会 。
文l 张沈伟
类 行 业 不 仅 外 资 企 业 ,就 连 国 内 的 民 营 企 业 也 很 难 进 入 。 因 此 ,外 资 并 购 被 否
S B并 购 苏 泊 尔 就 不 需 要 进 行 国 家 产 业 E 安 全 审 查 ,而 直 接 进 行 反 垄 断 听 证 。所
止是由于中国的保护主义。因为 ,除了同 行业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有反对意见外 , 该项并购交易并不涉及 中国的敏感行 业, 交易双方都 出于 自愿,并且均不具有绝对 的垄断力量 。一些外 国政府部 门还借此试 图相应地阻扰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 。 然而 , 仔细分析其 中细节就会发现 ,把此次并购 被禁解释为保护主义并不合理 。 在 《 垄断 法 实 施之前 ,中 国对 反 于外资并 购的反垄 断审查 已经按 照 2 0 03 年发布的 《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 进行了近 5 , 年 其中审查的并购案例有约 6 0起 , 0 绝大 多数都获通过 。在 反 垄断法》实施至今 的半 年中审结的 2 4起案例 中,仅有可 口可 乐~起未 获通过。法国 S B并购苏泊尔 、强生并 购大宝、英 E
博并 购 AB等 引起 较大争 议的案 例均获批准 ,这 说明 ,中国
政府在审批外资并购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普遍 的保护主义。
因此 ,简单地用保 护主义来解释 交易的被禁 ,并以此作
为企业 以后在 中国实施并购 的参考,既不合理 也无必要 ,很 可能使一些企业错过在中国的并购机会 。 对于那些真正想向 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 ,与其一味发问 , 倒 不如通过对 以往案例进行 分析 ,寻找 出是哪些主要 的因素
外资角色再审视:28个主要产业中21个外资控制
外资角色再审视:28个主要产业中21个外资控制( 时卫干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2006年09月02日08:4428个主要产业是:银行、保险、电信、汽车、物流、零售、机械制造、能源、钢铁、IT、网络、房地产,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微电,服装,食品.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 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 21 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尽管时间因素很快冲淡了它们曾经带来的巨大震荡,但中国已然成为国际资本新的冒险乐园。
8月8日,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证监会等6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自2006年9月8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外资可以利用境外股权的方式并购境内企业,体现了中国顺应国际化的思路,同时更显示出政府在维护国安经济安全方面的决心。
中国发出外资政策调整信号?尽管《规定》只体现为对《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2003年所颁布)的修订,但联系到两个月前开始并至今没有定论的“凯雷并购徐工事件”,此时出台这一文件激发了官产学各界的想象力,似乎喻示中国政府对待外资的态度有所转变。
《规定》由六章总计61条构成,篇幅较此前《暂行规定》的26条有了较大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外资利用境外股权方式收购境内企业、外资企业收购的市场准入及审批程序、政府反垄断调查等内容有了较为明晰的规定,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待外资的政策方面已经进入战略调整阶段。
《规定》的出彩之处颇多,核心在于解决了三大问题。
其一,第十二条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
当事人未予申报,但其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外资垄断的形式、原因及打破外资垄断的政策措施
、
外资垄 断的 主要表 现形 式
我国对外资的过多优惠政策使得外资在某些行业 内占据了控制和支配地位 , 这严重危害了我国消费者 的利益以及我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外资垄断现象主要
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第一 , 技术垄断。技术垄断是外资垄断的一 种最 主要的表现形式, 来华投资跨 国公 司管不一定把最先 进的技术带入我国, 但即便如此 , 中国企业通常也无法 与其“ 落后” 的技术进行竞争。现在对技术创新速度和
关键 词 : 外资 ; 外资垄断 ; 国公 司; 跨 反垄断 摘 要: 加入 WT 以后, O 外资会 以更大规模 、 更快 的速度进 入我国 , 我国的金 融、 资本 市场 也会加速 开放
进程。一方面, 外资经济促进 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在追 求外资 数量增 长为短 期 内改 变落后 面貌思 想 的指导下 , 可能出现 外资垄断 问 。对 此我们 必须进行客观分析。 有 题 中图分类号 :7 12 F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5 20 ) 1 0 2 ~0 17 —4 5 (0 6 0 — 0 9 2
Jun Y n a i ne Eoo ̄s n e i orao unnF ac & cnnc U i rt lf n v sy
.1N . 2 ,o 1施
李慧娟 迈 夫
( 河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河南 焦作 440 ; 50 0 云南财经大学 经济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0 2 ) 52 1
投资量的要求都使得跨国公 司之间更倾向于进行一定 程度的合作 , 这种合作力量 的增强也进一步巩 固了外 资企业的垄断地位 。跨国公 司重视对技术的控制 , 即 使是合资企业 , 关键性的技术也完全掌握在外方手 中, 我们在技术发展乃至整个企业的发展上没有主动权。 第二, 品牌垄断。品牌垄 断也是外资企业惯用 的 种垄断形式。品牌的巨大无形资产价值使外资企业 在中国市场上不遗余力地宣传其 品牌。可 口可乐 已在 中国拥有多处生产企业, 利用其所谓 的“ 秘方” 和各种 市场宣传活动, 牢牢地将其品牌植根于 中国年轻 消费
也谈外资进入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也谈外资进入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内容摘要:外资进入我国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从外资进入后对我国市场的占有率、我国行业的进入壁垒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外资进入规模的扩大可能影响我国产业安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利用外资产业安全防范对策外资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外资进入我国的数量、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根据外资进入的特征,把外资进入我国的数量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我国对外资基本上是封锁和排斥的,我国主要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和资金。
第二阶段:1979年至1990年。
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制定了各种对外资优惠政策。
因此,在1979年至1990年我国吸引外资逐步上升,利用外资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84年外商直接投资26.51亿美元,1990年外商直接投资达到65.96亿美元。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的投资为主体,主要投资的领域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行业,投资的区域集中在一些沿海地区。
第三阶段:1991年至迄今。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1991年至1995年利用外资出现了高度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
其中1993年实际利用外资1114.36亿美元创造了我国利用外资之最。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萧条和亚洲金融危机,1996年至1999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呈现下降的趋势。
由于世界经济的萧条,其他国家利用外资的水平也在下降,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利用又逐步上升,2001年利用外资为691.95亿美元,2002年利用外资827.68亿美元,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606.3亿美元,2005年1-11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39679家,同比增长1.17%;合同外资金额1672.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9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1.27亿美元,同比下降1.90%。
利用外资调控的三个层次
作者: 邱志钢
作者机构: 中国银行广州国际金融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国际金融研究
页码: 52-55页
主题词: 利用外资项目;宏观控制;微观控制;三个层次;中观;基本要求;调控;提高经济效益;偿还能力;基本内容
摘要: <正> 在利用外资的调控上,可以分微观控制、中观控制和宏观控制三个层次。
微观控制是宏观控制的基础,中观控制是宏观控制的关键,微观控制和中观控制亦是宏观控制的具体活动,它既是宏观控制的手段,亦是为宏观控制服务的。
在利用外资调控的三个层次上,各有各的控制内容、重点和方法。
一、利用外资的微观控制所谓利用外资的微观控制,是指对利用外资的各个项目、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控制。
利用外资的具体项目和。
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
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
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是指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通过吸引和利用外资来推动产业升级。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通过吸引外资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引导和推动本地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产品转型和服务升级,进而提升整体产业结构的水平。
2. 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
鼓励吸引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能耗产业等的外资企业,并合理引导和控制传统产业向中低端、低附加值环节转移,以实现外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优化布局。
3.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吸收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促进产业链升级。
4. 打造优质外资投资环境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优化外资企业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效益和持续吸引外资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外资战略调整过程中,应注意加强行业准入和投资监管,避免外资企业对本地市场过度垄断。
同时,需要注重发展国内品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提高本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是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和管理,合理引导和控制外资投资的方向和规模,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和做法,提高外资利用效益和持续吸引外资的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外资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
外资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引言外资是指从本国或其他国家进入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
作为全球化的产物,外资在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资对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
一、外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1 技术引进与创新外资的涌入给主要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当地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使得主要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开始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领域转型,从而有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
1.2 产业链的重构与优化外资的进入往往伴随着跨国企业的投资和制造布局,从而推动了产业链的重构与优化。
主要发展中国家从原本只是作为低端加工环节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环节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改变了其经济结构,提升了产业链的附加值。
二、外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2.1 增加就业机会外资的流入带来了大量的投资项目和企业,促进了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的扩张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降低了就业压力,改善了民生。
2.2 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源发展外资企业通常要求员工具备更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促使主要发展中国家加强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源发展。
通过与外资企业的互动和学习,本地员工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为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外资对金融结构的影响3.1 市场的深化与开放外资的涌入推动了主要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开放。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来了更多的服务、产品和竞争,改善了金融环境,促使本地金融机构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3.2 资本市场的发展外资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资的流入促使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当地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
四、外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外资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国内企业能够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看看中国有哪些产业已被外资彻底控制
楼主:中情局制造移民潮时间:2012-05-20 22:53:00 点击:3049 回复:60举报回复收藏分享更多楼主看看中国有哪些产业已被外资彻底控制中国拼命将血汗钱买入不断贬值的美债欧债,美欧阔佬们拿着中国的钱干了什么呢?他们在处心积虑地收购中国核心资产。
等于中国借钱给美欧以便美欧阔佬将中国收购。
同时美欧对中国苛刻无礼,天天指责中国,煽动周边小国欺凌中国,瓜分中国领土。
同时还一再要求中国继续多借钱。
天下还有这么奇怪的事吗?听说中国准备买一千亿欧元有毒资产送钱给欧洲,这就是一个圈套。
美欧不是真穷真急,真穷为何存着那么多黄金,为何中国前围后堵,煽动周边小国挑衅中国,为何耗巨资去干预利比亚?为何对中国军事、高科技通通禁卖?从香港联交所的公开资料可以查到,无论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
还是中煤、中铝、中国神华等资源性企业。
中国各种垄断性国营企业,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的十大股东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国的企业、基金。
高盛之于工行,美铝之于中铝,美国人用美元买中国企业股票,中国卖股票收美元买美国国债。
截至2010年底,美国企业、基金和个人投资者拥有中国A股股票价值1000多亿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价值约2000亿美元,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价值约300亿美元,合计3300亿美元。
据商务部《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重要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
美国标准普尔500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每年就用这样方式从中国赚取超过8百亿美元,按其14倍的历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国的资产价值约11000亿美元。
加上其他中小企业在中国投资,美国企业在中国拥有的资产价值,高达15000亿美元。
再次,超过一万亿美元的美欧热钱潜伏在楼市、高利贷等市场。
综合算来,西方列强在中国埋伏下的钱,已经超过了中国外储。
他们并不显富,而是让中国去露富,并装可怜从中国骗钱。
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外资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人心,特别是在中国产业结构方面。
那么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具体是怎样的呢?本文将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1. 原材料和资源的买卖首先,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原材料和资源的买卖。
外资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其在全球有着广泛的采购渠道和优势地位,在中国市场上也同样如此。
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企业只能作为外资企业的供应商,不能直接面向国际市场。
2. 产业融合和协同发展其次,外资企业的进入能够促进中国产业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外资企业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进行技术和资本的共享,能够加速中国产业的发展,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外资企业的引进也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激发竞争力,让中国产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3. 市场竞争和价格竞争第三,外资企业也对中国的市场竞争和价格竞争产生了影响。
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商业行为往往比国内企业更加规范和标准化,这可以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和竞争的公平性。
另外外资企业还可以突破价格竞争,通过品质和服务来打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4. 技术进步和创新最后,外资企业的进入还可以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外资企业不仅能够在中国市场上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可以开展创新和研发活动,加深中国科技人员的学习和沟通。
这促进了中国技术层面的提高,也更加强化了中国企业和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
二、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的问题1. 行业过于集中然而,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在外资的进入下,一些行业可能会过于集中,形成垄断或寡头。
这会导致某些地区或行业的经济过度依赖外资企业,甚至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这些外资企业可能会对其他企业造成压制和打压。
2. 发展速度不平衡其次,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发展速度不平衡。
由于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先进、资金充足,在市场中往往能够快速扩张和稳定市场地位,但这也对国内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三种武器[日期:2006-11-14] 阅读:7879 次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三种武器2001年,当西北轴承拿出自己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铁路轴承与德国F AG集团合资的时候,并未预料到多年以后会被完全吃掉。
在经历了三年的亏损之后,西北轴承被动让出股份,退出合资公司,同时还不得不把拥有的产品设计图纸、铁路轴承NXZ品牌、铁道部颁发的生产资质等留给了外商独资公司,从此不能再生产铁路轴承。
当中国的神六飞船上天的时候,洛阳轴承——这个为其提供关键部位零件的同行业国有企业,又被这家野心勃勃的德国公司瞄准。
不久后,FAG集团的母公司德国舍弗勒集团与当地国资委达成协议,要整体收购洛阳轴承。
这件事与凯雷收购徐工事件一并引起轩然大波。
外资通过并购行业龙头企业,以消灭竞争对手的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各界极大的关注。
并购品牌,扼杀潜在竞争对手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第一种手段,就是控制或收购民族品牌,以达到消灭潜在竞争对手的目的。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安全研究所所长雷家说,很显然,外资购买中国企业,并不见得是看重这个企业和这个品牌,而是为了获得对于这个竞争对手的“扼杀权”。
而扼杀了行业领头企业或知名品牌,相当程度上就相当于扼杀了本土产业。
外资公司在进入中国时,一般会首先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通过强大的营销能力,排挤和打压本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一些尚未成熟的民族品牌,在实力强大的外资挤压之下,会自动放弃自主品牌,专为跨国公司贴牌加工;另有一些则长期作为地域性的小品牌存在,寻找和填补市场缝隙。
而那些具备成长潜力、可能对跨国公司构成竞争威胁的品牌,最终会成为跨国公司兼并或收购的目标。
由于这些国内著名品牌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忠诚的顾客群体以及良好的形象,外企很难通过正面竞争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打败他们。
有时候,中国本土企业甚至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会使外资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因此,外资采用并购的方式,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收服”这些中方企业,将中方品牌招致自己麾下,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并在短期内取得这些品牌的市场。
当年的柯达就是采用这种手段,对中国感光行业进行并购,既消灭了竞争对手,又快速赶超了富士,可谓一石二鸟。
对于那些知名的中方品牌,由于品牌价值较大,外企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借以控制中方品牌,之后封存。
如20世纪80年代,菲利浦买断了“孔雀”电视的品牌使用权;西门子买断了“扬子”冰箱品牌使用权,在合资时约定,外方可以封存该品牌60年;德国美洁时买断“活力28”,也是在被并购之初约定可独营该品牌50年。
外资买断中方品牌之后,一般会将其束之高阁,使其再无出头之日。
对于外资不能控股的情况,它们采用的手法一般是控制渠道。
他们会利用中方企业的大意,掌管合资企业的销售和促销环节。
然后利用手中的便利推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并为本方品牌大搞促销活动,同时将中方品牌搁置一边。
没有渠道的支持,中方品牌便无法进入市场,没有强有力的促销,消费者会逐渐将其淡忘,中方品牌就这样渐渐失去了生命力。
比如,上海牙膏厂的“美加净”牙膏在1994年与联合利华合资之初,出口量为全国第一,但3年之内没有在媒体上做广告,到2000年,年销售量下降了60%,市场地位大不如前。
合资转独资:控制企业发展命脉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不满足于合资模式,随着政策的放宽,他们开始使用各种手段,将合资公司转为独资,从而将整个企业掌控在手。
有的外企是在并购之初就取得控股权,如法国达能控股娃哈哈和乐百氏。
但是大多数是利用中方企业资金不足的弱点,在日后的经营过程中逐步加大自己的资金投入,增加自己的股份,以降低中方所持股份,通过扩股,达到挤股、逼股的目的,最终取得对合资企业的控股权,直至实现独资。
细观这些外资的手段,会发现外资方在将合资公司转变为独资公司的途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亚商咨询的专家综合了多项案例之后,发现这些外资一般都会采取如下手段,达到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
合资公司外方控股并控制经营管理权——接管后外方完全控制管理职位人选——外方通过大规模人员变动和生产变动造成公司正常经营困难,出现亏损——合资公司连续亏损迫使中方减低股权比例直至完全退出。
除了上述西北轴承的前车之鉴,亚商咨询的专家介绍,美国铁姆肯公司与T orrington公司也曾通过同样的手段,分别将烟台轴承和无锡轴承厂从中外合资,最终变为外商独资。
在最初谈判的过程中,铁姆肯和Torrington都没有显露出全面收购的姿态,而是以与中方合资的姿态出现在谈判桌上的,提出的主要条件是控股和取得企业管理权。
对中方提出的新公司产品销往美国市场的要求,外方承诺在工艺进行整顿并在达到铁姆肯和Torrington标准时,再进入美国市场。
但合资企业成立后,外方庞大的管理团队进驻。
在外方的经营下,这两个案例中的合资公司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经营困难、亏损严重等情况。
随后,外方要求按股份比例追加投资(即按股份比例承担亏损责任),激活企业。
但中方进入合资公司的资产往往只是被重组的企业本身,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追加现金投入。
最后,外方不断追加投资扩大股权比例,而中方只有坐看股权被一步步稀释。
如此经过3~5年时间,外方股份逐步达到了公认的并购标准75%以上。
此时,经过长期经营磨合,企业已变成标准的外资企业,但外方通过各种手段使合资公司继续保持亏损或微利状态,直至中方无力承担长期亏损的压力,不得不退出。
而往往在中方退出之后,合资公司凭借已整合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迅速扭亏为盈,实现高额收益。
事实上,此次引入凯雷的徐工集团,对于外资这一套早就有了切肤之痛。
早在1995年徐工即与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成立了一家生产挖掘机的合资公司。
不久,该公司连连亏损,1997年追加投资时徐工已没钱投入,徐工的持股比例因此不断下调。
现在,徐工在合资厂仅持有不到16%的股份,合资厂生产的挖掘机不仅不贴徐工的牌子,而且徐工也永远失去了生产挖掘机的权利。
技术控制: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摧毁并购方的技术研发能力,以便永保其技术优势,将中国的竞争对手长期困在价值链的最低端,这是最值得警惕的外资并购动机。
这种技术上的扼杀比上述两种手段危害更为严重。
一个例子就是德国博世并购江苏威孚的案例。
作为行业的排头兵,江苏无锡威孚在被收购之前,曾经大力发展自主技术,并获得了相当的成就。
但是,在被收购之后,则完全丧失自己的技术研发平台。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油嘴、油泵行业几乎全部被外资控股或参股,中国油泵油嘴工业的自主研发平台因此受到严重削弱,整个行业的生存前景也因此面临威胁。
无锡威孚集团是数10年来国家在该领域进行公共技术研发活动的主要依托者和参与者,2004年8月与博世合资之前,威孚就占据了中国油泵油嘴市场4 0%以上份额,其产量比排在第二名企业的三倍还要多,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威孚还花大价钱与美国西南研究院合作开发电控喷射系统,而且一直进展顺利。
此外,威孚一直都拥有一个身边专门从事技术研发的无油所。
这些技术研发平台令其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且令外方不敢忽视。
最初,威孚只是购买博世的技术使用权,这项技术令威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尝到了甜头之后,威孚再次提出希望与博世合作的要求时,博世提出只能成立合资公司,不过威孚可以作为控股方。
威孚爽快地答应了,当时它还没有意识到,持续地依赖技术引进,令其开始放松了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
事实上,博世之所以愿意向中国企业授权使用技术,还是因为当时的威孚在技术上与其差距不大。
据悉,博世曾经拿无油厂已经生产出来的A型泵回去做检验,发现与自己的产品已经基本上没有差异。
因此,愿意对中国企业出售技术许可。
这些技术优势在和博世合作之后,逐渐衰退。
因此博世的条件越开越苛刻。
在2004年的合资谈判之时,博世已经成为主导谈判的一方,开出三大致命的条件:一是控股,二是把威孚的研发中心及其技术人员全部转移到合资企业,三是满足欧III排放标准以上的电控喷射系统只能由新成立的合资企业生产,威孚从此以后只能生产欧II排放标准以下的机械式产品,不得进入更高的产品领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正是因为感受到无法进入欧III及以上标准产品市场的威胁,威孚才产生了通过合资引进技术的动机,而结果却是使自己永远不能进入这个市场结果是威孚最终接受了条件,并撤回派驻在美国西南研究院的研发人员,从此,威孚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投资公司,完全丧失了研发能力。
事实上,技术已经成为西方维持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差距的一种武器。
不止一家西方媒体提出,西方只有在创新方面继续领先才能有效应对中国的崛起。
欧美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与中国技术水平数10年的差距。
有关人士指出,即使在合资企业内部,跨国企业也竭力保持着这种差距,具体方式就是核心技术的封锁。
一个例子是,技术人员去工厂也不轻易被允许,原因是一些核心部件由外方垄断,中方技术人员不允许看到。
在中方技术实力与之持平的时候,外资非常愿意出售他们的技术;一旦中方放弃了研发,外资则利用其优势大肆并购占据整个行业的制高点,将中国企业牢牢地掌控在价值链的下端。
有关人士介绍,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这方面就有过前车之鉴。
当时,中国自主研发的干线飞机“运十”试飞成功,美国迅速提出要向中国转让麦道飞机技术,并与中国合资生产飞机。
然而,等到“运十”研发项目下马、研发团队解散之后,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并,之后又撤回了投资。
这件事造成了中国一直无法自主生产大飞机、只能依赖波音和空中客车的局面。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粱也表示,在20多年的对外合作中,凡是中国下决心进行民用飞机自主研制时,跨国公司就频频伸出橄榄枝,转让一部分技术;而一旦放弃自主发展,原先谈妥的合作计划就风云突变,致使中国民用飞机在屡战屡败中往复循环。
维护产业安全,中国企业需“强身”“目前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来自于外资的并购,而是我们的体制。
”罗松山认为。
在以上案例中,除了江苏威孚,西北轴承,洛阳轴承以及徐工被并购的背后,其实都有一肚子苦水。
1997年,西北轴承引资的的时候,正是其最为窘迫的时候。
当时欠银行5个多亿贷款,还有大量的三角债,不引资就会倒闭。
而之后被广为诟病的引资举措,在当时居然也是通过和全国7家铁路轴承生产企业竞争得来的。
当时,按照铁道部的思路,要形成两个主要品牌并存竞争的格局。
而世界第一大轴承公司瑞典SKF已经在国内合资组建了南口斯凯孚轴承厂,因此,铁道部只允许国内再组建一家合资企业。
这一合资“指标”成为其他7家企业竞争的对象。
因为在这一行业颇有实力,西北轴承最终得以成为合资的最佳选择。
而洛阳轴承的情况也相当类似,虽然地位卓著,但是经营不善,早在2004年时就已濒临破产,亏损达8000多万元,当时公司账面总资产为32亿元,债务24亿元,净资产约有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