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第29卷 第1期2021年1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29 No.1Jan.,2021DOI:10.3969/j.issn.1672 0539.2021.01.013收稿日期:2020 05 01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外语专项课题“世界文化名城视角下成都地区语言景观的动态研究”(SC18WY010);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一带一路”国际化项目资助作者简介:李颖(1981-),女,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多语语言景观研究、跨文化传播、语言教学);冯丽娟(1996-),女,四川苍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李 颖1,冯丽娟2(1.成都中医药大学 外语学院,成都 611137;2.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59) 摘 要: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点。

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可见我国语言景观研究具有以下研究特点:自2013年以来,期刊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国内研究的理论创新有一定突破,但高级别学术论文数量仍偏少;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博士论文极少,缺乏专著和译著成果。

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来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语语言景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等方面,这与国外研究相比极为不足;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辅,而且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

从研究趋势看,未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将分为两大方向:纯理论层面的非材料性研究和社会价值层面的实证性研究。

关键词:语言景观;文献计量法;语言政策;语言规范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39(2021)01 0081 06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研究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该领域已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第39卷第5期 2017年5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UniversityVol.39 No.5M ay,2017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高珊,付伊(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一个新兴的领域。

通过梳理国内研究语言景观的相关文献分析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脉络。

通过与语言景观相关的城市个案研究、地名研究、户外标语研究、公示语研究及牌匾研究,考察语 言景观的研究热点。

认为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着语料来源过于单一、数据分析不够详尽、理论运用不够完善、历时 考察不够丰富等4个问题,并对语言景观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语言景观;发展脉落;研究热点;研究建议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9 1734(2017)05 0073 06过去的十几年中,“语言景观”(L n g u s t i c l a n d c a pe)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

自L A N D R Y R &BOUH I S R Y于1997年发表《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项实证研究》1]P2349)—文后,“语言景观”开始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主要对国内语言景观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进行考察分析。

一、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脉络语言景观概念的正式提出在1997年,作为专业术语传人我国也是在近十年期间,但我国学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开始对语言景观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对语言景观概念引人前、概念引人后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探究语言景观的发展脉络。

(一)相关研究的萌芽李丽生[2](P17)认为国外研究语言景观这一领域始于上世纪70年代,R O S E N B A U M对耶路撒冷某条街道的英文标识进行研究,开创了国外研究语言景观的先河,但是“语言景观”准确的概念并未正式提出。

1997年,L A N D R Y R &B O U H IS R Y正式提出“语言景观”一词,2006年,学者对语言景观的研究达到高潮。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语言景观建设是指在城市、乡村等具体空间中,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手段,以语言为主导,形成具有美学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视觉形态。

它是一种以语言元素为基础的城市美化工作,通过创造具有独特特色的语言景观,实现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城市精神的塑造。

近年来,各地都开始重视语言景观建设,进行实态调查研究,以了解当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就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进行探讨。

实态调查是指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访问、文献研究等方法,全面了解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个城市或乡村的语言景观实际情况。

有些城市或乡村可能存在过时、破旧的语言景观,造成视觉上的不美观;而有些城市或乡村则可能通过创新设计、艺术装饰等手段,创造了独特、亮丽的语言景观。

调查还可以通过采访访问的方式,了解各地居民对于语言景观建设的认知和评价。

一些调查可以询问居民对于当前的语言景观建设是否满意,又有哪些期望和建议。

通过这些调查,可以为广大居民民众提供改善语言景观的参考意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还可以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了解国内外有关语言景观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有些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景观建设案例,分析其成功因素和可借鉴之处。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制定语言景观建设规划和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是了解和改进语言景观建设的重要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访问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可以全面了解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提供改善语言景观的参考意见和经验借鉴。

这将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精神,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环境。

景观社会理论的国内研究述评

景观社会理论的国内研究述评

249作者简介:刘雁霞,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通讯作者:王雪松,内蒙古工 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

景观社会理论的国内研究述评刘雁霞 王雪松*(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摘要:景观社会理论深刻揭示了当今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关于景观社会理论的研究也随着理论本身在时代面前愈发生辉而变得的愈发富有生气。

为了使后继研究者可以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文章对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景观社会理论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述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景观社会 文献综述 资本主义批判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249-03居伊·恩斯特·德波,法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先锋实验电影大师、情景国际主义创始人以及后现代主义鼻祖。

如此诸多相异头衔背后,其实联结着相似点,那就是对现存时代的理性觉知与觉知后对不合理现状的人文控诉。

而最闪烁他批判性理性思考与人文依归的当属一经提出就令学界振聋发聩的景观社会理论。

这也就是为什么景观社会理论提出仅50年间,便得到了国内外各个学科领域的莫大关注:文艺界将它作为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新视角;情景主义学派将它尊为创始祖师的先锋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更是惊叹它在继承资本主义批判传统后敏锐地捕捉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鲍德里亚则沿着它的轨迹在抽象的符号表征中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序幕。

一、综述研究动态(1)研究时间分析。

国内对景观社会的研究时间较短,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自2000年以降到2014年之间兴起一阵“小众”研究热潮,至今关于景观社会理论的研究正朝着越来越深入多元的方向迈进。

(2)研究人物分析。

国内对景观社会的研究有王昭风、张一兵、仰海峰、梁虹等。

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景观社会理论解读,为景观社会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文献研究基础。

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文化与探索西部皮革2018年2月语言景观研究综述于之蒙,刘珊珊,杨换丽(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是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之一,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 果显著,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对语言景观的源起、定义及功能、常见的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构建进行了综合阐述。

旨在 系统掌握该研究体系,展示该领域的研究概况,为进行相关研究的人员提供借鉴并促进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景观;功能;研究主题;理论构建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02-0134 -021语言景观的源起,定义与发展语言景观(L in g u is tic La ndscap 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L a n d ry MB o u r h is在学术论文《语言景观与族群语言活力》中提出的: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是由公共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物公共标牌上的语言组成的 ”(La n d ry M B o u rh is,1997 :23—49 )。

Ben- RafeK等(2006)认为语言景观是一个社会、地区或城市的重要象征符号,它可以展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语境。

D u rk G orter(2006)则把语言景观的研究作为多语使用的一种新路径及还把它看作是二语习得的一种额外语言输入形式。

SpO sky(2009)认为语言景观是探索和体现城市多语生态的一种工具和研究语言选择极有价值的方法。

S h o h a m y等(2009)则提出语言景观可以作为教育、学习批判性思维强有力的工具。

2语言景观的功能L a n dryM B o urh is(1997)认为,语言景观具有两大主要功能:信息(in fo rm a tio n a l)与符号(s y m b o lic)功能:信息功能主要是指它可以提供某一地区语言特征、语言的社会地位、语言的多样性以及使用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其象征功能主要是它能反映语言的价值和地位,是居于主导还是从属地位,象征某一民族语言使用的强势或者是弱势状况。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语言景观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的定义和内涵 进行了广泛探讨。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语言景观进行了界定:
(1)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是语言使用、分布和变化的现象,反 映了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生态状况。
(2)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是社会文化的表现之一,反映了特定 地域或社区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变化趋势。
此外,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 刊的研究论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课题项目、推广普及语言政策的宣传资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 各类学术会议的报告等。
结论
本次演示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定义、内涵和发展历程、现状 和趋势、实际应用、方法、手段和成果等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
4、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手段 和成果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手段和成果。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包括:
(1)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使用 情况、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等。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受访者对语言使用的态度、 需求和影响因素等。
(3)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 语言景观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引言
语言景观是指特定地域或社区中,语言文字的呈现、使用和传播现象,包括 语言的使用情况、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等。语言景观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语言 使用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语言与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为语言政 策的制定和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综述
1、语言景观的定义、内涵和发 展历程
(1)制定语言政策和法规:通过对语言景观的研究,政府和企业可以了解 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语言政策和法 规。

银川市5A级景区的语言景观研究

银川市5A级景区的语言景观研究

银川市5A级景区的语言景观研究银川市5A级景区的语言景观研究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景区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一些以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为卖点的热门景点。

作为中国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银川市拥有众多的旅游景区,其中的5A级景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完善的旅游设施备受游客们的青睐。

然而,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人们常常忽视了一种重要的景观——语言景观。

本文旨在探讨银川市5A级景区的语言景观特点及其对旅游体验的影响。

语言景观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或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银川市的5A级景区中,语言景观主要体现在景区命名、标示、解说等方面。

首先,景区的命名往往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景区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以贺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贺兰山是银川的著名地标,其命名既体现了地理位置,又传达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沿革和世代相传的瑰丽传说。

而其它景区如西夏王陵、河套古城、灵武古城等,也通过名称向游客们传递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其次,景区内的标示和解说牌也是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牌子以汉字、蒙古文、英文等多种语言形式出现,方便各类游客的阅读理解。

同时,在景区内广泛使用的解说器等多媒体设施也为游客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信息。

银川市5A级景区的语言景观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对旅游体验的影响。

语言景观可以为游客们提供全方位的视听感受,增加他们对景区的了解和认知。

通过语言景观的引导和解读,游客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获得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

同时,语言景观也为游客们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例如,在游览时,游客可以与导游、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游客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旅游心得和体验,进一步丰富旅行的内涵。

然而,银川市5A级景区的语言景观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第一,景区语言景观的多样性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混乱。

在一个景区中,如果标示和解说牌过多,且使用的语言形式繁杂,游客可能会感到困惑和迷失。

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语言景观研究综述作者:陈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1期摘要:语言景观是当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又一热点领域。

本文综合考察语言景观研究的背景、研究视角及方法等,全面展示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语言景观;综述一、研究背景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便有学者通过研究街道上的语言景观来观察当地的语言使用状况(Gorter 2013)。

到1997年随着Landry 和 Bourhis 正式提出语言景观,语言景观研究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并开展了不少研究。

到2007 年Backhaus出版了首部完全以语言景观为中心的综合性专著,自此开始语言景观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World English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等杂志先后推出语言景观的专辑,大量发表语言景观相关文章,以戈特(Durk Gorter)、肖哈密(Elana Shohamy)、布鲁马特(Jan Blommaert)等为代表相继出版了多部专著,2015年语言景观专刊 Linguistic Landscape 的创刊出版更进一步推动了语言景观研究,同时出现了专门的学术会议、研究小组,自1997年以来,已举办多届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出版论著十多部,与之相关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并逐渐呈现交叉学科的趋势。

在国内,自2014年尚国文发表《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将语言景观正式介绍到国内以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开展语言景观的重要意义并开展不少实证研究,距尚国文引入语言景观引入国内已过5年,当前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情况如何?与国际研究相比存在那些不足?研究中还面临那些的困难?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我们将从语言景观定义、研究区域、语言景观标注、研究启示四个四个方面解答上述问题。

二、语言景观定义当前语言景观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具化的定义,另一种是广义的定义。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述评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述评

文化长廊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述评曹琪 中国传媒大学摘 要:从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来看,近十几年来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从语言景观翻译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从历时的角度对某一区域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多语语言景观现状的相关研究、旅游背景下的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

纵观这些文献,其主要是对于各种语言景观现象进行描写,分析得较少,普遍呈重描写、轻分析状态。

并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相对于其他方面的较少且不够深入。

关键词:语言景观;研究角度;研究综述作者简介:曹琪(1994.5-),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中国传媒大学在校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182-02一、什么是语言景观李丽生(2015)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对城市的语言使用情况开展研究,譬如罗森鲍姆(Rosenbaum)等(1977)对耶路撒冷街上标识中英语的使用进行了调查,等等。

这些较早对公共场所语言使用进行调查与研究的成果并未使用“语言景观”这一说法。

真正开启语言景观的研究是兰德里和布尔里(Landry & Bourhis,1997)在《语言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论文《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

此文被称之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奠基之作,两位作者也被公认是首先正式使用术语Linguistic landscape的学者。

国内学者普遍采用的是兰德里和布尔里(1997)提出的语言景观的概念,即: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者尝试从其他角度给语言景观做出界定。

例如,章柏成(2015)还采用了肖哈密和沃克斯曼(Shohamy & waksman)(2009)提出的如下说法:“不断变化的公共空间里出现或陈列的文字”。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论文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论文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论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自1997年以来,国际上的语言景观研究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语言文化中一个最为新颖和热门的研究领域。

结合以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的梳理,本文着重综合考察了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进展情况,全面展示了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概况,并针对未来的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了设想。

[关键词]语言景观;语言学研究;进展述评2015年8月,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在腾冲县成功举行。

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高研班,期间聆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授课,并与不少学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讨,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研究成果统计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真正发端于1997年,之后才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许多成果相继问世,研究视野不断拓展,近年来业已成为国际社会语言文化研究领域中最为新颖和热门的话题之一。

事实上,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陆续出现杜田材(1991)、司徒尚纪(1992)、逄增玉(1995)、白公和金汕(1997)和王一川(1999)等学者开展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成果,只是当时还未使用“语言景观”一词而已。

依照我们视野所及,发现国内发表与出版的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可说是为数极少,用图表形式统计如下:此外,我们在检索中还找到了三个科研立项课题:201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在民族自治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使用状况调查”(YB2013073,云南师范大学李丽生教授);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沿海开放区的语言景观研究”(15BYY050,浙江大学尚国文副教授);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15YJA740020,云南师范大学李丽生教授)。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景观建设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语言景观建设是指通过对语言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创造出对人们心灵具有积极影响的语境,以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心灵的和谐。

语言景观建设既涉及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涉及到现代都市的语言环境设计,其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个体成长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语言景观建设的实态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促进语言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1.城市化进程加快,语言环境多样性增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聚集在城市中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城市内相互交流、交融,语言环境也愈发多样化。

2.地域文化传承受到冲击,语言景观建设面临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的地域文化受到冲击,一些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消失的危险,这对语言景观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3.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成为新的热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语言景观建设产生了新的影响。

1.地区语言文化传承困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地区的传统语言和方言受到冲击,语言景观的多样性受到了威胁,地区语言文化传承面临困难。

2.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

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传统语言的使用受到了冲击,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和新媒体用语,传统语言的使用范围变窄。

3.城市语言环境乱象丛生。

在一些城市中,语言环境的乱象愈发严重,各种不文明用语和不规范用语泛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改进建议1.加强地区语言文化传承。

应加强对地区语言文化传承的研究和保护,通过政策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保护和传承地区的传统语言文化。

3.规范城市语言环境。

应加大城市语言环境管理力度,倡导文明用语和规范用语,消除城市语言环境的乱象,提升人们的语言素养。

四、结语语言景观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语言景观调查研究报告

语言景观调查研究报告

语言景观调查研究报告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认知和表达的基石,也是各国和地区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因此,了解和研究不同地区的语言景观是十分有意义和必要的。

本文通过对多个城市的语言景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语言的多样性、使用习惯和演变趋势,为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方法本次调查研究选取了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和东京这五个城市,旨在覆盖东亚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情况。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了一定数量的问卷样本,并在实地观察中记录了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

三、调查结果1. 语言的多样性在五个城市的语言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主要使用汉语普通话作为主要交流语言,而香港主要使用粤语,新加坡主要使用马来语和英语,东京则主要使用日语。

这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对语言的影响。

2. 使用习惯的差异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同城市的人们对于语言的使用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北京和上海,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而在香港和东京,由于当地有强烈的方言影响,人们更多地使用粤语和日语进行交流。

在新加坡,由于多元文化的存在,人们往往会使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包括马来语、英语、华语等。

3. 语言演变的趋势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还发现语言的演变趋势。

在北京和上海,人们对于普通话的使用要比过去更加标准,语音语调更接近规范。

这可能与国家对于汉语标准化的推动和教育普及有关。

而在新加坡,英语的使用更加普遍,尤其是在商务和教育领域。

这一趋势可能与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和教育中心的地位有关。

四、讨论语言景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各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和习惯,有益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育的发展。

本次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语言的多样性和使用习惯的差异是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语言景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创建一个以语言为主的景观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语言文化和建筑艺术相互融合,构成一种富有文化特色和艺术美感的建筑景观。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语言景观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针对此进行实态调查研究。

一、城市语言景观建设的情况调查1、语言文化元素的应用情况在调查的城市中,大多数的语言景观建设采用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比如汉字文化、方言文化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作为语言景观建设的核心内容,被应用在路牌、广告牌、公共设施、园林景观等多个方面。

2、语言景观建设的可持续性调查发现,在当前城市的语言景观建设中,大部分仅是名义上的表现,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由于城市更新速度过快,许多原有的语言景观及其文化元素遗失殆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建设语言景观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

我们调查发现,城市的语言景观建设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城市将要求的语言选择、设计规范及文化元素应用结合得比较好,而一些城市则应用不到位或缺乏整体性。

因此,建设城市语言景观需要从工程质量、管理水平、规划设计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和评估。

二、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1、语言元素的选择问题有时,很多地方在选择语言元素时走了极端,忽略了社区多元化的特性,而整个社区的管理和服务都被局限在某一特定语言中。

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严重。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区别对待的语言景观建设方案,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选择适合各个群体的语言元素。

2、缺乏长远规划目前,许多城市的语言景观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可持续性的考虑。

有需要建设的地方只是将建筑和路边广告中的一些语言形式随意组织而成的。

为确保城市语言景观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应制定长期规划和目标,以保证宽广的未来发展空间,使得城市语言景观建设能够长久发展。

3、缺乏技术和管理支持城市语言景观建设需要与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数进行协作,如公共艺术、建筑设计、语言学等,所以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支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

语言景观建设实态调查研究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语言环境的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从城市的标识牌、广告语到乡村的方言、留声机,语言景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语言景观建设在现实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对语言景观建设进行实态调查研究,探讨当前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语言景观建设现状1. 多元语言环境的挑战中国地域辽阔,拥有丰富而多样的语言资源。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越发凸显,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等次地位低下,甚至濒临消失。

大城市的公共场所和商业活动中,普通话和英语成为主要交流语言,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使用受到限制。

这种趋势不仅使得语言生态受到破坏,也影响了文化传承和表达多元文化的需求。

2. 城乡差异导致的语言景观落差城市的语言景观相对丰富多元,包括汉语、英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但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语言景观单一的问题。

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连标准的普通话都难以流行,导致了城乡之间语言景观落差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人们的信息获取和社会融入,也造成了文化认同和互动的困境。

3. 媒体传播对语言景观的影响随着媒体传播的日益发达,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形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这些新媒体的普及也影响了语言景观的建设。

网络用语、汉字简化、外来文化的借鉴等现象都对传统语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如何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保护和弘扬本土语言文化,是当前语言景观建设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语言景观建设问题与原因分析1. 文化认同的重塑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语言意味着保护文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外来文化和语言的迅速传播使得本土语言文化遭遇到冲击和排斥。

一些地方的居民不再使用本土方言,而是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普通话或英语。

这种文化认同的重塑导致了语言景观的单一化和贫乏化,使得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语言景观研究国内研究现状

语言景观研究国内研究现状

语言景观研究国内研究现状
2017年,中国政府出台了《语言景观研究国家构想》,强调了我国文化国粹的重要性,确立了语言景观研究作为未来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中,语言景观研究的国内研究现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关键的学术调研课题已经完成,研究成果有所进展。

首先,在语言景观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思路。

以国家语言资源应用与发展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国语言景观形态与变化研究》为例,重点解决了中国语言景观丰厚、多样性问题,研究了语言景观形态以及景观结构的变化趋势,总结了不同地区语言景观遗产的特点,并建立了基于地理情境的语言景观因子模型,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其次,国内学者在语言景观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累,建立了语言景观研究的多种研究方法,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与语言学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和中国国家语言资源应用与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国家语言资源应用研究”项目为例。

该项目研究了语言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关系,总结了涉及本土文化的语言景观文化问题,提出了景观的传承与维护的技术及方法,探讨了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

此外,也有一些针对具体地理范围的研究实践,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展的“长江水系语言景观研究”,这一支柱性研究致力于研究长江水系跨边境地区的语言景观变化。

该项目准备收集长江流域语言景观数据,以国内
外有关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方法,揭示其变化趋势,形成多媒体数据库,建立独特的案栗素材。

总之,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许多新的研究方向获得了积极的发展,在同一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具体的研究实践,为我国语言景观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语言景观调研报告

语言景观调研报告

语言景观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语言景观是指特定地区、社群或群体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和特征。

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地域、历史、人口、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调研目的与方法1. 目的:- 了解不同地区语言使用的差异与特点;- 探究语言景观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分析语言景观的演变和变异。

2. 方法:- 文献调研:收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选择不同地区进行调研,包括城市和农村、不同文化背景的社群等;-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收集语言使用习惯及态度等信息。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地域差异:- 城市与农村:城市环境下语言更倾向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农村地区则更多保留传统方言和语言习惯;-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因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语言景观差异明显,表现为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

2. 社会和文化影响:- 社会地位: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与地位相关,一些语言被视为社会上层的象征,而其他方言则可能面临边缘化;- 文化认同:语言是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人们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表达自身的文化身份,保护和传承文化。

3. 语言景观的演变和变异:- 全球化:信息技术、媒体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不同语言间的交流和借鉴,加速了语言景观的变化;- 社会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因素也会影响语言使用习惯和风格的变异。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1. 语言保护与传承:- 针对濒危语言,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传统语言的保护与传承;- 加强对方言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地方语言的认同感。

2. 语言政策与规范:- 制定相关语言政策和规范,平衡标准化语言的推广和地方方言的保护;- 鼓励全民学习多种语言,提高语言交流的能力和多元文化的认同。

3. 资源共享与交流:- 借助信息技术,加强语言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促进跨地域间的语言学习和交流;- 建立语言文化研究机构和交流平台,推动多元语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

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

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语言景观研究主要关注公共空间内语言标牌上的文字及其背后蕴含的意义。

本文在国外语言景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新兴的语言景观研究及成熟的公示语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今后可深入拓展的研究方向,并尝试为我国学者进行语言景观研究提供新思路。

标签:语言景观公示语语言使用多语现象一、引言十几年来,语言景观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已成为国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与之相关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并逐渐呈现交叉学科的趋势。

其研究可从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视角出发,方兴未艾。

语言景观主要关注特定地区公共空间内某些语言的可见性及凸显性,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世界各地的语言景观现状,描述当地语言使用状况事实,并试图解释语言使用和语言选择背后的相关政策取向等相关问题。

随着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兴起,近几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并着手与之的研究,语言景观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虽处萌芽状态,但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二、国外语言景观研究(一)语言景观概念语言景观一词的概念起源于加拿大学者Landry and Bourhis(1997)在《社会心理学与语言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发表《語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一文,此文被大多数学者看作是语言景观研究的开篇之作。

作者将语言景观定义为某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由公共道路指示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业店铺招牌,政府大楼和公共标识上的语言组成。

一个地方的语言景观一般有两种基本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

此概念是此后语言景观研究者引用次数最多、最为经典的定义,主要范围限定在公共空间领域。

Itagi和Singh(2002)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述评作者:曹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从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来看,近十几年来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从语言景观翻译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从历时的角度对某一区域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多语语言景观现状的相关研究、旅游背景下的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

纵观这些文献,其主要是对于各种语言景观现象进行描写,分析得较少,普遍呈重描写、轻分析状态。

并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相对于其他方面的较少且不够深入。

关键词:语言景观;研究角度;研究综述作者简介:曹琪(1994.5-),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中国传媒大学在校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一、什么是语言景观李丽生(2015)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对城市的语言使用情况开展研究,譬如罗森鲍姆(Rosenbaum)等(1977)对耶路撒冷街上标识中英语的使用进行了调查,等等。

这些较早对公共场所语言使用进行调查与研究的成果并未使用“语言景观”这一说法。

真正开启语言景观的研究是兰德里和布尔里(Landry & Bourhis,1997)在《语言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论文《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

此文被称之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奠基之作,两位作者也被公认是首先正式使用术语Linguistic landscape的学者。

国内学者普遍采用的是兰德里和布尔里(1997)提出的语言景观的概念,即: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者尝试从其他角度给语言景观做出界定。

例如,章柏成(2015)还采用了肖哈密和沃克斯曼(Shohamy & waksman)(2009)提出的如下说法:“不断变化的公共空间里出现或陈列的文字”。

二、近十几年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角度纵观现有成果,大都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景观研究的。

(一)从语言景观翻译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如同孙利(2009)所指出的一样,良好的(或者说地道的)语言景观有助于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国际化的状态,尤其是在各一线大城市,生活着很多外国人,作为通用语的英语就成了外国人和本地人沟通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如果我们能将公共标牌等语言景观中的英译汉或汉译英翻译得很地道,就会给人留下一种良好的印象,甚至还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冯晓辉(2014)以石家庄市为例,以CIS城市识别系统理论(City Identity System)与翻译目的论为指导,讨论了石家庄语言景观翻译问题。

以上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探讨语言景观翻译的基础上获得的,大都明确当前的语言景观翻译(主要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翻译)存在的不足:虽然能够看懂,但是大都存在错译现象,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从历时的角度对某一区域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李贻(2011)对广州市北京路的非官方语言景观进行了历时研究,发现独特的“中文-拉丁双书写体”标牌现象,并进而分析发现,北京路的语言景观三年来其全球化倾向越趋明显。

彭国跃(2015)对上海南京路上一百多年间的语言景观进行了历时考查。

首先把南京路上的语言景观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然后根据功能的不同把语言景观分为四个要素:该文以照片影像为依据,一方面通过宏观分析,展示一百多年来南京路上语言景观从形成、繁荣、动荡到复兴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微观分析,追踪同一局部景观的具体变化,揭示政治形势和经济体制等社会因素对语言景观变化的影响。

以上的研究成果不但對现存的语言景观进行了共时研究,还进行了历时研究,通过历时比较同一局部景观的具体变化,可以揭示出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语言景观的影响,同时通过语言景观的这些变化也可以为城市语言的变迁提供证据。

不仅将语言景观进行历时比较,还可从空间维度来探讨语言景观。

(三)多语语言景观现状的相关研究陈卫恒(2016)对美国洛杉矶地区华语景观进行了实例分析,他指出,语言生活景观资料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华语的现状和历史,是海外华语研究的宝贵资源。

巫喜丽、战菊(2017)发现广州市“非洲街”语言景观多语现象显著,呈现出汉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英语是首选外语,阿拉伯语次之,法语和维吾尔语同处最弱势地位。

不同主体标牌在语码类型分布上差异明显:官方标牌语言构建主要以汉语单语及汉英双语为主要呈现形式,且汉语是官方标牌的绝对优势语码;非官方标牌以多语标牌为主,在语码类型及优势语码选择上均多于官方标牌。

对标牌多语文本类型的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标牌文本信息功能偏弱,非汉语族群难以获得相关信息。

因此,政府的语言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此类研究成果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对相关的语言景观现象进行了描写,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对于语言景观中的多语现象做了十分充分的描写,并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多语语言景观现象已成趋势。

这样的研究也许会有助于我们对语言景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四)旅游背景下的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单菲菲、刘承宇(2016)指出:文化资本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决定着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实现是提升民族语言文化社会地位,进而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李晓东(2018)的研究表明海口城市街道语言景观资源存在地名标注不清,有重名现象;老的街道缺乏宣传……提出了海口城市街道语言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政府要加强规划与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老街巷的品牌;挖掘本地文化特色,规范新建街道名称。

语言景观资源在全域旅游中有如下作用:首先,语言景观是一种城市旅游资源语言景观可以说是现代社会、旅游城市的重要象征与符号,它与城市规划及发展紧密相关,展现着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社会文化语境,也体现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及当地文明发展的程度,也使人们对城市旅游资源产生了更新的认识。

其次,地域文化是全域旅游的支撑点。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地政府应该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从语言景观入手,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这样才能提升旅游地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使得旅游地具有持久发展空间和新的吸引力。

三、结语纵观近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献普遍呈重描写、轻分析的状态。

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描写分析不够深入。

对语言景观的更加深入的描写与分析对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有进一步的帮助,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和濒危的语言来说更是如此。

语言景观研究可以通过实证数据为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已展现出巨大的研究潜力。

参考文献:[1]陈松.多模态视域下北京市核心区语言景观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7.[2]陈卫恒.美国华语“景观语言学”初探[J].语言规划学研究,2016(01):58-65.[3]段袁冰.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景观研究——多语研究的新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16(02):214-217.[4]冯晓辉.以城市形象提升为导向的石家庄语言景观翻译探讨[J].科技视界,2014(18):30+124.[5]葛俊丽.语言与空间:语言景观研究视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8(04):68-80+134.[6]孔珍.国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2):192-200.[7]李丹丹.基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景观研究[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07):237[2018-07-05].http:///kcms/detail/23.1058.I.20170731.1336.362.html.[8]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7(04):1-7.[9]李晓东.全域旅游背景下的语言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以海口街道名称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2):124-129.[10]李贻.语言景观研究法:对广州北京路的历时性调查[J].海外英语,2011(13):300-301.[11]聂鹏,木乃热哈.西昌市彝文语言景观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7(01):70-79.[12]潘秋玲.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J].旅游学刊,2005(06):19-25.[13]彭国跃.上海南京路上语言景观的百年变迁——历史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A].中国社会语言学(2015年第1期总第24期)[C].:,2015:17.[14]屈哨兵.我国语言活力和语言服务的观察与思考[J].学术研究,2018(03):155-160+178.[15]單菲菲,刘承宇.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6(06):153-161.[16]尚国文.语言景观的语言经济学分析——以新马泰为例[J].语言战略研究,2016,1(04):83-91.[17]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7(06):81-89.[18]孙利.语言景观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06):153-156.[19]巫喜丽,战菊.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市“非洲街”语言景观实探[J].外语研究,2017,34(02):6-11+112.[20]巫喜丽,战菊,刘晓波.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视角、问题取向及研究方法——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十年综述[J].学术研究,2017(07):170-174.[21]夏娜,夏百川.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J].现代语文,2018(03):66-70.[22]章柏成.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进展与前瞻[J].当代外语研究,2015(12):14-18+77.[23]张虹倩.第一部“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研究论著问世[J].语言文字应用,2018(02):61.[24]张杰.语言景观研究成语言学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4-07(002).[25]张媛媛,张斌华.语言景观中的澳门多语状况[J].语言文字应用,2016(01):45-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