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实验设计与小N设计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3.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
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
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4.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5.真实验设计: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分配被试,能够充分控制全部内在的无效变异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的设计。
它是相对于准实验设计而言的,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6.自变量的混淆: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7.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使用与人文科学(human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es)。
实验设计-非实验、准实验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举例2
目的:词汇拓展训练对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
训练结果
400
300
词汇量
200
100
0 前测成绩 后测成绩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评价
优点:
(1)能较明显地检测初实验处理的效果如何 (2)对被试的需要量较少,一组被试当两组被试用,无
须设控制组,不但提高效率,被试变量也得到较好控
制
缺点:
使用情况:被试不能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水平
中
自变量为被试变量:性别、年龄、人格
准实验的基本设计类型
单组后测设计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定时系列设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一)单组后测设计
只设一个实验组,给予实验处理,得到一个后测 成绩,把后测结果归结于试验处理
X
O
例如:某单位新领导上任,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在 之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于是把这些成绩归结于自己 的改革措施得力 数学课外辅导讲座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O1 X O2 O1表示实验处理前对被试者观测所得值 O2表示实验处理后对被试者观测所得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举例1
目的:第一次参加射击运动的人在接受打靶训练前
后打靶成绩的变化。
方法:选择8名从来没有参加过射击运动的被试,在
他们进行打靶练习前,先进行一次打靶测验,记录下 他们的打靶成绩(前测成绩)。然后对他们进行为期1 周的打靶训练,每天2小时。训练结束后,再次对他们 的进行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成绩(后测成绩)。 将前后两次成绩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1周的训练是否 有效果。
实验设计
心理学教研室 雷玉菊
准实验设计
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 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01 简介
03 设计方法
目录
02 特点 04 分类
基本信息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简介
简介
在介绍准实验研究方法之前,先来看看实验研究方法。概括地说,教育实验研究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 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建立的假设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过一定时间对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 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适当地控制无关变量,以随机化原则,在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实验研究很精确,但 进行环境过于理想化,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控制对象和环境,但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要进行有效控制 是很难的,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常常是人而非物,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实验中对研究者的要求也很高, 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感到有压力,而且还要受到受试单位、学校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的局限,实 验这种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不如其它研究方法广泛,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和作用。为了解决实验的这些 不足之处,发挥实验研究应有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原始的组,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以类似实验的方法设计方案 来进行研究,这就是本节要介绍和阐述的准实验研究方法。
第三步:继续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测验三、测验四、测验五。
第四步:对各组测试的成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别了解不同的反馈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及其效果。
修补法
在真实验和准实验中,实验组控制组对比实验的设计一般都让作为实验组的被试接受处理,然后将其后测结 果和未接受处理控制组的后测比较。但在有的情况下,研究者来不及找到两组整体相似的被试或难以安排同时开 始实验等,因此组织者只能在未作前测的情况下先对经过某种处理的被试进行测试获得后测结果。这种后测结果 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是哪种处理产生的,从而不能确定后测与处理之间的关系,为了弥补这一欠缺,在获得另一 个整体组被试时,就安排进行与上面做过的后测相同的前测,然后再对这一组被试作同样的处理,并予以后测, 通过第二组被试的前后测结果的比较,及第二组前测与第一组后测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找出实验处理与后测之间的 关系.
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的三个特点:
1、其研究中的自变量往往用被试变量。这些被试变量可能是自 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可能是社会所形成 的被试变量,如社会阶层、宗教信仰、居住区等;可能是因疾病 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如残疾者、弱智者、脑外伤者等;可能 是学习现状不同的群体或已形成的不同个性的群体等。 2、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征的被试。而 不能像真实验那样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分组。 3、一般而言,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作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其主要原因是在研究的变量上缺乏严格控制,因而其内部效度较 低。
协方差分析法:将前测结果作为协变量,后测分数作为因变量, 通过控制前测成绩对后测成绩的影响之后,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 果。协方差分析法使得两组在后测成绩之间的差异,不受在前测 中两组间原始差异的影响。
关于非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评价:
1、减少了分组偏差(assignment bias)问题: 增加前测能使研究者解决存在于所有非等组研究中的分组偏差问 题。如果研究者发现处理前两组很相似,可明确地证明一组被试 与另一组被试在本质上无差异,这样分组偏差的影响就大大减少 了。但注意的是,前测分数只能使研究者保证两组在一个特定变 量上相似,并不能测量或控制其它重要的潜在变量,因此,只能 减少分组偏差的影响,但不能根除它们。
人格研究、临床心理的研究、社会心理以及教育心理研究常常 采用准实验设计。
Generally speaking, quasi-experiments include some type of intervention or treatment and they provide a comparison, but they lack the degree of control found in true experiments.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心理学-4准实验设计与真实验设计
§4-3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要求
特点
1、随机化原则分配被试
2、充分控制内在和外在额外因素的基础上操纵自变量
3、获得较为精确的因变量变化信息
1、实验者可至少对一个自变量进行操纵和改变,以引起动物或人的行为发生变化
2、实验者可以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
3、实验者可以有计划地控制某些因素,使用必要的仪器设备,任务创设和操纵实验条件
2、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3、重复的实验处理的干扰→练习效应or疲劳效应
循环1
循环2
X1
O1
O3
X0
O2
O4
1、可对两种实验条件进行比较,以确定实验处理X1与实施控制条件X0的不同效应
2、可进行简单效应的比较,比较在实验处理X1条件下的顺序效应,以及在控制X0条件下的顺序效应,以确定时间效应
3、可以通过对实施变量与实施顺序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效果的不同变化
1、剩余标准差
2、截距
3、斜率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X1O1 X0O3 X1O3 X0O4
1、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
2、较好的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因为在多次分开的实验背景中都出现了处理X,在这些实验背景条件下出现众多一致的无关事件于处理X共同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性极小
外部效度受到影响
1、测验、实验安排的反作用
前测→对后测产生敏感性,出现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导致对实验设计外部效度的影响
1、对两组增值分数进行: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或中位数检验
2、协方差分析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R X O1
R O2
实验心理学-4准实验设计与真实验设计
§4-2准实验设计一、单组准实验设计单组准实验设计优点缺点数据处理时间序列设计O1O2O3O4XO5O6O7O8 1、可较好控制成熟对内部效度的影响2、可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3、多次测验一系列结果可降低只作一次测验出现的有偏向性样本成绩的功率1、没控制组→不能控制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与自变量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测验与处理X的交互作用作为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在该设计中不易受到充分控制3、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第一步:从测量数据的总体上对处理X的效应进行检验第二步:检验实验处理X前的回归直线与实验处理X后的回归直线是否有显着差异,主要包括:1、剩余标准差2、截距3、斜率4、有可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5、不必设置控制组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被试在实验处理后的成绩相等时间样本设计X1O1X0O3X1O3X0O4 1、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2、较好的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因为在多次分开的实验背景中都出现了处理X,在这些实验背景外部效度受到影响1、测验、实验安排的反作用2、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3、重复的实验处理的干扰→练习效应or疲劳效应循环1 循环2X1 O1 O3X0 O2 O41、可对两种实验条件进行比较,以确定实验处理X1与实施控制条件X0的不同效应2、可进行简单效应的比条件下出现众多一致的无关事件于处理X共同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性极小较,比较在实验处理X1条件下的顺序效应,以及在控制X0条件下的顺序效应,以确定时间效应3、可以通过对实施变量与实施顺序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效果的不同变化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在时间1:对两变量(A、B)的关系作出测定和相关分析在时间2:再做相似的测定和分析当交叉滞后相关之间有显着差异时,就可以推测变量A和B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三年级儿童对暴力或凶杀电视片与他们的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回归间断点设计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处理的主效应。
心理实验设计考试资料(名词、简答)
⼼理实验设计考试资料(名词、简答)四、名词解释1.⾃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变量与⼀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变量混淆。
P39(第⼆章)【11】2.时间迟滞研究: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研究。
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
P77(第三章)【11】3.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种⽆效或⾮活动性的物质。
P56(第三章)【11】4.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斯蒂⽂斯曾⽤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实验,以进⼀步验证斯蒂⽂斯定律。
试验中被试紧握⼿压⼒计,⽤握⼒⼤⼩来匹配电流、⽩噪⾳、震动等等。
其结果在双双对数坐标上画出的曲线都是直线,也就是说,实验结果符合幂定律,与⽤数量估计法的结果相同。
P112(第四章)【11】5.内部效度:是表⽰实验所提供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种指标。
如果因变量具有较⾼的内部效度,就意味着本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变量造成的。
P35(第⼆章)【11】6.分段法:是制作⼼理⽐例量表的⼀种直接⽅法。
这种⽅法是通过把⼀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例来建⽴⼼理量表。
具体做法是,呈现⼀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定⽐例。
每个实验只选定⼀个⽐例进⾏⽐较。
⽤⽐较刺激和许多不同的标准刺激⽐较以后,就可以找出感觉强度是这些标准刺激⼀半的刺激强度。
以这些数据为根据就可以建⽴⼀个感觉的⽐例量表。
P107(第四章)【10】7.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为变化的测量。
然⽽,有时这种⽅法也被扩展为对单⼀组的测量。
单被试实验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个案研究⽅法,因为在单被试实验设计中,个体的⾏为变化是在⼀定的控制条件下产⽣的,相⽐较⽽⾔,个案研究法的实验控制较少。
理学第讲准实验设计与小N设计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
不相等控制组时间序列设计(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Time-series Design )
心理学研究方法
6
1. 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准实验设计保证了现场研究的可行,并同时 使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生态效度和科学可靠 性。
心理学研究方法
3
准实验设计,是相对于标准的实验设计而言的, 是指“不严格”的实验设计。
标准的实验设计就是各处理组间除研究者有意改变 的自变量以外的其它因素保持一致或基本相等。
但在人的真实生活、工作和学习情境中,有许多变 量是无法控制的,如果勉强匹配和施加某种处理, 会引起其它心理效应,研究的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 心理活动的本来过程和机制,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时就不能使用真正标准的实验设计,但可以借用 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来计划搜集资料、获得结果, 即采用准实验设计。
心理学研究方法
9
2. 时间序列设计
Time-series design
实验处理前后各安排若干次观测,旨在寻找处理 前和处理后数据变化的趋势——表现为处理前后
行为水平、行为模式比率的变化。
对内部效度的威胁主要来自过去事件、成熟、仪器、 疲劳效应等方面。
数据处理:建立处理前后的回归方程,比较斜率与截 距的差异。
准实验设计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准实验设计的内涵
提出者:Campbell & Stanley(1966)
准实验设计
– 像实验一样一般要比较不同的组或条件,但这
种设计用不可操纵的变量来确定要比较的组或
条件。不可操纵的变量通常是被试变量(如性
别的男和女)或时间变量(如处理前和处理后) • Involve some form of intervention and a comparison group, but they lack the control found in true experiments.
• 在很多情况下,研究者很难或不可能完全
满足真实验的要求,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
应用性研究尤其如此。
• 当可以操纵自变量、测量因变量但不能对
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时,所使用的设计就是
准实验设计。
2. Introduction to the quasi experiment
•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strategy
• Nursing home example: • How do we know if these findings have
external validity?
4. Time-series designs
• series of observations is made over time • 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s
• 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与时间关联的因素
– 历史因素 – 设备因素 – 练习或疲劳因素
– 成熟因素
– 统计回归
• 可能存在的问题:效应差异
Possible Threats to Internal Validity
• Additive Effect of Selection and Maturation
第三章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研究设计
4. 不稳定数据的处理
通常,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行为水平保持相当一致,这意味着一系列
观测显示出其前后一致的行为模式(即行为上的一致性水平或一致性
趋势)。然而,当数据不稳定时,我们就必须使用一些技巧来揭示其 中的行为模式:(1)要耐心地等待;(2)求两个或更多个观察的平
均数;(3)在不一致的行为中寻找模式。
X:16 5 -2 30 13 15 15 12 10 15 10 20 20 5 20 20 15 5 25 14 Y:15 -5 5 5 0 10 5 10 5 15 15 5 10 15 5 5 14 10 10 -5 15 5 10 15 5 15 5 5 20
15
第二步:计算样本X和样本Y的数据合并后数据的中位数m: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合并样本的数据: 合并样本的数据:-5 -5 -2 0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12 13 14 14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6 20 20 20 20 20 25 30 合并样本的中位数是10.5。
列基线观察称为一个基线单元(baseline phase);施加处理过程中
所作的观察叫做处理观察(treatment observation),一系列的处理 观察称为一个处理单元(treatment phase)。一般,使用字母A代表
基线单元,字母B代表处理单元。前图13-1所示的研究设计可描述为AB
设计,即包括一个基线单元A和一个处理单元B的设计。
3.水平、趋势和稳定性
水平稳定:指一系列观测得到的大致相同的数值。 趋势稳定:指不同观测之间的差异在同一方向上持续一致,数值上大 致相同。趋势表现为一系列数据点聚集在斜线周围。 稳定性:指一系列观察呈现出持续一致的水平或趋势的程度。数据变 化稳定,变异较小。变异要相对较小,行为模式要相对清楚、明确。
实验心理学(第八讲 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MOSHI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举例
教师批改作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评价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 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
➢ 它能较好控制“历史(实验进程中所出现的 事件)”作用的影响;
缺点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推论的外部总体受到 局限;
间隔使用不同的实验处理容易使得被试 产生新异的感觉而猜测实验意图,产生 霍桑效应。
数据的效度有限。
很可能产生“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二)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模式如下:
O1 O2 O3 O4 O5 X O1 O2 O3 O4 O5
O6 O7 O8 O9 O10 O6 O7 O8 O9 O10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在心理研究中,与选择两等价样本组 (实验组和控制组)相对应,当只有一 组被试时,常使用两相等的时间样本, 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 量,而采用常规安排X0。
(二)准实验设计
主要类型:
1.单组准实பைடு நூலகம்设计
(1)时间序列设计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3)回归间断点设计 (4)交叉滞后相关设计
2.多组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3)平衡设计
1.单组准实验设计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时会因条件的限制 和问题的性质而使研究无法采用控制组, 从而选取准实验设计进行研究。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举例
➢ 三年级儿童对于暴力或凶杀电视片与他 们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 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
(4)回归间断点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 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 处理的主效应。即如果实验处理前后的 的回归线出现了间断,说明实验处理是 有效果的。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教育研究与写作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教育研究与写作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最全版)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推广”三个基本阶段。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
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应陈述两种变量间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2)明确实验目的。
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构架。
为了使理论系统分析更接近客观实际,需要进行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让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充分讨论。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
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谋划好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在实验的总结和评价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1.内在效度指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程度。
它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有效性。
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成果,而非其他未加控制的因素所致。
内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变量X——有效性。
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卷
期末考试试卷(A卷)1.下列关于研究说法正确的有a实验本质上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b自然观察可以得到变量间明确的因果关系c科学研究只有操纵和控制有关变量才能得到比较明确的因果关系d 实验研究中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决定了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2.下列关于实验效度说法正确的有:a 对霍桑效应,期望效应等的有效控制可以提高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b多因素设计比单因素设计的外部效度要高c 历史的偶然因素,自然成长的因素以及被试流失都会影响到内部效度d 现场实验比实验室实验的外部效度要低3.下列关于实验设计说法正确的有a根据自变量的多少,实验设计可以分为单因素设计和多因素设计b 按照对额外变量控制的程度,实验设计可以分为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c 大N设计样本大于30个,小N设计样本小于30个d 组内设计每个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组间设计每个被试接受所有实验处理4.某实验设计方案如下,请问该设计可能是:S1-S4 先a1b1 后a1b2S5-S8 先a1b2 后a1b1S9-S12 先a2b1 后a2b2S13-S16 先a2b2 后a2b1S17-S20 先a3b1 后a3b2S21-S24 先a3b2 后a3b1S25-S28 先a4b1 后a4b2S29-S32 先a4b2 后a4b1a 两因素4*2完全随机设计A和B都是组间变量b 两因素4*2组内设计A和B都是组内变量c 两因素4*2混合设计A是组间变量,B是组内变量d 两因素4*2混合设计A是组内变量,B是组间变量5.实验研究采用如下方案,请问这有可能是:a1c1 a1c2 a2c1 a2c2b1d1 S1-S5 S1-S5 S1-S5 S1-S5b2d1 S6-S10b1d2 S11-S15b2d2 S16-S20 S16-S20a 四因素混合设计B和D为组间变量,A和C为组内变量b 四因素混合设计B和D为组内变量,A和C为组间变量c 四因素组内设计d 四因素完全随机设计6.下面是某实验研究结果(假定每个点都是总体平均数) c105101520253035a1a2b1b2c2051015202530354045a1a2b1b2a 存在三向交互效应b AB 没有主效应,C 有主效应c A 和B 有两向交互效应d B 和C 没有两向交互效应7.下列关于小N 设计说法正确的有a 小N 设计的被试只有一个或极少数b 小N 设计的结果可推广性相对较差c 小N 设计的实验结果不用统计推论d 小N 设计额外变量控制方法只有消除法和恒定法8.下列关于信号检测论说法正确的有a 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击中率和虚报率之和为100%b 对同一个被试而言,判断标准变化时,击中率和虚报率变化的方向一致c 信号检测论实验中,信号的高先验概率导致判断标准降低d 信号检测论实验中,鼓励被试多报告信号会导致判断标准降低,辨别力下降9.下列关于古典心理物理法说法正确的有a 最小变化法测阈限时,可能会产生习惯误差,但没有期望误差b 恒定刺激法测阈限时,可能会产生期望误差,但没有习惯误差c 平均差误法得到的结果不是一种真正的阈限值,但它与阈限有正相关d 古典心理物理法的缺点是不能有效区分客观感受性和主观因素1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韦伯定律表明,某强度刺激的差别阈限与该强度之比是个常数b 差别阈限法是费希纳提出来,实验结果支持对数定律c 数量估计法是斯帝文森提出,实验结果支持幂定律d 电生理的实验结果和交叉感觉通道实验结果支持了对数定律1.操作性定义2.实验者效应3.ABA 设计4.ROC 曲线5.ABC 三类反应时任务三、简答题1.简述额外变量控制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实验组 控制组
心理学研究方法
O1
X
O1
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O2 O2
11
(一)不等比较组设计(7)
由于实验组和控制组不是等组,所以, 不仅要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成绩, 更重要的是要比较两组被试前测和后测 各自成绩的变化。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12
(一)不等比较组设计(8)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3
一、准实验设计(3)
准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使用自然发生 的自变量,并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准实验设计在吸收实验设计优点的同时, 又结合了观察法和相关研究的特点。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4
一、准实验设计(4)
库克和坎贝尔(Cook & Campbell,1979)提出准实 验设计的各种变化形式,并应用这些设计来解决大量 的社会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设计模式中符号的下脚标是
指处理(辅导)期间的月数。假定因变量是
每组被试在假释期间违犯假释法律的频率,
辅导期的长短与因变量的分数有明显的负相
关,即辅导期越长,假释期间违犯假释法律
的次数越少。由于本设计中的被试并非随机
分配到不同的组,所以,我们对结果的解释
只能强调辅导期与假释期间违犯法律次数之
间的关系,而不能确定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
系。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讲准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10
(一)不等比较组设计(6)
3、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非处理比较组前测后 测设计 )
– 我们可以用以下符号表示该实验设计:
– O1和O2分别代表前测(pretest)和后测(posttest), X代表实验处理。表明两组被试都接受了前测(O1), 其中一组接受实验处理(X),另外一组不接受实验处 理,两组被试都接受后测(O2)。研究者最好以随机 方式决定哪一组接受实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無法實施隨機指派 需要參考設計與結果才 能做因果推論 可募集多個案 因果推論效力較低 無法募集多位參與者
有對等實驗組/控制組 無對等的實驗/控制組
課文簡介
10.1.3 第十章 準實驗設計
Back
準實驗設計
不等組設計
未排除其他假設的實驗結果 處理效果增加(第一種) 處理與控制組俱增 處理效果增加(第二種) 交叉效果
圖解
序列1
基準線 單獨 基準線 單獨 組合 單獨 組合 A A B C A A B C BC BC B C BC BC 序列2
問題
實驗程序較為複雜 至少需兩名以上參與者 當兩變項單獨作用皆未顯著,方可顯現交互作用
(有任一獨變項單獨作用明顯,即難分辨單獨與交互作用)
個案設計
10.3.3 多基準線設計
連續測量並紀錄目標行為隨時間之變化
中斷式時間序列設計(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
意義比較單ㄧ組操弄前後行為型態(pattern)的變化 圖解
前測 Y1 Y2 Y3 Y4 Y5 處理 X 後測 Y6 Y7 Y8 Y9 Y10
Next
準實驗設計
10.2.2 時間序列設計 (2/2)
前置討論
10.1.1 因果關係的推論
Back
因果關係成立的條件
因果共變由實驗結果可知 因前果後實驗操弄獨變項在前,依變項在後 排除其他可能性透過隨機指派達成 隨機指派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對等性(或可比較性) 應如何變通?
相關概念複習
關鍵問題如無法透過隨機指派達到完全的對等性,
Back
可能偏誤即對因果推論效力的威脅
選取偏誤 流失偏誤 選取/成熟偏誤 選取/工具偏誤 選取/回歸偏誤 選取/歷史偏誤
Previous
Next
準實驗設計
10.2.1 不等組設計 (3/3)
Back
結果解讀
處理效果增加(第一種)
(Outcome I: First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準實驗設計與個案設計
10.4 綜合討論
Back to Chapter Contents
三種設計的比較
實驗設計有控制組,有對等性(最完整) 準實驗設計有控制組,無對等性 個案設計無控制組,無對等性 準實驗設計
如何提高對等性?配對、時間序列…
主要議題
個案設計
如何避免有關時間的威脅?改進時間序列…
Unit 10
準實驗設計與個案設計
Back to Brief Contents
學習目標 前置討論 課文講述
準實驗設計 個案設計
綜合討論
準實驗設計與個案設計
10.0 學習目標
Back to Chapter Contents
上完這四節課,你應該試著自己回答下列問題:
什麼是準實驗設計?它與實驗設計的主要差異為何? 什麼是個案設計?它與個案研究的主要差異為何? 準實驗設計有哪幾種?如何操作?如何解讀結果? 個案設計有哪幾種?如何操作?如何解讀結果? 實驗設計、準實驗設計與個案設計各有何優缺點?
準實驗設計與個案設計
10.1 前置討論
Back to Chapter Contents
Back
意義
【Interaction Effect in Single-Case Research】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two or more specific levels of two or more independent variables
將獨變項單獨及交互作用情境全數納入時間序列
Back
觀念複習
相關(correlation) 迴歸(regression)
Negative Correlation Zero Correlation
Positive Correlation
Score 2 Score 1
Score 2 Score 1
Score 2 Score 1
Next
圖解見下圖 理想結果見右圖
A
基準線測量
ABA Design
Baseline Treatment Baseline
B
處理
A
基準線測量
Score Time
Next
個案設計
10.3.1 ABA設計 (2/2)
Back
問題
終止於基準線階段改成ABAB設計 並非所有行為皆可回復 撤除式ABA設計 vs. 反轉式ABA設計
Back
AB設計的改良 比較處理前後的行為基準線(baseline)
【Baseline】 the target behavior of the participant in its naturally occurring state or prior to presentation of the treatment condition
Posttest Score Pretest Score
個案設計
10.3.1 ABA設計 (1/2)
意義
【ABA Design】 a single-case design in which the response to the treatment condition is compared to baseline respons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onequivalent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re compared
前測
實驗組 控制組
處理 X
後測 Y2
Y2
差異 Y1-Y2
Y1-Y2
Y1
Y1
比較
【註】注意無隨機指派,且結果需同時考量兩組的前後測差異
Next
準實驗設計
10.2.1 不等組設計 (2/2)
處理與控制組俱增
(Outcome II: Increasing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處理效果增加(第二種)
(Outcome III: Second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交叉效果 比較理想的結果
(Outcome IV: Crossover Effect)
【Withdrawal Design】 removal of the treatment condition
【註】翻轉式ABA設計範例:某研究欲探討讚賞對兒童與同儕互動之影響, 實驗處理為兒童產生同儕互動即施與讚賞,反轉處理則為兒童與成人 互動時施予譖賞
Previous
個案設計
10.3.2 交互作用設計
前置討論
10.1.2 各種設計的性質與用途
Back
實驗設計
(Experimental Design)
準實驗設計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個案設計
(Single-Case Research Design)
實施隨機指派 直接做因果推論 可募集多位參與者並 能實施隨機指派
【Reversal Design】 a design in which the treatment condition is applied to an alternative but incompatible behavior so that reversal in behavior is produced
準實驗設計
10.2.3 迴歸不連續設計 (2/3)
Back
意義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a design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individuals meeting some predetermined criteria profit from receiving some special treatment
Back
意義多重基準線來自不同參與者,或相同參與者不
同情境下的目標行為
圖解
【Multiple-Baseline Design】 a single-case design in which the treatment condition is successively administered to several participants or to the same participant in several situations after baseline behaviors have been recorded for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Back
結果圖示 分析方式
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
目視分析 統計分析 需要大量行為資料 統計技巧門檻較高 無法避免歷史的威脅
Score (behavior)
缺點
Before
Time
After
Previous
準實驗設計
10.2.3 迴歸不連續設計 (1/3)
類型
準實驗設計與個案設計
10.3 個案設計
Back to Chapter Contents
特徵單一組或單一參與者(無對等性可言) 用途參與者募集不易 類型以基本時間序列設計(即AB Design)的改良為主 ABA設計(ABA Design) 交互作用設計(Interaction Design) 多基準線設計(Multiple-Baseline Design) 變動標準設計(Changing-Criterion Design)